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20, 7(2), 107-11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022480.html,/journal/ojf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022480.html,/10.12677/ojfr.2020.72015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turgeon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Baoyou Wang1*, Bin Wang2, Wei Chen2, Baoshan Li2#

1Fisheries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inqu of Shandong, Weifang Shandong

2Shandong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21st, 2020; published: Jun. 28th, 2020

Abstract

Sturgeon is one of valuable cold-water fish in China, and famous for its growing fast, giant body size, and delicious meat. It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tremely high economic value. In re-cently decade (2009~2018), the production of sturgeon cultiv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29,000 tons to 97,000 tons, and increased by 2.34 times, howe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changed greatl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rgeon culture in Chin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production of sturgeon aquaculture reported by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turgeon,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al Trend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保友1*,王斌2,陈玮2,李宝山2#

1山东省临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潍坊

2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烟台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28日

摘要

鲟鱼是我国名贵冷水鱼类之一,其生长快速、体型巨大、肉质鲜美,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十年来(2009~2018),我国鲟鱼养殖产量虽然从2.9万吨增长到9.7万吨,产量增加了2.34倍,*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王保友 等

但养殖地域空间分布和地域产量变动非常巨大。本文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19)报道数据,对十年来我国鲟鱼养殖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鲟鱼,养殖,现状,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02248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包括鲟科和匙吻鲟科2科共27个品种,是现存最古老的原始硬骨鱼类。鲟鱼不仅生长迅速、体型巨大、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且由其鱼卵加工而成的鱼子酱是“世界三大珍馐”之一,被誉为“黑珍珠”。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鲟鱼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但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原因,鲟鱼捕捞产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鲟鱼逐渐兴起[1]。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兴起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鲟鱼养殖产量第一大国和鲟鱼子酱加工出口第一大国。

2. 鲟鱼养殖的产量变化

2018年,我国鲟鱼年产量为96,914吨[2],比2009年增加了2.34倍[3] (图1)。其中,2009年到2015年呈幂函数式增长(图2) [3]-[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8%;从2012年开始,鲟鱼年产量连续四年增产在1万吨左右,由此可见2012~2015年间是鲟鱼养殖产业发展的爆发期。2016、2017连续两年产量出现负增长,尤其是2017年,产量下降到8.3万吨左右,这与当时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水环境管控趋紧有关。2018年,鲟鱼年产量有了大幅增长,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96,914吨,表明经过两年的生产区域优化,产能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养殖产量呈现报复式增长。

Figure 1. Annual yield of sturgeon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8 (Data source: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图1. 2009年~2018年我国鲟鱼年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19))

Open Access

王保友等

Figure 2. Annual yield of sturgeon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5 (Data source: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6)) 图2. 2009~2015年我国鲟鱼年产量关系图(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16))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鲟鱼种质[9][10]、营养需求[11][12]、产品深加工[13][14]、养殖模式[15][16]、产业经济[17][18]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成果的推广,极大的推动了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鲟鱼养殖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了商品鱼价格断崖式下跌,由最高时的600元/kg下降到20元/kg,消费终端的变化倒逼着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鲟鱼养殖过程中模式粗放、设施落后、生态压力大、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19],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2016年,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 1号) [20]提出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产业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转变。因此,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例如,张溢卓等证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现阶段鲟鱼价格低迷原因,并建议通过品牌建设,构建供给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市场流通体制,进行差别化生产[19]。刘晓勇等建议为了保障鲟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规范行业运转模式、加强鲟鱼科技创新、实施配额制度,完善相关行政法规等[18]。李融从种质资源、产品安全、市场消费、生产模式、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1]。由此可见,鲟鱼养殖产业的疼点已是行业共知,众多的从业者正在为其付出努力。因此,鲟鱼养殖产业必然会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在产业的转型期,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技支撑、优化产品质量是自身建设,也是关键点;树立品牌形象、引导产品消费是行业自律,也是突破口。

