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高教研究资料2011年第10期(总第286期)

本期要目

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一、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国家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将以信息的发展、传播和分享为基础,国际竞争焦点也逐渐转移到知识竞争上来,而知识经济的所有要素都依靠现代教育。一国能否建立起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竞争和兴衰,凸显教育在国家战略能力构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制定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战略规划,以求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

奥巴马政府执政伊始,就强化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努力将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新政府在《2009—2010年度财政报告》中指出“:美国需要投资经济的未来,要使美国学生和产业工人获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让美国年轻一代在全球化环境下具有竞争力”。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投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accessibility),减轻学生与家庭的经济负担(affordability),学校为学生学业负责(accountability)。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报告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欧盟需积极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欧洲理事会春季峰会(2010年3月25—26日)审议了《欧盟2020战略》,确定了三个关键增长目标,即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量化指标:就业率、研发投入、节能减排、教育和消除贫困。主要思路是: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同时教育在促增长、促就业、促和谐的过程中也要直接发挥作用。欧洲领导人认为,如果欧

洲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就必须鼓励竞争,在国家和欧洲两个层面建立起高水平的教育体系。

2008年4月,莫斯科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第九届国际学术会议发布了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百科知识管理局等撰写的报告《展望未来——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报告确定了在竞争基础上建设40~50所联邦级研究型大学,用权威性的内行的方法变革所有的教育大纲和教学方法,加强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等主要战略,以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

2008年9月,西班牙科学与创新部大臣卡尔?梅迪亚宣布,实施旨在促进西班牙大学制度现代化的2015年大学战略计划,通过教育和科研、国际化、实施创新等措施,推动西班牙大学跻身欧洲前100名大学之列,使西班牙大学校区在国际前沿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日本颁布了《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今后十年日本教育的远景目标,强调“教育立国”,并提出了今后五年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在公布世界最新前200名大学排名之际,英国高等教育部长大卫?兰密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撰文透露:政府不久将出台一个指导未来10~15年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性规划,其中保持高等教育体系的全球竞争力、保持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吸引力,将是这一文件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振兴国力依靠教育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不同程度受到了削减。

一是政府教育拨款减少。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大臣埃德?鲍尔斯在2009年底宣布,将大幅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内容包括减少学校校长数量、削减教师工资以及加强对学校预算余额的控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校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将面临下岗或自然减员。中小学领导层共享预计每年可以为英国教育系统节省五亿英镑的资金,节省出来的经费可以投入到一线教学中。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于2010年2月1日公布了经费削减方案。英国首席大臣曼德尔森证实2010—2011学年政府向大学提供资金支持将减少为72.9亿英镑,比2009年的78.1亿英镑资助水平减少5.2亿英镑,并指出未来还将进一步削减2.7亿英镑。

二是信贷紧缩和利率变化导致高校存款受损和投资损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原有 2.32亿美元债务,随着债务利息的增加,每年将为此增加100万美元利息支出。

三是大学捐赠基金明显减少。2008年,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达特茅斯

学院的捐赠收入分别下降了22%、27%、19.6%和18%。

四是金融机构破产或运行困难使高校存款受损或被冻结。冰岛银行危机影响到英国多所高校。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和企业估值降低,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的高校基金受损。经费的削减直接造成了教师工资难以支付、基础设施和建设停滞、教育项目和科研项目压缩,停止招聘新雇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育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

五是对入学机会产生明显影响。2009年,很多成年人在经济危机中失业,都想通过接受教育扩展知识能力实现再就业,申请进入大学读书的成年人大幅增长,挤占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根据大学入学考试局统计,截至2010年1月,申请秋季全日制入学比上年同期增长10.6万人,其中25岁以上申请者同比增长63%。由于大学面临教学经费的实际削减,对有免试入学传统的英国学生入学机会有较大影响。对此,英国国家学生联盟主席韦斯?斯睿廷认为,削减国拨教育经费无疑是一种自伤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投资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2008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首脑“教育峰会”达成了一致:加强对教育与研究的投入,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要从目前的8.9%提高到2015年的10%。2009年2月13日,德国政府又出台了二战后最大的刺激经济方案。该计划为期两年总规模500亿欧元,其中涉及教育和科研的经费约为172亿欧元,约占总规模的35%。

2008年11月,欧盟通过《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成员国应保持各自国家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既定目标,并努力通过提供财政刺激、资助和补助金的方式增加对教育、创新、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尤其要鼓励私有部门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以尽量减少目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并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2008年12月,韩国教育科技部推出了为期五年的《教育福利促进计划》,设定了六大目标和54项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了高达17.2万亿韩元(折合近127亿美元,包括2008年已拨付的2.9万亿韩元)的国家财政预算,集中用于今后五年扩大教育福利的举措。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在该法案7 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资金中,安排一千多亿美元用于支持教育,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一项联邦教育拨款。

在《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提出要改变日本公共教育费支出占GDP比例在OECD成员国中(平均5%)偏低的状况,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探索对幼儿教育实行免费。日本2009年加大了对大学教育和尖端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投入705亿日元支持大学教育,并投入2 000多亿日元重点支持与诺贝尔奖项关联的基础研究和尖端领域研究。在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的大力推进下,2010年3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高中教育免费化法案》,日本

政府已增拨预算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实施高中免费政策。

新加坡2009财政年度的教育预算亦增加了5.5%,达到87亿新元。预计到2013年时,包括对信息技术投入在内的教育支出将增加25%,达110亿新元,所有这些投入都将用于从战略层面增强教育系统的基础。

