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滑坡专门勘察技术要求

公路滑坡专门勘察技术要求
公路滑坡专门勘察技术要求

公路滑坡专门勘察(详勘)技术要求

1 勘察任务

1.1 收集及调查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构造及区域地质、地层。

1.2 查明滑体与滑床的地层结构、软弱结构面、含水层性质、地下水位、滑动特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3 查明各项防治构造物有关范围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滑体特征、滑动面特征、地下水特征、滑体活动状态等。

1.4 为编制滑坡防治构造物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的全部工程地质资料。

2 勘察外业工作内容

2.1 现场调绘:充分利用前期勘察资料基础上,进行地质调绘,并填图,包括地形地貌调绘、工程地质调绘、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调绘、滑坡活动历史调查,并注意保留照片等资料。

2.1.1 地形地貌调绘

调绘范围:必须包括由滑坡活动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的范围;

调绘内容:

(1)滑坡后缘断裂壁的形状、位置、高度、坡度;

(2)滑坡台地的形状、位置、高差、坡度及其形成次序;

(3)滑坡体隆起和洼地范围及形成特征;

(4)滑坡裂隙分布范围、密度、特征及其力学性质,成果中宜统计整理并绘制玫瑰花图;

(5)滑坡舌前缘隆起、冲刷、滑塌与人工破坏状况;

(6)剪出口位置、距地面高度、滑坡面坡度及擦痕方向;

(7)滑体各部位(主轴线上)的稳定状态,如蠕动、挤压、初滑、滑动、速滑、终止;

(8)滑体上冲沟发育部位、切割深度、切割地层岩性、沟槽横断面形状、泉水的形成、沟岸稳定状况;

(9)调查坡脚破坏的原因与破坏速度。

2.1.2 工程地质调绘

(1)收集有关大地构造、新构造活动、地壳应力场、地震资料;

(2)收集航片资料,判释滑坡发育与分布规律;

(3)调绘滑坡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节理裂隙发育、分布规律,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其周边稳定地段。

2.1.3 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调绘

(1)调查连续降雨时间、暴雨强度和冻融季节变化与滑坡活动的关系;

(2)调查洪水水流对坡脚冲刷与滑坡活动的关系;

(3)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4)调绘地下水露头(如井、泉、积水洼地、潮湿地、喜湿植物群落等)的分布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5)调查含水层出露与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变化及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

(6)调查滑坡附近的水利设施、灌溉习惯与滑坡活动的关系。

2.1.4 滑坡活动历史调查

(1)访问了解滑坡形成的时间、诱导因素、滑动速度及周期;

(2)调查滑坡体各部位滑动的先后次序及各部位地面隆起、凹陷、平面移动的状况;

(3)调查冲沟的形成、发展速度及发育阶段;

(4)调查泉水的形成与掩埋过程;

(5)调查醉林(或马刀树)的特征与树龄;

(6)调查滑体上建筑物的位移、破坏与修复过程;

(7)调查地震活动对滑坡的影响。

2.2 勘探:手段一般采用钻探、挖探等,以钻探为主。

2.2.1 勘探点布置:

(1)控制性的勘探线按滑体中心的主滑方向布置,长度应超过滑坡影响范围以外40m;控制性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含钻探、挖探、露头,且必须有钻探),同时在稳定地段也应有勘探点;

(2)大型滑坡宜设2~3个地质断面,勘探点随地形变化布设,间距不宜大于50m,各勘探点的布置应便于绘出垂直滑动方向的横断面;各防治构造物上的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20m;

(3)滑坡后缘断裂壁坡脚、前缘剪出口处应采用挖探,查明滑动面特征。

2.2.2 钻孔深度:要进入到滑床2~3m,钻探口径应不小于110mm,一般应采用干钻。

2.2.3 岩芯描述:除一般描述外,应着重对滑坡面的特征,如擦痕、摩擦热变质、烧结状况、变色、滑带厚度等进行描述。

2.2.4 取样要求:全孔取土样,取样要求用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取原状样,不同岩性地层应按上、中、下分别取样,厚度小于1m时变层取样,厚度较大时取样间距不得大于2m。对粘性土、岩石取原状样,砂土、碎石土取不改变颗粒成分的扰动样。对滑动体、滑动带、稳定地层均应采取必要试样。

