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表时间:2009-07-22T15:18:24.37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李功芬[导读] 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了一定探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李功芬

摘要: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了一定探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关键词:资源;教师;英语教学作者简介:李功芬,任教于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学。

资源无处不在。一个英语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资源。广义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所组成的物的资源和教师、学生等所组成的人的资源。

一、英语教材的内部资源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

以笔者之见,课程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内部资源即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课堂用书和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读物等。

外部资源即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等。

而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开发英语课程资源主要是开发其内部资源,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英语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而要充分挖掘英语课程的内部资源就要善于活化教材。

教材总是存在着局限性。这是由于:1.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它无法满足课堂的具体需要。2.教材是知识载体。外语教学过程包括两个转换:一是把自然语言的运用事实转化为知识,以教材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教材编者的任务;另一转换是把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转换为言语行为,使之成为交际中的言语,这是教师的任务。在这两个转换过程中,难免产生失真现象。3.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信息。4.教材是由专家们编写的,而专家们离“具体的学生”还有些遥远。因此,挖掘英语课程的内部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克服教材的局限性,使教材丰满和充实起来。

实践也证明了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若只限于教材,就只会是死教书、教死书。而早已广为推广的张思中“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教学法是活化教材的成功范例。它使传统的“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来教”。张思中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打破英语教学常规和教材体系,把单词和语法提前集中教,符合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其“阅读原著”大大扩充了教材内容,大大发展了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和语感;其“因材施教”带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正是由于能本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的宗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依外语学习的规律,大胆地、科学地活化教材,才使之成为一种快速高效,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法。

二、开放式教学环境

自“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展”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已逐步更新,但教学的全方位环境:教学意识、手段、方法仍需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需求。素质化教育要求开放式的教学及其环境,要求全方位的自我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将提供主动、探索式学习,综合能力训练的场所,提供挖掘学习潜力的机制,预计该环境将成为21世纪大学辅助教学环境的主导。其中,课件的开发与集成,是此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来源较窄,主要来源于教材、实验及教师授课。而新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则具有:(1)开放性:学生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学习可突破时空限制;(2)交互性:使教、学双方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机会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交流,遇到问题时可通过E-mail和在线交流方式获得帮助;(3)集成性:利用多种形式及媒体学习,可使若干教学阶段:讲、听、作业和考试融为一体;(4)自适应性:通过在线测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并据此来调整学习策略、内容和进度。总之,学生可获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更开放的学习方式。

三、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教学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质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教学人力资源。其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加工教材,使其功能最大化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书,既然教书,书上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教师在承认其优势的同时也在抱怨新教材存在生词太多、阅读量太大、部分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等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局限于课本,也不要盲从教材。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改、编等加工处理。

比如,把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加工成文化背景知识欣赏的材料;把简短的、地道的会话材料加工成训练学生口语的材料;将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趣味阅读材料加工成学生表演的台词等。经过加工处理的教学材料能更灵活地用于课堂,真正做到让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例如,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册,Unit 6 Speaking 中,教材是这样设计和编制的:根据书中所提供的照片去一一介绍照片中的人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增的处理,先幻灯片上呈现一张本人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去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接着又提供一张周杰伦的家庭成员合影,让同学们编一个对话并一一介绍其中的人物,再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全家福向大家展示并运用本课的生词自编对话并表演。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创编了数段精彩的对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