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提纲:

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历程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环节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四、人才培养方案辨析

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次浪潮: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教高【2000】2号文明确指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改革特征: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二)第二次浪潮: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1世纪初,北美的CBE 和DACUB,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受到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的发布,改革达到高潮,16号文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改革特征:课程评价标准坚持“能力本位”、“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三)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

产生于2004年左右,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改革特征: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工作过程本位改革,是一个颠覆性改革模式,是课程结构质变形态。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环节

(一)职业岗位分析

组织校企专家进行社会调研,开展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根据工作任务对人的职业成长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否经常出现,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一般有10~20个。

(三)行动领域构建

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

(四)学习领域转换

就是由行动领域(在工作时需要做什么)来确定岗位能力并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能力,即工作中需要的能力,怎样在学校中学习。再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一般一个或多个行动领域可转换成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确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五)学习情境设计

按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设计(课程标准)。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一)市场调研

目标: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

要求:1.写出调查报告、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访谈记录;

2.列出本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表(附件1、2)。

(二)第一次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专题研讨会

参与:行业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

目标:1.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再次论证;

2.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能力应包含本专业基本技能、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素质拓展能力等;

要求:列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附件3)。

(三)第二次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题研讨会(课体系开发分析)参与:教学研究人员、具有本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或全体教师);

目标:1.疏理、归类、整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2.选择合适载体,凝炼出典型工作;

3.确定典型工作的任务;

要求:1. 列出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表(附件4)。

2. 列出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附件5)。

3. 列出本专业行动领域构建表(附件6)。

(四)第三次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题研讨会,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参与: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全体教师;

目标:1.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配置,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

要求:1.列出本专业学习领域表(附件7);

2. 列出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描述表(附件8);

3.确定本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等(附件9)。

(五)专家论证,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确认

参与:企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兄弟院校专家、本专业部分教师;

目标:1.确认职业行动领域与岗位群的工作实际的符合度;

2.提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议;

要求:1.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家评价意见表(附件10);

2.进一步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

(六)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编写新课程标准

参与: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全体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

目标:1.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

2.编写新课程标准。

要求:1.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以任务、项目、范例案例、产品、实验等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附件11);

2.汇编本专业新课程标准(附件12)。

四、人才培养方案辨析

(一)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四)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

附件1 专业职业岗位(群)调查表

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

附件2:专业职业岗位(群)调查结果汇总表

附件3: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

8

附件4: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表

附件5: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

10

附件8: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描述表

13

从经济、安全、环保的需求来确定施工作业与基础施工等施工操作。

14

附件9:

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制订人:

审核:

日期:

X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说明:文中黑色字体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倾斜的红色字体为填写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含目录内和目录外)。与目录不一致的,请说明理由。

二、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三职生。

同一专业对于不同的招生对象,应制定不同的专业基本要求,例如“三校生”。

三、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四、就业面向

1.服务面向

学生毕业后主要去……(某行业、职业或某类职业领域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根据专业所服务的行业、职业领域及主要工作性质进行具体化描述。

2.就业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岗位、……

相关职业岗位:××××岗位、……

发展职业岗位:××××岗位、……

指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就业职业领域、工作岗位等,即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初始职业岗位、相近的职业岗位以及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或进修)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群。

3.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或岗位职责任务)

表中,预计平均获得的时间是指本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主要职业岗位、相近职业岗位和发展职业岗位相应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某行业或职业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或某类具体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

…………

(2)社会能力

…………

(3)方法能力

…………

3.职业证书

必须取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职业证书是指针对主要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针对基本职业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

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描述

重点描述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方法,使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思路更加清晰。

2.课程体系设计

包括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与说明,应围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

七、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简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6门左右,内容应含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内容要求。

八、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介绍

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要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九、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用相关表格描述,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十、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1.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生师比,师资力量、师资结构(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及专业能力要求,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及技术水平要求、承担的专业课程及学时比例等)。

双专业带头人标准建议,专业骨干教师、专业专任教师标准建议,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具有专业背景。兼职教师标准建议。

2.教学设施

必要的校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基本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含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实训基地);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建议:侧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丰富、使用便捷、更新及时的数字化专业学习资源要求。

4.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建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5.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建议: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吸纳更多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

6.教学管理

建议:针对不同生源特点的教学管理重点与模式。

十一、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建议:本专业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