2.2.5 试样保存:样品必须立即密封,轻拿轻放,不得倒置,不宜平放,并应放置于具防震的样品箱中。样品一般3天内开样试验;野外保存应挖坑放置,并避免日晒雨淋。

2.2.6 取样后应跟作标贯。

2.2.7 如需要物探工作,物探技术要求另文说明。

3 土工试验要求

3.1 室内试验须依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规定执行。

3.2 每组样一般均要求有如下指标:常规五项、直接快剪、固结快剪,列表如下。

土工试验指标表表3.1

注:①选作项目是视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选作,其余均为必做项目;另外如设计再有要求其他项目,以设计要求为准;②一组(两个)样可取得以上所有必做指标,如果再有其他项目,则一组样需增加样品数;③对破碎岩石、碎石土及其他无法取得原状样测定内摩擦角、内聚力的土体,可采用反算法求得。

4 工程地质资料编制要求

4.1 文字部分:应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办法及图表示例”中有关要求进行。

4.2 图表部分:平面图、纵横断面图、柱状图、探槽展示图、原位测试图表、土工试验成果图表、水分析、各种指标统计表、滑坡稳定性验算及成果表、滑坡推力计算表等。

4.3 附件:照片等其他附件。

未尽事宜请遵规范执行。

工程一部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㈠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应严格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执行。具体测绘内容如下: ⒈测绘比例尺为1:500。 ⒉地质界线与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 ⒊地质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地质构造、地层接触线、岩性分层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体单元应有地质观测点; ⑵天然露头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处应有地质观测点。 ⒋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具体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现场应调查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土(在本区应注意红粘土);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 ③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通过现场调查,查明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并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④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

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 ⑤调查各种构造结构、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⑦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⑧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通过现场调查,调查勘查区内植被发育情况、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等。 ⑨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⑵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②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③地形地貌测绘包括: 宏观地形地貌:包括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与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 微观地形地貌:包括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沿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沿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④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⑤滑坡裂缝测绘包括:裂缝的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目次 5 桥涵 5.0.1一般规定 1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 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 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 3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 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 4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 5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 观相协调。 6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 系统。 7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 5.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 5.0.2桥涵分类 注:①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②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 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③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④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 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5.0.3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 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 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 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 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 5.0.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0.4规定。 l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 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2 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条路基设计洪 水频率的规定。 5.0.5 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特殊大桥为整体式上部结构时,其中央分隔带和路肩的 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减窄后的宽度不应小于本标准表3.0.4和表3.0.5—1规定的“最 小值”。 2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等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5.0.6桥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 1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 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 1总则 1.0.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公路分级 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车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1.0.3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为1 0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已有公路,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按照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质量,以达到相关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 采用分期修建和公路,必须进行总体设计,使前其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1.0.4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时,应做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设计。 2一般规定 2.0.1设计车辆 公路设计所采用的各种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表2.0.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m)

