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众所周知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系统称为降水系统。而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3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1)水汽条件(2)动力条件(3)热力条件。各种大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所以我们将分别从以下这3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暴雨,通过对于不同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的比较来选取最适合模拟该地暴雨特征的参数化方案。

1.1 水汽条件分析

1.1.1水汽通量散度

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是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即所形成暴雨上空要求满足含水量高、饱和层厚,水汽供应充沛等条件。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即净流失量,它对于暴雨的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它的表达式为:

散度为正的地区表示水汽从该地区的四周辐散,称该地区为水汽源,在这种情况下,水汽源的降水比较少;反之,散度为负的地区,表示四周有水汽向该地区汇集,称该地区为水汽汇,降水比较多。

由以下7张图分析可知,7种方案都大致模拟出了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分布,且均表现为时间上从2012年7月29日世界时12时开始,而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800hpa至500hpa之间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极值中心。

图a图b

图c图d

图e图f

图g

图1.1 分别表示7种方案下OBS点的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图图a-g分别代表方案1-7

图a、b、c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过程的方案,它们对于该物理量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方案一所模拟出的结果最为明显,在世界时12时,在400hpa至500hpa的高度上存在一个弱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心值达到-5×10-10kg/(hPa?m2?s)。然而,在世界时15时附近,这里的等值线也非常密集说明这里也有着很强的水汽通量散度梯度,中心达到约-1.5×10-9kg/(hPa?m2?s),比12时大了约一个量级,且负值越高,说明这里的水汽幅合越剧烈,降雨雨势越强,而实际情况显示在世界时15时之后,雨势以逐渐减弱,在这以后的降水仅占到总降水量的8.5%,说明Thompson方案在对水汽通量散度场时间变化的模拟上存在着不足。同样,方案二仅在12时和15时之间表现出了较弱的水汽通量散度梯度,达到-1×10-9kg/(hPa?m2?s),位于750hpa至800hpa之间,在时间的变化上没有方案一表现的明显,但是时间的分布却优于方案一;而方案三并仅在整个降水过程中700hpa至800hpa上表现出了较小的水汽通量散度幅合中心,但是却在世界时21时附近,600hpa至700hpa之间存在着数值上达到-2×10-9 kg/(hPa?m2?s)的辐合中心,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由此可见,三种方案相比,在描述水汽通量散度上Kessler方案更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比较方案一、四、五,他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这三种方案所模拟出的结果都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水汽通量散度的时间变化特征。方案四在12时至15时附近,低层750hpa至800hpa之间存在着负的水汽通量散度的极值中心,中心值小于-1.5×10-9kg/(hPa?m2?s),说明这里水汽辐合最为剧烈,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场,在中层600hpa至700hpa之间有着正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达1.5×10-9kg/(hPa?m2?s),它的时间分布也从12时开始至15时结束,与实际情况对应良好。由“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中自动雨量计观测的30min累积降水量数据可知,这场暴雨90%的降水量集中在了12时至15时之间,

我们将这个实际观测数据与模拟方案相比较可以发现方案五的结论与观测数据相差甚远,它的水汽通量散度极值中心远小于-5×10-9 kg/(hPa?m 2?s),但都位于15时至18时之间完全落后于实际情况。所以RUC 方案在对于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变化的描述上更优于UN 方案与PX 方案。

比较方案四、六、七,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其中方案六等值线非常密集,说明水汽通量散度梯度强烈,但是在时间分布上,却从12时一直持续至21时,且最大中心位于21时附近,达到-2×10-9 kg/(hPa?m 2?s)与实际情况不符。而方案七在低层700hpa 以下,有着较强的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15时至18时之间相比较于12时至15时有着更强的水汽辐合,在这个时段模拟出了强降水。所以当边界层方案采用MYJ 方案能更好地描述大气层中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水汽通量散度的模拟,我们在各种参数化方案种都挑选出了其最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选用Kessler 微物理过程方案、MYJ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RUC 陆面参数化方案相结合对于其随时间变化的模拟可能更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1.2 动力条件分析

1.2.2 涡度、散度

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是天气分析预报中经常使用的三个物理量。他们的变化与分布能很好地表征一场降水的动力学情况

(1)涡度、散度:在大气中,涡度表示的是一个空气微团的旋度,即是衡量一个空气质块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根据涡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个气压系统的发生于发展。

涡度的表达式为:y u x v x w z u z v y w ???

? ????-??+??? ????-??+???? ????-??=??=ξ 当ξ>0,流场逆时针旋转,为气旋性涡度;当ξ<0,流场顺时针旋转,为反气旋性涡度。

散度是衡量速度场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辐散时为正,辐合时为负。高压区气流辐散,天气晴朗;低压区气流幅合,多阴雨天气。 水平散度的表达式为:y

v x u D ??+??= D>0时为辐散,空气质量散逸;D<0时为幅合,空气质量积聚。

图a图b

图c图d

图e 图f

图g

图1.3 分别表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7种不同方案下涡度与散度的时间剖面图,图a至g分别代表方案1-7

分析以上7张图的散度场,我们可以看到在暴雨落区的上空,均存在多个幅合、辐散中心,它们与涡度场、垂直速度场相配合,构成上升、下沉运动。

图a、b、c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微物理过程方案:其中图a在世界时12时,即北京时间20时左右,800hpa、450hpa各有一个辐合中心,达到了-30×10-5/s,600hpa、400hpa上各有一个辐散中心,达到了20×10-5/s。配合涡度场来看,辐合中心在600hpa上空均存在着负涡度柱,对应着气旋性涡度,且数值上的极值达到-20×10-5/s,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暴雨过程中很好的动力条件;但是与观测情况相比,实际的降水主要发生于世界时12时至15时之间,而Thompson方案所模拟的结果持续时间偏长,从12时至24时之间均存在着多个强烈的辐合辐散中心,所以Thompson方案对于暴雨时间分布的描述差强人意。图b、图c都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不稳定场配置,与图a相比,图b更好的将涡度场与散度场结合,低层幅合、高层辐散促进着上升运动的发展,空气上升,在高层堆积、促进幅合运动的持续,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且对于降水时间的测定有着更加精确的范围,在暴雨开始的12时,涡度、散度场的强度均达到最大,且随着暴雨过程的减弱,两者的值分别减小。在暴雨发展期,西北低涡发展并维持,在垂直剖面图上观测点上空整层正涡度柱的范围和强度明显较暴雨之前增大,且最大值>15 ×10-5/s,正是因为正涡度柱以及辐合辐散的作用,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强降水;而图c在700hpa以下的高空存在着强烈的负涡度中心,对应着气流的积聚、辐合,同理在500hpa至700hpa上存在着辐散中心,也较好地说明了在整个暴雨的发展初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物理场配置,所以在对于涡度、散度场的描述上,Kessler方案与Ferrier方案均优于Thompson方案。

