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

1.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必须遵守的价值观。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宏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6)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7)向全社会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8)开展儿童家庭服务

2.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2)对孤儿、弃儿的救助(3)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4)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2.心理及认知辅导3.生涯发展辅导4.就学、就业辅导5.生活方式辅导6.人际交往辅导7.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8.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特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科学的专业体系;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观

(1)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2)接纳与关爱儿童青少年

(3)注重儿童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4)协助儿童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2.儿童社会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5个方面:①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②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⑤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家庭教育失当(教育方法不对,家庭结构不健全),学校教育失误(应试教育),社会不良影响(黄赌毒),儿童青少年自身因素(情绪、观念)。对策: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照顾,传媒过滤,医疗跟进,外展工作。

3.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

(1)皮亚杰的理论将智力适应解释为来自于同化(会使用原来学会的反应)和顺应(行为的调整)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逐渐发生的变化。

(2)婴儿天生有获得信息的倾向;当他们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之时,他们逐渐建造关于现实世界的更有逻辑性的而且更加实用的认识。

(3)他们的表现、理解以及能力被描述成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慧的萌芽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B.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他们处于感知运动表征和完全使用逻辑规则来进行思维之间的阶段,即前运算思维。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

C.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D.形式运算阶段(11、12~ )-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4.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

本我是人格中一团无约束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先天具有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弗洛伊德认为,本

我是人格结构中相对于自我和超我来说最难接近的部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

自我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其思维特点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自我尽可能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通过调节外部行为和控制活动来适应环境。

超我是个体人格结构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它在儿童时期就伴随自我而出现。超我主要由良心、自我典范以及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等构成。超我的作用主要是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为自我对本我稽查和压抑提供依据和效力。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性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源动力。在个体发展中,性本能所处的身体部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至成年)(详见第八章)

5.角色理论(角色扮演、角色冲突,以及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角色理论:理想角色:在一定是空范围内,人们总是有一套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人的行为,这种被期待的、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角色冲突:在角色理论中通常把角色冲突区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前边讲的例子是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与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有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角色要求(妈妈的角色和企业老板的角

色)。角色内冲突通常与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的体现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关。(工厂负责人,别人希望他涨工资,他却希望盈利)

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项研究分析了社会角色概念作为社会工作者具体处理案例的方法。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和个人特性之间的桥梁理解角

色执行中的角色差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建立实务工作的合适目标。这项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

不同的社会角色差异然后进行相应的干预。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角色伙伴经常会对某些角色的执行产生认知冲突。文化角色

差异是人际间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有比较强的沟通和教导能力。而且把具有相同问题的案主组织在一起对于他们再社会

化的过程也是有益的。另外在跨文化婚姻中、在移民家庭中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发生突然改变的家庭中文化角色差异也是经常

发生的。这种差异可以视为环境性危机因而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促进案主理解和妥协。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问题。角色模糊和冲突是社会服务组织中较为显著的

问题它会导致社会工作者的过度疲倦、对工作缺乏投入、对工作不满、较差的工作绩效和较重的工作压力。因而该研究在社

会角色的视角下对社会化问题做出了更好的理解还提出了减少社会工作者和督导/管理人员的角色模糊和冲突的相关社会化

策略。

第三项研究分析了女性角色的变化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应对。随着家庭规模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女性逐渐从母亲的角色和

家庭服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毫无疑问女性的角色无论是在婚姻中、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主要方向就是女性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平等和自由并且在未来女性的自由、平等和权力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社会工作者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且承认和接受这些变化同时在工作中加以区分和应用。

6.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个人维系其社会认同,接受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协助,获取服务的信息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渠道,包括;亲戚、邻居、同事、专业人员等所提供的服务。

基本假设:(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2)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3)人类在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4)社会支持网络是属于外在资源的一类,可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5)人类透过与他人连结,建构社会整合感。(6)在压力事件之下,社会支持网络可缓冲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7)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个人压力因应的方法,或直接参与压力因应过程。(8)强化社会弱势团体其网络范围与支持功能。

