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

●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

●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

●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新课,并将其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由于学生基础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显然这门课程要有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试行,它的成型需要几轮教学实践,因此目前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属于建议性质,适当时候进行修订后正式执行。(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下面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工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要求。各校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相关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拟按以下几个部分组织:

●计算机发展与社会;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含文字与表格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基本应用技能。

1.计算机发展与社会

(1)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

(2)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

(3)理解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

2.计算机系统

(1)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与存储方式;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理解软件的分类及常用软件的功能;

(4)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方式(存储程序原理);

(5)理解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功能与主要技术指标:

(6)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及分类;

(7)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管理功能(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

(8)理解文件、目录与路径的概念、理解文件系统的工作方式:

(9)了解计算机存储体系及地址变换的概念;

(10)了解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常见设备的工作方式。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部分包含5方面的内容,要求至少选学其中的3个部分

●文字与表格处理

(1)理解Office软件;

(2)理解文字编辑排版;

(3)理解电子表格制作;

(4)了解网页制作。

●多媒体

(1)理解多媒体信息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2)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理解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4)了解多媒体信息(声音合成、声音片段截取、图像合成、图像放大缩小)的基本处理方法;

(5)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过程;

(6)了解多媒体系统的典型应用。

●数据库

(1)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与基本组成;

(2)了解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

(3)了解概念模型及常见数据模型;

(4)了解建立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步骤;

(5)理解Access(或VisualFoxPro等)数据库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6)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分类及基本组成;

(2)了解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一般工作方式;

(3)了解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

(4)理解因特网的作用及典型服务类型;

(5)理解MAC地址、IP地址、域名及域名解析过程;

(6)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网卡、集线器、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网桥);

(7)了解文件传输协议FTP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信息安全

(1)了解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的联系及区别;

(2)了解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的作用;

(3)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及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策略;

(4)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基本应用技能(*为可选内容)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设置;

(2)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基本使用;

(3)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

(4)了解FTP下载和上传文件的方法;

(5)掌握浏览器的使用及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6)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

(7)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8)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

(9)了解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

(10)掌握Access(或Visual FoxPro等)数据库的使用,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11)了解病毒防范的基本方法;

(12)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

(13)了解网络信息发布的基本技术*;

(14)了解声音、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如Windows录音机、画图)*;

(15)了解FLASH的使用方法*。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64。

其中讲课:32~48,上机学时:32~16。

2.实验安排

●本课程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建议以实验辅导教材作为配套教材,以学生自学为主。实验内容可根据“基本应用技能”中的要求进行设计。对其中属于“了解”的内容,若实验开展比较困难,可采用集中观摩、演示的方式。实验设计中,除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外,应该有较大部分的设计型实验。鼓励通过一些大作业将多种应用技能贯穿其中,如通过收集与分析网络资料,完成某个主题的总结报告、设计个人网页等。在选择实验软件时,鼓励优先选择国产软件。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上述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要注意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水平上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个性化发展。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基本要求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可能已经被许多大学入学的新生所掌握。考虑新生间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如讲座、通过式考试、自学等)实现其中一些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二)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语言,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编程技能与上机调试能力,并尝试通过编程解决一些示例性的应用问题(如数值计算、信息管理等)。

由于各类非计算机专业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需求不同,因此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分为语言级和工具级两类,语言级又分为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在实际教学中,应允许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出三门典型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为可选内容)

C语言级程序设计

1.程序的基本结构

(1)了解主函数和一般函数的概念,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掌握源程序的书写格式,包括标识符和关键(保留)字的使用;

(3)了解编译预处理、编译和链接过程和从编辑源程序到程序运行的操作方法;

(4)掌握数据的输入输出(包括输入输出格式)方法。

2.数据类型

(1)掌握基本数据类型(int型、float型、double型、char型、void型)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

(2)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及类型说明方法。

3.运算符、表达式和语句

(1)掌握算术、赋值、关系、逻辑及其他运算符的使用及优先级和结合性的概念;

(2)了解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和运算规则;

(3)掌握赋值、算术、关系、逻辑、条件及其他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和求值规则;

(4)理解基本语句和复合语句在程序中的作用和特征。

4.程序的控制结构

(1)理解控制语句的作用和分类;

(2)掌握if、if-else、switch等分支语句的使用方法;

(3)掌握for、while、do-while等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

(4)了解break、continue等控制语句的使用方法;

(5)了解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5.数组和字符串

(1)掌握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方法;

(2)了解数组在数值计算、数据统计、排序和数据检索方面的基本应用;

(3)了解字符串与字符数组的概念,会对字符串进行整体输入输出。

6.指针*

(1)了解地址和指针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2)了解指针变量的使用与操作方法;

(3)了解用指针访问数组、字符串的方法。

7.函数

(1)了解函数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2)掌握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的机制和方法:

(4)了解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的概念;

(5)掌握标准库函数的使用方法。

8.自定义数据类型*

(1)了解自定义数据类型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2)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声明、变量定义方法;

(3)掌握结构体变量的引用和访问方法。

9.文件输入输出*

(1)了解文件的概念:

