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灯亮起来》课堂实录

科学《让灯亮起来》课堂实录
科学《让灯亮起来》课堂实录

《让灯亮起来》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小灯泡。

2、通过实验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重点、难点:

连接小灯泡、电池、导线,使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课件,灯泡,电池,导线,以及三种元件的贴图,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实物)

生:手电筒。

师:好,那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生:照东西。

师:那,是靠手电筒的哪一部分照亮的?(引出灯泡)

生:里面的灯泡。

师:是的,靠灯泡来发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灯?

生: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交通灯、家里的台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关于灯得图片,请大家看大屏幕。

生看图并发出赞美声。

师:这些灯美吗?

生:美。

师:恩,不错,正是这些美丽的灯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如果这些灯都不亮了,这些图片还会美吗?

生:不会了。

师:可见,灯只有亮着,才能展现她的美。那么,究竟灯是怎么亮起来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件:让灯亮起来

板书:让灯亮起来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每个小组的组长发了一个小纸袋,现在请各位组长打开袋子,拿出这两样东西(教师也拿出纸袋,从中拿出导线和小灯泡),让组员们一同看看,看是否认识这两件物品。

板书:认识材料

生:导线灯泡

师:对,一件叫做“导线”,一件叫做“灯泡”。再拿出昨天老师让大家准备的电池,认真观察这些材料,看看它们由哪些部分组成?想一想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想好后,组内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一。

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填写。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读一读你们组实验报告一的内容。

一组学生读,其他组进行补充。

师:在大家齐心合力,咱们就能解决所有困难。现在,请大家齐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认识这三种元件。

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一和相关图片,逐一认识三种元件。

灯泡:作用:发光组成部分:玻璃泡、金属螺纹、金属触点、灯丝、金属丝。

电池:作用:供电组成部分:正极、负极。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就像水的流动称为水流一样,我们把电的流动称为电流。

导线:作用:导电组成部分:橡胶绝缘层、金属丝

师:认识了材料,我们就有任务了,怎样连接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请各小组讨论,然后用手中的材料验证你们的结论,把验证的结果用小贴图粘贴在实验报告单二上,看哪一组同学最聪明,第一个让小灯泡亮起来。

板书:实验

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告知学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导线的金属线部位。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贴图完成实验报告单二。

师:哪组学生愿意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组学生展示,其他组根据实验进行评价。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都能够让灯泡亮起来了。那么,灯泡为什么会亮呢?是什么让灯泡亮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出示课件:闭合电路。并给学生讲解:

首先,灯泡能够亮,是因为有电流经过了灯泡。

第二,前面我们讲过,电池是提供电的,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向负极。在这幅图上,我们清晰的看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的金属触点流入灯泡,经过两根金属丝流出灯泡,通过导线流向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完整、闭合的路径,这一过程称为回路,这条路通了,小灯泡就亮了。那么,大家来看下面这两幅图,想一想灯泡能不能亮起来?出示课件:短路和断路。

短路:由于电流流出正极后,没有经过小灯泡,缩短了路程,导致小灯泡不能亮起来。

断路:由于电流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中断了,所以,小灯泡也不能亮起来。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让灯泡亮了起来。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电都能够任由我们拿在手中摆弄的。请看几个安全警示,学会安全用电。

板书:安全用电

师:只有学会安全使用电,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有关电的实验,愿同学们在学会安全用电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电的知识。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请各位组长把实验报告单收上来,下课。

反思: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手活动的机会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

与性的,所以我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课件和材料的准备。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基本注意做到由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认识电器元件,出示电池,小灯泡,导线实物,认识了这三种材料的特点以后再来连接,并把成功的连接方法画下来。这样,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但是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实验的时间,影响了最后的环节,使得学生没能完全掌握灯泡亮起来的原理,使本课难点没有突破。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表

