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理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在相同的高度下,饱和土壤和自由水体系是平衡的。土壤水受大气压力,因此,在参考

自由水体系静水压力是零(零压力意味着零吸力)。在没有流出之前,轻微的吸力也适用于

饱和土壤中的水,当吸力大到超过某一临界值,土壤中最大孔隙中的水开始排出,同时空气

进入土壤填充这一空间,这个关键的吸力就是所谓的进气吸力。当开始饱和时,在粗糙质地

和有大孔的良好聚合的土壤中,土壤吸力一般很小,但是,在密度差的聚合中纹理或是好纹

理的土壤中土壤吸力一般比较大,因为在粗纹理的土壤中很多空在大小上被统一,这些典型

的能展示关键空气吸力现象的土壤比那些孔径尺寸比较多的土壤做起来更加明显。

随着空气吸力被应用,将要被抽空的所有孔中的第一个将是比较大的一个,针对空气吸

力的运用,它不能保留有水,回顾毛细管方程(r /2p γψ==-),我们可以很稳的预测空

气吸力,慢慢增加将会导致越来越小多的毛孔变空,直到达到一个很高的吸力值,仅仅剩下

的那些很狭窄的孔有水,相似地,土壤水吸力增加、减小和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化封皮

的厚度有关,因而土壤吸力的增加也与降低土壤的湿度有关。在平衡时,土壤中剩余的水量

是冲水空的大小和数量,还有吸附在颗粒上的水量的函数,因此它是一个矩阵水吸力函数,

这个函数通常是通过实验测得,在图形上称此曲线为土壤保持曲线,也被称作土壤水分释放

曲线或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迄今为止,对于土壤水吸力与基本的土壤特性的湿度关系的预测没有什麽普遍理论存

在,(纹理和结构),一般来说,吸附和孔隙几何效应太复杂而不能通过简单的模型来描述,

几个经验已经提出,明显的描绘了土壤和有限土壤吸力范围内的土壤水分特征。在1996年

维赛尔提出这样一个方程:

c b f a θθψ/)(-= (6.34)

式中:ψ—土壤水吸力;f —土壤孔隙率;θ—土壤容积含水率;a,b,c —均为经验系数和指

由于计算它的常量太困难,这个方程被阻止适用,维赛尔发现常量b 取0~10,a 取0~3,

f 取0.4~0.6各不相同。

laliberle(1969)、whiteti (1970)等人、Su 和Brooks (1975)以及Gennuchten (1978)

提出描述含水量和土壤水吸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目前常用的方程是Brooks 和Corey 于1966

年提出的:

λψψθθθθ)/()/(r c r m =--)( (6.35)

因为土壤水吸力值比进气吸力值e ψ大,指数λ表示孔径分布指数,在这个方程中,θ

是土壤容积含水率,(是土壤水吸力ψ的函数),m θ是最大含水率(饱和或接近饱和),r θ是

指剩余含水率仍以很高吸力保留在不能形成连续网络的小孔隙里(比如内总孔隙)。

其较大部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被描述成双曲线,在1970年,加德纳等人提出经验公

式:

b a -=θψ (6.36)

常数b 对于砂质土壤有一个4.3的值,这个关系仅仅适用于特征曲线有限的部分,所以

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分析含水率的变化过程是有用的,(在分配或内部排水)。仅仅方

程的描述,不适用于接近饱和的湿度范围,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上,一个拐点把曲线分成两

个区,每个区分别用不同的函数表示,为了描述整个曲线 Gennuchten 于1980年 提出了这

个公式:

m n

a -+=]1[c ψθ

公式中的a 、n 、m 是按以下说明的经验参数:a>0;n>1;0≥ψ;0

之间取值,a 在10-3~10-2cm -1之间取值

按土壤吸力的低值保留水量,(大概0~100KPa 或是0~1bar 之间),主要依靠毛细效应

和孔径分布,于是它受土壤结构的强烈影响,然而,以较高的吸力保水越来越多,是由于吸

附力,所以保水受土壤结构影响较小,更多的是受土壤纹理和表面的影响较大,1968年,

根据加德纳,含水量为1.5兆帕斯卡吸力(15巴经常援引作对于植物可用水量的最低限度)

和土壤的表面积很好的相关,如果在颗粒表面统一分配,它将代表大约10层的水分子。

通过上述讨论,很明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范围和形状主要依靠土壤的纹理,一般

说来对任何特定的吸力,粘土含量越多,保水越多,曲线的坡越缓,在沙土中,大部分孔相

对比较大,一旦这些大孔在给定的吸力下没了水,仅仅剩下一小部分水,在粘土中,孔径分

布更均匀,大部分水被吸附,所以随着土壤水吸力增加将导致湿度降低比较慢。

因为土壤结构主要是在低吸力范围内,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形状,我们可能期望

的压实效果,(它破坏聚合土壤结构)是为了减少总的孔隙度,特别是合计的大孔的数量,

作为压实结果,饱和含水量和具有低吸力应用的起初含水量的降低在减少,另一方面,中等

大小的孔的数量在压实土中很可能有些多(因为起初一些大孔通过压实已被挤压成重点等大

小的孔)。然而,微孔仍不受影响,因此,对于高吸力范围,压实和不压实的土的曲线趋同,

(图6.10)在非常高的吸力下,保水机制是吸附而不是毛细管,因此,保水变得土壤纹理甚

至更强烈,而不是土壤结构属性。

如果两个土壤体系,在纹理或是结构上不同(起初的湿度和水势)将直接产生物理关

系,基于能量平衡,一种土壤的水将一般进入另一个土壤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水势将变的

完全平衡)即使在平衡的时候,然而,两种不同的土壤,一般在湿度(因为含水量和水势相

反)上不相等,每种土壤含水量多少,最终取决于它们自己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这两个土

壤体系或者说这两层土壤能够获得平衡,在湿度方面,这两种土仍然展现出了显著地非均匀

性、间断性。我们能轻而易举地设想出一种情况,一个干土层的水将流向湿土层,仅仅是因

为前者的水势比后者的高,由于纹理、结构、海拔、渗透或温差,一方面平衡是势能的一种

均衡而不是含水量。

在没有压缩的土壤中,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一旦获得允许有效孔径分布的计算(不同

孔径类别的数组或相对数量)吸力从1ψ增加到2ψ导致一定体积的水释放,那体积很明显和

有效半径在r 1~r 2 之间的一定范围的孔的体积相等,由毛细现象方程r /2γψ=得出1ψ与r 1

有关,2ψ与r 2有关。

将要强调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不饱和土壤中的水处于负压的情况下,将不会自发的

渗入到大气中,流出土壤进入大气,土壤中的水压必须超过大气压,同样纹理好的土壤中的

水会回流到起初干粗纹理的土壤中的大孔中,水必须是在足够低的张力的情况下接近大气

压。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斜坡是每单位基质势的变化所导致的含水率的变化,一般被称作

比水容量(或者是土壤容水度)θc :

p d d c φθθ/= 或 ψθθd d c /-= (6.37)

