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安徽地理

2010高考安徽乡土地理知识复习
(一)自然地理部分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华东腹地,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2)江淮丘陵;(3)皖西大别山区;(4)沿江平原;(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三、水文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巢湖面积82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四、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等。
五、植被
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自然更替:
淮河以北:落叶阔叶林
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黄山山脉以南:常绿阔叶林
六、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两淮)、铜(铜陵)、铁矿(马鞍山)。
(二)社会经济特征:
一、人口
6700多万,汉族为主,人口密度皖北及沿江平原的东部较大,皖南丘陵和皖西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二、农业
安徽省是中国农业大省。
1、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玉米、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双季稻为主(也有一季中稻,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
2、经济作物以棉花、 麻类、茶叶、 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等为主,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地区。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集中。茶

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①温暖湿润多雨多云雾的气候;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的土壤;④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⑤充足的劳动力资源;⑥茶叶种类多,在全国知名度高。
三、工业、交通
安徽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重要的省份之一。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京沪、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
四、旅游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距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 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6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
两淮大型煤碳基地包括淮南、淮北两个矿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碳基地之一。两淮基地煤碳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地表水资源丰富,居中靠东、承东启西,紧邻华东市场,地理位置适中(优越),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适宜建设大型、特大型在矿井和特大型坑口电站。该基地的建成投产还对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缓解“长三角”地区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华东地区能源安全,加快安徽在“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及经济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

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 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 180%左右。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区是我 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 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0.5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 54.2%,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
该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2%。农业人口787.2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8.5%,人均耕地1.97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4800~5500℃,无霜期 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 的56.9%,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 全年总产的15%。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 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

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 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 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
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土地总面积1.27万平方公里,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人均耕地0.73亩,人均林业用地6.1亩,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0℃积温5200℃,≥10℃积温4700~4900℃,无期210~240天,水热条件也 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41%,海拔低于 400米的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17%,盆地和河谷平原占5%,这样的地貌组合,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 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703.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6.6%,蓄积量 1193.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28.6%,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15%,经济林中油茶、栓皮栎、漆树,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9.3%、82.7%和 47.2%,居全省之冠,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也占重要地位。全省有茶园21.7万亩,是我省外销绿茶和内销黄大茶产地。“舒绿”、“六安瓜片”、“齐 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占全省蚕茧产量的27.2%,本区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面31万多亩,年产鲜鱼 约160多万斤。
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
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占全省的19.7%。人均耕地1.1亩,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15.7~16.6℃,无霜期240天左右,≥10℃积温5000~5332℃,10~20℃安全生长期170~175天, 积温4000~4130℃,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

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 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粮棉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粮棉播种面积的16%和20%,粮棉产量分别占全省粮棉产量 的24.6%和32%。油菜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的25%,是全省油菜籽最集中的产区。粮食、棉花平均亩产居全省首位,复种指数达240%,高于省内各区,本 区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农田保证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7%,旱涝保收农田685.7万亩,占全区农田面积的51.9%,居全省首位。
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山、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以及发展水生植物等。
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五、皖南山地林茶粮区
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土地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农业人口374.4万,人均占有林业用地7.2亩,耕地1亩,茶园0.24亩。
本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4800~5200℃,一月平均气温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 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全区拥有林业用地约2881.47万亩,占全省的61.8℃,森林的蓄积量约2746.3万立方米,占全 省的58.8%,商品木材约占全省80%,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 也占重要地位,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皖南茶叶就大批出口,到了20世纪30年代,皖南就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载誉国内外。
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三)区域发展——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1、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

强大的动力。
2、产业特色: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3、发展条件: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
(1)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
(3)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4)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发展目标: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四、备考策略
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重点知识提纲】
1)我省的行政中心是合肥,简称为皖。
2)流经我省的三大水系,自北向南分别是淮河、长江、新安江。
3)淮河将我省分为南方与北方。
4) 我省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
5)我省淮河以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熟制为一年两熟。以北为小麦,熟制也为一年两熟。
6)我省两大粮食作物南方是水稻、北方是小麦,油料作物是油菜,经济作物是棉花。
7)位于我省淡水湖泊是巢湖。
8)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中位于我省的是黄山。
9)我省最高峰是黄山莲花峰1873米。
10)按方位,我省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
11)江南地区出现的伏旱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梅雨出现在春末夏初,洪涝在夏秋季节。
12)我省的最大气象灾害是旱涝灾害。宣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的季节是夏季,梅雨是重要的降水过程。
13)我省主要地形自北向南为淮北平原、江淮低山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区,另外还有一个巢湖盆地夹在其中,巢湖地

