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文献综述

进化心理学文献综述
进化心理学文献综述

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运用概论 [期刊论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西方进化心理学概述--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 国外社会科学2005(1)

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运用概论 -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25(5)

Cosmides Leda;Tooby Joh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A Primer 1997

Barkow Jarome H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1998

Buss Davi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Psychology 1999

许波当代进化心理学评价探析[期刊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期刊论文] -心理学报2005(05)

钟建安;张光曦进化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期刊论文] -心理科学进展2005(05)

朱新秤进化心理学理论、意义与局限[期刊论文]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04)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期刊论文] -心理科学2004(01)

朱新秤;焦书兰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意义1999(02)

马一波;郭永玉进化心理学之人性观[期刊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5)

许波国外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期刊论文] -心理学探新2004(01)

Buss, D.M. (2004).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中文版:《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译者: 熊哲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出版社: 华东师大; 第1版(2007年6月1日) 平装: 506页开本: 0开ISBN: 7561752717

1进化心理学----作者: 许波

2从进化心理学到科学美学---金耿洲(新加坡)

3进化心理学-----------作者:张雷

4(David M.Buss)的《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osmides和John Tooby等人。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它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进化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原则和进化生物学的结合,它试图用进化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化心理学甫一出现就赢得了诸如“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的新科学”、“心理学整合的新范式”、“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词。

进化心理学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

进化心理学认为,当代人类的大脑里装着一个有着漫长进化历史的心理,因此,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这里的“过去”不仅是指个体的成长史,更主要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人类祖先99%的进化历史发生在更新世(Pleistocene)的狩猎———采集时代。这种漫长历史的进化过程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长久历史的积淀。当今人类的心理中,仍然带有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痕迹。今天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进化的产物,他们作为“活化石”,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过去。

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进化心理学主张要了解心理首先要弄清这些心理机制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问题的。只有弄清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功能,才能对它们的机制有清楚的了解。就方法论程序来说,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程序有如下要点:第一,通过分析某一心理所做的工作或所完成的任务,以此揭示出这一心理的功能;第二,推测出这一功能背后的心理机制;第三,追溯这些机制形成的进化史、选择史,直至其终极根源;最后,再根据机制和终极原因对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心理就是一系列的适应器

心理是“作用于我们狩猎———采集时代祖先身上的进化过程所产生的、进化而来的适应器”。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通过重复遇到进化中反复出现的情境(长期存在的适应问题),从而对可供选择的心理设计进行检验,以决定哪些设计被选择并遗传给后代。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相对于其他可供选择的设计而言,那些增强了其自身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设计变化被选择出来了。

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模块性(modularity),心理包含许多领域特殊性的模块,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换言之,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计算那些特定的输入,仅仅专注于与其特殊处理能力相关的信息。例如,Cosmides把心理比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都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人的心理也是由一些认知工具组装而成,每种心理都有特定的功能。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机制是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用心理机制解释人类行为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但是在这里环境是作为第二位的因素起作用的。进化心理学家是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在他们的眼中,环境的作用只在于作为背景因素来激活心理机制,从而使有机体表现出行为。所有的外显行为都是背景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步之处

反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

所谓“标准社会科学模式”(The StandardSocial Science Model,SSSM),是进化心理学家John Tooby和Leda Cosmides给传统的社会科学范式的一个命名。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确立是现代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开始,在20世纪5

达尔文

0年代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这个模式包括三个信仰。第一个是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极具可塑性,其结构经过社会逐步形成。心理学家华生是20世纪初“白板说”的狂热支持者。第二个信仰是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高贵的野蛮人学说:魔鬼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来自我们的社会制度。第三个学说是赖尔(Gilbert Ryle)的机器中的幽灵说。这个学说认为,人类从生物界分离出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确定意义、价值和目的。

