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说过:“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列宁还说过这是“马克思理论的全部精华”。

——1920年,列宁在评论《共产主义》杂志的“左派”幼稚病缺点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这两篇重要著作中都引用了列宁的这一重要思想(按当时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译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些论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刻概括。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马克思理论的全部精华”,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我们同样可以注意到,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上述论断既是一致的,同时又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二)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营垒里曾经出现过三个代表人物:一个是伯恩斯坦,他面对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始而怀疑马克思主义,进而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完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一个是19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最主要的领导人、第二国际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他曾经同伯恩斯坦作过坚决的斗争,但是他后来认为帝国主义只是资产阶级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而采取的扩张政策,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而看不到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的革命形势,后来甚至攻击和诋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

专政;一个是列宁,他认真而又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时又以鲜明的态度批判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他强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同时又以鲜明的态度批判了考茨基的陈腐之见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背叛。这三个代表人物,在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形势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一个是与时动摇,直至背叛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与时不变,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一个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些情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毛泽东把第一种情况称为“反马克思主义”,把第二种情况称为“假马克思主义”,第三种情况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他特别强调要区分后两种情况。比如,毛泽东在1941年9月10日写的《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一文中指出:“这是因为这些主观主义者自称为‘国际路线’,穿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是假马克思主义。”他还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也经常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不能与时俱进,而是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甚至走向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种是面对新时期新现象,也不能与时俱进,而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还要到处点名打棍子,搞“左”的一套;第三种是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从来都主张要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开拓前进。邓小平曾经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

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改变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进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剧烈而深刻地变动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义之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既然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那就需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其道理当然很明白,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

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文员2班140104077 王蕴哲内容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由一国到多国,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随着发展,各国及其革命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紧跟历史潮流,不被历史的浪潮淹没,这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中国建设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原来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当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但是,“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而正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在与时俱进中诞生了。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领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17世纪法国内外矛盾的加剧与反动政府的软弱统治使法国人民对政府的无能丧失了最后的信心,于是在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发动了震惊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伟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并建立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这个无产阶级政权注定不可能长久。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在此背景下,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北美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动并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处于资本主义最弱一环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在此指导下,于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群众,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次伟大的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指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发展。而且在之后的国家建设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方式:“新经济政策”;之后斯大林又以独特的苏联模式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性在中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一、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①。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有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践运动,也就是共产主义实践。“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当然在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与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 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取得了很大成果。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际上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为新时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由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1957 年后,这种探索一步步走偏了方向,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但是,探索中的挫折也警醒和教育了全党全国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教训与反思,所以,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逻辑的先导和基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观点。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进了党章。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范文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

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说过:“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列宁还说过这是“马克思理论的全部精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些论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刻概括。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马克思理论的全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及实现自由所需的条件资料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及实现自由所需的条件 【作者】王北生/刘隽华/张琼【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广阔而全面: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协调统一发展;物质的获取与精神的丰富达到有机的统一;不仅包括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自由需要考虑人自身的主观条件、从社会出发的客观条件和从行动出发的实践条件。【关键词】哲学/自由/含义/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其含义是广阔和全面的,不是指个体的一时一事的自由获得,也并非局部范围的自由获得,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同他们哲学上讲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哲学抑或教育学上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最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最终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最高理想和完美的价值追求——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的含义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它不是指单一的发展人的身心的某一种能力,而是指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自然界,成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自由的广阔性与全面性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一)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协调统一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要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5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出版。)获取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否则,只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发展,而不能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有机、和谐地自由发展,那只能叫“片面化发展”,片面化是与马克思主义讲得自由无缘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著作中指出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和工场手工业状态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不自由。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生产的社会管理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第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全面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发展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版,第1卷,第3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只熟悉生产的一个部门的一部分和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谈何自由。只有熟悉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的主人,具有多方面的发展能力和志趣、爱好,能根据社会需要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才能谈得上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这就必须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和智力的和谐、统一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二)指物质的获取与精神的丰富要达到有机的统一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丰富,有机地统一起来。只在某一方面取得发展,尤其为了取得某一方面的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1894年,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说过:“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列宁还说过这是“马克思理论的全部精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创新发展。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这四个“一定要”,揭示了坚持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性。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综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开放呈现了新的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局面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就必须发展生产力,以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那部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无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是进行不下去的。同时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才能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大力推进科技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3、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6、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2)作用:①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③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7、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8、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点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点思考 内容摘要:“自由”一直是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终身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的革命导师。他对人类自由的理解非常独特。在他看来,人的自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理性形式的自由,也应该是一种现实社会的自由。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产生历史背景到其理论的形成阐述,对自由观给予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思考 自由,英语“freedom ”德语“die Freiheit”作为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教授曾说:“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宗教,哪一种哲学,哪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这个主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认为,人的自由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 一、自由观点的历史进程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似乎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历史。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人们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认识与探索,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级、社会背景各异,文化氛围浓厚不一,以及个人志趣差异,就出现了人们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于自由的观点,人们更多的可能是从哲学及政治学这两门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对自由观的历史进程将踏寻着西方哲学历史的发展足迹谈论。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就曾提出:社会必须有哲学王统治,如果对人的自由不加以限制,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暴政。在自由状态中,政客可能会蛊惑人心,利用民众的无知窃取权力,成为暴君。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体现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或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体现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1到罗马时期最具有自由色彩的思想家西塞罗所提出的自由观则同他对自然法的解释密不可分。这其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平等的理念。那时起人们1梅新波,《论二十世纪西方的自由观》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课程如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的是日后走上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课程如马概,语文,英语的是今天明天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学习让我在这点上的感触尤为深刻。有许多是我现在有所明白,日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的。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 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 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 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二.事 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的大学研究生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

