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艺术史

西方建筑艺术史
西方建筑艺术史

西方建筑艺术史

一.西方原始建筑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建筑活动都是从“洞穴居”,“树(穴)居”,“竖穴”“半地下穴”时代开始。那时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蒙昧时期。代表建筑巨石建筑

二.古希腊的经典建筑

1.爱琴文明时期的建筑

其建筑雄伟坚固,多用于军事目的。

代表建筑:克诺索斯王宫,

2.古风时期的建筑

其建筑作为祭祀活动场所的神庙成为建筑的中心,这些神庙建筑均为石砌,属于梁柱体系,支持石料重量的石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公元7世纪左右,全希腊地区神庙建筑的石柱形成了统一的俩种规范形式-------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

代表建筑:阿波罗神庙,波赛东神庙,

3.古典时期的建筑

其中修建最多的是神庙建筑,还有大量的公共活动建筑,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它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成熟的古希腊建筑的艺术神韵:庄严宁静,典雅精致,富裕诗意。

代表建筑: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埃比道拉斯剧场,

三.古罗马的经典建筑

古罗马建筑为贵族和平民提供服务的大型公共建筑占很大一部分,神庙已经不在重要,古罗马建筑追求宏伟的气魄,复杂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在技术上古罗马人出色的发展了建筑工程技术尤其是完善了砖石拱券结构,将建筑的内部空间和结构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古罗马保留古希腊柱式的同时还演变出了行的柱式可券式,使用更多的砖和木料,还用火山灰制造混凝土表面贴上大理石板。

1.古罗马公共世俗建筑

古罗马公共世俗建筑非常发达其类型主要有剧场、斗兽场、浴场、市场、府邸、公寓、巴西利卡、输水管道、城市公共设施。

代表建筑:马采鲁斯剧场、罗马大斗角场、

2.古罗马的神庙建筑

古罗马的神庙建筑追求“伟大”和“壮丽”设计者利用发达的拱券技术为神庙创造了大跨多的空间,形成震撼人心的效果。罗马的神庙是其最著名的代表。

代表建筑:古罗马神庙、罗马万神庙、

3.古罗马的政治纪念性建筑

古罗马建筑向雄伟、壮丽方向发展修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城市,主干道的起点终点或交叉点多半都建起高大的凯旋门。还建造了大量的记功碑,罗马内城还建立了帝王广场。

代表建筑;古罗马广场、凯旋门

四.中世纪建筑

基督教和修道院成为欧洲建筑的主体,城堡、居民等世俗建筑所占的比重很小,到13世纪步入了盛世的哥特式建筑,它体现了中世纪建筑最高的艺术成就。

1.早期基督教建筑

早起的基督教建筑都是教徒的葬身之地,又是举行宗教仪式的秘密场所,他们一般深入地下10---20米,内部有壁画、天顶画,装饰着石膏浮雕,并以长达几几公里的通道彼此相连,4世纪初由地下转入地上,其顶为木结构,内部由3到5个长廊构成,中间长廊宽而高大,光线从左右俩侧射入长廊。

代表建筑:圣玛利亚教堂、圣康斯坦察教堂、米兰圣劳伦左教堂,

2.拜占庭建筑

公元4---6世纪其主要建筑活动是以罗马城为样板修建了君士坦丁堡,期间东正教越盖越华丽越大。7---12世纪建筑规模逐渐缩小,教堂开始往高处发展小穹顶代替了大穹顶。

其艺术服务于教会和皇帝,形式追求高贵豪华内容上强调神性。喜欢色彩胜于造型喜欢装饰胜于写实表现,其建筑在拱券穹顶方面成就尤为可观,此外应用财神琉璃砖和面砖来做装饰也是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教堂建筑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分为3中形式巴西利卡式(长方形),集中式(圆形或八角形),十字式(希腊十字式)