长期以来,SSSM作为社会科学的正统和主流,从20世纪20年代就一直统治着心理学。SSSM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科学中文化和经验在人类行为的解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不需要考虑进化在行为变异中的作用。动物行为是受生活史制约的,而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和经验决定的,人类心理在本质上来说是洛克所说的白板。人类行为是个体在一生中慢慢习得的,文化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我们是有意识地决定许多日常生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进化心理学家指出,SSSM的框架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理学和神经科学30年的发展融合证明了这种社会科学基本模式是有严重缺陷的。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另一个框架———John Tooby和Cosmides称之为整合的因果模式(the IntegratedCausal Model,ICM)———并开始取代了它: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而生物学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都是进化的产物,人的心理类似计算机程序,是一个巨大的模块,这些模块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的,以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方法于人性的理解,其中心论点认为心灵是一种进化的、适应的器官,而不是一块白板,心灵由进化形成的各种先天倾向组成。进化心理学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也是一种进化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可以找到进化的渊源,人的社会行为也是由其进化目的而得到传递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牺牲行为其目的是有利于基因的保存和传递。基因也决定了人们的亲族选择,决定了人们更愿意与亲属而不是陌生人合作。利他行为也具有生物学的基础,因为人类祖先认识到相互合作、帮助他人比纯粹的利己有更大的生存价值。人类的文化是特殊化模块的结果。

可见,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它推翻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深入人心的基础和信仰,在进化论的基础上重建一座人类的心理大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一片新的疆土。

反对相对主义心理观

所谓“相对主义心理观”,是指一种关于“心理如何工作”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各个部分的区分(或划分)是相对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心理看成是单一的、同质的、透明的和可渗透的东西。1.心理的“同质性”(homogeneity)是说,心理的各个部分都是单一的、均匀的,并无“质”上的不同,心理机制独立于它的内容,可以适用于多种目的。2.心理是“透明的”、“可内省的”。正是因为心理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内观心理,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广泛实用内省法的根据所在。3.心理是“可渗透的”(saturable)、“可通达的”(accessable)。即是说,心理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有意识通达,例如,知觉被(高级)认知渗透。

而进化心理学家的心理观与相对主义心理观大相径庭。在进化心理学家的眼里,心理包含了不同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是依赖于内容的,是领域特殊的,而且不同的心理机制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达和渗透的。一句话,心理具有模块性。人的心理由各种模块所组成,而模块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领域特殊性”、“信息封闭性”、“不可通达性”、和“天赋性”等特性。模块的“领域特殊性”,简单说,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计算那些受约束的一类“自下而上”的特定输入,仅仅专注于与其特殊处理能力相关的信息。模块的“信息封闭性”,也称为“认知的不可入性(cognitive impenetr ability)”。福多认为,信息封闭是一个系统之为“模块”的关键特性。其实质涵义是:心理的其他部分既不能影响也不能通达一个模块的内部运作———仅仅只通达其输出。模块的“天赋性”表明模块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教养无关。说模块是天赋的,这就意味着:模块被注定是“硬件化的”(即不是从更原始的过程所装配的),具有固定的神经构架(即遗传上特化了的)。可以看出,进化的心理观与相对主义心理观在关于心理的结构、特征以及工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几乎都是直接针锋相对的。

反对文化心理观

所谓的“文化心理观”,是指现今流行的“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所表达的一种心理学观念: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这种文化心理观首先认为,人是“文化存在物”。或者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文化心理观看来,既然人是文化存在物,那么研究“心理”与研究“身体”(或脑)必然遵循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而既然人是文化决定的,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人性”(Human Nature)的本质就是非普遍的(特殊的)、无限变异的,具有柔韧性(malleability)和可塑性。最后,既然人是文化塑造的,那么就存在一种“领域普遍的”或“普遍目的的”(general-purpose)学习机制。这种文化心理观在一般心理学家的心目中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原则和教条。

进化心理学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在文化和心理的关系上,我们必须要考虑心理对于文化起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心理基础的问题。如果你说心理是“文化”决定的,那么我可以问:文化又是什么决定的?难道文化是“纯自然”产物吗?难道文化完全与人的心理无关吗?它可以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存在吗?显然,文化心理观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从不考虑文化的心理基础问题。当我们考虑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心理的时候,这种单向度的、纯粹的文化决定论,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的模块性观念,它的目标是要探究全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机制,或者说要寻找“人性的普遍性”即人类所有种族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特质。我们说“心理模块”是人脑中进化了的心理机制。其要义有二:一是说模块是人脑中的心理机制;二是指这种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如果心理中有模块的话(或者说,心理的运作是模块性的话),那么所谓“人性”就是一个有固定的结构的东西;这种固定结构是普遍的、稳定的、不变的,说到底,它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柔韧性,没有可塑性。心理模块可以使我们相信存在着“普遍性的人”(UniversalPeople)或人性普遍性(Human Universals)。模块是领域特殊性的,学习者只有在模块所限定或允许的范围内去学习它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而不是文化心理观所认为的“领域普遍的”或“普遍目的的”(general-purpose)学习机制。

