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设计习题05方差分析报告

统计学教案设计习题05方差分析报告
统计学教案设计习题05方差分析报告

第五章 方差分析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1) 多组计量资料总变异的分解,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概念。 (2) 多组均数比较的检验假设与F 值的意义。 (3)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2.常见实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1)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总变异分解(包括自由度的分解)、方差分析的计算、方差分析表。

(2)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总变异分解(包括自由度的分解)、方差分析的计算、方差分析表。

(3)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方法: LSD-t 检验法;Dunnett-t 检验法;SNK-q 检验法。 (二)熟悉内容

多组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变量变换方法。 (三)了解内容

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1. 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即变异的不同来源将全部观察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from mean ,SS )和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或某几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以解释,如各组均数的变异SS 组间可由处理因素的作用加以解释。通过各变异来源的均方与误差均方比值的大小,借助F 分布作出统计推断,判断各因素对各组均数有无影响。

2.分析三种变异

(1)组间变异:各处理组均数之间不尽相同,这种变异叫做组间变异(variation among groups ),组间变异反映了处理因素的作用(处理确有作用时 ),也包括了随机误差( 包括个体差异及测定误差 ), 其大小可用组间均方(MS

组间

)表示,即 MS 组间= 组间组间ν/SS , 其中,SS 组间=

21

)(x x

n k

i i

i -∑= ,组间ν=k -1为组间自由度。k 表示处理组数。

(2)组内变异:各处理组内部观察值之间不尽相同,这种变异叫做组内变异(variation within groups),组内变异反映了随机误差的作用,其大小可用组内均方 (组内MS ) 表示, 组内组内组内ν/SS MS = ,其中

∑∑==??

????-=k

i n j i ij i

x x SS 112)(组内

, k N -=组内ν,为组内均方自由度。

(3)总变异:所有观察值之间的变异(不分组),这种变异叫做总变异(total variation)。其大小可用全体数据的方差表示, 也称总均方(MS 总 )。按方差的计算方法,MS 总= 总总ν/SS ,其中SS 总=211

)(∑∑==-k i n j ij

i

x x

, k 为处理组

数,i n 为第i 组例数,总ν=N -1为总的自由度, N 表示总例数。

(二)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1) 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且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2) 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homoscedasticity)。 (三)不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1.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资料类型: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是将受试对象完全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组。设计因素中只考虑一个处理因素,目的是比较各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由处理因素造成。

(2) 方差分析表:见表5-1。F ≥F α时,拒绝H 0: 12k μμμ===。

表5-1 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计算表

来源

SS

ν

MS

F 值 组间

SS 组间

1-=k 组间ν

MS 组间=

组间

组间

νSS

F=

组内

组间MS MS

组内 (误差)

SS 组内=SS 总 - SS 组间

组内ν=总ν-组内ν=N - k

MS 组内=组内

组内

νSS

总计

SS 总

总ν= N - 1

2.随机区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1)资料类型: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是将受试对象按自然属性(如实验动物的窝别、体重,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相同或相近者组成单位组(区组),然后把每个组中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配给不同处理。设计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处理因素,另一个是按自然属性形成的单位组。单位组的选择原则是“单位组间差别越大越好,单位组内差别越小越好”。

(2)方差分析表:见表5-2。F 处理≥F α时,拒绝H 0: 12k μμμ==

=。

表5-2 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计算表

变异来源

SS

ν

MS F 值

处理组间

SS 处理

处理ν= k-1 MS 处理=

处理

处理

νSS F 处理 =

误差处理

MS MS

单位组间

SS 单位

单位ν= b -1

MS 单位=

单位

单位

νSS

F 单位 =

误差

单位MS MS

误差

SS 误差= SS 总- SS 处理- SS 单位 误差ν=总ν-处理ν-单位ν

=N-k-n+1

MS 误差=

误差

误差

νSS

总计

SS 总

总ν = N -1

3.多个样本均数的多重比较

如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有显著差别,则需要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也称均数间的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 )。进行两两比较的方法主要有:

(1) LSD-t 检验:称为最小显著差异t 检验。适用于k 组中某一对或某几对在专业上有特殊意义的均数间差异的比较。检验统计量为t 值,自由度为方差分析表中的误差自由度,查t 界值表。

AB

d B

A S X X t -=

其中 )(11B

A

AB

n n d

MS S +=误差 (5-1)

(2)

Dunnett-t 检验:它适用于k-1个试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差别的多重比较,检验统计量为t 值,自由

度为方差分析表中的误差自由度,查Dunnet-t 界值表。

x

x i i

S x x t --=

,其中0x x i S -=)1

1(

n n MS i +误差 (5-2) (3)SNK-q 检验:在方差分析结果拒绝H 0时采用。适用于所有组均数的两两比较。检验统计量为q ,自由度为比较组数a 和方差分析表中的误差自由度,查q 界值表。

()

A B d

X X S q -=

其中,d

S =

4.多组资料方差起行检验

当各组标准差相差较大(如1.5倍)时,需检验资料是否满足方差齐性的条件。 5. 变量变换

当资料不能满足方差分析的条件时,如果进行方差分析,可能造成错误的判断。因此对于明显偏离上述应用条件的资料,可以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来加以改善。常用的变量变换方法有:

(1)对数变换 对数变换不仅可以将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正态化,还能使数据方差达到齐性,特别是各样本的标准差与均数成比例或变异系数接近于一个常数时。变换公式为:

X X lg =' (5-4)

当原始数据中有小值或零时,可用)1lg(+='X X

(2)平方根变换 常用于使服从Possion 分布的计数资料或轻度偏态的资料正态化;当各样本的方差与均数呈正相关时,可使资料达到方差齐性。变换公式为:

X X =

' (5-5)

当原始数据中有小值或零时,可用5.0+=

'X X

(3)倒数变换 常用于数据两端波动较大的资料,可使极端值的影响减小。变换公式为:

X X /1=' (5-6)

(4)平方根反正弦变换 常用于服从二项分布的率或百分比资料。一般地,当总体率较小(<30%)或较大(>70%)时,通过平方根反正弦变换,可使资料接近正态,且达到方差齐性的要求。变换公式为:

X X 1

sin

-=' (5-7) (5)秩转换后,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别(祥见第九章)。

6.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处理含有两因素两水平的全面组合。例如治疗肿瘤术后病人,可采用4种方法:既不放疗也不化疗(a 0b 0);放疗不化疗(a 1b 0);不放疗化疗(a 0b 1);既放疗又化疗(a 1b 1)。设放疗为A 因素(两水平),化疗为B 因素(两水平),则构成2?2析因设计,目的是分析A 的主效应,B 的主效应及AB 的交互作用。

7.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受试对象随机分组后,多次测量某一观察指标,以比较处理效应在不同时间点有无变化。如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轻度高血压病人入院前、治疗后1天、2天、3天、4天的血压变化。设处理分组为A 因素,重复测量的时间点为B 因素,目的是分析A 的主效应和AB 的交互作用。

三、典型试题分析

1.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A.SS组内

C.MS总=MS组间+MS组内 D.SS总=SS组间+SS组内

答案:D

[评析]本题考点:方差分析过程中离均差平方和的分解、离均差平方和与均方的关系。

方差分析时总变异的来源有: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总离均差平方和等于组间离均差平方和与组内离均差平方差之和,因此,等式SS总=SS组间+SS组内是成立的。离均差平方和除以自由度之后的均方就不再有等式关系,因此C选项不成立。A、B选项不一定成立。D选项为正确答案。

2.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当P<0.05时,可认为()。

A.各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B.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C.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D.各总体均数相等

答案:B

[评析]本题考点:方差分析的检验假设及统计推断。

方差分析用于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它的备择假设(H1)是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当P<0.05时,接受H1,即认为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因此答案选B。