代表建筑:拖曼宁教堂,圣卫达尔教堂,

四.复古浪潮中的西方建筑

1. 复古浪潮中的法国建筑

帝国主义风格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风格,法国建筑从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中找到了灵感和样板。特别是大型建筑,经常照搬罗马帝国的建筑样式,如凯旋门,纪功柱,军功庙等。它们尺度巨大,外形单纯,追求形象的雄伟,冷漠和威严。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古希腊建筑柱式,细部等。并追求建筑形体单纯和简洁的力量。

2. 复古浪潮中的英国建筑

英国建筑是浪漫主义流派主要风格,它是封建势力的反动,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个性的觉醒和自由在建筑艺术上的复杂反映。钱伯斯的丘园,纳什的布莱顿皇家别墅,

巴瑞的英国国会大厦,等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3. 复古浪潮中其它西方国家的建筑

在德国的复古浪潮中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作品柏林宫廷剧院等。

俄国建筑以古典主义为主,追求简化和几何图形的单纯性。代表作品有彼得堡的海军部大厦,冬宫,伊萨基辅斯基主教堂等。

美国兴起了希腊复兴、罗马复兴的建筑,代表作:白宫等

五.现代主义建筑的萌芽

19世纪下半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西方建筑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建筑风格从“唯美追求”变成“技术”和功能。

2,建筑材料上,铁材、钢材和玻璃大量的运用在建筑中,3.自来水、煤气灯、暖气、电话等都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建筑业转入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轨道,建筑师成为一种职业,同时迎来了新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风格派,表现主义,荷兰风格派,构成主义等众多建筑风格流派。

六.现代主义建筑

二十世纪前五六十年是现代建筑的活跃期,以第二次世界大

战分为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初期,建筑师成立了“国际现代会议”组织,他们致力于研究建筑工业化,最低限度的生活空间,高层和多层居住建筑,生活区的规划和城市建设等问题。二战前期,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的主导潮流。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开始了国际式运动阶段,突出建筑结构,强调简单、明确的特征和工业化特点,二战以后还出现许多建筑风格的支派,如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等,它们的手法彼此交织,设计风格互相影响,丰富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面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法国朗香教堂、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等等。

七.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建筑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欧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欧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18欧洲艺术、19世纪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7个阶段。 17-18世纪欧洲艺术 17至18世纪的欧洲,是各国在政治制度、宗教、自然科学和艺术诸方面发展和探索的时代,整个欧洲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人类自文艺复兴觉醒之后,以新的人生观和科学手段探索自然的奥秘,以更加活泼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观察自然和认识世界,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学者和艺术家。艺术呈现出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多元化局面。巴洛克、罗可可、古典主义、写实艺术等各种风格倾向相互交织,并行发展,各领风骚。 意大利到了17世纪,现实主义、巴洛克艺术与尊崇古典传统的“学院派”同时出现,这使艺术领域看起来更加丰富。18世纪威利斯画派的出现更加让整个意大利艺术呈多元化发展。 佛兰德斯的艺术跟同期荷兰独立后那种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艺术不一样;它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势力的控制之下,主要为宫廷贵族、富商和耶稣会服务;这类人物对艺术的要求促使佛兰德斯绘画具有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佛兰德斯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绘画,其次是建筑,最后才是雕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首推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7世纪,荷兰的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当时荷兰商人的欣赏趣味与那种浮华放纵的趣味有很大不同,他们比较喜欢有节制和简单的风格。由于社会的风俗与需要,肖像画得到的重视比其它题材都要多。绘画开始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开始出现专门化分工,风景画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风景画完全摆脱了情节和人物,成为独立的画种。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综述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知识量不小。行文生动,文才斐然。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 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他的表述没有逻辑。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8.叶维廉《中国诗学》(选读) 道家美学与现代解释学文论的一次较为成功的结合。 9.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 在我看来,邓晓芒无疑是当今中国最高的山峰和最深的深渊。他的文字有如耶和华或摩西,雷霆霹雳,振聋发聩。读过他的书,看待传统和世界的眼光必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而这也就意味着“灵魂”发生了改变。以我个人的经验,邓晓芒的启蒙好像是当代中国学子必经的一个阶段。 1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最好的康德哲学入门书。邓晓芒具有纯正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深刻,思路清晰,学识渊博。搞美学的不可不读其中关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 1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 必读书目。“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作。康德与马克思的汇通。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一个超越。透彻。你可以不赞同它的理论,但你不得不承认很多问题被讲通了。