申论范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申论xx: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革。大众流行文化无序发展,“三俗”文化甚嚣尘上,各类媒体为了经济利益,顺应、迎合甚至推动不健康、不积极流行文化的肆意泛滥,成为文化领域面临的急难问题。 反对“三俗”,用破“旧”的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能短期有用,却不能长期见效。必须在破“旧”的同时立“新”,用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感染和教育群众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使主流价值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自愿,从根本上铸就抵御“三俗”文化的精神防线。 我国主流文化建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价值观缺乏时代感,传播方式僵化刻板,教育方法陈旧落后,部分群众不认可、不接受、不共鸣。如果继续停留在对过去文化建设方式的修修补补,就只能处处被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弘扬主流文化。 首先,系统性地开展主流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主流文化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从内涵到外延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主流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具体指导各类文化活动。 其次,合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明确新闻、广电、出版、网络等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指标,确保各领域文化建设能与主流文化相契合相呼应,严格控制三俗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再次,加快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媒体单位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鼓励生产弘扬主流文化的好作品,约束其过分追求商业利益。 第四,加强对文化单位的引导、约束和监管。通过评奖、物质奖励、行政补贴等方式对文化单位弘扬主流文化进行鼓励和引导;对鼓吹“三俗”文化的单位给予各类行政监管,并利用限制审批、罚款等经济措施约束其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自由问题作了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考察和研究,批判地继承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合理因素,肯定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等提法,并剔除了传统自由观和近代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糟粕,科学地揭示并阐明了自由的本质、来源及其历史发展等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1.实践自由观 所谓实践自由观,即认为人的自由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依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绝不是像近代自由主义人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实践创造。没有人们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就不会有什么自由。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讲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虚构的,没有实际意义。 马克思反对亚当·斯密把自由、幸福理解为逃避和摆脱劳动,指出:“人不是自由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2.历史自由观 所谓历史自由观,即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自然存在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自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自由是和物质生产、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自由到自由,从较少和较低级的自由到较多和较高级的自由的发展史,但同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清醒地看到了自由的社会历史性,看到了在以私有制、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和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中进行的,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当然也就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有限自由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度的。自由与限制是对立的统一。人的自由实际上是相对于限制和束缚而言的。没有限制就无所谓自由。正是由于无所不在的限制的存在,人才要不断追求自由,人的自由的最初含义也才由此而确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自由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4.积极自由观 所谓积极自由观,即认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拥有自由的资源和能力,而只有通过积极努力,才能取得这些资源和能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享有抽象的权利,而且还意味着个人有能力、有资源享受这种权利。人的自由不是什么上帝、神仙赐予的,而是人类自身努力奋斗的成果。人们要摆脱自然的各种束缚和限制,在自然中获得自由,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而人们要解决社会的各种压迫、剥削问题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来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的获得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关系对于自由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人类获取自由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明了只有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建立起自由王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自由是在积极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获得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从自然力的盲目的控制下获得解放,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解放出来。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之中,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诸本质特征之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源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决定了它能够与时俱进、长存常新。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首先就体现在,它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采取和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42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还体现在,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它科学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展示的,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反映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向的主体体现。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58页)同时,由于无产阶级利益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群众性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价值目标和宗旨: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才能始终体现它的阶级性和始终代表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性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强调,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早在开始从事其理论活动的初期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6页)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但是它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不调和的斗争。马克思主义不仅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各种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反对各种曲解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倾向,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捍卫自身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同时,它也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批判精神,保持其科学的纯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10软嵌周晓宇 摘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不断的完善自己,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不断修改,时刻贴近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他们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正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一特殊时期,工人阶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就这一时代的的要求应运而生。 1917年11月7日(俄国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打破了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人们向世界宣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他适应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把马克思的学说具体化了并向前发展了。社会主义并不是只能在经济高度发达是实现,也可以在第二第三世界实现。并由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斗争奠基。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尝试下,社会主义有在中国种下幼苗。创造性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有一次走向富强之路。 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有许多不同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

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后感 创新,永远是党和人民群众不变的话题。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在思想上,我们需要在科学的理论上做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它具有时代的性,需要随着时代和潮流不断的被创新,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在思想上也要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不能一味盲从,能够淘汰陈旧的观点,创造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的观念。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能够概括总结当今思想认识和实践的成果,能够针对当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样才是发展的理论。 在行动上,我们需要依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受到了重创,十年之后,当我们抵抗禽流感的来袭时,我们从容了很多,能够及时控制疫情,这便是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2006年青藏铁路的正式通车。这可以说是难度最高的一条铁路,除了要克服海拔高的因素外,更不能在建造的过程中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建造铁路时,保护高原动物植被不受惊扰和破坏,严格保证江水不受污染。青藏铁路完全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穿越可可西里时有没有给栖息在那里的动物带来惊扰。这真正做到了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也是迅猛的,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到还在太空漫游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我们在十年间从把人送上天空到宇航员能够出仓活动,这每一个举动都是重大突破。坚持科学发展是把我们国家送上强大的必由之路。 作为党的积极分子,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纠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自己。坚持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展现祖国生机勃勃做出自己的贡献。

什么是与时俱进

什么是与时俱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硕士课程论文 题目: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院系:政治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吕永莉 学号:020*******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摘要:走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蕴涵着一个普遍的真理: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应从时代出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念,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要

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 19世纪40年代在西欧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19世纪人类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面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一种理论、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能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永葆生机和活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 与时俱进主要是指随着时日的变迁,人的认识、人的精神面貌应该不断的前进、变化和更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个重要论断不仅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也深刻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实际。与时俱进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丰富和发展;后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