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讲课讲稿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讲课讲稿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讲课讲稿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

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则。在最早的时候,春秋战国时候,秦国就已经开始注重空气质量的保护情况,秦国当时是通过禁烧这样的一个指令来保护空气,同时它明白林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在护林和禁止野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追求人与自然的这样一个状态使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始终的一个话题,近年以来,国际上不止中国,国际上也在从我们古代哲学当中寻找一些新的动向,为力图挖掘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智慧,中外学者作出了很多努力。他们都在极为推崇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思想?我们今天可以从《周易》、道家、儒家、佛家这四大块来整体地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一些生态智慧。《周易》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的情况。老子的道,以及庄子的《逍遥游》,还有儒家的仁民爱物,以及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们究竟展示了一个怎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哲学世界?那么,这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挖掘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要呈现给大家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生态”这个词,展开讨论必须首先要从概念入手,生态这

个词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这一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它叫“ Eco + logs”,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主要指家或环境(Eco),后边的logs表示的是一个学科及论述的意义,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专家是德国的生态学家海克尔,他在1866年的时候在他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当中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国采用的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撰的这样一个词典当中的一个词条的概念。生态指为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个相互的概念。

在进行基本的讲述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warm up的活动,我们先来热热身,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一些关于生态的普遍论述,这也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如第一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这是最早的一些关于生态的论述,它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说我们阳春三月的时候,正是草木生长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着斧头进山林去砍伐,也不能拿着这些网具去江河、湖泊捕捞,这样的话会影响鱼类的生长。还有“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这是管子的一个思想,东周的管仲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这样在行为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同时他还激励政府对山泽林木进行国家垄断式的这样一种管理。还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都是强调一种可持续性的,我们抽干湖水来捕鱼,怎能捕鱼,怎能捕不到呢?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明年可能会面临无鱼的情况,同时我们焚烧树林来打猎,这样的命中率是特别高的,但我们明年还能有这样的打猎的机会吗?还有《淮

南子》当中论述的,“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强调了一种我们要有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念,“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个“彘”是指我们现在的猪这个动物。

一、《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来看一下《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周易》向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熠熠发辉。《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现在是很多人所推崇的一个生态资源,我现在给出的这样一个图片是《易经》12卷,即2010年出版的。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易经》的基本概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所以经常我们提到《周易》一定要想到它是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其中《易经》被称为是一本神学书,《易传》被称为是一本哲学书。《周易》当中的《易经》所承载的是一种天命信仰,它成书于3100年前,大概有5000字左右。《易传》表达的是人文精神,这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什么是人文精神?即是人类与他所信仰的对象是并肩而立的,他们之间是面对面的状态。《易传》基本成书于2100年前,它大概有15000字,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状况。

《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关系架构。它作为群经之首,它在古代主要指人与天的关系,反照我们现在,它基本可以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就从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来说起。

其中,它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天即自然,在它那里,天—神—自然是可以统一在一体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古代哲学当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唯

物与唯心的这样一个争论,关于我们上天的争论。天到底是自然还是神?我们《易经》当中把这个天基本上首先看作的是神,而且是一种自然神,这个神的职责是要解读这个自然之谜,这个自然之谜的揭示是人类最早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把天看作是自然界,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是唯物的,如荀子的天道自然,那在孔子的《论语》,它更多的是知天知命的观点,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更多的人可能认为是一种唯心的看法。但《周易》当中的天既指自然,又指神,它是三者合为一体的,但它最终的指向还是在指向自然,比如它有一个论述是,“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个乾、坤是指我们的天地,它是人类万物的一个父母之源,它是我们的一种祖先的说法,这是《周易》里边说卦传的一个看法。那么,为了辅证这一点,《周易·彖传》和《周易·象传》进一步说明,它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以它说万物的生命之源来源于天,那它最终生成于地,进一步地论证了说卦传当中把乾坤二卦称为父母卦的一个道理。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乾卦和坤卦,乾卦是由六条阳爻构成的,坤卦是由六条因为阴爻构成的,阴爻和阳爻是整个构成卦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就像我们细胞对于人体的这样一个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这样一个地位。所以,乾和坤基本上是按父、母这样来看的,但有时候也结合它的阴阳的特点把它看作是男女的这样一种解释。

