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指导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是技工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它对学生确

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技工学校德育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意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进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

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时事政策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是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德育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学校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等其他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学校德育的功能

本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机地融入在教学内容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从学生出发,内容平实易懂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更多地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人生观的角度激发学习的热情;更多地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更多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

本课程应根据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采用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突出时代感,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等心理品质和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本课程重视教

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5.突出职业特点,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

本课程十分注意加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加强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的训练,加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的培训。突出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等内容的教育,积极培养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6.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本课程追求评价的全面性,努力实现课程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为指导,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技工学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际、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模块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模块内

容相对独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设三个课程模块。选修部分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共设6个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必须保证基本的课时,在此基础上,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设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实际课时,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基本课时。必修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二年级完成。其开设顺序为: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课程模块的设置和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提高就业能力服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基本常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2)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方法。

(4)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

(5)知道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6)了解职业道德和就业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综合职业素质的过程和方法。

(7)掌握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

力。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分析、陈述社会问题的能力。

(7)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初步形成客观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辨析道德现象、体验道德情感,逐步理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2)从关注社会到积累社会知识、从积累社会知识到理解社会的发展,逐步丰富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认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当前社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通过对个人与职业关系的认识,对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个体的从业意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探究社会问题,学习认识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来分析所面临的社会和就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终身德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前的经济政治现象,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在了解法律和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崇德向善的良好习惯,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领会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

(4)树立正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初步具备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认同其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的价值,体会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5)养成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三个主题。

思想品德教育:本主题针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辅之以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指导,着力帮助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适应转变。解决心理困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突

出品德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本主题以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切实感受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正确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正确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学会在社会发展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本主题以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内容,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每个主题下分设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由学习目标和内容目标组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把握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

本课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依据学生需要、内容实用、功能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强调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强调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终身德育的能力。

2.注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既有经验和心理反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掘、激发和展示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探究社会的热情与愿望。

3.注意摆脱传统的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法律、道德、职业道德、经济政治常识、心理健康等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联系。特

别是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以主题扩展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不能从各学科自身封闭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陶醉在理论的阐述和演绎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加深认识。观点、主题的教学要深入浅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4.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觉悟)目标的全面追求和实现。知识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状态。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习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还有要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在共同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对社会现象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学会收集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还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思维,大胆提出有价值的创见,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同时,还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感悟、体验、辨析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

事业感、荣誉感、正义感、自尊感等。培养理智感如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对真理的坚信感等。培养美感如内在美(气质美、性格美、品德美、才能美)和外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5.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鼓励教师从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主体性等方面开启思路,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丰富本课程的教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资料库、网络学苑等,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特别是要积极借鉴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追求“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实践“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征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开发“活动课程”,切实增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性、实践性和生成性。

6.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表现在学科知识本身,又表现在教学观念上;既有设计、组织教学的要求,又有对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仅从内容上就具有广、博的特点,并且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教师平时应该关注时事,对社会问题有较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判

断。一方面需要通过参加教师培训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与艺术的提高,但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投身本课程的教育科研,通过各种方式积累教学经验,调整、更新、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与人文修养,不断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验,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能力培养的建议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综合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即信息收集和运用、问题辨析和思考、自我教育与体验、合作交流与实践等。自觉地掌握和综合地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探究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收集和运用

1.教材阅读理解

(1)区分事实和观点

(2)发现和理解主要思想

(3)找出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

2.材料收集与运用

(1)了解多种途径的材料收集的不同方法和技巧

(2)读懂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

(3)辨别材料的价值与典型性

(4)运用材料有理有据地论证问题

3.学习图表和表格

(1)知道不同种类的图表(示意图、线条图、条形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和表格

(2)读懂图表和表格所呈现的信息

(3)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设计、使用适当的图表和表格

4.利用统计数据

(1)读懂数据

(2)知道甄别数据资料的可靠性

(3)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比较

(4)利用数据资料提出或解决问题

(二)问题辨析和思考

1.联想与迁移

(1)认识事物之间具体的联系或关系

(2)依据材料再造或形成新形象

(3)依据要求按程序实施活动

2.比较与概括

(1)能发现社会现象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2)能根据异同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

