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门

北京城的门
北京城的门

科普

北京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提起天津卫,大家会想到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而说到北京,必然听说过“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那这是什么意思呢?莫急,听我娓娓道来。

这句话的前半句“里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北京的几个城门,“里九“说的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大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七“指的是北京外城的七座城门,东便门、西便门、广安门、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和永定门。而“皇城四“则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宫禁地的四个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虽然北京人说话喜欢加儿化音,但是说到城门,就都不能加儿化音。

各个门的名字不同,用途也不同。咱先说说内九门:

1、正阳门,俗称前门,位于现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的正南面,是北京内城的正门。本来是瓮城墙连为一体,后来因为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老百姓把大栅栏那个地方也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说“前门”是指一个区域,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市口、大栅栏等区域。正阳门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在元朝的丽正门的原址上修建的。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阳门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正阳门是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所以又称“国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出正阳门向南,到天坛祭天。惊蛰时从正阳门出发,到先农坛耕地。说到更低,天坛南边的先农坛还真有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下至百姓,上至天子,都得种地。所以皇帝也有自己的庄稼地,当然了,去归去,干活的是宫娥才女、奴才宦官,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动手。

2、崇文门,始建于元朝(大概是1268年),当时叫文明门,因为有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所以又叫哈达门,百姓通过谐音,称其为“哈(读音:hǎ)德门”,后来有个德国设计师,设计了哈德门牌香烟。但是一些文人墨客、迁客骚人,认为“哈达”、“哈德”都不够文雅,利用它的谐音,加之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取写成“海岱门”。“海“即渤海、东海;“岱”即泰山。这两个地方都在东方,解释还算有道理。当然了,北京人从没

叫过“哈岱门”。后来于永乐四年(1406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更名崇文门,取“尊崇孔孟教化,崇尚文化、厚德载物”的意思。崇文门的主要就是走酒车,外加收税,诗歌有云:“九门征课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内使自取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诗里的“钱”,归关吏私有。崇文门税局收入巨大,为了防止其他官吏忌妒,就以“献鲜”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黄花鱼,十月送冬笋和银鱼,成为变相的分赃。当时又规定城内不许开“烧锅“(制作白酒的作坊),凡外来的酒类,都必须到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崇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他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酒税是非常重的,一般的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常常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读音:suī)泡,偷偷爬过城墙,避交交税。俗称“背私酒”。这个活儿非常的辛苦,也特别危险。由于城墙有微斜的角度,所以酒贩子门就用脊背贴着城墙,然后双脚紧蹬着、双手紧扒着每一行城砖微凸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绳子把身体系下去。所以当时称崇文税局是“鬼门关”。顺带说一句,大贪官和珅,就在崇文门做过税监。崇文门于1968年全部拆光。

3、宣武门,位于西城区南部。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元朝时称“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后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取张衡《东京赋》中“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是走囚车的地方,因为往南走就是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时,文天祥在菜市口就义;谭嗣同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为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宣武门和崇文门合为“崇文宣武”,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宣武门于1965年拆除。

4、朝阳门,元朝建成,称齐化门,建造后非常简陋,所以一直在修缮,直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建,之后更名“朝阳门”,取“迎宾日出”之意。朝阳门专走粮车,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要完成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走水运到通县。粮食运到通县之后,再装车进城,走朝阳门进北京城。正所谓“九仓之粮皆从此门

运至”,京城老百姓的口粮基本都来源于此,所以瓮城的城门洞里刻着谷穗。老人们还有叫它“齐化门”的,也有叫“奇货门”的,估计是以前打南方来的奇珍异宝从此经过的原因吧。朝阳门内现在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等的地名,过去那都是存放官粮的仓库。朝阳门于1957年全部拆除。

5、阜成门,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建造,当时叫“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内城九个门时,才取“物阜民安”之意,改叫阜成门。后来也演化为地片名,即阜成门南、北大街,阜成门内、外大街一带。东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东南属丰盛街道办事处,西属阜外街道办事处。其中阜成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阜成门是专走煤车的,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大多出入此门,因“梅”与“煤”协议,所以瓮城城门洞上刻着梅花。有诗赞曰:“阜成梅花报暖春”。阜成门于1965年拆除。

