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浅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

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

和恒德。“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

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

“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也者,人也。合

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

“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

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

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

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

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

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的中介环节。孔子把“恕”作为

“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

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

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

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

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

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礼也是治国安邦

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

年》)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

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它

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

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一种伦理制度,“礼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的作用;但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

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和仁德是互相联系、分不开的。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虚也,谦让也。中国人自古就

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

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

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中国

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与此

相联系,有所谓“和德”。“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

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中国传

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是君子

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子路》)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

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即是天

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旳“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

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

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信”可以训练

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

基本准则。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志向;在

为政中,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三个要领。三者之中,“信”又是

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董仲舒以后,

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

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

有诚与信的德目,还有”报“的德性。”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

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

之桃李“的道德教训。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

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强调要

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与此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

四、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

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万年

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华,

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

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做是“大节”。虽然在封建社会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

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

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

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

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中

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

主义的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

族英雄,如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赴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

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

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

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

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一个家庭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

价值取向。“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

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

“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朱

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公”之核

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

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当然,传统伦理中的公私

观具有整体至上主义的倾向,它被统治阶级利用后便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工具。但中国道德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孟子说“非其道,则

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中国人历来以“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 . . .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在

这种精神培育下,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

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

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中国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

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

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

道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

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

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论语?献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儒家把修己、养身看做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二章》)。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慎

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

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

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传统义利观的内

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的倾向也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应当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

的传统美德。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天理人欲等同,一方面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另一方面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了”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宋明理学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但整个传统价值观的基调和主流是

先义后利。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义利观,提出”正义谋利“,”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的仍然是”义中之利“,实际上还是遵循”先义后

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

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将贵其生,生非不可贵也;将

舍其生,生非不可舍也。. . . . . .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的表述,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境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由此形成”以身任天下“的坚贞之志,”宠不惊而辱不屈“,”生死当前而不变“。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

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八、勤俭廉正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廉明正直而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

有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就反映了“俭”与“勤”

的天然联系。孔子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强调勤俭戒奢。老子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要求”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比较接近下层劳动人民的墨家更是主张”节用“、”节葬“。三国时,

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来说,”俭以养德“的德,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

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廉者,清不滥

浊也。”(《周礼·小宰注》)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廉犹俭也。

“(《淮南子·道训》)”廉“的根本是在取予之间,取道义,去邪心,严格自我约束。孟子把这样的人格称为”廉士“。正因为如此,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体现在品格

上是”正直“,表现在待人是”公正“,作为境界又有所谓”正气“。正人必先”正己“、”正心“,是为根本。”正“即是遵循公义和道德,因而又与”

诚“、”中“等德目相通。”大学之道“就把”正心“作为重要的条目。勤俭

廉正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

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各种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与这些美德的具备是分

不开的。鲁迅先生曾把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生求法的人称

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历史上那些清官谏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体现了”廉正“的美德,才受到人民的称颂和尊敬。

九、笃实宽厚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

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儒家虽然重视”礼”的节文,但也要求以质朴为基础。道家更是主张“见素抱朴“,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境界。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

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

平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上,中

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

人与人关系中,中国人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和原理,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互动中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现实生活

中德化、感化、感通的实质就是以宽厚的道德人格打动别人,达到人我沟通的

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厚德

载物”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格的体现。笃实宽厚的美德形成中国

民族精神的崇实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连

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

十、勇毅力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

方面所体现的美德。中国自古就有“勇”的德目。孔子以“知、仁、勇”为三

达德,其中仁是核心,知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三者形成知、情、意一体的

德性。孟子认为,人格修养要达到“不动心”,即道德信念不被利益得失动摇

的境界,就必须具有“勇”的品格。他把勇分为三种,凭力气的血气之勇,凭

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道德信念的“大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这种大勇的体现。“勇”与“毅”相联系。“毅”即在艰难

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孔子说:“刚毅木

讷近仁。””毅“的美德的突出表现就是养气守节,固守高尚的情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 .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历害当前,择善固执,抱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报“,”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道,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篇》),这些都是说的坚毅、刚毅的品格。还有”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吕氏春秋·士节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也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要坚持实现成圣成

仁的目标,就必须强调”力行“,因此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

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力行近乎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

有身体力行,才能成圣成仁。至王阳明,更是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把力

行的美德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

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大全_名人名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大全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1 / 5

