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论文大作业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人文关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影响

和作用)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04 月05 日

论人文关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影响和作用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带进了个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时代。然而,当我们期望通过科学技术获得生活便利的同时,伴随着它所带来的后果与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从内在本性上看,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倡导、高扬科学与人文两面旗帜,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使科学技术更好的促进人类发展和造福人类是我们一直要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出发探究,认识到人文关怀在这个科技发展占主流的时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基于以上,本文从以下方面对课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现在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人文批判;其次,从科学本质,人性本质及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论述人文关怀是科学技术的内在要求;再次,本文根据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现实,提出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本文试图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视野出发,努力探寻实现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现实路径,最终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层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关怀;实现;和谐发展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所具有的潜在利益愈来愈被社会所重视。然而,当人类期望通过科学技术获得更大利益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20世纪,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类整体的文化背景,这一时代成为科技文化张

扬的时代。然而,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问题,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在自然方面,科技应用和工

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现代科技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

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世界范围内,科技与权力结合

在一起,成为了霸权主义横行的尺码。在人自身方面,科技造成人类精神家园

迷失,心灵无处安顿,产生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当然问题不全是由科技本身

造成的,却与科学技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提

出了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科技伦理正是产生于人们对科技发展负面效应的认识和思考,而这种负面效应的根源在于科技发展对人本身的遮蔽和遗忘。社会发

展的终极目的是人,引导人类走出现代困境,就必须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发

展和完善。致力于恢复科技人性,其本质是要实现对人的关怀。

新世纪,现代科技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入,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崭新生活,但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与机器文明的隔膜。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尴尬,这种尴尬使我们内心对现代科技又有着挥之不去的焦虑和抗拒。人与科技的敌意是越来越凸显的主题。这样,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文关怀,减少人们对技术的疏离和恐惧,使科技更具亲和力,真正平滑地接入生活。这样,在科学技术日益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和利益的今天,现代社会己经不可能封闭自己,因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取决于双方的利益。这使得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不面对和经受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正由于此,面对科学技术创造的人类新环境,人类越来越多从社会、法律、道德和哲学的人的角度给予科学技术以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人文关怀,其目的在于: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

如何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扯的问题己经成为人类当前关注的重要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

关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如何使用科学技术问题的关注,更加深入建筑于人

类文化基础上的社会良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限制那种不惜以牺牲人类生活的质量和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正在铸造人类

新的信念和后现代话语。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彰显人文关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描绘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当今时代更是一个人

类的生存境况极为尴尬的时代。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人类从自然界摄

取了不可胜数的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过上了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富足而便利的物质生活。然而,人类并没有由此走入理想中的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缺失,使人们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困惑与迷惘之中。对此,当代许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困境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今天,由于医疗器械的发达,医生可

以通过仪器来察看病情,用电脑开药房,从而使医患关系“物化”,这样会不会使医生的同情心消失呢?还有避孕药多了,方法简便了,更有效了,会不会带

来性关系的混乱呢?医生检查胎儿性别的B超机的大规模使用,会不会使那些

具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在胎儿尚未发育成熟而扼杀其生命呢?此外,随着信

息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处于网络时代,人成了数字化的存在,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人与人交往减少而人机交往频繁,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淡,Internet中,强调言论自由结果出现的隐私问题、虚假信息等问题大量存在,还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黑客等。更为严重的是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以核武器为代表的高、精、尖武器的大量出现,人类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种威胁一旦为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所掌握,极可能变成现实: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大量尖端武器对主权国南联盟进行狂轰乱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难民背井离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将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武器,那时只有棍棒和石头”,这说明军事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定会毁灭全人类,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在今天的高科技条件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

在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遗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和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是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又

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破坏,使科技成为一种奴役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新世纪,科学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生物遗传学、电脑网络等方面而有了新的突破,由此引发的冲突愈演愈强烈。今天的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实证理性的极度膨胀,价值理性的日益枯萎,把现代人逼入了“意义的空场”。同时在很多人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当代科技基础上的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理解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由此出发,人们认为“全球危机”、“价值虚无”、“意义迷失”诸问题,需要从解剖科技入手,并将诸如此类的问题归罪于科技本身,进而要求科技对此负责。正是在这样的理念误导下,科技成为众失之的,声讨科技之声不绝于耳!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评判