比较图a、d、e,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其中图d在暴雨发生的12时,在中低层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辐合辐散,反而是在21时,即暴雨结束

后,在高层大气100hpa至200hpa之间有一辐合辐散中心,与实际情况不符,故排除RUC陆面参数化方案。同理图e的,在12时附近,并没有强的涡度散度中心,而是在15时至18时之间在低层有一个幅合中心,高层有多个辐散中心。所以,在对于这一区域的暴雨描述上,UN方案好于RUC与PX方案

比较图d、f、g,他们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边界层方案,他们对于降水时间的描述均不准确,图f的持续时间过长,从12时至21时,低层幅合强烈,高层辐散明显,且最大的负涡度中心出现于21时之前,12时左右的涡度、散度场表现的均没有21时左右明显,图g的降雨模拟时间偏晚位于15时附近。所以对于涡度、散度场的描述,边界层方案中,MYJ,MYNN,UW方案均对于暴雨过程中动力场的分布时间、空间上模拟的均不理想,需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对这片区域的暴雨预报做更精细的研究

1.2.2 垂直速度

垂直速度w是一个在一般条件下不能直接测量的量,却又在暴雨的诊断分析中尤为重要。垂直上升运动可以使空气质点从未饱和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水汽凝结后即可产生降水。它是预报降水,尤其是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w<0,为下沉运动;w>0,为上升运动。

图a图b

图c图d

图e图f

图g

图1.4 分别表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7种不同方案下垂直速度时间剖面图图a至g分别表示方案1至7

由暴雨的动力场可知特征,整个降水过程是与空气的强上升运动相伴随着的,这次暴雨在观测站点的发生时间为2012年7月29日北京时间20时,即在世界时12时附近应存在着最大的上升中心,方案二、三均做到了这一点,当我们将涡度场和散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结合来看,低层辐合,质量堆积;高层辐散,质量减少,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而上升运动使低层气压减弱,辐合程度变强,

高层质量堆积,辐散强度变强,造成了涡度场、散度场的变化,它们的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在整个暴雨过程中,上升气流的发展。但是方案二的的垂直速度在大约13时左右达到最大值与方案三相比,时间上略有滞后。

所以,综合分析涡度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场,方案三即物理过程采用Ferrier方案、边界层参数化过程采用MYJ方案、陆面过程采用UN方案相结合的方式能很好地描述了3个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时空分布特征。但是如果要对西北地区暴雨过程做更精细化的分析,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应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减少模拟误差对整个暴雨预报的影响。

1.3 热力条件

1.3.1 假相当位温

从能量角度来看,暴雨是能量不断释放的过程,要产生强暴雨,大气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量条件。而假相当位温指的就是,未饱和湿空气块上升,直到气块内水汽全部凝结降落后,再按干绝热下沉到1000百帕处,此时气块所具有的温度。它是一个将温度、气压、湿度综合起来一起考虑的物理量。当我们的暴雨落区上空存在着一个能量积累,大气层结明显增温增湿,假相当位温剧烈升高,会形成位势不稳定状态而引发降水。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图g

图1.4 分别表示2012年7月29日世界时12时与18时700hpa上假相当位温的分布情况图a至g分别代表方案一至七比较以上7图可知,在暴雨初生时间约2012年7月29日世界时12时左右,7种方案都在观测点OBS上空附近存在着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带,说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能量在此地上空积聚。

其中方案一、二、三所模拟的假相当位温高值区与暴雨区域相比明显偏南约2个纬度左右,整体位于甘肃省境内。在暴雨过后北京时间18时,这里700hpa 上空的假相当位温明显较6小时之前下降2-4K,说明了不稳定能量的减少,雨势的减小。这三种方案在假相当位温高值区与暴雨落区的对应上都有一些差异,所以,为选择更好的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比较方案一、四、五,第四种方案假相当位温高值区与此处降水落区情况对应较好,中心最高值达到了322K,但是在暴雨过后的6小时,这里的假相当位温下降并不明显,而是继续稳定在320K左右,与6小时之前的情况相比,差异不大;第五种方案的假相当位温高值区相较前4种方案与暴雨落区相一致,位于宁夏、内蒙、青海三省的交界处腾格里沙漠附近,最高值达到了322K,且在暴雨过后有着明显的降低,温度降低最明显区域达到6K,说明第五种方案在模拟假相当位温的分布上,选用了一个较好的陆面参数化过程。在对假相当位温场的描述上,选用PX方案比UN与RUC方案更加精确。

比较方案四、六、七,他们分别选用了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过程。第六、七梁种方案对于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的模拟非常准确,位于38°N,103°E附近,且在暴雨六小时过后,两种方案此处的假相当位温均下降至317K左右,所以,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上UW与MYNN方案均优于MYJ方案。

1.3.2 700hpa与500hpa温差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图g

图1.3 表示7种方案下,T700-500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纵坐标为温差,横坐标为时间,时间跨度由2012年7月28日北京时

