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原声音乐鉴赏

《辛德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后的一片赞誉声中,估计会成为通俗音乐史上永恒的记忆。他们最拿手的,是乡村摇滚的五重奏加上五重唱,乡村的传统情怀,
一、赋格曲由谁奏鸣?
斯帝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十分动人的好电影。与许多二战题材的影片不同,它不仅具有沉重的人道主义思考,还对法西斯主义者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心理结构做了深刻探索。片中有一个小插曲看上去很不经意,似乎有点跟他的主题关系不是很紧密、我初看时并没有很在意。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插曲”,但却令人恐惧,令人深思。
在克拉夫特大屠杀的晚上,德国的军人以他们特有的精确和认真态度搜查犹太人。他们就是国防军,不是党卫军,也不是盖世太保的秘密警察。在战后,如果审问这些人,他们一定会告诉法庭自己只是在执行任务。其中有的人还会象今天的某些作家、红卫兵,或红卫兵作家一样理直气壮地声称他们当时是出于纯洁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经过白天的大搜捕和大屠杀,犹太人居民区已经人去楼空。但是还有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藏在一切可能藏人的地方。德国军队有的是耐心,他们也具有高度严密的组织才能。为了找到躲藏在楼梯下和夹层里的老人和孩子,全副武装的军队居然用上了听诊器!在一阵手电筒的光晃动之后,德国军队在钢琴里面、床板下面、楼板夹层中找到了躲过了白天大屠杀的残存者。又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又一批生命消失了。
可是,这时楼房的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居然响起了钢琴声,弹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赋格曲。演奏者的技巧很好,乐曲弹奏得节奏流畅,触键的颗粒性很好,旋律给人的感觉十分欢快、激扬。两个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士兵居然站在门口谈论起来:“这是巴赫?”,“不,这是莫扎特。”此后,这曲子就伴随着枪声一直在画面中延续。大屠杀的夜晚,到处响着枪声和被屠杀者的惨叫,这钢琴曲一直伴随至这杀人现场切换成黑暗小镇全景的结尾。
我问过几个看过的人,在这一段中,是谁让钢琴鸣响?有的说没注意,有的说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导演以此表现犹太人视死如归。《当代电影》是大陆的很权威的专业性电影杂志。该杂志1995年第3期登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剧本,是国内人根据影片记录编译的。编译者也将此一段理解为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这时,一位犹太音乐家却端坐在钢琴前,入神地弹奏着雄壮的钢琴曲。蜂拥而至的德国‘屠夫’冲进房门,在一

阵狂笑声中,用机枪将钢琴扫得粉碎。”
那位业余钢琴演奏家、很有水准的音乐爱好者是一位德国军官。
这是极其令人震撼的一笔。它写出了德国军官在杀人时那种极为自然的心态,用平常、正常写出了纳粹军人是如何把这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当作一个工作、一个任务。他们简直就象受到邀请到别人家中去做客,玩累了,就弹上一段钢琴曲休息一下,用音乐的怡悦换换杀人趣味,或者是冲淡一下杀人的烦闷。这一笔写出了戈培尔博士怎样把德国士兵都锻造成元首杀人机器上那些可靠的、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更加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官兵在杀人现场的状态。他们在杀人现场处于一种极其自然、正常的心理状态中。这更让我产生了凉透骨髓的荒诞感、恐惧感。在这一段,编导还多次用了这种反写的方法表现了德国军人的正常状态:早晨,集中营司令官高特以有魅力的语言激发起士兵们心中神圣的事业感、种族优越感、参与创造新历史的使命感。从这段钢琴曲来看,他的动员令是很有效的,士兵们以如此认真、纯净的心境在清洗犹太人居住区。在这一段,编导也让他发出了嫌夜晚寒冷的牢骚,他抽着鼻子抱怨这个“夜晚”怎么还不结束。
本文想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误读?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反过来说,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
观察渗透理论,对《辛德勒的名单》的这一处误读可能与目前我们这里比较盛行的文化信念有关。
对于音乐的作用、音乐与人们心灵的关系、音乐与人的精神生活、音乐与创作者及其欣赏者的良心的关系,我看到许多让我很奇怪的信念。
《方法》是一本很有学术水准的探索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杂志。有一位有些名气的胡亚东先生在上面撰文,他认为:“有人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此话虽有夸张,但是常听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乐,绝不会出现做坏事、抄袭、做假等等现象。强大的美可以抑制丑的滋长。”
赵鑫珊是国内对法西斯的艺术关注较多,并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的一位学者。在《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他提供了大量的纳粹时期艺术的材料,发出了许多富于人道情感的深沉疑问,有许多思考是联系我们民族的历史现象作出的。作者的资料占有令我获益菲浅,作者的澎湃思绪很有感染力。可是,作者对音乐本质的一些认识我不敢同意,甚至觉得有点危险。
“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生日庆典上,居然用贝多芬“第九”来装点这个人类的死敌,对此我大为吃惊:贝多芬的曲子竟被坏人曲解、利用至此!我恨。我在波恩贝多芬故居访问,

