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省统计局在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并确定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及《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细则》,于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通过这次全面调查,初步摸清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的思路。现根据调查资料,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初步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包括范围

文化产业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涉及多行业、跨部门的一个交叉集合体。目前,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状态,国内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文化产业的范畴之所以存在不确定因素,是由于文化的辐射力和市场的互渗性、共生性所决定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文化消费拉动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包含文化消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文化产业范畴的界定困难,给文化产业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现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即各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集合,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称之为“窄派”,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文化”概念;二是在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称之为“中派”;三是既包括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还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博览、摄影、广告装潢设计、园林绿化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物质性生产活动的集合,称之为“宽派”,也即通常意义上的“大文化”的概念。

我省此次文化产业调查,其内涵是按“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在文化服务业中不包括作为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如文化厅、出版局、宣传部等。具体包括范围见附后说明。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文化在人们的认识中一直是事业性质,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商品属性,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多次召开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组织文化产业调研,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省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总量不断增加

据调查,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7亿元(大文化口径,下同),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6.9%,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接近发达省份水平。其中,文化用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文化用品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6%,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文化服务业,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实现增加值10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1%。

分产业看,在文化用品制造业中,印刷业增加值5.64亿元,占文化产业的4.1%;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1.4亿元,占1%;玩具制造业增加值2.5亿元,占2.1%;其他类文体用品制造业增加值5.64亿元,占4.1%;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加值2.45亿元,占3.9%,这些构成了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主体,除此之外,文化用品制造业还包括记录媒介的复制、文化用品制造(仅指文具、本册、笔制造、教学标本和模型及其他文化用品如各种棋牌等生产)、手工纸制造等。在文化用品贸易业中,文化用品批零业增加值1.16亿元,占文化产业的1.8%;图书报刊批零业增加值5.81亿元,占9.2%;计算机软件及办公设备零售业增加值2.78亿元,占4.4%;其他类主要是指古玩字画、音像制品、集邮商店及花店等,实现增加值0.88亿元,占1.4%。在文化服务业中,教育业是“大哥大”,创造增加值74.09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4.1%;旅游业(仅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行业的生产)增加值7.49亿元,占5.5%;广告业增加值6.21亿元,占4.5%;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和新闻等,创造增加值6.92亿元,占5.1%;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3.58亿元,占2.6%;体育业,仅指各种室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对进行这些活动场所和实施的管理等,实现增加值2.7亿元,占1.97%;园林绿化业,主要指公园、动物园和植物园等活动,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7%;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增加值1.27亿元,占0.9%。

2.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积聚了进一步拓展的条件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依据的是宽泛的生产理论,该理论表明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文化产业尽管在多数年份是作为消费性事业单位来发展的,但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一是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从业人员已近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47.25万人。若考虑从事文化用品制造和流通活动的从业人员,全省文化产业的从业将近百万人。2002年全省普通高校专职教师2.11万人,普通中等学校专职教师20万人。各类成人教育教职工人数达2.04万人,其中专职教师0.62万人。文化事业从业人员1.28

万人。广播电影电视职工人数达到1.7万人。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娱乐机构2001年已发展到5141个,从业人员2.09万人。

二是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2002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62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学生达到33万人以上。普通中等学校4588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学生达到464.32万人。各类成人学校13804所,在校学生达到38.15万人。全省文化事业机构有2255个,国有和集体剧团全年演出1.26万场,国内演出观众达到1160.8万人次。各类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893个,共举办展览2959个,组织文化活动5586次,举办训练班2518次,结业9.6万人次。全省公共图书馆84个,总藏量791.8万册,书架总长度153千米。各类博物馆、文物机构136个,藏品85820件,参观人数34.2万人次。广播电台15座,发射台及转播台23座,发射功率527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台17座,发射台及转播台230座,发射功率335.6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9%。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133256小时,其中服务性的为29388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44215小时,其中服务性的为17076小时。全省图书总印数27822万册,总印张数140010万印张;杂志总印数6161万册,总印张数16696万印张;报纸总印数70819万份,总印张数144237万印张。

