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通才 v[1]. 专才

专才”

“论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通才v.v.专才

2009年11月16日在中欧法学院讲座的文字记录上星期四我们谈了一下法律职业伦理和目前中国的伦理资源问题以及30年来新法治所面临的困境。今天我就接着往下讲,主要是讨论一下目前的法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可能的对策。也是像上次一样,我先讲一下,然后和同学们交流,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和感受。

目前,法律教育有一些特殊的问题。整个中国的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是处于一个很大的危机之中。这个呢恐怕大家都同意的,不管是教育部本身,还是教育部的批评者,还是家长、老师或学生,大概大家都认为这个情况不太好。但是,法律教育自己有它独特的东西,所以我想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

(法律教育的)基本的状况实际上很多同学也都知道,它实际上是一个双重悖论。一方面我们考入大学到法学院来学习,政法大学也好,其他学校也好,是进入一个已经成熟了的、相当严密的但是腐败的体制,(听众笑),这个不是说法大或者其他学校有什么例外,就是说全部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这个情况很有意思,因为诸位从考试开始到录取,实际上已经是通过很多“很有意思”的步骤,比如,“很有意思”的训练班,(还有刚才方老师也说的),许多“很有意思”的盗版资料。那么进来以后所学习的,内容本身不是腐败的而是相当规范的,甚至有一些是有逻辑架构的、比较成熟的概念、法条、解释等等,并且做成教科书了。现在教育的样板并非现在中国的真实的政法体制,诸位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政法制度,而是“分裂”的。等到大家毕业再回到社会上的时候,面临的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它甚至要求大家把学到的东西忘掉才能够重新适应。我曾经把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说成是有点像美国神学教育的过程,即你先接受一套训练,然后毕业的时候把它忘掉再工作。只不过我们做的与之相反,我们先学一套法制的道理,然后再把这些道理忘掉去做真实生活当中的法制(工作)。这个情况在90年代还不是特别明显,到近些年才更加明显。明显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从申请入学开始到进入学校以后,因为学校内部也发生了腐败之后,使得学习过程中就已经面临这样一个分裂的情况,以至于受教育者要考虑一个问题,有点像打仗一样,要考虑怎么突围的问题。这边是应试教育,那边是商业化、官僚化的体制;上边是很多考试,层层压下来,下边是要准备你们的各种面试啊、求职啊等等。就是处于四面八方的包围当中,你怎么突围的问题。这和其他专业不一样,比如说你是学习英语或中文的,你的学习本身和这个腐败(体制)几乎没什么关系。你学同样的知识,学会以后去做某一项工作。或者你在化学或者物理也是这样的情况,你的专业学习和体制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你的入学考试以及求职要跟教育体制发生关系,要跟它博弈,要获得自己的出路,但是你的学习内容本身是和它隔开的。但是法学教育不一样,它直接把你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体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然后让你失望,让你悲伤,让你愤怒,让你感到必须去突围。这是一个困境。实际上这不仅是诸位的一个困境,也是我们老师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管理层的困境。没有良知就算了,如果有的话,也是他们的困境。换言之,现在的这个法律教育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渐次官僚化、产业化、涉及了掩饰各种社会矛盾的寄生性话语的一部分。大学本身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深度腐败的一个病例。现在你们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当中来学习并且观察这

个挑战。文革和解放前都是没有这个问题的,民国以前的传统社会也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那怎么办?现在的现实很清楚,有两点是大家都知道的。上个星期,郑永流老师送我一本书,(他和徐校长编的),叫《法学教育六年制改革方案》,这个书挺不错的。这个书里说,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法律职业的学生占14.6%。也就是说,85%左右的学生是不会从事法律职业的,至少说毕业的时候不是做法律工作。在求职方面的困难,女生尤为明显。第二,目前有点积重难返,这是所有的观察家和法律教育研究者都同意的。这种普遍的压力使得你感觉和这种体制对抗是很困难的。但是,不是说中国的法律教育就一潭黑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郑老师他们搞的这个“六年制方案”也是一种改革,各个学院以及教师本人都在努力跟这个制度博弈,希望使教育走上正轨。但是它普遍的压力使你感觉和这个“无形”的体制对抗是很困难的。教育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小学开始到大学,大学以后很多读研究生,然后参加工作,从一开始训练、熟练、了解工作以及再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得一些人的反抗能力渐渐降低,渐渐驯服,成为一个合格守法的公民。这个训练又使得这个改革倍加困难,因此我说重新出发,至少在法律教育的领域,是有必要考虑以下几点。这几点我提出来跟诸位同学交流。