功能:1.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强化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的协调。2.支持将可以介入有压力的情境和反应之间,能减少及预防危机的发生。3.适当的支持可以导入处理压力的经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减少压力所产生的影响

7.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2.扮演阶段(互动产生意义不是一味的模仿,开始形成自我,但角色模型不稳定)3.游戏阶段(自我的完成阶段,泛化的他人形成)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

主要观点有:(1)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2)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3)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5)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6)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

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8.行为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强调外在条件,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②行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人格是外显与内隐反应的总和。个体间的差异是因为个体之间有着不同被强化了的经历。

2、行为主义与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神火的具体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大众传媒。

9.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0.亲子关系、偏差行为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要依靠父母,所以其关系即以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此与“横向关系”为始终的夫妻关系不同。不过,亲子关系并非始终停滞于“纵关系”而不变。事实上,随着子女的成长,当子女长大成人时,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在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真是难为做父母的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一阶段里,子女应该怎样做,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请教心理专家和查阅心理学书籍获得好的经验和建议。

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对策建议(简答)1.促进并发挥父母双方的主导作用。家长应树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主动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的心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讲究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发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亲子关系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2.发挥孩子自身的主体作用。要提升孩子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与沟通技巧,加强与父母的人际沟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愉快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全面多角度看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学会和他人沟通。3.发挥环境支持的作用,促进教育体制

的改革。推动学校加快教育理念转变,同时各类家长学校、社会工作机构要承担起责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其社会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主要有:①不适当行为。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②异常行为。多指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③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④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⑤反社会行为。指对他人与社会造成损害以至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⑥犯罪行为。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与反社会行为同属最严重的越轨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原因分析:①社会原因(社会不公正,新的规范为形成),②个人心理原因③个人生理原因。

11.儿童青少年倡导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

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儿童青少年的立法、在儿童青少年问题上为政府提供资讯和建议、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推动儿童青少年教育、监督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促进家庭建设、退订儿童青少年发展、推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参与、保护儿童青少年权益、面向全社会代表、宣传儿童青少年等。

特点: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就是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倡导工作。(倡导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起或作为他们的代表抵制或者增进一个有目的的行为、决策、事业,来影响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形成更加合理的观念,采取更加公平公正的行为方式,以达到为案主争取权益的目的,并通过改进社会政策、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来保护和促进这些权益。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1.倡导者 2.案主 3.对象系统 4.资源系统5.倡导者与案主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基本原则:1.最大利益原则 2.平等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社会责任原则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环境和引导儿童青少年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服务于儿童青少年,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12.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学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等)

内容:1、生理健康辅导2、智力发展与学业辅导3、心理健康辅导4、人际交往辅导5、理想、道德、价值观辅导6、休闲娱乐辅导7、性心理辅导8、就业辅导特点:1、差异性与复杂性2、科学性与技术性3、助人自助4、扩展性

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是面向所有儿童青少年,以及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所有因素的,目标是实现他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性习得和自身特质的发展的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功能:1.协助儿童青少年获得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2.协助儿童青少年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完成社会化任务 3.协助不良发展的孩子,以实现其良好的发展 4.通过推动儿童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适应,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13.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

内容:

特点:

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1.服务性与非营利性 2.发展性 3.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14.分析中小学生厌学、早恋,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原因分析,对问题基本界定、分析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原因,结论

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1.突发性 2.模仿性 3.易变性 4.盲从性

1、内部原因:

(1)青少年的生理特征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正处于生理学称之为“生长爆发期”的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各方面急剧变化。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且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性特征也相继出现,所以青少年的身体基本平衡被暂时打破。没有适时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

(2)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这生命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角色迷乱状态,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情绪表现强烈且波动性极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就会使他们的情感情绪波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不成熟的心理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或犯罪,不成熟心理受到不良的客观因素影响形成不良心理,才可能引发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