在《周易》当中天单独作为一个世界的创始神灵是被单列出来,而且天和自然界是统一在一起的,比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周易·乾·彖传》里边的,“云行雨施”,雨水要滋润万物,“品物流行”万物在雨水的滋

润下会慢慢地不断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在《周易》里边天更多的是指一种神秘力量的秩序化,这种秩序化主要呈现为一种秩序化的表达,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宇宙是有秩序的,它主要是由天地和和谐的中央和四方这样构成的,中央主要位于核心地位,它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四方围绕在中央周围,四方各有天象,这个四方有四季相连,四季各有物候,所以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这样一个意义,这也是《周易》当中蕴藏的一种秩序化的思想。那殷周时期人们在理解天象的时候,主要还是将天象与物宜的这样一种观察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这种秩序化的表达其实是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正是这种秩序化思想的一个引导,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没有划向神秘主义的深渊,因此走向了一条与宗教不同的道路,这主要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阐发。

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自然作为人类产生的根源所在,它不可能脱离人类的存在,同时,没有万物的自然,它也不具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谈自然,它必须要和人打交道,它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周易》当中给出我们一个答案是“和谐一致”,那也就是我们现在对人类的这种行为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生态才可能有进一步扭转的机会,我们的人类生存环境才可能有改善的转机,所以称为是一种基本的。在《周易·文言》里边有这样的论述,它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这基本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的一个状态。这句话怎么理解?大人在古代往往解释为“圣贤之人”,这种圣贤的人一定要合乎天地的意志,同时要有日月的光彩,同时还要符合四季的秩序,但最后还要与鬼神合其凶,如何理解?他能顺应鬼神的

吉凶,所以,达到了这样一个状况,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圣贤之人,这种思想内涵表面是在谈你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之人,这是一个中心,但它实质背后的内容呈现的是一种天、地、人同源、同构、同律的这样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这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我们一会儿进行一个具体的阐发。

天地和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古代都有论述说,“天地存则人存,天地灭则人灭”,所以我们要把整个宇宙万物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说,为什么现代社会又面临这么多的生态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基本还处于一个工业化的时期,工业化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称为部分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连带的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的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周易》当中,中国古代思想,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也有论述,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报复。”这是在全集的第20卷里阐述的。所以,关于这个生态问题,其实从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持续讨论,永远在不断升温的问题。

我们现在就重点来看一下天、地、人的三极之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周易》里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由三种本原性力量支配的,这三种本原性力量主要是天、地、人。这个人,我们往往狭义定义为君子,它们三者统一,这个世界结构才是和谐的,这个生态才可能是处于一种可持续性的状态。在《易传·系辞》里,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经常得到的这样一种古代的名言,清华大学从中也提炼出了自己的一个校风校貌的象征性的描述,文言传当中对乾卦概括为元亨利贞,作为

天地的之为天之四德,对应的人,我们后来说仁义礼智,这也是四德,这四德是从天到人的这样一种四德,其实天地中间暗含了很多人的这样一种思想品行的道理,按照《文言传》的解释,人先天的,并且完全的禀受了上天的这四德,由此在天地万物当中获得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它们三者必须统一在一起。所以我们为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可与天地相交映的这样一个君子。这是它的天、地、人的三极之道。

我们进一步进行一下论述,比如我们说一个事件最终要发生,最终发生以后还要产生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影响,这个结果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作用于这个世界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根据天、地、人三者我们概括出来它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和应然因素,这个偶然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天命神意,这个必然因素是指地的客观规律,还有我们说的应然因素,应然是怎么样的因素,它主要是指人的一种自由意志。所以,三者综合起来作用于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如果前面是良性的、和谐的、统一的,那后面肯定发挥着积极的效应,反之是一种消极的效应。现在这种三极之道后来被很多人发挥为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你办一件事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条件,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达到目标的,在社会当中处于积极上进,有进取心的这样一种人,而且是对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那还有“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样也表达了一些这样的思想。