一个是我这次回国来到清华任教以后才开始注意的。因为清华现在也在搞通识教育,把我拉去开会做了一个讲话。通识教育,我看了一些书,了解了一下,觉得现在确实非常需要。不仅大学本科需要,实际上我们法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都需要培养通才的课程和努力。刚才我们说了,即使是法大这样一个中国目前最专业的法学教育基地,也只有14%的同学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换言之,大部分同学在接受教育时,照道理来说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法律,而应该再宽一点。这样从教育目标或者个人发展来说,都是更加合适的。通才教育在郑老师的书里也提到过。他们把第一年规定为通识教育,第二、三、四年才是专业教育。这样看来,似乎学术界、教育界对淡化专业划分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在刚才我们说的这样一个法律教育的形式下,第一点可以做的可能是适当地淡化专业分科。虽然按照过去的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毕业后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不管是学电机也好,矿山机械也好,或者数理化也好。但是,目前的教育不一样。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向普及方向迈出重大的一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已经大大增加。又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年轻人毕业以后的就业发展已经非常多样化了。刚才说到14%的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其余的)也不一定是被迫,也有很多同学(我相信是他自己决定要)做其他工作的。这样,也要求我们的法学院教育适当地追求通识,不要太细的专业分科。除了淡化专业分科外,还可以缩减概论性的、教科书式的训练课程,就是把最基本的必修课的课时缩减。

我刚才说和国际接轨,想到美国的法律教育。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愿景”啊,(现在不是学台湾说的“愿景”嘛),(听众笑),事实上是个美国愿景,而不是越南愿景或者印度愿景。肯定是以最强的国家为榜样,即美国愿景。美国的法律教育有一个特点,(有的时候评论家不太讲),就是它是不分专业的。它的法律教育就是围绕一个统一的学位即三年的J.D.组织的,而这三年的教育本身不分任何专业。所有的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都选同样的基础课,有的学校到二年级上学期还上同样的基础课,接下来所有课程都是选修的,而且也不限制任何专业方向。你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雇主、法院、政府招聘时也不会问你是什么专

业是一个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参加工作时的任务,而不是在学校里(分好的)。虽然有少数学生出于自己的规划或兴趣,他会着重上某一类专业的课。比如说,我自己喜欢知识产权,那么我就在学校里上知识产权的课。但是,很多学校的学生是不会上这种课的,因为知识产权是一个比较小的分支,不是必修课。这样的教育有一个好处就是整个法律人共同体有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如我刚才说的,它是围绕一个三年制的学位组织的。也许有人会问美国不是有法律硕士和法学博士吗?它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硕士主要是为外国学生设置的,很少有美国学生上这个。因为它的课程在大部分的法学院不是单独设立的,只是J.D.课程的三分之一。因为法律硕士是一年,J.D.是三年。凡是读了法律硕士的外国学生可以选择或经教授指导选择上某一类课程,但是法学院没有必要单独给他开课,它的课程设计不需要像国内那样另外设置一些专门给硕士的课程。也有少数几个法学院把硕士课程变成专业培训课,比如说美国有一个法学院,他们的硕士有知识产权硕士,但是他们的这个课程一般美国律师是不会去上的。因为通过在律所工作后已经可以熟悉相关内容,大部分的律师不觉得自己还需要去读一个硕士。也有少数法学院有税法方向的硕士。但是主要的法学院像哈佛、耶鲁法学院都不会有这种项目,都只有一个统一的硕士项目,外国的学生来了后,一般跟老师谈一下,老师就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设计侧重的方向,它因为有足够多的课程在J.D.里面,所以很容易容纳(硕士项目)。法学博士呢?S.J.D.,一般的学校规定就是“L.L.M.+一篇论文”,也是不用触动J.D.的课程安排。这样对他们(法学院)来说是个成本比较低的安排,(选择S.J.D.)主要也是外国学生。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一般只是J.D.,或者再加上是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而不是L.L.M.和S.J.D.这样的设置结构比较简单,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我认为很重要),它使得美国所有学习法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不管你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或是法学院的教授,所接受的课程的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法学会或律师协会认可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所接受的职业伦理的训练和要求也是一致的,这使得共同体的感觉比较强。我觉得这一点是有道理的,在中国的法学教育改革过程中也是值得考虑的。不是说真的要变成美国法学院,而是要简化学位的设置。现在学位设置特别复杂,方老师刚才提到了,郑老师的那本书中也提到了,好像任何一个人可以从任何时候进入法学专业进而获得任何学位,而法学的任何学位都不是统一所有法律人的学位。现在又博士后,听说最早是李政道提出的“歪主意”。据说他当时搞了一批尖子学生到美国去,这些学生大多读的是在美国不容易谋生的专业,像基础物理呀,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李政道就说,我们还有博士后呀。(听众笑)现在,被国内引进来了。其实,博士后在美国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干的活,能找到工作的人是绝不会做博士后的,因为它收入又少,地位又低。一般法学院的J.D.毕业后,如果上进,会争取到法院做法官助理,英文叫做Clerk。比如,耶鲁法学院每年平均一半的毕业生会到联邦法院或州的最高法院做Clerk,做一到两年,再去从事律师工作或法律教育工作。直接做律师的也有,但是这样的人一般会被认为不是最优秀的。聪明的法学院的毕业生都到法院,最好的当然是到联邦最高法院了,跟着那九个大法官。因为联邦法院的相当一部分法官是耶鲁和哈佛毕业的,所以这两个学校法学院的毕业生(到联邦法院)做Clerk的也最多。做完Clerk以后,再到律所去就特别受欢迎,因为他们认为你受过法官的训练。做法官时,判决书的起草是很考验人的。到法学院任教也是,简历里除了注明他是J.D.外,一般有过Clerk经验的也会