生1: “它是左右运动的。 师:左右运动,嗯,请坐。再看一次,注意观察这个摆物,下面这个重物教摆物,再看一次。(再次演示单摆运动)你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运动轨迹吗?(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弧线) 师:这是李冋学画的摆物的运动轨迹。你有没有要补充的? (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带箭头的弧线) 师:尚冋学,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带上箭头呢? 生:(边在黑板上比划边说)因为它是这样来回晃动的。它一开始是往这,然后在往这摆。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个箭头代表什么呀。 生:代表着单摆摇动的方向。 师:非常棒。他说箭头代表这个单摆运动的方向。好,老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画在一块,你们来看一下。(在黑板上画一条双箭头的弧线)单摆的摆动 轨迹可不可以这样画? 生:可以 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摆物其实还是挺大的是不是,你想象一下,可不可以把它缩小成一个点,把它缩小成一个点(在弧线上点了一个点)。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这个摆物的运动轨迹可不可以说成这个点的运动路线呢?生:可以 师:可以。所以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物体的运动可不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的运动?生:可以(学生有些迟疑,只有三两个学生回答)师:刚才这个竹蜻蜓,它的运动方式大家说出来一部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回忆一下,这个竹蜻蜓到底是怎么运动的。 师:我们的生活中呀,除了单摆这样的摆动(在黑板上上贴上“摆动”), 还存在很多种运动方式。今天,老师就给大豕准备了其他几个小物品。一起看,(拿出风车)玩过吗? 生:玩过 师;你可以让它动起来吗? 生:能 师:(拿出钢尺)这个我们以前用过吗?生:用过 师:在哪里用过?生:声音的产生师:非常棒!声音的产生,我们曾经用过它,你还记得我们当时怎么用的吗? 师:(拿出易拉罐)易拉罐,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怎么可以让它动起来?师:(拿出玩具车)一个小车,后面带个小绳,你能让它动起来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小学科学周围的动物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周围的动物》课堂实录 一.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祝老师想说什么话吗? 师:你说。 生:动物。 生:你们见过动物吗? 生:动物长得什么样子? 师:还有呢? 生: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 生:你们带来了什么动物? 师:好!讲得很好!——老师个子这么高,可很喜欢小的东西。如:象你们这样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所以,今天老师挑《周围的小动物》来上,(打开课件片头)还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你瞧!(出示动物卡)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那我就来考考你。(出示各种动物卡让学生辨认)生:喜鹊、青蛙、乌龟、大象、孔雀…… 师:真不错!你们觉得这些卡好不好啊? 生:好! 师:想不想要啊? 生:想!

师:看来,今天李老师只能忍痛割爱了。谁上课表现最好!我就将它送给谁,看谁拿得最多?——有没有信心啊? 生:有。 二.学生相互交流课前获取的信息 师:好!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周围小动物的信息,有带回来的举手。 师:请有小动物带来的同学先说一说。 生:我把一只鸭子带来了。 生:我把画眉鸟带来了。 师:你说。 生:我把小鹦鹉带到学校来了。 生:我把小乌龟带到学校来了。 师:你呢? 生:…… 师: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吗?——你说。 生:我把小白兔带来了,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雪白的身子、还有三瓣嘴。 师:你讲得不错!奖你一张沙漠之舟——“骆驼”动物卡。请你将背面描述骆驼的儿歌读一下。 生:(读儿歌)“沙漠之中有一舟……” 师:下面接下去谁来,你可以指着自己的小动物解说。 生:我的小鹦鹉它很喜欢叫,一大早就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还

很喜欢在鸟笼里玩荡秋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小学科学《它们都是鸟》课堂实录

《它们都是鸟》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一天,森林医院要给鸟类检查身体,这几个小动物也来了 (出示蝙蝠、鸭子、企鹅、鸵鸟),他们也说自己是鸟,这可把喜鹊大夫弄糊涂了,你能帮他判断一下吗? 生回答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鸟呢?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它们都是鸟》这课,来一起解决这 个问题好吗?(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观察鸟的特征 (1)、交流对鸟的认识。 师: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众多品种的鸟类,你们知道哪些鸟呢?(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有关鸟的各种资料,你们带来了吗?现在请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搜集的有关鸟的图片和相关知识资料。) 师:现在,请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