2、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

①“4+2+1”结构家庭的社会性问题。特殊的家庭地位和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很容易产生偏执型心理,为非良性成长埋下苦果。

②家长素质低下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自身原因无形中为子女的行为提供了直接模仿的榜样。同时由于文化素养低、是非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包庇、默许子女的不良行为,从而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出现。

③不良家教的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封建家长式”教育和“专制式”管理,不尊重孩子的意见,缺乏必要的与子女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彼此情绪的对立,甚至形同路人,使得子女只有到社会寻求慰藉、寄托。为不良交友关系的形成、不良行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问题家庭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一父母双方忙于工作,其二是家庭的缺损,其三是双方有外遇。无暇顾及孩子或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上的要求,很少顾及孩子心理、品德等方面成长教育需要,致使青少年由于感情缺位寻求寄托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产生。

(2)学校的原因

①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因素之一。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升学率,追求班级、年级、学校之间的排名,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加之部分教师把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造成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和矛盾,是原本有问题的学生的不良行为更加加重。

②思想教育滞后。其一,学校对思想教育摆位不正、重视不够,“说起来总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二,思想教育层次性、时效性差,流于形式。其三,随着学生与社会接触增多,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解,而学校又不能提供必要的、合理科学的解释,使学生更加困惑、迷惘。

③心理健康教育滞后。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加之生活学习压力大,不同程度出现压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异常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教育原则、方法的使用,轻视必要的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使学校教育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和指导成了盲区。

④法制教育时效性差。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为,小学以思想品德课为主,中学则以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法制宣传组、法制板报角等为主。但其共性问题是管理层对此并非非常重视,有应付上级之嫌,流于形式。

(3)社会原因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影响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当一些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诱惑,就会对健康心理造成严重的损害。再则目前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等有损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青少年中缺乏分析和自制力的会经受不住侵蚀,很快堕落。

15.青少年网瘾问题及其帮扶方案。

按照社会工作通用模式:接案、调查研究、预估、理论依据、介入方法、计划(内容、形式、具体计划)、具体介入步骤与实施过程、评估、结案。

简答题参考要点:

(1)问题简述;(2)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或者理论视角;(3)原因分析;(4)得出的结论。

方案设计题参考框架:

(1)接案

(2)对案主目前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环境的预估;

(3)介入的理论依据;

(4)介入计划和方法;

(5)介入的具体步骤;

(6)介入计划的实施过程(活动、形式等);

(7)介入效果评估;

(8)结案。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访谈

外来的少年缩影 一、访谈对象 周海霞周海涛 二、情况简介 访谈对象为兄妹两人,哥哥海涛15岁,上初二,妹妹海霞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们的父母在浦东新区某街道开了一家新疆拉面馆,妹妹海霞出生在上海,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在上海读的,哥哥海涛是初一的时候才转到上海就读的。妹妹性格极为内向,平时喜欢运动,曾经获得过班级举办的跳绳大赛一等奖,妹妹平时还喜欢画画,但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所谓的喜欢,也就是在上课走神的时候会在自己的课本上随便的画一些东西,但是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我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她觉得看着自己画的东西,就像是和自己说话一样。相比较妹妹而言,哥哥比较外向,在谈话中比较放的开,但是在表达方式上还很不流畅,常常会看着别处和别人交谈,在用语和声音方面也有一些不良的状况。 三、家庭情况 会谈对象的父母自己开了一家拉面馆,平时生意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们兄妹俩,周六周日哥哥会去补习功课,而妹妹就只能呆在家里。偶尔的时候,一家叫“乐群”的社工机构会举办活动,这是兄妹俩除了在学校以外,唯一能和外界进行长时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在家里是明显的严父慈母的模式,但是慈母很善良,对兄妹两个都非常善良,而父亲却不是很严厉,那次和机构的人员去他家里沟通安排家