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解决方案2020

全程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秦庆飞 一、概述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发展初期,就在整个机电合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完全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在高速公路沿线安装摄像机、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气象检测器等设备获取道路的实时视频图像、并通过设备上传的数据分析交通流量特点和气候环境状况,通过可变情报板发布信息,对交通进行疏导。 在众多监控设备中,无疑视频监控系统因其实时、直观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隧道监控中,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做到了无缝隙覆盖。随着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车流量的增加,道路交通状况越来越频繁复杂,司乘人员对高速公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管理者本身需要更加及时、便捷的道路信息,全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就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作为其子系统的视频监控系统被优先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二、全程监控面临的几个问题 1、全程监控设备的供电问题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因其路线较长,收费站之间距离也较远,道路监控设备通常都是设计安装在收费站附近,由各收费站对所属附近地区道路监控设备进行供电。全程监控系统要求要在整个高速公路沿线,均匀设置数量众多道路监控设备(主要设备是摄像机),就必须要解决全程监控系统外场设备的供电问题。 2、新建设的全程监控系统如何与已建设多年的监控系统进行整合的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道路监控的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而全程监控的概念被提出到工程实施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基本上新建的全程监控项目都面临与已建设完成的原有的监控系统如何进行整合的问题。 3、全程监控系统统一管理的问题 全程监控系统相比较以往某路段的监控系统而言,所涵盖是范围变大了,不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第二章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2-3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要求 §2-3-1概述 边坡是指建(构)筑物近旁的天然斜坡或经人工开挖后形成的斜坡。边坡工程与滑坡的主要区别在于,边坡工程强调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着重于评价边坡与工程建设场地、地基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滑坡侧重于地质环境,着重研究各种自然斜坡滑动的成因机制,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当然,两者并非截然分开,例如,当滑坡发生于建筑场地之内或附近、并对建筑场地与地基稳定性产生影响时,则既是滑坡的问题,也是边坡的问题。 边坡根据其岩土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两大类。岩质边坡的主要控制因素一般是岩体的结构面,土质边坡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土的强度。但无论何种边坡,地下水的活动都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进行边坡工程勘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边坡的破坏变形形式主要有崩塌、滑动(平面型、弧面型、楔形体)蠕动(倾倒、溃屈、侧向张裂)与剥落。其特征见教材P.128表2-6-1。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1)岩土的性质;(2)岩层结构与构造;(3)水文地质条件;(4)风化作用;(5)气候条件;(6)地震作用;(7)地形地貌;(8)应力状态与应力历史;(9)人类工程活动等。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对建(构)筑物可能有影响的边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提出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评价边坡稳定性(即根据其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边坡断面尺寸或验算已拟定的断面尺寸是否稳定合理),预测因工程活动引起边坡稳定性的变化;提出潜在不稳定边坡的整治与加固措施。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测试等。 边坡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如下主要内容: (1)地形地貌条件与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条件; (2)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 (3)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 (4)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与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 (5)地区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 (6)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 1 总则 1.0.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 公路分级 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 ~55000 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 ~80000 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 ~100000 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为15000 ~30000 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 ~7500 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 ~4000 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 车以下;单车道200 辆以下。 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设 计方案 1.概述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是通过沿线的外场设施(各类检测、显示等装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并预告前方道路的各类信息,如交通量、事故、路况等,道路使用者通过监控中心的监视(显示)设备直观地了解交通运行状况。在发生交通异常时,能即使确定事故或手阻区域,并实时发布相应的诱导和救援信息。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技术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单一的计算机集中处理方式代之为多计算机功能分散的计算机网络处理方式,从而使系统可靠性提高,程序编制简单,易于维护和功能扩展,由于光缆超小型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应用于监控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今后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具有更强的功能。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子系统、监控中心及信息提供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信息采集子系统包括: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紧急和巡逻车;监控中心是高速公路全线路监控系统的最高层即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全线路围交通情况的监视和控制;信息提供子系统包括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等,是交通监控管理为汽车用户服务的主要形式。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实质上是一个闭环系统,系统的输入是反映公路上车辆运行情况的交通参数和交通状况,这些信息经监控系统分析、处理、判断后,可发生指令,控制道路情报板,变更其显示容,实施对交通流的调节和控制,其性能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车辆驾驶员能否协调配合工作,接受系统的调度和指挥。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不仅能改善高峰期间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增加高峰期间的交通量,减少交通堵塞程度和车辆延滞时间,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和

保证交通安全,节约燃料和减少车辆的磨损,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污染,发挥高速公路快速、安全、舒适和高效率的功能。监控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型好、设计标准高、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等特点,如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为此,在一些车流量非常大的高速公路上部署全程的监控系统就是必不可少了。这些监控系统可实施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监视;对关键点进行气象检测;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适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经济地运营管理。 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一般分为收费监控和道路监控两部分。收费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收费站的车道、收费广场、收费亭的收费情况,对收费车道通过的车辆类型、收费员的操作过程以及收费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特殊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实施有效的监督。道路监控系统主要是对高速公路干线、互通立交、隧道等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进行监视,掌握高速公路交通状况,及时发现交通阻塞路段、违章车辆,及时给予引导,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通畅,目前高速公路中对视频信号的监控和管理自下而上可分为以下几层: (1)收费站:各收费站需要对本地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各收费站所辖的摄像机信号全部引入本地视频监控系统,收费站对本地所有图像进行监控管理。 (2)监控分中心:一条高速公路通常设置几个路段监控分中心,分别对某一路段进行监控和管理。各收费站图像根据路段监控分中心要求选择几路上传,路段监控分中心对路段中各收费站上传的图像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 (3)监控中心:多条高速公路的统一管理通常根据地域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来进行。一个片区对某一区域相临或相连的几条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这几条高速公路的监控分中心根据片区监控中心的要求上传图像,片区监控中心对各路段监控分中心上传的图像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 (4)省监控中心:各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需要对省所有的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各片区监控中心将自己所辖区域的视频信号选择上传到省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2009-3-12 15:05:19 浏览次数:654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引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全文共分十三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勘查以及应急治理的勘查要求,并规定了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水电、铁道、交通、城建、矿山等行业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注:本规范中泛指已经发生的滑坡和可能以滑坡形式破坏的不稳定斜坡或变形体。