十二、说明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说明。

十三、本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

专业教学标准应为校企合作开发,开发团队中至少有3名企业人员,要求详细列出姓名、职称、工作单位。

校内专业教师详细列出姓名、职称、是否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浅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着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然而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紧缺型应用技术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有脱节情况,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单位,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仍然短缺的奇怪现象。经过研究表明,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一单的技能要求,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求学生除了传统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职业道德、外语、计算机等等。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素质课程,如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论证资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企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总体方案,是将宏观教育理论与微观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高职课程特征的集中反映。应用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的综合职业能力: ●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技术实践中的问 题; ●要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现场突发性 问题的应变能力; ●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因为解决现场问题、特别是工艺问题时,了解操作过 程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 ●要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因为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 ●要有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信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上述知识、技能和行为意识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保获得相应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当成为编制高职课程的基础和评价教学目标的标准。这既是编制高职课程的出发点,也是编制高职课程的落脚点。 从知识内容来看,高职课程可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基础理论是普遍的客观规律,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专业技术的基础,也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专业技术是与具体工作直接有关的并频繁应用的知识,直接反映了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体现出职业的针对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劳动者工作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

高职高专高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610119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适应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物联网、车联网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车联网、物联网制造、应用开发等领域,能够从事车联网、物联网相关应用项目实施、管理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应用工程师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2.1公共基础知识 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车联网、物联网的相关工作所需的英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具备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1)具备非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英文软件的运行提示,错误提示,具备阅读英文产品说明书的能力; (2)具备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其它本专业要求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如传统文化、职业素质等。 2.2 专业知识 具备无线网络通信、单片机、高级语言、嵌入式开发的基础知识,物联网组网设备选型基本知识;掌握传感器、RFID、应用软件开发、测试软件使用、系统工程运行维护等基本知识。 (1)掌握无线网络Wi-Fi、蓝牙通信原理,了解车联网LTE-V2X、5G-V2X通信技术;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及应用,如: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原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高职类教学计划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高职类制药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调整思路,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关键词】岗位需求调研;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关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培养制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资料调研、走访生物制药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结构、人员需求、岗位设置及发展规划等,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我院生化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通过尝试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明晰办学思路,确立培养目标 我院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南生物医药园,毗邻武汉庙山医药产业园,紧邻湖北葛店- 中国药谷,对实施职业教育来说医药行业的区位优势明显。 200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140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产值41亿元,利润 亿元,近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开始筹划在开发区佛祖岭建设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共有生物医药项目 26个,工业产值亿元。2005年湖北省规模 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全年完成销售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实现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武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为%。2004年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发现全省医药制 造业共有496家企业,只有从业人员万。生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参考模板

高职高专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20**级) **********学院 ****年**月

目录 一、专业基本信息 (4) 二、专业办学成效 (4) (一)人才培养模式 (4) (二)教学模式 (4) 三、职业面向 (4) 四、人才培养目标 (5) 五、人才培养规格 (5) 六、课程设置 (6) 七、人才培养实施 (9) (一)教学进程安排 (9) (二)资格认证要求与素质教育活动安排 (15) 八、实施保障 (16) (一)师资队伍 (16) (二)教学设施 (17) (三)教学资源 (17) (四)教学方法 (17) (五)教学评价 (17) (六)质量管理 (17) 九、毕业资格要求 (17)

十、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说明 (18) (一)编制依据 (18) (二)实施说明 (18) 十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审成员 (18) 附件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19) 附件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 (19) 附件三: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19) 附件四:其他 (19)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别: 学历层次: 招生对象: 修业年限: 接续本科: 二、专业办学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介绍该板块可图可表,简洁明晰为宜,新专业可略去。 …… (二)教学模式 …… 三、职业面向 表3-1 **专业职业面向

注: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等知识、技能、素质和职业态度,能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从事……………………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供参考,实际描述以简要、明晰为准) 五、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工作岗位对员工知识、技能、素质、职业态度四维度中重要的整体要求(见表5-1)。 表5-1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览表

计算机专业课程(本科专科)

计算机专业课程(本科+专科) ?丹磁?孟辛棠?65位粉丝 1楼高中起点计算机本科: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2. 计算机软件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 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分布式系统、软件项目管理、Oracle 数据库系统等。 3. 电子商务专业:管理学原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国际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商务网站建设等。 ?2010-1-22 19:49 ?回复 ?丹磁?孟辛棠?65位粉丝 2楼专科起点计算机本科: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与结构等。 2. 计算机软件专业: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及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中间件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等。 3. 电子商务专业:管理学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人力资