教的事情,父亲既没有说可以,也没有完全的否定,而是说这些就看孩子们的吧,他们如果同意的话就行。在其中的一次会谈开始后哥哥要求离开,因为上次卖的衣服不合身,要去换掉,但是是自己过去,由此可见,两兄妹在家里的自主性还是很强的。 家里面的居住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两间卧室,一个厨房,三间房子是并排着在一条线上,厨房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作为厕所,家里的正门也在厨房。家里只有一个最里面的房间可以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的时候照得到太阳,在这间房子的最里面是一个阳台,但是堆满了杂物。靠近阳台的卧室是两个兄妹住,哥哥身材比较大,住在一张床上,妹妹的身材比较小,住在一张床式沙发上。中间的卧室是父母两个人住的,在中间的走廊上挂了一个窗帘。房间比较潮湿,有严重的异味,卫生条件比较差。 四、案主问题剖析 1.与人交流障碍 与人交流障碍并不是说不能和别人沟通和交流,而是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从而不能很顺畅的与人交流。这个问题妹妹的情况比哥哥要明显。妹妹的说话声音很小,即使是别人没有听清,她第二次的回答也绝对不会比第一次高,而且音量是惊人的一致。在说话是时候常常低着头,唯一令人满意的就是常常带着浅浅的微笑,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微笑完全是出于害羞而非其他。哥哥与人交谈时常常会看着别的地方,在语言的挑选和语调方面听着并不是让人很舒服,常常说了一段话,我却没有把握住哥哥到底要表达些什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解析文本材料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资料: 马艺,女,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近半年来常与不良少女集会,并参与打架斗殴,并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原来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目前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知道她的这一情况后,天天看着她不让她与不良少女接触,到网吧里看着劝她也无法将她劝回。后来,马艺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经常一星期不回家,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现在,马艺的父亲天天在家看着孩子,即不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马艺也不能正常学习。马艺的父亲很苦恼,找到社会工作者。 二、背景资料 马艺的父母已离异多年,她目前由父亲抚养,母亲另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付的生活抚养费很少,也不经常来看她。其父迫于生计,父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马艺的学习,甚至她的生活也只是给她一些钱,让马艺自己做或者买些吃的。马艺与父母沟通得很少,平时也很少与长辈人群沟通,话语很少。从小生活很自立,在学习方面也很少让老师和家长操心。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学习很吃力,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由于无人看管,性格冷漠,她结识了校外社会闲散人员,觉得她们能给她关爱,找到了友谊。出于义气,也参与到她们的打架等不良事件中。

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沉迷网游、难以自拔的现状;案主与父亲之间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案主对母亲冷漠的态度;小艺在校表现不佳,学业有困难,存在逃学等不良行为;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由于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对生活和学生产生厌倦心态,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五、理论基础 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⑴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的特点; ⑵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要评估,也包括开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主要内容 1 解决青少年问题。——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生活困难照料,越轨行为预防,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 2 推动青少年发展。——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训练、领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训练等。 3 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在充分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政策。 界定 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以一般青少年,特别是发展发生偏差的青少年为对象,采取多种服务手段,纠正青少年发展偏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种思想和模式在20世纪以前,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体现得较为明显。 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工作对象是所有的青少年 内容上:包括文教、卫生、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社区、家庭服务、职业辅导介绍、婚姻服务、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涵盖了能增进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各项措施; 功能上:能防范危害青少年发展因素的预防和保护措施;能保障青少年福利的措施;能协助青少年处理成长和适应过程中的难题的措施;能促进青少年发展潜能的措施,是一种积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概要 大致阶段 1、青少年阶段始于10-12 岁(青少年早期)终于21-22岁(青少年晚期) 2、大多数青少年对身体改变的关切程度比其它方面更高。 3、青少年时期较常用的药物为酒精、香烟等。 4、青少年的认同与混淆心理 5、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特征: (1)挑战权威; (2)好争辩; (3)自我意识; (4)自我中心; (5)犹豫不决;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二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过程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名解5*8 简答2*10 论述2*20 1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及原因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根据我国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为什么儿童受保护? 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浓厚的受保护色彩。具体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上,不具有生产能力,需要借助监护人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维持生命。精神上,儿童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离开周围人与社会的支持,不可能健康成长。另外,在自我权利的争取方面相对弱势。 3 青少年的含义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具有破坏性 4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有功利观和权力观两部分。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思考和认识。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