(3)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进行联系对比

(4)能对相近的概念,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区分和对比

3.归纳与演绎

(1)知道从个别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

(2)能从一般原理推理出关于个别对象的结论

4.辩证与创新

(1)知道用联系、全面和发展的观念看问题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评述和解答(3)依据提供的条件进行计划、方案的设计

(三) 自我教育与体验

1.自我认知

(1)认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自我激励

(1)能自觉地使用成功案例或人生格言鼓励自己

(2)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把握自己发展的进程

(3)自尊自强,相信自己,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3.自我控制

(1)能用理智控制不良地、过度地情感

(2)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影响

(3)能用认同道德与行为的规范,行动上自觉遵循

(4)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4.自我体验

(1)收集、阅读材料,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

(2)能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

5.理智感

(1)崇尚知识,坚信真理

(2)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怀疑感和探究的欲望

(3)对所遇问题有适度的焦虑感,能体会问题解决后的喜悦感6.道德感

(1)赞颂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2)做事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7.美感

(1)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2)心境开朗、豁达,具有幽默感

(3)朝气蓬勃,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美

(四)合作交流与实践

1.合作学习

(1)对作为小组成员有高度的认同感

(2)积极参与小组完成任务所需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3)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主动督促、帮助他人完成任务(4)有集体荣誉感,在意小组在竞赛活动中的成绩

2.研究性学习

(1)会根据情况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2)会根据确定的题目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发现问题(3)能拟定提纲和草稿,撰写报告

(4)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宜的方式呈现报告

3.人际沟通

(1)能分辨不同交往对象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2)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和行为

(3)知道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应采用的不同方式

(4)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

4.社会调查

(1)知道调查的方法及其功能

(2)能够拟定调查题目和调查计划

(3)会记录、收集调查数据并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5.对象访谈

(1)能根据调查的目的,拟定访谈计划

(2)能依据计划进行访谈并及时做好记录,撰写采访稿进行交流6.辩论和讨论

(1)能收集、处理材料,撰写辩论或讨论的提纲

(2)能参与辩论,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和进行争论

7.活动组织

(1)能正确理解任务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2)会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3)有一定的宣传鼓动能力,落实活动的分工

(4)具有活动过程的调控能力

8.自我发展

(1)学会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紧迫感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一方面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地延续,另一方面又是直接服务于技工院校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养成地基础课程.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语文教育客观规律,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观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务实地改革,为造就时代所需地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发挥应有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课程地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地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地统一是语文课程地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地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语文能力地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地作用.一定地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地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地基础.语文课程地这种奠基作用,决定其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地重要地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课程地基本理念 (一)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通用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探究意识;同时重视学习过程中教材文本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熏陶、导向作用,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未来就业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地人文素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地课程,语文能力地形成必须依赖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地独特体验和经验积累.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地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各种语文材料,在大量地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地规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地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社会,面向职业,面向未来,从劳动就业地实际需要出发,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及职业活动地联系,尽可能创设相关地应用情境,开发和利用多方面地课程资源,构建灵活、开放而有活力地课程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充分体现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地具体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方面地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必需而够用地语文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照不同地生源和教学层次分别设置课程. 初中起点中级班语文课:由语文(中级通用知识)、应用文写作两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一学期用~课时完成,主要担任在与初中语文衔接地基础上促进语文课面向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地任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初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分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设置.中级阶段语文课设置与初中起点中级班相同;高级阶段语文课设置为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课时完成.高级阶段语文课是对中级阶段语文课地深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可选择与初中起点高级班高级阶段一致地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课时完成;也可选择应用语文模块,用一个学年共计~课时完成.其中,应用语文模块是对已有语文能力地具体应用,强调语文作为工具对具体事务地解决功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主要是:在教学中强调互动交流;重视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特性;在德育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标签: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会直接决定未来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效果就成为了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课程中大部分都是非生态的,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是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关系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为社会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中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课程教学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发展,所以现如今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德育课程的教学,近几年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德育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课程教学缺乏互动交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课堂、课后教学中都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在德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过于强烈,更多的是在灌输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教与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种方法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主导模式的灌输式教育,虽然在教师看来完成了教学任务,遵循了教学大纲,但是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效果无法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的分歧,或者另外的质疑观点,这样就无法及时地的查漏补缺,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虽然德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等也不会自发形成,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灌输还是很有必要的。[1]但是在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中,过分注重灌输教育,其中主要是对于思想道德品质理論的灌输,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_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_刘峥