面对科学技术存在的复杂性和对人类的危害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判断主要应从目的论和道义论相统一的立场出发,并将以此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可能对人类社会·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造成的影响,作为评判的主导标准。同时,对科学技术的终极人文评价的最好做法是跳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狭隘圈子和短浅的视野,立足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普

遍公认的一般伦理原则为标准,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人

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应与现行的普遍人文原则

不违背。

站在人类实践发展史的角度,我们看到,现代科技活动所引发和遭遇的诸多现实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必然延伸。从本质上来讲,人文行为应该是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而自由意志的有效行使,取决于主体对行为过程及其后果的知晓和控制能力。换言之,行为应该是一种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由选择机制和责任能力共同决定的责任行为。然而,传统与近代社会的实践尚未充分展示这一本质特性。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活以静态的等级伦常为主要关系特征,主体的知识和技能限于相对不变的共识性常识和经验。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在权利的实现、自由意志的表达、利益的公正分配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反思和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建构了道义论、目的论、德性论、自然律论等伦理标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规范体系。但是,由于人类交往实践的复杂性和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尚未实现,真正的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试验。事实上,正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同时,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结果,迫使人们放弃技术价值中立论和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进而认识到日益增长的巨大科技力量所意味的巨大责任。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呼唤人文关怀

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是矛盾的两极。因此,在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人文关怀的方面。那种只见科学技术发展不见人文关怀的观点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同时,应看到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看到双方地位的转化以及这一转化的重要发展作用。自然本身的文化和发展遵循自身严格而又抽象的规律,这些规律贯穿于具体的物质世界,形成

普遍,无数条的自然规律交织在一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理性系统。

科学技术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人类的掠

夺式开发,必然是破坏系统相对稳定的非平衡的组织结构,引发自然对人类的

报复,现代人发展科技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界与科

技协同化的自然法则。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文关怀才一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有了意义。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只要物质财富,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我们又看到,有些人在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

与必要性的倾向。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有可能出现冲突绝不意味着二者必然发生冲突。相反,从内在本性上看,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凸显人文关怀

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不仅需要物质产品来生存,同时还需要精神上

的满足。由于对自然过程中复杂的机制认识不足,人类往往只顾发展自己改造

世界的能力,而忽视自己能否适应这个世界,只顾创造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在科学技术带来美好未来的今天,一方面使人类更关注于自然的有效知识;另一方面,往往使人文科学被技术科学所挤兑,人们忽视了解决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的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生、社会等问题隔离开来,科学技术张扬而人文精神陨落。这造成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人类自身面临种种危机同步共存的局面。

科学技术并不是客观上给定的某种东西,它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应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天然的或人工的自然的过程。因此,发展科学技术

是以人为本的,在人与科学技术之间,后者永远只是工具和手段,因此要发展

以人为本的技术,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生产,从而避免人适应技术,人受

技术压迫现象的产生。技术是一种手段,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取决于人类

自己。既爱因斯坦告诫过科技工作者:“如果你们能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知道应用技术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订目标。”科技以人道和美德作后盾,才能使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的不合理运用(误用、滥用、恶用等)必然会导致人的危机。20世纪以来,从纳粹集中营血腥屠杀犹太人的生产线、日本人用中国人做细菌武器实验并实施大规模残酷的细菌和化学、广岛原子弹爆炸,冰毒的泛滥及当代高科技犯罪的增长,无不证明着现代工业文明演绎的灾难及其诱发的社会道德状况的日益恶化。科技伦理还必须处理、调整不同时代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个方面,环境科学的探讨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类正是从现代的生态环境的危机(包括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酸雨、干旱、沙漠化等等)不但给现代人带来灾难,而且会危及后代来探讨环境问题的。探讨环境方面的科技伦理学认为,要制止这种破坏,恢复或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不但要控制人口增长,要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更要从根本上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不但要调整现代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且要搞好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这样,在现代科技背景下,越是科技的发展,也越要注重人的美德修养、理性的崇高和精神的健康,否则,势必造成科技对德性的挤兑、物质对精神的