学者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研究 近代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并不是从中国学者开始的。从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W?Chanbers)著《中国的建筑设计》一书,系统介绍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以来,西方学者中不时有人表现出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兴趣。 譬如19世纪中后叶东方建筑的研究权威英国人弗格森(J?Fergasson),在其著作《印度与东方建筑史》中虽也艰涩地引用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和实物,但他的中国建筑整体知识却是十分贫乏的。再如20世纪初瑞士的西仁(Siren)对中国城墙和城门的研究,德国的伯克曼(Boerschmann)对中国佛塔的研究,荷兰的姆勒(Prip-M0ller,j.)对中国无量殿的研究,等等。这些学者均以独特的眼光,探究了对西方人既陌生又好奇的建筑现象,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隔膜,也使之限于采风,或者牵强的推论。即便是19世纪末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契尔(S?B?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巨著,直到20世纪后期的第19版之前,有关中国建筑的描述也一直受到材料和观点上的局限而不得要领。二战前后,美国的苏泊尔(A.C.Soper)、希克曼(L.Sickman)等人关于日本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著作,由于参考了中日学术成果,将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此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西方列强和日本,正热衷于对东方古国的艺术考古,如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德国人勒考克(A.V.Le Coq)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R.Crousset)等人,在对中亚和中国大西北的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中,涉及了不少古代建筑的内容,但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中国木构建筑的研究却涉猎不多。 2、日本学者的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相比欧美学者而言,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关野贞和常盘大定等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一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更有深度的研究。伊东忠太撰有《东洋建筑概说》、《支那建筑史》(有陈清泉汉译本,更名为《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等;关野贞、常盘大定撰有《支那佛教史迹》(后增编为《支那文化史迹》)等。这些研究大量涉及到了木构建筑的布局与造型,以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搜集考证尤显功力,他甚至对中国碑碣的流变也能如数家珍。 但总的说来,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仍属艺术考古的范畴。但是日本老一辈学者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在史料价值上却是不可忽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学术遗产为田中淡等人所传承。 3、中国学者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随着庚款留学生的学成返国,一批深具国学素养,又受到西方近代建筑学系统训练的青年学者,开创了中国人研究自己建筑遗产的新局面。1929年,曾任北洋政府要职的朱启钤(1871~1964),以在南京图书馆发现宋《营造法式》抄本为契机,发起组织了中国营造学社这一民间学术机构。朱启钤意识到:“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7月)。这也是当时青年学者的共同心声。8年抗战中,营造学社的研究转入低潮,抗战胜利后,学社因种种原因而解散。 以梁思成(1901~1972)和刘敦桢(1897~1968)等建筑史家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营造学社,在30年代开展了对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古建筑调查,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发行了专业杂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法式》等建筑古籍。20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初撰的《营造法原》一书,总结江南地方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由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推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在30年代形成高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所撰《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是了解清代官式建筑的入门书,也是研究中国木构建筑的基础读本。他的中国建筑史讲义是以第一手的考察资料为基础编著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所断代的唐佛光寺东大殿,是已知中国保存下来最古的一座木构殿堂。另外,民国时期的乐嘉藻、毛心一、王璧文(璞子)等人都撰写和出版过有关中国古建筑的著作,在学术界曾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乐嘉藻,作为一位关心古代建筑的文史学者,尽管受到专业上的局限,仍然以很大的勇气在1929年完成了中国人所撰著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建筑史研究机构。1959年起,在刘敦桢主持下,调动全国研究力量,历时7载,八易其稿,完成了迄今公认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其间还出