3. 鲟鱼养殖的地域空间变化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报道,2009年至2018年,我国有24~26个省市自治区有鲟鱼生产活动(表1)。由表1可见,河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是我国鲟鱼养殖的传统优势区域,十年来产量不断增长;山西、辽宁、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甘肃、山西、新疆等省份也是我国鲟鱼养殖的大省,但他们的产量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开始维持在这一水平;北京、江苏、安徽、宁夏、上海、海南等省市自治区鲟鱼养殖产量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上海和海南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以后不再统计鲟鱼养殖产量;2012年以前,吉林省鲟鱼养殖产量较少,2012年以后,养殖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产量依旧较少。

王保友等

Table 1. Annual yield of sturgeon in China from 2009-2018 (tons)

表1. 2009~2018年我国各省鲟鱼养殖产量(吨)

年度

地区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北京2821 2948 3088 3335 3578 3132 2968 2552 1856 1598

河北2593 3021 3252 3856 4384 4858 5106 5661 6455 7182

山西730 873 1005 1106 1081 1029 1063 906 1092 1060

辽宁455 669 1097 1150 1378 1001 1292 1401 1240 1263

上海55 36 59 57 57 - - - - -

吉林- - 5 - 16 16 16 18 131 54

江苏674 999 1262 1354 1146 865 1118 1104 1070 786

浙江1526 1702 3024 3276 4310 5735 5638 5807 5674 5818

安徽110 134 150 302 302 241 278 274 255 282

福建976 1456 2270 2835 3332 3570 4468 4499 3345 3387

江西955 1115 1512 1782 2273 2700 2967 3542 3555 3820

山东5139 5666 8534 11,685 9686 11,981 16,648 13,253 11,448 13,292

河南458 438 473 730 893 1290 1407 1712 1127 1146

湖北3230 6243 7020 8110 8610 8966 9817 9702 4871 5600

湖南717 788 864 957 4570 4948 6523 6813 6533 6435

广东1866 1528 832 931 1316 4037 4025 2592 2954 2176

广西133 452 636 881 961 1077 1061 1218 921 1036

海南19 20 20 21 22 35 - - - -

重庆351 298 555 918 1032 1286 1520 1963 1957 2442

四川5060 5298 5523 5792 6225 6312 6975 5950 8054 7571

贵州368 467 955 1182 3049 3869 5399 6823 7857 10,512

云南386 895 1327 3588 4586 6674 9922 10,647 9647 18,178

陕西34 35 463 700 1034 1403 1726 1914 1954 1960

甘肃41 206 226 420 624 539 495 518 535 545

宁夏 2 10 - 161 174 180 160 438 64 87

新疆25 27 59 64 134 176 236 466 463 684 数据来源:2010~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Data source: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2009~2018年间,我国鲟鱼养殖地区变化较大,共计有10个省市出现在年产量前6位的省市中,其中山东省有9年(2018除外)的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云南2012~2018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6%,尤其是2018年产量比2017年增加了88.4%;贵州省2016年以前产量较少,但自2016年开始,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5%,发展十分迅速;2016年以前,湖北鲟鱼养殖产量一直在增加且在国内占据较大份额,但2017年以后,产量急剧下滑(图3)。

王保友等

Figure 3. Top six areas of sturgeon production in China in 2009-2018 (Data source: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图3. 2009~2018年我国鲟鱼养殖产量前六的地区(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19))

鲟鱼养殖空间的变化,反映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基地的转移。随着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冷水资源优势突出的云南、贵州等地承接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鲟鱼养殖空间的变化表明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变化。近十几年来,我国鲟鱼产业发展迅速,基本掌握了鲟鱼全人工繁殖、低龄鲟鱼雌雄鉴别、生态养殖、疾病综合防控与治疗及鱼子酱深加工等领域的主要核心技术,形成了包括种业、繁育、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链[22]。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技术的区域性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北京的鲟鱼养殖产量虽然在逐年下降,但其已成为我国鲟鱼苗种生产的主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23];养殖主要集中在云南、山东、贵州、四川、河北、湖南等省,上述6省2018年产量约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65% [2];而鱼子酱的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湖北、江苏、云南等省份,其中浙江2017年鱼子酱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67.2% [1]。

