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

1

摘?要?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通过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于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源解析及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细颗粒物(PM 2.5) 总悬浮颗粒物

(TSP) 组成 源解析法 测量技术

Abstract Partic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lutants in the air. Because of its

adsorption of surface particles contain a variety of poisonous and harmful chemical composition, which makes great impact 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 With the help of measuring atmospheric particles and its composi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sour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rough resolving pollution source, the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emiss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bove all was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emphas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nd its components, analysis of pollution source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Atmosphere particulates Particulate matter( PM 10) Particulate matter

(PM 2.5)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 Composi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上)

Research progres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nd its composition

由人类活动等原因所产生的某些颗粒物进入大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颗粒物污染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我国大多数地区空气首要污染物就是颗粒物。每个成年人平均每天呼吸空气15m 3,保证人们呼吸到清洁干净的空气是最重要的环保任务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测定,通过源解析探明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大气颗粒物排放,对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源解析及测量技术最新进展。

1?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大气颗粒物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原因是细颗粒物上聚集大量有害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害有机物、细菌和病菌等,会通过呼吸道而进入人体上下呼吸道。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可在不同的呼吸道部位沉积。10~100μm 的颗粒物被阻挡在鼻腔外,2.5~10μm 的颗粒物大部分被鼻咽区截留,0.01~2.5μm 的颗粒物主要沉积在支气管和肺部,特别是0.1μm 左右的颗粒物沉积在肺部,甚至可穿过肺泡进入血液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1~7]。由于体积更小,PM 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

尹 洧Yin?Wei

(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北京?100022)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2)

2

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更小的微粒(直径≤ 100nm )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其中,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M 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8,9]。这项始于1982年的研究证实,当空气中PM 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 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 3,总的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 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2010年9月公布一

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 2.5的密度。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2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 的2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一张显示出2001-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见图1)。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10],在美国,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2.2~5.2万人(2000年数据)[11],在欧洲这一数字则高达20万。为就减少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提供全球性指导,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2005年发

布《空气质量准则》[12],其中包括对颗粒物浓度的限制(见

表1)。国际上对颗粒物的PM 10的限制标准(见表2)。

表2?对空气中颗粒物的限制标准(单位:μg/m 3)

国家/

组织PM 10

PM 2.5

备注

文献来源年均日均年均日均欧盟20

50252010年生效,2010年强制

[13]美国150

1535

[14]

澳大利亚8252003年生效,非强制日本15352009年生效

中国1001503575PM 10为二级标准,PM 2.5拟2016年实施[15,16]

WHO

20

5010

252005年发布,指导值

[12]

2012年2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加细颗粒

图1?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图中色调由浅至深代表着PM 2.5的质量浓度越来越高

表1?WHO 对颗粒物浓度的限制(单位:μg/m 3)

PM 10PM 2.5

选择浓度的依据

过渡时期目标-1 (IT-1)7035相对于AQG 水平而言,在这些水平的长期暴露会增加大约15%的死亡风险。

过渡时期目标-2 (IT-2)5025除其它健康利益外,与 过渡时期目标-1 相比,在这个水平的暴露会降低大约6% [2%~11%]的死亡风险。过渡时期目标-3 (IT-3)3015除其它健康利益外,与 过渡时期目标-2 相比,在这个水平的暴露会降低大约6% [2%~11%]的死亡风险。空气质量准则值 (AQG)

20

10

对于PM 2.5的长期暴露,这是一个最低水平。在这个水平,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会增

加(>95%可信度)。

物 (PM2.5)和臭氧(O 3)8h 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并于2012年2月29日发布国家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空气中颗粒物并不都是几何球体,大多成不规则形态,因此需将换算成球体直径,这就是当量直径(de )。其真实直径为D ρ,由于颗粒物来源不同,其密度ρ(或比重)

不同,即使Dρ相同,它们在空气中的动力学特征也是不同的,也就是在空气中沉降速度不同,从而又引入空气动力学直径Da概念:Da=Dρ(ρ)1/2,如ρ>1,其空气动力学直径Da就比它真实直径Dρ大,反之则小。换算成空气动力学直径后就将颗粒物在空气中沉降速度拉到同一水平上[1]。粒子状态的污染物是分散在空气中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100μm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征,将

