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答案)教程文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答案)教程文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答案)教程文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

章(答案)

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MS)三者间的关系是(B)

A. DB包括DBS和DBMS

B. DBS包括DB和DBMS

C.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D. DBMS包括DB和DBS

2、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水平方向上的行称为元组,也称(B)

A. 字段

B. 记录

C. 分量

D. 域

3、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垂直方向上的列称为属性,也称(D)

A. 域

B. 分量

C. 记录

D. 字段

4、在表中选择记录形成新表,属于关系运算中的(C)

A. 复制

B. 投影

C. 选择

D. 连接

5、DBMS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A. 网络连接

B. 数据操纵

C. 数据定义

D.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6、(A)是一种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

A. 概念模型

B. 关系模型

C. 层次模型

D. 数据模型

7、在表中选择不同的字段形成新表,属于关系运算中的(A)

A. 投影

B. 复制

C. 连接

D. 选择

8、用于RDBMS的模型是(B)

A. 数据模型

B. 关系模型

C. 概念模型

D. 树状模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 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 Word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6 、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 、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拟试题一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Word 2003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位于界面最上方的蓝色长条区域,用于显示文件的名称与存储路径,称为标题栏 B.执行菜单栏的“视图”命令,点击“标尺”选项,在文本编辑区上边和下边会显示标尺 C.状态栏中会显示已经打开的Word文档的当前文档页码、文档总共的节数、文档的总页码、文档的作者、当前光标的位置信息 D.Word 2003一般默认安装在【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1】子文件夹下 2.在PC中,I/O的中文意思是(C)。 A.读写存储器 B.操作系统 C.输入/输出 D.接口电路 3.在Word 2003中,执行菜单栏中的(A)命令进行设置,可以禁止Word启动时自动显示任务窗格。 A.视图/任务窗格 B.文件/属性 C.窗口/任务窗格 D.工具/选项 4.Internet中电子邮件服务使用的协议是(D)。 A.TCP/IP B.HTTP/FTP C.SPX/IPX D.POP3/SMTP 5.当一个文档窗口被关闭时,该文档将(D)。 A.保存在外存中 B.保存在内存中 C.保存在剪贴板中 D.由用户决定是否保存 6. 与十进制数7等值的二进制数是(A)。 A.0111 B.0101 C.1000 D.1001 7.下列存储容量单位中,最大的是(D)。 A.Byte B.KB C.MB D.GB 8.在Windows中按文件名查找时,可用(A)代替任意单个字符。 A.? B.* C.! D.% 9.在PowerPoint 2003中,新建演示文稿已选定“诗情画意”应用设计模板,在文稿中插入一个新幻灯片时,新幻灯片的模板将(B)。 A.采用默认型设计模板 B.采用已选定设计模板 C.随机选择任意设计模板 D.用户指定另外设计模板 10.Windows窗口菜单中呈灰色的选项,表示(A)。 A.该选项不能执行 B.该选项可以执行 C.该选项正在执行 D.该选项已被删除 11.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是由(D)、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A.加法器 B.控制器 C.驱动器 D.中央处理器 12.在Windows中,若要查看某个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可(B)该文件夹图标,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 A.右键双击 B.右键单击 C.左键双击 D.左键单击 13.下列程序不属于附件的是(C)。 A.计算器 B.记事本 C.网上邻居 D.画笔 14.计算机系统加电启动时,应先给外部设备加电,再给(A)加电。 A.主机 B.投影仪 C.显示器 D.打印机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问答题

第六章部分问答题 1、何为计算机网络? 答: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连接在网络中的计算机、外部设备、通信控制设备等称为网络节点。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这两个方面的领域,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产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条件。一方面,通信网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通信网的各种性能。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答:以单个主机为中心,面向终端设备的网络结构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由于终端设备不能为中心计算机提供服务,因此终端设备与中心计算机之间不提供相互的资源共享,网络功能以数据通信为主。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分组交换网(又称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在网络内,各用户之间的连接必须经过交换机(也叫通信控制处理机)。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到达交换机的数据先送到交换机存储器内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时再送出。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中的通信双方都有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而不是终端计算机;其二是计算机网络功能以资源共享为主,而不是以数据通信为主。 把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网络互连和高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四代。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 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信息交换功能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的存储设备、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都是可以共享的网络资源。 分布式处理就是指网络系统中若干台计算机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说,一个程序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 4、按所采用的交换技术进行分类 答: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采用的交换技术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是一种直接交换方式。在数据传输期间,发送点与接收点之间构成一条实际连接的专用物理线路。 报文交换是将需要传输的一组信息加上控制信息。报文主要包括报文的正文信息,收发控制信息等,报文交换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线路,临时选择通信网络中的一条线路传送数据,交换单位是报文。特点是: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事先建立好一个连接,两个进行通信的实体也不需要同时处于激活状态。 分组交换也称为包交换。当一个主机向另一个主机发送数据时,首先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划分成一个个平均大小保持不变的小组作为传送的基本单位,这些信息小组被称为分组。具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说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6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深入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经成为人们在社会各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是文化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看,更是技术技能教育。通过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 3. 熟悉并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即目前流行的Office 2010的基本组件的用法; 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5.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多媒体操作软件;

