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四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四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四讲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费迪南德·滕尼斯:1855一1935

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以“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一、生平与著述

出生于德国施勒斯维希—霍尔施泰因地区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滕尼斯的祖父是来自荷兰的移民,定居在这里从事农业活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滕尼斯的母亲出身于霍尔施泰因东部一个新教牧师的家庭,她本人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

1864年,膝尼斯全家迁居到一个名叫胡苏姆的小城。1872年,膝尼斯中学毕业后,接着便进入大学学习。先是在耶拿大学,之后是莱比锡、波恩、基尔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占典语言学、哲学、神学、教会史、考古学及艺术史。

1 875年,他以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论文在图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大学毕业之后,膝尼斯曾潜心于哲学和国家学说的研究。他对霍布斯的学说进行了仔细钻研。1881年,他以《霍布斯哲学注释》的论文获得基尔大学哲学学院授课资格。在这本书的结尾处,他首次运用了“社区”和“社会”两个重要概念。

同年,撰写题为《社区与社会》(副标题为《文化哲学原理》)的沦文,对以上两个概念作了更详尽的说明。

膝尼斯很早就对统计学发生了兴趣。1878一1879年,他是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在普鲁士统计局主持的讨论班的成员。他在后来对犯罪、自杀、码头工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的经验研究中采用了统计相关的方法。

1891年,膝尼斯获得教授头衔,但这时他在社会上并没有很大的影响。直到1912年,《社区与社会》这部著作以《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副标题再版之后,才名声大扬。

很快,滕尼斯成为基尔大学的正教授。1921年,汉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名誉博士1927年,他又被波思大学授予国家科学名誉博士除《社区与社会》外,滕尼斯还有《伦理》(1909)、《公众舆论批判》(1922)、《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1925—1929)、《进步与社会发展》(1926)、《社会学引论》(1931)以及《近代精神》(1935)。

此外,膝尼斯的其他著作还有《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与著作》(1896)、《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1921)。

在理论上,滕尼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和自然法学说。

另外,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对古代社会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给了他很大启发。

滕尼斯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是一个活跃在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舞台上的社会活动家和实践家。

他经常对政治、社会政策、社会伦理、社会改革等问题发表见解。

晚年,他成为社会民主党成员。

滕尼斯同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一起,创立了德国社会学学会,

并出任第一任主席.直至纳粹上台以前,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二、滕尼斯的代表作——《社区与社会》

社区和社会是滕尼斯说明社会发展类型模式的基本概念。

社区(Gemeinschaft)和社会(Gesellschaft)是社会生活的两种存在形式。

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可泽为“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如劳动共同体、家庭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军事共同体等。

滕尼斯运月此词,主要强调其成员间唇齿相依的感情。

Gemeinschaft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小群体或某种往昔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这里特指在传统的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

与之相对的Gesellschaft(社会),则是指建立在外在的和合理利益基础上的机械结合。

1、《社区与社会》产生的理论背景

膝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两种社会生活的基本类型,在理论立场和思想方法上,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及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历史学派观点有着密切联系。

浪漫主义思潮主要指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引起的一场思想和文学艺术运动。

这场运动首先出现在欧洲大陆,遂席卷整个西方。它强调个性,从社会整体的有机结合出发,反对一切人为的机械性和强迫性,注意发掘历史的意义,强调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主要观点往往以美化前

资本主义的、落后保守的经济与社会制度以及生活方式的形式出现。

盛行于19世纪的历史学派是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历史学派致力于对历史上各民族不同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历史意义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在法的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都不存在绝对通用和普遍有效的抽象原则。(强调特殊性)

与启蒙运动开创的理性主义不同,历史主义反对从某种事先制定的普遍原则出发,反对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主张从历史的延续性和因袭性的角度,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和描述。