3.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方差除以其自由度就是均方

B.方差分析时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

C.方差分析时要求各样本所在总体的方差相等

D.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时,组内均方就是误差均方

答案:A

[评析]本题考点: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及均方的概念。

方差就是标准差的平方,也就是均方,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B、C是方差分析对资料的要求,因此选项B 和C都是正确的。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中,组内均方就是误差均方,D选项也是正确的。

4.当组数等于2时,对于同一资料,方差分析结果与t检验结果()。

A.完全等价且F = t

B.方差分析结果更准确

t=

C.t检验结果更准确

D.完全等价且F

答案:D

[评析]本题考点:方差分析与t检验的区别与联系。

t=,因此,正确答案为D。

对于同一资料,当处理组数为2时,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且F

5. 完全随机设计与随机单位组设计相比较()。

A.两种设计试验效率一样

B.随机单位组设计的误差一定小于完全随机设计

C.随机单位组设计的变异来源比完全随机设计分得更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评析]:本题考点:两种设计及其方差分析的区别。

两种设计不同,随机区组设计除处理因素外,还考虑了单位组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时,变异来源多分解出一项:单位组间变异。因此C选项为正确答案。

四、习 题

(一) 名词解释

1.均方 2.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3.总变异 4.组间变异 5.组内变异 6.完全随机设计 7.随机区组设计 (二) 单项选择题

1.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可用( )。

A .方差分析

B .t 检验

C .两者均可

D .方差齐性检验 2.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ν配伍等于( )。

A .ν总-ν误差

B .ν总-ν处理

C .ν总-ν处理+ν误差

D .ν总-ν处理-ν误差

3.在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样,≥-||

μX ( )的概率为5%。

A .1.96σ

B .x

σ96.1 C .0.052,t s ν D. 0.052,x t s ν

4.当自由度(ν1,ν2)及显著性水准α都相同时,方差分析的界值比方差齐性检验的界值( )。

A .大

B .小

C .相等

D .不一定 5.方差分析中变量变换的目的是( )。

A .方差齐性化

B .曲线直线化

C .变量正态化

D .以上都对

6.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方差分析可以用于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B .完全随机设计更适合实验对象变异不太大的资料

C .在随机区组设计中,每一个区组内的例数都等于处理数

D .在随机区组设计中,区组内及区组间的差异都是越小越好 7.随机单位设计要求( )。

A .单位组内个体差异小,单位组间差异大

B .单位组内没有个体差异,单位组间差异大

C .单位组内个体差异大,单位组间差异小

D .单位组内没有个体差异,单位组间差异小 8.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检验假设是( )。

A .各对比组样本均数相等

B .各对比组总体均数相等

C .各对比组样本均数不相等

D .各对比组总体均数不相等 9.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的SS 和及自由度各分解为几部分( )。 A .2,2 B .2,3 C .2,4 D .3,3 10.配对t 检验可用哪种设计类型的方差分析来替代( )。 A .完全随机设计 B .随机区组设计 C .两种设计都可以 D .AB 都不行 (三)简答题

1.t 检验和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2.如何合理选择检验水准α?

3.以t 检验为例,说明检验假设中α和P 的区别。

(四)计算题

1.某湖水在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测定值如表5-3所示。问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有无差别?若有差别,进行32个水平的两两比较。

表5-3 某湖水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mg/L ) 春 夏 秋 冬 22.6 19.1 18.9 19.0 22.8 22.8 13.6 16.9 21.0 24.5 17.2 17.6 16.9 18.0 15.1 14.8 20.0 15.2 16.6 13.1 21.9 18.4 14.2 16.9 21.5 20.1 16.7 16.2