6.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包括: 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工作流程; 3. Office 2010各组件的具体使用方法; 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5. 多媒体及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的指导思想是: 1. 立足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2.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与现实生活贴切和具有趣味性的实例进行讲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强化实践,大学计算机这门课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因此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致用,通过实践来强化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的掌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知识目标 (1)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 (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4)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 (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 (3)具有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 (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 (5)具用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 (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服从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PHP简明教程

PH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目录序 (4) 第一章PHP简介 (6) 第一节PHP简介 (6) 1.Web程序工作原理 (6) 2.PHP简介 (9) 第二节PHP的开发环境的搭建 (9) 1.程序编写,软件开发工具软件的选用 (9) 2.服务器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10) 第三节实验一PHP开发环境的搭建 (11) 0.实验目的 (11) 1.实验准备 (12) 2.PHP的安装和配置 (12) 3.Apache的安装和配置 (12) 4.测试Apache对PHP的支持 (13) 5.MySQL软件的安装和服务的启动 (14) 第二章Web客户端技术 (16) 第一节Web客户端工作原理 (16) 1.浏览器工作原理 (16) 2.HTML工作原理 (16) 3.JavaScript工作原理 (20) 第二节Web客户端基本技术 (21) 第三节实验二Web客户端技术 (34) 第三章PHP语法 (36) 第一节基本语法 (36) 1.最简单的PHP程序 (36) 2.剖析最简单的PHP程序 (37) 3.常用变量处理函数 (37) 4.访问客户端变量的方法 (40) 5.PHP变量的作用域 (41) 6.超全局变量数组 (41) 7.数据类型 (43) 8.运算符 (47) 9.函数 (48) 10.session的应用 (51) 第二节PHP编程要点 (53) 1.流程控制结构 (53) 2.PHP嵌入HTML或JavaScript中 (53) 3.用PHP输出HTML或JavaScript (55) 4.自服务程序 (56) 第三节实验二PHP语法实验 (57) 第四章MySQL数据库 (58) 第一节MySQL的基本使用 (58) 1.数据库基础知识 (58) 2.MySQL简介 (58) 3.MySQL的命令操作 (58) 4.MySQL的图形化客户端工具软件 (61) 第二节用PHP操纵MySQL (6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 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 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 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 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00002 课程性质:大学通识课 适用专业:文史、艺术类各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三学期 考核方式:考试(第二学期),考查(第三学期)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目的: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最基本概念、计算机办公常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总体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 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主要性能指标。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了解计算机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掌握Microsoft Office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具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初步知识,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掌握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防范方法。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 具备大学生基本文化素质。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讲授实验习题 108 48 54 6

四、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6+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了解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2、教学内容: 1) 计算机发展史及计算机分类。 2) 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3) 计算机文化与信息。 4)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数制的概念: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表示及相转换,二进制整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5) 计算机的数据及其编码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字符与ASCII码,汉字及其编码。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系统(6+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2、教学内容: 1) 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采用二进制形式表数据和指令、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存储执行、组成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和总线(地址、数据、控制)。 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配置、板卡和主要性能指标:主机(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讲课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 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重庆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1.课程编码:18012625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课程负责人:郭松涛 2.学时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32/2学时),2.5学分 3、适用专业:大学本科各专业 4.预修课程:无 5.内容简介: 该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1+X体系)基本要求而设立的大学本科各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在原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以及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和水平,对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做了重大的修改。该课程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继计算机课程的选修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介绍了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软件系统、计算机的指令和指令系统、信息表示、运算基础等);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概述、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功能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及使用方法和Linux 操作系统简介等;办公自动化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系统构成、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MS-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等、国产WPS Office特点及功能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概念、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基本思想等);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知识、关系模型基础、SQL语言简介等);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Internet的使用、Internet信息检索及软件使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立、电子商务应用等);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多媒体与流媒体概述、多媒体系统的硬件构成、多媒体系统的软件环境、数据压缩与存储知识、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等);信息安全与社会社会责任知识(包括:信息安全及网络攻击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范、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备份、防火墙技术、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规范、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等)。 该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是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系列”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它既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又面向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使学生进入大学,就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体系,以便后继相关课程的选课和学习。 从09级开始,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针对计算机知识基础薄弱或中学没有学习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提高班针对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或具有了操作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学生,通过开学分级测试分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院) 课程总结与分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4学时/周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6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四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 第五章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 第六章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七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indowXP、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 2013年12月31日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