膝尼斯既受到上述方法论争论的影响,又有自己对这种争论的独到见解。

在滕尼斯看来,应该克服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各自的偏狭性。

理性主义只重视概念的纯粹联结和过渡,完全排除经验对象;而历史主义只讲经验归纳而拒绝逻辑演绎方法同样是有缺陷的。

他指出;“我毫不讳饰地主张,在任何科学中,一个概念的系统是必需的。”(理性主义观点)然而,膝尼斯又认为,不管怎么说,“纯粹社会学”即“概念论”,需要“经验的证实与校正,它必须不断重新修正其概念,检验并核实其演绎。它会不断地想到经验,认为被批判地纯化了的经验是所有实际认识的惟一源泉。”(历史学派)另外,在概念的运用上,也表现出滕尼斯与当时思想领域争论的问题的密切关系。

“有机的”和“机械的”两个概念,在对“社区”和“社会”这对基本概念作说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浪漫派思想家认为,任何设施和行动要么被理解为自然结定的和有机生成的,要么被理解为有意创造的和按机械的目的性组织起来的。

膝尼斯接受这种解释,并且以自然的、有机的和人为的、机械的术语表明“社区”和“社会”两种关系的重要区别。

他说:“这种关系本身,即这种联系,要么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便是社区的本质;要么被理解为观念的和机械的形成物——这便是社会的概念”。

这样,社区型的生活便被理解为一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个人总是感到与整体处于亲切的联系之中,而又不感到在其中丧失了自身。

“社会”却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按滕尼斯所说:“人步入社会就像步入某种陌生地”。,在他看来,“公社”才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社会”则只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

滕尼斯与前面的浪漫派和历史主义思潮又有严格区别。

他试图把历史主义的思想和唯理论的立场观点结合起来。对滕尼斯来说,关于“社区”和“社会”及其性质的认识并不限于或停留在确定它们历史的对立,更重要的勿宁说是将两者概括为社会学上的认识形式和方法论工具。

在滕尼斯这里,发展史的观点和系统社会学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社区”和“社会”作为对历史发展的理论总结,它对社会学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这两个相关物出现在一切人类关系中。

它们是所有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2、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滕尼斯以“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公社”形式里,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母与子的关系便是一例。而在“社会”形式单,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签订契约的双力便体现这种情况。

在前者那里,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在后者那里,他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前者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后者则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

“社区”的主要形式有: (1)亲属;(2)邻里;(3)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而体现“社区”生活的现实形式是: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社会”的形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社区”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呈密集型;“社会”的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低,呈复合型。在前者那里,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在后者那里,整体的统一则是机械的。

3、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在滕尼斯看来,“社区”和“社会”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不一样。

滕尼斯说:“在更狭窄及更严格意义上所谓的社会生活只能从共同愿望即从相互的肯定中推导出来。”

滕尼斯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两种。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滕尼斯将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同人的社会行动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并采用了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的思想。

在滕尼斯看来,行动是愿望的表达,“没有愿望也就没有行动。”这样,行动的概念便与意志、愿望的概念联系起来。

滕尼斯指出,韦伯把所有行动分为;(1)目的合理的行动八(2)价值合理的行动;(3)情感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

其中第(2)、(3)、(4)项可归人本质意志的概念中,而第(1)项则源出于选择意志。

滕尼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考察了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区分。

在本质意志中,目的和手段完全合而为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区分。而在选择意志中,则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区别。

也就是说,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地权衡利弊,而采取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表现为选择意志的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现目的的有用性。

至于手段这时是否令人满意、是否让人觉得习惯,都是无所谓的。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社区”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社区”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

“社区”这样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社区)意志之中。

“社会”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从滕尼斯关于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社区”和“社会”两种基本形式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学体系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所有丰富的社会现实作出全面的解释。

滕尼斯在科学研究中奉行价值中立的方法沦原则,但在他的理论中暗含着对“社区”的偏爱和理想化。

这一方面反映出滕尼斯社会学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为各种怀古的和复旧的文化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三、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还包括在“社区”和“社会”两种基本类型基础上,对社会本质、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社会相关物的研究。

