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 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重点难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会认“屠、苏”等2 个字,会写“旧符”等2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

的大意。

4.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 (课件出示: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 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 (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 ,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 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 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

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 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符

1.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

2.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 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 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 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 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 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 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 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 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 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

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 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 ,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 、“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 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万户// 瞳瞳日,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 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 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 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 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

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魂、酒” 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教

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

杜牧(公元803-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

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

hún ji ǔ m ù

魂酒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 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

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 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 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 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课件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 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 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 知作者-- 释词句-- 懂诗意-- 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 次,争取第2 个比第1 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

宽右窄。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兄、倍” 2 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 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

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y ìji ā xi ōnɡ b èi

独异佳兄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读,齐读。

2.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 一人。(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 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

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图文)

茱萸(zhū y 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

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兄独异佳

1.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

2.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 ,更不是“己”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 佳节// 倍思亲

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 一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