间08时至29日08时,图a-g分别代表方案一至七

表示70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这个参量可以表示气层的稳定性,T

700-500

温差越大,气层越不稳定。统计资料显示,当700hpa与500hpa的温差达到16℃以上时,形成不稳定层结,就会发生强对流天气,从而产生强降水。由以上7

均达到了16℃以上,多数均分布于19℃左右,图可知,这次暴雨过程中,T

700-500

其中方案5达到20℃,说明这次降水前,高低层温差较大,容易产生不稳定。

通过降水时间分布可知,此次降水发生于世界时12时后,说明在12时之前,T

700-500

逐渐减小。

将达到最大,在整个暴雨发生的未来几小时内T

700-500

达到了当日的最大值,并前三种方案均在09时过后的1至2小时内 T

700-500

已降至17℃附近,其中第2种方案已降至了15℃逐渐下降,至12时左右,T

700-500

附近,说明这3种方案均没有很好地去描述整个暴雨过程中能量场的变化情况。

略有下降,下降了约比较方案一、四、五,其中方案四在12时之前T

700-500

1℃,随后很快升高,在13-14时之间,T

才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降低,与

700-500

实际情况不符,说明RUC陆面方案与UN方案相比不能精确地描述此过程中热力

都保持在20℃附近,说明在这状态的变化。方案五在09时至12时之间,T

700-500

个期间,气层的强烈不稳定为此次暴雨过程积聚了大量的能量,为整场暴雨提供

值逐渐减小,并在14时左右下降至16℃,了很好的能量场,当暴雨开始之后T

700-500

至15时以下降至14℃左右与整个暴雨过程相对应。所以PX方案与其他两种陆面参数化方案相比,对能量场有着更好的描述

方案四、六、七采用了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其中,方案六在采用了UW边界层方案,在09时T

即达到了最大值,并在此之后一直减小,说明UW

700-500

逐渐方案不能准确描述降水过程;而方案七与方案五类似,在12时之前T

700-500

的升高,并在12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在15时下降至15℃, T

700-500变化和整个降水过程时间上相互对应。所以对于能量场的描述,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选取MYNN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此次暴雨热力情况分布的描述,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需选取MYNN方案,陆面模式选用PX方案,这两种方案对于能量场的描述均优于其他方案,然而对于微物理过程的选用,我们需要继续研究,以寻求在干旱地区暴雨诊断的更好方案。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86. 4T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表 3.1.2 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 3.3.3 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 3.3.3 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 5~10a 确定。 附录 C 排涝模数计算 C.0.1 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m A n ( C.0.1 )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R ---------------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 平均排除法 1 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q d = R (C . 0. 2-1) 86. 4T 式中q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 km 2) R ----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 T ——排涝历时( 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 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 K=0.017,m=1, n=-0.238 ,d=3 2. 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q w = P -h 1-ET ' -F (C . 0. 2-2) mm )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h 1 ——水田滞蓄水深(mm) ET' ――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般可取3?5mm/d> F ――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般可取2~8mm/d>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m -h 0 计算。h m 、h 0 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 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 1. 续灌渠道流量推算(1 )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 Q = 0. 667 a Ae 3600t n 式中:a ――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 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最大13mm。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n ――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 Q = a mA 3600Tt n 式中:m ――作物需水量紧张时期的灌水定额,m 3/亩。T ――该次灌水延续时间,天。第四节:(二)排水流量 (1)、(2)前面两种计算公式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3)丘陵山区:a .10km 2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 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 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 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20 年以上,最好有 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最好有 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 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 二、精度检验 重现期~10 年 < /min < 5% 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2)暴雨样本年际变化特征——可以各年降水数据入选各历时基础暴雨样本的比例外评价指标,分

某市暴雨过程分析

2005.6**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受西风槽,切变线,西南季风及副高北抬的影响,6月20日到25日广东地区普降暴雨,其中**地区全区大雨,局部暴雨甚至大暴雨,本文着重从高低层环流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及物理量的变化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并结合此次暴雨过程分析一下如何利用T213等数值预报产品来进行天气预报。 【关键词】西风槽切变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 一、概况 2005年6月20日到6月25日,广东省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降水,河源地区更是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北江西江水位上涨,超过警戒水位很多,给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市处于西江流域下游,由于上游地区及本市连续几天的大雨,西江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许多,对本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纵观这次暴雨过程,最大降水落区不在 **,其全区五天降水累积总量不算很大,较往年同期还略偏少。降水从20日开始到25日结束,日降水量在23日达到最大。个别单站在23日前后降水强度很大,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强度最大的23日有四个站达到了暴雨级别,一个达到了大暴雨级别。最大日降雨量在上川,为171.5mm。(详见表1)但就整个广东而言,降水却是在22日范围达到最大,强度达到最强。 二、环流形势 华南前汛期暴雨是在低纬和中高纬有利高空环流形势下产生的,在这种形势下,北方下来的冷空气和西南输送的暖湿空气在华南一带相交,形成一条强烈的降水带。因此对高空环流形势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次暴雨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 1、前期环流形势

图 3:20日08时地面低槽 500hpa 天气图,六月中旬后期,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形势形成(图1),这对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是有利的。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开始活动,有利于加强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副高此时强度较弱,脊线位于16°-18°N 左右,副高分裂为两个单体,一个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另一个则在南海上空, 后者与南支槽相配合,已形成一条较强的西南水汽输送带。这一点在850hpa 天气图上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北方下来的冷空气还比较弱,无法与西南暖湿形成对峙,故未能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 2、降水过程环流形势 6月20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但还是分裂为两个单体,位于南海上空的单体加强较多,脊线位置少动。青藏高原上空开始有西风带短波小槽活动,并缓慢东移。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为短波小槽所取代,不断有冷空气向南输送,而东亚大槽的加深则加剧了冷空气的南下,这对于加强冷空气的强度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850hpa 上,长江以南,江西、湖南、贵州北部出现了较强的切变线(图2),但对广东地区的影 响较小。此时两广地区主要受地面低槽的影响(图3),已开始出现较大范围的降水,特别是北部湾及粤北、粤西、珠江口以东地区。**市此时降水强度不是很大,大部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6月21日,500hpa 高空图上副高强度略有增强,主体位置少动;东亚大槽进一步加深,冷空气 南下进一步增强,使得850hpa 上切变线南压至赣 湘黔的南部,开始影响广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上空 的西风带短波小槽东移至川西一带上空。受地面低槽加深东移及切变线南压的影响,广东境内降水范围进一步扩大,强度加强。**出现全区性大雨,其中鹤山降水达到90.2mm,接近大暴雨级别. 图1:18日08时500hpa 天气形势图 图2:20日08时850hpa 天气

