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一、概述
行政的含义有:1 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是政府的性质机关实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通常又称为执法活动;2 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3 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行政管理的特点:1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2 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3 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 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2 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 行政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 行政环境;3 行政权力;4 行政职能;5 行政管理机构;6 行政管理事务;7 行政管理行为;8 行政管理过程;9 行政管理方法;10 行政管理规范;11 行政绩效评估;12 行政发展。
对于行政法律学的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是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这篇著名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威尔逊也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 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2 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古德诺和怀特,法国学者法约尔,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以及美国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等);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血泊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管理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理论-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形式,也是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是:1 规范方法;2 经验方法(也称实证方法);3 案例方法;4 比较方法(对同一个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现象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或共时性比较;对同一个国家或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或历时性比较)。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
二是实践意义,1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2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3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二、行政环境
环境:是针对特定系统而言的,也就是处于特定系统的边界之外,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条件和情势因素的统称。(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美国管理系统理论学者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认为,边界的作用在于说明组织的特性及了解组织与外在环境间关系;而且,边界的有无渗透性是判别封闭与开放组织理论的重要标志。
行政环境: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内涵有:1 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 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3 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4 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1 复杂性;2 相关性与综合性;3 层次性;4 动态性
行政环境的类型:1 以环境因素的形式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分为自然行政环境(指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集合或统称)与人造行政环境(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且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2 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分为宏观行政环境(是能够对行政系统策略层次的存在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因素的集合)、中观行政环境和微观行政环境;3 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

境。
行政理论模型、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棱柱型行政模式。
经济环境:是能够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是特定行政系统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力量与经济活动方式的总和。
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有:1 经济力量(指行政系统所处社会系统的总体经济实力,包括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与社会财富总量;2 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相关经济结构性因素的集合);3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社会经济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经济制度与行为规范的总和);4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程度)。
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是:1 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2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3 受限市场模式。
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指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1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当今各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在纵向上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在横向上分为权制衡体制和人民代表大会体制);2 政党制度;3 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
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有?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
文化:指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的总和。
文化环境:指作为一种与经济、政治环境因素相并列的行政系统的社会环境因素类型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心理与意识层面的环境因素。
行政文化:是社会成员有关行政系统的一切社会心理活动的总和。分类:1 根据文化的发生与存在形态,把政治文化分为认知性、情感性和评价取向性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 从理论上来说,对行政系统的认知结构基本可分为行政系统的形成原因、功能结构、运行规则和方式以及行政公共关系等四种基本类型。
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有:1 行政价值文化;2 行政功能文化;3 行政运行文化;4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行政价值文化:或关于行政的总体价值观,又称为行政神话,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

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行政功能文化:或者说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是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有代表性的文化观念:1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2 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分为传统型、服从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是:1 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2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3 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4 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
三、行政权力
权力: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权力主体能够对权力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的一种力量。
权力的分类:1 从权力特性看,可分为本原性权力(主权权力)和从属性权力(派生权力);2 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3 根据权力作用领域,可分为政治权利、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
行政权力: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有:1 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2 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3 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目的);4 行政权力的重要基本是国家强制力。
从历史上看,行政权力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分工,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管理权。
传统行政权力:指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行政权力。
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有:1 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2 行政权力为法理型权力。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国家权力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有:1 强制力;2 诱导力、3 组织制度、4 信息、5 个人因素。
行政权力的特性有:1 公共性、2 执行性;3 有限性。
公共性:指行政权力存在于公共领域,以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为内容,以实现公关利益为目标。是一切国家行政权力的重要特性,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公共性的主要体现有:1 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2 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3 行政权力的目

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有限性:指行政权力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约束和限制。主要体现在:1 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2 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3 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对行政权力的程序性限制主要集中在时间、行为序列、空间和身份四个方面,通过对行政活动四个方面的限制实现对行政权力的限制。
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公共利益有普遍的个体利益与公民共同体共同的利益即整体利益所构成。
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创造公共福利是现代国家同一切传统国家的重大区别。
行政责任: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
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关系表现在:1 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2 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3 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行政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也是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地方行政权力依法形成的权力义务关系。
分类:1 根据国家整体与部分,即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形式而论,在当代有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两种对应的形式;2 根据中央与地方分权程度,有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和行政权转让三种分权模式。
单一制国家:指由若干行政单位或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的国家。
联邦制国家:指由若干个联邦单位组成联合国家。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的基本类型有:1 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2 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中央政府通过专门的职能对地方政府实施各方面的监控和指导,方式有:1 立法控制;2 行政控制;3 财政控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经历了由分权到集权,再由集权到分权的两个发展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有:1 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2 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3 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具体内容有:1 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2 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3 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4 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四、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

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
行政职能的特点:1 执行性;2 整体性;3 多样性;4 动态性
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有?
1 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2 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3 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4 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行政职能演变大体经历了“守夜人”时期(弱势政府时期)、“积极干预”时期(强势政府时期)和“有限政府时期(有限政府时期)。
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是:1 自私的动机、2 私有的企业、3 竞争的市场。
弱势政府时期政府职能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弱势政府职能的意义有:1 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强势政府时期的职能特点有:1 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2 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
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1 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2 兴办国有企业;3 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4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表现在:1 加强社会保障职能;2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职能;3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管理职能)。
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有:1 广泛使用法律手段;2 使用计划手段;3 制定产业政策;4 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5 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1 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2 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 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主要采取的形式有:1 政府业务合同出租;2 以私补公,打破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3 公共服务社会化。
规制: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是所谓的“全能政府”或“超强势政府”,特征有:1 集中计划管理;2 微观直接管理;3 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有:1 造成政府机构膨胀;2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 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4 容易产生腐败。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变、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

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1 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 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 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 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 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1 职能重心的转变;2 职能方式的转变;3 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1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2 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3 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在我国,政府的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1 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
我国政府的职能体系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关服务。
五、行政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是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