鲟鱼养殖的地域空间变化,反映了产业的发展趋势,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产业发展初期,养殖生产围绕在消费市场附近;随着物流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控,产业链开始了区域分化,养殖生产逐渐转向了水资源优势更明显的云贵川地区,而育苗、深加工等产业依然保留在传统养殖地区。可以预测的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聚集效应是必然会发生的。鲁云贵川等省份的鲟鱼养殖产业的集成优势必然会更加明显,产业的转型升级压力会更大。

4. 鲟鱼养殖的时间变化

有学者将我国鲟鱼产业的发展过程分为胚胎期(1950~1972)、培育期(1972~1991)、成长期(1991~2001)、成熟期(2002~2007),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标志性事件[21]。2015年以来,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实施,2016、2017年,我国鲟鱼养殖产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波动,但2018年迅速恢复,这标志着产业进入转型期。

纵观我国近十年来鲟鱼养殖产量的变化,2009~2013年间,各省养殖产量基本都在不断增长,2013年后,产量开始分化。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的鲟鱼养殖产量不断下降,上海和海南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开始不再统计鲟鱼养殖产量;山西、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南等省份的鲟鱼养殖产量维持较为稳定的数量;云南、贵州两省的产量开始直线上升。鲟鱼养殖产量的时间变化反映了

王保友等

我国鲟鱼产业转型的时间轴:即在2013~2014年间,产业开始分化,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时间,这表明了产业和资本对市场及政策的敏感性,也反映了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动性。

山东、北京、浙江、云南、上海是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的五种典型。如图4所示,山东是我国鲟鱼养殖传统大省,2009~2017年间,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和浙江也是我国鲟鱼养殖主产区之一,但2013年后开始发生变化,北京鲟鱼养殖产量开始下行,浙江鲟鱼养殖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开始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云南2011年以前产量较小,201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2018年鲟鱼年产量已超越山东,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以前,上海还有鲟鱼养殖产量统计,2013年以后就不再统计鲟鱼养殖产量,说明自2013年后,上海鲟鱼规模化养殖已消失。以上五省鲟鱼养殖年产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五种状态:北京掌握了繁育核心技术,位于产业链的上游[23];浙江侧重于发展鲟鱼产品的深加工[1];

山东、云南继续加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的主体;而上海市由于受自然条件或市场认可度的限制,鲟鱼规模化养殖逐渐消失。按照产业效益的市场分布规律,北京、浙江类型的省份鲟鱼产业利润率显著高于山东、云南类型的省份[22];但随着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地域产业链会不断完善,产业的均质化又会出现。

Figure 4. Yield of sturgeon in Beijing, Shandong, Zhejiang and Yunnan from 2009-2018 (Data source: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图4.北京、山东、浙江、云南四省市2009~2018年鲟鱼产量(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2019))

5.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

鲟鱼养殖属于高附加值的现代渔业,是农业部优先支持品种和重点支持加工领域,列入国家级良种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予以支持。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必然由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产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高端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新技术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1) 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2013年以来,我国鲟鱼养殖产业链开始分化,苗种、养成、深加工、饲料等链条出现了地域差异化。

但水产养殖业本身就是一种技术集成的产业,且区域内产业聚集程度越高,行业利润越高,放大效果越好。在市场和资本的驱动下,产业的集中度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鲟鱼产业向云南、贵州等地集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王保友等