有关保留水分的词和比热容相似,比热容就是单位热势能的变化所导致的含热量的变化,然

而许多材料中,虽然比热容与温度有关,但是土壤中比水容量主要是与基质势有关,因此对

于植物来说,它是影响土壤水分储存和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性质,c 的实际性由土壤纹理、温

度、滞后性决定。(滞后性在下一部分介绍) 讨论了比水容量对于基质势的依赖性和滞

后性。

一个尚未完全理解的现象就是由于土壤基质的缓慢的变化所导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的可能的变化(粘土的膨胀或收缩,内聚合物的絮凝或分散)基质依次受土壤溶液中成分和

浓度的影响,当土壤溶液相当与集中成电解质,膨胀一般受到抑制,特别是如果二价阳离子

钙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膨胀一以任何吸力值保水,比如纳的单价阳离子的优势,当土壤

溶液稀释时会更加明了。其它的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是气泡的诱捕和持久性和由于

突然的潮湿,还有长期饱和导致的土壤结构的变化。

滞后性

基质势和土壤湿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示:(1)脱湿,通过合理地利

用土壤吸力和湿度的关系,即增加饱和样品的吸力的方法去慢慢风干土壤。(2)吸湿,通过

湿润干土样品来减少吸力。每种方式都形成了一个连续曲线,但是这两个曲线一般不相似。

在给定吸力下,土壤湿度在脱湿(干燥)情况下比在吸湿(润湿)的情况下更易达到平衡。

土壤水的容量和状态的平衡所导致的现称为滞后现象(Haines ,1930;Miller 和Miller ,1955a ,

b ,1956;Topp 和Miller ,1966;Bomba ,1968;Topp ,1969)。

Poulovassilis 于1962年提出用物理词语来描述曲线滞后现象:如果物理量Y 由独立的

自变量X 决定,那么无论x 是增加还是减小,Y 和X 之间的关系是唯一的。这种关系是可

逆的。然而很多物理关系是不可逆的。即使是X 的变化非常慢,X 的增长的曲线和下降的

曲线也不一致。例如,我们通常在磁场中会看到滞后现象。

图6.11是在基质吸力与含水量的坐标系中描述的典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其滞后现

象。滞后效应可以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

1、 土壤孔隙的非均匀性(它们之间彼此分开,中间有小通道连接)导致了“瓶颈理

论”,如图6.12。

2 接触角理论(见第二章),由于推进过程的接触角和曲率半径比撤退过程的要大。

相同水分条件下,脱湿时的吸力比吸湿时的大。在前进的半月板的情况下比后退的情况下大,

给定的含水量因此将展示出在脱湿过程中比吸湿过程更大的吸力,当表面被置换的时候,(由

于表面粗糙度,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的存在和其中液体分子吸附和解吸机理,接触角的滞后

性就会增大)。

3 封装在“盲孔”或是“死胡同”孔隙中气体将会大大地减少湿润土壤的含水量。由

于其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严格说来,不是真正的滞后性),滞后效应就不明显。

4 膨胀、收缩、或是老化现象将引起样品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土壤结构的变化(Hillel

和Mottes ,1966)。在土壤干湿体系中,空气缓慢溶解或是溶解在土壤中的气体的释放也会

影响吸力-湿度之间的关系。

人们最为关注的是“瓶颈理论”。孔隙假设理论见图6.12。此孔隙的半径包括相对较大

的孔体的半径R 和较小的出口的半径 r 。对于开始充满水分的孔隙,基质势超过

r ψ(r r /2γψ=)时,这孔就立刻排水。而基质势低于R ψ(R R /2γψ=)时,孔隙能再次吸

湿而充满水。因为R>r ,所以r ψ>R ψ。脱湿过程取决于连接渠道的狭小半径,然而吸湿过

程取决于孔隙的最大直径。这些不连续的水分的喷加就是所谓的海恩斯跳跃(晚于

W.B.Haines ,他在1930年首次提出这个现象),此现象在粗砂中很容易看到。低吸力范围内

砂质土壤的滞后现象比高吸力范围的明显。

这两个完整的特征曲线,从饱和状态到干燥状态(反之亦然)是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

象的主线,当湿润的土壤排水,或当脱湿的土壤再润湿时,,吸力和土壤湿度的关系遵循某

曲线,形象地描述为从一个主线移向另一主线。处于这两条曲线之间的线就叫扫描曲线。

循环变化往往需要干、湿交替形成扫描曲线,由此它将在在两个主干线之间形成循环

(见图6.12)。这样θψ-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复杂。由于它的复杂性,滞后现象经常被忽略。

在文学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常被报告为解湿曲线,也称作土壤水分释放曲线。吸湿曲线也

相当重要,但是很难去描述,所以对其的描述不很频繁。

滞后性的概念是在独立域理论(Poulovassilis ,1962)和非独立域理论(Muatem 和miller ,

1979 ;Mualem ,1984)之间变换的。前者基于“所有的孔都独立排水”的假设基础之上,

后者认为仅仅和空气相通的孔能排水,这通道取决于周围的孔是充满水还是充满空气。考虑

到它的独立性,独立域条件是可以运用的。

在过去,滞后性一般在土壤物理学的实践中被忽略,在涉及到单向吸湿(例如,渗透)

或是单向干燥(例如,蒸发)的过程中才被提及到。但是滞后性在干、湿同时发生变化或土

壤外轮廓的变化中(例如,水分的重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同质地和结构的两层土壤也

会彼此平衡(例如,相同的能量状态)。如果它们的吸湿-脱湿情况不同,它们在湿度方面也

有差别。另外,滞后性能够影响动态和静态变化,以及土壤的性质(例如,热力传导和流动

现象)。

土壤水势测定方法

在很多环境和工业的调查中,本章前面所提到过的测定土壤含水率的方法显然是非常

重要的,但是它没有对土壤中水的状态进行确切的描述。要获得这一确切描述,土壤中水的

能量状态(土水势或吸力)的测定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讲,我们需要分别对土壤含水量和

土水势进行描述(Phene.等人, 1992),因为基于土壤样品的校准曲线的转换是常常是不可

靠的。

现在我们描述几种适用的测定土壤水势的方法。

张力计法

张力计是用来连续测定土壤基质吸力(也称作土壤水分张力)的装置。张力计的基本

组成见图6.13。此装置包括一个多孔杯,其材料一般为陶瓷,将其通过一根管连接到压力表,

装置的各个部分都充满水。将杯子置于土壤中用于测量吸力时,杯中的散装水通过液压接触

和陶瓷杯壁上的孔与土壤中的水趋向平衡。将杯子置于土壤中时,在张力计中的水一般处于

大气压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处于负压,在吸力作用下,水将会从密闭的张力计中流出。结果,

张力计中压力低于大气压,分压力由压力表指示,它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充满水或汞的U 型

管,一个真空计或是一个电传感器。

这个仪器在土壤中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追踪土壤基质吸力的变化。当土壤中的水通过