(2)了解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操作及文件读写的基本方法。

10.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1)会综合应用各种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编制结构化程序;

(2)掌握某些常用的数值计算与非数值计算算法,具有根据给定算法编制程序的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

注:本课程方案不要求先修C语言程序设计。

1.程序的基本结构

(1)了解主函数和一般函数的概念,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程序框架特征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掌握源程序的书写格式,包括标识符和关键(保留)字的使用;

(3)了解编译预处理、编译和链接过程和从编辑源程序到程序运行的操作方法;

(4)掌握数据的输入输出(包括输入输出格式)方法。

2.数据类型与表达式

(1)掌握基本数据类型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

(2)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及类型说明方法;

(3)掌握算术、赋值、关系、逻辑及其他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方法。

3.程序的控制结构

(1)理解控制语句的作用和分类,掌握相关语句的使用方法;

(2)了解使用伪代码或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4.数组和字符串

(1)掌握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方法;

(2)了解数组在数值计算、数据统计、排序和数据检索方面的应用;

(3)了解字符串与字符数组的概念,会对于字符串进行整体输入输出。

5.指针和引用*

(1)了解指针类型及引用类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与区别;

(2)了解指针与引用变量的使用与操作方法;

(3)了解用指针访问变量、数组、字符串的方法。

6.函数

(1)了解函数在结构化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2)掌握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的机制和方法;

(4)了解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的概念。

7.类与对象

(1)理解以类与对象为核心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包括封装、继承和多态性的概念及其在面向对象程序中的体现;

(2)掌握类的定义方法;

(3)掌握类成员的访问权限控制;

(4)掌握对象的创建与使用方法;

(5)了解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6)了解类的继承与派生、运算符重载、以及模板等概念。*

8.文件与数据输入输出*

(1)了解文件和流的概念;

(2)了解输入输出流类或标准I/0函数库的结构和机制;

(3)了解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操作及文件读写的基本方法。

9.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1)会综合应用各种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编制结构化或面向对象的程序;

(2)掌握某些常用的数值计算与非数值计算算法,具有根据给定算法编制程序的能力。VisualBasic程序设计

1.集成开发环境

(1)掌握集成开发环境的特点、启动与退出;

(2)了解集成开发环境的主窗口、窗体窗口、属性窗口、工程管理器窗口的使用。

2.对象及其操作

(1)了解类与对象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概念;

(2)掌握窗体的结构、属性及窗体事件的编程;

(3)掌握常用控件(文本、命令按钮、计时器、图形等)的使用及事件驱动程序的编制。

3.数据类型及运算

(1)掌握基本数据类型(数值型、字符串型、日期型、货币型、对象型和变体型)的概念和定义方法;

(2)了解枚举类型和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定义方法;

(3)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掌握变量和常量的显式和隐式声明;

(4)了解常用内部函数(数学函数、转换函数、字符串编码和操作函数、日期函数、格式输出函数、Shell函数)的使用;

(5)掌握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和求值规则,了解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和优先级。

4.基本I/0语句

(1)掌握赋值语句及交互式输入输出函数(InputBox、MsgBox)的使用方法;

(2)了解格式输出函数的简单使用方法。

5.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单分支语句、多分支语句的使用方法;

(2)了解块结构条件语句(Select Case)的使用方法;

(3)了解选择结构的嵌套使用方法。

6.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循环结构(For-Next、Do-Loop、While-Wend)的使用方法;

(2)了解转移控制语句ExitDo、ExitFor、Goto、On-Goto的使用方法。

7.数组

(1)掌握静态数组的定义和应用方法,了解动态数组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2)掌握数组初始化及输入输出方法;

(3)了解数组在数值计算、数据统计、排序和数据检索方面的应用技术。

8.函数和过程

(1)了解过程的概念,掌握Sub过程和Function过程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2)掌握过程调用中的参数传递(传值和传址、数组的传递、可选参数和可变参数的传递;对象参数的传递)的机制和方法;

(3)理解变量和过程的作用域和生命期的概念,了解递归程序设计方法。

9.菜单设计和对话框的使用

(1)掌握用菜单编辑器建立菜单的方法;

(2)了解菜单项控制(有效性控制、菜单项标记和键盘选择)和菜单项增减的方法;

(3)了解弹出菜单和对话框(通用对话框、自定义对话框)的设计方法。

10.多重窗体程序设计

了解多重窗体程序设计技术及多重窗体程序的执行过程与保存方法。

11.键盘与鼠标事件过程

(1)掌握键盘事件(KeyPress、KeyDown和KeyUp)的编程方法;

(2)掌握鼠标事件(Click、DblClick、MouseDown、MouseUp和MouseMove)的编程方法。

12.数据文件

(1)了解文件的结构与分类概念及文件对话框的使用方法;

(2)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语句及函数的使用和顺序、随机与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操作方法;

(3)了解常用的文件操作语句和函数。

13.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初步掌握编制面向对象程序的方法;

(2)了解常用的计算方法,例如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迭代法和二分法、数值积分、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多项式求值、数据的选择法排序和冒泡法排序、数据的顺序检索和二分检索等,初步具有根据给定算法编制程序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数:48~72。