2) 高端产品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是世界鲟鱼养殖第一大国,也是鱼子酱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22]。但我国鲟鱼消费主要以商品鱼为主,而鱼子酱始终没有进入国外市场终端。鱼子酱与鹅肝、松露并成为“世界三大珍馐”,是高端食材的典型代表。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高。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鱼子酱的产量会进一步增加。但优质品种的鲟鱼怀卵期长达十年以上,漫长的养殖周期对资本和管理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我国鱼子酱生产量的增加会是一个较为平缓的过程,行业的利润率也会较好,这也是行业的一次洗牌。

3) 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国鲟鱼的养殖品种主要有达氏鳇和施氏鲟杂交种、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达氏鳇、欧洲鳇、俄罗斯鲟、匙吻鲟、小体鲟、闪光鲟、中华鲟、长江鲟等[17]。由于长期缺乏鲟鱼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措施及强制性标准,严重影响了鲟鱼品种的纯度,造成种质基因污染,种质退化[23]。选用优良养殖品种,建立鲟鱼苗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利用现代基因技术选育优良品系是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鲟鱼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池塘、水库网箱、工厂化和半循环水养殖[1]。流水养殖对水资源依赖性非常大,且重复利用率极低。工厂化循环水和池塘内循环养殖均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其中工厂化循环水可自动控制养殖生产中的水质因子,实现投饵和排污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不产生养殖污染,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可达95%以上。池塘内循环养殖是利用池塘的自净能力,在一片较大水域内的较小区域(一般为水域面积的1/10)进行养殖生产,其它区域进行水质处理,从而实现养殖过程中养殖尾水的零排放[24]。工业化和生态化养殖方式将会是鲟鱼养殖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鲟鱼的主要消费形式为鲜活商品鱼,产品单一、附加值极低。随着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输技术的发展,鲟鱼制品的形式将更加丰富,深加工产品将不断增加[22]。

综上所述,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高端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新技术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将会是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贺艳辉, 袁永明, 张红燕, 王红卫. 中国鲟鱼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对策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7):

118-121.

[2]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水产学会. 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 2019.

[3]农业部渔业局. 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农业部渔业局. 201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5]农业部渔业局. 201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6]农业部渔业局. 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7]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8]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9]孔杰, 周洲, 刘伟, 等. 达氏鲟亲鱼群体mtDNA cyt b基因和D-loop区的序列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

业科学, 2019, 47(3): 40-42.

[10]田照辉, 徐绍刚, 胡红霞, 等. 西伯利亚鲟MHCII β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细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J]. 大连海洋

大学学报, 2019, 34(1): 56-62.

[11]吴金平, 杜浩, 陈细华, 等. 烟酸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27(4): 406-413.

[12]陈细华, 吴金平, 唐丹, 等. 中国鲟鱼饲料营养成分分析[J]. 淡水渔业, 2018, 48(6): 67-76.

王保友等

[13]周晓华. 鲟鱼子酱产业现状分析[J]. 水产学杂志, 2015, 28(4): 48-52.

[14]武瑞赟, 杜怡丽, 张金兰, 等. 乳杆菌发酵鲟鱼骨酶解液条件优化及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9, 40(10):

57-63.

[15]魏宝成, 刘兴国, 陆诗敏, 等. 鲟鱼养殖系统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 2018(4): 95-97.

[16]尚高成. 昆明市官渡区俄罗斯鲟养殖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 2018(4): 55-58.

[17]周晓华. 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J]. 中国水产, 2019(9): 34-39.

[18]刘晓勇, 李鸶鸶, 赵明军. 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渔业经济, 2013, 31(6): 69-76.

[19]张溢卓, 赵明军. 我国鲟鱼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 饲料研究, 2017(14): 33-37+43.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J]. 中国水产, 2016(11): 3-7.

[21]李融. 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2]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 中国鲟鱼产业发展报告[R]. 2019.

[23]王贤珍. 鲟鱼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技术措施[J]. 河南水产, 2016(4): 3-6.

[24]唐仁军, 成世轻, 梁培义, 等.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J]. 科学养鱼, 2017(3): 21-22.