排水或植物摄取耗尽时或是通过降雨或灌溉补充时,测量计上就会显示相应的读数。由于杯

子和周围土壤以及杯子和土壤的接触区域的液压阻力,土壤中张力计的变化比吸力的变化滞

后。滞后的时间通过使用空型设备或是一个带有传感器的压力表来使它降到最小,这样张力

计随土壤基质吸力变化时不会有水的流出。

因为张力计陶瓷杯的外壁能渗透水和溶质,土壤溶液中的溶质能自由地扩散到杯里,

因此张力计陶瓷杯中的水和土壤中水的成分和浓度趋向相同,因此,张力计不能测定土壤水

的渗透吸力(除非它配备了辅助的盐度传感器)。

张力计通常来测量吸力值在1atm (约为1bar 或是100KPa )以下的基质吸力。这主要

是因为真空计或是压力表测量的是相对外部大气压的部分真空。即使它测量的是和相对大气

压无关的压力(例如,通过电阻压力表来完成),从宏观上讲,我们在测量超过1atm 的张力

时仍会面临水柱失败(而狭窄的毛细管中的水能连续保持很高的张力,例如,大树木质部管

中的液态水的连续)。另外,陶瓷主要由多孔材料和透水材料组成的,有利于土壤水与吸力

的快速平衡,高吸力会导致土壤中的空气进入杯中。进入的空气会使得内部张力产生的压力

和大气压相等,这样,即使张计不显示,土壤吸力也会继续增加的。

实际上,大部分张力计的测量范围约为0~0.8atm (80KPa )。为了测量更高的吸力,科

学家们发明了测量土壤空气相对湿度的干湿表和带有半透膜的渗压计。张力计有限的测量范

围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广泛适用。虽然0~0.8 atm 的吸力范围只是这个领域的总吸力范围的一

小部分,它却包括了土壤湿度范围的绝大部分。对田间土壤而言,此张力范围占植物可利用

的土壤水总量的50%还多(在粗质地土壤中占75%甚至更多)。而在土壤管理(像灌溉)中,

保持土壤的低吸力状态最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时张力计就显得非常有用了。

由于在低静水压力(或较高的温度)下气体溶解度的降低,以及未饱和土壤中的空气

通过陶瓷杯的多孔壁而扩散,气泡会在连接多空杯和压力表的充满水的管中频繁产生。虽然

气泡的存在对张力的测量影响不大,但它却降低了张力计的灵敏度。定期地清除气泡或清洗

管子的技术已基本成熟(Cassell and Klute ,1986)。

张力计较高的成本,会限制它在测定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复合土壤吸力模式方面的应

用。张力计对它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很敏感。因此,张力计的地上部分应做适当的防护以避

免阳光的暴晒。在安装张力计时,应当确保土壤和杯子之间良好的接触,这样平衡就不会受

到接触区域的阻抗流的影响。尽管张力计也有缺点,但它是比较实用且便于商业推广的仪器,

在技术人员的正确使用下,它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有关土水势的数据。

张力计被广泛用于指导农田、果园以及盆栽植物的灌溉时间(Richards 和Weaver ,1944).

实际运用时,我们通常把张力计放在根区附近的不同的土壤深度中,当张力计的指示的基质

吸力值低于设定值时,就应该对土壤进行灌溉了。置于不同土壤深度的张力计可指示植物根

系所需的灌溉水量,也可以描述土壤水力梯度的计算。如果n 321ψψψψ,,

,, 分别是土壤表面以下n z z z z ,,,321 深度(以mm 计)水头(1mm 的水头的压强约为10Pa )的基质吸力

值,则dz d /ψ在z i 和z i+1深度之间平均水力梯度dz d /ψ为:

)/()]()[(/111i i i i i i z z z z dz d -+-+=+++ψψψ (6.38)

根区以下土壤水力梯度的测定尤为重要,因为那里水运动的方向和幅度都不容易确定。

热电偶湿度计法

平衡状态时,土壤水的势能和周围环境空气中水蒸气的势能相等。空气可看作为一个

理想的仅允许水分子通过的半透膜(假设溶质是不挥发的),所以在确保热平衡的前提下,

忽略引力效应,蒸汽势能就可以看成是是基质势和渗透势的和。

湿度计是一种用来测定相对湿度的仪器,也就是在相同种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

压和水蒸气饱和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平衡分压的比。湿度计一般是用来测定由干、湿球温度

计所测得的温度之间的差别。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其与周围空气达平衡状态时,非蒸发表面

的温度。湿球温度计用来测量可蒸发表面的较低的温度,蒸发表面的潜在热量按蒸发率的比

例被吸收。

如果空气中相对湿度比较低,它的蒸发的需求和蒸发率将升高,导致湿球温度相对于

干球温度明显降低。气体和潮湿的土壤平衡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将取决于温度和土壤中水的

状态。温度相同时,由于吸附作用、毛细作用和溶质作用的制约,土壤中水的蒸发能力将会

被降低(和纯的自由水相比)。因此未饱和土壤中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将会低于100%,在渗

透势和基质势的作用下,饱和蒸汽的逆差将取决于土壤水势或吸力。然而,从大部分土壤水

分的变化幅度来看,饱和逆差是非常小的,一般不到2%。如果我们想通过测定平衡状态时,

周围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来测量土壤的水势,那就必须使用非常精确的湿度计。

幸运的是,具有高灵敏度的微型热电偶湿度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土壤水势的测量

成为可能(Dalton 和 Rawlins ,1968 ;Brown ,1970 ;Rawlins 和Campbell,1986).热电偶

是两种不同金属的双点连接。如果这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两点间将产生电压差,同样,如

果这两个接点的电动势不同,两点间将产生温差,即一点被加热另一点被冷却,反之亦然。

土壤湿度计(图6.14)由电偶组成,将电偶的一个接点置于空多孔杯中,将多孔杯埋进土壤

时,其中的一个接点就会和土壤中的空气达平衡状态。另一个接点放在能缓冲环境温度变化

的绝缘介质中。

操作过程中时,当施加一个电动势之后,暴露在土壤空气中的接合点便会冷却至土壤

空气的露点以下,在它上面凝结出小水滴,此时它就相当于一个湿球温度计,这就是所谓的

珀尔帖效应(Yavorsky 和 Detlaf , 1972 )。然后冷却停止,随着小水滴的蒸发,接合点达

到一个几乎恒定的湿球温度,直到干燥后才与周围温度相平衡。在湿球蒸发时,它与作为干

球的绝缘接合点之间的温差就会产生一个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指示着土壤水势的高低(低蒸

汽压力与纯自由水有关),其根据是:

)(0/p ln p RT =φ (6.39)

式中:P —土壤水蒸汽压力;P 0—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纯自由水的蒸汽压力;R —水蒸气的特定

常数。

蒸汽压或相对湿度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因此需要很准确地控制和监测温度。在野外

条件下,测量精度约为50KPa (0.5bar )土水势。因此电偶湿度计在测定低基质吸力土壤的

土水势时不够精确,因为吸力的极小变化就会使土壤湿度变化很大。张力计也适用于低吸力

范围的土壤。在张力计的测定范围以外(例如,0.2~5KPa 或是2~50bar ),使用热电偶湿度

计来测定就非常合适了,此时单位吸力的变化不会引起湿度的明显变化。热电偶湿度计主要

用在研究上,现在也作了大量的商业推广。另外,它也可用来测量植物的水势。

散热量法

另一种测定土壤水势的方法是基于土壤的散热率。热的传播速率由热导率决定,而热

导率又是土壤水势函数。许多研究者(例如,Marshall 和Holmes,1979;Phene 等人,1992)发

现这个函数几乎是线性的。实际运用时,将热源和土温度传感器嵌入多孔的陶瓷块中,然后

将陶瓷块插到土壤的某深度上。分别在在标准热脉冲应用之前和之后的某时刻测定其温度,

这样就可以测定不同的土水势了。该方法的优点是,它可以在张力计的测量范围之外使用。

其主要缺点是:仪器需要仔细地校准;且可能受滞后性的影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方法