高速公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高速公路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设计方案

一、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分类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结构一般可分为三级,从下往上包括: 一)、收费站管理所:高速公路路段包括若干个收费站,把收费亭以及相关道路摄像机上传至收费站管理所监控; 二)、高速公路路段监控分中心:负责高速公路该路段的收费及道路监控,把各收费站管理所选择部分图像上传至监控分中心; 三)、省监控中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需要对省内所有的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管理,各高速公路监控分中心将视频信号选择上传到省监控中心,由省监控中心统一监控。 从功能来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一般分为收费监控系统和公路交通状况监控系统两部分。收费监控主要是根据收费车道通过的车辆类型对收费员的收费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公路交通状况监控主要是监视互通立交、隧道等重点路段,及时掌握交通状况;另外监视高速公路主干线违章车辆,并记录图像依据留待交管部门处理。监控系统以科技减低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强度,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通畅。 二、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方案从视频传输和视频监控两部分来阐述目前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在光纤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首选使用‘点对点’非压缩视频光端机传输,具有图像质量高、实时性好、成本较低等优点。对于光纤资源紧张的部分,可以考虑高速公路一般已经建立SDH网络,把图像信号压缩后通过网络平台传输。 前端摄像机与收费站管理所,以及收费站管理所至高速公路监控分中心采用光端机传输图像方式。原因是沿路的光纤资源充足,并且对干道交通状况视频要求图像质量高和实时性好,尤其是违章车辆的图像抓拍更是如此,如果压缩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很难达到要求。收费亭摄像机与收费站管理所距离比较近,可以使用同轴电缆或者infinova的多模光端机N3630、N3644、N3658等传输。N3630一路视频+一路反向数据,用于对广场快球图像传输与控制;N3644与N3658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1.勘察设计质量要求: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应现行规范要求并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查; 2.施工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施工验收规范合格标准。 经招标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小组)评审,中标候选人排序如下: 中标候选人排序 中标候选人名称 单位资质等级 项目负责人姓名等级、证书编号 中标价 第一 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陈保平、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毛凯、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二 江西核工业工程地质勘察院、江西江汇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罗剑、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曾广亮、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三 江西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彭霑、岩土工程中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杨人焱、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中标候选人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业绩:/ 中标工期:总工期120日历天,其中设计工期20天,施工工期100天。 现初步确定中标排序第一的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中标单位。 公示开始时间:2020年3月30日公示结束时间:2020年4月2日 监督单位:大余县自然资源局 监督电话(略) 大余县吉村镇人民政府 2020年3月30日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试行) ××××—××—××发布××—××—××实施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布

目录 前言 ......................................................................... III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1) 3基本规定 (2) 4滑坡 (3) 4.1 一般规定 (3) 4.2 勘察技术要求 (4) 4.3 试验及指标确定 (5) 4.4 稳定性验算与评价 (5) 4.5 动态监测 (8) 4.6 防治工程要点 (8) 5崩塌―危岩体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勘察技术要求 (9) 5.3 稳定性评价 (9) 5.4 监测和预报 (10) 5.5 适宜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要点 (10) 6 泥石流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勘察技术要求 (11) 6.3 测试技术要求 (12) 6.4 综合评价 (12) 7 不稳定斜坡 (15) 7.1 一般规定 (15) 7.2 勘察技术要求 (15) 7.3 采样及测试 (17) 7.4 稳定性评价 (17) 7.5 斜坡监测 (18) 8 岩溶塌陷 (18) 8.1 一般规定 (18) 8.2 勘察技术要求 (19) 8.3 采样及测试 (21) 8.4 稳定性评价 (22) 8.5 岩溶塌陷长期监测 (23) 9 采空区塌陷 (23) 9.1一般规定 (23) 9.2 勘察技术要求 (23) 9.3 采空区塌陷预测 (25) 9.4 稳定性评价 (26) 9.5 采空区塌陷监测 (26) 9.6 采空区防治工程 (26) 10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 (27)

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勘察目的、任务 (1) 1.3前人工作概述 (2) 1.4勘察工作评述 (2)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 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 3.2滑体特征 (8) 3.3滑带(面)特征 (9) 3.4滑床特征 (10) 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 3.6滑坡影响因素 (11) 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 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 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 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 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 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 6 结论与建议 (18) 6.1结论 (18) 6.2建议 (18) 报告内附表 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 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报告内附图、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 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 3.滑体等厚线图 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 5.试验成果报告