其中,讲课学时:24~36,上机学时:24~36。

不同专业、不同语言的总学时数可以不同,一般不少于48学时。

2.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条件(应尽量保证基本的免费上机机时),一般讲授和上机时间的比例大致为1:1,在讲授中也最好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

3.无论选用哪类语言,都应该介绍一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方法学(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三)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硬件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相关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本课程建议以PC系列微机作为主要背景机进行教学。课程包括微机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微机接口、微机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一般说来,电类专业对基本要求中的各知识点应作较高的要求;非电类工科专业对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中部分较深层次的原理和技术知识点可作一般的要求。这部分基本要求主要针对非电类专业提出一般的要求。在了解硬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维护系统及接口编程的基本技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微机系统及原理

(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总线结构、层次概念和主要性能指标,了解PC系列微处理器的发展;理解计算机各大组成部分的功能、计算机运算的基础、指令与程序的执行过程、数据

的基本表示方法和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指令系统的一般概念和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常用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掌握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

(3)了解现代微机系统分级存储器结构和各级存储器的概念及特点,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与选用原则;理解存储器芯片和存储条与CPU的接口特性,了解内存储器、高速缓存器、虚

拟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端口的编址方式;理解程序查询方式、中断驱动方式和DMA方式输入/输出的控制原理;掌握接口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结构。

(5)了解总线、总线操作和总线操作控制的基本概念,了解PC系列微机中总线的类型和常用的标准总线;理解总线操作周期4阶段及控制过程。

(6)了解有关中断的基本概念:理解CPU响应中断的条件和中断处理过程;理解程序查询式和中断向量式两种多中断源的识别与判优方法,掌握中断程序的设计方法。

第二部分微机接口及应用

(1)了解微机系统接口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概念及异同,理解不可编程和可编程接口的概念,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2)了解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的用途和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并行接口标准;理解行/列扫描式键盘接口的硬件工作原理、LED显示器显示原理;掌握键盘、LED显示器、打印机

的接口方法。

(3)了解A/D、D/A转换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D/A和A/D转换的基本原理,了解典型DAC、ADC集成芯片及其性能参数。

(4)了解某一类典型微机应用系统的一般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实现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模拟和数字I/O通道建立、输入/输出控制、数据处理、执行机构及驱动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本课程是相对独立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性较强,教学实施中要注重系统的完整性,要突出应用部分的教学。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本基本要求的课程教学需要48学时左右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特别重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的结合。非电类专业也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原理认知性和设计性实验。一般说来,计划内实验学时数应占讲课学时数的1/5。

本课程的实验要求应主要突出原理性的实验、汇编语言设计实验、接口实验和应用性综合实验。基本要求中列为掌握的知识点,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训练。

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但不涉及课程体系的结构、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以及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四)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四、“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教学基本要求(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素质。数据库技术是数据管理的专用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够利用数据库工具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管理、分析、加工和利用,对于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SQL语言的使用,掌握一种微机数据库工具的使用,并能利用数据库工具设计、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实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数据库基础知识

(1)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特点。

(3)了解数据库系统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4)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功能。

2.数据模型

(1)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2)了解“概念模型”的含义与作用,掌握简单E-R模型的建立和E-R图的画法。

(3)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其中包括主码、外来码的概念)。

(4)掌握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方法。

(5)掌握关系的基本运算。

3.SQL语言基础

(1)了解SQL语言的主要特点。

(2)掌握SQL语言中的基础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函数等)。

(3)掌握与关系表有关的DDL语句的基本使用(CREATE TABLE、ALTER TABLE、DROPTABLE)。

(4)掌握关系表的数据维护,以及相关的DML语句的使用(INSERT、UPDATE、DELETE)。

(5)掌握查询语句(SELECT)的主要功能及使用。

(6)掌握实例数据库的SQL语言运行环境的使用,并进行SQL语言上机练习。

4.数据库设计

(1)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步骤,理解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

(2)理解数据库规范化的基本思想,掌握正确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基本方法。

(3)理解“视图”与“索引”的概念及应用,掌握建立视图及索引的方法。

5.数据库应用开发

(1)熟悉一个实例微机数据库,掌握数据库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2)掌握利用数据库工具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及其他数据库对象的方法。

(3)掌握利用数据库工具进行数据的基本维护。

(4)掌握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与方法。

(5)初步掌握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发一些简单的、贴近实际的数据库应用实例。

(三)课程实施建议

建议学时:讲课32+上机32。

该课程应选择一个微机实例数据库系统作为上机环境,以便于一些概念的讲解和上机

实习。

重点实验安排如下:

1.实例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2.SQL语言上机练习,重点在查询语句上。

3.设计并实现一些简单的应用实例。题目可选择一般性主题,如教务管理、图书管理、人事管理、产品销售等。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五)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五、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通过图形、视频、文本和音频的交互混合,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表现、处理、存储多媒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和交互能力。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时代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等,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本课程注重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在理解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使用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网络多媒体应用设计与开发。本课程将为学生在多媒体知识与技术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