……我就想起他的音乐伟力被希特勒利用一事,心里便充满了愤慨,这愤慨并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我心中激起的憎恨。”
民间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很可怀疑的全称否定判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魔鬼殿堂回荡的美妙音乐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表述:一个是听音乐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升华,还有的试图把这一判断限制一下或者加上了对音乐更严格的纯净选择:好的音乐可以使人道德水准得到提高。这两种表述其实是基于一个信念: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听音乐,或者说听那些被认为崇高的音乐就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就能剔除一个人性格中那些恶的倾向,就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从这个信念推导出另一个结论:恶人不能欣赏音乐,听不懂伟大、崇高的音乐。对这一问题很有思考的赵鑫珊先生就这样认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以亲手杀人为乐,哪里懂得什么童心?又何以能听懂《梦幻曲》?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怎么能同一颗充满挚爱的心(指舒曼的美好心灵。作者注)共鸣?” 撇开音乐是否能听“懂”这一音乐美学的另一个很值得争议的问题,这里我要讨论的是,坏人喜欢音乐是不是装出来的?人间恶魔听到美妙的音乐有没有深深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快感和怡悦?音乐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道德担保?
就我的观察和思考,听音乐,学音乐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使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更文明一些。但是,要说学音乐、创造音乐会使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得到多少善良的升华,这不好说。反过来说,因为一个人喜爱听音乐,或只听经过道德和音乐双职称教授挑选的“高雅、高尚”的音乐,他就能得到某种道德担保,我也不能下肯定判断。热爱音乐的坏人,跟不喜欢音乐的好人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差异。也不能证明,坏人就不能欣赏音乐,好人就对高雅、纯净、向上的音乐有什么天生的敏感和应和。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高雅、纯净、向上的好音乐怎样确定、由谁来确定?什么样的音乐圣哲和强有力的文化机器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杀人如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毒气杀害囚犯。他还为此做过很多实验。他是一种极度认真和冷静、实验的态度来做这件事的,他说:“门一关上,他们(指裸体女囚犯)就开始尖叫。我通过管子把一些盐放进去,然后从一个小孔去窥视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女人只挣扎了一分钟便倒在地上。” 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在集中营里组织了囚

犯的管弦乐队。他经常听奥斯维辛女子交响乐队的演奏。听到舒曼的梦幻曲时,他动情地落泪了。
党卫军的保安处处长,秘密警察的副首领海德里希生性残暴,他很好地组织和负责地执行了希特勒亲自提出的“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计划”。他设计了对1100万犹太人的屠杀方案和具体措施。但是,他也是一个忠实、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对古典音乐有一种狂热的喜好,尤其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乐曲。他自己也能很好地弹奏许多古典音乐家的曲子。
纳粹的领袖希特勒不光是一个有着疯狂思想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艺术素养的人。他对音乐的热爱是世人皆知的。他最喜爱的三位音乐家是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3岁生日的庆典上,演奏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是这三位音乐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许多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崇拜,伴随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维也纳流浪时代起,他经常买站票去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据希特勒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34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甚至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词背出来、唱出来。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愉快!当他成了大独裁者之后,一直竭尽全力推崇瓦格纳音乐。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也崇拜瓦格纳,他还擅长演奏小提琴,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个音乐家。





《辛德勒名单》音乐赏析
从暗红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只显然是男性的大手,正在坚定、有力地挽起这只小手。凸现在这寓意深刻的背景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

当你凝神欣赏激光唱片上这张堪称摄影佳作的封面时,那首听过一次再也无法忘怀的旋律就会重新在耳畔响起。如果说那起伏跌宕、沁人心脾而又如此质朴的曲调传达出一种忧郁,那么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忧郁;如果说它表现了一种哀伤,那么这也决不是我们作为个人能够体会得到的哀伤。因为,这是影片《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

在影片“原声带”唱片的封底上,刊印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段肺腑之言:

“……约翰·威廉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我们过去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需要一种与画面密切配合的戏剧性效果,比如《印地安纳·琼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等。而在《辛德勒名单》中,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起点,摆脱固