1、社会本质

膝尼斯所说的社会本质,实际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

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有以下三种类型:(1)社会关系;(2)社会集合体;(3)社会集团。

在这三个要素中,社会关系是基础,其他两个要素不过是社会关系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当个人之间不仅形成并且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这时,就可以说他们之间有了社会关系;

当个人把参与者的联合视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需要的手段,这时,形成的是社会集合体;

当人们在相互关系之上形成一定的内部组织并有着彼此之间的职能关系,这时,形成的便是社会集团。

这三种类型既可以表现为社区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社会的形式。

社会关系:

滕尼斯认为,可以把两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视为社会关系的最简单形式。

由众多的这种你我之间的双重关系所形成的关系圈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或更多人出于相互帮助或其他方面要求的共同意志的基础之上的。

滕尼斯从社会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中概括出一种“合理的和观念的类型”,即“联盟”。

“联盟”是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任何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它来衡量。

滕尼斯指出了社会关系在“社区”与“社会”两种形式中不同的表现及其过渡形式:

在社区中,它表现为一种自然人之间的联系,即主要是指建立在

人的自然特质(如生物待质)基础上的关系,如相互之间的好感、性爱、父母之爱、共同游戏和一块生活的兴致等,或是出于习惯,或是出于一种道德感情相思想,即义务感。

“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接近“联盟”这种理想的或合理的类型。

如果在“公社”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关于自身利益的意识,便开始了由“社区”形式的社会关系向“社会”形式的社会义系的过渡。

社会集合体:

膝尼斯以“党派”这一概念作为“社会集合体”的理想类型。

他认为,可以把“党派”理解为一种借选择意志而形成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被有意识地当作为达到特定的或不定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膝尼斯指出,现实中各种社会集合体与作为理想类型的党派是有距离的。按照理想类型,党派是服务于选择意志利益的上具。

现实中大部分集合体又与某种更深层的感情相联系,如对自己的同类、对自己的家乡、对本族语言和风俗的热爱,为自己的祖先而骄傲、为本族类的富有与优越而自豪,以及某种尊严和财富的缺乏感等等。

人们在此之上形成一种休戚相关的感情,它凝聚为对某个领袖的共同热爱和尊敬,凝聚为一种共同的信仰与希望,就像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那样。借此信仰,人们希望求得保护和帮助。

党派或其他集合体的信仰都反映出一种期望:期望在斗争中获胜和压倒对方。人们赞成一个党派,是因为可望由此分得好处。

滕尼斯以国与国的战争为例:一个开始宣称中立的国家,一旦看到某一参战国极有可能赢得胜利时,就有可能转而支持这个国家。

社会集团:社会集团的理想类型是“联合体“。

滕尼斯强调指出,对于联合体来说,最本质的东西是团体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团体所确定的目的。

联合体的出现,是因为众多的个体都具有建立联合体的意志和愿望,以便通过确定的形式加表达他们的目的和意志。

联合体的组织形式是按照规章秩序建立的。联合体组织集中体现其成员的意志,同时根据多数成员同意的原则,对各种事务作出决定。

随着联合体的发展,为了使这种表达共间意志的组织形式持续存在,并使其制度化,人们便在联合体中选举出执行机关和领导机构。这种机构常常是由某个人担任领导或一些人轮流扔任领导,用以表达全体成员的要求。

领导机构是责任与权利的结合,它既有行使权力的职能,同时又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二、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

这些对象由于为人们所肯定,从而获得价值。

肯定是对现实的或理想中的对象所抱有的珍视、赞同、喜爱、钦佩、敬重等心态情感。

社会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及思想道德的价值,这些不同的价值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居于经济价值的如财产,居于政治价值的加爱国主义,居于伦理

价值的如荣誉、尊严等。

对人们来说,有很多价值是共同的,如对自然的和艺术的对象的评价,它不受人们是否属于同一种族,是否具有同一历史渊源,是否居于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和状态的影响。