关注“课桌文化”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刘峥 【案例简介】: 针对班级里出现有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工具进行破坏这一情况进行探讨,弃绝传统的一教到底的教育模式,采用“交流-考察-分析-探寻-动手”这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和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课桌文化”这一扎根在班级里的顽疾。 【案例背景】: 我们教室去年换了新课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桌上出现了同学写画的痕迹,不少同学向我反映有的写得很不文明,据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很是头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询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有了这次活动…… 【主要做法】 一、交流、引导,发现问题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环境,上学期投资几万元装备了所有教室,新添了一些硬件设施,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眼睛总是看课桌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告诉我:我们的教室设施是很齐全,但是我们发现课桌上总有一些刻画的痕迹,我们上课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看这些内容。结果导致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降低了上课45分钟效率,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二、实地考察“课桌文化” 这些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课桌文化”课桌文化这东西是早有渊源的。你们除了在我们的教室里看到过还在其他教室里看到过。 内容比较“丰富”,有简单的画儿,还有鸟兽鱼虫甚至奥特曼等动漫形象,还有看上去蛮通顺诗歌,有的绘画,颇有专业水平,当然也有的是乱涂乱画的一些很不文明内容。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看得出所谓的“课桌文化”的内容开始有文学,不成文词或是词组,再有些短句;甚至连诗、散文,连ABC也搬上了桌面。在众多的内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不健康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至此时,课桌上的东西便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有大家美其名曰为“课桌文化”。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初探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初探 摘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是一门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许多大中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频频告急,在上海、深圳等地甚至出现了“硕士诚可贵,钳工价更高”的现象。可以说技工教育正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培养的技校生却有点差强人意,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还有距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技校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研讨相关对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与普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相比较有较大的区别,技校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又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完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的内在任务,触及政治、经济、心理健康、法律基础、哲学常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德育课是一门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如何在技校中开好这门课,增强其吸引力、实效性,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就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德育课教学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可见,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现在技工院校初中起点进校的学生,一般有两种学制可以选择,即三年制中技班和五年制高技班。两种不同学制的学生,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自然也不同。下面重点对五年制高技班的德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五年制初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大多16、17岁进校,是“90后”,处于青年初期,随着生理发育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他们的心理需要复杂多样,内

(完整word版)中学德育大纲

中学德育大纲 一、绪言 中学德育大纲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实行科学管理的指南。 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制定中学德育大纲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加强和改革中学德育工作,使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一起,按照明确的德育培养目标,区别不同的教育阶段,分清内容的层次和要求,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制定本大纲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为依据,适应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建设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在继承学校德育优良传统基本上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改革;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基本道德、基本观点、基础文明行为的教育和养成,重视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坚持实践的观点,引导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并做到知行统一;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在改革中探索新形势下中学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二、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大纲的核心部分,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途径方法的选择、学生品德的评定以及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都要致力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本大纲德育目标是依据绪言提出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面向共产主义的未来,从当前中学的实际出发而科学地制定的。 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㈠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

德育课程标准

《德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课程任务:德育主要涵盖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德育课程的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时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生涯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经济政治与社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提高的探究

