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 教案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教案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教案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6、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熟读课文,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3、巩固并学习常用的解词、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学具:学生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听说过长征的故事吗?课下,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了长征的故事,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会搜集资料,而且还会把有用的资料整理出来,相信只要你们坚持长此以往,你们的收获一定更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倔强的小红军》(板书:倔强的小红军)知道读写“倔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位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读书姿势,了解学生读书情况)这位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读完一边看出来的请举手。没看出来的再读一遍。我相信,这个问题每个同学都能看出来。读书不要慌张,静下心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有人读了两三遍了。这会儿一定有很多人看出来了。看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我看看有多少人。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看法。(生交流,师随机板书:性格、外貌、思想)说外貌时,指导学生说的简练一点。交流思想时,让学生用“宁肯……也”来表达同学们,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把大家的意思集中起来就很全面。谁连起来说一说?先说外貌,性格,再说思想品德。三、细读课文,扫清疑难同

学们自己把书读懂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一点都不假。学语文就要好好读书,边读边思。不过,小红军的外貌、性格书上都有交待,他的思想品格云全市大家体会出来的,能体会出这一点的同学真了不起。但是,我们学语文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以要认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能熟读成诵更好。我想看看同学们是否读的正确流利。谁来读第一、二两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同时画出不懂的词语。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回顾、疲惫)点出“深情”作为铺垫。“络腮胡子”指导看图理解,“倔强”用小红军说的话和写他动作的词语来理解。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同学们,刚才咱们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把不懂的词语也读懂了。开始我说了,这是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然后告诉我,你读到那些地方最感动?学生交流,然后请一生读,(师随机板书:牛膝骨、停止)是呀,看见小红军牺牲了,陈赓怎么能不懊悔,怎么能不责备自己!同学们,当你们读到13小节,知道小鬼的干粮袋里装的是牛膝骨时,不由得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前面的那些词语?生读相关的句子,师板书:轻轻地拍当你们读到“小红军停止了呼吸”后,不由得又想到了前面的什么?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师引导说出原来小红军说自己不饿、不累都是装出来的(板书:装的)多么懂事的小红军,多么可爱的小红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并且应当记住“读书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板书: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我想,

现在再读这些句子,感情一定不一样了,请自由读课文,把你的理解、你的感情表达出来,看谁读的让别人听了之后很感动。(学生练读,抽生读,师范读,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五、理解“深情”在这篇课文当中所包含的情意。(敬佩、激动、内疚、怀念)六、作业同学们,陈赓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些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课下写在本子上,我们下节语文课再来交流,好吗?教学后记:资料提供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倔强的小红军公开课教案 (优选.)

wo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rd 25、倔强的小红军 白莲学校彭伟娟 教学内容:(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初步了解了发生在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红军,他可不是一般的小红军哪!他是一名倔强而可敬的小战士-----《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下面我们来继续深入了解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看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如何倔强法? 二、新授课部分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思考:这些外貌描写说明了什么?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2)巡视,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3)指名朗读(谁给大家读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4)评价(非常准确,其他同学找到的句子和他一样吗) (5)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这部分内容。思考:这段外貌描写说明了什么? (6)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引导:“不过十一二岁”说明他(年纪很小,和你们差不多一样大,正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很饥饿,营养不良。)“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说明他(很寒冷,也说明长征的路上又苦又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2、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之下让小红军如此的虚弱与疲劳啊?请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指名回答:师点拨(画出来的请举手) (2)师小结:是呀,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忍饥挨饿,长时间行军,一步一步往前走,多吃力呀!能不累吗?能不虚弱吗?更何况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啊!在这样那以生存的恶劣环境下,这时,小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也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以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和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杂文文风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时评文章,可运用破立结合论证方式。写时评是地,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容易出彩。 二、分析课文,理解破立 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方式? 明确:“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2、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

最新[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设计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