有的一些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颗不平静的心,才能找到配乐的精髓所在。

与约翰合作的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他也是犹太人,……这次两位巨人的共同奉献在电影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德勒名单》可以说是我电影生涯中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我感谢他们为这部影片付出的巨大努力。”(译文主要部分)

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威廉斯在这部影片中使用了与过去那种力求音画同步的写实主义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音乐所注重的不再是“景”,而是“情”。它所着重表现的不再仅仅是画面本身,更多的是人物(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同时还是一个民族)的复杂、沉重的内心世界。在风格上,他采取了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写法。不言而喻,在全片总长约60分钟的14段配乐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广大电影音乐爱好者耳熟能详的那段主题音乐。

《辛德勒名单》配乐的主题(The Main Theme)结构完整,是常见的复杂三部曲式。在短短的忧伤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奏出了主题乐段。这贯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从宏观的角度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主题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之后,进入中间段。小提琴在低音区继续倾诉着,听众可以想见演奏者此刻灌注在弓弦上的激情——小提琴家帕尔曼所属的整个犹太民族的那种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主题在高音区上热烈地再现,最后消失在竖琴深情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

影片里有代表性的配乐段落,除了最富于感染力的上述主题以外,还有一大段音乐具有明显的“写意”倾向,在威廉斯所有作品中可以称得上“超凡脱俗”了。这段音乐跨度很大,长达10分钟,定名为“辛德勒的劳动力”(Schindler′s Workforce)。其主要部分是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在党卫军监视下搬出家门,而辛德勒同时迁入“新居”开始的。它几乎不为人知地悄然响起,在镜头不断地切换,场景也不断更替的过程中,音乐始终在相对固定的节奏上反复变奏着一个动机。独奏单簧管呜咽般的音色在不时地插入。这里,音乐在进行中与画面保持了一种平行发展的非同步关系。正是这种不落窠臼的写作手法,使音乐始终游离于画面之外,在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之后,得以更深刻地揭示画面内涵。观众所看到的一切——犹太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和他们面临的悲惨处境;德国纳粹的嚣张气焰与横行霸道;作为个人的犹太人会计施泰恩为了同胞而忍辱负重、积极斡旋;和同样作为个人的德国人辛德勒想利用战争大发横财,为建立

自己的工厂费尽心机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当时那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作为民族与个人,都无法逃离命运的轨道。音乐里那固执的、显得不近人情的呆板节奏,正像历史的沉重无情的脚步,在驱使人们无奈地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在这里,音乐已经高度概括化了。

如果说影片配乐创作仍带有约翰·威廉斯特征的话,那么最明显的就是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人分手这一场景中的配乐了。这时音乐尽管仍然保持着写意功能,但在段落上却恰如其分地与画面保持了同步,伴随情节的发展准确地烘托着画面的气氛,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将这段音乐定名为“我该救更多的人”(I Could Have Done More)。随着辛德勒在犹太人簇拥下一边缓步走向汽车,一边向会计施泰恩交代最后一些事宜,在温暖的弦乐背景上,长笛、单簧管、英国管先后形象地吹奏出了人声对话般的亲切旋律。在犹太长老向辛德勒递交那张所有被救者签了字的证明书时,弦乐再次以温暖的音色奏出了一个充满深情的主题变奏。而当会计施泰恩郑重、恭敬地向他们的守护神辛德勒献上那枚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感恩之情的戒指时,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高潮。其后,辛德勒离去时,移动摄影机透过车窗拍摄的他的侧面特写镜头中,玻璃上叠映出了依依惜别的人群。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观众一定会记得,影片结尾处出现了一个全景镜头:阳光明媚的原野上,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排成一列从地平线上走来。他们代表着自己那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一改过去屈辱压抑的形象,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与此同时,残暴无比的集中营司令官,党卫军少校阿蒙·格特被处绞刑。人类历史上那人性极度扭曲的、最为恐怖血腥的一页翻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组镜头中,音乐也第一次表现出了轻松与欣慰之情。在独奏吉他的小调分解和弦上,口哨吹出的前奏,令人感到一种适度的愉快与活泼,引出了民歌合唱曲“金城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Gold)。

山林的气息美酒般清爽
钟声和松柏的芳香
在风尘中弥荡
沉睡的树丛和石垣
还有那横亘的城墙
把这孤独的城池
送入睡乡
黄金之城 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
我用我的琴声
永远为你歌唱


