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最全版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最全版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最全版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壹、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充分就业

预算盈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判断题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在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和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8.当政府支出水平既定时,只有实际利率上升,赤字才会产生对投资的挤出效应。()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对政府来说,无论用货币筹资仍是债务筹资,其结果是相同的。()11.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

胀。()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壹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15.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20.货币政策的优点之壹是能够均衡地影响总需求的各个方面。()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22.政府预算在长期壹定是平衡的,但在短期不壹定平衡。()

23.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要求财政年度收支保持平衡。()24.财政预算的盈余说明壹国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5.失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能起自动稳定的作用。()

26.壹般说来,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27.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灵活的政策。()

2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增发钞票。()

2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30.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3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3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壹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三、单项选择题

1.如果LM曲线不变,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

A.利率上升、收入上升.B.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C.利率下降、收入上升D.利率下降、收入下降

E.利率不变。收入不变

2.当政府通过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来筹资时,这种方法称为()。

A.债务筹资B.信贷筹资C.准备金筹资D.货币筹资

3.在美国税收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较为稳定的税种是()

A.X公司所得税B.个人所得税C.间接税D.社会保险税

4.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B.LM曲线和IS曲线都平坦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坦D.LM曲线平坦,而IS曲线陡峭

5.当壹国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壹定会使()。A.产出上升、利率上升B.产出上升、利率不确定

C.产出不确定、利率上升D.产出不确定、利率下降

E.产出下降、利率不确定

6.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B.实现充分就业

C.尽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加政府预算盈余D.合理安排政府支出,使之效益最大7.同实际的预算赤字相比,充分就业预算赤字会()

A.大约相同B.更大C.更小.

D.有时更大。有时更小E.难以确定

8.()在经济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

A.累进税率制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D.农产品维持价格

9.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

A.缓和了经济萧条,减少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C.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减少了政府债务

E.加剧了经济萧条,但减少了政府债务

IO.宏观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主要用来对付经济萧条,后者主要用来对付通货膨胀

B.前者主要通过改变投资支出发生作用,后者主要通过影响消费支出发生作用C.前者主要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后者主要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来影响总需求

D.之上三者都是

11.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是()。

A.调整法定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B.调整法定准备率和贴现率

C.道义上的劝告和公开市场业务D.道义上的劝告和贴现率

1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

A.不变B.增加C.减少D.之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13.货币主义者认为,衡量或调节经济的变量应是()。

A.利率水平B.价格水平C.货币供给量D.失业率水平

14.在经济衰退时期,壹般()。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四、多项选择题

1.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采用的财政手段有()。

A.减少所得税B.增加政府支出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私人投资津贴

E.减少高收入者的赋税,增加低收入者的赋税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斜率越大,说明()A.LM曲线越陡B.LM曲线越平坦C.挤出效应越大D.挤出效应越小E,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3.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购买的国债太多

4.古典区域意味着()。

A.垂直的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B.垂直的LM曲线和IS曲线相交C.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5.()会增加财政的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D.间接税增加

6.宏观经济政策寻求()。

A.消除非自愿失业B.使通货膨胀降到零

C.降低利率以便家庭面对壹个更公平的利率水平

D.为每个公民提供有公平工资的工作E.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7.属于政府转移支出的有()。

A.机关用品支出B.社会福利支出

C.对政府雇员支出D.对失业支出E.政府对农业的补贴

8.根据征税的对象不同,税收可分为()。

A.财产税B.所得税C.流转税D.累进税E.累退税

9.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这种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A.所得税制度B.政府的失业救济

C.政府福利性支出D.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E.公债发行制度

10.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壹般会形成()。

A.财政预算盈余B.财政预算赤字C.财政预算平衡

D.抵消以前年度的财政盈余E.抵消以前年度的财政赤字

11.要用降低法定准备率的方法来增加货币供给量,其前提条件是()。A.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B.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C.商业银行追求最大利润D,商业银行关心国内经济形势

12.要消除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能够选择的货币政策有()。

A.提高法定准备率B.降低再贴现率

C.卖出政府债券D.劝说银行减少贷款

13.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货币政策作用有限,其原因有()。

A.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增加贷款B.中央银行不能命令商业银行前来借款C.商业银行前来借款多少由自己决定D.商业银行已有超额准备

习题解答

二、判断题:

1.T2.T3.F4.T5.F

6.F7.T8.T9.F10.F

11.F12.T13.F14.T15.F

16.F17.F18.F19.T20.F

21.T22.F23.T24.F25.T

26.T27.T28.F29.F30.T

31.F32.F

三、单项选择题

1.D2.D3.B4.C5.C

6.B7.E8.B9.B10.C

11.C12.B13.C14.B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AC3.ABC4.BD5.ABC 6.AE7.BDE8.ABC9.ABCD10.AE 11.BC12.ACD13.ABCD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1/6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以______为中心。 A.经济建设 B.结构性改革 C.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制度 下一题 (2/6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______。 A.科学发展 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 D.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一题下一题 (3/6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______。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共享 上一题下一题 (4/6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A.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处理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上一题下一题 (5/6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______,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A.10% B.20% C.30% D.40% 上一题下一题 (6/6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______。 A.标准化、均等化 B.社会化、规范化 C.科学化、法制化 D.信息化、服务化 上一题下一题 (7/6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______考核。 A.社会保障 B.新增债务率 C.地区生产总值 D.人民健康状况 上一题下一题 (8/6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______为目的,坚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资源节约 上一题下一题 (9/6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当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总支出继续扩大,将会由于经济资源已经被充分使用,最终引发______。 A.结构性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需求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 上一题下一题 (10/6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PMI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之一,其荣枯分水线为______。 A.20 B.30 C.40 D.50 上一题下一题 (11/6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附答案)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古典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 二、判断是非题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T )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F ) 3、若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强的 刺激作用,则该项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T ) 4、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二曲线相交,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F ) 5、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完全不会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 F ) 6、LM曲线不变,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T ) 7、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有效果(T ) 8、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F ) 9、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极大(T ) 10、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毫无效果(T ) 三、选择 1、下面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A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h越小越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LM曲线的斜率越大(越陡峭),则(AD ) 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 B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C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D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里(B )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效 D 财政政策有效 4、下面哪种情况货币政策将是有效的(C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 C 利率对货币供给是敏感的,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是敏感的 D 以上情况都是有效的 5、如果IS曲线与向右上倾斜的LM相交,投资对利率不是完全没弹性,那么财政政策 ( C ) A 如果单独采用将更有效 B 是无效的 C 如果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更有效 D 不能用来刺激经济,因为它会导致利率上升 四、简答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心得

财务业务培训心得 舒小玲 培训虽短,但给我的学习轨迹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两天来,我认真聆听了老师就强化财务管理、严守财务纪律等方面作的重要讲话以及财务资深专家所做的关于基础会计知识的行政违法处罚条例等会计知识的讲解,增强了我的财务应用能力,受益匪浅。 这次财务人员学习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会计条例、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法等内容。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使我们财务工作者从中学到了很多。她说到:“现在的进步和变化中,我们的财务知识、条例以及会计法规也在不断的健全和修改中,作为当前的财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严守会计法规,扎扎实实的把财务工作做好,让我们时刻牢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我深感责任重大,需要学习更新的地方还很多。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定职业操守 作为检察系统的一名财务工作人员,不光是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不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虽然我从事财务工作也将近十五年了,平时也没想那么多,通过这次培训,对我的

思想也是一次触动,因此,我认为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广泛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技能 学会了很多记账方法,作为当前的财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严守会计法规,扎扎实实的把财务工作做好,这些年虽积累和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对会计记账分录等等都己掌握,但现在政府收支分类在改革,记账方式也在改变,所以需要学习更新的地方还很多。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并熟知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三、工作努力奋进,争做行家里手 现代社会是知识竞争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明天”,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到达新的高峰。这次培训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我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时刻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在是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淡泊名利,廉洁自律

1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5章练习答案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⑴3;⑵3;⑶1;⑷4;⑸3; 2、假设LM曲线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情况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答:(1)由IS曲线y= 950亿美元–50r和LM曲线y=500亿美元+ 25r联立求解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将r=6代入y=950 – 50r得均衡收入为y=950 – 50×6 =650,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为i=140 – 10×6=80 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 由IS曲线亿美元和LM曲线亿美元联立求解得y=500+25r = 800 – 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 将r=6代入y=800 – 25r=800 – 25×6 = 650 代入得投资函数得投资为i=110 – 5r = 110 – 5 ×6=80 (2)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对于1) 2)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首先看1) 这种情况;由y=c+ i+ g,IS曲线将为y=40 + 0.8 (y -t) + 140 – 10r + 80 =40 + 0.8 (y - 50) + 140 – 10r + 80,化简整理得IS曲线为y = 1100 – 50r,与LM曲线联立得方程组 y= 1100 – 50r y=500 + 25r 该方程组的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为y=700,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y=c + i+g = 40 + 0.8 ( y -50) + 110 – 5r + 80 化简整理得新的IS曲线为y =950 – 25r,与LM曲线y=500 + 25r联立可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在1)这种情况下,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其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向右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也较大,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2)这种情况下,则正好与1)情况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不十分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较少,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 d,t=50亿美元, 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 + 0.8y d ,t=50 , I =140 -5r ,g=50 和y=c+ i+g 可知IS曲线为: y=90 + 0.8yd + 140 – 5r + 50 =90 + 0.8 ( y - 50) + 140 – 5r + 50 =240 + 0.8y – 5r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 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 ——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1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1999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1999年至2001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1998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2000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过去4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公里、复线1988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至今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 货币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主要问题提示: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 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 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A.企业减少对耐用设备的投资B.股价下跌,劳务需求下降 C.税收收入增加D.失业补偿支付增加 11.以下哪种因素不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各派经济学家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三、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机制(略)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2、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 二、内在稳定器 1、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2、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判断题 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也等于零。 (错) 消费总是大于零。人不能不吃不喝。哈哈。体现在 a>0 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为正数。 (错)消费也等于零。见长期消费曲线。 消费支出大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负数。(对) 消费支出等于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储蓄是正数。(错)储蓄为零。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将递减。 (对)因为:APC= C/Y = a/Y + b = a/Y + MPC 假定可支配收入不变,平均消费倾向越大,消费支出就越大。(对)APC=C/Y 在短期内,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对) 按照短期的消费函数,在可支配收入的某一变化范围内,消费增量会大于收入增量。(错) 短期的消费函数指的就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以: 0