6、东直门,在元朝之前,东直门一带就是荒地。建于1267年,称“崇仁门”,之后一直沿用这个名字,直到永乐十七年(1419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正式更名为东直门。东直门是走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的,当时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而木材从南方通过通惠河、坝河运送到东直门内的木材加工厂。所以砖瓦、木材都从此门进入。东直门是所有门中最穷的一个门,经商的大多是附近郊外的小贩,以日用杂品交易为主。东直门1965年拆除,只剩角楼。

7、西直门,东直门的“姐妹门”,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建成,当时叫“和义门”,永乐十七年(1419年)翻建,更名“西直门”,与东直门合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之意。西直门专走水车,城门洞上刻有水波纹。北京城过去被称作“苦海幽州”,因为当时北京城没有“甜水”,水质硬,碱味儿大,所以皇帝喝不惯,就派人去京西玉泉山取山泉水,供宫内使用。直至溥仪被赶出故宫,西直门每天都还有给溥仪送水的驴车,军阀混战时都没停过,真是令人无语。西直门1969年全部拆除。

8、德胜门,元朝修建大都时,在北城垣上设了两个城门,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门”,取《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军攻入大都,更名“北平”,之后将“健德门”更名“德胜门”。德胜门是走兵车的,每遇战事,军队从德胜门出兵,取“得胜还朝”之意。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是京藏高速的起点,连接北京的北部地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

9、安定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叫“安定门”。前面说了,打仗出德胜门,取得胜归来的意思,那打完胜仗了,就得从安定门进来,取回兵安定之意,当然了,打了败

仗也从安定门进。安定门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走粪车,过去大粪可是宝贵的肥料,而地坛附近又是京城主要的晒粪厂,所以粪车都从此门进出。安定门于1969年拆除。

经过时代变迁,现在北京的九门只剩下正阳门,德胜门和东直门的角楼。

影视剧里常说的九门提督,其实真实职位叫做“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负责守卫京城、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和断狱,为皇家禁军的统领,并不是只负责九个城门的安全。

咱再说说外七门:

1-2、东便门、西便门,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增强防卫能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东、西两端修建了东、西便门。是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本来叫西偏门和东偏门。后来叫乱了,就成了现在的“便门”。西便门1949年被拆除,而在9年之后,东便门于1958年也被拆除,

3、广安门,始建于明代,但是广安门内大街可说是历史久远,唐朝时北京称“幽州”,而广安门内大街就是当时的檀周街,1956年被拆除。

4、广渠门,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5年)修建,于1953年为拓宽道路而拆除。广渠门最有名的就是两场战役,第一场是1629年,皇太极率八旗兵进攻广渠门,袁崇焕奋死抵抗,打退来犯之敌。后皇太极设反间计,崇祯处死了袁崇焕;第二场战役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因为朝阳门守军众多,于是转战兵力较少的广渠门和东直门,连老兵都上阵了,可惜因为当时旗兵盛行吸食鸦片,结果可想而知。

5、左安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这也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左安门的城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不错。主要也是因为人少......1953年,左安门被拆除。

6、右安门,没有按照北京城左西右东的大方位来定名,而是根据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方位,所以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右安门于1958年全部拆除。现存的右安门附近最大的景观,那就得数大观园了,1984年,于北京南菜园护城河畔建造大观园,作为87版电视剧拍摄基地。摄制完成后,景区对外开放。

7、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但是在2004年,永定门城楼被重建,虽然略有缩小,但是总体还算是还原了永定门的原貌。

皇城四门,现在您可以随便进出,过去可没戏。这四门分别是:

1、午门,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

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在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但是民间常说的“推出午门斩首”,确实子虚乌有,您想啊,皇帝能在自己家门口杀人吗?砍人那是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2、神武门,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开始叫玄武门。玄武是四神兽之一,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重修后,因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称神武门。

3、西华门,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所以庆祝游玩多出此门。

4、东华门,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皇帝死后,梓宫由东华门出入,因送殡迎灵都由东华门出进,所以东华门俗称"鬼门"。正因为如此,东华门的门钉数用阴数,纵九横八七十二颗,为偶数。而紫禁城的其他三门的门钉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为奇数,