三是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27.90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6.6%;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0.31亿元,占6.8%。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0.9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0.76亿元。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4353万元,占更新改造投资额的0.2%。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6099万元,占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的0.3%。据文化主管部门的调查,2001年末全省文化演艺业资产总额达到10.6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8.8亿元;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拥有净资产18.31亿元,其中事业基金2.93亿元、固定基金13.89亿元、专用基金1.16亿元。截止2002年底全省共有图书出版社10家,资产总额达到6.6亿元;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总资产2223万元;全省共有报社101家,固定资产达到6.57亿元;全省共有期刊社183家,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2002年全省各类印刷企业6152家,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9.7亿元。

3.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增加,成为拉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劲力量

任何社会生产规模之所以能得以不断扩大都有赖于消费的不断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总体达到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也为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569.1亿元,最终消费占到63.4%。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占到5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7.3%和37.8%,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分别为5.1和3.4,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的巨大作用。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人均479.63元,中等以上收入户人均文化服务消费支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最高收入户人均达到1038.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16元,比上年增长5.8%,在生活消费支出的份额占到1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三、我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文化”作为消费性事业来发展,只要一提起“文化”就是“投资”、就是“赔钱”。由于文化事业的“非产业观”,大家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不重视它的经济效益。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工作当中更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轻文化产业发展的倾向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忽视其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以及对经济的渗透和辐射功能。因此,传统文化企业大多被视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经费自给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积累有限,自我扩张能力差,导致机构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低下,“小”、“散”、“乱”特征明显。加之,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受到行政“条条”和“块块”约束,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资源重组困难重重,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省也不例外,除体制和观念上的因素外,其发展缓慢还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现阶段,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小、份额低,结构不合理

2002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纵向比较是值得欣慰的。但与我省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相称的,与发达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如,200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68.93亿元,比2000年增加175.81亿元,年均增长14.4%,占GDP的比重为5.7%。2000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271.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9年增长18.3%,大大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也快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由此可见,我省文化产业总量偏低,份额偏小,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此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文化服务业的构成情况看,教育业增加值占69.3%,而广东省教育业增加值只占文化服务业的46.2%;我省娱乐服务业占文化服务业的比重为0.6%,广东为9.6%;我省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比重为1%多一点,广东为18.9%。从文化用品制造业的构成情况看,广东占据较大份额的是玩具制造和工艺美术制造业,这两类占文化用品制造业的比重接近74%,而我省仅占25%。

2.文化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不强

文化消费作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商品,不仅体现在对实物消费的增加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文化服务产品的消费上,尤其是对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的精神产品的消费上。初步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我省文化服务业生产的可供居民和政府最终使用的产品,即增加值为106.97亿元,扣除教育为32.88亿元,而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仅有10.5亿元。作为管理生产和提供城乡居民精神文化产品的三大主管部门,文化厅系统、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新闻出版系统,其行政隶属的相关产业实力不强。2001年文化行业实现增加值6.24亿元,广电行业2.72亿元,出版行业11.6亿元。三大行业生产的

最终产品“九五”以来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三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只有20.56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只有1.65%。

3.优势产业不明显,缺乏龙头带动作用

我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以老子、庄子等思想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有以徽州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但这些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运用而转化为经济优势。

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业还不具备区域性影响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其中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会展湘军、体育湘军名扬中外。最抢眼的是湖南的广电业、新闻出版业。湖南卫视在收视率和观众满意程度上已经成为继中央台5个频道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之后位列第7的省级电视台。湖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电广传媒股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支传媒概念股。湖南的新闻出版业在全国已获得“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的口碑。应该说,安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悠久,选择题材的余地也很宽泛。但我省目前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过于单一和死板,特色还不够突出,品种还不太丰富。加之,过分分散的局面,不具备向扩张和竞争的优势。也由于过于分散,广电系统政企不分,有系无统,各自为政,省、市、县无法形成一个凝心聚力的整体,只能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正因为如此,我省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在国内外的传播地域和影响力也还非常有限。

