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堂实录(王桂艳)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王桂艳)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王桂艳)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

丰润区火石营镇东吕小学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

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菊花台、避暑山庄、长城……)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生:山很高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板书)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大诗人苏轼(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

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美读古诗(加入表演)

师:你们有信心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背诵下来吗?

生:有(自觉背诵)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

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

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师:这样的风可真暖和呀,我们把这样的风叫做,和风细雨。 生:齐读和风细雨。 师:老师这里还有词语,你觉得应该放在哪个季节? 生:酷暑可以放在夏。 师:其他几个词语怎么放? 生:把严寒放到冬天那个季节。 师:冬天怎么样,我们来看。(出示图) 注意期间补充中暑、暑假、酷爱等字词。 师:正方体在数学上,是上面对下面,左面对… 生:右面 师:前面对 生:后面 师:如果我上面是大,下面是 生:小 师:下面,请听好要求,找到一组词,撕掉双面胶,先贴一面,再贴另一面。 生:自由讨论粘贴。 师:玩魔方(视频出示要求…..)

古诗词考试题

小学古诗词背诵试题 1.《江南》(汉乐府)“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上一句是()。 2.《敕勒歌》(北朝民歌) “天苍苍,野茫茫”的下一句是()。 3.《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下一句是()。 4.《风》(唐?李峤)“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上一句是()。 5.《游子吟》(唐?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上一句是()。 6.《古朗月行》(唐?李白)“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上一句是()。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下一句是 () 8.《悯农(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下一句是() 9.《悯农(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下一句是() 10.《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下一句是 ()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上一句是() 12.《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 13.《春晓》(唐?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上一句是( ) 1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下一句是()

15.《春夜喜雨》(唐?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上一句是( ) 16.《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下一句是() 17.《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下一句是() 18.《四时田园杂兴》(选一)(宋?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上一句是() 19.《枫桥夜泊》(唐?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上一句是() 20.《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下一句是() 21.《渔歌子》(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上一句是() 22.《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下一句是( ) 23.《清明》(唐?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上一句是() 2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下一句是() 25.《绝句》(唐?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上一句是( ) 26.《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下一句是( ) 27.《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下一句是( ) 28.《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下一句是() 29.《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下一句是() 3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上一句是( )

骆驼祥子之高妈公开课课堂实录

骆驼祥子之高妈公开课 课堂实录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骆驼祥子》之《高妈》课堂实录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调查,在你们平时出行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学生众口不一,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展示幻灯片1)那么,我们能否想象,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生活,靠着两条腿,一身力气,为全家撑起半个天空,那就是人力车夫。(展示幻灯片2和3)。 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小说,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胡适先生的《人力车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现代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提起祥子,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候我们曾经学过《骆驼祥子》的片段描写,那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祥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幻灯片4和5) 二:教学过程 作为主人公的祥子频繁登场,而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鲜活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骆驼祥子》之高妈,让我们感受经典文学带来无穷的魅力。 (板书-高妈) 那么,同学们不禁疑惑,高妈是谁? 通过课前的预习,我想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高妈是谁?请围绕高妈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高妈是曹宅的女佣。 情节概述:祥子欲购车,高妈支妙招 高妈劝放钱,祥子迟疑看 存钱怕被骗,揣怀更安全 起会买车好,祥子不贪占 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展则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但塑造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本片段描写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高妈和祥子(展示幻灯片6) 请同学们打开探究案,看探究一题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作者描绘高妈这一艺术形象,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课文7、13、16段让同学们自行找出有关高妈的语句。 运用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方法。高妈在《骆驼祥子》中虽不是主要人物,却绝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不知道她的身材是高是矮,脸型是长是圆,但从其语气、语调、语速,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描绘其浅易、生动的语言。比如,向祥子传授放债经验的一段,高妈多用反问句、感叹句,仿佛借债人就在面前请求她老人家宽限几天似的。她称祥子认死理儿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管心中无数而乱放债叫"海里摸锅",又叫"放秃尾巴鹰";乘负债认发薪之日上门讨债则叫"堵窝掏"--堵、窝、掏。多利索! 精明、热心、泼辣(板书)

古诗测试题

一、古诗填空(19分) 1、接天莲叶无穷碧,( )。 2、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 3、(),润物细无声。 4、(),听取蛙声一片。 5、(),轻烟老树寒鸦。 6、(),天下谁人不识君? 7、日出江花红胜火,()。 8、(),吾将上下而求索。 9、千门万户瞳瞳日,()。 10、(),明月何时照我还? 11、(),西湖歌舞几时休? 12、等闲识得东风面,()。 13、生当作人杰,()。 14、(),立根原在破岩中。 15、春色满园关不住,()。 16、(),子规声里雨如烟。 17、(),麦花雪白菜花稀。 18、竹外桃花三两枝,( ). 二、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云翻墨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三、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五、古诗动物园(填动物) 1、春 (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泥融飞(),沙暖睡( )。 3、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4、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填数字) 1、()曲黄河()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人。 4、南朝()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古诗地名园:(填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故人。 3、()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 4、()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八、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 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名句( ).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 时, 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 )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九、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 大李杜:( ) 小李杜:( ) 诗仙:( ) 诗圣:( ) 诗鬼:()诗佛()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唐代边塞诗人有:()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 )为主。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经典古诗词过关试题