区有我省的“鱼米之乡”之美称。宣城地形以丘陵为主。
14)我省人口6700多万人,面积为13.94万平方千米。
15)我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
16)安徽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黄山、西递村和宏村。
17)位于马鞍山的是铁矿,位于铜陵是铜有色金属矿,位于淮南、淮北的是煤矿。
18)我省有我国主要的南北向的铁路干线中京九和京沪线,东西向的陇海线。
19)安徽省有位于六安市的淠史杭灌溉工程。
20)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位于安徽省的是芜湖。
21)安徽省靠近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
22)与安徽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共有6个。
【基础知识填空】
一.位置、行政区划和人口
1.安徽省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东部
(1)从纬度上看,安徽省地处 半球 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看,安徽省属于 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
2.行政区划
安徽省简称皖。全省划分为 个省辖市。通常称 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 , 为皖南。省会 。
3.人口大省
(1)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 。20世纪70年代实行 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基数 ,每年净增人口仍然 ,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2)人口密度远 全国平均水平。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 。
(3)全国劳务 大省。
(4)少数民族 ,人口数量 。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 ;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
二.自然条件
1.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 北部为A ; 中部为B 和C ; 南部为D 和E 。 全省最高峰: a黄山主峰 。
2.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 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 明显,温和 ,夏雨集中。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
淮河以北为 (温度带) (干湿地区)地区
淮河以南为 (温度带) (干湿地区)地区
(2)降水分布特点:南 北 ,山地 ,平原和丘陵地区 。
(3)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其中 尤为突出。
3.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三大流域 : 横贯安徽北部; 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

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南部的 ,属钱塘江水系。
(2)安徽省最大湖泊 ,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
4.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
(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 、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 分布。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经济林。
(2)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 ,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 。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三.经济发展
1.农业大省
形成了淮北的 、长江流域的 和 、淮北和沿江的 、
和 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
2.矿产开发
五大优势矿产 :
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 。
铁矿:分布遍及全省,以 、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
铜矿:主要分布在沿江的 、池州、怀宁、庐江等地
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3.工业
(1)以 和 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
(2)“钢城” 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3)冶金工业中有“古铜都”之称的 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
(4)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 、 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5)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 、 、芜湖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6)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交通运输
(1)铁路: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
南北向:① 、② -阜淮线-③ -④ 、合九(九江)线
东西向:⑤ 、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
(2)公路运输: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
已形成以 为总枢纽,以 、 、 、 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3)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 、 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4)民用航空: 、 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5.城市格局 “一点两线”
(1) 以a

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
(2)以b 、c 、d 、e (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
(3)以f 、g 、h 为重点的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
四.文化与旅游
1.地域文化------影响深远的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派等。
2.丰富的旅游资源
【跟踪练习】
1、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
①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②1月0℃等温线 ③800mm等降水量线 ④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里影响柑橘栽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劳动力 D.气候
安徽省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读江淮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因素中,与“1+10”江淮城市群发展关系密切的有
A.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B.地势起伏
C.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便利 D.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
4、下列关于该城市群等级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服务范围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合肥—淮南—凤台
B.服务职能由多到少的排序为:合肥——滁州——蚌埠
C.小学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为:六安——巢湖——庐江
D.轿车专卖店布局先后顺序为:合肥——安庆——巢湖
5、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在空间布局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产业转移频繁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安徽省凭借自身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通过引资推介,发展经济合作等方式,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省外资金纷纷看好安徽的优势产业和配套项目。2007年安徽省55%以上省外产业资金来自长三角地区。
(1)从国外转移到我国的工业产业活动,最初集中分布在 (填字母)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A地区 (类型)企业开始向B、C经济圈转移,而B、C经济圈则面临工业结构调整,大量产业需要中西部来承接。B经济圈向D地区转移的代表性工业部门是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转移在空间变化上的主要特点。
(2)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以B经济圈为例,分析实施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及安徽承接该经济圈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

积极影响。
(3)简述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2010年2月10日起,安徽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气温持续下降,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先后发布发布寒潮、暴雪、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根据省气象台预报,11日全省雨雪冰冻天气仍将持续。 为此,省气象局决定自2010年2月10日23时30起,启动雨雪冰冻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6-7)
6、造成这次雨雪过程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7、为尽快获知本次雨雪的范围,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应是
A.数字地球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2009年7月22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日全食天象。日、月、地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月影刚好投影在地球表面,且自西向东扫过我国的长江流域,形成日食带,如图所示。我省的日食最佳观察地在安庆、铜陵等地。读图回答:(8-9)
8、成都与铜陵日全食的相关描述正确地是
A.成都开始晚、持续时间长 B.成都开始早、持续时间短
C.铜陵结束早、持续时间长 D.铜陵结束晚、持续时间短
9、当日食发生时
A.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B.淮南白昼达到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C.赤道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是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比较慢的时候
10、材料:
【新华社北京2007年7月11日电】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超过保证水位,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防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
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
在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
(1)从位置和降水因素,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上述两个因素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究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原因?(10分)
(2)你认为如何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省统计局权威发布:截至2005年末,安徽全省户籍人口为651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4.98%,人口数居全国第8位。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43‰,人口死亡率为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每年新增47.6万人。据此回答11~12题。
11、安徽省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 负增长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12、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人口问题不包括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增长过快 C.就业压力增大 D.社会

保障压力增大
13、下图为我省淮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煤田,结合图示,分析回答:
(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⑤ B.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 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立在②处
C.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D.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3)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
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生产链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例1、根据安徽省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2009年安徽启动实施粮食增产规划,将着力建设沿淮淮北小麦和 核心产区、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间 核心产区。(2分)
(2)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A县农村生活能源的构成图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材料二所示,据此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8分)
(3)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徽省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按照这一思路,请你确定安徽优先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合适地区是 ,并简述理由。(8分)
A.皖南山区 B.淮北地区 C.沿江城市 D.皖西地区
材料三: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
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
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囊括了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的以及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规划区域总面积约为6.25万平方公里。
(4)你认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皖江城市带应如何发展?简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应当注意的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