说完了“里九外七皇城四”,咱再说说下半句,“九门八点一口钟”。

这句话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九座城门只有一座城门是敲钟,其他城门都是敲“点”。这“点”啊,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用铜铸成,类似桃形,扁平状,中向鼓起,边穿两孔,悬挂敲击,敲起来声音很响。现在法源寺东配殿还挂着一个“点”。过去的城门在晚上都是要关的,关门前都要打“点”,

九个城门有八个城门关城时都是打“点”,惟独崇文门关城门时敲钟。这还得从一个

传说说起,据说上古时期,北京地区就是四十里苦海,要不怎么叫“苦海幽州”呢,那是一片汪洋,后来不知道从哪来了一只巨鼋,堵住了海眼,慢慢的水退了,北京才变成了陆地。刘伯温、姚广孝在建北京城时,修到崇文门,发现城楼下面有个巨鼋趴在海眼上面,如果不把巨鼋压住,它一翻身,海水就涌出来,能把北京城淹了。俩人一商量,就决定把城楼修在鼋背上,趁着它睡觉时把它压住,不让它翻身。巨鼋醒来后发现被压住,那能高兴吗?就问刘伯温:你为什么把城楼压在我身上?刘伯温又是夸又是捧,说什么“没关系,你的力气大,身上驮个城楼不算什么。”巨鼋说了:“倒是不碍事,只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呢?”刘伯温赶紧说:“你听到打“点”的声音,就可以翻身了。”巨鼋一想,每天关城都要打“点”,每天都可以翻身,就没说什么。等它睡着了,刘伯温立刻命人把崇文门上的“点”换成了一口钟,关城门时,只敲钟不打点,所以就有了“九门八点一口钟”了。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北京城的来历

北京城的来历-学问真是不少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最早称之为蓟,是燕国的都城。后来,辽金元明清均定此为国都,因此北京以千年古都闻名于世。在地理上,北京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地势西高东低,有永定河围绕,历来被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北京的民间传说可谓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至今流传的以明清时期居多。 提及北京,往往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据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把早年间京津地区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镇*压在北新桥下,并且用一支箭作大梁修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咽喉。自此,人们才安心在此繁衍生息,渐成气候。后来修皇宫时都必须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避讳这支箭。现在潭柘寺与北京的关系依旧重要如昔,无所能撼。在北京旅游,也会听到导游介绍“八臂哪吒城”的传说,这也与镇*压恶龙有关,当年刘伯温授命修建北京城时,在利用地形阻止孽龙捣乱时,八臂哪吒托梦授意建城图纸,所以北京城 也被叫“八臂哪吒城”。 长城故宫作为北京的符号,承载了北京太多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关于故宫“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故事也很有趣。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为了显示天子尊严,计划把宫殿修多修大点儿,但是凡间宫殿不能超过天宫,天宫宝殿是一千间,所以刘伯温盖故宫只修了九百九十九间半,

那半间作了个开放式的茅厕。这样说来,刘伯温是北京城最早的设计师兼总指挥。其实,故宫现存宫殿建筑共8707间,如果一天住一间,也要24年才能住过一遍。在故宫的建筑中,四个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这四座角楼是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但是这个课题在当时属于建筑领域的一项空白,后来一个木匠发现蝈蝈笼子符合这个构造,受此启发,紫禁城角楼才得以建成。 老北京人常说“九门出九车”,是说朝阳门为粮门,东直门为建筑门,德胜门为出兵门,安定门为进兵门,正阳门独供天子出入,宣武门为执法门,崇文门为税务门,阜成门为煤门,西直门为水门,九门九用,职能分明。城门上都有牌匾,写着门的名称,但牌匾上的“门”字都没钩儿。因为皇上是天之骄子,真龙转世,所以皇上的喜怒哀乐有龙颜震怒、龙心大悦、龙体贵恙等专用术语搭配。但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哪有不怕钩儿的,作为真龙天子的皇上住的地方有钩犯忌。所以,内九门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直下来不弯勾的。 北京还有五大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聚土而成的景山。这是按道家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设置于京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五大镇物现在 还可以找到。 此外,北京每一处名胜都与动人的传说相连,很多名人大家的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北京历史简介