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能

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组织机构及职能一、组织机构 二、部门职责 (一)理事会理事会是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 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1.修改章程; 2.决定业务活动计划; 3.负责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4.决定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

5.决定机构的分立、合并或终止; 6.聘任或者解聘机构主任及其提名的机构副主任及财务负责人; 7.罢免、增补理事; 8.决定内部组织的设置; 9.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 (二)人事行政部 人事行政部负责机构内部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传达上级指示,协助领导开展活动方案的审批等。 1.具体执行机构人事招聘、调动、辞退事务; 2.负责机构行政管理,员工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管理; 3.负责来访接待、会务安排、文件收发及下达; 4.负责机构设备设施及物品采购、使用和管理; 5.传达并跟进上级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指示、信息及意见; 6.落实机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7.负责收集机构内部员工建议和满意度调查; 8.协调各部门行政关系,重大事务的跟进及协调; 9.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宣传策划部 宣传策划部负责机构战略规划、品牌策划等。 1.负责机构网站、简报、年刊、折页等宣传刊物的策划、设计; 2.与政府及相关专业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争取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和便利;

3.策划机构各项宣传活动,协助机构做好形象和品牌建设; 4.负责机构各部门及各领域对外宣传事务; 5.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向上级部门提出机构发展建议; 6.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督导培训部 督导培训部负责理论实务研究、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统筹一线社工的督导和培训工作等。 1.负责理论研究、实务服务开发; 2.制定机构年度督导培训计划; 3.组织员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4.统筹机构岗位和项目社工的实务督导工作协调; 5.定期走访服务单位,了解服务需求,提出有关建议; 6.加强机构与督导、督导助理的沟通; 7.负责组织实务交流学习小组; 8.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项目拓展部 项目拓展部主要负责项目的研发与拓展、课题研究等。 1.发掘社会需求,组织人员策划、撰写和申报项目和课题; 2.根据机构的拓展计划,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可拓展的项目,收集、整理、分析并保存相关资料,为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4.根据机构项目成本控制要求,负责拟定项目拓展费用计划,控制拓展成本;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21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实务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问题和具体的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青少年需要,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青少年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理解青少年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教学内容】 生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生理学相关理论;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含义、程序、模式、技巧;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程序、模式和技巧。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的概括。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和表现;了解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上) 【教学内容】 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就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青少年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婚恋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内容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 作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名解 5*8 简答 2*10 论述2*20 1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及原因 我国社会工作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根据我国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就普遍状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之间,特别是男童,其青春期大多数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的少年儿童工作部负责,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 2为什么儿童受保护? 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浓厚的受保护色彩。具体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理解。物质上,不具有生产能力,需要借助监护人或是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维持生命。精神上,儿童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限,离开周围人与社会的支持,不可能健康成长。另外,在自我权利的争取方面相对弱势。 3 青少年的含义 每一个青年人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在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青年是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年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予以特殊的保护; 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具有破坏性 4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人儿童青少年观的主要内容有功利观和权力观两部分。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思考和认识。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5 八大新型儿童观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倡导的八大新型儿童观:价值观、权利观、亲子观、健康观、发展观、学习观、养育观、性别观。价值观,儿童自诞生以来就拥有和成人一样的价值和意义。权力观,儿童的权利与生俱来而且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亲子观,父母要言传身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健康观,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观,每个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出生起就开始学习的过程,而随时都在学习。养育性别观,男孩和女孩具有同等的价值,对儿童的养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6 儿童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制度化的儿童服务的活动,其功能在于对儿童和社会的贡献。包括: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_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方面 (1)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习惯养成:社会工作者开展行为治疗、规范教育及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现实治疗法——责任、现实、正确)。 (3)职业指导: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4)婚恋服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有需要的青年组织开展婚恋交友活动。 (5)社交指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沟通交往技巧和能力,进行社会关系调适。 2.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 (1)困难帮扶:帮助获得政府救济和保障以及社会资助和帮扶,培养自强自助的生活态度。 (2)权益保护:提供个案维权服务,耐心解答求助咨询,及时跟进并协调解决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事)件。 (3)法律服务:提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必要时帮助联系法律援助部门给予援助。 (4)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关爱问题。 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