21.2

21.2 19.6 14.8 ∑ij

X 167.9

159.3

131.9 129.3 588.40 i n

8 8 8

8

32 i X

20.99

19.91 16.49 16.16 18.39 ∑

ij X 2 3548.5

1

3231.95 2206.27 2114.11 11100.84

i s 2

3.53

8.56

4.51

3.47

2.根据表5-4资料说明大白鼠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再做伤寒或百日咳接种是否影响生存日数?若结论为“有影响”,请做多重比较(与对照组比)。

表5-4 各组大鼠接种后生存日数

伤寒 百日咳 对照 5 6 8 7 6 9 8 7 10 9 8 10 9 8 10 10 9 11 10 9 12 11 10 12 11 10 14

12

11 16 ∑ij

X

92 84 112 288 i n 10 10 10 30 i X

9.2 8.4 11.2 9.6 ∑ij X 2

886 732 1306

2924 i s 2

4.4

2.93

5.73

3.有三种抗凝剂(A 1,A 2,A 3)对一标本作红细胞沉降速度(一小时值)测定,每种抗凝剂各作5次,问三种抗凝剂对红细胞沉降速度的测定有无差别?

A 1:15 11 13 12 14 A 2:13 16 14 17 15 A 3:13 15 16 14 12

4.用Dunnett-t 法检验下表中四个处理组均数与对照组的均数的差别。

%)

i 对照(未损伤) 8 78.86 0.43 损伤后0.5小时 5 79.65 0.68 损伤后3小时 5 79.77 0.66 损伤后6小时 8 80.94 0.75 治疗组

9

79.61

0.66

5.将36只大白鼠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配为12个单位组,各单位组的3只大白鼠随机地分配到三个饲料组。一个月后观察尿中氨基氮的排出量(mg )。经初步计算,162=总SS ,8=饲料SS ,110=误差SS 。试列出该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

6.将18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年龄相近的原则配为6个单位组,每个单位组中的3名患者随机分配到A 、B 、C 三个治疗组中,治疗后的血小板升高见表5-6,问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有无差别?

表5-6 不同人用鹿茸草后血小板的升高值 (104

/mm 3

) 年龄组 A B C 1 3.8 6.3 8.0 2

4.6 6.3 11.9 3 7.6 10.2 14.1 4 8.6 9.2 14.7 5 6.4 8.1 13.0 6

6.2

6.9

13.4

7.某研究人员以0.3ml/kg 剂量纯苯给大鼠皮下注射染毒,每周3次,经45天后,使实验动物白细胞总数下降至染毒前的50%左右,同时设置未染毒组。两组大鼠均按照是否给予升高白细胞药物分为给药组和不给药组,试验结果见下表,试作统计分析。

表5-7 试验效应指标(吞噬指数)数据 未染毒组

染毒组

不给药 给药

不给药 给药

3.80 3.88 1.85 1.94 3.90 3.84 2.01 2.25

4.06 3.96 2.10 2.03 3.85 3.92 1.92 2.10 3.84 3.80

2.04 2.08

五、 习题答题要点

(一) 名词解释

1.均方:均方差(MS )或方差,是由离均差平方和被自由度相除而得。

2.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就是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即变异的不同来源将全部观察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与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

(或某几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以解释。通过各变异来源的均方与误差均方比值的大小,借助F 分布作出统计推断,判断各因素对观测指标有无影响。

3.总变异:样本中全部实验单位差异称为总变异。其大小可以用全部观察值的均方(方差)表示。

4.组间变异:各处理组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受处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变异称为组间变异,其大小可用组间均方表示。

5.组内变异: 各处理组内部观察值大小不等,这种变异称为组内变异,可用组内均方表示。

6.完全随机设计:只考虑一个处理因素,将全部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然后观察实验效应,这种设计叫做完全随机设计。

7.随机区组设计:事先将全部受试对象按自然属性分为若干区组,原则是各区组内的受试对象的特征相同或相近,且受试对象数与处理因素的水平数相等。然后再将每个区组内的观察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这种设计叫做随机区组设计。