我们现在对《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从环境角度来解答,《周易》是一部生态学的典籍。李克军在《先秦典籍中的生态哲学》这篇文章里,他对《周易》给出了一个高度的评价,他说《周易》的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八卦表示生态环境的方位,

如离卦为火,所以象征火热,所以离代表的是南方;坎卦,坎为水,它象征着寒冷,所以它代表北方。所以,我们最基本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样的一个,南方是离,最北边是坎,构成了一个方位性的生态的结构,还有六十四卦,这里给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二、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我们在讲完《周易》里边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后,我们再来看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我们先从道家开始分析,道家这里我们讲一下老庄的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一个集中的思想的代表作,这个《道德经》又被称为《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些都是《道德经》的一个名字,《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况是什么样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它共有81篇,其中上篇是第1到第37章,下篇是第38到81章,所以《道德经》全部内容主要集中在阐述道和德的一个深刻含义,它代表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这背后就蕴含着丰富的这样一种生态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当中较多提及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流派之一,它们集中的一个思想体现是无为而治,这与生态哲学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现在道家的这种无为、天人合一、庄子《逍遥游》的很多这样的一些思想都被加以发挥,用来阐述现在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状态。对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也对其进行了自己的阐发,比如它把老子的道就是一种无为,庄子还有万物平等,就是他的齐物论,还有物物循环等思想都与先前《周易》的很多思想是相互辉映的,所以它们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我们首先老看一下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老子我们相对不是那么陌

生,提到老子我们就提到他一个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道”,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个起点,道作为宇宙本原的一个东西,它的实质就在彰显一种生态法则和一种自然规律。我们作为生态智慧的根本,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生态的整体的境界,那在老子这里,他的道基本是一种自然,所以第一个问题是道就是自然,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是内生于天地万物之中的,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这样一个规律。老子有一个最经典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它的道生万物的思想,描述了一个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与万物是同视的,是面对面的,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必须更好地编织这张大网,而不能去破坏这张网,所以,这也是道的这样一种就是自然的这样一种思想的彰显,所以道作为最高的自然实体,它在日益地形成着宇宙和天地万物在维系着整个宇宙的运转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的发展状态。所以道是一种运动状态,而且从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规律的彰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对老子的这样一个注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后续大家所关注的一个地方。王弼他曾经在他的《老子注》当中这样说道,“老子之文…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他说道是自然,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一种同源性,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也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的,这个“应”是一种“应该是怎么样”,这是一种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取向,我们现在在努力地回归这样一种取向。那么我们说他的道就是自然。

这个道也指一种规律,所以他把道作为万物之奥,道是整个万物生长的奥秘所在,所以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是《道德经》当中的一个最著名的阐述。什么叫“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你

按照道的规律去办事,那我们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违背规律,就可能会承受到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比如他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就是这样的一种阐述,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要主张要回归自然的一个本来面目,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他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只有你做到了,天地万物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终才可能道法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状态。

老子的这种生态哲学思想还反映在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和“小国寡民”的这样一种论述当中。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它有一句经典的论述,它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现在基本上是这样解释的,道的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又是特别微妙了,这就表达了自然界发展的一切规律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这样一种结果。所以,老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总结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些规律,他提醒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这也是我们现在要提醒人类的。只有这样,他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他的关于小国寡民的一个最经典的论述。这里边其实描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状态,为什么我们这样说?我们抛开其政治意味去理解的话,它背后还是想暗示着一种生态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这里给出的一幅图是一些画家对老子的这样一种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生活状

态的一个描述。小国寡民还是渴望回归自然的,老子希望能够站在人与自然的立场上去完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同步,亦步亦趋的和谐发展。

在阐述他的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同时,他主张怎么样去实现?他的一种主张是无为而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他说无为而治是我们不要去刻意要求自然,我们要给自然留足它自己独立运行的余地,万物有自我运行的空间,我们不应该去打扰它,因为只有这样它才顺应自然,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实现它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节。这里边也有一些具体的论述,比如“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要生化万物,德要养育万物,所以生育万物,而又不拘于其自然,让其和谐发展,呈现一种良性的循环的发展,但无为,国外将它译为“do nothing”,但这个“do nothing”不能更好地表述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状况,它更多强调的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思想的主旨所在。