概括地说,进化心理学和传统的文化心理观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和心理的关系问题上。在谁决定谁,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的问题他们给出的是截然相反的答案。文化心理观认为,心理是文化决定的,而进化心理学则认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心理决定的。

发展

说到进化心理学,有多少人了解?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在心理学界的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有点陌生。它并非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颠覆,而是部分心理学家试图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人类现在的心理要求和生理需要,是进化论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体。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

心理行为还会在现在发挥着影响。

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威尔逊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出版,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热烈支持和社会广大群体的广泛批评。反对意见最大的来自该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试图说明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一样,遵从同样的生物法则。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心灵(人文学者和广大人民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与进化论的关系,导致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学家研究用进化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这门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成熟,被称为进化心理学。

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a. 进化心理学的最高层理论是广义进化论,该理论是基因科学出现以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从哈密顿、威廉斯等人明确提出以基因作为进化选择的基本单位开始,从基因生存扩散的角度看待进化成为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b.人的心灵是进化适应的产物。进化心理机制被描述为一个根据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输入-输出反应机制。在人类大脑结构搞清楚以前,进化心理学把大脑看作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黑箱。

c. 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进化论下,这样心理学和生物学就有了统一的元理论——进化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的心灵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用进化论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或者说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社会和人文学说。进化心理学应该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d. 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顶向下——从进化选择的原则,提出理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和事实比较,证实或证伪。自底向上——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从进化角度提出理论假设,判断这些假设之间以及假设和其他科学事实之间的兼容性。

e、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主要数据来源包括:来自人类学、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的一些有关科学事实,也采用一些传统的心理实验设计手段,此外,人工智能、脑神经学、认知科学也是进化心理学常用的参考系。

把这些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国内科学派美学研究者的理论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派美学和进化心理学具有相同的元理论(进化论)和类似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某些把审美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美学理论,可以归类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进化心理学很重视区别人类心灵中的本性:哪些是统一的本性(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特定族群的本性;哪些是固定的,即先天性的一定会对某些输入产生固定的反应过程的本能,哪些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受文化影响的机制;还有某些反应机制是用于解决一些无法预测的“域广问题”的。在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是瓶颈问题,而国内美学研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以下为进化心理学派一些引起广泛反响或社会争论的假设或结论:

1、现代人的行为举止都和基因有关,相当于事先在人类大脑中安装了“模块”,代代相传。

2、人和一切动物一样都只面临着两种问题,生存与繁殖。而心理机制也和人类其它所有生理机制一样,是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软件,并也是进化产生的。但是由于进化过程是很缓慢的,所以现代的人类是拥有石器时代的大脑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而这三点几乎就可以解释人所有的行为。

3、一个例子: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生物学家兰迪·桑希尔在《强奸博物学:性侵犯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指出,强奸者实施性侵犯其实是对自身基因的“顺应”。书中写道,在1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生存、繁衍是一个族群的头等大事。拥有强奸基因的男性可以与自愿和他做爱的女子在一起,也可以强迫其他女子与他发生关系,为的是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从而使自己的族群更壮大。如今,缺少强奸基因的族群已经消失。根据这一逻辑,进化心理学派还指出,在选择伴侣上,男性更倾向年轻、身材好的女性,因为她们拥有较强的生育能力。而女性更青睐地位高、富有的男性,因为这样的男性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避免挨饿,从而使后代基因更加优良。进化心理学派认为,男性忽视甚至谋杀继子女也是“合理现象”,因为从本性而言,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资源花费在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此外,这一学派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嫉妒心理也有所差异,男性无法接受妻子“肉体出轨”,而女性不能接受男性“精神出轨”。

局限性

研究方法的缺陷

我们先来看看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要发现我们心理能力的心理功能,其最好方式是首先发现这些能力的“适应功能”。探讨我们的“选择”(或选择压力)和“进化史”,是我们发现我们的认知系统怎么样被建立起来的最好策略