压抑,最后人成为了物质与技术的奴隶。人类应该把握科技发展的伦理尺度,

在发展科技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科技进步可能付出的人文代价与伦理

牺牲,为了使科学技术更好地解放人类,必须借助于道德与法制的控制力来制·约不良行为,从而使科技与人文实现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发展。物欲横流的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对自然真实过程的揭示,而且还需要对人的终极关怀。

人文关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己经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社会建制,技术是人的技术,其内在蕴涵的人文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下面仅就科学是如何蕴涵人文加以论述,科学作

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撒

播着人性的关怀,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具有合理的依据。

科学技术具有伦理内涵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从本质上说是至善的,科学运行中蕴涵

着道德。科学中蕴涵着逻辑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因素,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是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前提的。科学的内在蕴涵表明了科学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中的价值、伦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由此,人们不禁要追问科学何以蕴涵人文?科学的人文本质究竟是什么?

科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求真与杨善的统一。任何成功的、具有创造性的、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建立在客观

规律基础之上的,都是合规律性的;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在正确目的

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活动,才可能实现对规律的自由选择。因此,任何成功的、具有创造性的、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还应该是合目的性的。总之,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正统一。科学的伦理本质要求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追求事实,服从事实,努力做到公正合理·认真严谨,与此同时还要县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纯真

无邪的科学动机,并使获取的科学成果有益于人类,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将科学纳入价值的范畴,创造价值,实现

价值,并以此作为根基使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表明,科学的行为主体是有具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加剧了由主体认知局限性和其它因素造成的科学后果的多向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显然,科学是一种负载价值的实践过程,“价值中性”论并不能成立,在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求真”与“扬善”应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联姻

科学技术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以当代新兴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为基石。新兴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表现在:新兴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对道德提出了要求,发展了人的道德能力,完善了道德评判的准则等等。当代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特点紧密相连。而在新兴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科学技术自身已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要求。科技伦理正是基于“科技危机”境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解除“科技”目前面临的危机,通过科技伦理化和人性的理性化,谋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联手,为科技的发展开启新的道路。

走出科学主义的泥潭

科学主义是源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独尊自然科学、贬低甚至否定非科学主题价值的信念(或思潮),它相信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或唯一有价值的部分。

些科学主义者把科学绝对化、信仰化,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殊不

知科学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和深化。牛顿力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相信绝对时空观,以为物理学可以解决无数个问题。这种天真的想法被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所打破。因此,科学哲学本身也在进步,人们不再相信绝对

变的永恒真理,对科学本身也采取了比较谦虚的弹性态度。一些科学主义者

不了解世界哲学本身的进展,把敬畏自然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以人为本说的是在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关系上, 以人为基本出发点,这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而敬畏自然说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基本态度,从过去的征服到今天的相敬如宾,其基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全面

发展。

从科技的特点来看:客观失去自我,绝对失去多样,分析失去整体,而进

步失去归宿!只推崇这些特点会让人失去人情味、生机、情感和希望。人类需

要科技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进,科技是人类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不

能以科技来驾驭生命,不能让人类成为科技的奴隶!用工具、手段来取代人在

科技活动中的主体位置是舍本逐末,是在低毁生命!