Clerk,会被认为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我想,中国的法学院教育改革,包括郑老师他们提出的“六年制改革方案”,接下来可以考虑这一点,就是统一学位设置,简化专业划分,使得所有学习法律的人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和认同感。

另外就是加强能力的训练。现在的教育对知识,尤其是概念化、教科书式的知识的传授式是比较重视的,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个问题我在清华也讲过。上周在清华的一个会上,我碰到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教授,他说经管院也在开展通识教育。现在(清华经管院)一半的课程都是通识课,其中第一门课就是中文写作。我问他写作是怎么教的。他说,“你忘了,我们在哈佛,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选修课,惟有写作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只有这门课他逃不掉”。(哈佛的)这个写作不是要你去写美景啊,歌颂啊,而是“expository writing”,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主张、组织理由支持、驳斥、反论等。这些是你到各个行业都会用到的技能,工作时经常需要讲问题、提问题、解释、说服、和人沟通呀。当然,这个(写作课的)老师是不好找的。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训练,应该加强。法律教育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实体法当然是要学的,诉讼法,还有相关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只是都要学,但是写作是一个基本功。即便你将来不从事法律工作,到商界、政府部门你也要面临写作,你也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背后就是一种思维能力。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是培养通识人才的一个基本项目。

第二点,(上次讲座也提了一下),在适当地淡化专业分科的基础上,要加强宪法制度的讨论,加强政法制度的研究。同学们都知道,中国的宪法和其他国家不一样,是不容易进入诉讼程序的,但它同时又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它经常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因而是需要不断修改的。整个法律制度的演化、整个法制改革都是与宪治发展是相连的。你要说宪治,就必须谈宪法,不仅在宪法课上讨论,其他课堂上也要研究。比如知识产权,也许某一个权利的引进或者某一类纠纷的出现,有可能影响到我们整个法制的演化。我们要有这种意识,传统上叫做“政法”观念,现在就是“宪治”问题。我说的加强宪法,不是说要到处讲宪法的条文(或者教条),而是要注意到我们目前法治改革遇到的挑战与宪治的法展是紧密相连的。否则,我们就会有一种误解,认为改革就是部门法的立法或是整理一下“借来的学说”,这种改革只对少数人有用,与整个社会是没有关系的。这一点背后的问题是,要求我们学生和老师直面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不回避问题,积极讨论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宪治的成长。怎么讨论这些问题呢?我觉得是需要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的。刚才不是说到通才的培养嘛,这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把那些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东西拿来用于法学训练和研究。这样做,在学术上可以拓宽法学的领域,在教育训练上可以使受教育者摆脱法条主义的束缚来讨论问题。还可以跟一些基础课联系起来,包括与我们刚才所说的中文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法学的研究