倔强的小红军公开课教案

25、倔強の小紅軍 白蓮學校彭偉娟 教學內容:(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5課《倔強の小紅軍》,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の朗讀課文。 2、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の高尚品質。學習陳賡同志關心戰士の美德。 3、引導學生瞭解通過描寫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の寫作方法,並能在以後の習作中加以運用。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描寫人物言行の詞句,瞭解小紅軍和陳賡の品質及其感情。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瞭解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初步瞭解了發生在長征過草地時發生の一個小故事,故事の主人公是一個小紅軍,他可不是一般の小紅軍哪!他是一名倔強而可敬の小戰士-----《倔強の小紅軍》。(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下麵我們來繼續深入瞭解這個感人肺腑の故事。看看這到底是一個怎樣の小紅軍,如何倔強法? 二、新授課部分 1、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用“~~~~~”畫出描寫小紅軍外貌の句子。思考:這些外貌描寫說明了什麼?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寫小紅軍外貌の句子。 (2)巡視,找到の同學請舉手。 (3)指名朗讀(誰給大家讀一下你找到の句子) (4)評價(非常準確,其他同學找到の句子和他一樣嗎)

(5)現在請大家再齊讀一遍這部分內容。思考:這段外貌描寫說明了什麼? (6)指名回答問題。教師引導:“不過十一二歲”說明他(年紀很小,和你們差不多一樣大,正是需要別人照顧の年齡。)“黃黃の小臉”說明他(很饑餓,營養不良。)“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說明他(很寒冷,也說明長征の路上又苦又累,生存條件極其惡劣)。 2、那麼,到底是什麼樣の環境之下讓小紅軍如此の虛弱與疲勞啊?請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畫出相關語句。 (1)指名回答:師點撥(畫出來の請舉手) (2)師小結:是呀,在荒無人煙の草地上,忍饑挨餓,長時間行軍,一步一步往前走,多吃力呀!能不累嗎?能不虛弱嗎?更何況一個十一二歲の小孩子啊!在這樣那以生存の惡劣環境下,這時,小紅軍遇到了誰?板書:陳賡。 3、小紅軍遇到陳賡,這時陳賡想怎麼幫助他の呢?請看大螢幕,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3-10自然段,完成下列任務: (1)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對話,請注意體會任務相應の語氣。 (2)小紅軍是如何說服陳賡騎馬先走の,其理由是什麼?請用“----”畫出相關語句。 (3)從你們の朗讀中,可知道陳賡幾次想幫助小紅軍の呀?(4次)陳賡四次幫助小紅軍,那麼,現在,我想請一個小組の同學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他們の對話,其他同學認真聽,找一找小紅軍是如何說服陳賡騎馬先走の? (4):小組回饋,適時點撥指導並板書。 (5)從小紅軍の表現可以看出他具有什麼性格特點?(倔強) (6)師:是呀!他可真是一個聰明、勇敢、倔強の小孩啊! 4、這時,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 (1)那麼從“終於”,“只好”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自由發言,評價) (2)師點撥:剛才大家都看到了,陳賡一次又一次地想方設法以各種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一、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三、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四、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外国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传,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哟“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解课文前半部分。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幂的运算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幂的运算(一)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初一下学期数学第八章第一课时的内容,所用教材为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底数幂的推导法则,会用同底数幂的法则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以及从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难点:会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幻灯片,引出问题: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计算机每秒可进行2.57×1015 次运算,问它工作一个小时(3.6 ×103s)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2、提问温故:①什么叫乘方? ②乘方的结果叫做什么? 3、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2.57× 3.6×103×1015=9.252×?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到底是多少,通过今天的学习——同 底数幂的乘法,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8.1,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根据乘法的意义)