本课程教学内容按教学要求包含知识点和技能点两个方面,而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分为两个层次。其中,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而技能点则以熟悉和掌握两个层次来要求。从学生要求的程度来看,这些层次是由弱到强、从低到高。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工科院校本科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各院校可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要求,适当增加某些教学内容,对教学要求的层次也可做适当调整。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1.多媒体技术概述

(1)理解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理解多媒体元素组成与分类;

(3)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

(4)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2.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

(1)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理解声音数字化的基本原理;

(2)了解音频数据文件的格式;

(3)了解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理解图像压缩基本原理;

(4)了解图像文件的基本格式;

(5)了解电视图像基本概念;

(6)理解多媒体存储的方式和种类;

(7)了解常见光盘存储的标准。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环境与使用

(1)了解多媒体系统结构及其分类;

(2)理解软硬件支持环境;

(3)熟悉多媒体计算机基本配置方法和支持软件的安装;

(4)理解声卡、视频采集卡的功能,熟悉其安装和使用;

(5)了解计算机常用接口的特点和使用;

(6)了解扫描仪、投影机等常用外部设备的功能和使用;

(7)熟悉多媒体存储设备的使用;

(8)熟悉常见多媒体产品光盘的制作方法。

4.媒体素材制作与处理

(1)理解多媒体素材及制作软件;

(2)掌握文本素材采集、编辑及制作方法;

(3)掌握音频素材采集、编辑及制作方法;

(4)掌握图像素材采集、编辑及制作方法;

(5)熟悉动画素材的编辑及制作方法;

(6)熟悉视频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制作方法。

5.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

(1)理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常用的形式和组成;

(2)了解网络多媒体的应用;

(3)了解常用的流媒体编码方式和制作;

(4)掌握网络多媒体素材制作与播放;

(5)掌握多媒体网页制作方法。

6.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1)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了解多媒体应用开发创作工具的功能和使用环境;

(3)了解常用多媒体应用开发创作工具;

(4)掌握多媒体基本创作工具的使用;

(5)了解多媒体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数:56。

其中讲课学时:28,上机学时:28。

2.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既涉及一定的多媒体技术理论和原理,同时还介绍多媒体应用创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创作工具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

3.应注意采用计算机与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突出“例中学”、“干中学”。

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涉及的领域较多,涉及的内容可深可浅。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取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材要注意不宜过深,应侧重应用技术。

5.各学校可根据当前多媒体应用创作工具的发展情况和自身需求,有选择地重点讲解一两种,而对其他一些多媒体应用创作工具软件只做一般性的介绍。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六)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六、网络技术与应用(较高要求)

(一)课程简介

“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后续课程之一,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现代网络的常见应用技术,使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网络基本应用技能。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原理和典型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功能特点和典型网络操作系统实例(包括Windows 系列、非Windows系列各举一例),局域网和广域网的适用范围和联网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以下方面的应用技术;因特网常见服务的使用(如网页浏览、信息检索、邮件收发、文件传输、远程操作和网上讨论等),小型局域网的组建,网站常用服务器的设置,常用网页制作技术和动态网页编程初步技术,小型网络的管理和安全维护基本技术。在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可接受性,同时力图不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已学网络知识有较多重复,并强调网络技术的应用性。

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为本专业服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维护和开发的能力。

课程基础知识要求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基本技能要求分为了解、掌握两种级别。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3)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拓扑结构;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1)理解数据通信原理和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2)了解数据通信的编码、解码及数据交换技术;

(3)了解多路复用技术;

(4)了解常用的传输介质。

3.计算机网络协议

(1)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概念;

(2)了解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了解TCP/IP体系结构。

4.局域网原理与技术

(1)理解局域网的定义、特点;

(2)了解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参考模型;

(3)理解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了解以太网技术和高速局域网技术;

(5)了解局域网组网类型,掌握简单局域网的设计与组网方法。

5.广域网原理与技术

(1)理解广域网的定义;

(2)理解广域网的组成模型和提供的服务;

(3)了解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X.25分组交换网及VPN的有关技术;

(4)了解帧中继、数字数据网、ATM等技术;

(5)了解宽带接入技术;

(6)了解无线接入技术。

6.Internet原理与技术

(1)了解Internet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2)理解IP协议相关技术,包括IP地址和子网的相关概念、ARP协议、ICMP协议等;

(3)了解路由器的特性、功能,IP路由过程与路由表技术;

(4)了解UDP和TCP;

(5)了解DNS与DHCP;

(6)理解网络互联概念,了解网络互联设备;

(7)了解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协议(如HTTP、FTP、SMTP、POP3协议等)。

7.基本网络开发技术

(1)掌握描述静态网页内容和结构的HTML框架:

(2)了解网络编程体系的C/S模式和B/S模式;

(3)了解常用网页制作工具和动态网页编程语言;

(4)了解一种动态网页编程语言(如ASP、JSP、PHP等)。

8.网络操作平台和服务器配置

(1)了解一般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网络资源的配置(包括服务器、客户机);

(3)了解Linux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4)掌握Linux的常用命令和使用方法;