(1)正面联系: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接触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加强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 (2)临界预防:关注青少年向不良行为的转化边界,重视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预防;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不正常社会化倾向。 (3)行为矫治: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项目,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4)社会观护: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王平(化名),男性,198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待业。沉溺于网络游戏,泡吧。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时常在外地承包工程,在家时间不多,对案主较溺爱。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在外跳舞、搓麻将。案主的父母感情不太和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观念不一致。 案主生活经历:案主在读小学四年级时,随其父母从外地迁往上海,居住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某小区,转学到徐汇区某小学。在外地读小学时成绩较好,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诱惑增多,家境富裕,使其放学之余,常与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初中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时,被分在差班。这时的王平更无心读书,时不时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休息日更是整天泡吧。而且,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哥们”,为讲“哥们义气”还打过群架。好不容易读完初三,由于成绩差而未考上高中,其母认为职校、技校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不愿让其继续读书。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不时和一帮“哥们”出去蹦迪、泡吧、下馆子。2002年5月与一位才十四岁的女孩在舞厅认识,后来发生了性关系,女方家长知道后以强奸罪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时未满18岁,后经调解、协商,案主家赔了女方一笔钱,女方撤诉才平息此事。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方案

.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社会工作实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思想道德品格辅导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格辅导,主要基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规律及基本特点。 1.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1)道德相对主义。他们能够比较事物的差异性,思考不同的解决办法。(2)道德的冲突。在此阶段,青少年与重要他人的道德冲突明显增多。(3)道德上的知行不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常常存在差异性。(4)与成人道德观念的疏离。青少年在此阶段不会被成人充分接纳,他们也不会认同成人的标准,因此代际间的疏离感会导致亲子冲突。 2.主要服务内容(1)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看法。(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3)引导青少年形成对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4)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5)提高青少年对于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了解。考试用书(6)协助青少年学会梳理道德情绪和自我认知能力。(7)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掌握自我控制能力。二.心理及认知辅导 1.青少年心理及认知的主要特点(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2)主要发展性任务是实现自我的同一。也就是说,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3)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4)独立意识加强,伙伴关系密切。(5)认知改变。例如学会自我批评、听取他人意见、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提高等。 2.主要服务内容(1)辅导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基本的心理发展知识;(2)辅导青少年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3)协助青少年开展良性的自我探索,实现自我同一性;(4)协助青少年发展健康的认知能力,促进个体新知能、创造力、思考判断力的全面提高;(5)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三.生涯发展辅导 1.生涯发展辅导的主要内容(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协助青少年学习界定问题、收集并运用资料,以提高生涯的规划和决策能力。(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协助个体了解自我能力、兴趣等,并澄清个人的职业价值、个人生涯发展的状况。(3)合理选择的作出。学会根据个人特定的标准、生涯目标、社会要求,经过比较后作出适当的选择。(4)自身潜能的开发。发掘个人的潜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与职业环境。 2.生涯规划的重点(1)自我认识:了解个人的潜能、智力、兴趣、人格特征等;(2)认识工作世界:对工作发展前景、就业与职业训练资源、工作机会的认识(3)确认自我的工作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生涯观念。(4)评估环境因素: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了解。四.就学就业辅导 1.学业辅导包括: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自觉性;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扩大青少年求知欲;协助青少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协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处理压力的技能和方法等。 2.就业辅导包括: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开展就业态度和就业技能辅导,为青少年择业提供直接服务等。五.生活方式辅导 1.协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2.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青少年的闲暇娱乐质量 3.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协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六.人际交往辅导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的重要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其他人际关系等。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人际交往辅导可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使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沟通交往技巧等有良好提高。 2.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领导才能、社交礼仪、交往态度; 3.矫正和帮助有人际交往障碍和人际交往偏差的青少年。七.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1.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矫正和预防性服务包括: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情况 站员姓名:小斌 性别:男性 出生年月:1998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小斌上初中时父母离异,因父亲在外地工作,小斌交由母亲扶养。母亲忙于工作,由外祖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祖母十分宠爱外孙子,父母与小斌平时交流较少。 2、生活经历 小斌一直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上小学时成绩一般,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跟得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上初中后,父母离异,缺少对他的管教,小斌开始与学校内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来往,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201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某职校,2011年年底由于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劝退。2012年1月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鞍山市公安分局取保候审。 3、学校评价 小斌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酷爱运动,体育很好。为人很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人讲究仗义,易冲动。 4、社区评价