08.6.13北京暴雨分析

08.6.13北京暴雨分析 卞素芬 北京市气象台,北京,100089, 摘要 重点利用北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DAD/SA)的探测资料,对2008年6月13日北京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短时短时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低层有小股弱冷空气插入,触发了强对流回波的发展。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在地形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生回波发展加强,并且强回波依次通过同一地区,产生“列车效应”。同时系统移动缓慢,导致了强降水的持续。 关键词:暴雨 列车效应 1 引言 暴雨(强降雨)的产生与大尺度环流有关系,还与中尺度系统及地域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用常规天气观测网很难捕捉到,由于缺乏有效的中尺度观测手段和资料,对中尺度影响的系统难以深入认识。目前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信息,是监测、研究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和预警及进行临近预报的主要工具之一。近年气象学者对暴雨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4]。这些工作明显提高短时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为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和研究提供新的探测信息和预报思路。 2008年6月13日傍晚开始,北京地区自西南向东北先后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这次降雨过程雨量分布极不均匀,房山-城区-怀柔一带雨量较大截止到14日14时,城区的部分地区及房山的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城区奥林匹克公园两小时降雨量89.3毫米,郊区房山区佛子庄19~20时1小时降雨量达129.2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的佛子庄,过程雨量为138.7毫米。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雨量较小,过程雨量在10毫米以下。受短时强降水影响,北京首都机场多加航班迫降周边机场,地铁四号线三个标线遭水淹,知春路桥下积水深达1.5米。 从逐小时雨量分布情况看出,该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13日17:00~22:00为第一个强降雨时段,雨量分布不均,强降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城区及怀柔一带,局地还出现了一小时50毫米以上强降水城区。城区最大降雨出现在17:00~19:00,西南部地区强降水出现在18:00~22:00,1小时最大平均雨量均达到12毫米以上,房山区佛子庄19:00~20:00,1小时降雨量达129.2毫米。13日22:00~14日02:00降雨趋于平缓。14日02:00~06:00降雨强度出现第二个峰值,东南部地区、城区东部、顺义和怀柔部分地区雨量在10毫米以上。 06时后,除东北部地区外,本市降雨强度基本在1毫米/小时以下(见图1)。 (图1)13日17时~22时雨量 13日 14时~14日14时过程雨量 2 天气形势简介 本次雷雨天气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日下午16:30左右到前半夜;第二阶段是13日

春季暴雨过程分析

春季暴雨过程分析 摘要:通过对2015年4月2日辽宁东南部暴雨过程分析,表明影响系统为500hPa高空槽、850hPa低涡、地面江淮气旋。低空激流将暖湿气流输送降水区。产生暴雨要有充沛水汽的供应和深厚的湿层。暴雨与800 hpa正涡度中心和750~550 hpa上升运动中心有较好对应关系。 关键词:4月暴雨;天气形势;分析总结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974/nyyjs.20150833164 辽宁省4月上旬出现暴雨极为罕见。4月份降暴雨,易造成土壤含水量偏大,农机无法进地,影响整地、播种进度。另外对榛子林、果树等打药也有很大影响,农药易被暴雨冲洗掉,影响药效。所以研究4月的暴雨,很有意义。 梁军等[1]对大连两次春季暴雨过程分析指出,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及中纬度冷空气的侵入,是导致春季暴雨的重要条件。在江淮气旋生成并向东北移的过程中,判断气旋是发展还是减弱,可预报降水的强弱。本文利用Micaps资料和1.0°×1.0°NCEP在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日辽宁东南部暴雨天气进行分析,寻找春季暴雨正确结论。 1 降水概况

2015年4月2日辽宁大部分地区普降中-大雨,辽宁东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其中大连至丹东一带有4个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降雨量在50mm以上。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丹东为58mm。降雨时段主要集中在2日凌晨-夜间。 2 主要影响系统 4月1日08时,500hpa亚洲大陆中高纬地区呈现“一槽一脊”的环流形势。随着极地冷空气南下,北部的低涡南压、加强。中纬度河套西南部有一低槽形成并东移发展。 1日08时850hpa西南地区有一较强低涡,并随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20时低涡到达辽宁增强。1日08时地面分析图上,有江淮气旋形成,20时蒙古国有一蒙古气旋向东移动。2日11时江淮气旋与蒙古气旋合并加强,中心气压为997.5hPa,辽宁大部分地区降水开始。综上所述这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500hPa高空槽、850hPa低涡、地面江淮气旋。 3 综合分析 研究表明[2] 低空急流与暴雨相伴出现。这次过程分析700hpa 、850hpa两层,都存在较强的低空急流,2日08时(见图1)700hpa~850hpa急流轴位于位于广西~辽东半岛,两层最大风速为偏南风40m/s和28m/s。同时在朝鲜半岛西部有一东南风急流,最大风速出现丹东14m/s。湿舌随急流伸向辽宁东南部。2日20时急流轴东移,急流轴左侧辐合增强。控制辽宁大部份地区。辽宁出现中-大雨,丹东出现暴雨。