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提高的探究 本文阐述了技工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标签: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 一、技工学校学生自身特点 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弱,不能有效地自我约束,意志力薄弱,加之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容易被人为打上“坏孩子”“差孩子”的标签,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 1.文化基础薄弱造成学习意识不强 技工学校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差,知识起点低,日常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德育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形中增加了“发现式”教学法在德育课实施的难度。同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致信心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2.逆反心理造成课堂干扰 技校学生年龄阶段正处青春期,逆反心理强,行为比较偏执,纪律意识薄弱,课堂违纪行为频繁发生。甚至个别学生以违反课堂纪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作为标榜自己“强大”和“成功”的标志。在德育课堂仍然不乏一些与教师出现言语冲突,甚至对峙,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 二、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这些自身特点,特提出以下方法。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在教学中时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把德育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德育互融研究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德育互融研究 当下高职学生正在由“95 后”过渡到“00 后”的结构性的变化,普通高职院校生源数量的降低也带来了进校学生素质的变化,这些 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如何培养高职学生思想品德,乃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从专业课堂源头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及物质丰富,学生所接触的各类非正常化、另类的内容更加多且杂。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德育对自己人生发 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迷失在 其中,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错失发展机遇和人生目标。因此, 专业学习与品德教育就需要互融互通。根据中国期刊数据库对相关论 文搜索,国内对大学生德育互融研究呈现内容不多,“德育互融”为关键词截至到2018 年文章只有4 篇。而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德育互融研究呈现缺失状态。有学者提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大 学文化需要互融互动[1]。也有学者认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升德育教育网站的丰富性与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更具科学性和效能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还有学 者认为把生命关怀和高校德育互融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厌学、自卑等一些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未来发展[3]。但笔 者作为多年的一线教师,认为这些都能提升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去建网站,做工作。德 育工作不是单独存在的工作内容,应该和专业课程融入在一起。在潜 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职业道德,从而到达事倍功半的效果。以下就从几个方面阐述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为其他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课程德育互融研究提供参考实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本(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7120-68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 本(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本(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以学校工作意见为指导,“二次创业年”为引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各处室、部门的计划指引下,积极履行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勇于探索、踏实工作,开创中职部新的篇章。针对学生目前现状,应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如何塑造学校品牌”为基本点打造和提升新模式下的德育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利用每月一次班主任交流会对班主任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

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 3、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板报宣传及各种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第月一次家长听课制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将继续实行系部值日、教师值班和学生会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2008年12月9日 教职成〔200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附件略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8年12月10日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部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现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

2015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模版)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一方面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是直接服务于技工院校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课程。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语文教育客观规律,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观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务实的改革,为造就时代所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主要指运用语文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这种奠基作用,决定其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①:大类专业基础课是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并根据大类专业教学特 点设计的,适合于某一大类专业下所有专业方向教学所需开设的共有专业基

(一)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通用职业素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探究意识;同时重视学习过程中教材文本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导向作用,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未来就业及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人文 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经验积累。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各种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社会,面向职业,面向未来,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及职业活动的联系,尽可能创设相关的应用情境,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灵活、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充分体现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必需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德育课是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作用,文章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试图建立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德育课是一门实效性强、热点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德育课教学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学生这一角度看,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缺乏主动性,处于一种消极、被动、应付考试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这一角度看,虽然做到了充分备课、认真讲授,但教学效果却普遍不理想。我们认识到教学方法陈旧是影响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讲,学生听课做笔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教师没有成就感,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陷入越来越差的境地。这就促使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新模式,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影响高职院校德育课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否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隐性教学法。隐性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德育课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教师根据高职生的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有关内容,确定选题,让学生一方面在规定时间内查阅资料、撰写提纲,从理论的层面上展开论述;另一方面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演讲,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编排与主题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小节目,教师可在点评时进行启

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探讨【德育论文】

一、引言 技工院校教育主要包含了德、智、体、美、技能等各个方面,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职责在于培养人和教育人,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征,科学有效地开展好教育工作。而德育属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方式,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言行,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人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确保技工院校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二、当前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国内大部分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际实施状况而言,依旧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是技工院校的生源远远不足,因为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技工院校是平时不好好学习、落榜的学生才会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技工院校的招生带来了影响。同时因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无法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思想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叛逆性,但很多技工院校没有真正重视这一问题,依旧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或者灌输性教育模式来开展德育工作,学生难以主动的接受,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技工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因为技工院校更加偏向于对学生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求,常常将德育当成是附属品,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德育工作的地位严重削弱,很多德育工作开展起来也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其整体性无法得以体现,加之和德育工作相关的各种制度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缺少规范和保障。[1] 三、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对策 第一,转变传统德育教育理念。新时期的人才不单单应当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当拥有现代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技工院校所培育的学生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应当拥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基本道德素养,特别是要培养他们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人们应当进一步改革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促进德育系统化改革。技工院校在组织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设置职业道德常识课,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各专业的学习中来,进一步拓展德育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技工院校学生,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让现代意识和传统教育一体化,既树立远景目标,又制定层次要求,这才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第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积极的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将德育工作真正融入各类活动中来,例如说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收集材料、自己主持,或者举办演讲比赛、故事大赛、辩论比赛等,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教育。或者人们可以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劳动、清洁街道等,让学生直接参与,让他们亲自动手体会。这些活动的开展相对于空洞的说教更具有价值和意义,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唯有积极地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第三,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因为技工院校的生源相对特殊,而近年来来自于离异家庭和农村留守家庭的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加之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文化成绩普遍不高,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可以说很多学生都是学习的“困难户”。这些学生