定义:底数相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幂相乘成为同底数幂的乘法。 22 × 23=(2 ×2 ) ×(2 ×2 ×2) (乘方的意义) = 2 ×2 ×2 ×2 × 2 (乘法结合律) =25 (乘方的意义) 前面的例题:1015×103=(10 ×· · · · · ×10) ×(10×10 ×10) 15个10 = 10 ×· · · · · ×10 18个10 =1018 思考:观察上面的两个式子,底数和指数有什么关系? 2、怎么求a m· a n(当m、n都是正整数): a m·a n =(aa…a)(aa…a)(乘方的意义) m个a m个a = aa…a(乘法结合律) (m+n)个a =a m+n(乘方的意义) 3、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能发现同底数幂相乘有什么规律吗?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运算性质1):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 m· a n = a m+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逐层推进,巩固新知 本节课学习的幂的运算法则1只使用于同底数幂相乘,不能乱用,用该法则需要判断两点: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 4、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2课时讲解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题并齐读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配音乐《过雪上草地》 导读: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了是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情景,为了北上抗日,为了革命的胜利,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渴了抓一把雪,饿了就用树皮和野菜充饥,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有

很多战士还没有来的及看到革命的胜利,就永远地倒在了皑皑的雪山,荒凉的草地,这当中有年逾花甲的老人,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长征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最想提出的问题。(2分钟) 3、同学们读完了,请依次提出你的问题。(有价值的我们保留可以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小角落,重复的删除,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可见你们多么乐于思考,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只集中研究一下两个问题(出示写有问题的那张幻灯片):(1、)小红军为什么骗陈赓?(2、)陈赓都明白了什么?有些问题会在处理这两个问题中得到解答,如果没有,我们再个别交流,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也有个问题想请问一下你们, 5、课题中的“倔强”是什么意思呢? 很固执,不听别人劝告,很有主见。(学生如果说不到位给予适当的解答,可举例说明) 6、你们的意思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别人的劝告吗?那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哪里呢?我该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找答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我们。 (陈赓同志和小红军的对话) 打开出示两人对话的幻灯片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8.1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8.1 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滁州市第六中学柴树云周言祥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基础上,探究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规定的意义。教材的关键是让学生把握几两种指数幂的定义,能进行指数运算,目的是对数学的后继学习,以及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的了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和正指数幂的科学记数法,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认知规律上看,学生在学习了几种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后,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过程,进一步体会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存在的条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 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学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4. 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进行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深刻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法指导: 回顾导入新课时,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插在零指数幂概念形成和它的合理性验证等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建

立零指数幂概念上来。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是通过规定来明确其意义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学法指导: 教学中要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小问题来认识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考察下列算式: 223355551010a a ÷÷÷; ; 设计意图: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222033330 55550555510101010(0)a a a a a ---÷==÷==÷==≠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a a ===≠0005110110, ,()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2537551010÷÷; ;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525337374555510101010----÷==÷==; ;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223325 375233734455110101551010555510101010÷===÷===?+; ; 由此启发,可以得到: 3434115 10510 --==;