其分为降尘(dust fall)和总悬浮微粒(TSP)。粒径较大的颗粒物靠自身的重力可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其粒径范围一般在100~1000μm。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能长期地飘浮在大气中,成为飘尘。飘尘易随着呼吸进入人体肺部,故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μm 的颗粒能通过呼吸过程深入到人体肺部,2.5~10μm的颗粒易沉积在上呼吸道,引发各种疾病。飘尘飘浮在大气中,与大气构成气溶胶(aerosol),具有胶体性质,该胶体体系的分散介质是空气,分散相是10μm以下的液滴或固体颗粒。气溶胶则是由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液固颗粒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烟、雾、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烟气等都是用来描述气溶胶的名词[17]。

为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最近国家环保部决定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6]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18],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将增设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按照征求意见中的名词解释,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10) 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 则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的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TSP的粒径范围为0.1~100μm,它不仅包括被风扬起的大颗粒物,也包括烟、雾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等极小颗粒物。

3?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3.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组成、在空气中存在寿命及输送距离(见表3)[1]。

大气颗粒物通过光散射和光吸收等消光效应降低大气能见度,SO42-和有机气溶胶等通过直接或间接辐射强迫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人为源排放的颗粒物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减少东亚地区区域降水,区域霾可致使粮食减产[20]。

3.2?污染源解析模型

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用到源解析法(Source Apportion-ment),不仅定性地识别其来源,还定量地计算出各种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21]。源解析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受体模型中的化学质量平衡法(CMB),金蕾等对CMB模型、二重源解析技术、主因子分析、正矩阵因子分析法等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受体模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单颗粒源解析方法、有机物示踪技术和扩散与受体模型联用技术等受体模型新技术方法进行评述[22]。

张丹等通过对颗粒物粒径大小、性质分类的分化学法和显微法,依次介绍化学质量平衡法、因子分析法、正定矩阵法、比值法、线性回归因子分析法、富积因子法、投影寻踪法、遗传算法、光化学显微法、激光显微质谱法、扫描电子显微法、计算机扫描电镜等源解析方法,阐述不同解析方法各自的优缺点[23]。李祚泳等应用BP网络进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将大气采集样本申的元素含量及其污染源成分谱构成训练样本集,用BP网络进行训练。由训练好的网络的权值分布计算出网络各输入节点的权重贡献率,根据输入节点的权重贡献率确定与其相联系的污染排放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24]。王帅杰等从受体模型、样品的处理技术、源解析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介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研究进展[25]。田福林等阐述常用的受体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因子分析/多元线型回归(FA/MLR)、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FS/MLR)、非负约束的因子分析模型(FA-NNC)和同位素来源解析技术(CSRA)的方法和原理,总结受体模型应用于3种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PTS)PAHs、PCDD/Fs和PCBs的来源解析研究进展,并对PTS类污染物来源解析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源解析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26]。易惠等介绍粗集理论模型、BP网络权重分析、投影寻踪回归、正定矩阵分解和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和还需做的工作[27]。刘慧丽等介绍国内外用于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受体模型的进展,对受体模型的研究体系、研究方法作阐述[28]。

李祚泳等基于粗集理论通过计算大气污染源排放的元素组成的差异与大气颗粒物样本中元素含量的分类关系,表3?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来源与特性