DB21∕T2060-2013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DB21∕T 2060-2013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B 50 DB21 辽宁省地点标准 DB 21/T XXXXX—XXXX (报批稿)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XXXX - XX - XX公布XXXX - XX -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提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本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本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叶远涛孟照勇郭海军孙玉芝高冰李晓晨孙兆旭吴焱明宋庆波马志坚吴玉庭吴长春。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在流水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鱼种培养和食用鱼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殖设施,养殖模式,养殖方法 及饲养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鲟鱼鱼种培养和食用鱼流水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关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ll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l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农业部1224公告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条件 养殖场要选择在淡水水源丰富,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便利,电力 充足的地点。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 水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ll607 的规定。 3.3养殖用水 养殖池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要求水质清新,无浑浊、无污染。池水透亮度>30cm;溶氧量>6mg/l;温度10℃~28℃;氨氮<0.5mg/l。 4 鱼种培养 4.1 鱼种培养设施 4.1.1 圆形玻璃钢培养缸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

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鲟鱼流水养殖

Xxxx鲟鱼流水养殖 一、选址条件 1. 水温:常年水温15—28℃。 2. 流量:流量是限制养殖单产高低的关键,选址处最枯流量应为0.05立方米/秒以上,建成流水养殖池后,养殖前期池中水体交换量最低要能达到每小时1—3次,养殖后期池中水体交换量视水温、放养密度等情况,鱼池水体的交换率要求为每小时2.5-4 次。 3. 水质: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生存有虾、蟹、蛙、鱼等“指示水生动物”。 4. 交通:交通便利,离公路距离不超过500米。 二、鱼池建设 1、池形:长方形、四角圆钝、圆形池、近似圆形为多,而以四角圆钝、圆形、近似圆形池为佳,以求池水交换无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 2. 池深:鱼池深度1.8——2米,水深1.5-1.8米,养殖大规格鲟鱼的流水池深度2米以上。 3 面积:长方形池和四角圆钝池推荐尺寸为鱼池宽度4—8米,长度8—15米,圆形池直径8.7—10米,面积为60—120平方米左右为佳。 4. 进水口: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的进水管与池壁约呈40度左右的角斜向冲水入池,能使池水定向转动,以便将鱼的残饵和粪便等污物通过水流转形成的向心力,不断集至中央,排出鱼池。长方形池的进水口宽度最好与进水方池壁宽度接近,以便池中水体交换充分而不留死角。 5. 排水口: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的排水口设在池的中央底部,池底从池壁到排水口必需要有一定坡度而呈锅底形,长方形鱼池的排水口设在进水口的对面,池底从进水口到排水口都必需要有一定坡度,排水口的宽度最好也与排水方池壁宽度接近,以便池中水体交换充分而不留死角。 6 水位控制设施: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用塞式排水节门或套管式排水节门,长方形鱼池用水位控制闸板。 7. 材料及鱼池表面处理:鱼池建造用水泥、石头、红砖等,池底水泥硬化,池壁水泥抹平压光。 8. 拦鱼栅:不论什么形状的鱼池,排水口都要设置一层拦鱼栅,长方形池的拦鱼栅在排水口呈板形栏栅,四角圆钝、圆形池、近似圆形在排水孔上呈罩状。鱼种规格较小时,拦鱼栅上还应覆盖一层较密的纱窗。 9 溢水口:在离池顶15—20cm的位置设置足够大小并带拦鱼栅的溢水口,以防养殖池溢水逃鱼。 10 新建鱼池的碱性处理:新建鱼池需先用水浸泡、冲洗一个星期以上,以消除水泥碱性,避免毒死鱼种。