第三个是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所谓批判性的思维不是指见到什么就批什么,而是对现有的所有权威式的理论或说法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的思维模式。它实际上是方才所讲的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教育在国内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了,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内容。一个是通识教育应该是对人格的培养,一个是通识教育是以人的一生为目标的教育,而非以具体某个专业为目标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只有

专业划分已经很细了,缺的就是融合一种批判性态度、立场和思维的教育。只有(开展)这样的教育,接下去的改革才会触及比较棘手、敏感的问题,比如说基层民主问题。基层民主不是一个理论或目标,仅靠说说就搞得起来的。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区域、地方会有不同的约束和阻力。一个人参与这个改革的时候,面临的不是书上的抽象的口号和对抗态度,而是具体的利益冲突,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考验政治智慧和思维能力的时候了,背后其实是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学术界也一样,就像我们老师不是直接参与改革而是研究它,要想发现、解决学术问题,也是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所以,我觉得第三点很重要。批判性思维教育有一个要求,就是学校和老师要容纳不同的声音,宽容对待不同意见;要有思想的交锋;要把问题讨论放在前面,而不是一上来就追究立场。实际上它关系到学术态度和教育态度问题。

第四个也是上次讲座提到的,就是自律问题。自律首先是老师和学校管理层的自律,然后才是学生的自律问题。我们前面说的课程改革、思维训练啊,是把学生放在前面。但是提到整个学校的氛围,宽容的环境,以及更为重要的法律职业的伦理问题,首先应当是老师和学校干部的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不能以身作则,就会陷入到前面提到的法学教育的悖论当中。本来已经够糟糕了,你们考上大学要克服很多困难,在整个读书期间不断博弈,寻求突围的那一个点。所以,要求老师要自律,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不是要求老师作为一个崇高的形象,而是保持最简单的师德。师道尊严,之所以有尊严,就是因为有师德。

最后一点,回到学生这里。开谈提到教育的悖论问题,其实现在我们读书的时间拖得很长。过去毛主席说,“学制太长,学生负担很重,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现在学生的负担比我们要重得多。我们那个时候,毛主席的火气已经那么大,(红卫兵)做了很多过激的事,(搁到)现在还了得。你能看得出,现在的教育很“磨人”,老是粘着你,一直到你没火气了,成为老板手下一个合格的员工,教育就算成功了。这个其实是和社会的教育连在一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说的培养自由人格的通识教育是恰恰相反的。那么怎么办?我觉得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抗拒这种教育,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这个自治不是说真的独立了,而是(学生)他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自主性,要有团结一块儿推动改革的能力。具体来说,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包括现在很多已经在做的,比如办刊物、开研讨会、采访社会名人呀。总之,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不光是老师,大家一起来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流水线生产式”的教育体制,一点不“犯规”地按照这种设计走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产品”会是自我中心,高度自私、勇于竞争但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幸亏大家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不仅是受到这种“反教育”的教育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其他的影响,所以不会变成那个样子。如果你特别老实的话,可能真的会落得这个结果。对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拒绝,应该反抗。当前的法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刚才仅是我想到的的几点对策,当然不止这些。我觉得技术性的东西总是相对容易做到,我们的眼光需要转移到对人的培养上,而不只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传授,我们的教育要努力挖掘每一个活生生个体的潜力,把每一个人早就成材,这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恰是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钱学森也说过这样的话,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老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人才培养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一味地追求精英教育、精英选拔,走到“歪道”上去了,教育只是为了把

佛校长Derek Bok,他做了二十年的校长,我毕业那年他说他干不下去了,他说他做梦都在募捐。他写了一本书,是关于大学教育的,有这样一句话:三百八十年哈佛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总统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每一个入学的学生(他称之为“每一块金子”)都放出光来。让那些读不下去的,比如比尔盖茨(笑),也放出光来。天才有他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许他不上你的大学也能成材。好的大学教育应当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都是平等,(当然这是的平等不可能是完全平等,是起点上的平等),这样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虽然录取或者课程是有选择的,但是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能成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自由成长。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尤其是法律教育,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压制(这种个性的成长)。所以,我们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接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听众鼓掌)

陈夏红、韩晓利整理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

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代写论文质量的高低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颇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则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途径。该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本文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基本思路、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正是为了这种需要和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背景 1.创新人才培养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进入21世纪,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了“人才”的主要标准。由创新而有经济增长,由创新而有了知识经济,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而进行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2.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制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诸多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差。主要体现在:实验条件落后;实验场所不足;实验设备更新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学校、教师、学生不重视实习等。 (2)实践教学内容老化,教学设备陈旧,五、六十年代的设备还在发挥“余热”,严重滞后于工程技术的发展。 (3)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缺乏设计性、开发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 (4)毕业设计环节薄弱,毕业设计论文水平低,还只是落在纸上谈兵,与生产第一线的实践需求严重脱节。 总之,在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学生个性不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3.创新人才培养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意义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巩梅张鹏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