(二)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除了老子以外还有庄子,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最应该说的是他的齐物论的思想,齐物论是万物平等。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应该把万物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和其他物种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自觉保护其他物种,比如我们对树木、大地都要持有这样的一种爱的绳索的联系,我们不应该剪断我们彼此之间的这样一种和谐的、平等的状态。如果这样的一种状态被打破,那我们可能就会面临着生态危机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庄子的齐物论里边的论述是非常多的,但有一点他的论述是比较形象的,比如“圣人处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这个意思

是人万物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是我们和万物相处,我们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去损伤万物,你不去损伤万物,你这样的一个人,你才可能会真正地做到圣人的这样一种情况,而且正因为你的无所伤害,所以人才能与自然的相送和相迎(相将迎),这是齐物论的一个基本的核心表述。

这幅图是庄子在观察自然界当中的动物的一个画面。他对自然持有的是这样一种平等的齐物论的观点。

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是物顺自然的这样一个发展。这个物顺自然的发展和刚才我们提到老子的思想是很多相通之处,它就是我们要顺应万物的发展,它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去遵循它,要顺应事物的自由的本性,我们不能去违背自然界,我们要顺应其本性,遵循其规律。在《应帝王》里边,它说:“物顺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这个治是一个相对和谐,然后社会呈现一种繁荣昌盛的一种状态。所以他说万物的发展变化也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进行。因为自然的本性是自由的,所以人不应该去过多地干涉,如果你把自然的本性给遮蔽了,最终自然会反馈给你的也是一种恶性的对策,对你进行一种恶性的伤害,所以,人会自拾恶果,这是一个基本的看法。所以,物顺自然在我们今天的启发意义是自不待言的,但我们说,物顺自然这样一个观点最早居然能够在几千年前在庄子的思想里边阐述得这么清晰,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一个深奥之处,也是它的一个宝贵之处。

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老子一样。无为而治最重要实现的是天人合一,这是他的一个基本主张。庄子认为怎么样去实现这种天人合一?这种无为而治又是怎么实现的?老子也提,但老子主要是通过静观玄览的方

式,而庄子通过的是心斋、坐忘的方式,通过一个故事来说一下什么是心斋,解释一下心斋这个词的意义。斋是斋戒的斋,这个故事是庄子记述在他的《人间世》里边的,这个故事是关于颜回和孔子的这样一个对话,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有一次问孔子说:“敢问心斋。”心斋到底怎么解释,是怎么回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他的一个论述,其实从他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有五步,第一步,若一志。什么是若一志?你心中的思想要专一,心中思想专一是做到心斋的第一步,心无杂念,你不要受万物的打扰。第二步是听字诀,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第三步,以气听气,使心和气连成一体,把它们之间的裂痕给打破。第四步,止字决,耳止於听,心止於符,这强调的是叫人不要着意于听,功夫要渐渐地进入混沌状态,所以要实现神气合一。所以心要止於符。第五步,一种虚的境界,只有虚者,心斋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你才会实现这样一种心斋。坐忘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物念、杂念,然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然后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叫坐忘。心斋和坐忘是一种比较高深的状态,一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庄子说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通过心斋和坐忘实现天人合一。庄子在试图教化人们要按照自然的本性去与自然打交道,所以,我们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着自然的这种逻辑过程,在无为而治的这种同时实现精神的自由,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他的无为思想比老子的无为思想更为彻底的一个表现。

他在《齐物论》里边有一个具体的论述,就是我打在PPT上,下面这段话不难理解,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但它的一个主旨是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所以

它要生息和繁衍,它生息繁衍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达到真正的和谐?要遵循规律这样的一种基本思想。

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有一个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这位国外的学者是卡普拉,他在《物理学之“道”》,2012年出版的,他这样提到:“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这是他所强调的一个主旨,庄子做到了这一点,他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三、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一下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博大的一种体系,我们今天主要介绍有孔孟的,有董仲舒的,有邵雍的,还有张载的,程颢的,陆九渊的,还有王阳明,为什么把后面的宋明理学的也纳进来?因为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形式,所以我们纳进来进行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八个人是我们今天所涉及到主要人物。