看完《倔强的萝卜》之后的留给我的思考

看完《倔强的萝卜》之后的留给我的思考 今天终于有空闲时间看点片子了,刚看完《倔强的萝卜》,它是以讨债还钱为基础讲述了民间科学家老罗(黄渤饰)多年潜心研究多种稀奇古怪的小发明小创造,并在工厂大院中建造起来了自己的地下城和实验室。谁知智商过高导致情商失调,一桩非法集资案,让老罗妻离子散,并和老友赵老板(马书良饰)反目成仇。为了找回尊严,老罗决定采用极端手段——挖一条地道潜入赵家,偷回属于邻居们的四十万元……与此同时,远在北京上学,老罗之子小罗(杜海涛饰),盯上了总是失恋的赵老板女儿赵玥(黄奕饰),开始和父亲不谋而合的“复仇计划”,他要“骗财骗色”。 看下来感觉还不错,内容还是不错的,也属于现在这几年拍这类“巧合片”里面比较有内容的作品了。影片中首先提到了中国现在特别重视的一个还钱问题,正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一个再也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了,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在钱的份上退缩了,以至于现在就成了”借钱容易,还钱难“的这样一个现象,影片的中老罗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办法去讨钱,可是对方任你怎样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地赖着不换,所以现在就成了“借钱时候是儿子,还钱时候是老子”了。 再者就是兄弟友情了,影片中的老罗和老赵在部队里可是出生入死的交情,但就是在这桩非法集资的事情上,兄弟两个反目成仇,一个是心里有愧整天躲着对方,一个是妻离子散整天想着掏钱,所以说如果真的把对方当朋友的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轻易地在“钱”的事情上开口。不过影片在结局上还是对友情进行了肯定,老赵把钱还给了为了尊严和钱已经有点失魂落魄的老罗了,并且还成了儿女亲家,这时的老罗也终于打开了心结,终究也得了圆满。 说到他们儿子和女儿之间的爱情——小罗和赵玥,先前儿子也是为了讨钱去可以接近赵玥,而赵玥则为了在没找到男友之前先找个“替补”陪她,两人带着这样的目的在一起了,但是在接近的同时彼此之间多多少少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关系,而赵玥失恋后碰到的一场车祸的则瞬间把二人的关系拉近了,这时的他们才发现彼此是多么的美好。 再说说按摩女——小云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由黄小蕾饰演,演得不错,记得黄小蕾最初我在荧幕上见到她还是在安慰卫视的“超级大奖赢家”这个节目中见到的,短短几年可以说她已经有点红星的味道了。影片中刻画的的小云也成为本片中一个增加笑点的地方,黄小蕾的四川方言,和伟哥(邓紫飞饰)的激情床戏都是比较搞笑的,即使是有点俗,但也着实好笑。 这几年看这类的“巧合片”里面总是有坏人作为陪衬,这也成为了一种“方程式”。从《疯狂的石头》里的3个坏人,《疯狂的赛车》里的两个坏人,再到本片中的两个坏人宫保和清蒸,他们可以说都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故事带向高潮,而他们成为坏人的元素都是要发家致富,进城里想干一番大事业,而摆在他们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原本并不坏的他们一心想要发财,却在大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想着一夜暴富,终于越走越歪,上了邪道,就像本片中最后的情节很微妙那个坏人头子因为房门被锁想要从窗子上逃出来,怎奈却被卡在了铁窗中,外面是大冬天,他自己是饥寒交迫,怎么办他看到了外面砖墙上的几个大字标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

幂的运算 优秀教案

幂的运算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幂的运算性质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体验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做到步步有据,正确熟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容易混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育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备注 一、复习与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下面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①a3+a3=?②a3+a5=? (2)①进行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②不能继续进行运算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以题的形式开始,结合问题,从而复习整式加减的内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步骤等内容,为

(3)a n表示什么意思?可写成什么形式? 如果将上面的“+”符号变成“×” ①a3×a3=?①a3×a5=? 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在生活和其它领域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做108次运算,那么103秒可以做多少次运算呢? 根据题意得:108×103=? 要丈量一块长方形地块的长是56米,宽是54米,求长方形地块的面积? 根据题意得:56×54=?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解决这类问题。 二、导入与创设情景 做一做: 计算:102×10=____ 103×105=____ 22×23=___ 观察试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并观察条件与结论中的指数与底数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关系。(同学们展开讨论) 例如:102×10=10×10×10=103 2个10 1个10 通过同学们亲自操作我们会发现,算式的底数相同,其结果的底数仍然是这个底数,而结果的指数则是两个因数(幂)的指数之和。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 根据这一规律,请计算一下的算式: a2·a3=____ a3·a5=_____ a5·a6=_____ 例如:a2·a3=a·a·a·a·a =a5 2个a 3个a 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提出质疑,使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是生活,生产所需要的,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内部驱动力,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简便的方法进行求解和表示。 设计这一步骤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和特殊情况的运算,发现规律,猜想一般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并结合结果,为强调同底数幂这一条件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作准备。有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00521133616)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 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 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 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 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 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 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 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 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顾禧性别女年级初一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林桑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 课时教学课题幂的运算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能灵活运算幂的运算法则进行相关计算。 3、注意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过程幂的运算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①什么是幂、底数、指数?什么是同底数?例:1、 2、注意:底数可以是一个数或字母或单项式或多项式例:下列哪些是同底数幂 1、与 2、 3、 4、5、②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公式:例: 1、 2、

