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经济发展——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2010-10-31 22:22:38)转载▼标签: 杂谈
读马克思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自己现在难以理解,但也许更因为此,才更吸引我们来不断钻研探究,尽管在这位伟人面前我们常常还是力不从心。尽管伟人已逝,但却给我们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不朽的业绩面前我们只能虔诚的学习钻研,为继续发扬光大而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马克思的一部煌煌巨著,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而我们知道,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他只是把它做哲学和历史的辅助学科,这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第一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当时他通过研究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黑格尔眼中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想这既成成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同时也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的原始形成与发展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起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解更是鞭辟入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我们必须要明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慢慢的发成变革。同时考察这些变革必须区分两种关系,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学的,即意识形态的形式。同时,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出

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其实用我们现在最常说的话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文化,同时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不断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力量不断壮大,在今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更将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们的科技和文化显然还很落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看到我们的文化仍处弱势地位,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卡通动漫,西方的各种洋节,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当今中国,我们还没有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和牛顿,我们还没有一部像《百年孤独》那样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也没有发明领域的爱迪生,也没有音乐界的贝多芬,因此所谓的中国崛起也只是一个模糊朦胧的概念,我们自豪自豪可以,但千万不能忘乎所以。而且DP总值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国家实力的全面增强,出口1亿件衬衣的国家与出口100架宽体喷气客机的国家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当下还是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论述的基本原理,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全面的理解,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的加以运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曾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痛。要想历史的悲剧不在上演,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就是生活生产关系严重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恶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占,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以至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让成千上万的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荒野。可见真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照样会祸国殃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位置。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指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包含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刚开始我们是不可能有一套系统成熟的理论的,事实也证明先于社会实践的理论预测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完善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我们走的是一条不

同于前人的道路,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学也必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理论就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样才能少犯错误。
当我们回头看三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其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与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何去何从的担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均在于能够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如果一种理论和现实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中国当前所走的市场化的道路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实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描述的道路。当前,中国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例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贫富差距等,单纯地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门成熟的理论,都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社会映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有在有一套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之后才能成熟和完善。但是也应看到,一个社会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也是不行的。在引入了市场机制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相互补充,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经典论述,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这充分证明了这一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不动摇,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