土壤样品湿度和基质吸力吸力的关系,通常是在实验室中确定的,在低压范围(<1bar)内采用张力板装置(见图6.15),在高压范围内采用压力板或压力膜装置(见图6.15),这些装置可以测量吸力值的大小而且可以重复测量每一种吸力下的土壤的湿度(Klute,1986)。

如果土壤空气保持在一个大气压,穿过张力板的压力受到真空或悬挂水柱的控制,则通过张力板装置所能获得的最大吸力值为1个大气压(1bar或100kpa)。大于1ba(例如20bar 或者更大)r的基质吸力值可通过增大气相压力来获得。这需要将多孔板放在气压调节室里,如图6.16所示。通过这种装置得到的基质吸力的极限值大小取决与该室的设计压力(例如,它的安全工作压力)和饱和多孔板能够承受的而不让空气气泡通过的最大气压。一般地,陶瓷板不能承受大于2MPa(20bar )的压力,但醋酸纤维板可以承受高达10MPa(100bar)的压力。

在低吸力范围内(0~100KPa相当于0~1bar),土壤的持水性受土壤结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很大。因此对扰动土样(例如,烘干、筛选、和人为包装样本)的测量结果不能代表真正的土壤状况。因此使用原状土样是可取的。原则上更好是,现场测量湿度(例如,运用中子水分探测仪或TDR)和吸力(用张力计法)来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Bruce和Luxmoore,1986)。但是,这种方法在野外常常会因为土壤的非均匀性和平衡的不确定性以及滞后现象而失败。土壤水分特性还取决于水的性质,土壤的渗透可能会影响其复杂的组成和膨胀、分散现象,以及土壤孔隙的体积和形状。

用吸力板或压力板测量土壤持水性时,必须注意样品的厚度,因为它影响平衡所需时间。太厚的土样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达到平衡,并可能表现出样本表面和底部之间水分含量的明显差异。

我们已经提到,土壤水分有滞后性特征(Klute,1986)。通常,我们把逐渐地从最初的饱和土样中提取水而测得的曲线称为脱水曲线,其适用于排水、蒸发或植物从土壤中摄取水分的过程。而吸水曲线主要应用于渗透和吸湿过程的研究。在吸湿过程中,测定土壤水吸力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时需要改进这种装置(Tanner和Elrick,1958)。土壤从湿润状态脱水或从干燥状态吸水的主曲线和扫描曲线都是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的一个完整的描述。米勒(1980)对土壤水的缩放现象的相似率标准进行了准确描述。

例题

3 在表6.3中的数据,得到了灌溉前和灌溉之后的重力。在灌溉前后,计算每层的质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并确定每一层水深(单位:mm)

4 从中子仪的计数器知道,当土壤的容积含水量为15%时,每分钟计数24000,当土壤的容积含水量为40%时,每分钟计数44000,我们得到的线性方程(Y=mx+b其中Y 是分钟计数,X是容积含水率,m是直线斜率b是对Y轴的截距),根据方程找到含水量对应的计数率为每分钟30000.因此完整的公式是Y=800X+12000

现在找到和30000cpm相对应的湿度值,我们可以设30000=800X+120000 X=(30000-12000)/800=22.5%

表格6.4中的数据是由张力板和压力板的萃取装置,从两种未知纹理的土壤中获得的,按半对数表划分两种水分特征曲线(基质吸力与湿度的对数估计容量,假设土壤没有膨胀或收缩,在吸力大约为33.3KPa(1/3bar)和1500KPa(15bar)时,估计容量和最大湿度,从低吸力到高吸力每1m的轮廓深处土壤能释放多少水(以mm计),按基质吸力的对数划分水容量的容积,最可能的土壤纹理是什么样的?

Solution 解决办法

6.17图中曲线得出容量可以从饱和时温度体积估计(零吸力),假设它和孔隙度相等(没有闭塞的的空气)。

s b f ρρ/1-= )1(f s b -=ρρ

土壤A :3

33/kg 48.1)44.01(/kg 1065.2m m b =-?=ρ

土壤B :333/kg 27.1)52.01(/kg 1065.2m m b =-?=ρ

不同的吸力湿度值的大小可以从水分特征曲线上直接得到:

土壤A :

土壤B

湿度最大值W 能通过湿度体积 的值来计算,容量 的值由方程 或是 来计算 是水的密度

土壤A :在33.3KPa 时

土壤A :在1500KPa 时

土壤B :在33.3KPa 时

土壤B :在1500KPa 时

从33.3KPa 到1500KPa 每m 深度释放水量(1/3~15bar )

土壤A :(12-5)%×1000mm=700mm

土壤B : (31-13)%×1000mm=180mm

水容量体积 可以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得到(通过测量湿度和吸力图线的斜率在不同吸力值的情况下)在图6.18中得到了这种类型的曲线。

3

.0)050.0170.0/()170.0206.0(2

.0)050.0200.0/()200.0230.0(2

.0)050.0130.0/()130.0146.0(1

.0)050.0150.0/()150.0160.0(4321=--==--==--==--=w w w w

45

.03.05.124

.02.02.130.02.05.112

.01.02.14321=?==?==?==?=θθθθ

mm

mm d mm

mm d mm

mm d mm

mm d w w w w 27060045.09640024.018060030.04840012.04321=?==?==?==?=

1 张力板的组装是为了使土壤样品与已知的吸力值达到平衡,这个装配只适用于0~1的范围。

2 压力板是测量高压条件下水分特征,多孔板下侧是在常压下与水接触,压缩气体是为了从最初的饱和的土壤样品中提取水。

土质学与土力学在线作业(较全)

吉大18春学期《土质学与土力学》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10题,40分 1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中可直接测定的指标为(正确 答案: C) A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B密度、含水量、孔隙比C土粒相对密度、含水量、密度D密度、含水量、干密度2下列哪些因素会引起xx失稳: (1)xx作用力发生变化 (2)土抗剪强度降低 (3)静水压力的作用 (4)地下水的渗流所引起的渗流力正确 答案: D A(1)(2) B (3)(4) C (2)(3) D (1)(2) (3)(4) 3若土的颗粒级配曲线很平缓,则表示(正确 答案: B)

A不均匀系数较小B粒径分布不均匀C粒径分布较均匀 D级配不好4最容易发生冻胀现象的土是(正确 答案: C) A碎石土B砂土C粉土D粘土 5土的强度是指(正确 答案: A) A抗剪强度B抗压强度C抗拉强度D抗弯强度 6在饱和土的排水固结过程中,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正确 答案: B) A孔隙水压力相应增加B孔隙水压力相应减少C总应力相应增加D总应力相应减少 7饱和粘性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正确 答案: B) A与排水条件无关B与排水条件有关C与试验时的剪切速率无关D与土中孔隙水压力是否变化无关 8分析砂性土坡稳定时,假定滑动面为(正确 答案:

A) A斜平面B坡脚圆C坡面圆 D中点圆9土体压缩变形的实质是(正确 答案: A) A孔隙体积减小B土粒体积的压缩C土中水的压缩 D土中气的压缩10绝对柔性基础在均匀受压时,基底反力分布图形简化为(正确 答案: A) A矩形B抛物线形C钟形 D马鞍形 二、多选题共5题,20分 1下列不属于黏性土构造特点的是(正确 答案: BCD ) A构造可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B构造呈块状构造、假斑状构造C土的渗透性强,力学强度高D压缩性低 2淤泥类土的特点有(正确 答案: ABCD) A高孔隙比,饱水B透水性极弱C高压缩性D抗剪强度低

(整理)土质学与土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答案:略 第1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 一、填空题 1、固体颗粒,水; 2、结合水,自由水; 3、最松散,最密实; 4、塑限,液限; 5、单粒,蜂窝,絮状; 6、土中水的质量,土粒质量; 7、含水率,黏粒含量。 二、选择题 1、A, 2、D , 3、A , 4、C, 5、D, 6、D , 7、D 三、证明题 1、11s s s s s w d v v s s s G V V V V e V V V γγγγγ====+++ 2、 (1)(1)w v w s s s s s s w r v v v m V m V G G G n m V m V V S V V n V V V ω--==== 四、计算题 1、w = %6.353 .823 .82456.156=-- r =3/60.180.1060456.156m kN =?- 3/72.130.10603.82m kN d =?=γ 73.2=s G ()1 2.73(10.356) 110.991.86 s w G e ωγγ +?+= -= -= 0.990.497110.99 e n e = ==++ 0.356*2.730.9820.99s r G S e ω=== 32.730.991018.69/10.199 s sat w kN G e m e γγ+=+=+?=+ 318.6910.08.69/sat w kN m γγγ'=--== 2、 土样号 γ (kN/m 3) G s ω (%) d γ (kN/m 3) e n S r (%) 体积 (cm 3) 土的重力(N ) 湿 干 1 18.96 2.72 34.0 14.17 0.92 0.48 100.0 — — — 2 17.3 2.74 9.1 15.84 0.73 0.42 34.2 — — — 3 19.0 2.74 31.0 14.5 0.89 0.47 95.7 10.0 0.19 0.145 3、 土样号 L ω P ω I P I L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1 31 17 14 1.29 低液限黏土 流塑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主要教学目标:本章将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以及土壤孔隙等内容。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改良不太适宜林业生产的某些土壤物理性质的一些方法。如客土、土壤耕作、施用化学肥料和土壤结构改良剂等。 第一节土壤质地 一、几个概念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 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 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4、土壤的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5、土壤质地: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命名称为土壤质地。如: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二、粒级划分标准: 我国土粒分级主要有2个 1、前苏联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简明系统) 将0.01mm作为划分的界限,直径>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而<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2、现在我国常用的分级标准是: 这个标准是1995年制定的。 共8级: 2~1mm极粗砂;1~0.5mm粗砂;0.5~0.25mm中砂;0.25~0.10mm细砂; 0.10~0.05mm极细砂;0.05~0.02mm粗粉粒;0.02~0.002mm细粉粒;小于0.002mm粘粒 三、各粒级组的性质 石砾:主要成分是各种岩屑 砂粒:主要成分为原生矿物如石英。比表面积小,养分少,保水保肥性差,通透性强。 粘粒:主要成分是粘土矿物。比表面积大,养分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差。粉粒:性质介于砂粒和粘粒之间。 四、土壤质地分类 1、国际三级制,根据砂粒(2—0.02mm)、粉砂粒(0.02mm—0.002mm)和粘粒(<0.002mm)的含量确定,用三角坐标图。 2、简明系统二级制,根据物理性粘粒的数量确定。考虑到土壤条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对不同土类定下不同的质地分类标准。在我国较常用。 3、我国土壤质地分类系统: 结合我国土壤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前苏联的卡庆斯基的质地分类。对石砾含量较高的土壤制定了石砾性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将砾质土壤分为无砾质、少砾质和多砾质三级,可在土壤质地前冠以少砾质或多砾质的名称。 五、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性状关系 从两个方面来论述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 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 - 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 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 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参考答 案:土壤物理##%_YZPRLFH_%## 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 - 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

《土壤物理学》试卷

《土壤物理学》试卷 1、根据土壤物理学原理,简述节水种植的技术途径。 答:由于土壤入渗过程受土壤初始含水量、供水强度、水质、供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灌溉的过程中,保持连续补给水,供给水的速度应小于或等于水在土壤中的下渗速度。 2、用土壤物理原理解释间断性洗盐和连续洗盐哪种效果好? 答:间断性洗盐时,土表湿润,与底土的水分发生毛细管连接,使土面蒸发增强,表土盐分进一步增加,因此间断性洗盐可能会加剧土壤的盐渍化。 3、试用土壤水的能量关系分析“蒙金土”的水气状况。 答:蒙金土即土壤上层的质地以砂质为主,透水通气良好,可以迅速的接纳较大的降水量,防止地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下层质地偏粘,起保水托肥作用,减少养分下渗流失,又有回润水分的能力。这种质地剖面即发育小苗又发育老苗,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调节较好,适宜于作物生长,群众称之为“蒙金土”。 对于蒙金土而言,因细质土壤较粘重,导水率小,当湿润锋到达细土层,入渗速率立即并持续降低,进而在两土层之间形成一个滞水层,从而导致下层土壤通气不良。 停止灌溉时,随着蒸发的进行,上层为砂土,大孔隙多,容易失水,因而通气良好,下层粘土不易失水,通气不良。不论植物根系在

哪一层土壤中,均对其生长不利。 4、解释土壤水滞后现象的机理及其在生产中的体现。 答:机理; (1)瓶颈理论 土壤中较大的孔隙彼此分开,中间由较小的孔隙相连,从而在土壤中形成肚大口小的形状。在吸湿过程中,小孔隙首先充水,接着大孔隙慢慢充水,基质势逐渐增加,但只要基质势还没有达到最大孔隙对应的基质势水平,大孔隙就会对一部分小孔隙充水产生瓶颈作用,不能充水。随着基质势继续增加,达到最大孔隙对应的基质势水平时,所有孔隙对应的基质势均低于此值,瓶颈作用消失,所有孔隙都将迅速充满水分。脱湿过程则与此相反,对于开始充满水分的孔隙,在基质势减小时,水分并不立即排出,因为虽然最大孔隙对应的基质势大禹此值,但外围的小孔隙对应的基质势仍小于此值。外围小孔隙对内部大孔隙的脱水产生瓶颈作用,只有当基质势降低到外围小孔隙对应的水势水平时,土壤孔隙才开始排水,并且是孔径大于外围小孔隙的孔隙水分全部排空。 (2)弯液面延迟形成理论 滞后作用不一定在大孔隙与小孔隙相连时才能发生,在单个孔隙中也能发生。开始时水分可能在单个的毛细管中凝结,随着凝结水的增加。最后水分在孔隙的中间处结合。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凹的弯液面。在水分结合以前,体系中的压力为“正”,结合以后,突