社会价值则是以社会本质为前提的。处于同一关系中的人们(或处于同——团体中的成员),对某种对象的基本态度往往是一致的,因而他们对价值的追求也是相同或相似的。

三、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行动的规则。

规范的本质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否定或限制,即理解为对人的自由的某种限制。

滕尼斯在此引证了斯宾诺莎的话:“任何规定即是否定”。

规范总是具有普遍性这一本质特征。如果禁令只是针对一时一地的事情,只有一时一地的效用,那还不是规范。滕尼斯举例说,如果只是在某种具体场合如酒宜上不准喧哗,这还不是一种规范,但如果把这种要求作为规定向大家公布出来并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它就成为一种规范了。

成为规范的关键在于规范所针对的人本身有无建立规范的要求,不管是直接来自他们基于自决和自律的原则,还是间接地来自外部强制。

滕尼斯把社会规范分为三种形式,即秩序、法和道德。

在“社区”形式中,秩序基于和睦(风俗),在“社会”形式中则基于常规(时髦);

法在前者小基于伦理(习惯),在后者中则基于法律与立法程序;

道德在前者中基于宗教,在后者中则基于公共舆论。

四、社会相关物

社会相关物即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

滕尼斯说:“在这里,一切与社会本质相关的体制及其他作用领域,都被理解为社会相关物;从中也可以看出或更多是社区特性或更多是社会特性,以及某种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过渡”。

滕尼斯在这里把让会生活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道德的三种表现形式。又在其中各自区分出乡村型和都市型两种基本情况。

按照滕尼斯的观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社会关系在“社区”和“社会”中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通过对社会相关物的分析,滕尼斯将“社区”和“社会”两种基本类型的分析更加具体化。

四、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

滕尼斯从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两个基本类别,即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而专门社会学又包括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个部分。

1、应用社会学

与纯粹社会学局限于概念的阐述及放弃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相反,应用社会学的任务恰恰在于利用社会学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

如果说纯粹社会学是静态的研究,那么,应用社会学则是动态的研究。

如果说,前者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论,那么,后者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变迁论。

应用社会学要对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进行根本性的分析。

既然应用社会学是纯粹社会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动态运用,那么,原来在纯粹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便获得了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社区和社会既是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历史地形成和存在的两种形态。公社和社会在应用社会学中表现为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中世纪直到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社区”走向“社会”的过程。

它表现为一种历史的凯旋,但同时也濒临着危险:空间上的接近破坏了时间中的融合,头脑的冷峻思考代替了内心的热情搏动,才智的过分发展弱化了原始生命力。

残存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无援地受其情绪左右;既不知怀疑,又不知懊悔;既无刚悍精神,又无宗教情绪。

膝尼斯坚定地认为,尽管人类总趋势是由“社区”走向“社会”正如人的自然生命由青年走向老年,但“社区”的要素却从未被完全清除,甚至后者还能从反而赢得强有力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推动力。

2、经验社会学

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理论,主要限于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关系和相互肯定的行为。而经验社会学则涉及消极的关系和所有社会病态现象。

纯粹社会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静态的规范学,“社区”和“社会”,包括“家庭”、“乡村”、“城市”等等都是源出于“理想类型”的规范概念,现实中的存在只是或多或少地与其近似。因此,滕尼斯认为,现实中的“群体”与真正的社会联合体有重大的区别。

在联合体中,表现为价值、宗教、法律的社会意志以规范的形态约束个人意志,从而导致共同行动。

而现实中的某种群集状态,如某种犯罪集团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说是“共同的”行动,某个强盗集团也可能非常“社会性地”勾结在一起,但照膝尼斯看法,透过其行为,它仍然可以被视为非社会的,甚至是反社会的,因为它处于与整个社会敌对的状态中。

社会消极现象构成他经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五、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1、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

在滕尼斯当时所生活的德国,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有完全形成。关于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独特的方法论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与价值相关性问题,以及一般社会学与道德哲学、伦理学的关系问题。