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

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 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名称:工艺美术(142000) 2.专门化方向:紫砂陶艺、红木雕刻、玉雕、水晶雕刻。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1.入学要求: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基本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一般职业能力:

①基本的汉语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③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2.行业通用能力: ①基础绘画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色彩、装饰图案、速写、制图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设计表达能力,能识读并初步绘制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制作图和设计效果图。 ②使用工具能力:能够识别、挑选和使用工艺品制作的常用工具,能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制作一些实用工具,能使用常见的仪器和设备,排除一般仪器和设备故障的能力。 ③造型制作能力:熟悉相关工艺美术产品生产技术与设计的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能根据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图初步制作产品实样或设计模型; ④包装营销能力:具有一定的装饰设计知识与装饰造型能力;了解工艺品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工艺品包装设计对工艺品营销的作用。 ⑤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手工操作工艺品制作能力的同时熟悉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 ⑥正确的艺术审美和工艺美术鉴赏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①紫砂陶艺方向:了解古今紫砂茗壶造型资料,熟悉不同壶体的成型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泥料对紫砂壶的各部件制作;能够使用工具进行紫砂壶整体制作,熟悉不同产品的半成品的干燥过程和烧成方式,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烧成;具有陶瓷装饰的基本知识以及陶瓷装饰的一般规律,掌握雕刻、彩绘装饰的表现方法和工艺流程;具有对陶瓷装饰的一般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 ②红木雕刻方向:熟悉各地红木家具的产地,能够甄别家具的材料;熟知家具的各类知识,了解家具设计、制作的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家具加工机械和辅助工具;掌握传统家具和现代家具加工工艺的特点,了解各类家具的艺术风格;熟知各类家具的造型题材和寓意;掌握各类家具的休整技术和上色技术;具备各类家具的一般应用能力。 ③玉雕方向:熟悉各地的玉石产地,能够鉴别玉石材料;熟知玉器的各类知识,了解玉器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能够熟练操作玉器加工的机器和工具;掌握玉器制作过程的传统加工工艺特点,了解各种玉料质地材料,掌握玉器加工的抛光技

浅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浅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摘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高技能应用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 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 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地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三)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加强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措施

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方案

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方案 课程目标 培训目标 本方案以现代企业员工的职业胜任素质模型为依据,围绕“塑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星级员工”这一诉求,借鉴当今众多卓越企业员工培养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集管理学、教育学、社会行为学、应用心理学、NLP神经语言学、oing 技术等经典学科理论精粹于一体,经由国内管理学权威学者、专以及资深培训师共同研究开发,历经上万人次的市场培训检验,反复修订而成。 课程以建立新员工诚信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体系、挖掘在职员工不断突破的发展潜能以及培养中层管理者高效工作技能为目标,着力培养组织各层级员工自信且善于自省的职业态度,培养员工勤业、乐业、专业、爱业的职业行为,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主动求变的心态,适应市场变革的需要。 课程内容 员工职业素养—企业发展的源泉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对企业而言,资金可以拆借,技术可以收买,而唯一必须是自己有的,就是:一流品质的、高素质的员工。企业里任何东西都可能是有价的,唯独优秀员工是无价的。 处在多变而不可预测的市场之中,企业的兴衰存亡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演变,没有谁能够完全控制或保证企业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轨迹。企业发展的唯一保障就是千方百计地去开发内部永远也开发不完的最宝贵的资产———“人才”。 培训课程体系 1、华丽转身—从学校人到企业人 新员工应该是企业人、职业人、专业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在他们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工作角色后,组织对他们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职业化培训就是在工作之初对新员工的态度、行为、方法等进行引导和培训,以提高其基本职业素养,使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便于管理、快速提升绩效。 (1)员工职业化成长模型: (2)新员工职业化素养提升课程设置 表1:新员工培训课程体系表 课程模块课程要点课程概要 角色认知从学校人到 企业人从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需要按照工作的角色处理事情,并实现四个转变:个体导向向团队导向转变;性情导向向职业导向转变;思想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成长导向向责任导向转变。通过对成功规律的认知和了解,树立争取的态度,从而在工作中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与成功有约 职业技能团队共识通过对工作机制、工作环境的了解和认知,认识到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题,养成良好的习惯,了解有效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绩效,做一个受的用人单位新人 有效沟通 时间管理 商务礼仪