土壤学课后习题答案

土壤学 1-1土壤在农林牧、人类及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 (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质量具有可变性,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 (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1-2什么是土壤、土壤圈?土壤有什么功能?何谓土壤肥力?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1-3土壤与地球各圈层之间有何关系? 2-1 常见的成土母质有那些?什么叫残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 (1)残积母质: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原地的风化物; (2)洪积母质: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的沉积物。 (3)冲击母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流常年性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的沉积物。沉积物具有成层性。 (4)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也是风蚀作用的产物,没有风蚀作用也就没有风积作用。 2-2岩石风化作用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1) 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占优势,只有最易淋失的Cl、S发生移动;2) 风化壳中主要是粗大碎屑,产生碎屑风化壳,释放易溶于水的简单盐类,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3)土壤类型为石质幼年土。 (2)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1) Cl、S已流失,Ca、Mg、K、Na等仍大部分保留,部分Ca游离出来,以CaCO3的形式,淀积在岩石碎屑孔隙中;2)产生碳酸盐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最多,还含有水云母、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各类型钙积土。 (3)酸性硅铝阶段:1)强烈淋溶,Ca、Mg、K、Na 均已淋失,硅酸盐与铝硅盐中分离出的硅酸也部分淋失,风化壳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和黄棕为主;2)产生硅铝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还有高岭石与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棕色森林土、黄棕壤及部分高山土壤。(4)富铝阶段:1)岩、矿的分解与淋溶彻底,只有氧化铁、铝残留,有鲜明的红色。2)产生富铝风化壳,粘土矿物为高岭石、赤铁矿及三水铝石及水云母等。3)土壤主要为红壤和砖红壤。

土壤物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物理学是研究土壤中产生的一系列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土壤物理学可以看成是叙述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预报以及控制在土壤中或通过土壤所发生的物理过程的土壤学的分支。是阐述土壤中物质的状态和运动以及能量的传导和转化的科学。 比表面用每克或每立方厘米分散相中有多少平方厘米表面表示。(粘粒比表面积大透水性较差,CEC:蛭石>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土壤结构土壤中颗粒的排列和组织称为土壤结构。 节水灌溉农业是节水农业的主要类型,一般指为节约水资源,尽量减少灌溉水输送过程中的水份渗漏和蒸发,同时不断改进灌溉技术,优化灌溉制度,减少灌溉定额,以尽量满足作物各个生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实现高产的一种灌溉农业类型。 土壤水的类型包括固态水、汽态水、化学结合水和结晶水、物理束缚水(吸湿水和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所谓土壤水力平衡是在土-水系统中,各点土水势相等,因此在系统中土壤水不运动,处在静止状态。在不存在半透膜的情况下,把水势平衡又称为水力平衡。 SPAC系统是Soil---Plant---Atmosphere Cycling即土壤-植物-大气连统体。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旱作节水农业是在无补充灌溉水源的地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包括通过集雨措施)以达到有限增产的农业,亦可视为节水农业的范畴,即旱作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灌溉农业:节水灌溉,同时实现作物高产;旱作农业:充分挖掘降水潜力,达到作物增产、稳产 降低农田土壤蒸发的主要技术途径:1)地膜、秸秆、作物残茬覆盖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平整土面3)改变土壤耕作方式,如旋耕、少耕、免耕4)改变作物种植方式,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作物时使用高分子树脂5)合理灌溉6)在土面喷洒一些蒸发抑制剂。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途径1、减少无效蒸发2、减少奢侈蒸腾3、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4、节水高产品种的培育5、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6、节水灌溉制度7、农业节水高新技术研究 土壤: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指土壤供给和调节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和耕性的能力。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2)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增强土壤保肥性能(4)含碳丰富是土壤微生物所需能量的来源(5)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因素:A、土壤空气状况;B、土壤含水量;C、微生物活动;D、易分解的有机质含量;E、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F、土壤的pH值。一般而言是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下降的。 影响蒸散的因素:(1)随空气湿度降低而增加(2)随风力增加而增加(3)随温度提高而增加(4)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加 一定直径的颗粒沉降到L(cm)所需要的时间:t=1800Lμ/[d2(ρs-ρf)g];μ为水的粘度(Pa·s)d 为颗粒直径(mm)ρs为颗粒密度(g/cm3),ρf为流体的密度(g/cm3),g为重力加速度。利用沉降法进行历经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假定:颗粒是坚固的球体且表面光滑;所有的颗粒密度相同;颗粒直应达到不受流体分子布朗运动的影响;供沉降分析的悬液必须稀释到颗粒沉降互不干扰,即每一个颗粒的沉降都不受相邻颗粒的影响;环绕颗粒的流体保持层流运动,没有颗粒的过快沉降引起流体紊流运动。 1、土壤物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获得对支配土壤行为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机制的基本理解,包

第一节土壤物理性质定

第一节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非常密切。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热性质等。本节着重讨论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热性质的变化情况,并由此引起的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等变化规律。了解土壤物理性质与植物的关系,可以为园林植物合理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土壤孔性 土壤孔性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质,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土壤孔性反映在土壤的孔度、大小孔隙的分配及其在各土层中的分布情况等方面。土壤的孔性如何,决定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松紧度和结构性。调节土壤的孔性,极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发挥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土壤耕作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 1.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叫做土壤密度或土粒密度,单位g/cm3 土壤密度的数值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矿物质颗粒组成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 一般土壤的密度在2.60~2.70g/c m3范围内,通常取其平均值2.65g/c m3,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密度为1.25~1.40g/cm3,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愈高,土壤密度愈小。 2.土壤容重 (1)概念土壤容重即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干燥土壤(包括土壤孔隙在内)的 质量。单位g/cm3。其数值大小随孔隙而变化,不是常数,大体为1.00~1.80g /cm3。它与土壤内部性状如土壤结构、腐殖质含量及土壤松紧状况有关。 水田土壤水分饱和时的单位体积土壤(折成烘干土)质量称浸水容重。浸水容重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水稻土在泡水时的淀浆、板结和肥沃程度。 (2)特点 ①土壤容重的数值小于土粒密度。因为计算容重的体积包括土粒间的孔隙部分。

土壤发生与分类作业

姓名:xx 学号:xx 专业:xx 班级:xx 一、分析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19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科学家B.B.道库恰耶夫(1846~1903)在其科学实践中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首次指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五大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 (1)母质: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粘粒、游离氧化物)的差别有关。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它是构成土壤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另一方面又是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所以,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直接参加者。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它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 (2)气候: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气候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颇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的速率和规模。所以,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控制着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的总趋势。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便有很大的差异。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参与矿物的各种风化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把原本分散在母质、水体、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并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使养分与能量富集并保存在有机质中,积累在土壤表层,从而改造了母质,产生了肥力。只有母质中出现了生物,才开始了成土过程,可以说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地形的作用在于使母质进行再分布,如侵蚀、搬运