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2010-1-22 19:50 ?回复 ?丹磁?孟辛棠?65位粉丝 3楼 具体分类如下: 1.计算机数学基础 本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和数值分析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C++语言的基本概念。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课程中,作为一种编程环境,简要介绍了VISUALC++5. 0中最基本的编程工具。 3.数据结构 本课程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集合与搜索结构、排序、索引与散列结构等。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讨论数据结构技术,并以兼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双重特色的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微计算机技术(原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8 0X86外围主要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接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打印机、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先进的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技术。 5.信号处理原理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内容提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色所在,从专业设置中的社会人才需要调查,人才能力分解,以及伴随着岗位职责变化,对课程的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对于搞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对应机制调整 Summarycontext: Ocuppationeducationalcoursesetandabilitydevelopaccordingformechanismisdifferentfromtheoth ercommonhighschoolthatisveryimportantinsearchsociety’spersonofabilityneedsofsetspecializeds ubjectanalyzethepersonofabilitychangetheabilityofthejobandadjustthecourseandsoonthatsearcht hisdeeplevelsit’simportantforOcuppationcollege’seducation. KeyWords: occupationeducation,courseset,ability,according,mechanism,adjust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能力培养上。因此,能力的培养尤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由于这个原因,高职院校将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设置作为能力培养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案,在最初进行专业设置的社会用人情况调查中,就已经把社会用人规格所必须的知识支撑与具体课程对应起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区别于其他普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那种模式化倾向,而鲜明地体现出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当然,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规范,它适应着能力培养和形成的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有时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因此,在高职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把直接对应于能力,对于能力的形成产生最为直接意义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还必须把能力形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的课程作为辅助。使课程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这种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对应机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鲜明个性,它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在总体上的“活”,这种“活”同时也表现在落实课程设置的三年教学过程中,职教最初的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对于当时岗位的调查基础上的,在开始运行之后,时间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适应于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变化,同时,当初的调查即使再深入也不过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对行业状况及岗位能力要求的认识,教学环节开始之后,所遇到的问题远远要比调查的旁观者的视角更为具体、更为切实也更为深入,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成为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伴随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课程真正起到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服务的作用。 一、对岗位能力的分解是课程设置的前提 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适应地方经济提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地方经济各自的特色又决定了它们所需要人才能力和规格的不同,因此,即使是在将来,高职院校也不会像其他高校那样形成带有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将是整个职业学院办学中的一个特色。那么具体到每个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将如何进行才符合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呢?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就在于把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由于同样的岗位,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企业都存在的不同,如果把所有不同都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对应落实,就会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因为有一些知识是它们的岗位所不需要的,对于形成他们的岗位能力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高职院校无法像其他

民族传统武术专业五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级高职五年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670406) 一、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年龄20岁以下的热爱运动、热爱体育、从事武术行业的学员,男女不限 学制:五年(学校学习四年,顶岗实习一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有比较扎实的扎实的基本功、套路、散打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武术表演技能,为体育行业及大型武术馆校、影视圈培养教练员、演员等应用型人才。三、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武术学校、培训中心、演艺中心、影视基地等职业。四、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 武术表演专业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具有自我完善的培养模式。能够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与变化,胜任社会体育的各类工作,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 2.掌握武术礼仪、中国武术史的基本理论 3.掌握国标武术中的知识体系及基本方法 4.掌握英语实用词汇与口语方法 5.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及计算机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武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主要武术套路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 3.具有武术表演的初步能力及编创技能; 4.了解武术理论前沿、应用前沿和一般技术; 5.掌握散打实战技巧及分析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身心健康。 (三)素质结构

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以及管理和创新素质。 3.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文理交融,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4.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五、毕业标准 1.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成绩合格,取得专科毕业证书。 2.本专业的学生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3.本专业的学生须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以上 4.本专业的学生须通过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二乙(含) 5.取得相应的武术教练员、散打教练员(二选一)职业资格证书。 各职业技能“小模块”与相应专业资格证考证对照表 六、岗位技能要求与考核标准 艺术表演、教师岗位职业技能标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 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南省及沿海开放地区的各类中小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工作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诚信守法、勤奋敬业、坚持原则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本专业的培养分了会计实务方向和审计实务方向。 通过多年来的打造,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竞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专业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高级职称比例67%。本专业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企业纳税实务》(2008年)和《会计循环综合实训》(2010年),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省级规划教材20本。建有11个专业实训室,一个实践平台(长沙明正会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长沙市2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代理记账,代办工商登记,代办纳税申报服务,为湖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应有的职业支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自2008年来,本专业先后主持了5个省级的大型项目:承办了2008年和2009年湖南省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技能竞赛,2010年负责完成了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培训标准的制定,2010年负责完成了湖南省会计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的制定和抽查考试题库建立工作,并将在2010年11月承担全省会计专业1000多名学生的技能抽查考试工作。2010年,本专业还承担了教育部会计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下的一个子项目――《行业会计比较》课程建设任务。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共获得了18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1个,省级奖励7个):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赛上,2008年-2010年连续3年蝉联湖南省高职组第一名,2008年全国总决赛高职组第三名,2009年全国总决赛高职组第一名;2008-2009连续两年派学生参加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职业院校冬季技能竞赛—高职会计实务与电算化项目,我院的学生全部获得一等奖。此外,在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专业水平评估中,本专业以雄厚的办学实力,突出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工作业绩获得优秀等级并名列全省高职会计专业第一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了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且在国内具有了一定影响力。 一、专业标准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会计工作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诚信守法、勤奋敬业、坚持原则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代理、会计咨询和审计助理等岗位;财务软件的推广、培训和维护等岗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学院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 16号)文件要求,结 合我院高职教学的实践,对制订2010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广度,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 二、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 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据此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 实行“双证书”教育,全面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可 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推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基本办学模式,本着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目的。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为开展产学结合提供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 有效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3、体现“房地产”特色,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在房地产专业方向的实习、 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通”。 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教学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把“双证书” 制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等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框架体系 (一)基本内容及格式(见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二)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与学时要求 (1)教学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课内实践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课堂学时;实践教学包括项目实训、毕业设 计、顶岗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鉴定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高等职业教育教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2004年4月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是高职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检验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第一门接触计算机使用的课程,也是第一层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中西文稿件处理软件word 及电子表格简单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电子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网络基础及internet网主要服务功能的使用。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也为后续其他课程使用计算机奠定基础。同时还是走上社会后专业技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进入21世纪,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教学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二是通过规定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专业或专业基础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基本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方法。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4、基本掌握电子表格(Excel)的使用。 5、基本掌握演示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谈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一)