西方艺术发展简述

西方艺术史简述 一、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 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 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 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 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 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 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 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 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 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罗马美术: 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 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 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 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 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 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 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 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 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 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 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 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 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西方艺术史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罗马美术: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可分为:1.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2.罗马盛期文艺复兴美术,3.威尼斯后期文艺复兴美术。 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建筑学学生应该读的20本书

1.张在元《非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8-2779-0 220元出版人:王树泽 2000年2月第一版 2.张永和《非常建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88-3004-9 98元 1997年9月第一版 3.《都市村庄》 傅刚,费菁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7-5618-1297-3 82.02000,6第一版 4.《走向新建筑》 作者或编者的名字 :柯布 出版社 :中国建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1.4 ISBN(统一书号):15040.3923 5.《建筑的革命》 作者或编者的名字:郑光复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1999.5 ISBN(统一书号):7-81050-484-3 价格 :35.00 6.侯幼斌的《中国建筑美学》 7.《欧洲现代建筑解析》 形式的逻辑 形式的建构 形式的xx? 作者:张雷,丁沃沃,冯金龙 定价大约110元一本 8.刘先觉先生的《建筑艺术世界》

当代青年科普文库,江苏科技出版社 9.《路易斯·康》 10.吴焕加的《现代西方建筑》 11.《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13.《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沈福煦 14.《华夏意匠》李允禾 15.《唯有园林》陈从周 16.《存在、空间与建筑》舒尔茨 17.《城市建筑》罗西 18.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建工出版社 2000年2月第一版 7-112-3913-440.00元 19.约翰.o.西蒙兹(美)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建工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7-112-03759-x 66.00元 20.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建工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1999年12月第九次印刷 7-112-360-150.00元 21.支文军徐千里建筑设计系列丛书/沈福熙主编《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1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1(仅资料)(2007-01-29 11:14:54) 分类:旋转木马(同学交流) A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简介 《经济学概论》 课程简介 《经济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经济运行及经济运行原理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程重点介绍自西方开始的世界工业化以来的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原理。其中既包括先行工业化国家曾经的经济运行及经济运行原理,也包括后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运行及其理论选择。通过历史及现实的介绍,理论与效果的对比,揭示真实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原理,错误的经济理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灾难,从而通晓“富国富民”的工业化之路和引导工业化正确进行的经济理论。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却往往沦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最坏学说不自觉的奴隶。” 我国著名学者何新也讲过:“经济理论问题太重大了!它并不是一种职业或游戏。它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计与安全。” 经济学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它是一门值得认真学习和研讨的学问。 授课教师简介:魏新龙,男,1964年出生,副高,社科部教师,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主讲哲学、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教师推荐教材:《自编教材》。 《人生理论与实践》 课程简介 《人生理论与实践》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启迪和帮助他们解决人生旅途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沿着正确道路学习成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本课程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讲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问题。如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个人与社会、人生选择、人生与创造、人生与成才等,内容丰富,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必选的思想品德类课程。 推荐教材:《人生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沈继英祖嘉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教师简介:刘福州,男,1964年12月出生,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新闻法规与专业法律》 教师简介:李琼瑶,女,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媒介法。曾为专科生、本科生系统讲授过法律基础、行政法、新闻法规等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理、中外新闻法规的历史与现状、政府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新闻工作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以及相关专业法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投入新闻工作提供法规依据。 推荐教材:《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方艺术史论文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他便是马萨乔。他生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最典型地运用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创造性地将解剖学、透视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马萨乔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他出身清贫,艺术师承不明,但在21岁时已获准加入画师行会。1961年发现了他在圣焦韦纳莱教堂作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对了解他早期创作极有帮助。 马萨乔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让绘画取得了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使得绘画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传世名作《三位一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纵观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与和谐。从整体把握,画面内容也非常对称,色彩比较贴近自然,没有太浓烈的修饰与过分的雕琢,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简单的色调把人物放到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完全符合他“模仿自然”、“追随自然”风格,画中建筑的背景线条分明,轮廓清晰。前景石棺上放着一具骷髅,其下的铭文是:“我曾是你们现在的模样,我就是你们将来的模样。”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将订画人或赞助者画入画中,是一种惯例。马萨乔的《三位一体》由佛罗伦萨城一位名门出资,画中身着红色衣袍者即是赞助者,他的衣袍表明他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从画中可见,他与夫人跪在小教堂入口处,教堂内,圣母和圣约翰站在十字架两侧,十字架后面站着圣父上帝,依托着十字架,而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受难圣子耶稣,他是我们视线的中心。耶稣的双臂张开,刚好位于整幅画的中央,因为双腿微曲,加上健硕的腹肌显得不僵硬不死板,圣母和圣约翰两个人物的安排,运用透视短缩法,使他们看上去站在圆柱的后面。圣母的目光向下注视,附以手势,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上的基督。 画家充分地利用了透视学创造真实的物景,人物比例关系也把握得非常恰当,十字架后面的圣父上帝与下面的赞助者夫妇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同时与圣母和圣约翰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同理,十字架上的耶稣也一样,在这样的三角形构架中,画面显得和谐舒适,我想这也与画名《三位一体》有直接联系。马萨乔根据定点透视,将整个画面安排在统一的空间之内,人物不再像以往只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更加具有立体效果,虽然他们在同一幅画中,他却利用光线,使人物和环境产生距离,给人有层次感,前后远近安排得十分巧妙。人物下方的门槛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仿佛将观者引入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将画中本身的人物分为里外两部分,这样鲜明的层次和立体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 再从文艺复兴的角度谈谈这幅画,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风格和装饰意味,人物描绘朴实雄浑,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统一,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为中心,人物主次也十分鲜明,受宗教影响颇深。这一时期的画家们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与教会的神权文化斗争,虽以宗教为题材,却较多地表现人物,尤其注重人物的立体感、生动感,追求自然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再加以创作修饰,能再现真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完美。