我们谈儒家肯定避不开孔子,而且孔子是首先要谈的,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仁民爱物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这种生态哲学思想在孔子的表述里边,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要亲近自然,要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还表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我们钓鱼但不去网鱼,我们只射飞鸟,而不射归巢的鸟,这是他在《论语》当中的论述。所以,孔子对自然资源是有一种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伦理情怀的。但我们说孔子的思想里边他更多的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但它背后怎么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其实还同时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仁民爱物思想,一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积极入世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

以看成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智慧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孔子有一个具体表述是,“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可以通过孔子的一个记述的具体故事来看,这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叫宓子贱,他后来被鲁君调派到一个单父(现菏泽)去当县令,三年以后,孔子就想知道他这个学生为政的情况怎么样,所以就派了他的另一个弟子去考察一下,另一个弟子是巫马期,所以他派巫马期去看宓子贱的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巫马期就乔装以后晚上到了单父这个地方,他到了以后就看到晚上一个人在河边捕鱼,但捕起来又全把它们放回去水中了,他就觉得特别奇怪,他就上前去问,便问其故,这个人当时就说我放回的是小鱼,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官(县令)宓子贱要求我们在小鱼长大以后再去捕捞它,所以我就放了,后来巫马期就回去跟孔子报告,孔子听了方感欣慰,他说,宓子贱治邑有方,可担当大任,所以他认为宓子贱能够注重当地的生态平衡,与孔子自身的不一网打尽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还有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在生态哲学思想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爱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实,他这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所在。孟子他说君子之于物也,圣人之人之于物,我们要爱惜他,但谈不上仁爱,但我们对于百姓,我们谈仁爱,但谈不上像亲人一样的爱,他说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又对百姓以仁爱,对百姓以仁爱,最终要爱物,要爱物就是要爱惜天下的万物,所以他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关系,保护人类自身。在这个地方,孟子也有一个故事来记

述他的生态伦理的意识和情感,当时记载说,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的时候就便问这个牛的用途,当时得知是要被宰了去祭宗的,但看那个牛可怜的样子,当时牵牛组就说那我们就废除这个祭宗的仪节吧,但齐宣王说怎么能废除呢,那就换只羊来代替吧,其实以羊代牛,不明真相者以为是齐宣王吝啬,但孟子认为他其中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在施仁术,施仁爱之道,所以他肯定齐宣王不忍其怵惕而产生的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里边,他的“四端说”是非常重要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爱之心的一个源泉的表述,所以在孟子思想里边的生态伦理的情怀是很容易看到的。

还有荀子,其实康有为就说过,孟子的智慧高,但荀子的功夫深,所以到了荀子这里仁民爱物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提出爱民的人的人际道德与爱物的生态道德是道德标准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把它和谐统一起来。

除了仁民爱物的思想,儒家还有一个中庸思想,中庸强调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的打乒乓的中央,截取两端,取其中央的这样一种做法,而是一种代表和谐的状态,所以儒家的这样一种中庸的思想,它强调社会的和谐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其实就是一种生态智慧,那我们说,孟子里边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我们不能偏执地把两边的去掉,然后只取中央,这样地绝对化。这样的绝对化不知道权变,执着于一点的做法就有一点偏激。我们为什么要厌恶这一点?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那么,只有坚持一点,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的结果是废百也,它会产生很恶劣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庸”的“中”绝对化,它的中还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影响制衡的一种和谐变化。其实这个中解释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这个中

和就是说要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这种整体的平衡是自然要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合理的层面,既不是人屈服于自然,也不是自然完全沦为奴役的这样一个东西,它们之间要处于一种共处的状态,这种共处的状态才是我们中庸所追求的一个恰到好处的一个思想。要将其这种中庸思想付诸社会实践,才会达到现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一个基本任务,这也是儒家中国古代中庸思想蕴含的这样一种生态启示。