(二) 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D

6.D

7.A

8.B

9.B 10.B (三) 简答题

1. t 检验和方差分析均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且各总体方差齐。

2.设置检验水准应根据研究目的,结合专业知识和研究设计要求,在末获得样本信息之前决定,而不应受到样本结果的影响。

3.以t 检验为例,α和P 都是用t 分布尾部面积大小表示,所不同的是:α表示I 型错误的概率,即H 0为真而被错误地拒绝的概率值。α是在统计分析时,根据I 型错误危害的大小,预先规定的,即规定统计结果为“接受 H 1” 时的误判率的界限值为α(即检验水准)。P 值是由实际样本得出的统计结果为“接受 H 1” 时误判率。根据P 与α的大小关系作出“不拒绝H 0”或“拒绝H 0”的统计推断。 (四)计算题

1.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芳差分析

解:H 0:4个季节湖水中氯化物含量相等,即μ1=μ2=μ3=μ4

H 1:4个季节湖水中氯化物含量不等或不全相等。

α=0.05

205.1081932/4.588/)(22===∑∑n X C ij

635.281205.1081984.111002=-=-=∑∑C X SS ij 总

170

.141205.108198/)3.1299.1313.1599.167(]/)[(22222=-+++=-=∑∑C

n X SS i ij 组间 465.140141170635.281=-=-=组间总组内SS SS SS

表5-8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ν

MS

F

总变异 组间变异 组内变异

281.635 141.170 140.465

31 3 28

47.057 5.01

7

9.380

查F 界值表,28

,3,05.0F 28,3,05.00H 1,认为不同季节湖水

中氯化物含量不同或不全相同。

用SNK-q 检验进行各组均数间两两比较。 H 0:任意两对比组的总体均数相等,μA =μB

H 1:μA ≠μB

α=0.05

表5-9 四个样本均数顺序排序

i 位次

20.99 1 19. 91 2 16.49

3 16.16 4

表5-10 四组均数两两比较q 检验 对比组 两均数之差 组数 q 值

P 值

1 , 4 1 , 3 1 ,

2 2 , 4 2 ,

3 3 , 4

4. 83 4. 50 1. 08 3. 30 3. 42 0. 33

4 3 2 3 2 2

6. 099 5. 682 1.364 4. 735 4. 319 0. 417

<0.01 <0.01 >0.05 <0.01 <0.01 >0.05

春与夏、秋与冬湖水中氯化物含量P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 0,即不能认为春与夏、秋与冬季湖水中氯化物含量有差别。而其它4组均有P <0.01,按α=0.05水准,拒绝H 0,接受H 1,即认为春夏两季湖水中氯化物含量高于秋冬两季。

2.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芳差分析

H 0:大白鼠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再接种伤寒或百日咳菌苗生存日数相等.

H 1:大白鼠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再接种伤寒或百日咳菌苗生存日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α=0.05

8.276430/288/)(22===∑∑n X C ij 2.1598.276429242=-=-=∑∑C X SS ij 总

22

2

2

[()/](9284112)/102764.841.6

ij i SS X n C

=-=++-=∑∑组间

6.1176.412.159=-=-=组间总组内SS SS SS

表5-11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ν

MS

F

总变异 组间变异 组内变异

159.2 41.6 117.6

29 2 27

20.80 4.36

4.77

查F 界值表,35.327

,2,05.0=F 。因F 〉27,2,05.0F 得P <0.05,按α=0.05水准,拒绝H 0,接受H 1,认为大白鼠感

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再接种伤寒或百日咳菌苗对生存日数有影响.