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02年全省国际旅游收入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但占全国的份额只有0.8%;国内旅游收入20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但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只有572.98元,比上年增长9.9%,大大低于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初步测算我省旅游业总产出不超过220亿元,占全省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重2.3%左右,与我省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符合。由于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因此,与之相关程度较高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及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4.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服务业的发展

城乡居民消费是拉动文化产业生产不断增长的不竭动力。从当前情况看,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呈快速上升之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479.63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5.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2%。其中,教育人均支出273.83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7.6%;文化娱乐用品人均支出121.12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84.68元。200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16元,比上年增长5.8%,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7%。从结构看,形势并不乐观。从不同收入组的情况看,2002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最低收入户组只有75.37元,最高收入户组达到361.06元。而中等收入户组为101.45元,比总平均低19.67元,而中等收入及以下收入户组家庭人口数占总调查人口数的63%以上。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最低收入户组平均只有18.77元,最高收入户组人均达到243.08元,相差200

元以上,而最具有消费增长潜力却是集中在中等收入及以下收入户组。我省农村居民消费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指人们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为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包括人们为获得信息、知识及审美,以求得素质的提高,精神的愉悦,身心的健康而进行的消费。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并且已经发展到足以影响世界产业结构的排序,这使得文化不仅在精神领域具有价值,而且也体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据文化部资料,现在美国文化娱乐产品已成了第一大出口项目;日本的音像产业成了国民生产的第二大项,其文化娱乐业经营收入已超过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近两倍于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加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6%,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建筑业等。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是大趋势,以至于很多国家在一段时间把它叫做朝阳产业。

二十一世纪是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这可能是安徽实现赶超目标的唯一的机会。有关方面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迅速增长。我省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16.7元,按汇率折算人均700美元左右,正处于各种消费的上升时期。党的十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1、观念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我省文化产业规模之所以做不大,做不强,一个根本的问题是观念和体制上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资源重组,发挥优势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大的是体制性障碍,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赖,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观念,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一并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安徽的文化建设。

2.加大投入,适度超前,加速集团组建的步伐,提升竞争实力

现代经济学理论证明,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虽然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不断实施,我省人均GDP水平定会有较快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会随着物质生活满足程度的不

断提高而加大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要高起点、早谋划,做到未雨绸缪。安徽文化企业总体状况是规模普遍偏小,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处于起步阶段的我省文化产业,靠企业自身发展积累资本从而实现集团化和规模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的前提下,政府投入是必须的,重点是组建出版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和演艺集团等。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组建集团,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同时,应打破原有的结构模式,实现资源重新组合,达到跨行业的立体联合,从而产生无可比拟的优势。

3.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安徽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成为一门很有影响力的地方学,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成为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学之一。此外,还有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众多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人物和自然景观。但这些优势资源在安徽并没有形成优势产品和强势产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部门分割,区域分割,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的优势。这方面最具典型的是我省旅游业。黄山是最早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的,但其旅游门票收入还不到泰山的十分之一,除了地理位置、管理因素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外,根本原因在于只从自然景观的角度开发黄山,忽视了从徽文化发源地的角度赋予黄山旅游真正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未能很好地融合,与临近地区佛教圣地九华山整体联动开展也不够。因此,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就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从发展安徽的全局上整合文化资源,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大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使之成为文化产业上水平、上档次的突破口

所谓核心类版权产业,是指创造有版权的作品或者受版权保护的物质产品,主要指对享有版权的作品的再创作、复制、生产和传播,如报刊、书籍出版业、电台和电视台广播业、录音节目制作及影视磁带出版业、电影制作、戏剧创作演出、广告业,还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等信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出版、数字化、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快速提升,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创造了3484亿美元的产值占国民经济产值的4.3%。从1977年到1997年,核心版权产业的净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3%,快于美国经济总增长率(2.7%)3.6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占全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977年的1.6%(150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2.9%(380万人)。1996年美国核心版权业出口额为601.8亿美元,居美国各行业出口的第一位,超过了汽车及配件(598亿美元)、计算机业(376.3亿美元),1997年为668.5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1.1%,仍居各业之首。

进入新的世纪,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将不断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要求大大增强,这无疑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核心版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