性质PM2.5PM2.5~10

来源

燃烧产物、高温过程

产物、空气反应物

固体(土壤、尘)、机械破碎物、

雾滴蒸发物

一般组成

SO42-、NO3-、NH4+、

重金属、有机碳OC、

键合水等

浮尘、地壳元素(Si、Al、Ti、

Fe)氧化物、化石燃料飞灰、

CaCO3、海盐、动植物碎屑等

在空气中寿命数天~数月数分钟~数小时

输送距离数百~数千km<1km~数十公里

3

用排放源对于大气颗粒物元素含量的有效程度为标准评价排放源的重要性,进行实例分析计算并与其他几种源解析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不同源解析法给出的主要排放源的重要性排序是一致的[29]。陈分定采用CMB、FA、PMF 3种模型对龙岩市大气颗粒物PM10进行来源解析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治理颗粒物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建立基于GIS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展示系统可直观地展现龙岩市大气颗粒物PM10的分布规律、污染物来源、污染程度等信息,方便地生成污染物分布图、各项指标专题图以及等值线图层,对这些图层有选择、有次序地叠加,在一张图上可以显示不同图层的综合信息[30]。郝明途等在二重源解吸技术基础上,改进扬尘对受体贡献值的计算方法,并对结果进行验证[31]。曹兰建立某市PM10浓度预报的分段BP神经网络模型。PM10日平均浓度误差大多数在-0.010~0.010mg/m3范围内,相对误差在-20%~20%范围内,表明BP神经网络对PM10的浓度预报是一种有效的工具[32]。李志成等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的突变特征,并对典型区域性颗粒物空气污染过程进行识别。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 v4.9模式,以4个典型空气观测站点的数据为基础,分析高污染过程期间后向气流轨迹的特征和区域PM10的变化与输送过程,并对比分析污染超标日和非超标日的PM10与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及地面平均气压等常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颗粒物高污染时段输送的气流主要来源于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气流。本地排放和区域城市间传输是造成珠三角地区颗粒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静风或极小风,以及较高地面平均气压是影响珠三角地区PM10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33]。朱春等通过Mie理论模型研究不同粒径下单体颗粒物的光学特性及机动车排放的nm/μm级粒径下细微/超细颗粒物的无量纲光散射率(Qscat)、无量纲光吸收率(Qabs)以及无量纲消光率(Qext)。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轻型柴油车(LDV)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较大,而重型柴油车(HDV)则没有显著差别,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EC组分所占比例与复折射系数的实部(n)和虚部(k)均有极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56和0.9938。通过Mie理论计算4种复折射系数下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Qscat、Qabs和Qext随粒径的变化特征发现,粒径为400~600 nm范围的单体颗粒物消光作用最大,当颗粒物粒径大于1μm时,Qscat,Qabs和Qext逐渐稳定为常数1.2、1.0和2.2,此时消光率与复折射系数无关[34]。邵龙义等采用分形理论研究北京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计算各采样点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PM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粒度分布的关系,讨论采样时气象条件等因素对颗粒物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在1.6446~2.6655之间,夏季PM10的粒度分布分形维数(2.6655)明显大于秋季(1.6446),表明夏季PM10的粒度普遍较秋季的细。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可以用分形维数定量比较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的粒度分布,颗粒物的不同粒度分布分形维数和采样时的局部环境及气象条件相吻合[35]。李伟等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对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进行识别和采样,包括煤烟尘、建筑水泥尘、扬尘、土壤风沙尘、海盐粒子和二次粒子,并利用AAS、IC等仪器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可吸入颗粒物的源成分谱,从而得出颗粒物元素成分谱,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污染源对受体的贡献值和分担率,确定主要污染源[36]。

3.3?交通影响

马晓旦等分析交通主干道旁室内外PM10的来源,认为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表面吸附来自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工业粉尘、废弃物燃烧等排放物,并叙述室内外PM10的类别、来源和特性,通过现场监测交通主干道旁室内外和远离主干道的室内外PM10的浓度,并分析实验监测结果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37]。陈建华等研究北京市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认为交通来源颗粒物是影响交通路口污染水平的首要因素,颗粒物中Al,Ca,Fe和Mg等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行驶载带的道路可扬尘,而Cu,Pb等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的排放[38]。王玮等研究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非烃类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39]。结果表明:交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中非烃类化合物和PAHs的重要来源之一;总体上非烃类化合物主要富集在粒径较小的粒子中,细粒子中的非烃类化合物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白天ρ(非烃类化合物)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夜晚机动车流量减小,但ρ(非烃类化合物)却高于白天,显示出大型柴油车的主要影响和贡献;非烃类化合物的污染主要表现为酞酸酯和苯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多环芳烃在粒径较小的粒子中比例较高;白天ρ(PAHs)随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夜晚ρ(PAHs)高于白天;污染源识别表明,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除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道路扬尘[39,40]。

3.4?能源消费影响

Q Yao S等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煤燃烧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并提出一些控制颗粒物排放的措施[41]。Mehmet Akyuz分析季节变化、气象变化和可吸入尘的关系[42]。Honghong Yi等研究220 MW电厂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4