涿州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高考班人才培养方案样本

涿州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高考班人才 培养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涿州职教中心 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高考)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0910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向高职院校、部分二本、一本院校输送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学生。 五、职业范围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经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中文Word 字表处理软件、中文Excel 电子表格软件、Visual Foxpro程

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操作的能力。 3.综合利用上面七门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计算机基础知识约占10% 2.Windows XP理论知识约占4% 3.Word 理论知识约占4% 4.Excel 理论知识约占4% 5.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理论知识约占32% 6.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理论知识约占29% 7.计算机网络基础约占17% 8.中英文打字各占14% 9. Windows XP上机技能占20% 10. Word 上机技能占26% 11. Excel 上机技能占26% 七、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网页及网站设计专业、数据库应用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网格安全专业、程序设计专业、动漫专业等。 本科: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网页及网站设计专 - 3 - 2020年4月19日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

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及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岳阳职院培训与鉴定总结和规划 一、现有基础 1. 打造了培训与鉴定平台 学院现有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助产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专业教师认证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医疗人员学历教育培训基地和岳阳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四类人员”(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在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农村创业人员培训等省市级培训基地10个(培训基地见表1),培训领域涉及农、工、医、贸,培训内容涵盖从业资格、职业技能和行业法规等。既承担政府相关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又主动为企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2004年建立了省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67个,鉴定层次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劳动者的职业资格或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平、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 建设了培训与鉴定师资队伍 按照国家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师资要求,通过送培、考证等措施,培养了一支“教学能手+技术专家”的“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支具有各级各类国家职业鉴定资格、熟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精通鉴定流程、把握实操水准的考评员队伍,已逐步树立了培训与鉴

定品牌。 3. 开展了社会培训和鉴定业务 依托培训基地和鉴定所,开展了各级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年共培训27383人次,培训收入1750.3万元。 2012-2014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统计表 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力争每年完成社会培训10000人次,到账经费1000万元;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专业,学生参考率达100%,高级工取证率60%。 (二)发展内容与措施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本身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其应有的作用。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就我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等,在很多方面大都沿袭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照搬照抄“普教”的嫌疑。这也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理论教育这一内涵,在职业教育内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无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导致了企业、市场在招聘人员时,宁愿选择普通院校毕业生。它们普遍认为,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到达企业、岗位的要求,而招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即可达到岗位的要求。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类人才身上体现着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能够针对某一岗位群,结合自身掌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双赢。 围绕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改革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正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次等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应该而且必须为不同层次、职业、手工业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上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 其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正确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引领下,它才能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即将设计、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知识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基本知识(二) 一、问:什么是深度访谈? 答: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是一种相对无限制的一对一的会谈,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情感。 深度访谈是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的现场考察阶段,用以采集信息、调查核实的主要方法。评估专家根据事先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分析”、“校长汇报”、“专业剖析”、“自评报告”、“学校发展规划”、“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中,以及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校薄弱环节的核心问题,以学校领导、各部门中层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作为被访谈对象。对被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与询问,了解问题的实质,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和传递正确的评估信息的目的。深度访谈的结果将对评估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评估中,不同学校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深度访谈的对象、询问的问题及重点也可能不同,专家将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确定深度访谈的内容及访谈对象,所以无法事先掌握访谈的题目。有时专家为证实某一问题,会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所以所问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被访者负责的工作或内容。虽然不能预先了解访谈的题目,但只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在评估过程中更好、更准确地回答专家的问题。

二、问:深度访谈的目的是什么? 答:1.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是否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执行。即对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学习理解得怎样?执行得怎样? 2.通过深度访谈与学校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思路和办法,即通过深度访谈对学校进行“诊断”和“开方”。 3.引导高职院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涵建设上,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实现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三、问:深度访谈有什么特点? 答:1.平等、开放。即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深度的分析。 2.基本教育思想与基本管理方式与所有人谈;纯专业问题与对口人员谈。 四、问:深度访谈的人员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用人单位。 五、问:专家深度访谈的方法有哪些? 答:新评估方案的评估方法是:平台+考察。平台是指“数据采集平台”,考察是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视实际情况辅以专业剖析、