滕尼斯反对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掺进价值因素和道德感情。坚持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为了保证对现实认识的客观性,就必须在认识过程中摆脱任何价值因素。

作为一个科学的社会学研究者,必须清楚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严格区别,明确两者不同的性质、兴趣和使命所在。

滕尼斯也并不否认两者的联系。

社会学研究首先在于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事实,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科学研究就其本身来说,无异于对真理的认识,但对研究者来说,这种研究如有所用,那么,研究考就会为某种愿望所激起,便会受到欢迎。

社会学本身只认识和描述客观存在的东西,不致力于建立价值公设和规范,但社会学的研究总是为为建设自然的、正常的、正确的法权,为合理的、完善的国家和理想的立法等等而努力。

2、论理学是以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滕尼斯认为,要求社会学研究本身摆脱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对价值不可以作科学的研究。伦理学正是对价值作科学研究的学科。

滕尼斯批判了“哲学伦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以绝对自由的人为前提,从自己良心出发,完全自由、独立地作出决定,是个人主义的良心伦理学,对此,应该以社会伦理学取而代之。

社会伦理学从一开始便把人视为处于和其他人的关系之中。

社会伦理学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了指出人类社会中现实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它需要对种种社会体制、秩序、规范、思潮作出回答和说明。

社会学尤其考虑人们之间和睦行为的条件,这种和睦行为以社会各派的一种共同愿望和肯定为前提。但同样也有着以下这种现象,即人们由于仇恨、复仇心、嫉妒及自然的反感而相纷争和敌对。

因此,否定性关系的实际存在并不值得惊奇,它正像其反面——和睦的共同生活一样是“自然的“。如果把和睦的共同生活算什伦理的善,那么,敌对性则正是社会病态现象。

滕尼斯论述了他对科学研究中价值问题的看法,从而指出了社会学科学和伦理学科学的不同。

评价

作为跨越两个世纪的社会学家,滕尼斯社会学思想表现两个特征:一方面,他的社会学尚未完全清除以前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理论痕迹,时常和法学、法哲学和国家学说纠缠在一起,庞大的、无所不包的社会学体系还是沿着基本概念——应用的历史理论——经验观察材料这样的线索构造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努力建立社会学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方法论原则,直至在广泛的经验观察中贯彻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自他以后,德国社会学才在理论上逐渐从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母体中摆脱出来。

滕尼斯关于社区和社会的两分法给后来的社会学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许多社会学家都对膝尼斯进行解释、评价和发挥。

滕尼斯对美国社会学的影响特别明显,突出表现在帕克创立的芝加哥学派及帕森斯的思想体系中。帕克以及他的学生雷德费尔德关于“神圣的与世俗的社会”、“民俗与城市”的两分法,帕森斯的社会体系“模式变量”,都表明了滕尼斯社会学的影响。

就滕尼斯理论的现实性来看,任何社会学上的文化比较、社会类型学的考察、对现代社会的诊断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滕尼斯和他的著作,这也是滕尼斯理论的意义所在。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精于计算,善于抽象的思考。他以用现金来平衡银行账单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倾向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提高了知识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货币“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的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再调整”……… 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这说明大规模的国家及中央集权政府的出现,是与货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货币的使用对个人的影响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货币作为最具一般性的工具,和其他参与交换的商品不同,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其最终用途。也就是说,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 其次,个人的财富,是其表现自己的工具。货币使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货币使得人们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可以通过付费或花钱参加各种交往的方式,与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促进了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第四,货币在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己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其原因在于货币的出现,使得人们倾向于数量的计算,抛弃了交易过程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对人的了解只限于货币的多少,这与货币出现之前的情况大相径庭。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其他人的劳动。但同时,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他人的职位,如面包师、理发师等,而与究竞是谁占据这些职位无关。对我们而言,占据这些职位的人,如同一架机器中的零件,是可以互投的,个性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个人的价值被降到了最低点。 第五,在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些人变得…喷世嫉俗“,而另一些人则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哀“。在前一种人看来,金钱可以买来一切东西:美貌、地位、智慧甚至人格。买这些东西就像买爆米花一样容易,任何庄严、神圣、祟高的东西部面临着挑战。他们也就因此不遗余力地对这种倾向冷嘲热讽。而在后一类人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唯一的区别只是价格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在货币的冲击之下,已丧失了辨别事物之根本价值的能力。