三、强化政府主体地位,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关注重点,“公平”是近十多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2010年相关文本研究表明: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教育公平的重点是机会公平和性别公平,强调不同性别的人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2000年以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开始关注结果公平。教育质量包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适切性,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教育公平的推动实现。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即个人与社会背景不应该成为教育潜能发展的障碍;二是全纳,即要确保全民教育的最低基本标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09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社会责任相关。政府对教育公平负有责任,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学校对促进社会公平负有责任,应为缩小社会差距做贡献。高等教育的公平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二是高等教育自身政策的公平。教育既可以成为帮助一个人摆脱社会不利地位的手段,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状况,阻碍社会流动和代际收入流动。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认为,提升入学机会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首要问题,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但各方面依然存在巨大差距。UNESCO《全民教育监测:全球报告2009》中详细阐述了性别均等(数量均等,如男女生数量、入学比例等)和性别平等(质量平等、就学机会、学习过程、资源、学术资格、就业等)的关系,认为在教育领域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均等是平等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平等对于达成其他领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基础和长远意义。同时指出:“消除性别不平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在各级教育层次促进教育公平的做法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2009年5月,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审议了《关于更新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的政策文件》,一致通过并公布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促进公平和社会凝聚力是其中之一。在“博洛尼亚进程”十年之际,欧洲46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于2009年4月在比利时鲁汶举行峰会,对过去十年成果进行了评估,着重讨论并通过了未来十年该进程的优先领域。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名列优先之首。

国家级政府和省州级政府担负着促进教育公平的重任。教育的责任往往是由法律来保证

的。各国教育法依其法制传统和法律体系各有特色,但共同特点是以规定权力分配与权利保护为核心内容。权力分配主要涉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或是管理机构的设置、组成、权限、议事规则和程序等,权利保护则是确认和保障学生(父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权力介入的重点;高等教育因以大学自治为基础,教育法多集中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保护方面。促进和保护公平也就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如美国2008年最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机会法》中,对大学生进行资助以保障其就学机会就是主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所有适龄人口提供机会相等、质量相当的义务教育,尤其重视通过增加对学生资助力度等措施,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机会。

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规定的教育投资中,将170亿美元专款用于弥补当前“佩尔助学金”的缺口,此项拨款使700万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受益。

英国政府在《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为所有人铺平从教育向工作过渡的道路:为义务教育毕业生提供保证,特别要使没有高等教育家庭背景的青年能够得到更多援助和鼓励。

韩国的《教育福利促进计划》提出,要增加中学生教育费用补贴,扩大中学免费教育范围,免除贫困中学生的学校管理附加费,免除所有中学生的学校管理附加费,为家庭困难的高中生提供学费补贴,免除贫困高中生的学费,通过多项措施保证学生入学。

新加坡为2009年的“财政支持计划”增加730万新元,总预算增加68%,达到每年1 800万新元,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学生入学。如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一套校服,将准备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额度提高50%,提高“教育储蓄账户”的额度,为所有贫困大学生、理工学院学生和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实施新的“短期学习支持计划”,将学费贷款和学习贷款的偿还期推迟一年并免除未还款利息等。

另外,各国还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英国政府鼓励更多骨干教师到具有挑战性的薄弱学校工作,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为此配备了专项经费,如从2009年9月起,符合条件的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可以得到一系列支持,包括在同一个参与计划的学校服务三年即可获得一万英镑的“黄金手铐”等奖励。

韩国政府对150所农村和渔村的公立高中进行重点资助,重点支持农村K-2学校(学前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建设,帮助解决偏远地区通讯困难,确保教育网络安全等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四、加强问责追求绩效,多重举措确保质量

除了“公平”,“质量”是对UNESCO和OECD有关教育文献文本分析时发现出现频率最高

的另一个关键词。欧盟把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定位于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基础教育领域,2003年、2006年和2009年三次国际学生学业测评项目(PISA),对各国小学生英语、数学和科学课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得各国政府重新关注本国基础教育质量,一些有分权制传统的国家也采取实施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等方法,力图提高本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质量。美国制订了一项主要针对中小学实施的金额为43.5亿美元的“追求一流基金(Race to Top Fund)”计划,旨在鼓励各州政府和学校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采取国际标准和评价体系为学生在大学和职场成功做准备;二是招聘、培养、挽留和奖励好教师和好校长;三是建立评价学生和教师表现的评价数据库和标准;四是使最差学校的状况得到好转。这项计划对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之后,亦敦促各州重新修订教育政策法规,计划给各州拨付上亿美元的财政资助,鼓励各州设立更多的特许学校,并将学生学习成绩纳入到对教师的专业绩效评估中。

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很多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但随着高教规模扩大、传授方式多样化和私立院校的增加,人们对高教质量、特别是公共经费如何使用更为关注,对高校治理和问责制更为关切。教育质量和问责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财政拨款限制和市场压力加剧了人们对高等教育问责的关注。如在美国,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抵制学费上涨,并呼吁对质量进行更多问责,希望院校要具有成本效益。政府在加大对重点大学的建设和科研投入,继续保持和提升大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管理者要通过减少能耗和精简行政职能等举措,有效控制办学成本,以减缓学费上涨幅度,并主张在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美国2010年教育财政预算案中取消了对12个成效甚微的教育项目的资助,同时加强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显著作用的项目。美国绝大多数州都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亦要求各成员国保持经费投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提出通过引进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等措施提高办学效益。新加坡教育部呼吁所有机构和部门谨慎使用教育经费,要求学校尽力降低成本和剔除不必要的开支。英国政府在2009年采取了设计学校报告卡、评审学校拨款体系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和完善责任制,以期进一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欧盟2000年《博洛尼亚宣言》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加强在质量监督领域的欧洲合作,以便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落实“博洛尼亚进程”的伦敦会议主题是实施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参考性国家准则。“博洛尼亚进程”强调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统一的标准与程序(外部评估与质量监管机构),以学科或专业作为评估基础,以产出而不是投入做标准,基于欧洲标准做质量分类,不受各国自己标准影响。十年实