和形态特征[43]。Stephen M Toner等与David A Sodeman 等应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分别对重型柴油车和轻型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进行源解析[44,45]。Matthew T Spencer等利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夏季颗粒物的粒径与组成[46]。Fathi Zereini等收集交通干线的颗粒物测定其重金属含量,主干道的颗粒物中测出Sb、Zn、Cu、V、和Ni,其可能的来源就是机动车排放[47]。赵承美等分别对燃烧重油与烟煤2个电厂排放PM10的显微结构、颗粒类型及重金属在PM10中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燃煤电厂排放PM10都以球形颗粒为主,而燃油电厂排放PM10则是由一些絮状物和类似于燃煤飞灰中球形颗粒组成。根据PM10的化学组成,发现燃油电厂排放的PM10颗粒类型有硅铝质和钙-硅铝质2种;燃煤电厂排放PM10的类型有硅质、硅铝质、铁质、铁-硅铝质和钙质5种。燃油电厂飞灰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燃煤电厂飞灰外,其它元素包括As、Se、Cr、Be、U和Th在燃油电厂飞灰中的含量均低于燃煤电厂飞灰;在燃煤电厂飞灰中,随着飞灰粒径的减小,重金属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8]。陆晓华等用模拟酸雨浸提和Tessier形态分离法,对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痕量金属绝大部分以稳定态存在,微米级飞灰中有较大活性的形态高于灰渣,煤燃烧高温条件使颗粒物中活性较大的形态含量减小[49]。

(待续)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 Menichini E, Monfredini F.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01, 10(6):533-538

[3] Sharma A K, Jensen K A, Rank J. et al. 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2007,633: 95-111

[4] 王平利, 戴春雷, 张成江.中国环境监测, 2005, 21(1):83-87

[5] 刘爱民, 杨柳.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28 (9):839-841

[6] Fuentes M, Song H R, Ghosh S K, et a1.Biometrics, 2006, 62:855-863

[7] 徐维并. 现代仪器, 2002, 8(6):9-10, 8

[8] Lave, Lester B.; Eugene P. Seskin. Amer.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3, 68: 342

[9] Gotschi T, Oglesby L, Mathys P,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 2002, 36:1191-1197

[10] Mokdad, Ali H., et al. J. Amer. Med. Assoc.. 2004, 291 (10): 1238–45. doi:10.1001/jama.291.10.1238. PMID15010446 [11] Pope, C Arden, et al. J. Amer. Med. Assoc.. 2002, 287 (9): 1132–1141. doi:10.1001/jama.287.9.1132. PMID 11879110

[12] WHO Air q uality guidelines for particulate matter, ozone, nitrogen dioxide and sulfur dioxide (Global update 2005, Summary of risk assessment)

[13] 1999/30/EC, 96/62/EC [14]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Atandard1997

[15] 编委会.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0

[1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2010.11;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S]

[1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S]

[19] He K B, Jia Y T, Ma Y L, et al.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9, 29(3):482-487

[20] 唐孝炎等. 大气环境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1] Kim B M, Ronald C Henry. Atmosphere Environment, 2000, 34:1747-1759

[22] 金蕾, 华蕾.中国环境监测,2007,23(1):38-42

[23] 张丹,张卫东,蒋吕潭.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3(2):124-127

[24] 李祚泳, 丁恒康, 丁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1(5):1026-1029

[25] 王帅杰, 朱坦. 环境工程学报,2002,3(8): 8-12

[26] 田福林,陈景文,敖江婷. 环境化学,2009,28(3):319-327

[27] 易惠, 叶代启, 付名利.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1):8-11

[28] 刘慧丽, 何宗健, 彭希珑. 江西化工, 2004, (4):32-34

[29] 李祚泳, 彭荔红.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4(1):142-144

[30] 陈分定.(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31] 郝明途, 侯万国, 屈小辉, 等.中国环境科学,2005,25(2):138-141

[32] 曹兰.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2, 15(2):29-32

[33] 李志成, 郑君瑜, 钟流举.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9):575-581

[34] 朱春, 张旭.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6):601-607

[35] 邵龙义, 沈蓉蓉, 杨书申, 等.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37 (3): 407-411

[36] 李伟,龚敏玉. 江苏环境科技, 2007,20(3):19-22

[37] 马晓旦,黄晓晶.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4, 20(3):146-150

[38] 陈建华, 王玮, 刘红杰, 等.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34-38

[39] 王玮, 陈建华, 李红, 等.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39-42,47

[40] 王玮, 岳欣, 陈建华, 等.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2):43-47