(5)掌握Linux常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6)了解WindowsServer2003的特点和基本操作方法;

(7)掌握WindowsServer2003常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

9.网络日常管理与安全维护

(1)了解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概念、管理模式、管理协议和网管系统的结构;

(2)了解安全网络概念和一般安全策略;

(3)了解常见网络安全技术原理(加密解密、数字签名、信息隐藏、包过滤、防火墙);

(4)掌握常用网络防护软件的使用方法;

(5)掌握系统克隆和恢复技术;

(6)掌握常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IP诊断技术)。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64,其中讲课学时:42,上机学时:22。

2.实验安排

建议如下实验内容,通过课内上机学时与课外配套上机学时共同完成。

(1)局域网实例考察、简单连接实现及基本应用。

(2)因特网常见服务的应用实践(Linux平台下邮件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FTP客户端、telnet 客户端的使用以及Linux/UNIX常用命令等)。

(3)常用网络服务器的组建与设置(基于Linux/Windows的WWW、FTP、邮件的安装和测试)。

(4)常用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应用实践(系统克隆和恢复,基于IP的网络诊断技术)。

(5)动态网页制作和编程实践(基于ASP/JSP/PHP的基本编程)。

3.适用教学模式

适用于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内容演示与讲解、操作演示与验证的形式进行。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建立集中式的网络实验平台,统一在网上提交和展示实验成果(例如Linux/UNIX的应用、个人网站的发布等),以便师生观摩、相互学习和促进。实验教学以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分组实验形式;教师在实验课内当场观察、检查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基本情况,学生课外完成实验报告。

六、网络技术与应用(一般要求)

(一)课程简介

“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后续课程之一,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现代网络的常见应用技术,使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网络应用技能。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原理和典型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功能特点和典型网络操作系统实例(只要求Windows系列),局域网和广域网的适用范围和联网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以下方面的应用技术:因特网常见服务的使用(如网页浏览、信息检索、邮件收发、文件传输、远程操作和网上讨论等),小型局域网的实现和基本功能使用,网站常用服务器的初步设置,动态网页编程体系和语言的概念,小型网络的维护和故障诊断基本技术。在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到可接受性,同时力图不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已学网络知识有较多重复:并强调网络技术的应用性。

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为本专业服务,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

课程基础知识要求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基本技能要求分为了解、掌握两种级别。本要求适合于对学生要求较低的学校。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拓扑结构;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1)了解数据通信原理和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2)了解数据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数据交换技术;

(3)了解常用的传输介质。

3.计算机网络协议

(1)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概念;

(2)了解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了解TCP/IP体系结构。

4.局域网原理与技术

(1)理解局域网的定义、特点;

(2)了解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了解以太网技术;

(4)了解局域网组网类型,掌握简单局域网的组网方法与基本功能的使用。

5.广域网原理与技术

(1)理解广域网的定义;

(2)了解广域网的组成模型和提供的服务;

(3)了解目前广域网常见技术的基本概念;

(4)了解宽带接入技术;

(5)了解无线接入技术。

6.Internet原理与技术

(1)了解Internet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2)了解IP地址、子网等相关概念;

(3)理解网络互联概念,了解网络互联设备;

(4)了解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协议(如HTTP、FTP、SMTP、POP3协议等)。

7.网络操作平台和服务器配置

(1)了解一般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网络资源的配置(包括服务器、客户机);

(3)了解Linux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4)掌握Linux的常用命令和使用方法;

(5)掌握Linux常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6)了解动态网页编程体系和编程语言的概念;

8.网络日常管理与安全维护

(1)了解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概念、管理模式、管理协议和网管系统的结构;

(2)了解安全网络概念和一般安全策略;

(3)了解常见网络安全技术(加密解密、数字签名、信息隐藏、包过滤、防火墙);

(4)掌握常用网络防护软件的使用方法;

(5)掌握系统克隆和恢复技术;

(6)掌握常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2,上机学时:16。

2.实验安排

建议如下实验内容,通过课内上机学时与课外配套上机学时共同完成。

(1)简单局域网的连接及基本功能应用。

(2)因特网常见服务的应用实践(Linux平台下邮件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FTP客户端的使用以及Linux/UNIX常用命令等)。

(3)常用网络服务器的组建与设置(基于Linux/Windows的WWW、FTP、邮件服务器设置)。

(4)常用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应用实践(系统克隆和恢复,常用网络诊断技术)。

3.适用教学模式

适用于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内容演示与讲解、操作演示与验证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以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分组实验形式;教师在实验课内当场观察、检查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基本情况,学生课外完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一 一、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XP操作系统基本知 识和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word 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 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现任教的高一计算机学生中有少数没有使用 过电脑的 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XP操作系统,但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X、Xexcel 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结合 职业高中学生特点而编写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总共有六章,第一章