践后,欧洲高教体系已经更具兼容性和互比性,使得学生流动更为容易。由于采用了“三段式”学制(一般方案是从高中毕业起攻读三年、五年、八年即可分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以及欧洲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同时创建了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机制,建立了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理念相呼应的国家资格框架,实行了文凭附加说明以及欧洲学分转换及累积体制,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的透明度和认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质量概念也有进一步拓展,除了前面提到的绩效外,多元化教育质量观也逐渐引起关注,重新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将学校教育目标从培养科学家转为培养劳动者(含科学家)、培养公民,应该是教育质量观的一个重大的转变。通过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由于对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质量和教师教育的质量更是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无论政府还是专业团体、培养机构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并且建立了各国不同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国际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化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政府都开始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中央政府控制,明显呈现出教师教育质量控制的国家化趋势。

在树立新的质量观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保证招生考试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多元化和多样性。如美国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申请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不乏少数成绩满分的优等生,为了从中挑选优秀生,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采取了多元录取标准,将申请人的学术表现和非学术表现、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申请者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学术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体现学生的学术研究潜力,主要通过标准化考试进行测评考察;非学术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个人特长、能力、经历、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对未来研究领域的学术热情等;其他相关因素包括推荐信、个人作文和申请者族裔背景等。

五、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经济重新复苏的根本出路,纷纷出台措施,全面鼓励创新。

2008年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建议案宣布2009年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目的是在全欧范围内大力开展创造与创新活动,帮助欧盟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欧洲创造与革新年”将集中力量在欧洲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并大力推动全欧创新。重点活动将涉及教育领域的诸多学科,如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等,提高创新技能,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和创意更好地应用于实践。除了教育领域,创新年活动还涉及企业、传媒、科研、社会、区域发展等政策领域。欧盟还公布了一份《创新标志》,主要考察指标为各国的人力资源、宽带接入、风险资本处置、政府支持等。依据《创新标志》设置的指标,欧洲地区的创新领军国家为:德国、瑞典、芬兰、丹麦、英国和瑞士。

欧洲议会在2009年初投票通过了关于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EIT)的议案。该研究院将依托若干知识与创新共同体(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简称KICs)运作。这些共同体将由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商界利益攸关者组成,共同参与欧洲创新活动。EIT的成立将有助于在欧盟范围内促进工商界、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伙伴关系与密切合作,并促进欧洲就业和经济增长。

欧洲大学协会在题为《欧洲大学——充满信心面对未来》的2009年政策宣言中强调开设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引进新的教学方法,继续课程改革和更新,强化大学的教学宗旨,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为社会输送技能合格、能够在急剧变化的就业市场中谋职求生的大学毕业生。

经济危机和低生产力水平使西班牙政府认识到:大学、科学和创新是西班牙生产模式变革的基础,绝不能错失当下的机遇。政府将目光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上。科技和创新部提出了两项核心应对措施:加强西班牙科技体系、设计现代化与改革的必要项目。现代化与改革的必要项目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西班牙的《2015大学战略》和新的《科技法》。《2015大学战略》的展开与博洛尼亚进程基本平行,目标是建设面向未来的、具有高竞争力的开放型大学。新的《科技法》将对西班牙的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使之成为高效、开放、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机构,吸引全球最好的科研人员,减少公私合作障碍。企业也将在新的《科技法》中找到有利的工具,系统化地展开研发工作。新的《科技法》将做出明确规定,使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关系更稳定、更灵活。

近年来,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德国的经济界和政坛一直在讨论德国经济地位或经济竞争力问题。特别是面临经济危机以及中国的崛起等因素(中国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德国经济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认为德国是靠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产品出口立国的工业国家,因此,科技创新是德国生存的根本所在。2009年德国新政府组成后,提出面对危机的出路就是增强德国创新能力。2009年1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召集各州政府首脑召开会议,提出优先发展科研和教育,决定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资,提出了所谓“10%目标”,即到2015年把科研投入提高到占GDP的3%,教育投入提高到7%,共达10%。这意味着总经费要追加投入130亿欧元。联邦政府提出自己承担40%(而目前联邦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10%)。联邦政府提出将向教育和科研各增加投入12亿欧元。

2006年,俄联邦教育发展国家委员会发布了对于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

2009年7月,瑞典公布了其在教育、文化及青年领域的五大工作重点:鼓励支持儿童和青年接触文化、媒体和新技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011年,美国教育预算议案中包括五亿美元的“创新投资”,更多的钱投入转变差校、特许学校、学校安全以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培养、培训和奖励项目。

六、应对全球人才竞争,加强教育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流动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培育人们对多样性的尊重、文化间和谐共处的能力以及鼓励语言多样性,从而促进高校间合作与竞争。高校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流动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促进科研亦有重要作用,并能促进高等教育在学术上和文化上的国际化。但学者在世界范围流动,学历认证、质量评估就成为最令人关心的问题。因此,欧盟2000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设立六条核心原则,即增强学历文凭资格的相互认可度和可比性;实施以学士和硕士两条主渠道为基础的体系;建立一个包括欧洲学分累计转移(ECTS)的认证体系;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欧洲内)流动的制度;提高欧洲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水平;强调高等教育在课程开发和校际合作方面的欧洲特色。其主要目标就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完成了十年计划。同年12月,欧盟委托部分研究机构在布鲁塞尔召开研讨会,对“博洛尼亚进程”第一个十年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2010年3月,欧洲地区47国高等教育部长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对“博洛尼亚进程”十年进行总结评估,充分肯定了取得的成效。会议通过了《关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布达佩斯—维也纳宣言》,启动“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认为建立和进一步发展“欧洲高教区”,有助于重新定义欧洲高等教育。同时也可促进欧洲以外国家更有效地同欧洲国家合作“。博洛尼亚进程”进入第二个阶段后,2010—2020年的优先领域将包括: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实施终身学习战略;提高就业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科研和创新的融合;高等教育的国际开放;提高流动性;加强数据收集工作;开发多维透明工具;加大经费支持。