一、填空题。(23分) 1、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5分) (1)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4)留连戏()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 2、在括号里填上植物名(4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3分) (1)举头()日近,回首()云低。 (2)()毛浮()水,()掌拨清波。 (3)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蓝。 4.在括号里填上数字(5分): (1)危楼高()尺,手可摘星辰。 (2)朝辞白帝彩云间,()里江陵()日还。 (3)碧玉妆成()树高,()条垂下绿丝绦。 5、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气象的词(风、雪、霜、雷、云、雾、雨)。(6分)(1)朝辞白帝彩()间。(2)北风吹雁()纷纷。 (3)月落乌啼()满天。(4)斜()细()不须归。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6)夜来()声,花落知多少。 二、选择题。(16分) 1、诗人杜甫人称()。 A、诗仙 B、诗圣 C、诗囚 D、诗鬼 2、选出李白的作品:() A《咏鹅》B《登鹳雀楼》C《送元二使安西》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的《小池》。 A、杨万里 B、苏轼 C、贺知章 D、陆游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是一首赞美()的诗。 A、父爱 B、母爱 C、师爱 D、友情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 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 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 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师:这样的风可真暖和呀,我们把这样的风叫做,和风细雨。 生:齐读和风细雨。 师:老师这里还有词语,你觉得应该放在哪个季节, 生:酷暑可以放在夏。 师:其他几个词语怎么放, 生:把严寒放到冬天那个季节。 师:冬天怎么样,我们来看。(出示图) 注意期间补充中暑、暑假、酷爱等字词。 师:正方体在数学上,是上面对下面,左面对… 生:右面

《题西林壁》知识点

《题西林壁》知识点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

寺里墙壁上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练习题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

最新题西林壁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 二: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 书写, 题写。 西林: 西林寺, 在江西庐山。下面整理了题西林壁全诗意思,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西林壁》全诗鉴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由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此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 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 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 的哲理之光。从此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 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 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 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由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 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 因物寓理, 寄至味于淡泊。 《题 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

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 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 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 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

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五年级阅读考级古诗词试题

五年级阅读考级古诗词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9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从文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 2、写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首送别诗。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试着默写两首。 题目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 作者______作者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填写诗句。 1、补充下列诗句。(8分)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 (2)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 (3)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报得三春晖。 2、补充下列有关“惜时与勤奋”的诗句。(12分) (1)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2)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请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描述下列景物。(8分) (1)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分)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青天。()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四、补充诗句,并写出作者和诗题。(30分) 1、东临碣石,以。(三国)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 3、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___《_______》 4、,寒食东风御柳斜。()___《_______》 5、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解 西林,即西林寺,在江西庐山上。《题西林壁》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元丰七年(1084)五月,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特地取道游庐山。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句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就各不一样。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意思是,横望庐山,山岭逶迤,连绵不绝;侧看庐山,奇峰突起,峻峭挺拔。无论是远处观望,近处细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所见只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等局部景致而已,而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 这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

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发人深思的空间。 评解 清赵翼评《题西林壁》时说:“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苏轼的这首诗妙在不在写景上与前人一分高下,而是以意理胜出,道前人所未道之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正是苏诗的一种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晓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不时闪烁着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开课课堂实录

千课万人古对今林乐珍公 开课课堂实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古对今》 温州市林乐珍 课前准备(分清左右同桌;拿出一支铅笔,铅笔盒收起来;) 师:孩子们,这段时间,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是什么生:齐说魔方。 师:这个魔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你注意到了吗 生:每一面都有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做汉字魔方,玩一玩汉字魔方。汉字魔方需要法宝,请左边的同桌拿出第一个汉字法宝。请同桌两个人先认一认,如果都认识,请把它放回抽屉,如果都不认识,请放在桌上。如果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怎么办 生:教一教他。 师:孩子们,你们不认识的字,老师都看清楚了,其实认识这些字是由办法的,仔细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日。 师:下面我们就请太阳公公来教我们认字。 师:(出示古文字:晨)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生:晨 师: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暮。 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要出来了,和月亮姐姐打招呼。这个字读:

生:朝(指名读) 师:这样的太阳我们叫… 生:朝阳 师:拓展朝霞。 师:太阳公公快落山了,这个字就是 生:夕 师:这是的太阳叫 生:夕阳 师:这个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指名回答(关键笔画的位置) 师: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现在我们打开习字册,认认真真写一个。生:书写 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好的同学请你同桌评价一下,再写第二个。 师:太阳公公一帮忙,我们就认识了这么多字。 板书: 晨、暮 朝霞、夕阳 师:下面,我们继续请太阳公公帮忙。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 师:春天的风不冷也不热,我们说这是怎样的风 生:暖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 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初步感知: 《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八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测试题(含答案)

《题西林壁》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分) 1.“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试题 B.书写 C.标题 D.姓氏 答案:B 解题思路:古人常在墙壁、书画、器物上题诗,“题”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书写”。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 2.关于《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和仲,号少陵野老、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B.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苏轼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D.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 答案:A 解题思路:A选项苏轼号“铁冠道人”,杜甫号“少陵野老”。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 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B 解题思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表面上是说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知,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也就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形态是不同的。 B.这首诗寓意深刻,诗句辞藻华丽,匠心独具,这正是苏轼语言的一种特色。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2、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3、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4、设疑:学习古诗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呢?(古诗的意思?作者表达的感情?) 5、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