为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是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第三章为WINDOW操作的,第四章是分别为办公软件word 文字编辑与电子表格EXCEL第五章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六重新对第一章进行补充详细说明。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能熟练使用WINDOW的操作,以及word、excel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科学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 40 分钟时间。 3、对组都培养一名信息技术学生代表,由此学生带头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榜样。 4、注重个体适性发展,重视环保教育,在讲解WORDf 关知道时,将环保教育湛透教学中,通过海报制作等方式, 树立人人参与,时刻保护我们的环境。5、充分利用多媒体 及网络教室功能,用PowerPoint 等软件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每节课均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后自己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拟试题一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Word 2003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位于界面最上方的蓝色长条区域,用于显示文件的名称与存储路径,称为标题栏 B.执行菜单栏的“视图”命令,点击“标尺”选项,在文本编辑区上边和下边会显示标尺 C.状态栏中会显示已经打开的Word文档的当前文档页码、文档总共的节数、文档的总页码、文档的作者、当前光标的位置信息 D.Word 2003一般默认安装在【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1】子文件夹下 2.在PC中,I/O的中文意思是(C)。 A.读写存储器 B.操作系统 C.输入/输出 D.接口电路 3.在Word 2003中,执行菜单栏中的(A)命令进行设置,可以禁止Word启动时自动显示任务窗格。 A.视图/任务窗格 B.文件/属性 C.窗口/任务窗格 D.工具/选项 4.Internet中电子邮件服务使用的协议是(D)。 A.TCP/IP B.HTTP/FTP C.SPX/IPX D.POP3/SMTP 5.当一个文档窗口被关闭时,该文档将(D)。 A.保存在外存中 B.保存在内存中 C.保存在剪贴板中 D.由用户决定是否保存 6. 与十进制数7等值的二进制数是(A)。 A.0111 B.0101 C.1000 D.1001 7.下列存储容量单位中,最大的是(D)。 A.Byte B.KB C.MB D.GB 8.在Windows中按文件名查找时,可用(A)代替任意单个字符。 A.? B.* C.! D.% 9.在PowerPoint 2003中,新建演示文稿已选定“诗情画意”应用设计模板,在文稿中插入一个新幻灯片时,新幻灯片的模板将(B)。 A.采用默认型设计模板 B.采用已选定设计模板 C.随机选择任意设计模板 D.用户指定另外设计模板 10.Windows窗口菜单中呈灰色的选项,表示(A)。 A.该选项不能执行 B.该选项可以执行 C.该选项正在执行 D.该选项已被删除 11.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是由(D)、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A.加法器 B.控制器 C.驱动器 D.中央处理器 12.在Windows中,若要查看某个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可(B)该文件夹图标,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 A.右键双击 B.右键单击 C.左键双击 D.左键单击 13.下列程序不属于附件的是(C)。 A.计算器 B.记事本 C.网上邻居 D.画笔 14.计算机系统加电启动时,应先给外部设备加电,再给(A)加电。 A.主机 B.投影仪 C.显示器 D.打印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本教学教程期末考试题

1、在Windows启动后,要执行某个应用程序,下列方法中,___ D __是错误的。 A.在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双击应用程序名 B.利用“开始”菜单的“运行”命令 C. 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应用程序,击Enter键 D.把应用程序快捷方式添加到“开始”菜单的“程序”--“启动”组中 2、在Word中,系统默认的中文字体是(B)。 (A)黑体 (B)宋体 (C)仿宋体 (D)楷体 3、在Excel中,使用“保存”命令得到的文件格式为___ D ____。 A、.doc B、.exe C、.txt D、.xls 4、在PowerPoint中,可对母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状态是(C)。 (A)幻灯片视图状态 (B)备注页视图状态 (C)母版状态 (D)大纲视图状态 5、IP地址是由一组长度为(C)的二进制数字组成。 A.8位

C.32位 D.20位 6、下列IP地址中,不正确的是(C)。 (A)192.42.34.212 (B)202.116.37.228 (C)202.116.38.256 (D)222.200.132.253 7、下面不属于局域网络硬件组成部分的是(D)。A.网络服务器 B.个人计算机工作站 C.网络接口卡 D.调制解调器 8、网络传输的速率为8Mbit/s,其含义为(B)。A.每秒传输8兆个字节 B.每秒传输8兆个二进制位 C.每秒传输8000千个二进制位 D.每秒传输800000个二进制位 9、在一座办公楼内各室计算机连成网络属于(B)。A.WAN B.LAN C.MAN

10、PC机的(C)一般由静态RAM组成。 (A)外存 (B)CMOS系统参数存储器 (C)Cache (D)主存 11、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本质上就是(A)的过程。A.读指令、解释、执行指令 B.进行科学计算 C.进行信息交换 D.主机控制外设 12、微型计算机常用的针式打印机属于(A)。(A)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B)击打式字模打印机 (C)非击打式点阵打印机 (D)激光打印机 13、操作系统是(A)。 (A)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B)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接口 (C)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 (D)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之间的接口 14、“32位微机”中的32指的是(B)。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建议书 2017年