进化心理学

。因此,进化心理学独有的方法,就是要提供关于我们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史的证据。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进化心理学所谓的独特的方法,实际上只不过是进化史的研究。具体地说,进化心理学家的这种研究可以通过如下“宽步骤(stepwise)策略”得以实现:关于我们祖先所面临的“适应问题”的推测;2.根据这一推测,把适应功能归属于我们的“心理能力”;3.根据这种归属,形成关于支撑我们心理能力的“信息处理机制”的假设。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对进化史的探讨这一途径能否达到研究的目的———找到我们心理的信息处理机制呢?虽然我们并不否认,探讨我们的历史有可能产生关于迄今为止未知的心理机制的线索,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代心理学对心理机制的更多发现,恰恰是非历史地得到的———包括那些忽视“进化史”的考虑的探讨。比如那些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有可能得到关于包含我们的认知能力的某些线索。相反地,到目前为止,不仅某些进化史的探讨并未显示出活力,而且即使由这样的历史探讨赋予了一点活力的那些探讨,也往往被忽视。一句话,对我们心理机制的非进化的探讨,也可以产生进化的探讨所不能产生的结果。

另外,进化心理学家为心理机制(如达尔文模块)所提供的“证据”是贫乏薄弱的,是推测性的,很难进行重复实验。相反,非历史的探讨如关于脑损伤病人语言的研究,却允许我们操纵和重复各种实验。因而非历史的探讨更能提供实质性的实验可重复性。与此对比,关于心理机制的进化式推测却是贫乏的。甚至最迫切的进化论解释,也涉及到对于心理机制的“重构”来说其证据是薄弱的和困难的问题。例如,进化心理学家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时间倒流,从而去直接检验我们祖先心理机制形成时所面临的选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非历史的探讨能产生历史的探讨所不能产生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把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机制发挥到了极限,然而,许多非进化选择的机制在进化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古尔德曾使用潘哥拉斯的隐喻来表明生物的功能机制并非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而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生物的所有功能机制就是不合理的。古尔德指出,动物的许多有用的特性自身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其他某种机制进化过程的副产品,就如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穹顶上的拱肩一样。这些拱肩是在哥特式拱门之间的穹顶上形成的三角形空间,是在设计和建造这些尖端拱门的过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副产品。因此,古尔德认为,我们没有理由简单地设想人的思想、语言、推理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很多重要的特质,并不是明确的原因招致的(或只是间接的),有的也只是意外的结果。例如,我们的读写能力,是当代文化的推动力。可是不能说是自然选择为了这个目的,促使人类脑容量加大。因为现代人(智人)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才有今日的大脑,千万年前,哪有文字?人类脑容量的加大另有原因。读写的能力,是在人类为了其他功能而增加智力时的偶然结果。”纵然古尔德的观点尚有待证实,但他对适应论者的潘哥拉斯式的目的论的批评,是值得令人深思的。综上所述,既然诉诸自然选择的机制并不足以解释心理机制(或达尔文模块)的进化起源,那么我们说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机制的进化史研究是无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忽视文化在进化中作用

进化心理学对传统文化观的颠覆性变革,既是其独树一帜的革命性所在,同时也是遭到很多人诟病的局限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化的心理基础的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由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决定,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进化心理学家所宣称的自然选择机制对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进化心理学家把达尔文模块的功能限定在我们祖先在其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适应问题上,但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显然与我们祖先所面临的适应问题无关。因此,进化心理学家设想有一种在遗传上预先特化的达尔文模块为现代文化领域作准备,实在是有些牵强。