江西省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序号 县(市)名 暴雨强度公式 (L/s ·hm 2) 资料记录年数(a ) 备注 1 南昌 64 .0)4.1()69.01(1598++= t LgP q 35 用7年自动记录雨量资料统计法求得 64 .0)4.1()69.01(1386++= t LgP q (487,423) 2 新建 64 .0)4.1() 69.01(1464++=t LgP q 18 446 3 景德镇 7 .0)8() 60.01(2226++=t LgP q 27 370 4 萍乡 79 .0)10() 78.01(2619++=t LgP q 30 308 5 九江 7 .0)8() 60.01(2307++=t LgP q 73 383 6 彭泽 66 .0)8() 58.01(1350++=t LgP q 15 248 7 湖口 7 .0)8() 60.01(2198++=t LgP q 32 365 8 瑞昌 7 .0)8() 60.01(1707++=t LgP q 14 284 9 都昌 7 .0)8() 60.01(1323++=t LgP q 20 220 10 德安 74 .0)9() 70.01(1171++=t LgP q 12 74 .0)9() 70.01(1771++= t LgP q A=1771?166 11 永修 64 .0)4.1() 69.01(1330++=t LgP q 30 405 12 星子 7 .0)8() 60.01(1860++=t LgP q 29 309 13 武宁 79 .0)10() 78.01(2273++= t LgP q 18 368 14 修水 79 .0)10()78.01(3246++= t LgP q 21 用6年自动记录雨量资料统计法求得 79 .0)10()78.01(3006++= t LgP q (382,354) 15 上饶 71 .0)5() 47.01(2374++= t LgP q 22 463 16 婺源 71 .0)5() 47.01(1818++= t LgP q 23 355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研究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的研究 辽宁省无资料地区设~1- 暴雨洪水~1-算75-法的研究 唐继业吴俊秀单丽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江秋兰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抚顺分局116000) 【摘要】本文针对辽宁省水工程设计中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流域特大暴雨重现期进行了探 讨;根据不同地区的产流特点,提出了分层扣损的饱卸产漉及非饱和流模型;建立了辽宁中部平厚区的三水”转 亿摸型;提出了综台经验单位线转换为瞬时单位线的流计算方法;在小流域设计洪永计算上,建立了推理公式辽 宁击和概化过程发法.形成一垂适合辽宁特点的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关键词】重现期模型单位巍 无资料地区暴雨洪水计算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水学科专

家学者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辽宁省中小河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一书经过3年的工作编制完成.该书通过对大量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全面阐述了辽宁省暴雨,洪水时空变化规律,探人分析了暴雨洪水相关参数,提供出设计洪水计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一系列新图件基础 资料详实可靠,计算方法先进,综合成果符合部颁档计洪水计算规范》要求. l基本资料与系列代表性分析 1.1基本资料 车成果分析暴雨资料的选用时段为最大10rain,Ih,6h, 24h,3d等5个时段.资料系列取自有资料以来截止到1995 年,选用站数达306站,年限在25~9O年之间,共有12857 站年.系列最长的站是沈阳,大连,营口,均为91年,起讫时 间为1905—1995年. 1.2亲列代表性分析 首先从定性上开始,绘制各次实测大暴雨等值线图,了 解气象成因与天气系统组合;绘制3d,24h暴雨各站历年实测最高记录图;综合各次大暴雨等值线图,将历次笼罩范围

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表3.1.2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 3.3.3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5~10a 确定。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 C.0.1经验公式法。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 m A n (C.0.1) 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 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平均排除法 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12.0.(4.86-= C T R q d 式中 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T ——排涝历时(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K=0.017,m=1,n=-0.238,d=3 2.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 22.0.(4.86'1----= C T F ET h P q w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 h 1——水田滞蓄水深(mm ) ET`——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一般可取3~5mm/d 。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一般可取2~8mm/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 m -h 0计算。h m 、h 0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 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 1.续灌渠道流量推算 (1)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 Ae 3600667.0Q = 式中:α——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 ),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 ,最大13mm 。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η——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 η αTt mA 3600Q =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 众所周知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系统称为降水系统。而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3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1)水汽条件(2)动力条件(3)热力条件。各种大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所以我们将分别从以下这3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暴雨,通过对于不同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的比较来选取最适合模拟该地暴雨特征的参数化方案。 1.1 水汽条件分析 1.1.1水汽通量散度 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是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即所形成暴雨上空要求满足含水量高、饱和层厚,水汽供应充沛等条件。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即净流失量,它对于暴雨的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它的表达式为: 散度为正的地区表示水汽从该地区的四周辐散,称该地区为水汽源,在这种情况下,水汽源的降水比较少;反之,散度为负的地区,表示四周有水汽向该地区汇集,称该地区为水汽汇,降水比较多。 由以下7张图分析可知,7种方案都大致模拟出了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分布,且均表现为时间上从2012年7月29日世界时12时开始,而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800hpa至500hpa之间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极值中心。

图a图b 图c图d 图e图f

图g 图1.1 分别表示7种方案下OBS点的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图图a-g分别代表方案1-7 图a、b、c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过程的方案,它们对于该物理量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方案一所模拟出的结果最为明显,在世界时12时,在400hpa至500hpa的高度上存在一个弱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心值达到-5×10-10kg/(hPa?m2?s)。然而,在世界时15时附近,这里的等值线也非常密集说明这里也有着很强的水汽通量散度梯度,中心达到约-1.5×10-9kg/(hPa?m2?s),比12时大了约一个量级,且负值越高,说明这里的水汽幅合越剧烈,降雨雨势越强,而实际情况显示在世界时15时之后,雨势以逐渐减弱,在这以后的降水仅占到总降水量的8.5%,说明Thompson方案在对水汽通量散度场时间变化的模拟上存在着不足。同样,方案二仅在12时和15时之间表现出了较弱的水汽通量散度梯度,达到-1×10-9kg/(hPa?m2?s),位于750hpa至800hpa之间,在时间的变化上没有方案一表现的明显,但是时间的分布却优于方案一;而方案三并仅在整个降水过程中700hpa至800hpa上表现出了较小的水汽通量散度幅合中心,但是却在世界时21时附近,600hpa至700hpa之间存在着数值上达到-2×10-9 kg/(hPa?m2?s)的辐合中心,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由此可见,三种方案相比,在描述水汽通量散度上Kessler方案更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比较方案一、四、五,他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这三种方案所模拟出的结果都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水汽通量散度的时间变化特征。方案四在12时至15时附近,低层750hpa至800hpa之间存在着负的水汽通量散度的极值中心,中心值小于-1.5×10-9kg/(hPa?m2?s),说明这里水汽辐合最为剧烈,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场,在中层600hpa至700hpa之间有着正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达1.5×10-9kg/(hPa?m2?s),它的时间分布也从12时开始至15时结束,与实际情况对应良好。由“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中自动雨量计观测的30min累积降水量数据可知,这场暴雨90%的降水量集中在了12时至15时之间,