清华大学外国美术史期末考试论述题满分答案

论述题:以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具体作品为例,通过作品的分析,充分说明艺术风格的分期、变化、特点与影响等,字数500字左右 1、分析说明埃及艺术“恒久”特质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埃及人希望用最具特点的视角来表现人体的各个部分:头被表现成侧面的,这样容易把握对象特征;眼睛最富于表情,因此,艺术家将正视的眼睛描绘在侧面的头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如肩膀和胸部是正面的,而到腰部则扭转成侧面,这样可以表现人物的臀部和双腿的侧面;双脚皆从内侧加以表现,所以都只能看到一个大脚趾。这种艺术传统或惯例被专用于表现皇室和贵族。如果不按这一惯例,将导致人物的身份发生彻底的变化。因此,埃及艺术的惯例从形成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几乎从未发生过改变。 现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的早期王朝时期的《纳美尔石板》中,雕刻着国王纳美尔的形象,他头戴白色王冠,他的头部及腰部以下皆以侧面示人,而肩部与胸部都是正面,他身前的俘虏、背后的奴隶及脚下逃窜的人,同样都是这样的形象。在古王国时期第五王朝建筑监工蒂的坟墓中出土了一些上色浮雕作品,其中一幅表现了蒂正在观看狩猎河马的场景。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产品时沿用了传统的惯例。河水是俯视的,而河里的鱼、鳄鱼、河马却是侧面的,人物也是正身侧面的。到了中王国时期,人物却出现了全侧面的表现方法,如《喂羚羊》中描绘的人物,与古王国时期的程式化完全不同。在新王国时期的《王后尼菲尔塔里向伊西斯进贡》和《奥西里斯前的审判》中,人物形象仍然沿用了古埃及传统的表现方式,足见埃及艺术传统生命力之旺盛。 2、分析说明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由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及城邦的出现,希腊人在文化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希腊艺术共分为几何风格时期、东方风格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几何风格时期: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900年左右,一直流行以较简洁的几何纹和线性装饰主题为主,这被称为“原始几何风格”,以雅典出产的陶器最为典型。成熟的几何风格陶器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后。这时几何风格的大型器皿多为墓葬的标志物,如雅典出土的双耳喷口杯,杯身的图案详细记录了一个显然是比较有权势的人的葬礼,在杯面上下两层系带中,都装饰有精美的几何纹样。现在可以确定的最早的希腊神庙遗存也出现在几何风格时期。在阿尔戈斯发现的一个公元前8世纪的陶制神庙模型,其平面呈矩形,房顶和墙面都采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要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美学 重要参考文献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德]..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人民出版社,。 [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法]安娜·埃诺:《符号学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法]乔治–埃利亚、萨尔法蒂:《话语分析基础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罗兰·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 [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商务印书馆,。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德]恩斯特·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美]特里·巴雷特:《影像艺术批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江苏美术出版社,。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 [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山东文艺出版社,。[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 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商务印书馆,。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