养鱼经验: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历史悠久,外形比较特殊、最古老的一种鱼类。在我国生活的野生鲟鱼有八种,常听说的有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但是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可以捕捞,现在有些食用的鲟鱼是人工养殖的,多数是从外国引进的俄罗斯鲟、欧洲鲟等鲟鱼。养殖鲟鱼,怎么养殖,会跟其他的鱼养殖方法不一样。 1、建设养殖场 养殖鲟鱼,由于鱼体型会长的比较大,所以最好有池塘养殖,如果没有池塘要修建水泥池来养殖,一般一个池子大概是长4米、宽3米、深2米以上。池养的鲟鱼数量,可以根据鲟鱼大小来决定。附近要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培育鱼苗的地方,要单独建设,一般可以做棚室,用大型的塑料容器育苗。小鱼苗看起来跟其他的鱼类差不多。要准备一些单独的设备。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重新灌水进来水位在1.5米左右的水深。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放养入池。放养前要准备饲料,还要准备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比如,一开始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及时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浸洗盐水的鱼容易适应池水温度。放养的鱼苗要大小一致。生长均衡。下池前先放几条,看水温适不适合,适合再全放。 4、喂养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如果水泥池养殖,一般没有水生动物。要自己投放,不像池塘。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可以喂食。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骨粉、鱼粉,等健康的饲料。喂食的食物要干净、消毒。 5、管理任务

鲟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及防治

一、水霉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预防与治疗:⑴运输、放养鱼苗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⑵对染病鱼池用4千克/立方米的食盐或2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4千克/立方米食盐,浸泡1-2小时。⑶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二、肠炎病。症状:此病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剖开肠管,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25克/千克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 三、烂鳃病。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s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共喂3-6天。 四、寄生虫病。因采用地下水流水养殖鲟鱼,没有发现寄生虫病,平时用车轮一次净 0.6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预防。 五、脂肪肝。症状:患病鱼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解剖见肝表面有脂肪组织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 预防方法:⑴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E。⑵降低饲料中的油脂含量。 (二) 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因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水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子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0g五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张海明 1世界鲟形目种类简介 鲟鱼类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 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现代世界共有2科6属26种:在鲟科(分鲟亚科和铲鲟亚科)中有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白鲟科中有白鲟属1种,匙吻鲟属1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表1)。 表1 世界鲟形目鱼类及分布

鲟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距今有1.5亿年历史,在生物学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鲟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其鱼籽酱是世界三大珍味,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1990年总产量14386t,1993年为9603t,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酷捕。为了推进鲟类资源保护事业,发展鲟渔业,有关各国相继开展鲟类增养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特别是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展很快。 2、鲟鱼养殖技术概述 ⒉1人工繁殖 目前,以俄罗斯为主的世界各国正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有小体鲟、闪光鲟、俄罗斯鲟、欧洲鲟、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高首鲟、匙吻鲟以及十多个杂交鲟。 人工繁殖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亲鱼,无论是天然捕捞还是人工培育的亲鱼,它们性腺发育必须达到IV期。若亲鱼未完全成熟,可以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促使加速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中,要经过人工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四个阶段,这些技术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孵化水温在15-200C之间,7天左右孵出。 ⒉2幼鱼培养 幼鱼培养分两个防孚,仔鱼防孚是从是卵手黄消失至分塘养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辅以鸡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稚鱼阶段主要用人工配合饲料,辅以小鱼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2。 表2 鲟鱼专用饲料的成分及含量单位:g/kg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1 **2 (1.**** ;2.**** ) 鲟鱼是一种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该鱼是鱼中名品,它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实践证明,人工淡水养殖的,体重在2kg以下的活体,其肉质优于三文鱼,其软骨、鱼肝、鱼肠、鱼肚、鱼筋可烹制成几十道风格各异的名菜。它的软骨具有抗癌和补钙的作用;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功效;鱼油具有治疗烫伤的特效;长期使用鲟鱼对久治不愈的腰伤、胃病和脱发等病,均有显著疗效;用鲟鱼的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味道鲜美,价格昂贵,素有“黑色黄金”之称,是驰名中外的珍贵高档食品。据测定,史氏鲟肉中含粗蛋白18.1%,粗脂肪1.9%;鱼籽中含粗蛋白26.2%,粗脂肪16.3%。这也验证了鲟鱼具有极高的滋补作用。又因其体披五行骨板,形态特异,所以鲟鱼也被当作一种观赏鱼类,称其为“巡洋舰”。 鲟鱼的养殖在我国始于九十年代初。生产实践证明,它具有生长迅速(当年鱼苗在18-220C的水温条件下,经六个月的饲养就能达到平均尾重0.5kg以上的商品鱼规格),饲养周期短(只须六个月至一年),适应能力强(南北方均可养殖),投喂方便(可以吃人工配合饵料),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淡水养殖名贵品种。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鲟鱼身体延长呈纺锤形,前端略粗,躯干部横切面呈三角形;向后较细,腹部较平;吻突出呈锐三角形或矛头形,吻的腹面,口的前端有须两对;口小,下位,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躯干具五行骨板;背中线一行,左右两侧各一行,左右腹侧各一行;尾鳍单尾形;背部为黑褐色或棕灰色,腹部银白色;骨板数:背骨板12-17块,侧骨板32-46块,腹骨板7-11块;鳃耙数:35-38。 一、生活习性 鲟鱼是底栖冷水性鱼类,其生存水温为0~330C,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的生长适应温度为14~250C,水温低于40C或高于260C时生长缓慢。鲟鱼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水温低于50C仍能少量摄食,温度达到260C以上时摄食量下降。 鲟鱼对水中的溶氧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0C时,水中溶氧如能保持6mg/L,鲟鱼的食欲旺盛,生长迅速,饵料系数低;当溶氧低于4 mg/L时,鲟鱼食量明显减少,长势缓慢;当溶氧降至3 mg/L以下时,鲟鱼就会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降至1.5 mg/L时,鲟鱼就会窒息而死。 1