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MS)三者间的关系是(B) A. DB包括DBS和DBMS B. DBS包括DB和DBMS C.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D. DBMS包括DB和DBS 2、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水平方向上的行称为元组,也称(B) A. 字段 B. 记录 C. 分量 D. 域 3、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垂直方向上的列称为属性,也称(D) A. 域 B. 分量 C. 记录 D. 字段 4、在表中选择记录形成新表,属于关系运算中的(C) A. 复制 B. 投影 C. 选择 D. 连接 5、DBMS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A. 网络连接 B. 数据操纵 C. 数据定义 D.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6、(A)是一种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 A. 概念模型 B. 关系模型 C. 层次模型 D. 数据模型 7、在表中选择不同的字段形成新表,属于关系运算中的(A) A. 投影 B. 复制 C. 连接 D. 选择 8、用于RDBMS的模型是(B) A. 数据模型

B. 关系模型 C. 概念模型 D. 树状模型 9、下列(D)不属于常用的DBMS数据模型 A. 层次模型 B. 网状模型 C. 关系模型 D. 线性模型 10、下列属于关系基本运算的是(B) A. 并差交 B. 选择投影 C. 选择排序 D. 连接查找 11、关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数据库的数据可以来源于多个异种数据源,而数据仓库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同种数据源 B. 两者都可以来源于多个异种数据源 C. 两者一般来源于同种数据源 D. 数据库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同种数据源,而数据仓库的数据可以来源于异种数据源 12、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水平方向上的行称为(D) A. 分量 B. 属性 C. 域 D. 元组 13、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关系是(C) A. 一个表文件 B. 若干个数据库文件 C. 若干个二维表 D. 一个数据库文件 14、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其垂直方向上的列称为(A) A. 属性 B. 域 C. 分量 D. 元组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大一

计算机基础作业 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习题1 一、思考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4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的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只有几千个字节,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计算机的特征是: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大量采用磁芯作为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作为外存储器。 采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用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 采用了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特征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目前计算机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十万亿次浮点运算。 4.计算机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答:计算机主要应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信息和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7.信息技术都包含那些? 答: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二、选择题 1.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A)的。 A )科学计算B)系统仿真C)自动控制D)信息处理 2.构成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电子元件是(B) A )电子管B)晶体管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以下哪个不是计算机的特点(D) A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快B)计算机的准确度高C)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巨大D)计算机的体积很小 4办公自动化属于计算机哪项应用(A) A )数据处理B)科学计算C)辅助设计D)人工智能 5.以下关于信息的特征不正确的是(B) A )共享性B)不可存储C)可处理性D)可传递

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第九版第六章

第6章数据库技术与Access2003 本章导读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数据库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已离不开数据库,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数据统计、多媒体信息系统等领域都在利用数据库技术。 本章介绍了有关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然后以Access 2003为例,介绍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与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数据库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功能、Access 2003的主要组件,了解Access 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6.1 数据库技术基础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是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 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相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两大领域。数据库技术不仅应用于事务处理,并且进一步应用到情报检索、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 6.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其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3.数据库 数据库是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它的职能是有效地组织和存僻数据,获取和管理数据,接受和完成用户提出的访问数据的各种请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修订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号: 120007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授课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先修课程:无 学时:72学分:4 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文档编辑、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务,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及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张小梅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1、《大学计算机》蒋加伏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应用基础》黄逸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应用基础(winsows7+office2010)》周利明主编南明大学出版社 4、《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级教程:MS Office高级应用(2013年版)》教育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考勤成绩占10% 期末考试占70% 执笔人:李小红,范建坤 编写时间:2014年12月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比较系统、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今后学习、生活奠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排版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 (1)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和幻灯片制作与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使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课 开课学时40(理论教学20,实践教学20) 开课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开课对象全校各二级学院(除计算机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王洪海、蔡文芬主编 选用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王洪海、张健主编预修课程无

教材特色1、教材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适用教材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适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选用的原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教材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体现了易教、易学的特色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将全书分成基础篇、应用篇和提高篇三个模块。章节内容的安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后面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在前面章节的介绍中都有相应地铺垫,使读者从最简单的知识入手,一步步走入很有“艺术性”的各种“深奥”的计算机操作中。对重点、难点,一些初学者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尽量用简洁、形象而又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3、强调实践,注重实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整套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实际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一步步操作、讲解,使学生可以非常深刻地掌握时下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自己上机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配套资源丰富,注重立体化建设 为方便教与学,除了本套教材外,作者还建设了PPT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解答、案例素材等配套资源,供广大师生学习、使用。 5、本教材建设作为安徽三联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已立项。 主要内容 本书是基于windows 7和office2010,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字符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与安全和数据库基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