报告附件 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 (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 (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 (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 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

1 前言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 1.2.1 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 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 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

第一章绪论 1。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是由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中心控制和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组成,具有检测和控制两大功能。 2、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特点:①监控系统地域覆盖面大、监控设备分散,对环境适应性要求高,②传输媒体种类多,有语音、图像、数据等,对通信带宽和实时性要求较高,③外场设备种类繁杂,原理不一,接口多样,速率不同,维护管理有一定难度,④涉及技术面广,包括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通信、多媒体图像处理,计算机软件设计等 3、监控系统管理体制:模式有集中式和分布式。 我国目前采用多级分层的分布式系统构架,省联网监控中心,集团监控中心,区域监控分中心,现场监控站。 4、目的:使用现代化的检测和控制手段,调整道路交通流的状态,达到安全、舒适、快捷的运输目的。 目标:①最大行车安全②道路畅通③交通设施状态完好 ④其他优化目标,社会和经济效益 5、功能:①信息采集功能,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采集变化着的道路交通状态,②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即对采集的实时道路交通状态信息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处理,③信息提供功能,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专家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应对交通动态情况,沿途发布提示信息,对交通流进行引导,警告和控制,以提高道路网通行能力,促进交通的安全畅通。 6、任务:①减少高速公路常发性拥挤的影响②减少高速公路偶发性拥挤的影响③高速公路获得最大的运行 安全④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使用者有效地利用高速公路的各种设施,并减轻他们在脑力和体力方面的紧张程度⑤当有危险或事故发生时,给遇到困难的使用者提供帮助⑥减轻交通事故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7、构成:信息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信息提供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8、新技术:①视频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②无线监控数据传输技术③新型车辆检测技术④高速公路全程 监控技术 9、发展趋势:①监控网络化②交通信息共享与集中化 ③监控视频数字化④监控智能化⑤交通信息服务社会 化 第二章高速公路的事件及对策 1、高速公路的特征:①实行交通限制,规定汽车专用 ②实行车辆的分隔行驶③严格控制出入,实行“全封闭” ④高标准的线性⑤完备的设施 优点:①通行能力大,专为直达交通服务②交通事故降低,安全性较好③运输效率高 2、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素:①人的因素②车的因素③道路因素④交通环境⑤险恶的气候条件⑥高速 公路交通安全的安全监管因素 对策:①提高驾驶员素质,职业道德和危机意识②提高车辆安全性能③改善道路条件④集中整治事故“黑点” 3、常发性交通拥挤: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小于交通需求而产生的交通拥挤,产生的时间、地点规律性较强。因素:①过大的交通需求,道路设施基本上超载②道路几何上的缺陷造成通行能力降低 对策:A、对车辆需求的管理①入口匝道控制(匝道关闭和匝道调节)②高速公路主线控制(主线调节,可变速度控制,驾驶员信息系统)③优先通行权的控制④通道控制⑤不停车收费和拥挤收费B、几何改善改善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通过路面和路肩的重新划分车道或通过整个横断面的改建来增加车道,与在原有的线路上附加支线。C、对旅行需求的管理①调整工作时间②鼓

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技术要求

榆林市东沙南延枢纽榆阳河大桥工程 地质详细勘察技术要求 一、钻孔位置及要求: 1、工程地址:榆林市东沙南延枢纽榆阳河大桥工程。 1.2、结构形式:主桥62+110+62m连续刚构; 引桥40m连续与简支梁。 3、基础形式:桩基础。 4、钻孔位置及数量:桥址钻孔数共16个,全部为控制性钻孔如地质情况复杂经设计人员同意可加密钻孔。钻孔位置见附图,“●”为控制性钻孔。 5、钻孔深度:控制性钻孔深度达地面下65 米处或深入软质岩不小于10m,硬质岩不小于5m。若遇基岩(以便合理确定持力层),应与设计人员协商调整钻孔深度。若钻至预定深度遇到不良地质时,应钻穿(要防止误认孤石为基岩),并详细记录勘探结果,若地质情况复杂,应加密钻孔。钻孔深度不含建筑垃圾厚度。勘察若与地下管线冲突,请适当挪动钻孔位置避开管线。二.勘察报告书: 勘察工作完成后应提供经资质单位审查后的勘察报告文本(含电子版),且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勘察报告书:勘察工作概况;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如地裂缝、软弱地基、滑坡、溶洞、墓穴等);场地土类型;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岩石和土的均匀性和承载力,及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地质问题,对地基方案的论证和分析等。 ②钻探点平面布置图及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 ③动力触探曲线图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含岩石的天然、饱和、

