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10(Word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10(Word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10(Word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必胜小题10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学派思想的融合

【解析】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教育由“学在王官”转变为“学在私门”,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这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C项;“学在私门”有利于培养一些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新兴士阶层为争取诸侯重用,纷纷著书立说,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由只有贵族才能享受教育变成了受教育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反映不出各家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

【答案】C

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家大事皆由朝廷官员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反映了秦皇权的弱化

B.强化了对百官的监察

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具有一定的民主协商性质

【解析】据材料“国家大事皆由朝廷官员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可知该制度具有一定的民主协商性质,故选D项。

【答案】D

3.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对田宅出典活动进行规定。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田宅交易成为常态

C.田宅首次被允许合法交易

D.政府财政极为困难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显示政府对于田宅交易有明确的规定,说明当时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常态,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大力抑制土地兼并,A项错误;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允许土地合法交易了,C项错误;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答案】B

4.明清时期,我国戏曲种类丰富,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戏剧艺术渐趋成熟

B.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C.统治思想兼容并蓄

D.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解析】我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有关,故选B项。我国戏剧艺术成熟是在元朝,A项错误;戏曲种类增多与统治思想、君主专制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B

5.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试图将儒学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民间推广开来,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清朝后期,康有为试图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构建一个完备的孔教体系。谭嗣同等人把康有为誉为“孔教之马丁·路德”。由此可见,康有为( )。

A.以民主科学精神重塑民族精神

B.借助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

C.努力建立资本主义的儒教中国

D.主张以新教理念取代传统文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希望借助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宣传其变法思想,以减小变法阻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C

6.下表反映的是台湾和大陆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观点

台湾学者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大陆学者

为国民革命

A.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影响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未达成共识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台湾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

【解析】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由于台湾、大陆学者的立场不一样,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知也就不同,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文化差异相对于立场不同而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答案】A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年,地质部提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范围;1956年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要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视地质工作( )。

A.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脱离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解析】煤炭、石油等是工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料,地质勘探重点勘查煤炭、石油等有利于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故选B项;地质勘查主要是为了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此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视地质勘探工作是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情况的,排除D项。

【答案】B

8.《谷牧回忆录》记载:“会议期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同志赶来北京,经她提议并报请国务院领导同意,增列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该会议直接推动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C.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解析】据“南通和连云港”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涉及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故正确选项是B项;A、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B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认识不断深化。其中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从“不可以”到“也可以”,再到“更可以”的三个阶段。以下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知,经历了从拒绝、接受到深入发展的过程,即从“不可以”到“也可以”再到“更可以”的三个阶段,故C项正确。

【答案】C

1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9条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非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同表第10条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B.刑罚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C.具有维护贵族阶层利益的倾向

D.具有某些宗教特征和报复性

【解析】据《十二铜表法》的条款可知,其刑罚内容具有某些宗教特征和报复性,故选D项;材料中的条款没有体现阶级性、等级性和形式主义特征,A、B、C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答案】D

11.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的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如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形成。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封建贵族力量

D.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因此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答案】B

12.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

改革和革命评价

A.日本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B.德意志统一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

C.中国戊戌变法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

D.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

残余,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君主立宪政治并未实现,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答案】A

13.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7年,俾斯麦要求帝国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再次遭到议会拒绝。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俾斯麦的权力被架空

B.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

C.代议制民主得到发展

D.皇帝可以为所欲为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德国的立法机构帝国议会对政府提出的议案有否决权,这符合代议制民主的分权制衡特点,C项符合题意;俾斯麦是政府首相,由材料看不出其权力被架空,A项错误;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帝国,没有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B、D两项错误。

【答案】C

14.据统计,1933~1937年,苏联普通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将近37万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将近20万人;各类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人数达62万多人,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增加了1倍。这表明苏联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

A.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

B.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D.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解析】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段是1933~1937年,即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其培养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都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了很多,说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开展,苏联加快了经济建设速度,这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援社会的经济建设,即反映出其目标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故选C项;在此期间,苏联培养出非常多的人才,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起到较大的提高作用,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中述及了“苏联普通高校”“各类中等技术学校”,不能扩大为苏联的整个教育体系,排除D项。

【答案】C

15.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的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同时,苏联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

A.苏联已迈入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行列

B.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C.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D.美苏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解析】二战后,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经济霸主地位,但并未实现其全球霸权,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美苏在政治上的对抗,故D项错误。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发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苏联也在美国支持下成为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一,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