如果只考虑自发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与消费曲线平行。(对) 如果同时考虑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消费曲线。(对)因为:所以: 假如某厂商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由于他不必支付利息,投资的成本等于零。 (错)考虑机会成本 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收入锁在钱柜里,这种行为是储蓄。(对) 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收入用于买股票,这种行为是投资。(错)是储蓄 假如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钱建造一所房子,这个人在储蓄。(错)涉及了资产增加。 假如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一所旧房子,这个人在投资 (错)资产交换(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为储蓄) 某公司保留部分利润的行为是储蓄,把这部分未分配利润用于购买新设备的行为是投资。(对) 均衡的国民收入必然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错) 在二部门经济中,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投资支出一定等于储蓄。(对) 在二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支出大于储蓄,总需求将大于总供给。(对) AD(总需求)=C+I Y(总供给)=C+S 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发生变化。(错)考虑乘数,政府支出的乘数大于政府税收的乘数。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的增加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对) 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不足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政府应该增加支出和鼓励出口。(对) AD=C+I+G+(X-M) 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将越小。(对) 假如边际储蓄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将小于1。(错) 只要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投资乘数将小于1。(错)

第 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导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2.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能运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第一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 含义: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策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可见,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或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从is?/b>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由于is曲线变化导致均衡利率变化,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若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b>挤出效应?/b>越大,即is曲线越平坦,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is曲线越陡峭,政策效果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图(a)假定最初lm曲线与is相交于e点,导致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上层均衡的利息率为r0;总产量 为y0.当政府执行纯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时, 由于货币的总供给量不变,lm曲线也不会移动.当政府开 支的增加去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 由is移动到is′,新的上层均衡点为e′.纯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使总产量由y0增加到y1,是利息率从r0上升到r1.这一结果已经包括了由于赤字开支和发行公债而引起的挤出效应。在凯恩斯的乘数过程中,没有考虑由发行公债而引起利息率上升的影响。如果利息率不上升,产量会增到y3,但由于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开支的增加受到了货币可获得性的限制,引起政府与私人争资金,造成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y3-y1。正如(a)图所表明的那样,挤出效应只是部分地抵消了政府开支的增长。如果政府面对的是一个严重衰退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已经处于呆滞状态(正如凯恩斯所假定的那样),挤出效应就无足轻重了,它不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造成多大影响。图(b)中,is曲线斜率较(a)陡峭,挤出效应y3-y2。显然, y3-y1> y3-y2。 2. 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越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名词解释 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基础货币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功能财政货币创造乘数经济增长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 二、判断是非题: 1、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间接影响需求。 2、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为零。 3、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4、一般我们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政策应用称为总需求管理。 5、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则可以提高购买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 6、总支出水平不足时,政府应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7、政府税收不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8、当要减少货币供给量时,中央银行应降低再贴现率。 9、当经济衰退时,一国货币当局应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10、增加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都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1、在总需求量不足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衰退。 12、在经济繁荣时,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1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需求管理”。 14、平衡预算财政思想认为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 15、货币创造乘数和法定准备率之间具有反向的关系。 16、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属于高能货币的一部分。 17、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道义劝告。 18、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最主要的手段。 19、经济繁荣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较理想。 三、选择题 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采取的政策有

A 增加政府购买 B 减少政府购买 C 增加政府税收 D 减少政府税收 2、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A 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 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 C 货币供给增加 D 货币供给减少 3、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 A 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 B 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 C 提高贴现率 D 降低贴现率 4、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节时 A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 B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 C 财政政策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D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5、充分就业允许存在的失业有 A 摩擦失业 B 自然失业 C 自愿失业 D 非自愿失业 6、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应该采取的政策是 A 减税 B 增税 C 中央银行出售债券 D 中央银行买进债券 7、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导致的结果有 A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 B 货币供给增加 C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多 D 货币供给减少 8、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 A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B 利息率提高 C 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D 利息率降低 9、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准备金将会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0、商业银行之所以有超额准备,是因为 A 没有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B 吸收的存款太多 C 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 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