除了中庸思想,还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们自古以来一直在提倡的,但在儒家这里,《孟子》里表述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实就是经常所说的,你要尽心、知性、知天这三步,还有董仲舒说到的,要有天人感应这样一说,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这是我们看这些儒家思想,董仲舒大作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的,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的。他说一种被人格化的自然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感应关系的,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再是这样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是万物当中的特殊体,所以人与自然要达到一种完全的统一,其实董仲舒的思想除了他的天人感应,还有人副天数说,他这个人副天数是指“天地之符,阴阳之附,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我们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能是外在的,我们要在伦理道德的提倡下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内在的统一,所以他说,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到这里,现在我们提倡的生态伦理更多地会从孔孟的思想里边,从儒家的思想里边寻找,所以,董仲舒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触及到了我们现代生态伦理的这样一种基础和基座的状态。

再往后,讲完儒家的基本发展,我们还稍微涉及一下宋明理学,因为宋明

理学我们刚才提到了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简单提一下,基本的人物有邵雍、张载、程颢、陆九渊、王阳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宋明理学的一些思想。邵雍是北宋哲学家,也是一位易学家,他主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状态,而且他所追求的描述的那种圣人的状态也是我们现在生态哲学所极力塑造的,他说,我们不需要那种一身观万身,但我们需要圣人能够设身处地地去关怀自然,这是非常必须的一点。他说,“其(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此外,张载在他的《西铭》当中也介绍了他的民胞物与的思想,整个大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这种民胞物与的思想和庄子的万物齐辈论,万物与我唯一的这样一种思想是合二为一的,是极为一致的,所以张载的做法是要把自然界放在心中,我们从心里边通过与自然万物的统一达到一种内在的合一的关系和状态。

还有程颢的、陆九渊的、王阳明,程颢主要是想在阐述他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天地万物一体,最后连成这样一个整体,世界万物才是和谐的。还有陆、王的心学,它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理念,我们要先构建一个宇宙性的大我,然后在宇宙的大背景下然后光环万物,然后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他说,只有做到人与自然这样的一种万物合为一体,那我们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和生存状态,所以陆王心学更多的是在这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是钱穆先生的,他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但方克立先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 【单选题】“仁”的根本是()。C ?A、个人道德高尚 ?B、家风纯正 ?C、人际关系的和谐 ?D、家庭和睦 2 【单选题】“鹤鸣于阴,其子和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D ?A、《周礼》 ?B、《对楚王问》 ?C、《说文解字》 ?D、《周易》 3 【多选题】下列()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AD ?A、程颐 ?B、朱熹 ?C、张载 ?D、程颢 4 【判断题】麻将与儒家文化有关。()正确 5 【判断题】西方文明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错误 6 【判断题】朴学的宗旨是回到文本本身的解释。()正确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

【单选题】“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指的是()。C ?A、比肩 ?B、比较 ?C、邻 ?D、比喻 2 【单选题】学者孔颖达是()人。D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3 【单选题】和到一定程度上“有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是()的观点。B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 【多选题】下列对“仁”的理解正确的有()。AB ?A、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 ?B、心心相通的状态 ?C、施爱心与人 ?D、相互礼让 5 【判断题】“亲亲仁也”是许慎对“仁”的理解。()错误 6 【判断题】在唐代和谐既可以互相训示,又可以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各种合适的优化的关系。 ()正确 孔子的“仁德”