西方艺术史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 关键词:尼德兰绘画代表人物 文章摘要:尼德兰美术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显得非常突出,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祭坛画,这些作品毋庸置疑的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但是也不乏新颖之处。 尼德兰,指欧洲北部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尼德兰”一词是“低洼之地”的意思,这里面临北海,又是莱茵河的入海口,沟通英国和欧洲内陆的贸易交通,工商业——特别是呢绒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资本主义迅速成长。十六世纪初,这里有一百四十座大小城市,长期以来,这里是西班牙三国的一部分,封建势力与宗教统治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对立面。 尼德兰美术不象意大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建筑空前发展摆脱了几千年的束缚,给人以奔腾壮阔的艺术发展)那样直接利用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这里是哥特式艺术传统比较久远的地区,宗教对于艺术的统治十分严厉,摆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和哥特式艺术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的努力。但在此期间,尼德兰还是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艺术家,下面我们会谈到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杨·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一道并称为油画之父。凡·爱克兄弟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融化颜料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家,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任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配方。杨·凡·爱克被称作油画的鼻祖,是第一个在布上画油画的人。杨·凡·爱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那种平面、僵硬,缺乏空间感和明暗感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的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杨·凡·爱克的代表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板油画,1413年作,伦敦美术馆藏)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在十五世纪前半叶,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就当是来说这样的作品完全是革命性的。这幅画以法兰德富尔商的家作为场景阿尔诺芬尼夫妇合手站立着。屋内没有刻意的装饰。但我们可以从悬挂的吊灯,衣着的华贵,两人牵手之间的被褥等等,可以看出主人的财力和趣味,以及室内每一件家具的精妙绝伦。窗口入射的阳光、受阳光照射的铜吊灯,正中央的凸镜,男主人身上无袖披风的裘皮边等,具有惊人的真实感。此外,由于透视的原因我们只能看见后半部分,而杨·凡·爱克巧妙地利用了画面中央的凸面镜的圆度,使的我们得以看见屋子的前半部分,甚至可以看见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以及在其背影之间有正开着的门,两位客人正走进屋来,这些细节杨·凡·爱克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胡伯特·凡·爱克(杨·凡·爱克的哥哥)的代表作《羔羊的礼赞》在当时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但是画中人物比例很不协调,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人物未按照远近比例描绘,反倒是按照人物的地位来决定比例。 罗伯特·康宾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代表作有《受胎告知》《基督诞生图》《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法,但是通过某些细节方面的描绘是画面上流露出市民的生活情趣。康宾在《受胎告知》中对窗

西方艺术简史(笔记,部分)