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原则

生态原则

“生态价值观以人与自然的协同化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客观存在对技术有明确的价值选择,即技术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汇20]当一项科技成果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谐、平衡的时候,这就是正确的,应予以鼓励和推广;而当它有害于生态统和谐、平衡的时候,就是错误的,应予以限制和排斥,这就是生态原则。生

态原则要求实现科学技术应用的生态化,其评价标准是依据生态要素对整个系统的稳定、协调、发展。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所引起的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人类面前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被认识的领域,存在着对自然过程的非科学干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耗费,也存在着对科学成果的滥用。因此,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使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如农药DDT问世时,人们只知它有消灭虫害作用,却不知它对人的危害作用,而且这种危害性因其潜伏的时间长,其长远后果难以预料。事实上,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与人类利用科技的后果的可能无预知性导致任何科学技术都包含着风险,包含着违背人类道德的可能性。无论人类是凭借自己己有的科学技术干预自然生态系统,还是根据人类的思想来创造人工生态系统,总难免会违背部分自然规律,出现失误,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样,对科技发展的生态审查成为实现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的一道必要和重要的屏障。

生态原则确立科技发展和应用“最高限度”。经过亿万年自然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地球生态系统是复杂且有内在关联的体系,由此形成的生态平衡不仅是极

其重要的,也是极其微妙的,人类对它的影响往往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保证生态系统的和谐和平衡,特别是不可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无法自我恢复的失衡状态,这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恢复限制的范围,这就是科技发展和应用“最高限度”。这个限度之所以是“最高限度”,一方面生态价值是科技价值中的最高价值,具有优先地位,另一方面,上述限度对科技发展和应用作了一个范围最大的限制,具有更强,也更基本的限制意义。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

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

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对此,欧共体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在1989年5月召开的西方七国环境伦理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为了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型关系, 我们要重新确定人对自然、对后代、对社会的责任。所谓对自然的责任,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本身,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满足我们的需要。对后代的责任意指我们只是向子孙借土地,要考虑我们的行为可能的后代构成的威胁。对社会的责任是指,全球发展的很不平衡,财富分配极不公正,其中的重要原

因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但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球的,任何利益主体在

谋求自身利益时要顾及对他人的责任。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工业化国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反过来,它们要为后发国家提

供环保援助的特别义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还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未来主义的统一。现实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从人类目前的现状出发,首先是解决现实问题,未来主义者要求科学研究要照顾到未来。现实主义者把人类目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未来主义者则强调这一代人应当关注下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当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发生冲突时,科学家应该坚持及时补救的原则:以现实的人类生存为第一要义,同时对破坏未来的种种后果提出预先的警示,并及时提供采取补救措施的技术路线。

可持续发展原则实际上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生态原则的统一,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

而使人类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这种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协调,正是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摒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以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

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这里既兼顾了人类的利益,也兼顾了自然界的和谐;既考虑到当代人的生存,也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这是科学的理性精神、继承精神、实事求是态度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人类处境无限关怀的人文精神融汇的体现,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在此得以合二而一。其次,它提出了优化

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

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未来的任何悲观看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能够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科学技术不仅广泛受到重视, 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今天已不可

能用十字军骑士的长剑一举斩断当代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结蒂,因为现代科技长剑的锋芒也会指向持剑人。只有小心谨慎地、依靠共同的努力理出问题头绪,才能找到引线,从而使人类摆脱科技困境的迷宫,走入理性、信任与合作

的世界。

确定科学技术人文时代的新视野

人文新视野就是要有一种新利益观,新责任观,新文化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而且地球资源也是有限的。尽管在地球这个有限的生存空间,民族或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但,毕竟人类共同的命运高于一切。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企业,为了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决不能置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于不顾。人在自然中的自我定位需要全人类的共识。科技工作者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他们的身上应充满了人性和爱心,他们的思想应闪耀着理论的光芒,他们的行为应遵循着法律的规范,他们的良心不再遭受道德的谴责。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科学道德修养,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心的责任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道德素质。要探究有利于科技健康发展的社会总体精神,必须重构有利科技进步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应体现种种文化的规范引导,而一旦科技有了各种文化的引导,就会导致科技涵义的深化与丰富,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因有其人道主义的、文化的和人生意义等的人文指向和尺度蕴含,从而能表达人的清感世界。只有这样的文化观,才能为科技的健康运行提供指导。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渗透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为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意蕴,而人文精神也渗透着科学意蕴。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看法,科学的精神气质应当包括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合理怀疑性五个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既重视科学技术又重视人文精神,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完美的结合,推动中国社会沿着健康的轨道步入新世纪。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教育是人类最为复杂的两项工程之一”(另一项是组成一个完善的政府)。因为康德认为,世界上最浩瀚的是大海,比大海更浩瀚的是星空,但是比星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教育的对象是千千万万个人的心灵,所以教育确实堪称人类最为复杂的工程。但是教育不管如何复杂,其内容如何包罗万象,总不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类,因而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科学教育,也包括人文教育。优势的古典文科教育到古典文科教育受到动摇、科学教育逐渐兴起,直到科学教育独领风骚、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的过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这种此消彼长,维系了几千年之久。按照现代人应有的文明水准,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先进教育手段,历史的这种摇摆将在21世纪逐步收敛,而趋近于一个新的平衡点。也就是说,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意味着人文和科学这两种教育文化体系的全方位的融合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对现代大学来说,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则主要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层面上体现出一种有机的融合。一个健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一定是有