鲟鱼养殖

鲟形目鱼类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鲟鱼有两科:即鲟科和白鲟科。白鲟科有二属二种:白鲟属长江白鲟、匙吻鲟属匙吻鲟;鲟科有四属:鲟属、鳇属、拟铲鲟属和产鲟属。世界上现存鲟鱼种数为25种~26种。鲟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鲟;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在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黑龙江萝北江段浦获到成熟史氏鲟亲鱼并经人工催产,首次获得成熟的鱼卵。此后湖北的宜昌、仙桃、大连瓦房店、北京小汤山等地相继建立了鲟鱼繁养基地。近几年鲟鱼养殖引起国内水产养殖界的关注,我国许多省市如黑龙江、北京、大连、湖北、广东等地先后展开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中华鲟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大腊子。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中华鲟形态特征 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地理分布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生活史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好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上世纪50年代末人工繁殖成功,驯养研究取得了成功,促使史氏鲟迅速成为新兴的名优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养殖已遍及广东、福建、北京、四川、湖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1、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⑴史氏鲟的纲目与分布 鲟科: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腕鳍亚纲、鲟形目; 中文名:史氏鲟;学名:史氏鲟; 外文名:AmurSturgeon;史氏鲟 体型:细长呈细纺锤形; 所属门类: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分布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 主要食物:底栖生物、水蚯蚓、小型鱼类等。 ⑵史氏鲟的形态特征。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施氏鲟,俗称七粒浮子,呈圆锥形,头尾部尖细,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外披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其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以上。 ⑶史氏鲟的内部结构。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