[41] Q Yao S-Q Li H-W Xu J-K Zhuo Q Song. Energy, 2009, 34(9):1296-1309

[42] Mehmet Akyuz, Hasan abuk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170(1):13-21

[43] HonghongYi,Jiming Hao, Lei Duan, Xiaolong Tang, et al. Fuel,2008,87(10-11):2050-2057

[44] Stephen M Toner, David A Sodeman, Kimberl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40(12):3912-3921

[45] David A Sodeman, Stephen M Toner, Kimberly A Prather. Envir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12):4569-4580

[46] Matthew T Spencer, Laura G Shields,Kimberly. Environ.science & technology, 2007,41(4):1303-1309

[47] Fathi Zereini, Friedrich Alt, Jürgen Messerschmid, Clare Wiseman, et 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9): 2983-2989 [48] 赵承美, 李清飞, 孙俊民, 等.中国环境监测, 2011,27(6):55-58

[49] 陆晓华,Alia,刘汉珍,等.魏路线.环境化学,1996,15(4):337-342

5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 年度项目指南 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特点,重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跨越发展,满足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健康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9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9年拟在前四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进行集成: “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结合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和主要健康结局,利用多组学等现代毒理学技术,解析大气细颗粒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汇报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 与源解析的研究 篇一:大气污染源解析 大气污染源解析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大气气溶胶及其粒径分布 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环境中,液体或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虽然大气气溶胶只是 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干湿沉降、云和降水的形成、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均有重要影响。由各种源排放进入大气中 的颗粒物,大部分集在对流层,距地面I?2km范围内(即大 气边晃层)。在此区域内的颗粒物的尺寸最大,种类最多;而在距地面4?5km以上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上不受地球上直接排放的影响,其尺寸分布与本底气溶胶的分布相 近。 一般认为,气溶胶颗粒物的本底质量浓度约为10ug/m3 , 颗粒浓度为300个/ m3。但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00ug/m3。污染严重的水泥厂,

其年均质量浓度通常大于350ug / m3。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所有的特征都与其粒径有关。由于大气气溶胶的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有球状体、粒状体、片状体等,因此在度量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小时经常使用等效球体的直径来表示。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它是按照粒径的大小, 大气气溶胶粒子可分为粗粒子(coarseparticulate)和细粒子(fineparticulate)。对气溶胶粒子进行粗细划分和研究的原因在于粒径的差异使得粗粒子和细粒子在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方式、传输和去除机制等均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目前粗粒子和细粒子的粒 径分界线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般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 TSP)、PM10 和PM2.5。 TSP是指可漂浮在空气中的、粒径一般小于100um固态和 液态微粒的总称。TSP曾是中国唯一的环境大气气溶胶污染监测指标,现仍沿用,但主要用于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指标;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1a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 子。大部分的PM10能够沉降在喉咙以下的呼吸道部位,因而 PM10 也称可吸入性颗粒物(respirableparticulatematter ,RSP)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 2.5u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PM2.5粒径小,更容易沉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 (三)环境空气中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尘、粉尘、扬尘、油烟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前体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应针对其成因,全面而严格地控制各种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的排放行为。 (四)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生成与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有密切关系,防治污染应以持续降低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为目标,采取“各级政府主导,排污单位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区域联防联控,长期坚持不懈”的原则,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变革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不断减少各种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2—

(五)防治细颗粒物污染应将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重点,强化源头削减,实施分区分类控制。 二、综合防治 (六)应将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优先领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优先供应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在大型城市应不断减少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限制高硫份或高灰份煤炭的开采、使用和进口,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燃烧煤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七)应将防治细颗粒物污染作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目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八)应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必要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采取限批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空间格局。 (九)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超标的城市,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达标规划,明确各年度或各阶段工作目标,并予以落实。应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来源解析,编制各地重点污染源清单,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排放控制措施。应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依据,建立污染排放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和改善工作机制。 三、防治工业污染 (十)应将排放细颗粒物和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作为 —3—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朱铭杰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12级监测3班 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的案例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 物的危害。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植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大气污染严重。而颗粒物污染占空气污染物的六分之一[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们不能忽视颗粒物污染的危害,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关于颗粒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们往往关注植物对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却忽略了颗粒物对植物的 危害。因此本文讨论关于燃煤烟尘的颗粒物对植物的危害。 一、燃煤灰尘对植物的危害 在烟尘污染对植物影响方面国外研究的较少。Jenningsigs1934[3] 注意到烟尘可能堵塞气孔,妨碍气体的正常交换,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对这一作用持怀疑态度,对阴性树种(阔叶树种) 叶片的显微镜检