2018年电大西方社会学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资料全【完整版】 (5)

作业一思考题 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 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 )→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 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C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 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 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 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 )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 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 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 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C)。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 1.实证阶段(孔德)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 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 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机械团结是指彼此间无差异的个体或群体的结合形式,它以一种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类型。阿隆认为,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和。”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以及社会同质性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以及不发达社会,也就是原始的或乡村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体淹没在集体意识中,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惩罚性法律。他认为,当这种团结类型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仿佛,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领带程度低。 迪尔凯姆认为,在现代发达社会,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也由原来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所以,他认为,如果说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分工则是现代高度发达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标志,也就成了有机团结社会的物质基础。迪尔凯姆还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也有社会分工形式,只不过那时候的分工还很不发达,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社会行动,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我是人”、“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凡人,我应当追求凡人的生活”、人们甚至喊出“上帝已经死了”这个口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也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也就进入了如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有机团结型社会之中。 在迪尔凯姆看来,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整合方式,其标志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合作性法律的出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型社会是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出现的,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标准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独特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无法代替其他人的经济社会行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分工也就产生了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究竟是什么力量的存在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迪尔凯姆认为,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社会分工的最根本因素。他认为,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存危机,为此,只有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分工,把每个人安排得井井有条;二是科学的普世化,使得普通的群体都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三是老年人的权威开始下降,掌握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知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年轻人的权威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转型与变迁。所以,他说,社会分工不是个人寻找乐趣、追求幸福、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反过来,分工又能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三、社会分工与集体意识 1、动态密度的改变