着完整人性的人,是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人。这就要求社会教育要把科学与人文、技术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理解

自然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彼此应该减少敌意,对对方采取相互的宽容态度。人文学者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进行人文的学术研究,但不能随意

制造新名词、任意发挥想象力和不讲理性和逻辑。这是自然科学家反对的,也

是当前两种文化冲突的诱因。同时,许多自然科学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常很陌生,更缺乏对人文学科的了解。这在科学研究

领域越分越细的情况下是在所难免的。但自然科学家对人文研究应该具有最起码的“宽容”,而不能以“科学万能”自居。

结论与建议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积极地影响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

前所未有的扩大,所以保障与促进人的发展己成为一个关系到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社会进一步发展极为迫切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力量,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成果上,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使新科技能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则要确

定新的原则,限制某种科技成果的使用范围,保证科技沿着从根本上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前进,实现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社会和谐是进步和发展中的和谐,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对社会进步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技术的这种责任被人们转化为对科学技术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价值期望。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侈,和谐社会要适应这种革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技术训练与品格培养等四方面的关系,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之间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在科技与人文这二者破碎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恢复理性的有机性与整体性,把人的理性提升为圆满、统一的大智慧。避免人性的碎片化与单向度,恢复生命的完整性与丰富性,进而使整个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入良性、有序的运行状态。

和谐社会强烈要求既要重视科学,又要重视人文,更需要二者的合作。只有人的和谐发展,刁一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和谐发展的人。人是社会的基础和构成要素,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和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即人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全面进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社会,必须是人的尊严受到保护,人的自由受到尊重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社,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但科学技术不合理的应用也使人类自己制造了一个统治自己的工具,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人类必须从功利的视域中解脱出来,使科技的成果应用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促进人类社会、人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l]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杨怀中.科技伦理学〔M〕武汉:武汉_L业大学出版社,1988

[4]吴文新,论科学技术的“人本”走向仁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 [5」李锐锋,让科学真正造福人类「A].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6]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

[8]石光荣,试论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7

[9]许艳华.科技伦理一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

[10]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侯样祥.科学与人文对话.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论文

航空技术创新与自然辩证法 院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XXX 学号SY1405XXX 任课教师叶山岭 上课地点主M101 2015年4月10日

目录 引言 (1)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简介 (1) 2 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2) 3 航空技术创新实例与哲学原理分析 (2) 3.1 航空飞行器的认识与发展论 (2) 3.2 航空研制技术中的对立和统一 (3) 3.3 唯物辩证法对航空技术创新的影响 (4) 4 结语 (4) 参考文献 (5)

航空技术创新与自然辩证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关键的体现,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强盛的发展过程中,理论和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史。在技术创新的各项要素中,拥有创新思维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航空工作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航空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 引言: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深刻地体现了这一伟大的哲学思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不断开拓思路,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才能实现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认识论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列举了几个航空技术创新的实例,分析了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期今后能够更加主动地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研工作。 1、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认识论简介[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自然辩证法是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来研究事物的本质,揭示了支配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

