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浮力(中考复习)(共18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浙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八上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 d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ρ/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1cm3=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 3 1毫升=1×10-3升1升=10-3 m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科学八上浮力专题(培优)

浮力培优训练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如图,重5N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硬板MN上,容器底面积为300cm㎡,高度为25cm,装有15cm深 的水。一根原长为10cm的轻质弹簧、细弹簧EF吊着柱形木块刚好静止在水面上。弹簧上端E连接在固定不动的支架上,下端F连接在木块(不吸水)上表面的中心上,弹簧长度每变化1cm,弹力变化量为1N。木块的重力为5N,底面积为50cm2,高度为20cm。现将水平硬板MN缓慢向上移动,木块始终保持竖直方向,弹簧均在弹性限度内,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木块的密度为0.5×103kg/m3 B.当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为2cm时,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N C.当容器内水的深度为17cm时,弹簧对木块的弹力为1N D.当硬板向上移动25cm时,容器对硬板的压强为1500Pa 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 2.如图甲所示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现将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 容器中,木块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与浸入液体的体积之比为1:3;在木块上表面轻放一个物块B(V A=2V B),A的上表面刚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若将物块B单独放入此液体中,它静止时将() A.悬浮 B.漂浮 C.沉底 D.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有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中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液体A 中。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 漂浮在液体B中,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p1=p2 B.p1> p2 C.m1=m2 D.m1>m2 4.如图甲所示,高5cm、重5N的长方体物块被弹簧固定在烧杯底部。现向烧杯中匀速缓慢加水,水 位高度H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整个过程中,弹簧每受到1N的力伸长或压缩1cm,弹簧体积及所受浮力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弹簧处于伸长状态 B.t1~t2时刻,弹簧的长度变化了15cm C.t.时刻,物体所受的浮力为10N D.该物体的密度为0.4×103kg/m3 第4题图第5题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强化-浮力 (原卷版)

期末强化1:八上专题复习训练之浮力 本卷中g=10N/kg 基础强化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 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一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撞到海底被搁浅(潜水艇的大半身已被淤泥浸没) 而不能浮起来,这是因为() A、有浮力,但浮力小于重力 B、有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 C、潜水艇底部没有水进入,不产生浮力 D、机器坏了,不产生浮力 2、如图所示,浸没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所受水的浮力F1小于鸡蛋的重力,现将适量的浓盐水倒入烧杯 中,鸡蛋所受的浮力为F2,则F1与F2的关系是() A、F1>F2 B、F1

5、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秤上,将它们同时浸没于同一液体中,两弹簧秤减小的数值相同。则两物 体必定有相同的() A、密度 B、体积 C、质量 D、形状 6、浸没在液体中的某物体,它受到的浮力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液体的体积 B、物体的密度 C、液体的密度 D、物体所处的液体深度 7、甲、乙两物体都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关于它们所受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甲物体比乙物体重,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如果甲物体密度比乙物体大,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C、如果甲物体体积比乙物体小,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D、如果甲物体空心,乙物体实心,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8、三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a、b、c分别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如图所示,则它们所受的浮力() A、a最小 B、b最小 C、c最小 D、一样大 9、如图所示,水中的大鱼和小鱼在争论,大鱼说:“我的体积大,排开水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小鱼说:“我在深处,受到的压强大,受到的浮力大。”则() A、大鱼说法正确 B、小鱼说法正确 C、大鱼、小鱼的说法都错误 D、无法判断 10、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曾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失事,下列有关潜水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水艇是靠改变浮力大小来上浮或下沉的 B、潜水艇上浮时,重力大于浮力 C、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上浮或下沉的 D、潜水艇下潜时,重力小于浮力 11、如图所示的密度计,放在液体甲中,液面位于A处;入在液体乙中,液面位于B处,则() A、甲液体密度较大 B、乙液体密度较大 C、甲、乙液体密度一样大 D、无法判断 12、一个质量是10千克体积为15分米3的物体,先让它浸没在水中,放手静止后,此物体受到的浮 力是()

浙教版初一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8%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 ”表示。 1米=106 微米=109 纳米 测量步骤: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 看正确 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 ”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时间的单位是秒(s ) 1时=60分 1分=60秒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个大类。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 鳞片。 两栖动物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能 上陆,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卵生,体外受精,体温不恒定。 爬行动物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科学-八上-浮力 教案