(小组代表展示搜集的有关鸟的图片和各种资料) (2)、观察鸟 师:同学们通过查资料了解了鸟的很多知识,非常棒。老师今天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一下(ppt出示)。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猫头鹰、啄木鸟的标本,还有小鸡和鸡蛋、鹌鹑蛋,我们分小组来观察标本,看它们有哪些特征。同学们,我们可以从鸟的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生可能回答从身体的组成部分、嘴巴,爪子的形状、身体表面有什么、飞行、蛋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教师板书观察角度)好的,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观察讨论,并且写好观察记录表。 学生针对已发的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记录,小队代表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能概括出鸟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尖嘴尖爪,身体表面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用蛋来孵小鸟等。对于“用蛋来孵小鸟”这个特点,如果孩子们没有概括出来, 老师可适机让孩子观察带来的几种鸟蛋,想一想这些蛋从哪来的,可做什么用。 并且适机概括出从蛋里面孵化出来的,叫卵生。 (出示小鸡孵化的视频) (板书孩子们交流的特点) (3)、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呢?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鸟。(出示《鸟的世界》视频) 师:这些特点当中,哪些是鸟类所独有的,而其他动物没有的?小组讨论交流

《春》名师课堂实录

《春》名师课堂实录 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赵雅婷:就一个字——美! 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 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异口同声)三个! 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 生:(齐)恰当! 师:为什么? 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 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门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渎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的人,他心里十分紧张。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生:小马,你别紧张,我们欢迎你。 生:小马,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马,我们班的同学可好了,别害怕。 师: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他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很亲近、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小马过河。)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小马为什么过河? 生:小马过去河了吗? 生: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快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阅读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㈩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边读边带着表情,一会露出了微笑,一会儿又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回事? 生:当我读到小马过不去河的时候,我替他着急,就皱紧了眉头;当我看到小马最后过河了,我真为他高兴。 师:看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马了,说明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一定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课堂实录

《折形状》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乌龟、房屋等图片,蛋壳、纸、重物等 学生准备:胶带、鸡蛋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 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

4、学生汇报:我们把纸折了起来,改变了纸的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形状(师板书:折形状) 5、说到形状,我今天也准备了一些,你认识吗?(出示形状) 6、谈话:学生认识形状,说出名称。 7、提问: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状,但是有许多物体包含多种形状,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出图中的物体都包含有哪些基本形状?(出示图片) 6、总结:生活中的物体不仅要坚固,还要美观,但大多数物体是由这几种基本形状构成的(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 2、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 4、要求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尽量折出不同形状的纸筒。 5、活动:学生折纸,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各自折的形状。 6、老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同一张纸,折出了不同高度、不同层数,不同大小的形状,我们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 7、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今天就请同学们统一用老师准备的纸来折,我们用这条边来做高好不好?注意就折一层(随学生回答出示) 8、提问:接下来我们要想知道谁的承受力大,应该怎么办?怎么验证? 9、学生讲述方法:实验////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放重物,如何比较?) 学生:比一比,哪种形状的纸筒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怎么计算承受力) 10、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对于重物应该有什么要求呢?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植物的花》课堂教学实录

《植物的花》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月季花、菊花、牡丹花、牵牛花……)大家这么喜欢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花的录像。(播放录像,1分多钟。)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花的构造。(板书课题)[评:利用录像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龙的美丽世界,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白菜花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 虐.待笑柄.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嫌恶 风筝三、中年悔悟(5-11)悔悟、补过 四、现实(12)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

小学科学《神奇的水》课堂实录

《神奇的水》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不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站在这里,我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你们猜猜老师期待什么。 生:老师期待我们精彩的表现。 老师期待我们精彩的发言。 …… 师:其实老师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是一种愉快的聚会;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是一次愉快的学习过程;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能唤起大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课文中写的是村子里的人对水的渴望。 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缺水地方的孩子需要水。 …… 师: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淙淙奔流的江水都可从这个字想到。 2、作者想借这个字说什么呢?请打开书本读一读。 生读。 师:作者想借这个字说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

我们。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一下子就瞅准了作者想说的话。板书:最珍贵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不错,学习了课文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体会得更深刻。 3、这课有四个生字新词,我们再读读。 出示:水窖储藏钥匙一勺 请生读词,表扬。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请生再读文章中心句。 4、 师: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一小节一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边听边想象那些生动的画面。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待一生读完即纠错、表扬。) 5、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几个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水的珍贵? 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总结板书:挑水洗澡浇水 二、精读课文,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一) 师:说明你们能边读边去想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去看看这一幅画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读。 1、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如何感受到水的珍贵?)