附件1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升级项目(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项目) 2、申报单位概况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科研实验室。中心现分布于不同的教学楼的3个楼层,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280余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实验及业余时间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性实验等任务,平均每学年开设实验课程接近100门,实验人数6500人以上,实验人时数25万次以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都在对机房建设、实验环境、教师教学、实验室管理等都带来模式的革新。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纳,为打造我校数字化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建构学校实验教学云计算基础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学校特色实验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探索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善工程化实验教学体系等要求,我中心现申请升级改造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备及环境、建设基于云计算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与考试平台,创建考试中心,提升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面貌,加强教师人员培养档次。 3、拟建地点 拟建在综合楼5--6层,规模15间实验室、1个数据服务中心 4、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改造和升级原有计算机机房设备。 实验中心现有计算机600余台,实验室布局分散,该方案实施应前先搬迁现在所有实验室进行集中建设(搬迁方案见原提交的搬迁报告:综合楼或重型楼)。目前实验室有335台为2012年以前购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增加,在两年内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在此基础上利旧建设350点的智能云桌面平台,实现机房设备升级。建设内容:实验数字服务中心机房1间、数据存储服务器2台、网络管理服务器2台、云平台管理服务器8台、云终端控制器350台、移动管理平台5个、网络布线及实验室装修等。 (2)建设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 目前无纸化考试平台的应用在许多高校中逐渐取代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开始在部分省市高校试点,而今年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中职对口高考技能测试的考核中已经开始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说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6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深入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经成为人们在社会各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是文化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看,更是技术技能教育。通过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 3. 熟悉并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即目前流行的Office 2010的基本组件的用法; 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5.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多媒体操作软件;

6.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包括: 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工作流程; 3. Office 2010各组件的具体使用方法; 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5. 多媒体及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的指导思想是: 1. 立足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2.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与现实生活贴切和具有趣味性的实例进行讲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强化实践,大学计算机这门课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因此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致用,通过实践来强化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的掌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大一

计算机基础作业 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习题1 一、思考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4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的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节,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计算机的特征是: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大量采用磁芯作为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作为外存储器。 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用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 采用了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目前计算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十万亿次浮点运算。 4.计算机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答:计算机主要应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信息和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7.信息技术都包含那些? 答: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二、选择题 1.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A)的。 A )科学计算B)系统仿真C)自动控制D)信息处理 2.构成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电子元件是(B) A )电子管B)晶体管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以下哪个不是计算机的特点(D) A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快B)计算机的准确度高C)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巨大D)计算机的体积很小 4办公自动化属于计算机哪项应用(A) A )数据处理B)科学计算C)辅助设计D)人工智能 5.以下关于信息的特征不正确的是(B) A )共享性B)不可存储C)可处理性D)可传递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交换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主要讨论交换基础知识,电路交换技术、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技术、IP交换技术以及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概念,理解交换技术的分类,掌握交换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掌握信令的概念和功能、信令方式和NO.7信令系统;了解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掌握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帧中继技术;理解ATM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掌握TCP/IP原理和IP交换技术。掌握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组网技术,熟悉当今电话通信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和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课程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交换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又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院达到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 《现代交换技术》作为一门公共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现代交换理论已成为我院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专业课。课程内容着重讲解交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新交换技术,并努力增加最新交换技术如IP交换、软交换技术的比重。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对交换网络进行简单的数据配置;具备一定的设备和网管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交换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利用了吴静老师在2009/2010学年第1学期的教改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录像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全(借鉴内容)

计算机课后练习答案

习题1 1.1 选择题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成功的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名称是( C)。 A) Pentium B) IBM PC C) ENIAC D) Apple 2.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B)位个人计算机IBM PC5150。 A) 8 B) 16 C) 32 D) 64 3. 中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 兼容机,即(C)0520微机。 A) 联想B) 方正C) 长城D)银河 4. 摩尔定律主要内容是指,微型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C)个月翻一番。 A) 6 B) 12 C) 18 D) 24 5.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C)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 电子管B) 晶体管C)集成电路D)微处理器 6. 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 B)。 A) DRAM B) CPU C) CRT D) ROM 7. 将微机或某个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这样的系统称为(C)。 A) 大型计算机B) 服务器C) 嵌入式系统D)网络 8. 冯.诺依曼计算机包括,(B)、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A) 显示器B)运算器C)处理器D)扫描仪 9.从市场产品来看,计算机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C)和嵌入式系统三类 A) 工业PC B) 服务器C) 微机D) 笔记本微机 10.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B)组成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工作。 A) CPU B) 计算机C) ROM D)CRT 1.2 填空题 1.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变迁。 2.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朝着(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方向发展。 3.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4. 从目前市场上产品来看,微机包括(个人计算机)、(苹果系列微机)、(一体微机)、(笔记本微机)、(平板微机)、(掌上微机)和PC 服务器等几种。 5. 微处理器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1.3 简答题 1. 什么是摩尔定律?你认为摩尔定律会失效吗?为什么? 答: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芯片上元件的几何尺寸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缩小下去,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芯片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件数量会达到极限,所以摩尔定律总有一天会失效。 2. 什么是硬件?计算机主要有哪些硬件部件组成?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即构成计算机系统各种物理部件总称。计算机硬件是一大堆电子设备,它们是计算机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微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机关、企业、事业、公司单位,任何有关IT行业的单位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工作就变的十分重要,因此,该专业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熟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为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就成业推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而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此,课程建设是重点,它的建设要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改革,构建素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迫切的,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教育目标受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优化、对人才就业的现代化影响,而教育既承担人的培养任务,又有文化发展的前瞩性目标。所以,教育目标既是现代化的课题,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改革。对我国现代化而言,还是一个由中国国情出发,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转换过程。因而,在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体系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文化整体现代化的需求,对教育内部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对教育外部赶超世界水平,产业发展优势的定位,都有许多亟待研究的现代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的特点,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其主要的培养方向是: (1)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电脑操作人员; (2)能进行简单网页制作、网页动画设计、产品演示课件制作的企业Internet维护与应用人员; (3)能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形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印刷图片、产品广告、网页图片及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人员。 (4)能熟练运用电路基础及单片机课程的知识。 (5)能进行一定能力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过程来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全区各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自治区中职、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大纲对应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该课程虽然多年来在多所学校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但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出发,着眼于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把该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秉承“系统工程建设”的理念,不断地去完善它。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总目标 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体系、规范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和创建适用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得