北京历史简介 北京城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辉煌。 旧石期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这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 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 开始了。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很显然,北 京猿人勤劳和好学精神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他们从山 中洞穴来到广阔平原,伐木盖房,抵御野兽,建立家庭。 他们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工具和饰品:男人们制作出石磨 盘、石磨棒,甚至能烧制出精美的陶器,少女们那么把 精美的贝壳串起来,做成项链。制陶技术是人类进入农 业社会的标志之一,北京猿人学会了放牧和种植庄稼。 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好景不 长,炎黄时期,在北京附近的阪泉〔今河北怀来〕,炎 帝和黄帝策划了三场战争,并将战争扩大到黄河、江汉地区。从此,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诞生。同时,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些地方小国,其中蓟和燕最为有名。蓟国的名称据说和一种名叫蓟的草本植物有关,燕国的名称据说来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对燕子的崇拜。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和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后大封诸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武王封功臣于燕和蓟。这一年被认为是北京建城的开始。北京建城后长期是燕的都邑,在战国还是“七雄”之一。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承秦制,变化不多。这时北京是个 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 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 寺,即潭柘寺。今天的潭柘寺林木参天,庙宇错落, 是一大浏览胜地。其中的两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古 银杏树最为有名。 韩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700年前 的晋代,中国出现了300年的战乱和分裂。东晋政权 在南方,北方那么是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 的天下。此时,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 隋代〔公元581—618年〕和唐代〔公元618—907 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既是如今座落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

从古地图看北京城的变迁

从古地图看北京城的变迁 2008-02-20 14:27 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自1153年金正式迁都北京(当时称中都)起,作为一代王朝的首都,北京至今已有853年的建都史,这期间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北京古旧地图。这些古旧地图承载了大量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对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1160年—1215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现在此处辟有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即今天宣武区的老游泳池所在地。今白纸坊桥往西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如今的莲花池当时为中都城外一方圆不过三里的湖泊(金中都图因只绘至城墙范围而未表示该湖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湖。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今莲花河),不过数千米,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池遗址公园。 【元大都】

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1388321.html, 北京历史上对街道的称谓 作者:李友唐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8期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北京建 都后的第一条胡同,是三庙街的胡同,位于现北京城内西南角,长椿街国华商场的后面。这是900多年前辽代建立的,当时名为檀州街。这条街由于历史上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后得名三庙街胡同。 到元朝后,规定大街24步宽,36.96米;小街12步宽,18.5米。南方多用巷,有的胡同可隔火,称“火巷”。元朝时有火巷384个,胡同129个。从元朝起有胡同称呼,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元流传下来有名字的只有砖塔儿胡同。 明清时北京街道,按大小排列是:大街、小街、巷、街、胡同。明朝时火巷减少到内城16个,外城11个,共27个。叫巷的很少,胡同是最多的。明朝的胡同内城有900个,外城有300个。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明朝有街巷胡同1170条,称胡同的约459条。清内城有1300条胡同。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提街巷胡同2077条,称胡同的978条。清代《京师坊巷志稿》统计,当时北京城有胡同2000多条。 民国时期,1931年出版的陈宗藩《燕都丛考》记载:北京共有2623条大街小巷,其中有959条胡同。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记载有3300条街巷胡同。北京解放时有胡同2623条。1951年复兴舆地社印行的《北京街道地名录》,北京有3216条街巷,其中有1039条胡同。六、七十年代有5000多个胡同,死胡同200个。1982年《古今北京》说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50多条。1986年《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说北京有胡同6100条。2003年底,当时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就有胡同1928条。为什么叫胡同呢?有4种说法: 1、胡同是浩特的谐音: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 2、胡同是忽洞的谐音:蒙古语中表示“井”意的词汇发音为“忽洞”。今天,内蒙古自治区 内仍有许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赛因忽洞、哈业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因此“井”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忽洞”也慢慢演变成了“胡同”。 3、胡同是霍通的谐音:最早来源于女真语。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

