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测控站监测资料

卫星测控站监测资料
卫星测控站监测资料

拟建项目东北侧约600m坐落着三座卫星地面测控站(分别是中国广播卫星通信公司北京测控站、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东方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测控站),工作频率约为4 GHz~5GHz;同时,在拟建项目地块代征公园用地内有一座塔架,经现场调查,该塔架为北京移动通信公司租用空军所属用地建立的一座移动通信基站,该基站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高约30m,塔架上移动通信天线共分上下两层,上层共包括6个天线,工作频率为900MHz,下层有3个天线,工作频率为1800MHz。

为全面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地的电磁环境质量,本次评价委托北京奥达清环境质量检测有限公司针对拟建地块东北侧的三座卫星地面测控站和地块内的移动通信基站对拟建地块电磁辐射影响进行了测试。

3.3.3.1监测时间、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2009年1月16日,气象条件为晴,4℃,相对湿度40%

监测点位:在拟建地块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设一个监测点,在距离拟建地块东北角50m、150m和350m处各设一个监测点,共5个监测点(1#~5#监测点);此外,在拟建地块内现有移动通讯基站东侧距离50m处设1个监测点(6#监测点)。监测点布置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3.3.1监测仪器、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及编号:HI-2200(00084251/00086955)

监测项目:功率密度(w/m2)

3.3.3.1监测结果

拟建项目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见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 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单位:(μ

2

由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1可知,1#~5#监测点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为0.03~0.18μW/cm2,6#监测点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为0.20μW/cm2,皆远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即频率范围900MHz~1800MHz为40μW/cm2和频率范围4GHz~5GHz为50~70μW/cm2的限值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 -1(Tiros-1)。随后,前苏联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 卫星。从此,气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气象 卫星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目前,在轨道上运行的大 多数气象卫星是由美国和俄罗斯发射的,其中很大一部 分为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6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 是极轨卫星,主要提供可见光云图。 1970年、1978年 美国又相继发射诺阿(NOAA)和泰罗斯-N系列业务气象 卫星。这些卫星都属于极轨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左右。由于卫星的飞行高度低,因此卫星照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极轨气象卫星环绕地球的南、北极附近运转,一颗星从南向北,另一颗星从北向南运行。由于地球自转,每条轨道穿越赤道的经度是各不相同的。地面接收站每天两次在固定时间里接收某一轨道的卫星云图,几条轨道的图像拼接成区域云图,成为预报员制作预报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4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GOES)。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在赤道的某一经度、约36000公里高度上,它环绕地球一周约需24小时,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从地球上看好像卫星是相对静止的,故又称为地球静止卫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盟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目前,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俄罗斯的GOMES卫星、欧盟 METEOSAT-3 卫 星、印度的INSAT以及美国的两颗静止卫星 (GOES-E和GOES-W)共6颗卫星组成地球静 止气象卫星监测网。它们分别位于全球赤道 东经140 度、东经76 度、西经75度、东 经74度、西经75度、西经135度上空。这 些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高,每半 小时向地球发送一次图片。另外,还有三颗 极轨卫星(2颗美国NOAA卫星,1颗俄罗斯 METEO卫星),这些卫星每天实时监视大气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 中国也先后成功地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3颗风云-1和3颗风云-2)。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若干个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包括4个可见频道和1个红外频道。风云-2是一种静止气象卫星。星上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气象卫星资料弥补了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高原及沙漠上人烟稀少地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的不足。它具有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广、观测时次多等优点。人们通过卫星,能比过去提前二三天发现台风,并能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强度,从而确定它的移向、移速和发展变化。因此,卫星云图成为监视台风和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十分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台风定位已经离不开卫星云图。卫星资料应用还发展到农业、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环境监测等领域。

卫星地面站搬迁实施方案

卫星地面站搬迁实施方案

目次 1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2实施方案.. (3) 2.1系统组成 (3) 2.1.1系统组成 (3) 2.1.2系统搬迁详细清单(不含天线基座制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施工方案概述 (3) 2.2.1方案一(推荐方案): (4) 2.2.2方案二 (10) 2.3系统调试测试 (13) 2.3.1通电检查及对星 (13) 2.3.2系统收发链路测试 (13) 2.3.3网管系统功能测试 (13)

1 实施方案 1.1 系统组成 1.1.1 系统组成 1.2 施工方案概述 短波电台、无线图传接收机天线安装在办公楼顶,卫星天线有2套方案。 1.2.1 短波天线、无线图传接收机天线 短波天线、无线图传接收机天线在办公楼楼顶架设。