2015年“5.19”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2015年“5.19”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02T11:11:22.983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1期作者:郭羽翔1,吴晓芳2,刘欣杰3 [导读] 摘要:本篇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5年5月19日发生在清流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量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清流县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 摘要:本篇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5年5月19日发生在清流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量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清流县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2)本次特大暴雨过程受到高空槽、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等多种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充沛的水汽输送及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高于20g/(cm·hpa· s)能够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供应;(3)假相当位温在72~76K之间时具备的不稳定能量比较高。水汽通量、比湿、假相当位温在暴雨结束之前都呈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预示着暴雨天气过程即将结束。 关键词:暴雨;成因;分析 1暴雨概况 2015年5月18日晚至19日期间福建省突降暴雨,其中三明市与龙岩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省有33个县(市、区)的降雨量在50—100mm之间;有16个县(市、区)的降雨量位于100—200mm,还有4个县的降雨量在200mm以上,其中包括清流县367.9mm、宁化县286mm、永安县224mm及长汀县214mm。受到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影响,三明市与龙岩市6个县51个乡镇一共14.6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有1.781万人得到紧急转移,另外有10.91千公顷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坏,有0.015万间房屋出现倒塌,直接造成9.55亿元的经济损失。 2暴雨诊断分析 2.1地面形势分析 5月19日08时全国地面形势集中在青海上空的地面暖低压中心及黄河北部地区的冷高压中心,截止到19日20时地面暖低压中心逐渐向南移动并且分裂为两部分,但是仍然位于偏西位置处。前部出现的倒槽位于长江流域,对清流县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图1)。综合分析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地面风场及地面均压场能够得出,19日08时有地面辐合线且相对比较明显,到该日20时地面辐合线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东移南压的趋势,其位置基本符合强降雨落区的位置。 2.2高空形势分析 由下图2能够看出,5月19日08时500hpa高空位置处的高空槽频繁活动,与此同时清流县上空位置处受到一支东移过境的影响,在高空槽的槽后位置处还存在有温度槽并且位于两广交界区域,这一形势对高空槽的维持与发展极为有利,并且对清流县产生的影响也之间增大。200hpa高空位置处存在有分流区且较为明显,还存在有强大的大气辐散与其相对应。强烈的辐散作用形成的抽吸效应为高空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 另外,在浙江北部区域至江西境内850hpa位置处存在有低涡切变,在其南部位置处还存在有西南气流,该气流逐渐加强至急流。同时,925hpa位置处的西南急流也逐步发展,其南部位置处呈现出东西走向的切变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区域,随着系统的逐渐向东并南压。 5月19日20时,500hpa位置处的高空槽逐渐向东移动并入海,转西北气流,干冷空气逐渐向南移动。此时,200hpa强辐散的分流区也逐渐南压至闽粤一带,动力抽吸作用依然存在于清流县上空位置处,使得中下层位置区域出现持续的上升运动。850hpa切变南压至福建北部区域,且基本吻合925hpa切变位置。急流向东移动到福建省的沿海区域,急流位置、低层切变正好应对了暴雨落区,对预报暴雨落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持续的西南急流导致低层湿区的范围逐渐加大,我县上空位置处也建立了湿轴与暖脊,层结不稳定

暴雨天气过程技术总结

2017年6月湘西州一次暴雨天气过程 的诊断分析 摘要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FY-2E TBB资料和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湘西州2017年“6.23”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6月23~24日,湘西自治州中南部出现连续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的特点:一是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量大;二是降水集中,影响范围大。中心主要位于泸溪、凤凰、吉首及花垣、保靖、古丈南部;三是部分乡镇重复受灾,灾情严重,且出现了人员伤亡。因此,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今后连续性暴雨的预报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雨情 6月22日20时~24日20时,湘西州连续两日出现暴雨过程。据区域气象自动站的分析,此次过程累计出现暴雨195站,大暴雨88站,平均累积雨量为162.5mm,累积雨量≥200毫米的有76站,最大累积雨量为凤凰县禾库316.0mm。最大日雨量为凤凰县林峰186.2mm(6月24日),1小时最大雨量为花垣县白岩湾尾砂库78.8mm(6月24日03~04时)。两次降水都是从凌晨开始,突然加大,主要影响区域都是位于自治州南部,使得南部地区受灾严重。据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全州8县(市)103个乡镇29.188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民房26间,因灾死亡3人,因山体滑坡319国道交通中断。

图1 6月23~24日逐日雨量分布 2 天气形势演变 6月22日20时(图3a )亚洲500hPa 为一脊一槽型,贝加尔湖为强大的阻高控制,我国华北地区受深厚的冷涡控制,冷中心温度为-14℃,冷涡中心高空阶梯槽落后于温度槽,槽后冷空气随冷涡旋转不断南下,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低维地区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120°E 脊线位于23°N 附近,588线位于湖南南部地区,其北侧气压梯度大,西南气流强盛。副高西侧有短波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急流发展,在湘西州中部有暖式切变线生成,地面场上有低压发展。23日08时副高稳定维持,短波槽东移过境,上游地区有新的短波槽生成,低空急流加强且有所北抬,850hPa 风速达20m/s ,在湘西州中南部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并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24日08时副高有所东退,上游短波槽移至湘西州,700hPa 和850hPa 切边线转为东西向且在湘西州中南部重合,850hPa 急流有所加强且出口区位于湘西州中南部地区,地面场上低压发展东移过境,高低空系统配置很好,对应降水最强时段,之后短波槽过境,降水减弱。 4.5 22日08时a 22日20时b 23日20时c 24日08时d