3、 4、 5、 6、例:已知,求得值。 【巩固】 已知,求x、③关于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注意:负数的奇次幂为负,偶次幂为正。公式:例:⑴ ⑵ ⑶ ④底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 【例1】 ⑴ ⑵ 练习: 1、在中,括号中应填的代数式是 【巩固】 已知,求的值 2、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⑴;⑵;⑶ 【巩固】 已知,,,则的结果是 3、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求:的值知识点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I 幂的乘方①幂的乘方的概念:②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公式: 【例1】

XXXXX:计算:⑴;⑵;⑶;⑷ 【巩固】 计算的结果是 【例2】 若,,求的值为多少? 【巩固】 若,,则幂的乘方的逆运用 【例1】 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你能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吗? 运用幂的乘方的公式比较大小 【例2】 比较,,的大小 【巩固】 你能比较与的大小吗?II 积的乘方①形式:②运算法则: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幂相乘。公式:【例1】 计算:⑴ ⑵ 【巩固】 计算: 【巩固】

饱含深情写汉字——谈于永正老师的写字教学

饱含深情写汉字——谈于永正老师的写字教学 发表时间:2014-05-27T14:09:21.3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6期供稿作者:王炜煜 [导读] 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话。 王炜煜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271100 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全部都是用双面胶粘贴的事先打印好的纸条。就连课前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也是由执教者用键盘敲上去的。评课者指出:“某老师虽然粉笔字写得不好,不过她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的优势……” 乍听之下,蛮有道理;仔细一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不是坑人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讲完一节课,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自己写的字,写字教学如何落实?学生跟着谁去练字?说实话,我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这样的语文老师! 我不禁想起了于永正老师。于老师很重视写字教学,不但要求写得正确,而且要求写得规范。并且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将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镜头一:当着学生的面板书课题 [例1]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从板书课题开始,于老师就提醒学生注意“母”字的笔顺。 [例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们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例3]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师板书课题,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这些字怎么写才规范、才好看,并让学生跟着写一写。师巡视学生书写情况,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例4]师: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下面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有精神…… [例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说完,于老师板书课题)“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的“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大家把课题写一遍。(师巡视,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例6]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于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的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师巡视,表扬了几个写得好和写得认真的学生。) 很多老师习惯于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两遍,似乎教学课题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从以上六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于老师完全不是这样,他经常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导写字要领,还让学生跟着老师仿写,并及时对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树立“典范”,让其他同学有榜样可学。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使课题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场”,不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而成为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镜头二:循序渐进,重写法指导 [例7](《第一次抱母亲》)课的最后,于老师指导学生写字。他先请学生“读帖”,之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面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于老师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接着,于老师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 [例8](读完《白杨》15—17小节,于老师指导学生书写“介”和“疆”) 师:“介”字的第三、四笔的距离不要太宽,否则,这个字就像房屋的屋山头。“疆”字的右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次长;左边的“弓”字里面的“土”字千万别丢了。记住“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说完,将“弓”字里面的“土”字描成了红色。)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注重“合乎汉字楷书之规范”。他将传统的“读帖、描红、仿影、临帖”与自己的范写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顺应了学生练字的客观规律。 板书每一个生字,于老师都力求写得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要求学生写的字,他都要先写一写,每一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收笔,都做到心中有数。正因为有了精心细致的准备,于老师的写字教学才立竿见影,卓有成效。 不仅如此,几乎在每一节课上,于老师都提醒或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看看“三个一”做到了吗。于老师总是这样,从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 《第一次抱母亲》临下课时,于老师谆谆教导学生:“要堂堂正正地练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于老师总是这样在指导学生练字的同时,将练字的意义与“爱国”“做人”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许多老师觉得很难找到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忽略了或淡忘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思想教育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是一句“饱含深情”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