论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意思也不尽相同。本文所述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异化的基本含义。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异化可以“弱化”或部分“消除”,但彻底根除技术异化不具可能性。这可从自然的、知识的和人本的三大维面来解读和论证。 1 技术的反自然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具有合自然性,即合自然规律性,这是一切技术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就是F 拉普所说的:“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合自然规律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但是,技术同时又具有反自然性,即反自然天然性(包括反自然天然因果性)。技术的反自然性表现在技术的生成、传播、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果——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 技术的反自然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具有“对人的不友好、敌对”即反映了技术异化的倾向性。这是因为: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之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己之物”,这意味着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技术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干扰”、“破坏”作用。这种“干扰”、“破坏”作用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技术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干扰”、“破坏”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作用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和敌对的力量反作用于人本身”的倾向性,因为技术反自然性的实质也就是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界的干扰性、破坏性,这种干扰性、破坏性本身无疑蕴涵了“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即技术异化的倾向和可能。 第二,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是指技术一经产生,技术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即使技术的这一特性展现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人们也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作用于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对世界的作用具有永久性,而这种永久性将随着技术反自然性的具体效应的积累而在总体上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就像汽车技术在为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它已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车祸、污染、耗能等,但人们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永久地作用于这个世界一样。由于汽车技术大量和永久性的使用,伴随其“恶”的具体效应的积累,汽车技术也就必然成为“和平时代的战争”(指对人体自然的毁灭)、“人类健康的杀手”和“能源消耗的无底洞。也就是说,汽车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汽车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2 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 技术具有确定性,即技术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它是技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基础上、在(科学)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性。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术赖以建立的科学知识基础本身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即便是像牛顿力学这样一种确定性知识,20世纪60年代的KAM定理,也揭示出了牛顿力学具有内在的随机性、不确定性。至于现代科学理论,其知识的不确定性特征就更为凸显了。例如,

自然辩证法作业-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 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必修课《自然辩证法》,我一向对马克思主义抱着一种排斥态度的,对我们强行的灌输很反感。第一节抱着去看看的态度去的,尝试着去听了一下,刘老师的讲课吸引了我,一些从前都没有在意过的新颖的观点,富于逻辑性的观点,这些激起了我的兴趣! 随着学习时间的日益增多,我对这么课程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以下是我对这么课程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科学实践,并随时受实践者的检验,可以让人开阔眼界,思想活跃,对我们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作为研究生,怎样研究怎么学习成为我们的问题,通过学习这么课,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学习自然辩证法,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中的哲学、行动的哲学。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后来以神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直到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 老师讲过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这一点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辩证法作业及问卷

课程大作业 一在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 1 从萨哈罗夫的呼吁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2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和政治的关系 3 从李森科事件谈科学和民主的关系 4 从万尼瓦尔·布什的建议谈科学和社会的契约关系 5 斯诺命题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6 默顿的科学规范和现实 二大作业按论文格式撰写,包括: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正文部分不少于4000字。题名、摘要、关键词不需要译成英文。文末的参考文献必须严格按规范注写。 三大作业须提交纸版和电子版。纸版论文在最后一次课(第8周)上课时提交。各专业推选一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收齐电子版作业,将压缩后的文件夹以学院专业为文件名, 四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正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图、表、数据等均须注明出处,并按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标注,出处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按同样顺序列出,相同的文献使用相同的文献序号。 五纸版作业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不需独立的封面页。首页左上角注明学院、专业、姓名和学号。 六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作业,必须提前将缓交申请发送到上述电子邮箱,说明情况并告知本专业的课代表。经同意后,作业可缓两周提交。 七请各位同学协助完成一个小问卷调查,附在电子版作业的后面。感

谢各位协助我们改进“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 注: 1 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Dmitrievich Sakharov ),苏联核物理学家,在苏联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60年代开始活跃于政坛,反对核武器扩散,呼吁各国停止在地面进行核试验,也参和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1963年的签署。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 3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Trofim Denisovich Lysenko),苏联生物学家。 4 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美国著名工程师、科学家。二战末,为回应罗斯福总统的咨询,组织专家学者写作《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该报告认为“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建议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 5 斯诺(Charles Percy Snow),英国学者。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的演讲。 6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美国科学社会学家,1942年撰文《论科学和民主》,提出科学的规范。