而更为严重的是,进化心理学家忽视了“文化”能加速进化的重大意义。换言之,他们看不到自然进化与文化变异之间的本质区别。进化心理学家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于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常常造成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分析的错误,即简单地把自然选择的机制推广到人类的社会发展史的各个领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进化心理学家们忽视了自然进化与文化变异之间的区别:文化变异的速度大大超越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最高速度。实际上,文化蕴含巨大的潜力,速度极快,而且可以累积“方向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只用了一万年(这在进化史上只是一个瞬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最原始的农业向现代信息社会的转变。可见,文化变异的速度大大超越了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最高速度。例如,聪明的旅行者看到异乡的轮子,就可能把这个新发明引进到自己的家乡,从而根本而且永久地改变了家乡的文化。不同传统的文化交流造成丰硕(或毁灭性)的影响,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变异,这是达尔文式的缓慢进化无法想象的。达尔文式的进化,靠的是自然选择过程中间接而效率不高的机制。)而文化变异则是直接并且是高效率的机制。这是因为,某一时代获得的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以“教育”的方式传给下一代。这种独一无二的人类文化传承模式,使我们的科学技术史有了方向性与累积性的特质。总之,文化在进化中的巨大的能动性作用被进化心理学家忽视了,这必然会导致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它被称为“不成熟的科学”、“貌似科学的研究取向”也就不奇怪了。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1)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申请学位: 学士学位 院 系: 专 姓 学 二〇 年 月 日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信息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全部宋体小四不用加粗,行距为固定值26磅。 文献综述整体字 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序号用 1 1.1 1.1.1 2 2.1 这样的格式写,要 顶格写,标号跟后面的标题用两个 空格隔开,最多有 三级标题

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外部环境,人们也逐步探讨新的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本综述通过对2000 年以来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国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 1.1 观念方面的障碍 图书情报界虽然在理论上认可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但顽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仍有着巨大的支配力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李家清认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小农经济自我封闭观念的影响,各图书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二是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三是受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1]。徐加杰则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部分领导把“资源共享”当作解决经费困难的权宜之计,只注重大馆的发展投入和资源建设,没有考虑众多中、小馆的想法;二是由于中、小馆没有得到重视和投入支撑,而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抱着观望态度,指望所有的问题都通过大馆的资源共享来解决[2]。这些观念的存在自然地影响到共享活动的健康发展,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 1.2 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方面的障碍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高度的整体化,但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严重制约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刘广利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高校等几个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平行分散、重复浪费。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缺乏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3]。徐加杰也认为高校、公共、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实践了多年,因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组织或协调,实施起来障碍重重[2]。而“现行的一些条例、法规,都是按系统颁布的,客观上加深了各自为政,强化了条块壁垒,往往会给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和网络建设带来了障碍”[4]。同

课题申报范文:20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理论意义 (1)丰富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增强教师对职业幸福感方面的认识,同时对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践本土化、校本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改善初中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初中一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了解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深入了解他们对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探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初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为学校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更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应当了解教师的幸福感现状,了解他们对幸福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认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可能性因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使学校管理更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2. 实践意义 (1)深化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办学思想为:弘扬警予精神,追求幸福人生。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为幸福教育践行学校,“十二五”期间,我校成功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十二五”期间以课题为引领,切实提升了初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被认定为优秀课题。“十三五”开局之年,为继续深化研究幸福教育理念,试图探索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因此申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巩固办学成果。 (2)深化认识,推动实践 通过调查让初中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引起初中教师对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引发初中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意义的思考和追寻。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优势需要,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能对症下药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通过教师的幸福感来促进学生的幸福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3)提升学生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了解并研究初中教师幸福感,通过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以更好地影响初中生的幸福感形成。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学术界定是:“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2.教师职业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教师职业幸福感应当是存在于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或正在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这个场域和源泉。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更表现为精神上、心理上的状态,这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幸福表现在心理体验和职业伦理的统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统一。在此定义下,教师幸福感细分为四个维度:一是生理幸福感(physical well-being ) ,二是情绪幸福感(emotionalwell-being),三是心理和智力幸福感(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ell-being ),四是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 )。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姓名 职称 二〇 年 月 日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外部环境,人们也逐步探讨新的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本综述通过对2000 年以来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国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 1.1 观念方面的障碍 图书情报界虽然在理论上认可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但顽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仍有着巨大的支配力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李家清认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小农经济自我封闭观念的影响,各图书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二是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三是受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1] 。徐加杰则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部分领导把“资源共享”当作解决经费困难的权宜之计,只注重大馆的发展投入和资源建设,没有考虑众多中、小馆的想法;二是由于中、小馆没有得到重视和投入支撑,而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抱着观望态度,指望所有的问题都通过大馆的资源共享来解决[2] 。这些观念的存在自然地影响到共享活动的健康发展,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 1.2 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方面的障碍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高度的整体化,但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严重制约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刘广利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高校等几个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平行分散、重复浪费。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 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缺乏馆际协作与资源共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全部宋体小四不用加粗,行距为固定值26磅。 文献综述整体字 数要求不少于 3000字 序号用 1 1.1 1.1.1 2 2.1 这样的格式写,要 顶格写,标号跟后 面的标题用两个 空格隔开,最多有 三级标题