职业教育的论文3000字

职业教育的论文3000字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1 概述 让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进一步形成高素质强专业的职业能力。计算机课程教学作为将知识性与技能性融于一体的教学方式的代表,它把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视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故此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它的要求则更高,难度更大。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的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以此作为项目实施方式,让学生从活动中收获更多丰富有用的知识。 2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方向 2.1 课堂教学理论课程 作为实践的基础和指导者,理论课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教师可借助系统教学的方法并结合“讲授+练习”的方式,把计算机理论中所阐述的概念内涵、程序代码、框架结构等知识通过授课过程展示或讲解给学生。对于知识中的重难点及学生频繁提及的问题,教师应予与解答,并保证课堂

教授的效果。 2.2 实践上机操作课程 实践上机操作作为加深理论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高职教学目的得以凸显的一种方式。巩固理论课概念、知识则成为了计算机上机课中的主要课程。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学生上机教学中,怎样使上机实践操作更加熟练则成了学习的目标。通过上机课,学生可将课堂所学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进而巩固知识则成为了上机课的真正目的。项目教学法的上机课在实际操作之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分析实操的案例,并提醒学生难点在过程中的大致存在阶段。 2.3 基础学习项目课程 阶段项目课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章节的内容之后,把其整合成为综合的阶段性项目课。案例制作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项目,把边讲授边练习的教学方式融入其中,并把知识温习、案例分解、学生实操、阶段总结、安置作业作为教学步骤。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之中,教师最好可以先把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重点、难点给学生做下提前的提醒和讲述,重点讲解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并把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对学生予与交代和说明,最后一项工作是对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评析和总结。 2.4 综合巩固项目课程 在学生学完全部项目课程的内容后,考虑到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教师应把某些综合性强的项目布置下去。综合性强、创新性强、以案例为主应当是此项综合项目要具有的特征。这个项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结构图 3 内容及编制要求 3.1培养目标及编制要求 3.1.1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其中层级培养目标包括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3.1.2编制要求

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体育行业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兴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和体育经纪人等3个体育行业特有工种,已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总共十六类体育场所国家标准,已从2003年开始陆续实施,其中有十四类场所对执业人员做出了执业准入限制,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2004年6月,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启动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由国家认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制定的《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也自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因此,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化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的巨大变革,造成了人才需要结构上的新变化,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不仅要面临专门技能的挑战,而且还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就业渠道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这就要求体育职业教育必需从传统单一型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向多样的市场型转变。鉴于上述情况,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参考设置专业和进行培训,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综合化 谈到体育职业教育人们往往会与体育的项目、技术和技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体育的职业教育往往被局限在体育本身的技能教学、训练与指导的范围内。其实这仅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方面,最具有前瞻性的在于与体育相关的体育环境、资源、管理、服务和利用与开发方面。为了发展经济,拓展体育的就业渠道,我国体育的职业教育应围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中介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构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应围绕着体育的第二产业,如体育保健、医疗、旅游、咨询、营养等制定一整套体育职业服务教育体系。 (三)时代化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体育职业教育内容和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临国际化体育全方位竞争形势的加剧,要想强化体育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及时调整体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体育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体育职业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以超前的意识立足于科技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沿阵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本文在论述地方学院应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采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筑建广博的“科学+人文+艺术”通识课程平台、宽厚的“工程+管理”学科基础课体系、精深的“技术+特色+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形成四面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通识教育,务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灵活专业方向,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与就业针对性。 关键词:地方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优化 地方学院大多数是近几年由专科合并升格为本科的高等学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育人如同植树。树只有根深,才能杆粗叶茂,人只有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化艺术修养等通识知识(如同树的根系),才能高素质,造其无限发展之势:树只有干粗,才能木秀,人只有具备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如同粗壮的树干),才能强能力,撑起高耸凌云之志;树只有冠茂,才能荫多,人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像茂盛的树枝),才能有特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仿照树型结构提出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培养具有广博通识知识、宽厚学科基础知识、精深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实质上就是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本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健康发展的宗旨,按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既要按照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又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优势,以增强学生的竞争优势。二是从整体优化的全局出发,从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入手,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结构的科学理性与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使德育与智育教育,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有机融合,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四是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设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因材施教,创造富有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1筑建广博的“科学+人文+艺术”通识课程平台 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筑建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国际交流知识、体育军事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优化通识课程平台。改变以往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品德与法律、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