小斌所在居委的干部反映李斌很少在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发生过正面冲突。经社工、居委干部、当地民警与李斌及其母亲接触,发现李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悔改之意,其母也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故居委、民警、父母、社工四方一致同意组成帮教小组,对其实行诉前考察教育。 三、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12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社工认为,在不当行为背后常常存在多种目的。人是能够自主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优越或自我肯定。人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会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重视的信念、感觉及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李斌之所以常觉得灰心、沮丧,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得到“归属”,但又希望获得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在

青少年社工服务

“大手拉小手,青少年增能计划” 薛家岛山里社区居民大部分是山里村落拆迁户和外来务工租房户,相对其他社区地理位置偏远,北庄小学作为社区内的小学,教师队伍相对老龄化,孩子获取资源有限。“大手拉小手,青少年增能计划”旨在整合孩子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陪伴、正向引导为核心,突出社会工作的增能理念,通过提升个人、家庭、学校能力,实现青少年全人正向成长。 服务内容: 1、个案结对 大学生社工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们建立关系,定期与孩子进行电话访谈、面交流谈及家庭访问。孩子们以大学生社工为榜样,社工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社工小组 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性格特点,项目实施期间开展“情景剧社小组”和“开心国学小组”,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3、社区活动 开展“暑假安全知识普及”、“奔跑吧,少年!”、“梦想青春演唱会”、“爸爸妈妈陪我过六一”等社区活动,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孩子、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4、社工课堂 秉承尊重、平等、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故事、轻松活泼的互动游戏、畅所欲言的分享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5、社工小信箱 孩子们将学习、生活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告诉社工哥哥姐姐,社工秉持专业理念和价值观,运用社工的同感、共情、尊重、真诚等专业服务原则,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爱在紫金山·四点半课堂” “小学生课后四点半”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放学后的管教真空成为家长最头疼的问题。“爱在紫金山·四点半课堂”将有需求的孩子集中到社区中来,社工组织开展“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生命教育”、“品格塑造”、“拓展训练”等板块,通过教师、大学生社工的成长陪伴,填补四点半课后孩子教育空缺,引导培育孩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服务内容: 1、功课辅导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免费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解决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们以大学生哥哥姐姐为榜样,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生命教育 社工根据专业《生命教育》课程,通过绘本故事、讨论、互动游戏等,以“自我认知与成长”、“成长中的人际关系”、“家庭学校与社会”、“感悟生命”四个板块,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成长的教育。 3、手工制作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价值成就感,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制作出来的小物品可以进行义卖,所得资金用来奉献爱心。 4、棋思妙想 大学生象棋协会的志愿者教孩子们下象棋,不仅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在游戏中能不知不觉地锻炼头脑,提高智慧。同时可以开发和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心算能力、想象力。 5、开心国学 国学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背诵原文、理解内涵,通过学习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