西方社会学第三次作业答案Microsoft Word 文档1

西方社会学第三次作业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霍曼斯(1910—1989),( B.美国)社会学家。 2.在霍曼斯对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的分类与描述中,( A.成本与报酬)这对概念成为解释社会交换形式最基本的范畴。 3.霍曼斯认为,只有把社会交换行为研究聚集在( C.小群体)上,才能观察到人们真实而具体的交换行为。 4.霍曼斯用( C.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 5.以下属于布劳所讲的内部交换的是( A.友谊、恋爱)。 6.人际交换权力结构产生于( B.社会交换中的不平衡)。 7.以下选项中属于布劳的著作的是哪一项( C.《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8.美国社会学家( C.米尔斯)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 9.柯林斯提出( D.互动仪式链)。 10.齐美尔将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 A.社会过程形式)予以研究。 11.( A.达伦多夫)将社会冲突程度区分为冲突的强度和烈度。 12.以下选项中关于经济冲动和宗教冲动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D.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紧密相连,具有相互亲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二者在本性上又是根本对立的。)。13.( C.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 14.以下属于丹尼尔?贝尔的著作的是( C.《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5.马尔库塞认为,( A.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的统一)是当代先进工业社会统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16.马尔库塞是( C.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17.马尔库塞认为,( C.单向度思想)直接表现为高层文化被现实排斥。 18.马尔库塞认为,文化革命要以( B.艺术)的形式,开展一场艺术性超越的思想意识革命。 19.以下选项中属于马尔库塞的著作的是( A.《单向度的人》)。 20.马尔库塞是( B.德国)社会学家。 多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布劳认为,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包括(A.成本与报酬 B.惩罚与强化 C.数量与价值 D.失落与满足 E.投资与公平分配)。 2.以下关于群体的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体的外部系统,指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内部结构。 B.活动、活动和情感超出环境限制所构成的联系就是所谓内部系统。 C.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并且两个系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霍曼斯的理论深受以下学者或理论思想的影响(B.行为主义心理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人类学思想)。 4.以下选项中属于霍曼斯的著作的是(A.《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 B.《人类群体》 C.《社会科学的本质》)。 5.布劳在分析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时指出,社会交换具有(A.非功利性 C.模糊性)。6.以下选项中属于布劳的著作的是(A.《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B.《不平等与异质性》 C.《科层制的动力》)。 7.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A.被统治者对自身不平等地位的自觉意识 B.下层被剥夺状态 C.对群体的忠诚 D.亲密关系)。 8.柯林斯通过“互动仪式链”指出,社会冲突的根源主要包括(A.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 B.资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邓力铭(lmdeng7979@https://www.360docs.net/doc/a06466801.html,) 课程概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性质: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思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学专业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现代西方社会学,是一门介绍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思想家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时,就会出现缺乏理论支持和理论深度的困惑。这门课程与社会学概论或者社会学原理不同,以上两课程只是粗略的介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本门课程以人物为线索,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经典大师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精深和博大,对于学生树立学习社会学的信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材情况:由于现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各种版本教材书籍阐述的不一致性,因而未专门指定教材,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撰写详细讲义给学生。课程依据的相关专业书籍和教材有:《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1999);《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古典社会学理论(第4版)》(乔治·瑞泽尔、古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苏国勋,刘小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乔纳森·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社会学原理》(青井和夫著,华夏出版社, 2002) 6、《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社会学》(罗伯逊著,商务印书馆, 1990 8、《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著,译林出版社,200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小结: (1)静力学相当于解剖学; (2)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础。孔德认为人的本性有两种:利己心和利他心。社会之所以动乱,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会才能够稳定; (3)家庭是利己心与利他心相结合的地方,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家庭结成小群体; (4)家庭分工与合作就结成了社会,但是家庭的功能比较单一,而社会功能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进行社会控制,才能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变迁论 孔德不仅对社会有静态的描述,而且也对社会的动态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的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的。…动力学从属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泼阶段、工业阶段。 1、军事阶段——神学阶段,它从远古至中世纪早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专政”。城邦的建立和土地制度的确立,就是这—征服制度的产物。人们在征服制度的统治下,为着共同好恶的利益,对神灵和军事长官无限的崇拜。军事阶段是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2、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用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进攻性的组织,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则取代神学,由对神灵与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逐步地向实证社会过汉。这一时期,是以自然法学理论为根据的重视人权和法制的社会。 3、工业阶段(实证社会)——实证阶段,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工业发达,“把注意力从剥削其他社会转到开发自然上来了”。追求实证知识,即既用实证方法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化学 和生物,又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在他看来、工业社会的这些特点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他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会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同管理。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的题型与7 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2, 简答题(4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4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2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2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2014)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 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主文化、亚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的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及其定义。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 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 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 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失范的概念以及默顿关于失范困境的反应模式的分析。社会控制、内化的定义。 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有哪些? 第九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个人流动、结构性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的定义 阶级分层体系与其他分层体系(奴隶制,种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关于社会分层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与韦伯)。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观点(参考更多课外阅读文献了解陆学艺、孙立平、李强、孙立平与沈原等学者的主要观点)。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结合实例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十讲:社会制度(以家庭制度为例) 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 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定义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主义理论分别是如何分析家庭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完整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 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以由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社会研究定义为一种以经验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而,即是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 2、测量 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是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是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效度 也称作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深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个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6、操作化 就是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7、二次分析

电大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试题和答案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指导 单选题: 1.自1838年(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 3.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4.从客观的( B )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5.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6.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7.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 B )。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D.动力学 8.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9.韦伯主张用( C )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 A.客观论 B.主观论 C.理解论 D.认识论 10.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称为( B )社会学。 A.科学的 B.解释的 C.正确的 D.德国的 11.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C )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价值理性B.有限理性 C.工具理性D.科学理性 12.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 D.合规律性 13.帕累托认为,只有在( D )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 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 14.帕森斯认为,(D)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B.群体C.个体D.社会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