图传天线1图传天线2图传天线3 短波天线 图1.短波天线、图传天线安装示意图 1.2.2 卫星天线方案一(推荐方案): 到办公楼旁空地实地勘察,从建设点往办公楼机房看,直线距离在30米左右,东南方向无遮挡(见图1),由于此地是开放式景点,防止人为损坏,天线基座由原来露出地面0.4米加高到2米,四周建围栏。由于卫星天线安装在室外,在为了防止卫星天线遭受直接雷击,在天线后方大于5米处安装一支独立的避雷针,使其保护的天线位于直击雷防护区(LPZ0B)区内,接收天线必须安装在保护范围内。置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卫星天线也应与防雷系统连接,可用圆钢将立柱和防雷网焊接起来,使天线与大地处于等电位状态。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沉浸式卫星测控站项目

沉浸式卫星测控站项目 最近,航天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很多人也想多了解一些航天领域的知识,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学习,都是很值得赞赏的想法。北京信成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航天领域的一份子,决心为航天知识的科普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团队商议、实践,推出了“沉浸式卫星测控站”项目,摒弃枯燥的传统授课式知识科普方法,让参与者亲身实践,不仅能查看真实卫星(约60颗开源卫星)下传的数据,还可以操作测控台,让卫星执行发布的指令,比如拍摄过顶照片并下传回地面等。除了技术方面的优势,该项目还配置有酷炫的展示软件和极具未来感的测控台,测控台四周可采用高清投影仪,全方位展示太空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给人沉浸式的超凡体验。接下来对项目的具体细节进行简单介绍: 卫星测控站由显示屏、投影仪、测控台、航天模型、测控软件、地面站六部分组成。其中,测控台可对卫星实时测控,测控台可安装触摸屏,使操作者更便捷的了解各卫星的信息及功能;显示屏可采用高清投影仪、超清LED大屏或全息裸眼3D技术展示卫星云图、卫星运行轨迹、卫星下传的数据与图像等,效果炫酷可获得沉浸式体验。在馆外同步架设地面站,这是与真实卫星通联不可或缺的设备。本套产品采用UHF/VHF频段天线,支持绝大多数小卫星的通信频段,收发一体功能齐全,占地面积小。 测控软件可观测列表中的卫星,均为真实在轨卫星;在正常显示2D卫星轨迹基础上,还可利用3D实时展示卫星运行轨迹,点击卫星后即可展示卫星详细数据,显示内容含卫星轨道三维姿态、卫星星下点轨迹、卫星拍摄的图像、卫星云图、卫星过顶预报等。 沉浸式卫星测控站的优势有: 1.多种交互方式:可进行的通信方式多,包括遥测、遥控、语音、莫尔斯电码、 气象云图等,也能进行实时通信。接收卫星的遥测数据,控制卫星进行拍照并下传照片,通过卫星进行拍照并下传照片,通过卫星进行实时通信,收集一些开源气象卫星的云图。 2.卫星数量多:可接收60颗开源卫星的数据,用户使用时选择其中一颗进行 通信。 3.真实卫星通信:测控站列表内可通信卫星都是天上在轨飞行的真实卫星。 4.沉浸式体验:界面炫酷、立体感强,可获得沉浸式效果。通过亲手对卫星进 行测控,激发参与者的航天热情,增长航天知识。 沉浸式地面站项目面向各大中小学以及具有航天主题或对航天知识科普有 意向的科技馆,相信无论学生还是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都很容易实现对卫星的测控。北京信成未来科技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a27713293.html,/)期待与有意向的单位合作。我们都知道,航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卫星地面站安装