北航自然辩证法概论论作业_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以材料的发展历程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该学科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包括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得出对人类有益的方法与技术。本文通过思考分析,达到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进一步指导新材料研究之目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研究应用

引言 科学技术属于哲学范畴,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外在的关系,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即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部分的科学技术与作为整体的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材料科学技术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且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同时,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自然科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使得我们在研究中抓住重点并有个清晰的思路,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研究方法的规律性探索,这表明了它具有科学技术特性。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抵制和批判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自然辩证法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的考察,还要进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 学生姓名:刘畅 学号: 44 任课教师:赵泽林

自然辩证法对我科研选题的启发 摘要:文章从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角度【1】,对科研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情况,就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效益性几个方面探讨选题的基本原则【2】,并分析选题依据及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科研选题原则意义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研究生【3】,科研选题是我踏入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难点,如果选题不当或草草选题会造成科研工作走弯路和失败,只有选出恰当的课题,才有成功的可能。英国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著名科学家维纳也说过,知道应该干什么,比知道干什么更重要。要想做好科研,除了不再像本科一样依附老师和朋友,要独立思考,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在进行了快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学习后,它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给我的科研选题有了很大的启发。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科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能源催化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能源科技发达的社会,能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命脉”,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终究要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一般都把侧重点放在与经济有重大效益的技术课题领域,我们实验室研究的催化剂最终都是希望不再停留在小产量和局部高效催化的科研研究领域上,而是能够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给工业能源催化带去进步,改变现有的困状。所以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科研选题提供一定的方向。第二,勤于思索,注重创新【4】;能源催化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客观的研究对象——催化剂;科学的研究方法——物理性质表征,计算机测活等等,也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如多相催化理论。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拘泥与已有的发现,才能获得进步。第三,深入了解,注重选题的科学性;一门学科不足的地方就是需要进步的地方,但首先得了解它不足的地方【5】,进而提出改进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

xxxx大学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科学研究方法探析 作者: 作者学号: 作者所在学院、专业: 论文评语: 【优秀】论文选题符合本课程要求,作者能够很好地结合专业实际对论题展开分析论述,逻辑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参考文献规范,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教师签字: 【良好】论文选题符合本课程要求,作者能够结合专业实际对论题展开论述,逻辑结构比较严谨,论证比较合理,参考文献比较规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教师签字: 【中等】论文选题符合该课程要求,有些段落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语言比较流畅,论证具有一些合理性,标注了相对规范的参考文献。教师签字: 【及格】论文选题基本符合本课程要求,个别内容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资料较丰富,语言比较流畅,表明作者在论文上下了一些功夫,标注了参考文献。教师签字: 【不及格】论文选题基本符合课程要求,论文中资料比较多,但剽窃现象比较严重,治学态度不严谨,逻辑结构混乱,标注不规范,写作不认真。教师签字: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科学研究方法探析 (xxxx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xx xx xxxxxx) 摘要: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文在阐述了控制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析了学科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做了阐述。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方法 1引言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自动化对应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有七个二级学科丹空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1]。 2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覆盖面宽层次跨度大的学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其精髓是它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控制反馈优化等概念和方法,几乎被应用于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与其他技术学科相比较,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更基础的性质,它的成果是通过其原理和方法在各应用领域中的物化来体现的,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科中的研究方法的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控制理论以动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有的控制理论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捉使控制理论自身的发展也催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控制理论方面在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量子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期末结业论文 1.自我学习状态评价 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我在第一学期选择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从本学期的第十周一直上到第十七周,我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100%,只有一次上过第一节课之后导师临时找我谈话,故而缺席了后半节课,为此我也感到很遗憾。虽然在本科期间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实践有着粗浅但不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考研,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水平不高,同时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世界观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认真学习的心态,没能敢于在课上发言,这对我也是一种遗憾。 经过了八周的学习,我感受到这门课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精神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大纲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讨论、学术前沿及问题讨论、历史资料与案例研究、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建议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以及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等内容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从整体来看,我认为这八周的课程对我来说是收益良多的,我对我这八周的自我学习状态还是非常满意的。 2.在本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册教材的安排上,分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讲解,第五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解,但是前面的四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第一部分中,我掌握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思想经过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西方机械唯物注意自然观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科技观答题模板-2