中考浮力专题 一、浮力的概念 导入:1、当人在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脚底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如图所示,躺在水面上的人为什么可以躺在水面上而不下沉? (1)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方向: 总是竖直向上 (3)大小: 二.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 (1) 利用实验称量法求浮力, 即F浮=G-F 例1有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挂在弹簧秤下示数为4.9N,当把它放在液体里时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减少了2.5N,则:(1)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2)该物体在液体里受到的浮力是多少N?(3)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 例2、质量为890克的铜方块挂弹簧上时示数为8.7N,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即F浮=F向上-F向下. 例1一个正方体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时,下底面受到的压力为2N;在水下某深度时,上底面受到15N 压力,下底面受到20N压力,则此时物块受到浮力是________N;当物块下沉到某位置时,上底受到压力增大至20N时,下底受到压力是_______N. 例2把一木桩从水面插入池塘的淤泥的过程中,木桩受到的浮力。 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例。将一只鸡蛋放入装水的烧杯中,鸡蛋会沉底,若再往水中加盐,会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 ,通过这个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四.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例1..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小博土”为同学们做了如图13-77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由①②③实验可得由④⑤可得 . 探究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1课时1-5水的浮力(三)

第11课时水的浮力(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能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密度计的原理,会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 3.加强对浮力知识的有关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简述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 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 (1)当F浮>G物,物体就上浮,最后处于漂浮状态; (2)当F浮=G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3)当F浮ρ物,上浮后漂浮; (2)当ρ液=ρ物,物体悬浮; (3)当ρ液<ρ物,物体将下沉。 2.浸没在液体中的某一物体,如果它所处的深度增加,则它受到液体的 ( A ) A.压强增加,浮力不变 B.压强增加,浮力增加 C. 压强不变,浮力增加 D.压强不变,浮力不变 3.如图l一28所示,A、B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当同时将它们的绳子剪断后,在木块上浮未露出水面和铁块下沉未到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减小 B.木块所受的浮力减小,铁块所受的浮力增大 C. 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不变 D.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铁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变 4.甲、乙两只小球的质量、体积都相同,把它们分别浸在A、B两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状态如图1—29所示。若它们受到的浮力是F甲与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为ρA与ρB,则( C ) 甲>F乙,ρA>ρB甲ρB甲=F乙,ρA<ρB

[科学探究] 一、实验 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可观察到橡皮泥下沉到容器底部。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放在水面上,又可观察到橡皮泥将漂浮在水面上。 1.轮船:用钢铁制成空心即可。 其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排水量是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质量,即为轮船满载时受到水的浮力,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2.潜水艇。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 现的。需下沉时,水舱内充水,到G>F浮;当G=F浮时,能停在任何位置(悬浮);需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到Gρ水,石块投入水中后要下沉,即F浮石F浮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1=ρ水gV排1,F浮2=ρ水gV排2,因此V排1>V排2,即水面要下降一些。 [答] C [例3] 用同一支密度计测甲、乙、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如图1—3l所示,则甲、乙、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八上科学浮力分类专题测试

精心整理八上科学浮力分类专题练习

专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2..(1)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1、F 2、F 3,则 F 1F 2F 3(填“>”、“”或“=”)(ρ木<ρ水<ρ铁<ρ铜) (2)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银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1′、F 2′、F 3′, 则F 1′F 2′F 3′(填“>”、“<”或“=”)(ρ木<ρ铁<ρ铜<ρ水银) (3)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 、F B 、F C ,则F A F B F C (填“>”、“<”或“=”) (4)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银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 ′、F B ′、F C ′,则 F A ′ F B ′ F C ′(填“>”、“<”或“=”) 3.(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他们都浸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2)若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呢?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3)若是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呢?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4.(1)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投入在水中,乙投入在煤油中,静止后,哪个所受的浮力大? (2 3333 2.A.C. 3.A.C. 4.A 5.A. 6.7F 甲、F 乙、F 丙89 A 专题 二:求浮力的几种 方法 方法1: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其中向F 向上、F 向下分别表示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 【例1】一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 10N ,下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20N , 则F 浮=______N 。 【例2】一正方体边长为10cm ,浸没在水中,上底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0N ,则P 上=________, P 下=_________,F F =__________, F 下=_________。 方法2:称重法:F 浮=G 物-F 其中G 代表物体所受的重力,F 代表物体浸到液体中时所受的拉力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例1】一物体在空气中重5N ,浸没在水中称重为3N ,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 ,当物体的一半浸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 方法3:二力平衡法,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F 浮=G 物。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上科学浮力分类专题练习