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 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1)俄罗斯鲟 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20, 7(2), 107-11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022480.html,/journal/ojf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315022480.html,/10.12677/ojfr.2020.72015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turgeon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Baoyou Wang1*, Bin Wang2, Wei Chen2, Baoshan Li2# 1Fisheries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inqu of Shandong, Weifang Shandong 2Shandong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21st, 2020; published: Jun. 28th, 2020 Abstract Sturgeon is one of valuable cold-water fish in China, and famous for its growing fast, giant body size, and delicious meat. It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tremely high economic value. In re-cently decade (2009~2018), the production of sturgeon cultiv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29,000 tons to 97,000 tons, and increased by 2.34 times, howe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changed greatl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rgeon culture in Chin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production of sturgeon aquaculture reported by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2019),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turgeon, 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al Trend 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保友1*,王斌2,陈玮2,李宝山2# 1山东省临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潍坊 2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烟台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28日 摘要 鲟鱼是我国名贵冷水鱼类之一,其生长快速、体型巨大、肉质鲜美,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十年来(2009~2018),我国鲟鱼养殖产量虽然从2.9万吨增长到9.7万吨,产量增加了2.34倍,*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我国鲟鱼养殖的现状、前景及对策

我国鲟鱼养殖的现状、前景及对策 2010-03-12 作者:全搜索采编中心来源:中国农业全搜索 中国农业全搜索网讯鲟鱼养殖是我国新兴的产业,在渔业生产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鲟鱼养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鲟鱼资源、疾病防治、苗种质量、养殖技术等许多问题。 一、鲟鱼养殖现状 1、养殖品种不断增多,养殖数量迅速增加:我国鲟鱼人工繁殖研究始于1956年,198 8年开始鲟鱼人工养殖研究,真正较大规模发展在近几年内,其中以史氏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匙吻鲟为最多。 2、养殖水平迅速提高,养殖方式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鲟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基本解决了鲟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鲟鱼成活率由1998年的10%提高到1999年的20%左右,2000年鲟鱼的平均成活率已达50%左右。养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养殖方式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已出现室内水槽、室外水槽、水库、池塘、河渠网围、网箱等多种养殖方式;有混养,也有单养;有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有天然饵料。 3、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鲟鱼价格逐步回落:从1998-2000年短短的3年时间内,我国鲟鱼人工养殖量增加了近10倍。商品鱼平均价格从1998年的600元/公斤下降到现在的120元/公斤,下降了75%。目前,鲟鱼成鱼销售市场仍然比较乐观。 二、鲟鱼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投入低产出

上世纪末以前,我国消费的鲟鱼均来源于自然捕捞,市场价格较高。进入鲟鱼人工养殖初期,鲜活鲟鱼走上了餐桌,市场价格达到了高峰为300元/kg。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大幅的提高,价格开始下降。目前绝大部分养殖场出现前期建场投入高昂与利润微薄的尴尬局面,将影响规模养殖发展。 2、养殖技术 近几年来,鲟鱼养殖场的高额利润,促进了鲟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扩大生产投资现象。鲟类养殖技术研究至应用才十几年,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如营养需求、疾病的防治以及成活率的提高等。鲟鱼人工养殖,尤其是育种驯化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些不具备养殖技术的单位尝到了失败的苦头,纷纷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目前鲟鱼类养殖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场址选择不科学;二是鱼苗质量不健康;三是育种转口驯化成活率低;四是饲料营养不平衡;五是疾病防治不当;六是日常管理不完善。 3、苗种来源及质量与原种资源的保护 我国鲟鱼养殖的主要品有产于黑龙江的史氏鲟、达氏鲟,产于长江的中华鲟和从国外引进的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小鲟等。中华鲟具有一定的养殖优势,但鉴于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开展大规模的养殖经济意义不大。根据这几年养殖情况和市场销售情况看,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大多为退化品种,因为前苏联在进行人工繁殖和放流时管理混乱造成鲟种资源受到污染,仅西伯利亚鲟略好,但种也不纯正。在我国养殖市场上占有一定比重的是黑龙江的史氏鲟和达氏鲟及其杂交种,它们具有生长迅速、能耐低温、遗传可塑性强、肉感好等特点而倍受人们的喜爱。由于鲟类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长,鱼种在短时间内还依靠野生亲本繁殖和从国外引进的方式来获取。而目前史氏鲟、达氏鲟的自然产量急剧下降,2 001年产量不足90吨,以后还会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在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前,苗种的来源将是限制鲟鱼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