从EHEA的设置目的看,欧盟的潜在竞争对手一直瞄准美国,各国普遍开始行动,但受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牵制进度很不平衡,欧盟不仅看重学历互认和人才交流,还希望在政府治理、经费拨款、课程教学质量等领域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好大学自主权和公共利益问责的关系。与此相关,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长坎坦宣布,欧盟将在2010年推出由欧洲权威机构制定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并进行公开招标。此举的目的在于欧洲大学定位需要寻求更为客观、多元的评价方式,着眼于提升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综合竞争力。据分析,欧盟委员会立项推出“新概念”高校多元排名的决心已定,已做好初步准备,包括前些年发布的高校排名“柏林原则”,最近通过委托科研机构做技术方法准备,并将动员欧盟各国参与,估计在2011年前后开始。

欧洲在寻求非欧洲国家的合作方面,十分看重中国的因素,不仅由于中国赴欧留学人数甚众,而且在于他们需要同中国高教研究界交流乃至合作。在欧洲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也在进行着推进国际化的努力,以期能够通过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增加本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开放度。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要派十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教材得到广泛使用,促进了课程方面的国际化趋势和高校间的国际科研合作。素有留学传统的亚太国家也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总的来看,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在于流动人员的外语水平。

2008年,日本政府设立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支援项目,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为留学生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有特色高水平的教育环境,培养在国际上积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积极支援大学等教育机构派遣教职员工及学生赴海外学习,与国外大学加强合作,支持取得突出效果的各种努力。该项目2008年预算为20亿日元,比上年增加两亿日元。

韩国通过帮助大学建立国际合作互联网、扩大教育输出等途径来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吸引十万名外国留学生赴韩学习。

新加坡的主要措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请进来”。目前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15所世界级大学在新加坡设校区。通过制度性措施和高福利,全球招聘世界顶尖管理与教研人才,让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学校从事管理、研究、教学工作,创造世界级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新加坡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40%以上为外籍人士,绝大多数具有留学背景。二是“走出去”。提高教育交流层次,在海外设立分校和办事机构。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新加坡中小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至少100所中小学与中国的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理工学院和大学也以海外实习的方式派出大量学生,从文化语言和专业技能的角度得到浸濡。

国际学生带来的广泛利益也是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动力之一。国际学生帮助提高了大学校园里学术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提高研究能力做出贡献,并为大学收入提供了重要的来源。据估计,2009年国际学生在英国的直接开销和给大学缴纳的费用达到55亿英镑。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教育更已成为该国支柱产业之一。

在各种跨境教育中,各国的角色不同,有出口国和进口国之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国际货币之间汇率的大幅波动直接反映在留学费用的变化上,影响了国际学生流向,跨境教育的格局也略有改变。2009年秋季学期,英国大学新生入学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英国政府将2010年的招生名额增加了1.3万名,许多人选择了以上大学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此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镑疲软,使得更多海外学生将英国作为学习目的地。

七、扩大私立教育份额,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在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的情况下,政府无力在扩张公立教育和提供学生资助方面提供必要的足额资助,扩大私人和私营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份额,吸纳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成为各国政府不约而同的政策之一。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私利教育份额越来越大,私立教育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80%的高校学生在私立大学就读;印度的本科教育大多由附属于公立大学的私立学院提供;拉丁美洲传统上拥有由天主教会主导的私立高等教育,巴西、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私立高等教育近年来爆炸性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急剧增长的阶段;东欧和苏联地区私立院校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马来西亚、越南的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即使在以公立大学为主流的西欧国家和美国,尽管分别有95%和80%以上的高校学生在公立大学就读,但私立教育也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就是私立大学。

从私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来看,私立院校类型多样,但以处于声誉低端的院校为主;经费来源多样,但多数依赖学费生存;多数私立院校为非营利机构,但存在向营利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多数私立院校寻求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部分,但是对私立高等教育的协调和管理很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私立高等教育最近也出现了跨国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办学校或提供教育项目。一般来说,与国外合作的私立院校主要依赖国外院校提供教育项目和知识,在创建新结构和开设新课程方面很少有真正的合作。而且,对跨国项目质量保障和问责也很困难。另外,私立学校在担负社会责任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最近,英国慈善委员会发布了公益规定,要求私立学校增加一些免费的入学名额给付不起高额学费的学生。2009年,英格兰的五所私立学校成为第一批接受英国慈善委员会检查的学校,其中两所没能通过检查。其余的私立学校在2010年接受检查。

应该看到,私营份额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不断扩大私立教育的比例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国家介入私立教育管理产生的法律和财政上的成本很高,但各国政府仍在努力给予私立高等教育更大的空间,同时加强对私立院校的问责,要求私立院校在招生(对社会流动做出贡献)、向学生提供对等信息等方面负起社会责任,以保证基本质量,保证财政透明和正常运转。

八、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劳动力市场日益重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在其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先进知识、技能和能力。将提高对资格水平的要求,通过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学生密切合作,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能力。促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有效地满足劳动力