查,也没有看到叶片被明显阻塞起来。他进一步指出,对光线的干扰可能比较严重,但是他没有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来证实这一理论。Berge(1965)[3]所提的报告显示了生长在德国科隆附近的针叶树气 孔被阻塞的情况,并指出树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Miller和 Rich(1967)[5]观察到当附近烟囱中的烟尘进入温室后,在几种植物的叶片上观察到坏死斑点。坏死是由烟粒的酸性所造成的,温室外面的植物并未受到伤害,可能是由于在产生严重伤害以前,烟粒已被雨水冲洗掉了。 关于煤烟尘污染伤害的临界浓度,结果不一。Petrlik,Z.(1974) 报道,在1 5 0 t/ k m 2/a 的煤尘量的情况下,蛇麻作物生长不受影响。朝鲜的Song,S.D.(1975)等研究了煤尘污染对苹果生产的 影响,他用八年树龄的苹果树作材料,以10g/ m2和50g/ m2 的 喷粉量喷洒植物叶片,其中用50g / m2处理的苹果树叶片叶面积增大( 可能是遮荫造成的) ,采收前苹果脱落,并对苹果的颜色有些影响。原因可能是,处理的作物不一致,所用的煤烟尘和处理的时 间不同造成的。 栗德永(1983)[2]调查了陕西省城市郊区烟尘污染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并总结了烟尘对蔬菜污染的类型: 1烟尘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减产; 2烟尘破坏叶组织,使叶片脱水、失绿、枯干、落叶,导致减产;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解析

1.引言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秋末冬初,在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真相的环保龙卷风。由于美国驻京大使馆周边空气中的PM2.5污染数据的实时公布,中国13亿公众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和旅行到北京的地球人,亲身感受到的北京空气质量与环境监测报告的差距如此巨大。 2013年1月,京津冀以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先后出现四次持续多日的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1月份的31天里,雾霾天气达到24天。专家们说,大气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于是,PM2.5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1月12日,是北京人难以忘记的痛苦日子。这一天,北京的天空烟雾弥漫,烟气呛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医院人满为患。由于能见度极低,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 收稿日期:2013-02-20修订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杨新兴(1941-),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污染。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普著作一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E-mail:yangxin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a02221463.html, 冯丽华,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据处理。E-mail:fenglihua99@https://www.360docs.net/doc/a02221463.html, 尉鹏,男,博士,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E-mail:weipeng_1981@https://www.360docs.net/doc/a02221463.html,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要: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源;另一类是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岩石土壤风化、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流星雨、沙尘暴、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体,以及各种有机物质的自燃过程等。人为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摩托车尾气排放、火车机车排放、飞机尾气排放、轮船排放、工业窑炉排放、民用炉灶排放、农用拖拉机排放、工业粉尘、交通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扬尘、烹饪油烟、街头无序烧烤、垃圾焚烧、农田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寺庙香火和烟民抽烟等。在大气颗粒物中,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专家们认为细颗粒物是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车族对北京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灾害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有车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是解决目前北京严重的大气污染,阻止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环境;大气颗粒物;PM2.5;霾;汽车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示:A

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陈聪聪倪春辉 【摘要】简要介绍了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及其特性与危害。(还原型与氧化型污染、TSP、PM10、PM2.5、PM0.5)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简要阐述了PM2.5的特性、研究现状和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与简要机制。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2.5;人体健康;危害 【Abstract】Proces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understanding and its charactreistics and harm of are introduced briefly.(TSP,PM10,PM2.5,PM0.5)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Expound the character of PM2.5,the research status quo,the harm on human respiratory system and principle briefly. 【Key words】Atmospheric particulate;PM2.5;Human health;Harm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总悬浮性颗粒(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粒径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呼吸道中的位置。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而当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时,即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可能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2, 3]最新的研究显示,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更大。[4]本文就我国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PM2.5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进行综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对大气污染物的认识过程。 1.1 还原型污染与氧化型污染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市民在灰霾天气里前行。 被灰霾天笼罩的城市。 据环保部称,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 还有专家称,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