为重要的扩大内需的部门。核心版权产业是最具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将成为引领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5.加快文化产业属性的界定,实行区别对待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和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有关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涉及门类比较多,一些门类确实存在着一个如何坚持党的舆论方向问题,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加快文化产业门类属性的界定步伐,对于那些能够面向市场的,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应该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在市场准入方面,应该坚持能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必须首先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采取税收鼓励政策,吸收各类资本的投入,迅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如戏曲、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园等。这些行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公益性、非公益性文化实体混杂在一起相互拖累。前者因得不到财力支持而举步维艰,后者则因非市场主体地位而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已经可以市场化经营的行业,如娱乐业、各种文化中介组织,艺术设计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应该加强监管。只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不应当管制太多,坚决杜绝以管理为名实为“吃、卡、拿、要”等现象的发生,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营造公平竞争,严而有序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安徽统计信息网)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少省社科院课题组 导读: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球化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培育集群,放大集群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球化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培育集群,放大集群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本文所述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指以传媒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下游产业的文化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依据文化产业“创意”属性的强弱,通常文化产业集群被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总体上,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新闻出版业、广电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等。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门类和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省文化产业正进入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集群化的特征已经显现,尤其是以、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成为我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聚区之一。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最新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二)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四)提升对外开放和粤港澳合作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平面传媒业 (二)广播影视业 (三)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 (四)演艺娱乐业 (五)文化信息服务业 (六)旅游文化服务业 (七)广告业

(八)工艺美术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和规划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三)制订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四)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门类。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主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我省文化产业单位43094个、从业人员177.29万人、营业收入5943.29亿元、总资产4258.71亿元,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为12.5%、17.8%、34.6%、23.3%。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文化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武汉市文化强市建设(2003-2012)纲要》,2003年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 业发展计划》(2003-2007年)。这表明武汉市政府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影响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高度。本文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从武汉市的市情出发,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由贫穷走向经济起飞,国民经济规模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产生一个强烈凸起的现象。此时,人们在获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将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文化产品在传播速度、覆盖面和对公众的影响力上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此时,对文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对文化领域进行改革,出台 1 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发展,就历史性地成为一个重 大课题。武汉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性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002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492.74亿元,人均GDP达19560元,折合2365美元,按现在的增长速度10.7%计算,再过两年,既可达到3000美元。这说明武汉市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方面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另外,按照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分析方法,当居民收入越过温饱线开始走向小康水平时,居民收入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外,开始有了剩余,精神文化消费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就具备了条件。一般公认的是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时,就标志着人民生活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th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ultural Industr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 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 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

2020年(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20) 前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产业于全球范围的迅速崛起,是文化于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战略地位日益上升的突出表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断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历经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目前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条件下,向满足精神需求迈进的产物。文化产业既体现了产业演进的自然规律,更体现了人类从攫取自然资源满足物质需求走向发挥文化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伟大文明进程。 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全球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且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向。科技进步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开始向模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类型由制造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变;产业进步也开始由技术创新为先导向文化创意为先导转变。文化正于逐步超越土地、劳动和资本,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创造新思想和新表达形式的能力,正成为决定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交织而成的复杂历史时空之中。1978年以来,由于历史的机遇,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当了引领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排头兵”。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城市营商成本的不断攀升,深圳日益面临诸如四个“难以为继”和四个“严峻挑战”的发展困境。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引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最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

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局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安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如今各种文化混杂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处境,经历着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困境,如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产业,财政,金融 一、前言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就必然有其传统。一种文化传统就是一部民族的生命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经过了长期延续发展和演变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何谓传统文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本文使用赵洪恩、李宝席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一书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是指以出版、影视、动漫、餐饮、企业管理、旅游等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产业。 相较于一般的市场经济产品,传统文化产品有属于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即是非竞争的,并且其产权不易被界定,所以他还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这两点决定了它的公共性质特征。其次,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政治、文化体制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只归国家唯一所有。除此之外,又因传统文化产业受限于我国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企业资产无形化等问题,使其与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目前市场中供给双方都严重不足,如何更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保护,不断消逝。中华民族拥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64-78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

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