_0185_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分析 “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曹晓岗 (上海中心气象台,200030) 提 要 对2001 年8月5日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热力、水 汽条件在降水开始前24小时有一定的反映,水汽输送在上海已有大中心形成;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12小时有所反映,中低层大的正涡度中心已移到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使上海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产生了特大暴雨。另外,中低层的大的正涡度和高空的负涡度集中在非常窄的同一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特大暴雨 水汽通量 不稳定能量 中尺度分析引 言 2001年8月5日傍晚到6日早晨,受热带低压云团影响,上海市普降大暴雨,市区的部分地区下了特大暴雨,徐家汇24小时雨量达27512mm ,是50年来日最大的降水,且大部分雨量是在12小时内降的,最大1小时雨量全市普遍在60~80mm ,其中徐家汇1小时雨量7514mm 。产生这种特强降水必然有其特定的物理条件,为此,我们从热力、水汽、动力等基本物理条件入手,进行诊断分析,寻找产生特强降水的物理背景。 诊断分析用了两种资料,一是T106物理量资料,为经纬度1°×1°的格距;二是MM5中尺度模式的分析场计算的资料,正方形网格,格距27km ,垂直19层。1 “0185”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 影响上海产生强降水的热带低压8月初生成于太平洋上,随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向西移动,8月3日夜里在浙江南部沿海登陆,向西北方移动,5日进入安徽,后 图1 2001年8月5日20时500hPa 流线图 转向偏东方向移动。由于东面海洋上有较强的副热带高压阻挡,低压东移非常缓慢,长时间滞留在江苏南部和上海上空,直到6日才东移到黄海。从8月5日20时500hPa 流线图中可看到(图1),上海处在低涡的东南方,这里的能量、水汽辐合最强,同时上升运动最大,对大暴雨的产生十分有利。这个低涡系统深厚,在400hPa 天气图上还可以清楚看到。300hPa 上为一低槽区,200hPa 为西北气流,100hPa 为东北气流。 经过中尺度滤波后[1] ,可以看到300hPa 上 — 1 2—

工程设计暴雨分析与计算

3 设计暴雨分析与计算 本设计主要参照《西安市实用水文手册》中有关暴雨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基地所在地的设计暴雨进行分析和计算。 3.1 降雨特征 长安县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6mm,场区附近的滦村气象站则为757mm。 根据《西安市实用水文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可知,祥峪河所处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00~900mm,降水高值区位于秦岭北麓半山腰以上,如黑河、涝河、沣河、洨河、灞河的上游地区。 西安市区域内1950~1989年期间,丰水年为1958年、1964年和1975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mm之上;枯水年为1959年、1969年、1977年,年降水量一般在550mm以下。全年降水日数一般为110~130天。7~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40%~65%,这四个月中最长持续降水日数约为13~14天,多发生在9月。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可知,西安市区域内1950~1989年期间,10min最大降雨为27.9mm,20min最大降雨量39.4mm,30min最大降雨量为52.4mm,60min为70.9mm,120min为113.1mm,180min 为143.5mm,详见表3-1。 表3-1 西安市区域内各历时内最大降雨量统计表

3.2 设计暴雨计算 3.2.1 设计点暴雨历时 由于基地周围的各山洪沟的汇水面积均小于10.0km2,根据《手册》规定,设计点暴雨设计历时取1.0h,但为了详细分析,这里取6.0h。 3.2.2 各历时点雨量均值及Cv值 根据《手册》中图5-1至图5-10的等值线图,可查得设计区范围的不同历时的暴雨量均值及相应变差数值如下: 表3-2 各历时的暴雨均值及Cv值 按表3-2中各历时Cv值,以Cs=3.5Cv查得的不同设计频率下皮尔逊III型曲线模比系数Kp,进而求出各历时不同频率的设计暴雨量,见表3-3。 表3-3 各历时不同频率的设计暴雨量单位:mm 由于祥峪河1#明渠和2#沟的山洪流域面积都在10km2以下,故