这是一首三拍子的、用自然声演唱的歌曲。词曲作者并不是威廉斯,而是犹太裔作曲家瑙米·谢默,而且这首以希伯来语演唱的颂歌也并非为本片而作。“金城耶路撒冷”最早曾出现在1991年由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为了萨沙》(Pour Sacha)中。这首颂歌以其质朴的旋律、虔诚的情感,表达了犹太民族对金城耶路撒冷的无比崇敬和无限希望。在《辛德勒名单》里,对于作曲家约翰·威廉斯来说,它还是配乐创作的基石——辛德勒主题的主导动机就出自这首合唱曲的第一小节。正是在这一小节下行五度的短小动机上,作曲家创作出影片《辛德勒名单》充满激情的全部音乐。

曲目清单: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 Itzhak Perlman
02. Jewish Town (Krakow Ghetto - Winter '41) - Itzhak Perlman
03. Immolation (With Our Lives, We Give Life) - John Williams
04. Remembrances - John Williams
05. Schindler's Workforce - John Williams
06. Oyf'n Pripetshok/Nacht Aktion - The Li-ron Herzeliya Children's Choir
07. I Could Have Done More - Itzhak Perlman
08. Auschwitz-Birkenau - Itzhak Perlman
09. Stolen Memories - John Williams
10. Making The List - Itzhak Perlman
11. Give Me Your Names - John Williams
12. Yeroushalaim Chel Zahav (Jerusalem Of Gold) - The Ramat Gan Chamber Choir/Hana Tzur, Cond.
13. Remembrances (With Itzhak Perlman) - Itzhak Perlman
14.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Reprise) - John Williams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原声音乐鉴赏
电影《辛德勒名单》,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的作品,于1994年荣获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而其中一项便是最佳电影音乐奖。这一次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这部经典影片中的经典配乐,其作者是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虽然这部电影确实是赫赫有名,但事实上,因为题材等多方面原因,国内真正看过这部经典影片的朋友其实并不是很多,知名度甚至还远不如目前的一些商业大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深刻与经典。不过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与感受影片中的音乐,我们还是先来讲讲关于这影片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讲述的故事发生与二战时期。主人公辛德勒是德国的一个投机商人,同时也是一名纳粹党党员。他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善于利用和政府、军队的关系来让自己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动力,辛德勒利用和军方的关系,雇佣了大批的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生产战争所需品,而这些人也因这份工作而避免了遭受屠杀,得到了暂时的安

全。
后来,辛德勒越来越不满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进行了残酷血洗,这更是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觉悟后的他想尽一切的办法利用自己的工厂来保护犹太人,为此贿他赂纳粹官员,被怀疑违反种族法,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坚持到了纳粹投降。
最后,被他所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自动发起签名,签署了一份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
这就是电影《辛德勒名单》所讲述的故事。然而,在这部经典电影的背后,其实还有着一个曲折的故事。
当年被辛德勒救出其中的一名犹太人,后来成了一家行李商店的老板。在战争结束后的47年里,他跟很多人讲述了辛德勒的故事,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有一天他的店里来了一位作家,他又一次给这位作家讲述了这个故事,并鼓励作家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这位作家在这位犹太人的帮助下,写出了小说《辛德勒方舟》,并找到了同是犹太人的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说服他购下了小说的改编权和制片权。可是后来因为种种曲折,影片拍摄计划直到10年后的1992年,才得以实现,而这部影片就是《辛德勒名单》,同时它也为带来了他的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注:更详细内容,请读《辛德勒名单》诞生记)

一般来说,都是先看了电影,才会听电影的原声的。而这次恰好相反,我是先喜欢上了《辛德勒名单》的电影原声音乐,然后再去看的这部电影,而看了电影之后,更是觉得原声音乐和电影是相互促进的——电影音乐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而看过电影后又加深了对原声音乐的理解。
《辛德勒名单》原声专辑的封面设计也很让人回味。在唱片封面上,暗红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而小手的上方,一只显然是男性的大手正坚定、有力的握着它,就这样的一幕,影片要表达的那张“拯救”的意味就无声地流露出来了,而在两只手那苍白的皮肤上,还凸现着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所打出的名单,那就是辛德勒的名单。

在《辛德勒名单》的电影音乐里,约翰·威廉姆斯并没有使用他所擅长的大型交响乐,而是以小提琴独奏为整个音乐的基础,并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而且独奏小提琴更是请来了同是犹太人的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来演绎,这使得电影的原声音乐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辛德勒名单》的原声专辑一共