《丁香结》课堂教学实录(最新)

《丁香结》课堂教学实录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寓意或品格(P课件出示:图片)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那丁香花呢?(生沉默)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现代诗《雨巷》(课件出示) P播放《雨巷》朗读音频。 师:戴望舒在这首诗里选择丁香花这个意向,表达自己无尽忧愁和迷茫。作家宗噗与窗外三棵白丁香朝夕相伴,它诱发作者的什么情思?带给作者哪些人生感悟呢?带着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读懂这花中所蕴含的情思和感悟。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字(音) 师:这是一篇散文,文章篇幅不长,谁能概括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生答)(课件出示)P作者对今年盛开的丁香花进行细腻的描写,进而写到近三十年来陪伴自己的三棵白丁香,并展开对丁香的思考和感悟,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出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观。 师:把长文都短,这是一项难能可贵的能力。(课件出示) P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将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划下来,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划,师巡视) 师:快速提取信息,拼的不仅仅是手速更是思考的速度。谁愿意先来分享?(生答,师引导) (课件出示) P文中描写“丁香结”的句子。 师: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分组读、齐读)读得不错!既要把句子读通,读懂,更要把句子读懂!你们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句子主要分布在最后三段)

师:既然4-6段都是写丁香结,那1-3段都是写什么呢?(丁香花) 师:难度再升级下!既然本文都是围绕着花来写,那请你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全文的内容(生答,师引导)(课件出示) P赏花悟花 师:如果赏花属于状物,悟花属于什么(说理)。本文侧重于状物还是说理呢(说理)其实,作者写丁香花就是为了引出丁香结,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什么感悟呢?(结,是解不完的……)(课件出示)(齐读) P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既然,重点是悟理,为何作者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告诉我们道理,岂不爽快!(通过事物来揭示道理,更深刻)借事物来揭示道理,从写法上来讲叫做什么(借物喻理)(B板书:借物喻理) 师:散文,形散,神不散。本文运用借物喻理的手法,紧扣两个关键词来写(师指板书)--赏花,悟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进他的“花花世界“,感受他的“花言花语“。(课件出示) P品读1-3自然段,边读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赏花”?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师巡视) 师: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好的!谁来告诉我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课件随机出示)P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B板书: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 师:先来说说丁香花的生长环境,丁香花长在哪呢?(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颜色有几种(白色、紫色),气味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状呢?(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桂花雨》名师教学实录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生2:爷爷奶奶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 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案例欣赏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案例欣赏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是一生的命运。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评价语精彩纷呈呢? 一、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古罗马一位诗人说:“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评价语是一门艺术。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无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这一教学片断: 师:想想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

生:奇迹。 师: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 生:艺术。 师:艺术,送进去。祖国的——,在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段话。 生:损失。 师:(惊讶状)啊!不要太激动,再读读这句话。 生:幻想。 师:再送进去。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 生:文化。

师:请大声再说一遍。我们平时都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体会到了,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文化。 激情的煽动,激情的期待,激情的肯定,让学生的心也不由地跟着窦老师激情澎湃。同样的否定,却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那又是教者丰厚底蕴的体现。 二、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内心的赞赏。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颇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例“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

《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杠杆图 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 师演示讲解: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

《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行星沿着它的轨道夜以继日地运行着,它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地球。 师:关于地球,你都想了解它哪些知识? 生1:地球的大小。 生2:地球的形状生。 生3:地球上都有些什么。 …… 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先从地球的表面开始探究,看看地球上有什么? (引板书出课题) 二、我们周围有什么 师:同学们,地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身边说起,了解了我们周围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 三、地球表面有什么

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关于地球表面地形地貌介绍的视频,看从中你又能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 生: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生: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有关地球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可是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携带方便,人们也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绘制成平面图,也就是地图。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图例和比例尺的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比例尺,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数字式 文字式线段式这个比例尺告诉我们,在地图上的一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师:谁能介绍一下图例?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在地图上翻拍下来的图例,从图例中我们能知道好多信息,如:……等等。 师:同学们,学会了看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就简单多了。师:那么,我们会从地形图和地球仪中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现在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地形图和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