北京城变迁

北京城变迁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若以考古证据来谈,约于50万年前,这里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北京最远古的居民 50万年前的北京地形基本上与今日差不多,但周围山区森林相当浓密,其间湖泊、河流密布,动植物很多。生活在这段时间、这个环境里的“人”,就是民国18年(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一带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据考证结果,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石器和火,系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人类,也是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一环。后来,周口店又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从游牧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发展出农牧为主的原始聚落。 古燕蓟城 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北京一带原有两个诸侯国—燕国、蓟国,燕侯打败蓟侯,迁都于蓟。蓟城就是今日北京的前身,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以北及白云观一带。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随着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据记载,当时蓟城内有元英宫、历室宫等大型宫殿,以及诸侯家族、官吏的大宅,十分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驿道,向北直通蓟城,使蓟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及北疆军事重镇。 秦朝之后,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蓟城之名一直被沿用,而且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经中心,以及中原汉族与东北游牧民族间的兵马相争之地。到了隋朝,改称涿郡,唐改为幽州的治所,称为幽州城。隋炀帝、唐太宗都曾先后驻兵幽州,作为北征高丽的基地,今城外的法源寺前身就是唐太宗悼念阵亡将士所建的悯忠寺。 辽国燕京,金国中都 唐中叶以后,国势长落,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与中原汉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五代后晋年间(十世纪前半),契丹攻占幽州城,定为陪都(首都之外的国都),称南京或燕京。当时辽国共建有五个京城,其中燕京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 十二世纪初,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强大,北宋徽宗年间正式建立金国,后灭辽国及北宋,金主完颜亮迁都至燕京,改名中都,从此中国北方归金国统治,南宋则偏安于淮水以南。在北京城的变迁史上,辽国燕京及金国中都是北京城由地方重镇迈向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转折点。尤其金国中都系依照北宋首都—汴京(开封)的形制大规模扩建而成,北京千年帝都的基础即奠基于此。为把皇城安置在城市的中央地位,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就把辽南京城向西、南两个方向扩展,东面的城墙也略向外展,北面的城墙基本不变。 中都位置约在现今北京宣武区西面的大半地区,全城略成方形,周长约37公里,每边各有二个城门。皇城位居中央(今广安门以南),呈长方形,城内的宫殿承袭北宋的奢丽风格,极其豪华,甚至有许多屏风、窗棂是直接由占领的汴京运来的。宫殿西侧还建有风景优

历史上的北京城

历史上的北京城 侯仁之二、作家资料 作者小传 1911年12月6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萧张镇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之外只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和我一起成长。父亲当时任教于抡才学校,我和弟弟在母亲独出心裁的教养下,度过了最难忘怀的童年时代。 我读完小学后,主要由于时局动荡不安,经过四次转学,最后才得毕业于通州潞河高中。因此我在中学的正常学习,颇多损失。但是从一年级起,一个偶然的机会引发了我对课外阅读的极大兴趣,足以补偿六年间正常学习的不足。这个偶然的机会就是我从同学那里第一次借阅到一本文学作品《超人》,其中“离家的一年”这一篇深深触动了我。书的作者正是日后以《寄小读者》而深受广大青少年敬爱的冰心,实际上也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中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度过的。时值“国难”当头,不知何去何从。最后还是在课外阅读的启发下,决定投考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启发下,我开始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同时我还得到了博闻强记、贯通古今的邓小诚(文如)教授的及时指点,也使我深受教益。这时在课外参考书中,我又开始受到清初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这一学术思想的极大影响,也为他所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导而深受感染。 在燕大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之后,我应新兼任历史系主任的颉刚师之命,留校为研究生兼作助教。他创设了一门新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指定我事先为学生写好参考资料,作为现场实习之用。我早就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兴趣。这时参考资料的写作更进一步增加了我自己对北京古城的一些认识。可是这一学年刚刚结束,日本侵略者阴谋制造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城相继沦陷,颉刚师被迫离校南下,我就转为煨莲师的研究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我完成了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的硕士论文。实际上我这时的学术思想已经向着历史时期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发展。为此煨莲师事先为我安排了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的机会,只因欧战阻隔,未能成行。更加严重的是1941年12月,日美太平洋大战爆发,燕京大学立即遭到日寇查封,当时我已在燕大任教并兼任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因此遭日寇宪兵逮捕,因“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被日寇军事法庭判处徒刑一年,缓刑三年,取保开释。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才于1946年夏前往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非常幸运的是新任地理系主任H.C.Darby(达比或译作德贝)教授,正是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今天的地理,明天即成为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的变化,历史资料十分重要,实地考察以及人类活动遗迹遗物的深入研究更加重要。正是在他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使我得以进入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也使我认识到把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疆域变迁和政区沿革史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是有广阔前途和重要现实意义的。1949年夏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达北京