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在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上,国际上的标准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 M10)、细粒子颗粒物(PM2.5、PM1)、能见度,而目前我国只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国家标准是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空气10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医学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粒子颗粒物十分微小,可以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支气管和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 细粒子颗粒物吸附在肺泡上很难脱落。而且,细粒子颗粒物还能携带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 有专家发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将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也会大为减弱。” 还有专家警告说,一些毒性物质能渗入肺泡里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质则粘在肺细胞的表面,而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质又将随着人的血液对人的器官包括心脏造成损害。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炎,就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长期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有研究表明,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9年前总悬浮颗粒物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这意味着总悬浮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国完成的一项历时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交通污染可显著阻碍儿童肺功能的发育。灰霾,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则意味着死亡。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面临着与空气中的隐形杀手的亲密接触。 有资料称,我国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平均损失寿命为18年,重度污染出现后的第六天呼吸系统疾病死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录 前言 (1) 1可吸入颗粒物特性 (2) 1.1可吸入颗粒物来源 (2) 1.2可吸入颗粒物分布 (3) 1.3物理特征 (4) 1.4化学组成 (5)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7) 2.1呼吸系统 (7) 2.2神经系统 (7) 2.3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 (8) 2.4生殖系统 (8) 2.5心血管疾病 (9) 2.6增加死亡率 (9) 3 防治措施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对大气颗粒物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的组分。在控制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同时,亦应重视可吸入颗粒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因为正是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效应。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特性;危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ulting health damage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result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under 10 microns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harm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In the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For it i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determin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Key words:Particulate matter;Features; Harm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方瑾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城市近地面环境,即人呼吸带高度周围,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城市近地面环境与人呼吸带高度范围相当,近地面大气颗粒物对行人健康有直接影响。而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据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大气处2004年2月统计,在全国监测统计的343个城市中,60.0%城市颗粒物PM10浓度超标。包括北京、上海等113个重点城市中,64.6%的城市超标。其中37.7%的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有308个城市总悬浮物平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客气质量指南值,占统计城市的95.7%。 【关键词】:颗粒物,空间分布,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净化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FANG Jin (Marine Science Colleg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Abstract: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influence city ambient air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city near the ground environment, namely human breathing zone height arou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on human health have crucial effect. While the city near the ground environment and human breathing zone height range, near grou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healt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edestrian. The particulate matter has gradually become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s primary air pollutants, according to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pollution control air department in 2004February statistic, in national monitoring statistics of 343City,60% City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exceed the standard PM10.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and so on 113 key city,64.6% City exceed the standard. In which 37.7% of the city of more than three standard. There are 308city total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who kind quality value, accounting for95.7% of the city. Key words:Particulate matter,,Environment pollution,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Purify 1.大气颗粒物的组成 大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尤其在城市近地面环境,即人呼吸带高度周围,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4]。城市近地面环境亦是大气颗粒物通过干湿沉降、碰撞、粘附、扬起等机制,与地面物质之间进行交换的重要场所[5-6]。了解大气颗粒物在城市近地表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必要。植物叶片是近地面环境大气颗粒物的良好载体,它通过吸附、阻滞、承接作用成为空气颗粒物过滤