谈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一) 摘要: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文探讨了在进行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 0引言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进合理设置,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做大做强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关系到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能否为地方经济服务。 1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1.1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这是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广泛采用的一种课模式。典型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的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 1.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起源德国。这种模式的理论课采用综合课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1.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简称为CBE/T课程模式,产生于二战时美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更接近于学生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将任务叠加作为能力的综合,忽视了整体内部的辩证的有机联系。 1.4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此模式遵循“按需施学、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观。本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课程模式不适合于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因为他无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忽略了人的发展,但却非常适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1.5职业集群课程模式。将工作性质、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职业入门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者所需性格也较接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分析其共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及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而成。 1.6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课程式。在课程开发中,采用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2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没有很好的和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学科本位型”的倾向,究其原因,我想跟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普遍采“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有关吧。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强调工学结合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总希望学生的知识多而全,力求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而造成这种倾向。 二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证书型”的倾向,即围绕各类证书进行课程设置。有些高职学校过分夸大各类证书在毕业生求值中的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课程设置,不知道不觉,课程体系就设置成另一种变相的强调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了。 三是高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有“工人型”的倾向,即过分强调工学结合而忽视了

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说明

国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说明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这一课程理念从批判传统的知识本位职教课程观出发,强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很好地切合了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界神话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程设置时,将职业能力分为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基本操什技能和职业方向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个人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终生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能力。根据能力分解可得到相应的知识模块,即专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模块,如下图所示:

我院在06至08年创建示范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岗定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描述为按照岗位人才需求设置调整专业,按照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开发项目课程,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按工作岗位文化环境培养素质。 总体来说,我院课程设置秉持的原则符合能力本位原则。我院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其中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又分为专业拓展课程(职业方向模块)、公共拓展课程、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人文科技素质模块)。 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共计6门,总学分29分,占比24%,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13门,总学分61.5,占比51.2%,专业能力拓展课程10门,总学分20分,占比16.6%,公共拓展课程5门,总学分6.5分,占比5%,人文素质选修课程15门(5选一课程),总学分3分,占比2%。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大类:专业代码:075201 一、培养目标(含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电子产品组装、维护、维修和制造能力;以及与电子信息化有关的领域一线岗位;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可以在电子产业部门的技术生产、职业技术教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汽车电子领域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行业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 1、职业能力要求 (1)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和正确阅读简单零件图的能力; (4)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5)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能力; (6)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7)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技能,具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能力; (8)具有对电子设备、产品进行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 2、岗位知识要求 (1)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具有一定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线路、汽车电器、数字通信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和正确阅读简单零件图的的知识; (4)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工艺及电子设计自动化等知识; (5)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知识; (6)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7)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8)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素质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有社会主义和法制观念;懂得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的科学态度;具有振兴中华的理想,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唯实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初步国防教育和训练,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有企业职工基本文化道德素质与修养,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能正确处理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事、团队精神; (3)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有较强的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4)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身体健康。 4、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附表1) (1)通过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三级证书。 (2)通过学院要求的计算机考试或相当的水平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3)获得国家技能鉴定的电工(中高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通讯变换设备调试工(高级)、印制电路检验工(高级)、通讯设备维修工(高级)、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中级)、高低压电器装配工(中级)及维修电工(高级)等项中的至少两项。 三、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