用Dunnet-t 检验方法进行均数间多重比较:

H 0:任一组与对照组总体均数相同

H 1:任一组与对照组总体均数不同

α=0.05

由Dunnett-t 检验公式,伤寒与对照组比较:

(9.2-11.2)2/0.93 2.14

X X t =

==-=-

ν=27,查Dunnett-t 检验界值表,得P <0.05。按α=0.05水准,拒绝H 0

,接受H 1

,故可认为接种伤寒菌苗组较对照

组生存日数减少。

百日咳与对照组比较:

99.2)10/110/1(36.4/)2.114.8(-=+-=百对t

ν=27,查Dunnett-t 检验界值表,得P <0.05,按α=0.05水准,拒绝H 0

,接受H 1

,认为接种百日咳菌苗组较对照组

生存日数减少。

3.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H 0:三种抗凝剂所作血沉值之间没有差别 H 1:三种抗凝剂所作血沉值之间存在差别 α=0.05

表5-12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MS

F

总变异 40 14 组间变异 组内变异

10 30

2 12

5 2.5

2

查F 界值表,,88.312,2,05.0=F 所以P >0.05,按α=0.05水准,不能拒绝H 0。即尚不能认为三种抗凝剂所作血沉值之间有差别。

4.首先计算误差均方

3086

.1266.0)19(75.0)18(66.0)15(68.0)15(43.0)18()1(222222

=?-+?-+?-+?-+?-=-=∑i

i s n SS 误差

305-35k -N ===误差ν

/12.3086/300.4103MS SS ν===误差误差误差

(1) 损伤后0.5小时与对照组比

H 0:损伤后0.5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相等 H 1:损伤后0.5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不等

α=0.05

16

.2)

5

181(4103.086

.7865.79=+-=

t

以30=误差ν,处理数=4查Dunnett-t 界值表,得界值2.25,因t =2.16<2.25, 所以P >0.05。在α=0.05水准上,不拒绝H 0,尚不能认为损伤后0.5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有差别。

(2)损伤后3小时与对照组比

H 0:损伤后3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相等 H 1:损伤后3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不等

α

=0.05

2.49t =

=

因t >2.25(界值),故P <0.05。在α=0.05水准上,拒绝H 0,认为损伤后3小时与对照组的组织含水量有差别。 (3)损伤后6小时与对照组比

H 0:损伤后6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相等 H 1:损伤后6小时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不等

α

=0.05

6.49t =

=

因t >2.25(界值),故P <0.05。在α=0.05水准上,拒绝H 0,认为损伤后6小时与对照组的组织含水量有差别。 (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

H 0:治疗组与对照组组的织含水量相等 H 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织含水量不等

α

=0.05

2.41t =

=

因t >2.25(界值),故P <0.05。在α=0.05水准上,拒绝H 0,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织含水量有差别。 5.随机去组设计方差分析,总例数N =36,处量组数k =3,区组数n =12。 计算:441108162=--=--=误差饲料总区组SS SS SS SS

351361=-=-=N v 总 2131=-=-=k v 饲料 111121=-=-=n v 区组

221123361=+--=+--=n k N v 误差 根据计算结果填写方差分析表,见表5-11。

表5-13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ν MS F P

处理间 8 2 4 0.8 >0.05 区组间 44 11 4 0.8 >0.05 误差 110 22 5 总变异

162 35

6.解:这两组资料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为宜。

(1)处理组间比较

H0:不同治疗组血小板升高值相同

H1:不同治疗组血小板升高值不全相同

α=0.05

(2)年龄组间比较

H0:不同年龄组血小板升高值相同

H1:不同年龄组血小板升高值不全相同

α=0.05

(3)计算,列方差分析表

表5-14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νMS F

总变异组间区组间误差187.265

129.003

50.132

8.13

17

2

5

10

64.502

10.026

0.81

3

79.338

12.333

查F界值表,

0.05,2,104.10,

F=

0.05,4,103.48,

F=因此,组间及区组间均为P<0.05。按α=0.05水准,拒绝H0,可认为不同治疗组间血小板升高值不相同,不同年龄组患者血小板升高值也不相同。

7.设A因素为染毒(2水平), B因素为药物(2水平),做2?2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15。