通信网防御雷电安全保护检测管理办法 通信网防御雷电安全保护检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通信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防止雷害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机房火灾,建立健全防雷减灾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集成商和从事通信防雷产品的生产制造商和经销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公用电信网的通信大楼、交换、接入网、传输、无线通信基站、IP网站、局域网、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通信局(站)的防雷电安全保护的管理。 第四条通信网上的通信局站、机房必须按规定安装防雷电安全保护系统。防雷设计和施工应符合信息产业部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信网上安装的防雷系统经验收合格后可并网使用。 第五条在通信网上使用的防雷产品必须按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允许进网使用。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集成商、设计施工部门应选用检验合格的防雷产品。 第六条为保障通信网防雷性能的安全可靠,信息产业部对通信网上使用的防雷产品和防雷系统实行定期检测制度;进一步完善通信网上雷电灾害调查制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电信运营商应遵照本办法,建立完善的雷电防御管理制度,各级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领导对防雷安全负责。各级电信运营商应配合信息产业部和各地通信管理局组织的电信网防雷减灾调查。 第八条各地通信管理局负有监管本地区通信网络防雷减灾和安全生产的职责。负责组织对电信网上使用的防雷系统和防雷产品定期进行抽样检测和雷害调查,并将结果上报信息产业部。 第九条从事防雷产品和通信网上防雷系统检测的机构必须是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国家认监委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 第十条信息产业部通信产品防雷性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通信防雷技术支持单位配合信息产业部做好防雷产品标准符合性审查,配合各通信管理局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和通信网上防雷产品的抽查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产业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通信行业防雷减灾工作。对通过检测的通信防雷产品定期在网上公布。并组织对雷电灾害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章通信防雷产品的要求 第十二条建筑物直击雷防护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第十三条通信网上所使用的各类防雷保护产品应符合YD/T5098—2001《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中对产品的技术要求。 第十四条电源用各类雷电过电压保护产品应符合YD/T1235.1-2002《通信局(站)低压配点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技术要求》规定。 第十五条电源用各类雷电过电压保护产品应通过YD/T1235.2-2002《通信局(站)低压配点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测试方法》的测试。 第十六条通信局(站)选用的防雷产品应通过信息产业部审查认可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在网上公布。 第十七条通信防雷产品的生产制造商、经销商应保证通过检测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日常维护管理 第十八条各级电信运营商在新建、扩建、改建的通信局(站)的防雷工程验收过程中应当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防雷装置才能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各级电信运营商应建立防雷管理检查制度,对雷电灾害造成的事故要做好专门调查、统计、分析及鉴定工作,要有明确的记录(包括损坏通信设备清单、雷害事故分析、处理报告等)。对雷灾事故要逐级上报,不得瞒报谎报。 第二十条遭受雷击事故或火灾的通信局(站),可委托信息产业部通信产品防雷性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雷击事故做技术认定工作。 第二十一条重大雷击事故,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相关单位做好分析和调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维护人员应在每年雷雨季节之前对通信局(站)建筑物、构筑物、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防雷装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异常变化要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建立专门的防雷接地档案,保存建筑物防雷、接地线、接地网、接地电阻及防雷产品安装的原始记录及日常防雷检查记录。 第二十三条通信局(站)内的电源用保护器的通流容量、安装位置、接地线径、接地线长短应符合标准要求,其SPD的保护模式应符合其供电方式。 第二十四条电源用第一级SPD在每年雷雨季节前,应检测其各类性能和显示是否正常,开关电源内的模块应每年用混合波雷电电涌测试仪检测其性能,检查其老化程度。信号、数据用SPD应检查其接地线是否可靠连接。 第二十五条通信局(站)要落实防雷接地日常维护工作。对于扩建、改建的通信局(站)需要检查新增设备是否连接。 第二十六条当监控系统发现防雷装置损坏或异常时,要及时进行现场检查并更换,无监控系统时,应在雷雨后由维护人员进行人工巡检。 第二十七条各级防雷维护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 第五章通信防雷产品的检测管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目录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 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 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 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 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 为年、MM为月、DD 为日、HH 为时次、ttt 为时效) 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 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 地面3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 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 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 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 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 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r24-8 08 点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卫星测控模型

卫星或飞船测控模型 摘要 本文对通过测控站分布问题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数学模型。我们对卫星或飞船如何运行,如何使测控站合理分布,以及如何使测控站数最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最终计算出最少的测控站数。 对于问题一,我们先得出每一个测控站的最大测控区域对应的圆心角与卫星或飞船离地高度的关系式)93sin arcsin 93180 2H R R +-- (=β, 因为所有测控站与运行轨道共面且是个圆周,则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最少为 ]360[ β =N 个测控站。 但是对于不同的轨道上的卫星或飞船,则有不同的情况。为此我们分别对同步卫星、远距离的卫星或飞船、近地轨道的卫星或飞船进行分 序号 出现的情况 所需要测控站个数 1 离地36000km 同步卫星 1 2 远距离超过的卫星 3 3 近地轨道200km 的卫星或飞船 16 α,所以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只在以球心为中心,半径为R+H 的球面,去掉上下两个高度为(H+R )(1-sin α)的球冠剩余的部分 。 方法一,首先,我们采用测控点测控区域重叠的方式,以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为重叠部分的交线,所以得出重叠后能完全监控测控区域所对应的圆心角 )2 tan 22arctan( 21ββ= 从而得出需要布控监控点的纬线数及纬度,最后得出总监控点数为 ∑ == i i i N 1 1 cos 2βαπ(i=…) 方法二,我们经过公式推导,得出经度差的表达式:3 2? ? ? ??+=?R H R A π ; 假设卫星或飞船沿固定的轨道运转n 1后,卫星或飞船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上, 即满足A n n ?=π 212条件。此时,测控站所要测控的范围,并且所需要的测控 站数也减少了,其测控范围即为一条近似于正弦函数曲线图像。再运用简化思想把曲线拉直成为直线l 。以测控站所对应的测控圆的直径d 截取。最后,得到最 少所需的测控站数为 ????? ???????+-=)93sin arcsin 87sin(H R R N π 关键词:测控面,经度差, 排布

