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实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对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2.面对面的促动性的互动;

3.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4.期望所有学生能实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5.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实行小组加工;

6.对共同活动的成效实行评估,寻求提升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能够补充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观察、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水平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课程资源

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包括学生,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水准,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在当前,教材仍是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但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显在与潜在的课程资源,有着广阔的空间;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

学生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人是三重存有:自然的存有、社会的存有和精神的存有。所以“学生”意味着:

他要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他

还要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他

更要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大地之间。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理念能够展开为以下命题:

1、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2、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于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3、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4、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5、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动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6、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水平的形成,促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生活”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与需要、愿望,情感与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关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注重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有,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成全;

4、“教育与生活”这个命题本身也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责任承担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注重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水平,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但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实行创新思维的综合的信息水平。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理解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指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全美论坛》,1992年)。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水平,它是新时代的学习水平中至关重要的水平。信息加工水平主要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言简意赅地将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述形式,亦即从了解到理解;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准确地评价信息,比较几种说法和方法的优缺点,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场合以及局限性;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能够从信息看出变化的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变化的规律。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实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够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理解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学校

“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能够犯错误的地方;在孩子离开了父母之后仍就能够淘气、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产生冲突,并能够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子能够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喜欢

的同伴的地方。

一所学校应有一种公平之感,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无论其种族、性别或贫富。所以,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在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场所,不但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它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良好的人际交流,有正义感,有大家认同并乐于自觉遵守的纪律,有充满爱心、欢庆聚会的时刻。

学校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驿站。当然,学校也能够是教师谋生、展示个性魅力和实行创造,充分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 (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学校是人与人的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的地方,当我们走近它时,它应该仍旧是美丽和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的地方。

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并且持续地创造出新的生活,从而引领社会的前进。

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相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来说的。对于物质生活,人们将其高度概括为衣食住行。德国哲学家施普兰格把“精神生活”加以分类。他把精神生活分为五种形式(形态)即:理论(理解)的形式;审美的形式;社会的形式;权利的形式;宗教的形式。今天,我们也能够将其高度概括为认知、交往和审美三个基本方面。

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可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讲台上的讲,课堂成为了“讲堂”,教师主宰的课堂,和盘托出、无衣无缝的讲授,缺乏生命的活力。其危害就在于:1.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2.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教学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教学;3.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因为没有给学生充足参与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有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却宣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是发生在课堂里的真实故事。有人问“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问题本身就发人深省。

我们期待着: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认知

作为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认知水平就包括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比较高级的认知水平有创造性的想象水平、批判性的思考力、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水平。

在课堂教育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四种水平: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水平,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水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合作与交流的水平。而前三种水平都属于认知水平。

情感

个体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个方面、一种途径,也是个体生命最富人性的—个方面,按情感的状态,可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三类。激情是爆发式的、强烈、紧张而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状态,即平常所说的心情;热情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 Golean)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ngenee)揭示了人类潜在的情感得到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水平。情商是让我们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系列特性和品质,它们对我们的命运具有广泛的影响。“情商=水平,这些水平包括:激励自我,坚定地面对挫折,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调整心情,不要让忧伤影响到思考、移情和憧憬的水平。”

态度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互动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以特定方式对人和事实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的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决定着他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人总得选择一种策略并坚持到底。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巴顿)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以前说过:“我们这个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能够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认知的改变,情感的变化,再到价值观、态度的改变,有着某种一致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