土壤物理

1.土壤物理学概念,以及土壤物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哪些特点 土壤物理学是指研究土壤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调节的学科。在30年代已经成为土壤学的一个分支,60年代发展较快,80年代在热带、亚热带农业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日益重要。是由土壤物理学基础、应用物理学、土壤物理研究方法、土壤结构、土壤改良等组成。 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多来源、多分支,不断吸取其他学科新内容、新技术,如地学的农业气象、陆地水文、地下水动力学、地球物理勘探等;工程学的地质地貌学、土地学、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2)适用性强、应用面广。如参与工矿业、军事、农业、土壤和水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3)研究方法既有田间原位原状土壤研究和长期定位观测,又注意研究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主要成果有:早中期,出现有斯托克定律、普舍尔定律、达西定律、茹林公式、多级团聚模型等等;现代:有SPAC测定,土壤水、气、热流模型。(4)超微10-10研究水分子,宏观104m集水区。(5)近年来,从室内到大环境,空间变异。 2.土壤颗粒研究和质地分级问题研究进展 土壤颗粒性质对土壤性质影响很大。由于对土壤大小颗粒研究较多,所以质地分级缺少应用基础。其中苏联的卡钦斯基制(三类九等)较好。我国目前仍采用苏联分类的颗粒分级,特别是对我国西北地区适用。(1)根据各类土壤颗粒性质变化划分的粒级;(2)主要粒级含量并考虑阳离子交换量;(3)参与田间管理和作物管理; 中国在《中国土壤》的第二版中,推荐了新的颗粒质地分类机制。颗粒的界限、质地的分级基本上沿用苏联,但也有变动:粘粒上限由0.002~0.0001㎜改为粗的粘粒,小于0.001㎜为细粒;在质地中粗粉粒为0.05~0.01㎜,细粉粒小于0.01㎜等。 我国1980~199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采用卡钦斯基制,但1987年汇总时,采用国际制,均用数学方法处理转为国际制,造成数据失真。分级制的转换,必将有很大误差,特别是分选性强的土壤。其中国际制是1932年国际土壤会议制订的,分级粗糙不易使用。 3.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土壤水分研究、形态观念和能量观念结合。水分土壤物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去不一样。但近十年来,普及土壤水分能量学说及测定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形态观念,并形成自身的特点。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两种观念(形态和能量)相结合进行研究。 (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是水流方程或模型的基本参数;可以在图上引进水分参数,了解有效水数量与能量水平;可以看出不同质地土壤在相同吸力条件下水分含量不同。目前国内认为特征曲线限于15×105Pa以下,若其在1×105Pa的范围内,是植物的有效水范围。1×105Pa的比水容从102量级增至105(ml/Pa·g)说明有效水不是等效的。对于无效水,暂时以103~102为一个量级,小于102全部无效,可能与毛管断裂湿度有关。还有两个与灌水定额和临界地下水位有关的常数,田间持水量和气管断裂湿度,怎样从形态到能量结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2)土壤水分的监测和模型建立。①在建立达西定律考虑土壤空间变异,拓展了思路。②在建立模型的参数,需要从原位、原状去观测。③SPAC水流及生态学意义。土壤水势研究和土壤植物水势联合测定才刚开始起步。④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理论水平上,没有用在实验上。 4.如何开展土壤物理学新兴和边沿领域的研究 土壤物理对温带研究较早,60年代才转向亚热带。到80年代,侵蚀、干旱等生态环境恶化,限制了温带、亚热带农业发展,因此土壤物理研究又开始受到重视。 (1)对土壤结构的再认识。①威廉斯的弹力结构,用来评价土地肥沃与否,但有一定的局限,如新疆土壤弹力差,但肥力也有较高地区,可种植水稻;②卡钦斯基制,小团块结构有水稳性,多孔性弹基结构稳定性强,但缺乏空气;③中国60年代初,水、肥、 气、热对土壤的综合调节形成综合肥力,强调创造适合土壤的根层结构和土体结构,强调土壤复合体、土壤微团聚体是土肥基础;④贝佛尔提出土壤中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的粒间排列模式,是影响土肥的重要因素。

土壤改良课后练习题

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 (1)土壤改良的概念(宏观和微观)?【宏观】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引起 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微观】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过程。 (2)土壤改良的过程如何?物理措施:农田水利措施(灌溉冲洗,排水);生物措施(种植绿肥作物、耐盐作物);农业措施(合理耕作)化学措施:施肥(化肥、有机肥),土壤改良剂 (3)什么是土壤物理改良和化学改良? 土壤物理改良: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 土壤化学改良: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4)土壤改良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哪些? (一)保土阶段:具体措施主要有:(1)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2)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3)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土。(4)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风沙土。(二)改土阶段。目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具体措施主要有:(1)种植豆科绿肥(2)多施农家肥掺混法土壤过砂或过黏时,采用砂黏互掺。(4)施土壤改

良剂 (1)土壤改良的技术有哪些?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 (2)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 (一)有计划地轮作倒茬:合理安排不同蔬菜,并尽量考虑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二)定期进行土壤消毒:①药剂法②日光法③高温法④冷冻法(三)改良土壤质地:1客土法2深耕、深翻,翻砂翻粘3放淤法4施有机肥(四)以水排盐(五)科学施肥:①科学施肥②科学选肥③提倡根外追肥④慎施微肥(六)种植耐盐、耐酸作物菜后种植吸肥强作物耐盐性强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耐酸性较强的油菜、空心菜、芋头等 土壤改良的途径:(1)水利土壤改良(2)工程土壤改良(3)生物土壤改良(4)耕作土壤改良(5)化学土壤改良。 1.什么是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具有哪些基本点? 土壤资源的概念: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土壤资源的特点:①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③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时间上具有季节变化的周期性。④位置上的相对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⑤不可替代性。 2.土壤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请分析这些问题的表现及 其产生的原因? 出现的问题:(一)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二) 土壤侵蚀严重,危害

土壤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土壤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 1、土壤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可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加以改变的陆地疏松表层。 2、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3、代换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干燥土壤的重量,叫做土壤容量,单位为 g/cm3。6、土壤中的无机颗粒或者有机颗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互相粘结起来的特性,称为土壤粘结性。 二、 1、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2、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3、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 4、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5、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三、 1、D 2、C 3、D 四、 1、 (1)具有渗水保水作用。 (2)具有保肥供肥作用。 (3)水气矛盾得以协调,团粒内充满水分,而团粒与团粒之间充满空气,水气各得其所。(4)土壤温度稳定,因为水气协调,土壤热容量比较一致,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5)土壤物理性质较好。2、 (1)生命活动 (2)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3)吸附态H+和Al3+的作用 3、 (1)土粒之间分子引力 (2)带负电荷的粘粒表面和带正电荷的粘粒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 (3)土粒之间的离子桥 (4)有机和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 (5)气—水界面上弯月面力和水的表面张力