市场的需求,同时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应的就业咨询。

为培养实践型人才,日本政府2008年设立产学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项目,在大学等机构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教育项目。该项目2008年预算为七亿日元。欧洲大学也在探索项目管理出色、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兼顾各方利益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模式。

欧盟主张,大学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快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并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而且产业能够帮助大学重新改革课程和管理体系,并可为办学提供经费资助。2009年5月,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审议了由欧盟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更新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的政策文件》,一致通过并公布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提高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公平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与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欧盟委员会先后于2008年2月和2009年2月举行两届大学与企业合作论坛,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尤为必要和迫切。之前的大学和企业合作虽然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一般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合作的层次在成员国、大学之间乃至学科之间都很不平衡。而且,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大学和企业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影响力甚为有限。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战略很少能够在学校层面进行,很多成员国的法律和财政制度对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并无明显支持,有的甚至制造了障碍。

实施大学与企业合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首当其冲;高等教育创造激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适当的创业教育亦很重要;在大学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层次上把知识转化为生产不容忽视;促进人才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流动并确保质量富有挑战性,改善大学管理体系以促进与企业更好地合作也在期待中。所有这些,都是加强校企合作举措的发展趋势。

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仅欧洲地区就有2300万失业人口,而青年人失业率已超过21%。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由于欧洲约8000万人只有低级或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欧盟倡导的新经济模式对劳动力的要求,目前欧洲尚存400万空缺岗位找不到合适的技工。据预测,到2020年,欧洲将有1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高学历人才。可见,技能危机已经成为长期推行知识经济、低碳经济和数字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无法突破的瓶颈问题。为适应这一模式的发展,短期需要经过培训提升工人技能,长期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其他各国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英国《2008教育与技能法》为所有居住在英格兰、已结束义务教育但未参加高等教育且未满18岁的人提出了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的法律义务,为此对地方教育当局、学校和雇主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为有学习困难的人提供支持,并确立了明确的惩罚措施。

《2007继续教育与培训法》也是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的修订法案。

美国新政府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将之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尤其是当看到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后,新政府提出了一项“保证毕业政策”,计划在未来的十年里,由联邦政府为社区学院提供120亿美元的“革新基金”,让500万人获得相应学位和文凭,以此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这些基金还将帮助社区学院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开发在线开放课程(Online&Open-source Course)。

欧洲则在教育/培训与工作之间,开发了“欧洲技能、能力和职业框架”(European Skills,Competences and Occupations Framework,简称ESCO)。欧盟委员会最近向全欧推出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ECVET)。该系统与1989年欧盟开始推行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简称ECTS)完全配套,也符合欧盟各国的职教与培训学分系统。在这两套系统下,欧洲公民可以在不同国家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其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得到欧盟各国的正式承认。目前欧盟范围内有三万个职教培训机构,该系统将极大地促进欧洲职教学生的流动。为保障质量,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了一项有助于欧盟各国交流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最佳做法的建议,即欧洲质量保障参照框架(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Reference Framework,简称EQARF)。该框架旨在保持欧盟各国制定职教政策的连续性并增加透明度,各国可根据该框架规定的共同标准和专项指标改进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管理。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跨国公司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文献检索、问卷和访谈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始,就努力开展同中国高校的合作,并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而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核心要素。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对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人才的聘任与使用策略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从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转变为利用中国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中国从生产基地逐渐转变为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随着生产、研发、销售、采购本地化的推进,从外资企业与环境的融合的需要和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需要,人力资源本地化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战略目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建立强大的本地管理人员队伍作为他们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中国本土企业日益壮大,他们也成为跨国公司大家庭中的新成员,本土企业中素质高、经验丰富、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管理人员非常缺乏,他们对国际化的人才需求也特别强烈。跨国公司

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有其区别于其他就业领域的特殊性,用人特点也有别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从高等学校来说,学校参与跨国公司合作,可以了解和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用人理念,了解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生参与跨国公司的实习和课题研究,可以接触到学校无法提供的环境、技术和先进实验设备,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适用人才的培养。跨国公司与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是一个双方共需、互惠共赢、双方受益的合作。

九、开发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公民终身学习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高质量教育的入学机会,在开放教育资源被许多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很容易地共享时尤为如此。

美国教育部的政策方向之一是推进网络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也有相应的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关于教育与创新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为了帮助课堂教育,英特尔计划在十年内,在全美国范围内,投入两亿美元,用于科学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除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外,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技能也是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2009年,英国政府对公立小学的课程大纲进行了一次大幅度调整,一些传统课程被取消,技能类课程获得更大的比重。计算机技能一跃占据与识字能力和计算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

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花费147亿澳元实施的“推进教育革命计划”中,“国民学校维护项目”占了相当比例。在此计划下,澳大利亚所有中小学将获得信息通信技术光缆和基础设备,购置新的计算机,升级机房,彻底改善信息技术利用的条件。

借助和依托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是最近国际教育政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欧洲“博洛尼亚进程”2010—2020年优先领域中,把国家政策应支持终身学习列为十大优先领域之一。实施终身学习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共部门、高等院校、学生、雇主和雇员共同参与。制定“国家资格框架”亦是推广终身学习的重要步骤。

大学的开放也是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应在其办学宗旨和策略中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技术的升级和更新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企业加以认可。终身学习应该由大学与企业合作推进,大学仅凭自身无法独立设计和推广。提高就业能力不仅针对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还包括那些已经就业的劳动力,需要对其技能进行升级,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尤其必要。

十、保障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令人满意的教师队伍不可或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有

