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专升本政治练习题

(完整版)专升本政治练习题
(完整版)专升本政治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的问题D.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二个的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

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

A.能动性

B.间接性

C.客观性

D.直接性

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l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

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18世纪90年代初期B.19世纪40年代中期

C.19世纪70年代末期D.19世纪80年代中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不可逆性

C.可知性D.伸张性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22.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就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理论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5.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入的认识可以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通过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2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指导实践D.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7.社会存在是指(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8.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渗透于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C.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9.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C.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30.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33.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

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3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5.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 伟人之言

B. 吾人之心

C. 众人意见

D. 社会实践

37.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8.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9.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4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十六世纪中叶

B.十七世纪中叶

C.十八世纪中叶

D.十九世纪中叶

41. 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4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43.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44.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

A.人的自觉活动

B.多数人参与的活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活动

4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7. 国家是代表( )

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4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5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5.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5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7.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5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9.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0.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6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4.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65.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66.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67.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6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7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7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73.度是(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7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5.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76.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7、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的问题D.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二个的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D )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C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

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D )

A.能动性

B.间接性

C.客观性

D.直接性

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A )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B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A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B )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l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B )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

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

A.18世纪90年代初期B.19世纪40年代中期

C.19世纪70年代末期D.19世纪80年代中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D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B.不可逆性

C.可知性D.伸张性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22.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就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理论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5.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D )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入的认识可以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通过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2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D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指导实践D.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7.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8.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渗透于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C.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29.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C.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30.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C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33.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3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5.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D )

A. 伟人之言

B. 吾人之心

C. 众人意见

D. 社会实践

37.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B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8.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D )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9.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4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D)

A.十六世纪中叶

B.十七世纪中叶

C.十八世纪中叶

D.十九世纪中叶

41. 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4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D)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43.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C)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44.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B)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C)

A.人的自觉活动

B.多数人参与的活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活动

4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A)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7. 国家是代表(D )

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4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B)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5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5.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D)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5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7.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5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9.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0.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6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D)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4.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65.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66.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67.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B)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6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7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7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73.度是(B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7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5.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76.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7、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