八上科学浮力分类专题练习 专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2..(1)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1、F2、F3,则 F1 F2 F3(填“>”、“”或“=”)(ρ木<ρ水<ρ铁<ρ铜) (2)体积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银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 则F1′ F2 ′F3′(填“>”、“<”或“=”)(ρ木<ρ铁<ρ铜<ρ水银) (3)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F B、F C,则F A F B F C(填“>”、“<”或“=”) (4)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在水银中,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F B′、F C′,则 F A′F B′F C′(填“>”、“<”或“=”) 3.(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他们都浸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2)若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呢?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3)若是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呢?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哪个大? 4.(1)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投入在水中,乙投入在煤油中,静止后,哪个所受的浮力大? (2)同样重的木块A、B,分别投入到水和煤油中,哪个所受的浮力大?(ρ木=0.6×103kg/m3;ρ煤油=0.8×103kg/m3) 二、典型习题 2. 将质量相等的小石块和小木块抛入一杯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中,.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浮力等于石块受到的浮力 B.石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木块所受的浮力 C.石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木块所受的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重比石块排开的水重小 3. 将体积相等的小石块和小木块抛入一杯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中搁在杯底,.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平衡力,石块受到非平衡力 B.石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木块所受的浮力 C.石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木块所受的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4.如图1所示,同一个小球放入三种不同的溶液中,静止时的浮力情况是 ( ) A在水中最小 B在盐水中最小 C在煤油中最小 D一样大 5.三个外形相同的木球、铜球和铝球,在水中静止如图2所示,则( ) A.木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铜球一定是空的 C.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都不一定是空心的 6.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完全相同两个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两球静止时,液面相平,球所处位置如图3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甲、P乙,则 ( ) A.P甲P乙 C. P甲=P乙 D.无法确定 7.如图5所示,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此时甲、乙、丙三个物体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面关系正确的是()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D. F甲=F乙>F丙 8.如图7所示,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是() A.F A>F B>F c B.F A<F B<F c C.F A>F B=F c D.F A<F B=F c 9.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三个实心小球A、B、C,放人同种液体中静止时,所处位置如图8所示.则三个小球密度大小的关系是() A.ρA=ρB=ρc B.ρA<ρB=ρC C.ρA<ρB<ρc D.ρA>ρB>ρC 专题二: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方法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其中向F向上、F向下分别表示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 【例1】一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10N,下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20N,则F浮=______N。 【例2】一正方体边长为10cm,浸没在水中,上底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0N,则P上=________, 图5 图7 图8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浮力合集

浮力专题复习 1、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其数学表达式是:F浮=G排液=ρ液gV排。 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浮力的大小由液体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两个因素决定。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及物体的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2)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或部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适用。 (3)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G物,物体上浮; F浮ρ物,物体上浮; ρ液<ρ物,物体下浮; ρ液=ρ物,物体悬浮; 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如空心球,求出物体的平均密度,也可以用比较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3、正确理解漂浮条件: 漂浮问题是浮力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浮力问题的关键是理解物体的漂浮条件F浮=G物。 (1)因为F浮=ρ液gV排, G物=ρ物gV物, 又因为F浮=G物(漂浮条件) 所以,ρ液gV排=ρ物gV物, 由物体漂浮时V排ρ物, 即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将浮在液面上。此时,V物=V排+V露。 (2)根据漂浮条件F浮=G物, 得:ρ液gV排=ρ物gV物 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ρ物、V物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与液体的密度ρ液成反比。ρ液越大,V排反而越小。 4、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 计算浮力的方法一般归纳为以下四种: (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且形状规则的物体。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已知ρ液和V排。 (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物体受到重力,浮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F浮=G物-F拉 (4)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的浮力。 运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时,要明确它们的适用围,弄清已知条件,不可乱套公式。 5、浮力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 理版)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 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 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如两栖类(青蛙),有些昆虫(如:蚕、蝶、蛾、蚊、蝇、蜜蜂等):经历受精卵、幼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 水的浮力教案 浙教版(1)

1.3 水的浮力 课题:水的浮力课型: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确认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在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数学表达式。 2.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②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③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准备:空矿泉水瓶、水槽、弹簧秤、铁块、铁架台、烧杯、水、酒精、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仪器一套 教学设计备注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件展示) 情景一:泰坦尼克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为什么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 情景二:死海图片-----------死海不死 在死海,人为什么又可以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上看报呢? (讲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来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 (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 (学生举例回答) (演示)托在手中静止的木块,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 (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通过类比学生猜测)静止漂浮在水中的木块(或其他物体)受 到一个水对它施加的向上托的力---浮力。 (讲述)要想检验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就要设计实验获取一些数据来证明。请每一 个小组在实验器材中选择合适的物体设计出可行的方案进行研究,并做好记录。 (学生设计实验感受或获得数据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1)图1-40研究水的浮力 (交流、得出结论1)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取一铁块投入水中,发现铁块沉入水底。 (进一步追问)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 也受到向上的浮力呢? (学生猜测)1.有 2.没有 (讲述)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先选择出在水或者盐水中会下沉的物体设 计实验来感受或者获取一些数据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并作好记录。 (实验2)图1-4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交流、得出结论2)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进一步追问)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如果把水换成其它的液体,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一章浮力 专题复习与练习

水的浮力专题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

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2/3ρ液 练习:体积为1.0×10 3厘米的立方体木块,其下底面距水面0.06米。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与木块的质量、密度。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 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分析:(G-F):G=ρ:ρ物 练习:某金属块在空气中重26.46牛顿。当金属块完全没入水中时,称得其重16.66牛顿。求:(1)金属块受到的浮力;(2) 金属块的体积;(3)金属块的密度。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 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 =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