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府开始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中央政府的控制,明显呈现出教师教育质量控制的国家化趋势。

1989年,芬兰以大学为基础成立全国教师教育发展委员会;1993年,芬兰成立国家教育评估委员会;1995—1998年,芬兰将大学的“教师教育效能”作为全国“教育效能”工作计划的一部分;1998年,芬兰开展全国教师教育评价工作。国家重视教师教育的种种举措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芬兰在三次PISA测试中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教育对于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性。

21世纪初,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师范教育现代化及其优先发展战略,颁布了《2001—2010年俄罗斯连续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纲要》和《2010年前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两个重要法律文件,明确了师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2006年,俄联邦教育发展国家委员会发布了对于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其中专门设一章《师范教育体系的根本现代化》,提出了调整并保存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的要求。

美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修正案第二款曾提出了美国联邦政府在教师质量问题上的四项具体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改进教师质量;三是让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师的培养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使学生牢固掌握任教学科知识;四是聘用高质量的教师,包括从其他行业转职而来的教师。200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高等教育机会法》对第二款做了部分修改,它更强调教师的实践培养:注重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突出教师培养的现实针对性,将培养面向特殊需要、英语学习者、高需求和低收入地区的教师作为重点。美国在2002年1月布什总统正式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中引入“高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这是美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高质量教师”做出明确界定,设定了“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经费保障、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三方面的措施。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建立针对各学科教师的具体标准,同时首次对本属于各州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权实施干预。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该法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近期公布了重新授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改革蓝本,调整了政策重点。

2006年2月,德国高等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第206次全体大会提出了《对高等学校中教师教育发展的建议书》,对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近年来,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化,无论政府还是专业团体、培养机构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并且建立了不同的质量保障体系。如德国把教师教育定位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上形成过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保障体系,最近又颁布了

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标准。2004年12月,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部分》,确定了全国师范生在大学阶段、实习阶段和专业准备阶段教育科学方面的统一最低修业标准。统一标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在不同地点高校的课程兼容性,确保专业、专业教学论、教育科学和教学实践各种因素的合理联系;另一方面是出于评估和认证机制的需要,评估和认证机制可以保障教师教育新学位课程的质量,保证国家对教师教育合法的、必要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教师教育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欧盟国家普遍认识到,教师培养是中小学和大学的共同事业,必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教师培养的模式,如英国政府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学参与新教师培养,中小学是教师培养的基地,因此形成了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建立中小学为本的教师培养基地。芬兰、斯洛伐克、瑞典等国都进行了努力。欧盟经验表明,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地位问题,中小学和大学是一种平等地位关系;二是资源配置问题,政府在负责资源和经费中提供指导手册,并任命地方关系协调人,中小学和大学一样可以获得教师培养的经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统一的质量监督和评价标准。

十一、提高工程人才质量,培养造就高端人才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工程教育的影响力和工程人才的战略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大学纷纷设立各种旨在培养优秀拔尖工程人才的计划。例如,MIT的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简称Gordon ELP)、斯坦福大学的“技术创业计划”、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程领导力发展计划”、普度大学的“工程新生荣誉计划”,等等。Gordon ELP是由戈登基金会注资2 000万美元设立的。它以培养未来引领工程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领袖人物为目标,对课程和工程实践活动重新整合,并且密切与工业界的合作,强调面向实际。Gordon ELP 的培养规格分为三个层次,为全体学生提供用于实际操作的工程项目模块和团队合作学习机会;为其中17%~33%的学生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团队领导、工程项目管理、实际产品开发等,并提供实习机会;为3%~5%的学生提供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机会、工程领袖实验室、实际产品开发、工程领袖亲身指导、真实的工程领袖项目训练等。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工科高校也有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目的的计划,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全球工程团队计划”、日本京都大学的“全球化工程领导教育计划”等。可以预见,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将成为未来国际工程教育的一个竞争点。

十二、国际组织积极倡导,推进全纳基础教育

全纳教育是国际组织特别是教科文组织关注的一个新的政策重点。2008年11月,UNESCO

国际教育局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的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教育之路”。此前,UNESCO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题为“全纳教育:亚太地区的重要政策问题”的亚太地区预备会议。会议旨在推动各国“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并“将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作为优先重点加以解决。”

全纳教育思想,是UNESCO首创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两大教育发展理念之后又一重大创新。全纳教育强调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强调重视多样性,消除各种学习障碍,以终身学习为依托,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全纳、公正和公平的社会。全纳教育积极反对各种排斥,它涉及所有校内外的儿童、青年和受教育者,关心他们的生存、参与和成就。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更全面的全民教育战略,被认为是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指导原则。

芬兰经验作为全纳教育范例受到各国重视,芬兰的综合学校在公平和高质量方面同时取得成功,学校没有将学生分流,在2000年、2003年、2006年连续三次PISA评价测试中,芬兰综合学校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阅读、数学、科学和问题解决技能方面的成绩优于其他国家。在参与测试的OECD国家中,芬兰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多,学业差的学生更少。与其他参与国相比,芬兰学校间差异也更小。芬兰的基础教育体制中留级率也最低,只有2%,而OECD国家平均留级率是16%。综合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较其他国家为少,学生也不用通过接受补课和私人指导来提高成绩。芬兰经验是实现了面向所有人的灵活的教育体制,创建了“阻止排斥(无歧视)”的教育结构,与此同时开发推进全纳的各种活动和教学方法。芬兰特别强调教师的态度和技能被认为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关键,所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发展全纳教育的核心所在。

经过UNESCO十多年来尤其近两年来的大力宣传和推介,全纳教育思想已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士所接受。全纳教育涉及国家长期的教育政策,而且同国家其他的社会政策密切相关。全纳教育强调教育公平,重视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边缘群体)的入学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摘自:《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 文)