《德育》课程标准

《德育》课程标准(试行) (适用于我校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按照部颁《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状况和社会对我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课时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和安排。 《德育》是我校各专业的公共课。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识教育,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常识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人生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从业者。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其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学校时事政策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其他各项教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的素质教育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发展的基本品质,具有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团结友善、认真负责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学习、创业、创新的能力。 (二)分类目标

XX年技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XX年技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里面,我们都应该要做出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关于XX年技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为全面推进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加强新时期的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坚持以德治校,强化管理,争先创优,坚持综合治理,培养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制定20XX 年上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学校工作精神,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加强德育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规范等的养成教育。打造***校园,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劳动者。促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1、每位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 2、各班级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体系文件内容,强化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3、以稳定为主旋律,落实全方位、全员化育人工作,创设***的德育教育环境; 4、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5、重视树立学生诚信人格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实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立志做讲信用、讲道德的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6、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校园处处见德育,时时再育人; 8、认真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10、认真抓好各项检查评比工作,促进各项常规工作的落实,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11、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做好扶贫助学金的评选以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2、拓宽德育教育工作社会化的空间,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教育综合体系;

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

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 1.初中起点中级班 课程学时教材选用 德育 道德法律与人生40 教材 经济与政治常识20 教材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0—30 教材 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10 教材A+教材B 语文 语文(中级通用知识)60—100 教材 应用文写作40—60 教材 数学 数学(基础知识)76 教材 按专业 选开 数学(一般专业)60 教材数学(机械建筑类专业)60 教材 数学(电工电子类专业)70 教材 英语2选1 新模式英语68—136 教材A+教材B 英语(中级)96—140 教材A+教材B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80—100 教材 体育与健康80—100 教材

教学 阶段 课程学时教材选用 中级阶段德育 道德法律与人生40 教材 经济与政治常识20 教材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0—30 教材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专题教育10 教材A+教材B 语文 语文(中级通用知识)60—100 教材 应用文写作40—60 教材 数学 数学(基础知识)76 教材按专业 选开 数学(一般专业)60 教材 数学(机械建筑类专业)60 教材 数学(电工电子类专业)70 教材 英语2选1 新模式英语68—136 教材A+教材B 英语(中级)96—140 教材A+教材B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80—100 教材 体育与健康80—100 教材 高级阶段德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 教材 语文语文(高级通用知识)60 教材 数学 高等数学及应用108 教材按专业 选开 专业数学(机械建筑类专业)40 教材 专业数学(电工电子类专业)40 教材 英语(高级)68—136 教材A+教材B 体育与健康60 教材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德育工作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本学期将本着“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将德育教育寓于课程教学和活动中,全员参与,全程管理,要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为学校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为正常的教学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二、现状分析 尽管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学生的行为不良、道德失范,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少数班级的课堂纪律还比较差,少数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德育科研工作还有待加强等等,同时本学期学校面临着重大的变化,面对目前教职工紧张,班级需要整合的局面,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要点设想如下: 三、工作要点: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发扬“以德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传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整合学校的德育力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 组织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抓好仪容仪表规范为切入口,结合“动能教育”

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我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文明素养。 2.加强安全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及法制教育,每月开展一次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聘请法制教育专家或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课,加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发现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家访,密切与家长联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在学生见习和实习中也要加强法制教育,杜绝一切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要特别关注住宿生的管理,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问题。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明礼诚信、宽容大度、互帮互助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生活、安全方面给予学生特殊关爱,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4.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成才的信心。通过活动,提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5.加强专业化管理力度,认真组织各项评比活动,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开展教育,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榜样引导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6.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进生的帮教工作。继续坚持我校全员德育导师制,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继续与后进学生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取得联系,形成班级、学校、社会三级帮教网络,共同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化后进学生,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继续取得学校所属周边地区各社区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学校的治安安全的顺利开展。 7.重视与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求班主任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切实做好家访工作;调整与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拓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 8.加强对团委、学生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之在学校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大型活动、学生思想道德引领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