西方艺术简史 刘宗何 一:史前到近东艺术 史料: 一.现代智人在约3.5万年间从非洲侵入欧洲,取代了原驻在欧洲的尼德安人;欧洲史前艺术形成。 二.石器时代的欧洲史前艺术体现于法国南部及西班牙北部90多处洞穴的壁画以及小型的石制以及象牙雕刻物。 1.原始艺术 一:洞穴壁画 1.表现类型: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野牛,马,山羊,鹿,熊,野猪,鱼类和鸟等。多以写实的,自然风格画成。 2.特点:线条简单,但形态生动,造型准确。从画中可看出粗略的“透视前缩法”和明暗表现法。 3.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时代被称为石器时代(paleolith age) 旧石器时代的欧洲艺术,具体时间:(约前4万年至1万年)史前时代的欧洲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末期和晚期。 (1):穆斯托瑞时期(mousterian)约公元前4万年。 (2)奥瑞纳时期(aurignac)约前4万年—前3.5万年。代表:法国拉科斯洞的鹿,马,牛和人壁画 (3)索鲁特时期(solutrean)约前3.5万年—2.5万年。代表:美术遗迹,鲁塞尔洞的壮马和野猪浮雕。 (4)玛格特林时期(magdalenian)约前2.5万年—1.5万年。美术遗迹颇多,著名的有瓦?弗里尔洞的化装为牛和鹿的人物画。法国罗尔狄洞在鹿角上的驯鹿和鲑鱼图。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的野牛壁画。马格林特时期的西班牙岩画描绘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和猎人围猎鹿群的场面。 二:壁画雕刻 1.出现时间:前3.5万年—前3万年间。 2.5万年前创造出表现整个人体美的雕刻品。 2.类型:主要是女性裸体小雕像,通常作为饰物携带。 3.出土物品:奥地利维纶多夫出土的《维纶多夫的维纳斯》距今约3万年。特点是与真人比例夸张,是最早的的人体雕像。(存于奥地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罗塞尔发现的浮雕《持牛角

设计学基础知识

01.设计学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专门科学。 02.设计学分三个分支:(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 03.设计史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 04.(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门新学科。 05.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两位代表人物是(佩夫斯纳)和(吉迪恩)。 06.设计史研究的先行者(佩夫斯纳),代表著作是《现代运动的先锋》。 07.设计史家吉迪恩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对设计者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08.在西方,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是荷加斯的《美的分析》,主要是对线条美丽的特征及其组合作出了精辟的分析。 09.19世纪教育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人物是(琼斯)和(德雷瑟)。琼斯给装饰设计理论界作出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经典著作《装饰的基本原理》。 10.设计批评的四个标准是:(形式的完美性)、(功能的适用性)、(传统的继承性)、(艺术性的意义)。 11.(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研究上提出了“无名的风格史”从而开了形式主义的先河。 12.旧、新石器时代是以石器的制作方法来区分,(打制)石器为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新石器时代。 13.陶器的分布和种类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以及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的(几何印纹陶)。 14.我们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只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天然岩洞);一是(构巢而居)。 15.整个奴隶制时代,也是(青铜器)的设计制造最繁盛的时代,故又称(青铜)时代。 16.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最早是(浑铸)法,以后是(分铸)法,最好是(蜡模)法。 17.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铸鼎是商代的(司母戊方鼎)。 18.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卷大石桥是隋唐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 19.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构架建筑是(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大殿。 20.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北京故宫)。 21.中国古典设计在外观建设上由(屋顶)和(屋身)、(台基)组成。(屋顶)的特征最明显,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和单坡等多种类型。屋身部分是建筑的主体,正面一般很少做墙壁,多数为(花格木门窗)。 22.中国古典建筑在结构史上,以(木构架)为主要构成方式,常用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23.中国古典建筑在装饰上,装饰主要集中在梁坊、(斗拱)和(檩椽)部分。综合运用了各种美术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 24.唐宋时期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到清明时期演变为以(装饰)构件为主。 25.中国古典园林的装饰设计意境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 26.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是(注重自然美)、(十分强调曲折多变)和(崇尚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 [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