积极语言文献综述汇总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公共课 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课程成绩: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梅 授课时间:2015年7月 学生姓名:谭晓霞 学号:2014040240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班号:2015级1班 完成时间:2015年8月 注:封面和论文(作业)正文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

目录 引言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一)积极语言概念的演变 (二)不同阶段与角度积极语言研究的内容二、当今积极语言的实践研究 (一)、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 (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我国积极语言的文献综述 文谭晓霞 引言 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积极语言作为一个新兴、不断发展而来的词,从1997年至今,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呢?我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积极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年6月-2015年7月的篇60余篇相关文献。我进一步搜索"积极语言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有3篇相关文献,本文试对所获得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积极语言的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上作出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仍然进一步需要拓展的地方,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关于积极语言这个词最早见于1997年乔新发表在江苏教育《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进行了的阐述,2002年吴忠豪对积极语言这个词进行了的界定,而后有文章提到积极语言这个词,还是沿用了先前的概念。直到2013年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赋予新的内涵,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把有代表性的表述整理如

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龚光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 M.& King 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的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它的原意是“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

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 《网络财富》.2009年19期. [2].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 《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1期.田宝.李灵. [3].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张春莉.权元元. [4].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 《科学咨询》.2008年4期.李少兰. [5].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1期.李晓丹. [6].初中田径娱乐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6期.周红萍.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观. 《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期.林初锐.胡瑜. [10].重视学生向上的潜能. 《大观周刊》.2012年39期.周世超.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反思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游.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金琳.学科教学(语文)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章参考文献: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杨治良.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1,23卷,2期,113-119. 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郑昭明.认知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胡德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Atkheim.R.(1972). Psychology today: all introduction(2nd).Del Mar: CRM. Coon,D.(1977).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West. Izard,C.(1977).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第三章心理健康 朱敬先. 2002年.《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宝勇. 2002年.《心理卫生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洪炜. 1996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变态心理 ⒈李心天主编 1998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97-458 ⒉沈渔邨主编 2001年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26-435,512-519,524-529 ⒊陈彦方主编 2001年 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43-259, 278-287,313-325 ⒋翟书涛相德森主编 1998年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336 ⒌范肖冬等译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0-116,156-173 ⒍丁宝坤 2002年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4-196 ⒎张伯源陈仲庚 1986年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⒏江达开 2002年变态心理见:李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4-114 ⒐丁宝坤 1987年变态心理学见: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14-222 ⒑(美)伯纳德·D·贝特曼岳冬梅李晓白译丁宝坤李鸣杲审校 1995年心理治疗技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8-128 第七章参考文献 1.倪青.睡眠—人生的三分之一.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业改革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学生作业改革的知识观审视. 《当代教育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仲建维. [2].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新思维.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8期.熊和平. [3].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 《金田》.2015年11期.邓佳玲.康钊.陈海平. [4].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探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年z1期.郝兆君. [5].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改革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5年59期.张明哲. [6].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年24期.李玉娇. [7].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初探. 《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9期.章双双. [8].试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作业改革. 《学周刊》.2015年11期.赵伟. [9].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21期.孔繁荣. [10].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作业改革与教师角色扮演——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为例. 《历史教学问题》.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2期.张德顺.李巨澜. 二、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1].新课改下的语文作业改革.被引次数:16 作者:李晶.学科教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作业改革实验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邵国军.学科教学(化学)浙江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3].有效教学指导下的高中化学作业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王秀红.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4].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作业改革的研究.被引次数:5 作者:刘宪慧.学科教学·化学天津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5].概念图在数学作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王丽军.教育天津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6].高中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被引次数:2 作者:靳磊.学科教学(数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7].中国海关申报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王雪.公共管理复旦大学2013(学位年度) [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改革探究.被引次数:5 作者:黄雨.学科教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9].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作业改革的实验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谭武昌.学科教学论(数学)云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10].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邹劲.教育·学科教学(化学)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作业改革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的海关监管模式新的发展契机. 王海深,2006区域经济与海关管理论坛 [2]完善区域通关新模式助推区域经济快发展. 孙绍华,2006区域经济与海关管理论坛 [3]大学物理课程作业手段的改革智能型远程作业系统的应用. 阎明,2013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文献综述 心理学 教育学