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 技 术 方 案 北京大恒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第1章、 设计依据 本系统依据以下标准进行设计: z《城市人民防空通信技术机制》; z《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RFHB01-2008); z《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z《人民防空卫星通信系统固定地面站建设规范》(RFHB02-2008); z《北京市应急移动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京应急办【2007】2)z《人民防空指挥工程设计标准》; z《人民防空指挥所通信工程设计要求》; z《人防指挥所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规范》; z《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全军指挥自动化建委办; z《310工程网络分系统》总参第61研究所; z《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 z《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防范行业标准》(GB/T74-94); z《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GB/T 12364-1990); z《国际移动卫星B船舶地球站技术要求》(GB 19491-2004); z《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性能的在轨测试方法》GB/T 12639-1990;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 z《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GB/T 11444.4-1996); z《国内卫星通信网技术体制(试行)(上册)》(TZ 005-95(上)); z《国内卫星通信时分多址(60Mbit/s)方式进网技术要求》(YD 509-1991);z《卫星通信VSAT地球站电磁干扰的测量方法》(YD/T 1003-1999); z《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5296-1994; z《国内卫星通信TDM/QPSK/FDMA(2Mbit/s)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T 613-1993; z《无线、微波及卫星通信设备型号命名方法》YD/T 638.10-1993; z《卫星通信船载地球站码分多址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5869-199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 据产品一览表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目录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 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 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 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 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 为年、MM为月、DD 为日、HH 为时次、ttt 为时效) 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 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 地面3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 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 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 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 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 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r24-8 08 点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便携式卫星站及地面站方案

Xxxxx 便携式卫星通信站及地面卫星站 技术方案 成都时代星光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 3 -方案概述...................................................................................................................................... - 3 -第二章设计原则.............................................................................................................................. - 3 - 2.1 先进性原则....................................................................................................................... - 4 - 2.2 开放性原则....................................................................................................................... - 4 - 2.3 可伸展性原则................................................................................................................... - 4 - 2.4 安全性原则....................................................................................................................... - 4 - 2.5 可靠性原则....................................................................................................................... - 4 - 2.6 设计依据........................................................................................................................... - 5 -第三章卫星通信系统建设.............................................................................................................. - 6 - 3.1概述........................................................................................................................................ - 6 - 3.2、用户需求和分析............................................................................................................. - 6 - 3.2.1、用户需求................................................................................................................. - 6 - 3.2.2、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 7 - 3.3、卫星便携站系统构建和功能介绍................................................................................. - 7 - 3.4、卫星便携站系统组成设备介绍..................................................................................... - 9 - 3.4.1、TIM-BXZ2100便携天线系统 ............................................................................... - 9 - 3.4.2、TIM-DMZ3400便携天线系统卫星地面站 ........................................................ - 14 - 3.4.3、WAVESTREAM卫星功放BUC......................................................................... - 17 - 3.4.4、NORSAT卫星高频头LNB(1108HB)........................................................... - 18 - 3.4.5、COMTEH调制解调器......................................................................................... - 19 - 3.4.6、COMTEH协议转换器CIM-25.......................................................................... - 21 - 3.4.7 L波段四路功分器............................................................................................ - 21 - 3.4.8、卫星复用器万康MUX-2200E .......................................................................... - 22 - 3.4.9、图像编解码器凯斯泰尔CASTEL FTF 1000................................................ - 23 - 3.4.10、VOIP语音网关CNG1000 ............................................................................... - 25 - 3.4.11 便携式频谱仪安捷伦N9320B..................................................................... - 29 - 3.4.12 二层网络交换机D-Link DES-1005D............................................................. - 30 - 3.4.13 TIM-BXZ2100终端箱....................................................................................... - 31 - 3.4.14 便携式发电机..................................................................................................... - 31 - 3.4.15 时代星光单兵无线图像传输设备................................................................... - 33 - 3.4.16 便携式摄像机SONY PJ390E ........................................................................ - 37 - 3.4.17 哈尔滨光学仪器厂地质罗盘仪DQY-1 ........................................................ - 39 -第四章项目组织方案...................................................................................................................... - 40 - 4.1项目负责人组织结构.......................................................................................................... - 40 - 4.2 项目管理人员职能............................................................................................................. - 40 - 4.2.1项目总负责人.......................................................................................................... - 40 - 4.2.2 项目质量负责......................................................................................................... - 41 - 4.2.3 项目技术负责......................................................................................................... - 41 - 4.2.4 项目规划负责......................................................................................................... - 41 - 4.2.5 项目售后维保服务办法......................................................................................... - 4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