4、 (1)增施有机肥 (2)调节土壤质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合理灌溉 五、 1、白浆土的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3、施草炭改良4、种植绿肥作物5、客土、掺砂改良6、施用石灰7、种稻改良 作业题二答案 一、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为作物生长发育同时持续不断提供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 的能力。 2、土壤中有机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无机态NH3的过程称氨化作用。 3、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造成的酸度叫做潜在性酸。 4、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粘着外物的性能,土壤粘着性强弱用粘着力表 示,其大小也为克/厘米2。 5、组成土壤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有机或无机胶体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大小、形状的自然团聚体,叫做土壤结构。 6、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二、 1、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块状结构体、核块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4、糯性、粳性、淀浆性、起浆性 三、 1、B 2、D 3、C 四、 1、 (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土壤中胶体物质愈多,土壤膨胀性与收缩性愈强。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愈多,土壤的胀缩性越小。 (3)粘土矿物类型,这和土壤的胀缩性有很大的关系,蒙脱石比高岭石胀缩性强得多。 (4)土壤中阳离子种类:Na>K>Mg>Ca>Al 2、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mooc 第一讲绪论 单元测验-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 参考答案:土壤物理##%_YZPRLFH_%##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土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40%)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 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 素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该篇内容以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原理、土壤修复案例、土壤健康风险评价与管理等内容。今天我们将给大家带来土壤修复技术(上)的内容。 据环境修复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环境修复可分为工程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四大类型。根据修复的形式,环境修复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个类型。一般的物理修复手段有以下几种: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定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热力学修复。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定稳定化修复三种技术。 物理分离技术: 物理分离技术主要应用在污染土壤中无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上,它最适合用来处理小范内射击场污染的土壤,从土壤、沉积物、废渣中分离重金属、清洁土壤、恢复土壤正常功能。 大多数物理分离修复技术都有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可持续高产出等优点,但是在具体分离过程中,其技术的可行性,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①物理分离技术要求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浓度并且存在于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的相介质中; ②②筛分干污染物时会产生粉尘; ③③固体基质中的细粒径部分和废液中的污染物需要进行再处理。 蒸气浸提修复: 蒸气浸提技术是通过降低土壤空气蒸气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气的形式而加以去除,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污染的一种修复技术,适用于处理高挥发性的污染物。 蒸气浸提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 ①能够原位操作,比较简单,对周围的干扰能够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②非常有效地去除挥发性有机物; ③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之内能够处理尽可能多的受污染的土壤; ④系统容易安装和转移; ⑤容易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和非卤代物的修复,通常应用的污染物是那些亨利系数大于0.01或蒸气压大于66.7Pa的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应用于去除环境中的油类、重金属及其有机物、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在美国,蒸气浸提几乎已经成为修复受加油站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的“标准’’技术。 限制土壤蒸气浸提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下层土壤的异质性、土壤的渗透性、地下水位、排出的气体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等。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土壤pH的测定方法(电位法) 称取10g通过1mm筛孔风干土样置25mL烧杯中,加蒸馏水10mL混匀,静置30min,用校正过的pH计测定悬液的pH值。测定时将玻璃电极球部(或底部)浸入悬液泥层中,并将甘汞电极侧孔上的塞子拔去,甘汞电极浸在悬液上部清液中,读pH值。 2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将盛有新鲜土样的大型铝盒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准确至0.0001g。揭开盒盖,放在瓶底下,置于已预热至105±2℃的烘箱中烘烤12h。取出,盖好,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约需30min),立即称重。新鲜土样水分的测定做三份平行测定。 结果的计算: ①计算公式: 水分(分析基),%=(m1-m2)/(m1-m0)×100 (E1) 水分(干基),%=(m1-m2)/(m2-m0)×100 (E2) 式中:m o-烘干空铝盒质量(g); m1-烘干前铝盒及土样质量(g); m2-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g)。 ②平行测定的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 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环刀法) 将环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环刀内壁稍擦上凡士林,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土样为止。用修土刀切开环周围的土样,取出已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平和擦净环刀两端及外面多余的土。同时在同层取样处,用铝盒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把装有土样的环刀两端立即加盖,以免水分蒸发。随即称重(精确到),并记录。 结果计算:ρb=m/[V(1+θm)] (E3) 式中:ρb ------土壤容重; m----环刀内湿样质量; V----环刀容积; θm样品含水量(质量含水量)。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 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 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重积母质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 静水沉积母质淤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 运积母质积 ?????冰磧物红土 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 7、土壤形成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间母质、生物、地形、时自然成土因素:气候、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

土壤物理性质测量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1、土壤密度=土壤比重的测定(比重瓶法)(密度=比重*1000 kg/m3) 仪器设备:比重瓶(50ml或100ml),天平(感量0.001g),电炉或砂浴,滴管。 测定步骤:将比重瓶盛满无二氧化碳的水(煮沸5分钟后冷却的水),静置10分钟加塞,使多余的水从瓶塞毛细管中溢出,用滤纸擦干比重瓶外壁、称重(W1)。然后将比重瓶中的水倒出一半,将通过1mm筛孔的10g风干土土样用小漏斗小心装入比重瓶中,轻轻摇动,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为了除去土和水中的空气,须将比重瓶加热煮沸1小时,在煮沸过程中经常晃动比重瓶,以驱除水及土样中的空气,使水和土更好的接触。冷却后,用滴管加满无二氧化碳的水,在室温下再静置10min,加塞,使多余的水从瓶塞毛细管中溢出,用滤纸擦干比重瓶外壁,称量(W2)。 结果计算 d=W/(W+W1-W2) 式中:d—-土壤比重,g/cm3 W—-烘干土样质量,g W1—-加满水的比重瓶质量,g W2—-加有水和士样的比重瓶质量,g 注:①含可溶性盐较多的土样,需用非极性液体(如汽油、媒油等)代替水,用其空抽气法排除土中空气。 ②本方法中加入风干样在计算时需换算成烘干样,即需测定风干样中吸湿水含量,计算其水分换算系数(K)按下式计算、 K= m/m1 式中:m—-烘干样(土)质量,g m1—-风干样(土)质量,g

2、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仪器设备:200cm3环刀(高5.2cm ,半径3.5cm )或其他规格的环刀、天平(感量0.0lg 及0.lg )、小刀、铁锹、烘箱、铝盒、瓷盘、滤纸等。 测定步骤:选定代表性测定地点,挖掘土壤剖面,根据剖面发生层次或机械分层,用环刀采取土样,每层土壤应不少于三个重复。采样过程中必须保持环刀内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注意环刀内不要有石块或粗根侵入,如果土壤过份紧实,可垫上木板轻轻打入。待取出环刀后,用锋利的削刀切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与环刀容积相等,最后将环刀两端用盖子盖好,分别放入塑料袋内并写好标签,带回室内备用。将充满土样的环刀,放入烘箱中在105℃(士2C )下烘至恒重、称重。 结果计算:dV=(W-W 环)/V 式中dV —-土壤容重,g/cm 3 , W —-烘干后环刀重+干土重,g V —-环刀的体积,cm 3 注:①环刀内士样如含有石砾较多,可用排水法测量石砾所占体积(cm3)和重量(g ),计算时,由环刀体积减去石砾体积,并由环刀加干土重减去石砾重量,按上式计算土壤容重。 ②如土壤中石砾含量很多,难以使用环刀方法,则可用土坑法:即挖一适当体积的土坑(如20X20X2Dcm )并称量所有挖出土壤的重量(g ),同时采集土样15~带回室内测定水分含量,计算土壤容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