编 辑:周力孙德强 孙丽曼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5日

英国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述评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英国新工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公平而高质量的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保障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并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加国家财富。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作为起点公平的学前教育公平,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和质量,各国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其中,由国家制定颁布、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将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范畴已是主要的一项措施。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推进学前教育的全国普及的同时,也逐渐把焦点放在学前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上。对学前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为不同背景的儿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提供了一些补助措施,少数个别地区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重大难题已经相继推行了免费学前教育政策。但是区县政府在具体落实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时却困难重重,如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要求和措施保障,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等等。虽然产生上述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原因在于缺乏高位的、刚性的法律保障。我国中央和省级层面的政策中并没有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地方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地方区县政府在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时比较被动,存在讨价还价现象。 放眼世界,通过法律和政策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有丹麦、瑞典、法国、芬兰、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和我国澳门特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墨西哥、巴西、古巴等发展中国家。其中,英国虽然不是最早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国家,但是学前教育历史悠久,政府更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着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从新工党政府执政以后,免费学前教育便成为重点改革政策之一,正式在全国推展开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英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国家中的典范。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由中央政府颁布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文件还不是很现实,但研究英国新工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和经验对于我国以后制定并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英国新工党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 英国新工党时期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试从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新工党的执政理念 2010年首相卡梅伦上任之前,英国历来实行两党轮流执政制度。在1997年工党在选举中大获保守党,此后连任四届内阁,历经两任首相。新工党的上台,改变了保守党的执政理念,推出“第三条道路”在社民党的传统和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通向全球化的新路。在政治上,推行宪政改革, 其主旨就是要在各个层次上重建政府权力, 补偿现有政体在民主上的亏空,推进英国民主化的进程。并与此同时提出了“社会公正”的理念,强调个人价值平等、机会均等、责任和社会意识,力求为每个人的成功而携手并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以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主张建立“第二代福利国家”。而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教育则成为工党大刀阔斧改革的核心领域,认为“教育是工党政府情感所在,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所有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都能享受到高质的教育,是工党在学前教育上一直追求的目标。 2.经济发展不平衡 英国在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的执政期间,经济领域进行了许多改革,但由于“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国内经济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而且经济的不平等导致贫困家庭越来越贫困,致使儿童贫穷现象

教育政策法规整理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六届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条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学校 第十五条县级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试题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试题 选择题(共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2、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批准。()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3、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4、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指() A.未满12周岁的公民 B.未满14周岁的公民 C.未满16周岁的公民 D.未满18周岁的公民 7、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可以() A.体罚 B.变相体罚 C.辱骂 D.严厉批评 8、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A.一律不公开审理 B.一般不公开审理 C.可对学生公开审理 D.可对老师公开审理 9、下列做法,不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是:() A.书店给未成年人出售恐怖内容的图书 B.一商场给未成年人出售战争题材的影碟 C.音像店给未成年人出租凶杀内容的光碟 D.售报亭给未成年人出售暴力内容的报纸 10、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二、判断题(共5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 变化 到2035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实现教育现代化,准备这么干! 加快“双一流”建设 《文件》要求,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实施方案》提到,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坚定高考改革方向 在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上,《实施方案》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学业