文献综述 农民工子弟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 鹿寨镇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黄秀清 摘要:数学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农民工子弟因身份的特殊性,在初中阶段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比例比较大,一旦成为学困生,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找出农民工子弟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成绩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㈠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情绪低落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他们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他们由于学业跟不上,成绩屡屡落伍,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同学的小视、家长的训斥,一直处在压抑、冷漠的境况之中,他们在学校、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不及他人,心态消极,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自己,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倍感烦闷、孤独、痛苦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自卑心理的产生又会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2、厌学心理:学困生往往因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而产生厌学心理。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不愿意学习甚至逃课、逃学。现行的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向,以相对单调的知识灌输和强化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重要因素。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成为学习的落伍者和考试的失败者,不管怎样努力总是落后,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挨批评,进而对学习、对考试、对学校产生反感,厌学情绪就会滋生。另外,部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消极影响,认为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好与不好无所谓,只要能够嫌钱就可以,由此而产生的认识偏差无疑进一步滋长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3、惰性心理:学困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总是处处自甘堕落。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困生的群体,做事没有什么动力,自信心大减,人生态度悲观,自暴自弃,一泻千里。有部分脑子并不笨、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不愿多思考,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任务难以坚持、缺乏毅力。久而久之,学习退步、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反过来又更加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一经养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 如何写心理学文献综述 第一:什么是文献综述;第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第三:文献综述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好文献综述)第四:写文献综述要注意哪些事项。一什么是文献综述;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

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立足校本,搞好中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7期.刘丰玫. [2].韩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述评. 《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王栋. [3].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白若微.周榕.张文兰. [4].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32期.谢桂兰. [5].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初探. 《校园英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25期.王晓文. [7].刍议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钟霞. [8].陕西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英语教师》.2016年1期.李芳蕾.余博文.张陈刚.白海霞.王林环. [9].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8期.王进军. [10].小学英语教学与生活的巧妙融合. 《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11期.黄蓉.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2 作者:张明娟.教育技术学曲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2].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1 作者:李春晖.教育技术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3].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被引次数:12 作者:欧阳胜美.教育管理湖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4].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3 作者:李利娟.学科教学(英语)河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 [5].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被引次数:23 作者:赵昱.学科教学(英语)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6].中小学英语教学参考书的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研究. 作者:孙晓雨.课程与教学论江西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7].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夏旺.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8].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李欣.课程与教学论宁夏大学2013(学位年度) [9].自然拼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陈迎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西华大学2011(学位年度) [10].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何洁.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相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TeachingintroductoryinformationtechnologythroughEnglishinChina :Innovativeapproachesto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 HaifeiHuangTowey,Dave2010 [2]AnintegratedcourseinfundamentalengineeringandEnglishcompositio nusinginteractiveandprocesslearningmethodologies. OstheimerM.W.MylreaK.C.《IEEETransactionson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19942 [3]CoursewareDevelopmentForSemiconductor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 onIntoInstruction. ShuchiaoTsai《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 SCI.20094

中小学生心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036460.html, 中小学生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生心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6期.梅高兴.潘运.赵守盈. [2].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干预策略. 《体育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7期.代春玲.陶勇. [3].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现况调查. 《浙江预防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10期.陈奇.丁可.陆怀初.石碧波.张文武. [6].湖南省中小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调查.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5年5期.刘欢. [7].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小学生心理及心理干预的调查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9期.郝尚雄. [8].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小学生心理及心理干预的调查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7期.郝尚雄. [9].学校体育对经历重大灾难事件后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干预策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期.张栓.毕存箭.杨俊敏.盛硕. [10].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6年4期.于慧慧.夏冰月. 二、中小学生心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李娟.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华中科技大学2007(学位年度) [2].中小学学生心理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向秀英.应用心理学中南大学2009(学位年度)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