屠哟哟荣获诺奖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纪中叶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是为什么? 其一是外在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科研机构以及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建制保证。首先,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这一条件正是西欧上升中的并且不久就取得统治权的市民阶级所具备、而为其他国家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所不具备的。其次,科学必须受到现存政治社会体制的尊重和鼓励,亦即现存的政治社会体制必须能够把大量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科学事业上来。中国社会重八股,鼓励“八股人才”而不鼓励技术人才,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满足了等级专制制度要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目的。所以说中国的社会条件还远不足以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诞生和发展。 其二是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西方哲学,往往也可以看到有一种强烈的主智主义的倾向,要求假手逻辑推论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信仰,如上帝存在之本体论的证明之类。而中国哲学则习惯于用比喻,而不用逻辑推论。这样也就决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识或真理本身也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我们不能(或不应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只能为尽人伦而求知识。一个最值得瞩目的历史事实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既没有西方古代的原子论,也没有西方近代的机械论。而这两者一脉相承,对近代科学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构成为一个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正因如此,我国正努力转型为科技创新型大国。中国领导人早已认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者的素质、生产对象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管理紧密相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实现的。邓小平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江泽民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而在现代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依然没有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也是“钱学森之问”。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从根本来看还是教育的问题。 其一是外在原因。中国教育体制的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学历造假、学风问题等等,可是问题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其二是内在原因。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是方向性的差异。身在儒释道文化圈的中国教育,强调伦理与知识,终极目标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形式逻辑理论和实验验证科学的传统,强调真理与智慧,终极目标是思想家和科学家。布莱尼茨也曾言称,中国长于政治伦理道德,西方长于数学、自然科学。终极目的的不同将两种教育距离逐渐拉大。 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创新型大国,要注重人才本身,更要注重教育体制的变革。文化是内因,社会是外因;人才是内因,制度是外因。只有坚持内与外的辩证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对于如何培养人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教科研管理体制,为出成果、出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课程设置和培养机制,造就领军型人才;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教学服务于个性化人才培养。 然而,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时,不应忘记保护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的开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有的良性自然平衡,引发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反制人类,这就是技术异化。但是,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所以,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时,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辩证法作业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 学生姓名:刘畅 学号:2015120244 任课教师:赵泽林

自然辩证法对我科研选题的启发 摘要:文章从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角度【1】,对科研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情况,就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效益性几个方面探讨选题的基本原则【2】,并分析选题依据及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科研选题原则意义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研究生【3】,科研选题是我踏入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难点,如果选题不当或草草选题会造成科研工作走弯路和失败,只有选出恰当的课题,才有成功的可能。英国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认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著名科学家维纳也说过,知道应该干什么,比知道干什么更重要。要想做好科研,除了不再像本科一样依附老师和朋友,要独立思考,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在进行了快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学习后,它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给我的科研选题有了很大的启发。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科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能源催化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能源科技发达的社会,能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命脉”,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终究要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一般都把侧重点放在与经济有重大效益的技术课题领域,我们实验室研究的催化剂最终都是希望不再停留在小产量和局部高效催化的科研研究领域上,而是能够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给工业能源催化带去进步,改变现有的困状。所以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科研选题提供一定的方向。第二,勤于思索,注重创新【4】;能源催化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客观的研究对象——催化剂;科学的研究方法——物理性质表征,计算机测活等等,也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如多相催化理论。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拘泥与已有的发现,才能获得进步。第三,深入了解,注重选题的科学性;一门学科不足的地方就是需要进步的地方,但首先得了解它不足的地方【5】,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这无疑都是对选题重要意义的高度概括【6】,提出的课题也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原则,不能随意而为。第四,根据实际情况,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可行的科研题目;广义上讲,凡是具有科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