北京城古建筑历史

北京城古代建筑书写城市历史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布局的基础 水利建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 古代城市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从北京城市的起源来看,最原始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原始城址的选定,依赖于自然环境与人的相处程度,地形的因素、地表水的因素,这些是不是适合人的聚落生存。 北京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三者交会之地,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古人形容它,“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春明梦余录》)古代是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除了体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之外,还体现在多民族人口在这里集结,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特殊关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民族共同休养生息密不可分使其地位不断提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程中,逐步加大利用自然的能力,创造了更高层次的和谐关系,如:三国时期镇北将军刘靖、樊晨驻守蓟城兴建渠道导水入高粱河灌溉农田万顷。隋朝时期,尽管隋炀帝的主旨不是为民造福,但是客观上,开永济渠,使京杭大运河直抵蓟城,成为城市地位提高的重要地理因素。尽管,辽为契丹人所建,金为女真人所建,元为蒙古人所建,清始创于满族人之手,北京地区战事时有发生,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的融化、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加速发展。 其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古代城市追求的目标。古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北京历史上对城市的水域、河流进行了无数次的治理,金代将莲花池水引入金都城内,建成了优美的同乐园。元大都在规划中,以今北海为中心建大都城,将积水潭圈入大都城内,对这一地区的水道系统、湖泊进行了通盘考虑,通常说的五处海子得以恰当利用,对城内调节空气、居住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金、元、明、清都曾引永定河水、玉泉山水以及西山一代的泉水入城,除供应宫廷外,还用来完善城市的供水、排水

史上最全北京每个区的介绍,太详细了!(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北京每个区的介绍,太详细了!(值得收藏) 北京在全世界的眼中,你是巨龙的眼睛。你的每一次腾飞,你的每一次舞动,都是中国的精神,都是中国的觉醒。在全祖国的心中,你是指路的明灯。你的每一次闪耀,你的每一次火红,都是中国的希望,都是中国的欢庆。但作为一个北京人你真正的的了解它吗?小编今天就进行了一次吐 血整理为各位小可爱们好好介绍一下北京的每一个市县让 你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看这条就能了解北京的每一个地方 关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 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

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

历史知识北京历史大事

历史知识:北京历史大事 【召公封燕】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召公在今北京附近建立燕国。召公,姓姬,名,周文王之妾所生。因其采邑曾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封燕,旨在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召公建立燕国后,对封疆内的各部族、方国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使之保有自己的部族或领地,各守其土祀,臣服于以召公为首的燕侯家族。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的古城遗址,疑为早期燕国都城城址。 【燕国迁都】西周晚期燕国国都由琉璃河迁出,迁往何处待考。春秋战国时期,燕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蓟城。此后,蓟城的城墙又经历了增筑和加固。在今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以及广安门一带,分布着供蓟城居民汲水的陶制井圈,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遗迹。蓟城处在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结合带,是华北北部南北大道的汇合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的首都。 【秦军破蓟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遣大将王翦率兵攻燕。秦军占领蓟城,在燕都蓟至燕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一带设置广阳郡,治所设于蓟城。 【安史之乱】唐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部兵将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从幽州(今北京)起兵,

一直打到洛阳、长安,并将两京御府珍宝运回幽州。后安史集团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被曾任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所杀,最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广德元年(763)史朝义穷蹙自杀。历时近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 【宋辽高梁河之战】北宋与辽为争夺幽州发生的大战。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灭掉了盘踞在太原的北汉后,想乘胜收复幽州(辽南京,今北京)。宋军于镇州集结,北进至幽州城下,围城三周,穴地而进。守城辽将耶律隆运全力防守。由于宋军长期征战师老兵疲,又是孤军深入,后援不继,15日后,辽名将耶律休哥率兵来援,在幽州城北的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乘驴车仓皇逃归。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金天德元年(1149),完颜亮杀金熙宗即皇帝位,史称其为"海陵王"。为巩固金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打击宗室中对他弑君篡位产生的不满,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颁发《议迁都燕京诏》。开始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改建都城,工程分为扩建城池及兴建宫殿两大部分,宫阙制度完全模仿宋汴京。天德五年(1153)宫城竣工,海陵王正式下令迁都。改南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尽毁上京宫殿、宅第,将所有宗室迁至中都。金中都城址在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此后,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 【元建大都】元至元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并建新城。新城选址在旧城的东北,以金代琼华岛离宫为中心。至元四年(1267),新城开始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