水平考试制度。此外,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文件》指出,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 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实施方案》指出,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师德师风成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 《文件》明确,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方案》也指出,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材料5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学校法律地位的涵义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我国学制系统内的基本教育阶段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谓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根据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而赋予其的一种同自然人相似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1.学校法律地位的实质是其法律人格。我们知道,做为生命体的自然人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法学上借用“人格”一词,把社会组织体看成一个“人”(民法上称“法人”),其人格主要是指该社会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相应的责任能力,并主要以这三种能力在某种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学校的法律人格,主要从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反映出来,是其办学自主权的抽象化、形象化。 2.学校法律地位的内容体现其任务、条件和特点。从民法意义上讲,学校的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决定于成立该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法人无权进行违背它的宗旨和超越其业务范围的民事活动。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具体权利,体现了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宗旨。而对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学校,如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其权利义务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3.学校法律地位在形式上是由法律赋予的。学校是相对独立的组织教育活动的实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无庸置疑的。学校成为法人的实体要求是必须符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些规定,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的法律地位,扩大学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促使教育机构广泛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应当指出,学校的法律地位不仅包括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也包括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法律地位,则由宪法和行政法所规定。(二)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 1.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公共性 在许多国家,都有“公法人”的概念。所谓公法人,一般指行使、分担国家权利或依属于公法的行政法等特别法,以公共事业为成立目的的法人。换言之,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作为公权力并承担义务的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它与依照民法、公司法等法律设立的私法或合伙组织不同。国外教育立法中或明文规定学校为公法人,或强调其公共性。如德国规定,学校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2031943466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 (一)教育政策的涵义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二)教育法规的涵义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注意三点: 1.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意志。 2.教育法规是规定教育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规则。 3.教育法规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二、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与结构 (一)教育政策的类型 1.据制定政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 教育政策。 2.据政策内容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从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全局性政策和区域性政策。 4.从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二)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 1.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1)党的政策性文件 (2)国家的政策性文件 (3)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定发布的文件 (4)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2.教育政策的纵横结构 (1)教育政策的纵向结构指依照教育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的纵向排列。 (2)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指不同领域的教育政策依横向并列关系加以排列形成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1.教育体制政策 教育体制政策包括办学体制政策,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体制政策,教育投入体制政策,教育认识管理体制政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政策六个方面内容。 教育体制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和政治保障性作用。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陕西)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DDD 1.《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属于(基本法律)范畴. 2.《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的法定年龄为(6周岁) 3.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4.在聘任制条件下,学校与教师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5.辞聘是(教师单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6.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7.(依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8.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 9.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教育法律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 10.中小学教师资格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 11.《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1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 13.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力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称为(教育法律关系)。 14.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15.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 学校具有行政主体、(法人)和行政相对人三种不同身份。 17.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19.某教育厅工作人员李某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因工作与学校工作人员王某发生争执,最后动起手来,并将该工作人员打伤。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厅与王某)。 20. 某校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教师法》,未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其法律责任主体为(教师张某)。 21.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2.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制度称为(教育法律救济). 2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性质相同).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5.《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26.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法规)。 27.《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它他教育机构从(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起取得法人资格。 28.《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扶持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条规定体现了教育法的(平等性)基本原则。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教育更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英国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政策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政策按其解决问题的重心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教育政策主要围绕普及初等教育展开;在20世纪初英国儿童普遍接受了初等教育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末代政府把着力于制定教育政策普及中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英国教育政策的重心主要围绕普及高等教育。英国教育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事物的发展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也与英国人自身信奉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初等教育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大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无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直接管理教育,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转到国家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都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缺乏实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拨款2万英镑资助两个志愿机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会来建造学校,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对基础教育进行资助,被视为英国政府干预公共教育的开始。 在这个法案颁布后的几十年随着议会的改革,国家干预逐步进入正轨,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然而此时的初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产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这是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870年英国教育署署长福斯特向议会递交了《初等教育法案》,该法案于同年获得议会批准通过。它的颁布在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初等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捐助办学以后,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被彻底打破,公立初等教育制度得到确立,然而该法案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没有触动原有的捐助制度,使英国初等教育形成了公立与捐助体制共存的局面。 由于存在着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义务教育仍不免费和地方教育管理急需加强的问题,而且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在衔接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于1902年通过了《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这一法案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初步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即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而且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为以后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接起来奠定了基础。 在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中央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递交的关于初等教育法案亦称《费舍教育法》,该法案着眼于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该法案结束了义务教育不免费的局面,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周岁,对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等教育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二、中等教育普及时期的教育政策(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工党政府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中等教育的报告,该委员会提出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是以11岁为分界线,建立初等和中等教育两段制的体系。《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 答案(共五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及答案(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______( D)。D、校长负责制 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 A)。A.在全国范围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_____。( C)C权利和义务 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__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D)D.60 6. 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A.义务教育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 A) A、过错责任原则 8.学校____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B)B.不得 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____内作出处理。(C) C.30日 10.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____( C)。C.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ABC)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2.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 ABCD)。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格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BC)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ABC)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 ABCD) 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 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6.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在校学生的权利有:( ABCD)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B、获得资助权 C、获得公正评价权 D、申诉、诉讼权 7.学校作为法人的主要特点:( ABC) A.公益性 B.民事活动范围的有限性 C.财产的受限性 D.盈利性 8.为保障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有:( ABCD )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须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9.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BCD) A.因不可抗力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0.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 ABC)A.初级职务 B.中级职务 C.高级职务 D.特级职务 三、简答题(共 4题,每题 5分,共 20分)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演进及启示

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演进及启示 彭军 湖南师大教科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经历了萌芽、全面确立和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制定了相应的义务教育法规。英国义务教育法规及其演进过程具有时代性、完备性、强制性、平衡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特点,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法规、演进、启示 英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放任自由到适度干预,再到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和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政府是通过一系列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来实现的。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演进过程相应地分为萌芽、全面确立、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 一、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萌芽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初等义务教育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它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教育发展模式:学校不受国家控制,资金来自个人或某些组织,学生入学不是强制性的。①随着工业革命临近结束,英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人口的继续膨胀,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政府迫切希望以初等教育为手段之一进行解决。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为初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这一时期,倡导初等教育改革的力量逐步增强,其中工人阶级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他们渴望子女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英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初等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原先的那种自由放任理念也逐步转变为适度干预,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强制教育的法律法规。 1802年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该法案规定,“至少在每个学徒工作的头四年中,必须抽出工作日的一部分,在一般工作时间内,根据此类学徒的年龄和能力,由此类学徒的工厂主出资,聘请适当的、老成持重的教员,在专用场 所教导学徒读书、写字及算术,或者这三门中的一门……”② 这个法案规定了学 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表明了英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开始进行适度的干预。 1833年颁布的《工厂法》规定,9~13岁的童工必须提供参加过学校教育的相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______( D)。D、校长负责制 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 A)。A.在全国范围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______。( C)C权利和义务 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5.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__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D)D.60 6. 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A.义务教育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 A)A、过错责任原则 8.学校____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B)B.不得 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____内作出处理。(C) C.30日 10.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____( C)。 C.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选项,每题 2分,共20分) 1.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ABC)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2.以下哪些处罚种类属于教育行政处罚:( ABCD)。 A.警告、罚款 B.责令停止招生 C.撤销教师资格 D.吊销办学许可证 3.李某是一名教师,可以行使的权利有:( ABC) A、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C、在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D、责令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 4.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途径有:(ABC) A.自行协商解决; B.申请调解; C.伤害事故的赔偿; D.不予理睬 5.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提起学生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 ABCD) 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 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6.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在校学生的权利有:( ABCD)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B、获得资助权 C、获得公正评价权 D、申诉、诉讼权 7.学校作为法人的主要特点:( ABC) A.公益性 B.民事活动范围的有限性 C.财产的受限性 D.盈利性 8.为保障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有:( ABCD )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须的图书、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