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2 / 5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他有“忧国忧民,为名请命”的爱国精神;他有“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高尚境界;它有“力克万难,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它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它有“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见利思义,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它有“律己宽人,惩恶扬善”的处世准则;它有“自尊互敬,和睦相处”的礼仪风范······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古代儒家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周易》上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上说;“家齐而后治国。”《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如果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必然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长辈。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东汉人黄香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焐热;夏夜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黄想长大后,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救济灾民,百姓非常感动,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千百年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人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乃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 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不辱节的苏武,宁死不屈的颜真卿,“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勇斗歹徒的徐洪刚······他们把正义、信念、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诚实可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战国时,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想:怎么才能让人们相信我变法是真的呢?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枕头,并告诉人们,谁能把他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自然也就没有人去扛。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两。终于有一天,一个壮汉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当上五十两黄金。老百姓纷纷议论,商鞅言而有信,他的命令一定要执行。商鞅变法成功,奠定了基础。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守则。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诚信是一个人的立生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人无诚信难以自立,企业无诚难以生存,政府无诚不能取信于民,国家无诚难以发展。 重义、诚信、勤俭、慎独等等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5)liushouting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文章摘要: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秦砖汉瓦,也不是能在太空就能辨出的万里长城。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其所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髓,还超越国界.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现在还被视为文明之宝在弘扬,在传承。传统道德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其自身具有两重性,既有引人向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存有一些阻碍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是谬误的成分。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我们批判性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与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仍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借鉴与发展意义。然而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亲身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字:传统美德、道德观、实践 正文: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于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见利思义的看法

关于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见利思义的看法 11文秘1班钟嘉丽 20114059010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即是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的意思。可是现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并不是容易的。 在我看来,做不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原因;一个是个人原因。 从社会来说:在古代社会,国家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炎黄子孙名享于世,丝绸之路更是把中华传统文化传享于世,这是一个繁荣大国的景象;而在此里,人们的物质追求得到满足,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追求,于是儒家学说的“重义轻利”便应运而生,统治者推崇儒学,这对社会的稳定起了莫大的帮助。可是进入到20世纪末,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由于儒学的盛行,我们长期追求安乐和平,造成了我们停滞不前的局面,而西方国家在过去几百年里,一次次的改革、一次次的战争,为其国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西方的人们在用器械时,我们还手握长刀长矛;当铁路布满西方国家时,我们却把在我们国家的第一条铁路给破坏了。这是我们与西方脱节的时代,我们明显的落后于世界的潮流。为了改变这个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要大力的发展经济。而在现今的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有的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有的人却为了三餐而奋斗,这是一个物质、功利的时代。见利思义似乎被人们嗤之于鼻。 而从个人来说:这是人性的天然使之。在古代,“重义轻利”的思想得到重视,可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能做到的人大多数都是自身得到了满足,而把多余的分给他人,这不是“见利思义”,这只是一种爱心而已。我们都不是圣人,没有至高至圣的善心。或许有人说,拾金不昧是见利思义的行为。的确,这是义的思想驱使他不昧的。可如果金额的数量巨大,那还会不昧吗?如果没人知道你拾金了,那还会不昧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过无可否认,有些人做得到;但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就如当官的贪污,在现在的中国上,权力大的,受贿得越多。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贿赂当官的?因为他们有权力,有关系,可以帮我们“走后门”。在他们受贿时,在我们贿赂时,我们的心里有义吗?如果有,那为什么弃之而不顾?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因为他们都重利,特别是关乎到自身的利。既然是那么的重视利,又何来的见利思义呢?又如前些年轰动一时的许霆案:许霆来到ATM机取款,意外发现取出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简析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 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 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 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 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 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 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 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 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 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 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 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很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 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