中小流域洪水计算分析

中小流域洪水计算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12T11:17:55.6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作者:冯晶 [导读] 经过合理性分析认为瞬时单位线法推求的设计洪水更符合当地的防洪标准,且利于后期防洪预警指标的精确性。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是近年来威胁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中小流域上水文站点分布不均且监测资料匮乏,洪水计算方法合理性及成果有效性亟待验证。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乱石头川流域为例,主要阐明有关洪水计算的几种方法,其中以瞬时单位线计算结果为主,结合推理公式、分布式模型及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通过合理性分析,对比分析适合该流域的洪水计算成果,为后期山洪预警提供有效基础数据。 关键词:山洪灾害;洪水计算;瞬时单位线 引言: 吴起县位于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区域总面积约3791.5 km2。境内以白于山为界,分为洛河与无定河两大水系。吴起县年平均降雨量483.4 mm,降水量分布东南部多而西北部少,降水多集中在在夏季,年内水量变化比较大,吴起县洪水一般发生在7~9月。 吴起县特殊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导致区域山洪灾害频发。研究区内水文站点稀少,监测资料匮乏,设计洪水计算标准不一,成果合理性有待验证,因此针对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分析研究至关重要。 1 研究方法 以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乱石头川流域为例,流域内无实测小流域基础资料,因此设计洪水计算主要采用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雨量较少流域土壤常处于干旱状态,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雨段多集中在1~2小时,产流历时一般不超过6小时。吴起县乱石头川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Ⅱ区,黄土层深厚,植被差,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不可能达到饱和,其产流方式为“超渗产流”。根据《陕西省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图集》吴起县属于Ⅰ2区。在雨洪同频率的假设下,基于《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设计暴雨采取图表查算法,得到各个不同频率下设计暴雨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的面雨量。流域内设计暴雨历时按流域面积大小分为三级:流域面积小于100km2时设计历时采用6小时;流域面积介于100~300km2时设计历时采用12小时;流域面积介于300~1000km2时设计历时采用24小时。 设计洪水采用瞬时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及经验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通过与已建工程的采用值对比,以及各方法对不同流域面积的适应性评价,确定本流域内最佳的设计洪水结果。其中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采用概化过程线法推求。主雨峰段过程线采用五点概化过程线法;次雨峰段过程线采用三角形概化过程线法。两过程线叠加成出口断面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2 计算结果 本次研究区位于吴起县乱石头川流域,共设断面3组计算断面,分别为营盘渠子小组2#、朱渠小组2#、乱石头组下游2#,流域面积分别为484.61km2、731.86km2、748.52km2。各个控制断面瞬时单位线法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如表1示。 表1 瞬时单位线法设计洪水成果 3 成果合理性分析 (1)不同方法下设计洪水成果比较 在进行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时,经验公式法、瞬时单位线法、水文比拟法、推理公式均为常用的方法。洪峰流量汇水面积相关法和综合参数法均属经验公式。经验公式主要是依据各区的概化条件总结而来,其考虑的参数相对较少,计算方式较为简单,适用范围1000km2以内。瞬时单位线法则在理论上更为严谨,计算过程复杂,其适用范围在1000km2以内。推理公式一般用于面积较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计算。 (2)上下游关系之间的合理性检查 同一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营盘渠子小组2#、朱渠小组2#、乱石头组下游2#。设计洪水洪峰流量,在趋势上满足,同一流域上,从上游到下游洪峰流量依次增大的规律。 (3)与历史洪水资料的检查 根据发生洪水地点与评价对象接近原则,将设计洪水成果与调查历史洪水的成果进行比较。营盘渠子组和朱渠组的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与历史洪水洪峰流量还是较为接近的。 4 结论 中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众多,本文基于雨洪同频的条件,主要讨论了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的推求方法,根据吴起县乱石头川的流域特征及资料的完整性,考虑到防洪安全,经过合理性分析认为瞬时单位线法推求的设计洪水更符合当地的防洪标准,且利于后期防洪

暴雨分析

暴雨分析 ★雨量站选定 ★集水区平均年最大暴雨量 ★暴雨量频率分析数据采用及转换 ★暴雨量频率分析之机率分布选用 ★雨型设计

◆雨量站选定 应选择记录质量稳定且能充分反应集水区降雨特性及代表集水区平均降雨量之雨量站,并列表记载站况数据,包括站号、站名、站址坐标、标高、所属流域、记录年份、型式(自记或普通)、管理机关及采用目的注记等。 说明: (1) 雨量站选用以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经济部水利署及台湾电力公司所属雨量站数据且记录年限超过15年者优 先考虑;其他单位之测站,视其数据记录质量及整体雨量站选用之空间分布状况参酌使用。 (2) 应以集水区内之测站为优先选用,同时视集水区之地文(形)、水文状况挑选可代表流域上、下游(或山 区、平地)降雨特性之适当测站,必要时得参酌纳入邻近测站予以考虑。 (3) 集水区内及其邻近之相关测站均应列表,并注明采用之目的(如雨量频率分析或雨型等用途),若不采用 应叙明其理由。 (4) 惟考虑近年发生之特殊降雨事件,当新设测站更能反应集水区之空间降雨特性时,得纳入该年限较短之测 站进行分析。

◆集水区平均年最大暴雨量 暴雨量频率分析原则以集水区之平均雨量为之,所选定雨量站之雨量数据若发生缺漏或年限不足时,应进行补遗或延伸使其完整。 说明: (1) 进行暴雨量频率分析时,集水区之平均雨量以25年以上为原则,雨量站数据记录年限不足25年或记录期 间有缺漏时,应以集水区内或邻近相关性较高之可靠雨量站数据进行补遗或延伸,使各站数据年限一致,再计算集水区之平均雨量。 (2) 雨量数据之补遗或延伸得依经验与学理方法判断选用适当之方法。 (3) 因数据相关性低或延伸年限过长,致使雨量数据无法藉由上述方法进行补遗或延伸时,则各年之集水区平 均雨量得采不同测站数据进行计算。 (4) 考虑雨量站分布情况、集水区地形、精度需求等因素,集水区平均雨量得由徐升氏法、等雨量线法或其他 平均雨量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当方法计算之。 (5) 若以徐升氏法进行分析,应绘制集水区徐升氏雨量站网划分图,并列表说明雨量站权重。若以等雨量线法 进行平均雨量计算,须绘制等雨量线图并说明制作方法(如采用克利金法或线性内差等)。

最全的中国暴雨强度公式

序号省、自 治区、 直辖 市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q20资料年份及起止 年份 编制方 法 编制单位备注 1 安徽安庆198 25 1954~1979 ?td> 安庆市市 政工程管 理处 ?td> 2 安徽安庆191 25 1955~1979 解析法同济大学?td> 3 安徽蚌埠17 4 24 1957~1980 数理统 计法 蚌埠市城 建局 ?td> 4 安徽合肥186 25 1953~1977 数理统 计法 合肥市城 建局 ?td> 5 安徽合肥184 25 1953~1977 解析法同济大学?td> 6 安徽淮南200 26 1957~1982 ?td> 上海市政 工程设计 院 ?td> 7 安徽芜湖188 20 1956~1976(缺 1968) 数理统 计法 芜湖市政 公司 ?td> 8 安徽芜湖190 20 1956~1976(缺 1968) 解析法同济大学?td> . . . 资料. .

9 北京北京187 40 1941~1980 数理统 计法 北京市市 政设计院 适用于 P=0.25~10a, P=20~100a 另有公式 10 北京北京186 40 1941~1980 解析法同济大学?td> 11 福建长乐180 20 1979~1998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2 福建长汀207 14 1985~1998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3 福建崇安218 17 1974~1990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4 福建东山223 20 1979~1998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5 福建福安206 25 1966~1990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6 福建福鼎219 20 1979~1998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17 福建福清184 19 1980~1998 ?td> 福建省城 乡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4年2月第 二版手册新补 充的公式) . . . 资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