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建设依据 我校承担着我区商贸流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不断重视,近年来学校生源结构变化较大,加上信息化技术更新频繁,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任务不断加大,特别是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和等级考核的通知》(新教职成〔2007〕1号)文件和中职、技工学校在能否很好地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等工作的实施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程建设思路及步骤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长期积累和沉淀。结合本课程特点,建设思路和步骤分如下阶段实施: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 体设计与步骤实施阶段-分析教学任务实施的可行性-明确课程建设 目标-确定课程建设内容-建设保障-实施-总结-持续改进。 (一)分析就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培养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学生实习、就业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请毕业生返校座谈等与企业沟通方式,了解社会对技工学生的需求,从而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同时,

重庆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1.课程编码:18012625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课程负责人:郭松涛 2.学时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32/2学时),2.5学分 3、适用专业:大学本科各专业 4.预修课程:无 5.内容简介: 该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1+X体系)基本要求而设立的大学本科各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在原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以及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和水平,对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做了重大的修改。该课程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继计算机课程的选修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介绍了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软件系统、计算机的指令和指令系统、信息表示、运算基础等);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概述、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功能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及使用方法和Linux 操作系统简介等;办公自动化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系统构成、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MS-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等、国产WPS Office特点及功能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概念、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基本思想等);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知识、关系模型基础、SQL语言简介等);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Internet的使用、Internet信息检索及软件使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立、电子商务应用等);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多媒体与流媒体概述、多媒体系统的硬件构成、多媒体系统的软件环境、数据压缩与存储知识、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等);信息安全与社会社会责任知识(包括:信息安全及网络攻击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备份、防火墙技术、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规范、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等)。 该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是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系列”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它既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又面向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使学生进入大学,就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体系,以便后继相关课程的选课和学习。 从09级开始,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针对计算机知识基础薄弱或中学没有学习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提高班针对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或具有了操作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学生,通过开学分级测试分班。

修订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号: 120007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授课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先修课程:无 学时:72学分:4 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务,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及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张小梅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大学计算机》蒋加伏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应用基础》黄逸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sows7+office2010)》周利明主编南明大学出版社 4、《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级教程:MS Office高级应用(2013年版)》教育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考勤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执笔人:李小红,范建坤 编写时间:2014年12月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比较系统、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生活奠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排版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 (1)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 一、选择题 1.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50多年中,按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个阶段。 A) 4 B) 6 C) 7 D) 3 2.在软件方面,第一代计算机主要使用()。 A) 机器语言 B)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 BASIC和FORTRAN 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常应包括()。 A)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B)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C)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 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 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英文缩写是()。 A) CAD B) CAI C) CAM D) CAT 5.在《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中,共包含()。个汉字和图形符号。 A) 6763 B) 12000 C) 682 D) 7445 6.计算机的存储系统通常包括()。 A) 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B) 软盘和硬盘 C) ROM和RAM D) 内存和硬盘 7.在计算机内部,计算机能够直接执行的程序语言是()。 A) 汇编语言 B) C++语言 C) 机器语言 D) 高级语言 8.主要决定微机性能的是()。 A) CPU B) 耗电量 C) 质量 D) 价格 9.下列四条叙述中,正确的一条是()。 A) 操作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应用软件 B) 外存中的信息可直接被CPU处理 C)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以由计算机直接执行 D) 电源关闭后,ROM中的信息立即丢失 10.在微型计算机中,I/O设备的含义是()。 A) 输入设备 B) 输出设备 C) 输入输出设备 D) 控制设备 11.所谓应用软件,指的是()。 A) 所有能够使用的工具软件 B) 能被各应用单位共同使用的某种特殊软件 C) 专门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 D) 所有微机上都应使用的基本软件 1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是以()技术为特征标志。 A) 存储器 B) 操作系统 C) 微处理器 D) 显示器和键盘 13.微型计算机的总线一般由()组成。 A)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通信总线 B) 数据总线、控制总线、逻辑总线 C)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D) 通信总线、地址总线、逻辑总线、控制总线 二、填空题 1.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由、、、和五部分组成的。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和。主频,存储容量(硬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