有14首曲子。
第一首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
这一首是《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旋律,贯串着影片的始终。曲子一开始,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那婉转、回旋的声音中流露着无限的悲伤,就好像犹太人所遭遇的命运那样;曲子行进下去,回旋的旋律由悲伤变为挣扎,小提琴抑扬顿挫的拉弓,就仿佛犹太人在反抗那悲惨的命运;当小提琴又一次在高音区上热烈地再现了主题旋律后,乐曲行进到了最后,热烈的背景伴奏都消退了,旋律也不再曲折回旋,只剩下了独奏的小提琴在竖琴深情而柔和的伴奏下,拉出了长长的最后一个音,就像是历经磨难的犹太人从初升的朝阳中看到了希望一样。
记得曾经有一个晚上,我关掉了房间里所有的灯,然后用自己的耳机系统静静地聆听这首曲子。曲子听到最后,小提琴最后一个绵长的音逐渐变弱、然后消失,但耳机里还能听到空气中残留着琴声的余韵,而这时我的泪水已经到了眼眶边,一眨眼就要掉下来了。
这样经典、动听的主题旋律,自然会有其他的演奏家试着去演绎,我就听过我国小提琴家薛伟演奏的一个版本。技术上来说,这么简单的曲子要演奏下来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对曲子内涵、情感的把握,如果和帕尔曼相比的话,还是相差了不少。毕竟作为一个犹太人,帕尔曼应该更能体会曲子所要表达的那种悲伤、挣扎与希望,也应该是这首曲子的最佳演绎者吧。

第六首《Oyf'n Prippetshok And Nachtaktion》
曲子一开始,是一段无伴奏的女声合唱,空灵的女声在寂静的空间里回荡,给人一种教堂里咏唱圣歌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影片中出现这段曲子的时候,辛德勒正目睹了纳粹屠城,画面是灰白的,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辛德勒的注视下,无助而迷茫的走着,穿越着这个到处都是残忍屠杀的城市。这一幕情景和这略显神圣的歌声,似乎正唤醒着辛德勒心中的不忍与怜悯。
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三首《Immolation》,同样是人声咏唱,却先是透露了极大的不安与惶恐。这一天,辛德勒发现天空上飘落着大片大片的灰,如鹅毛大雪般,路上、车上都盖满了厚厚的灰。马上,见到了纳粹军官的辛德勒就知道了,这灰来自尸体的燃烧。这时,纳粹正驱赶着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将之前屠城后埋掉的犹太人尸体重新挖出来焚烧,挖掘自己同胞的尸体来焚烧啊!!几座小山般的火堆燃烧着,于是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这一幕以及音乐带来的惶恐与不安,深深震撼着人心。
而就在此时,运尸车上,出现了一缕显眼的红色——辛德勒再次看

见了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不过已经是尸体了。。。。。。咏唱的歌声再次由不安转为神圣,心中的怜悯也正在被唤醒。。。。。。

第七首《I Could Have Done More 》
战争结束之时,辛德勒沦为战犯,展开逃亡,临行之前,被他所救的犹太人们交给了他一份证词,还有一枚刻着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的金戒指,而辛德勒在颤抖着接过这些东西之后却在忏悔:“我本来还可以拯救更多人的。。。”
这段曲子描述的就是那一段情景,标题也由此而来。曲子一开始由管乐和弦乐营造出一个对话般的场面,仿佛辛德勒和他的犹太人们在告别,接下来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琴声中流露出了真诚的感激,而接下来充满离别的忧伤的琴声比起第一首的主题更让人感觉撕心裂肺,帕尔曼在此的演绎确实令人动容。

第十二首《Yeroushalaim Chel Zanav 》
这首曲子也叫《Jerusalem of Gold 》,即金色耶路撒冷,是一首犹太民歌,歌词是希伯莱语,由自然声合唱。这首曲子并非约翰·威廉姆斯的作品,词曲作者是犹太裔作曲家瑙米·谢默。这段曲子在影片中出现时,重获了自由的犹太人们正拉着排成一列从地平线上走过来,而在他们面前的是阳光照耀着的田野,虽然曲子没有伴奏,是众人的自然声合唱,但是在歌声中,还是能听出他们的轻松与欣慰,也能听出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第十四首《Theme From Schinder's List Reper 》
这首曲子其实是第一首主题的重复。曲子一开始,钢琴重复了主题旋律,接着主题旋律如流水般由弦乐群奏出,比起第一首来又另有一番味道。而此时,画面正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着,一条纳粹用犹太人的墓碑铺成的小路。。。。。。故事与旋律就如水一般在这条路上流淌着。


《辛德勒名单》是一部好电影,这张原声专辑也是一张很好的CD,专辑里的具体曲目就不再赘述了。等你有空的时候,再一次地随着音乐去欣赏这部电影,你会对电影和其音乐有更深的体会,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也是值得回味的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