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 HUANJINGYUFAZHAN 67 滕宇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近几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颗粒物污染依旧影响着绝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本文针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及产生危害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067-01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a02221463.html,15-1369/X.2019.05.039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ollution Teng Yu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e overal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has improved, but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still affects the air quality of most cities and poses certain harm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zard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Current situa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机动车总量增加,煤炭消耗量持续攀升,导致经济发达地区严重颗粒物污染,灰霾天气时有发生,能见度降低。特别是细颗粒物(PM 2.5)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且可能增加暴露人群的死亡风险,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罪魁祸首[1]。因此,对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势在必行。 1?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气污染开始由煤烟型转向复合型污染。可吸入颗粒物(PM 10)污染虽有所控制,但未从污染源头得到完全解决。与此同时,汽车尾气和工业燃烧排放增加,一些城市群细颗粒物(PM 2.5)的浓度在持续增加,区域性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并且呈现扩张趋势。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2]。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2?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2.1?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建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人体如果吸收空气中大量颗粒物会对心肺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各种肺部呼吸疾病,严重的话会导致肺癌。特别是PM 2.5中的细微颗粒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并长期存在。研究表明,生活在颗粒物污染水平较高地区人群的死亡率显著增加,且颗粒物浓度和暴露时间决定了吸入剂量,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则损害越大[3]。 2.2?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方面,大气颗粒物对光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其中吸收效应是由碳黑颗粒物引起,不同程度地削弱光强度,使得视野受限,能见度的下降容易使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造成交通阻塞 [4] 。 当大量细颗粒物(PM 2.5)长时间停留在空中则会造成空气混浊,严重时则会产生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雨水凝结核中同样含有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不同条件下,PM 2.5会吸附空气中水分而引发干旱天气, 或使雨水凝结核的数量异常增加,最终会导致暴雨天气[5]。 3?大气颗粒物防治对策 3.1?重视工业布局,加强工业污染源头控制 合理规划城市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应充分考察周边的气象因素及地理条件。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颗粒污染物,需要对其产生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避免发生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从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加快重污染企业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整治高排放产业,严格督促清洁生产审批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减排目标落实到位,使空气质量不再恶化。 3.2?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以及扬尘污染治理 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大对裸地及施工扬尘的治理,尤其对于无植被覆盖、风沙尘影响范围大的区域,重点加强防尘措施,尽量避免扬尘的生成及传输。加快城市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保护城市周边湿地,建设周边绿化防护带,对开放型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杀菌、滞尘,有效控制大气颗粒物,改善城市整体大气环境。3.3?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大气颗粒物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其中含有大量芳香烃、有毒有害气体和含铅细颗粒物,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为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要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合理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采用限号的方式适当管控机动车出行。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加快城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油燃料,对大气污染治理也十分有效。 4?结论 大气颗粒物可由局部扩散至周边甚至全球,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气颗粒物来源十分复杂,污染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传统的固定区域单一污染因子治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合污染防治需求,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我国污染状况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下转第71页)

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_常逸

企业技术开发2008 年4月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技术与发展 常 逸1,刘乐君2 摘要: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即“源-受体”关系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管理和环境 决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特征以及污染源解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介绍了相关解析技术,国内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解析;模型技术中图分类号:X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8)04-0114-04 Abstract:Therelationbetweenpollutionsourceandairqualityisnotonlythekeyissueofenvironmentsciencesresearch,butalsothecoreissueofenviromentmanagementanddecisionmaking.Thispaperintro-ducedthecharacteristicsofairpollutionand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tthesametime,introducedthecorrelativeapportionmenttechnology,theexistentproblemsofdomestic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trend.Keywords:air;pollution;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modelstechnology (1.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 Thepollutionsourceapportionmenttechnologyandits developmentofatmosphericparticles CHANGYi1,LIULe-jun2 (1.Hunan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s,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2.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ofHunanProvince,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收稿日期:2008-02-22作者简介:常逸(1964—),男,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 要从事分析实验及酸雨研究。 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ENTERPRISE2008年4月 Apr.2008第27卷第4期 Vol.27No.4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源解析是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与受体的关系、确定影响空气质量的重点污染源,是空气质量管理的关键。 1大气污染特征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处于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 尾气污染为主的光化学污染的过渡时期,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特征为高浓度的臭氧和细颗粒物。大部分中小城镇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特征为颗粒物、二氧化硫。由于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其相互作用使得大气污染物行为复杂,为区别简单的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应当将当前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称为复合性污染。 我国大气受到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是颗粒物,在我国有监测的343个城市中,60%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超标[1] ,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复杂性,颗粒物成份 多样且复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占30%,其次为SO42- 、NO3- 、NH4+ 等二次颗粒物占35%~40%,矿物颗粒约占10%~ 20%,还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其中有机物中 已经查明成份超过200种,包含对人体有害的多环 芳烃[2]。同时,颗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载体,也是大气化学非均向反应床,影响大气反应过程;气溶胶态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也可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影响气候变化。 2大气污染源的主要来源与源排放 自然和人类活动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存在有一定的周期。当大气中某种物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产生不良效应时,即构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按照产生污染部分,可分为工业源、民用源、交通源、生物质燃烧源等;按照能源结构分为煤炭、焦炭、重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人为污染源也可以按照流动源和固定源分类,按照排放轨迹分类。天然源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气的天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