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 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 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 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因为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 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 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 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 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 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 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 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 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 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 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 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 了很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在中国道德史上,《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四维”是礼、义、廉、耻。“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娴、任、恤)、“四维”(礼、义、廉、平)“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这些德目,当然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柏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二)中华民族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我们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梯,“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诚信知报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诚信知报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诚信知报在当今社会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传统美德诚信知报大学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它一直影响着我们。诚信知报就是其中之一。 在诚信知报中:“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古人云:“君子一言,重于泰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崇尚诚信,不论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重视诚信。 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而曾一度富可敌国的晋商,由于其承载的诚信知报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熠熠生辉,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晋商是明清时期资本最为雄厚的地域性商人集团,驰骋商界长达5个世纪之久。晋商之所以能够做大做久,原因固然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节俭吃苦,精于管理,敢冒风险,开拓进取外,“诚实守信”、“信誉至上”是成就晋商辉煌的重要法宝。近代思想家、文化巨擘梁启超在评说山西商人的经营之道和制胜法宝时,更是浓墨重笔写下“晋商笃守信用”六个大字。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诚信更为重要。诚信既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也是我们立国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国无诚,则享国不永;人无信,则其人不立。短命秦朝,君臣尔虞我诈,终于二世而亡。战国纵横之士,朝秦暮楚,在历史上留下恶名。刘玄德三顾茅庐,一片诚心,终成三分天下之势;曹孟德分香卖履,一味奸诈,空留千载骂名……综观古今,促人警醒。 《诗经?小雅?蓼莪》唱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当属天经地义。然而,“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只是小康社会,理想的大同世界则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知报”不应局限于亲情血缘关系,而应推而广之,如爱因斯坦在《我的信仰》中所说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才真正的“知报”观念。 作为学生,我们应大力培养“真诚守信”的品质,就大处而言,应对祖国忠诚,对理想虔诚,恪守信用,诚以立身;就小处而言,则应勤于学业,学好技能,敬爱师长,友爱同学,以信为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于修身,敏于内省,日后才能有益于社会。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必报,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准则。而我认为,我们应当达到一个更高的道德境界,那就是“施恩拒报”。那些当今社会杰出的人物,如李嘉诚、曾宪梓、邵逸夫,以及西方的比尔?盖茨、巴特菲等人,他们将财产的大部分捐献给社会,真诚地做着慈善事业,这种“知报”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我们没有丰厚的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尚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感情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在新时代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亲身去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形成;核心内涵;儒家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 在春秋初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春秋末,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在汉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及其现实 意义 1. 欧阳家百(2021.03.07) 2.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 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孝”是人子对父 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悌,敬爱兄长。“融四岁,能 让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 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 孝悌”。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 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 世,长于世,源于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 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 对每一个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 里,“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中国人自古就懂得 “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 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中国 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谦和好 礼”的。 4.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 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 言,守信用、讲信誉。《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 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 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 很重要的。“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5.精忠报国:“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报国即为 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譬 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 的郑成功。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尹贵山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 难点: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讲授提纲】 伦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

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家国一体。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家族本位的两个特点: 一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二是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

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尊尊、亲亲)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哲学的伦理型实质。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因而, 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是“文以载道”,美善合一;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道德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6-11-29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

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选稿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邢台市老教授协会甘彦洽 有一首《我想有个家》的歌,至今传歌不绝,歌中说“我想要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收到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泪,只能自己轻轻擦……”这首歌深情地向人们宣示了家的重要。家,是人们永久的港湾;家,是人们感情得到慰藉的最好场所,要不为什么走万里要想家为什么大年三十万里迢迢往家奔家是人们归属感得到满足最重要的因素,缺了归属感就会感到孤独、凄凉和失落。 而要维系家的温暖,使其成为永久的港湾,那就要靠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精心设计和维护,例如:夫妻间的相敬如宾、兄弟间的礼让和宽容、长幼间体贴和尊重、婆媳间的理解和忍让、妯娌间的帮扶和团结。家的温暖是每个成员的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去营造幸福的家庭,是每个成员的责任和美德。而孝道则是营造幸福家庭的传统美德的核心。 孝道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我国源远流长。《三字经》总把孝和悌放在先于一切的地位,把这当做“仁”的核心。文中是这样说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当所执。”要求人们对孝悌要严格把握和遵守。同样,古之圣贤孔子也极为重视孝道,仅在《论语》中就有多处讲到孝:

1、“其为人之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也本与”这就是说“仁”的根本就是孝悌。 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而学文”这就是说从小要首先养成孝悌美德。 3、“父在,观其志”父亲在时要观察他喜欢什么; “父没,观其行”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规则那就是孝了。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所乎。”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供给父母衣食钱就算孝了,其实犬马也要养,也能为人出力。不尊敬父母也是不孝。 5、“子复问孝。子曰:色难。”何为色难,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在父母面前都要保持和颜悦色,哪怕是在受到责骂和委屈的时候。 6、“子曰:若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是说,父母有错,婉言劝止;父母不从,照样恭敬,不能犯他们,内心忧劳也不怨恨。 孔子关于孝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等等,此处不再一一例举。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做诚信的主人。通过学生自编的小品表演反映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情况,通过班会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必要性,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活动准备:1、阅读有关诚信的书籍。 2、搜集诚信名言。 3、总结身边诚信小故事。 4、进行小节目的排练。 活动内容:1、话题导入,揭示活动课题。 2、诚信小品表演:《考试》 3、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4、诚信故事展示。 5、记诚信小格言。 活动方案:(由男女两名同学主持) 一、呼号 男:请全体同学起立,举起右拳,我们的口号是:创优异成绩,铸文明班级 二、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三、开场白: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举行“诚信从我做起”的班会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理解“诚信”二字。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 (男):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而诚实和守信就好象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女):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要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的社会关系。(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那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难以生存。诚信能取得朋友的信赖,诚信能找到人生旅途中的知己,因为谁不想有一个诚信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呢? (女):拥有诚信也是一种财富。在商场上,成功的商人都拥有诚信,他们言而有信,谁与他们合作都会很放心,也很开心。有了诚信,即使这个商人的事业并不成功,但我将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合):诚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具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自己的诚信,拥有诚信所带来的幸福! 四、小品表演:《考试》 主持人:金钱什么都可以买到,可它却买不到诚信。下面请看小品《考试》 学生发表看法:略 主持人:对,我们要获得知识,就要老老实实去学,不能弄虚作假。 五、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主持人:同学们,这个小品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味,如果你是年轻人,你该在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与荣誉这七个行囊中舍弃哪一个呢? 女: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了解诚信,体味诚信。请欣赏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浪费钱,浪费电,浪费水……等等这些现象是屡见不鲜。虽然我们的国家比以前富裕了,但仍不能忘记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首先是班长发言,她说"每年的春节,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好多的压岁钱,我认为,虽然这钱是给了我们,但我们也不能乱花钱,而应该把钱存起来,在必要时,可以拿出来,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能向我们一样,完成学业,做国家有用的人。" 还没等班长说完,顾天诚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们也应该节电,我们可以把家里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因为一盏白炽灯所消耗的电能是节能灯的80倍呢。如果全国的每个家庭都换用节能灯,那一年我们可以为国家节约多少电啊!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装了节能灯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我们也应该养成人离灯灭的好习惯。" "每当吃饭时,一定要把米粒吃干净,你们知道吗,我们每天每顿都能吃饱,但是全世界还有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每天都有许多人因为饥饿而丧命。俗话说得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粮食。"蒋张像孔夫子一样对我们说。 "我们要节约纸张,"小淑女彭莉丽说,"你们知道吗?纸是用树做的,每年我们要用多少吨纸,这些纸要砍掉多少棵树,摧毁多少个森林。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列竖式,可以从头开始,字写小一些,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纸要正反都要用,这样纸的利用率就会高好多。我就是这样做的,你们呢?' 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想到了好多,如:到饭店吃饭,吃不完时要打包,家用的抽水马桶要节能,自来水要一水多用,千万不要流长水……并且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节俭好少年,为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我们一份微薄的力量吧! 勤俭节约我能行 在生活中,吃零食、小吃……似乎已经成了同学们的“习惯”,没拧紧水龙头、白天开电灯等在同学们眼中也不算什么大事。可是你们的父母的钱财与国家的资源都要因此而受到“威胁”。勤俭节约在我们的眼中永远像一粒米、一棵草,那么不起眼,不值得去想…… 勤俭节约是什么?虽然一直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是你们真的做过勤俭节约的事吗?你们真的理解了这个词吗?让我们先来说说钱物吧! 父母的钱都来之不易,有打工的,也有的是日夜奔波到客户家里推销产品的、出差到好几个月才回一次家的……而因为你的贪吃、贪玩,这些血汗钱都被一点一滴的“吞噬”,而父母的生活也得因为你而变得艰难,哪怕你的家境多么富裕,因为你的随意挥霍,这些钱财总会花光的。所以,我们要将那些买零食、买游戏卡、玩具的钱攒起来。一天、两天、三天……你总会攒到很多钱的:十元、一百元甚至一千元!你会变成一个“小富翁”!小时候的成功,会对你未来的事业很有帮助,钱物上的节约,请千万要记住哦! 再来说说资源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使用的资源也不断的增多,资源也更加短缺。我们在生活中洗手完水龙头有拧紧吗?我们出门了有把空调还一直开着吗?仔细想想,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事儿,你、我、他,应该都有吧。可是我们曾想过这会对世界资源造成影响吗?没有吧!我们只是想:管它的呢,一个水龙头而已,流也流不了多少水,顶多让爸妈多交点水费吧……如今世界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就是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力避各种浪费的社会运动。你,做到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