中国古代文学史填空题汇编讲课讲稿

填空题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汉代 3.《诗经》全书共有(305篇)。 4.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 5.《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音乐)。 6.《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颂)。 7.“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8.汉代“四家诗”指(齐鲁韩毛)。 9.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四言)。 11.《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周南·关睢)。 12.《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秦风·蒹葭)。 13.《七月》是一首(农事诗)。 14.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郑玄)。 15.《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16.道家学派开创者是(老子)。 17.《庄子》今存(52篇)。 18.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荀子)。 19.《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20.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22.《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3.《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4.被称为《春秋外传》的是(《国语》)。 25.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26.《国语》(以记言为主)。 27.记录先秦纵横家言论和谋略的一部书是(《战国策》)。 28.《战国策》的编订者是(刘向)。 29.《九歌》共( l1篇)。 30.《九章》共(9篇)。 31.战国中后期,屈原根据民间祭祀歌所加工而成的作品是(《九歌》)。 32.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的屈原的长诗是(《天问》)。 33.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宋玉)。 34.《九辩》的作者是(宋玉)。 35.把《楚辞》编定成书的人是(刘向)。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枚乘)。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司马相如)。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它包括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但里面 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 得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得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 分不开得。其大得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得百家争鸣,汉代得儒家独尊,魏晋得玄学,唐代得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得理学,明清之际得实学与近代得西学东渐。有三个打得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得兴起,缓道入儒; 宋明理学得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得哲学与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得最后得也就是最大得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教育哲学中得根本问题: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得根本在人性,人性得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得关系论述 a、天道观与天命观在古代,不仅就是人性论得基础,同时也就是历史观与社会观等得基础,不同得天道观与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得历史观与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得问题,因而天道观得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得本体论得问题,也就就是宇宙观与世界观得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得就是人性论得问题,有不同得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得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就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得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得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得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得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 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得不同得观点,其中一种就是人与天合,人与天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 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 教学学时: 2学时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 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而且该书的一些主要章节早在1911年至1920年间,就以论文的形式付诸报端。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 在中国,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对于古代文论的认真研究才算开始。这一课程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1923年,范文澜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近百年来的古文论研究从《文心雕龙》起步,亦最先从《文心雕龙》取得突出的成绩,与这本书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十分相称。可以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山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3.《诗经·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氏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老子·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9.《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 人也。 2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 21.《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22.《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3.《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4.“运斤如风”的成语出自《庄子》,“自相矛盾”的成语出自《韩非子》。 25.“齐人之有一妻一妾者”的故事出自《孟子》,“刻舟求剑”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26.“井底之蛙”的成语出自《庄子》,“鹬蚌相争”的成语出自《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哲学 2. 要素主义 3. 永恒主义 4. “性三品” 5. 资产阶级的教育价值论 6. 教育哲学 二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 2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3 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三论述题 1. 试述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哲学: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来指导教育实践。 2.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要素主义坚持“传统教育”理论的某些论点,因而又 被称为“新传统教育”。要素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在人类文化中具有不变的共同要素。 3. 永恒主义:永恒主义主张恢复古典文化知识,要求回到绝对原则。永恒主义认为:虽然现代历史表现 为其社会进程加速发展和政治方面极具动荡,但是最终还是永久不变的更为实在。人性也是不改变而基本上保持一样。所以美好的生活、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和他们应该受的教育,都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 4. “性三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萧之性”, 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下功夫。 5. 资产阶级的教育价值论:在资产阶级的价值论中,从其哲学基础方面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价值是由个人的利益、欲望等所决定的,价值可以因人而异,价值是主观的、相对的。第二,客观唯心主义价值观,把价值看做作是超越现实世界的规范和理想,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 6. 教育哲学: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来指导教育实践。 二、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解上的阐明; 对教育史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争议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结论;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作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预测。 2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坚持历史观点

中国古代文学第2阶段练习题讲课讲稿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编第一章至第四编第十三章(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 D ) a. 《上留田行》 b.《钓竿行》 c.《清河作》 d.《燕歌行》 2、鲍照的代表作是( C ) a. 《咏史》诗8首 b.《咏怀》诗82首 c.《拟行路难》18首 d.《拟咏怀》27首 3、骈体文给予人最直感的印象,是多用( A )a.对偶 b.四六句式 c.用典 d.藻饰 4、“小说”作为一种流派、文体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是在( B ) a. 西汉以后 b.东汉以后 c. 魏晋以后 d.南北朝以后 5、现存编选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 D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文选》 6、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B ) a. 白居易 b.韩愈 c. 杜牧 d.李商隐 7、唐代诗人中,其诗歌作品被称为诗史的是( A ) a. 杜甫 b.李白 c. 杜牧 d.李商隐 8、唐代被称为边塞诗人代表的是( D ) a. 王维 b.李白 c. 王勃 d.高适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 C )的著名诗句 a.王之涣 b.李白 c. 王维 d.孟浩然 10、唐传奇中的《莺莺传》是( A )的代表作 a. 元稹 b. 白居易 c. 杜牧 d.李绅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下列诗人中,属于宫体诗代表作家的是( AB ) a.庾肩吾 b. 徐摛 c.沈约 d. 鲍照 2、下列作品中属于江淹所作的是(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