风干的极限抗压强度,桩侧岩土摩擦力、桩端承载力、桩端置入深度、软化系数等。 ④岩土试验成果表。 ⑤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判定环境水对桥 梁结构的腐蚀性,并说明地下水对构筑物在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影响。 ⑥场地地震效应:提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和场地土特征周期资料。对 桥位的适宜性和桥梁的稳定性做出工程地质初步评价,并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⑦气象资料:历年平均气温,历年平均月、日最高,最低气温,历年极 端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冻结深度等。 ⑧桥梁跨越区域内主要水系水文地质情况,如流量,流速,冲刷情况,深度,堤岸形式,现状河床断面等。 ***其余未尽事宜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规定执行。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1.04

XX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系统方案

XX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系统方案

2.1 系统概述 2.1.1 工程背景情况及摘要 (2) 2.1.2 监控系统的建设工程目标 (3) 2.1.3 工程责任范围及项目 (3) 2.1.4 工程界面 (4) 2.1.4.1 与房建承包商的界面 (5) 2.1.4.2 与土建工程的界面 (5) 2.1.4.3 与供配电工程界面 (5) 2.1.4.4 与通信系统的界面 (6) 2.1.4.5 与收费系统的界面 (7)

第二篇监控系统 2.1 系统概述 2.1.1工程背景情况及摘要 全程133.64公里,下设九个收费站,庐岛、北港湖、罗家滩等3个服务区,蔡家岭养护中心以及湖口大桥管理所。 依据招标文件及有关设计技术规范的要求,XX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闭路电视监视子系统,传输子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提供)和供配电防雷子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工程构成,本投标人将提供上述整个XX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设计,设备监造与供货、运输、安装、调试、试运行与检测,人员培训、文件和缺陷责任期保修等全套服务。本技术文件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一、监控系统构成及其功能描述; 二、系统特点; 三、交通控制策略; 四、监控系统软件构成及其实现方法; 五、主要设备性能描述; 本系统技术方案,是依照XX高速公路的具体特点和招标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司在国内已实施的高速公路相关项目的经验,综合考虑了系统的造价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设计的一套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价格合理、可靠实用的交通监控系统方案。 本方案从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及完整性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系统的先进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给予了充分考虑。 本公司在中标后会以业主联合设计要求进一步提供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供业主选择。

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技术标准”编制

“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技术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自2009年4月起,在国家建设高速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的宏观背景下,为了充分整合、共享各高速公路路段的监控资源,实现高速公路系统的互联互通,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中心、江苏长天智远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现有监控系统应用的情况,并参考部《高速公路监控技术要求》,从实现监控系统互联互通的需求出发,该标准适用于已建、新建、改(扩)建江苏省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实施、管理及维护。 本标准于2013年上报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地方标准计划,并获得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二、编制目的和必要性 ?十二五?以来,江苏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贡献。目前,江苏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密度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初步实现了?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的目标。随着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和路网的形成,人民群众对出行的便捷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努力确保道路畅通,预防

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在提高人们出行效率、保证出行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了一系列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建设的时期不同,建设的主体不同,采用的技术、设备选型、软件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监控中心与路段之间、路段与路段之间、路段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部分数据定义不统一、格式规范不一致,形成了?信息孤岛?的格局,直接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开发,制约了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应急指挥。 提供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客观明确的高速公路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资源,是建立安全应急系统的核心,也是数据共享交换的先决条件。高速公路应急处置需要的基础性数据和动态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这些信息往往由某个单独的应用系统使用,无法为业务协同联动提供有效支撑。经过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中心的努力,目前已经将部分外场监控设备数据、道路视频等数据汇集到了省监控中心,但由于数据完整性和规范性的欠缺,使得数据的可用性不高,跨路段的事故救援、紧急抢险、诱导信息发布等工作受到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速公路畅通率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增强。因此,需要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统筹组织,规范地进行存储和管理,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分类、研究选择合适的代码形式。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对每个数据元素规范其数据名称、数据格式、数据类型、计量单位、值域代码等元数据属性,辅助用户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