表5-15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MS F

总变异

染毒

药物

染毒 * 药物误差17.339

0.009

17.168

0.014

0.148

19

1

1

1

16

0.00

9

17.168

0.01

4 0.0

09

1.000

1907.555

1.5

55

查F界值表,

0.01,1,168.68,

F=因此,药物组间P<0.01。按α=0.01水准,认为给药组和不给药组吞噬指数不相同。

(赵清波张玉海)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 制定人:危磊 合作人:周剑华 制定时间: 2014-9-1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 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经济与管理学部 会计学专业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名称:关于江城学院在校大学生生活情况调查报告班级与组别:33000801 项目成员:分工 组长:王.. 问卷设计、数据收集 组员:石.. 撰写报告 陈.. 发放问卷、数据整理 李.. 发放问卷 指导老师:俞良蒂 2010年12月15日

第一部分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单位: (四)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五)调查程序: (六)调查时间:2002年4月20日—2002年6月10日 (七)调查内容 (八)组织与实施(分工) 二、问卷设计 开头部分 甄别部分 主体部分 背景部分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三、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层抽样,对在校本科生各个年级男、女生各发放问卷30份左右;我们在学一、学二、学八、学九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65份。现将各年级男女生回收有效问卷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大一:(男生)26 份(女生)31份 大二:(男生)34 份(女生)40份

大三:(男生)31 份(女生)32份 大四:(男生)41 份(女生)30份 总计:(男生)132 份(女生)133份 四、数据整理 为了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我们用数字代码来表示问卷信息,为了便于统一,对于问卷答案“A”、“B”、“C”、“D”、“E”、“F”,我们分别用“1”、“2”、“3”、“4”、“5”、“6”表示(答案缺省项为空项),例如:我们用“1”表示男性,用“2”表示女性;各个年级也分别用“1”、“2”、“3”、“4”来表示。 数据具体整理情况见附件1。 五、小组人员分工 第二部分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设样本一为抽样总体,样本二为男生的抽样总体,样本三为女生的抽样总体。 一、生活费水平的分析 1. 对样本一的分析 由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我们绘制出样本一生活费水平的频数分布表(表1)和直方图(图1),结果如下: 表1 样本一生活费水平的频数分布表 按支出分组/元频率累积/ % 300以下4 1.51%

卫生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附解释)题库

卫生统计学试题及答案(一) 1.用某地6~16岁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资料制作统计图,以反映患者的年龄分布,可用图形种类为______. A.普通线图 B.半对数线图 C.直方图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 【答案】C(6——16岁为连续变量,得到的是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 直方图(适用于数值变量,连续性资料的频数表变量) 直条图(适用于彼此独立的资料) 2.为了反映某地区五年期间鼻咽癌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可采用______. A.直方图 B.普通线图 C.半对数线图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一个检测指标,两个分组变量) 【答案】E ? 3.为了反映某地区2000~1974年男性肺癌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可采用______. A.直方图 B.普通线图(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资料,用线段的升降表示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C.半对数线图(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资料,尤其比较数值相差悬殊的多组资料时采用,线段的升降用来表示某事物的发展速度)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 【答案】E 4.调查某疫苗在儿童中接种后的预防效果,在某地全部1000名易感儿童中进行接种,经一定时间后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儿童做效果测定,得阳性人数228名。若要研究该疫苗在该地儿童中的接种效果,则______. A.该研究的样本是1000名易感儿童 B.该研究的样本是228名阳性儿童 C.该研究的总体是300名易感儿童 D.该研究的总体是1000名易感儿童 E.该研究的总体是228名阳性儿童 【答案】D 5.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__________. A.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一部分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 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 【答案】C 6.下面关于均数的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数理统计课程设计一元线性回归

二氧化碳吸附量与活性炭孔隙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本文搜集了不同孔径下不同孔容的活性炭与CO2吸附量的实验数据。分别以同一孔径下的不同孔容作为自变量,CO2吸附量作为因变量,作出散点图。选取分布大致呈直线的一组数据为拟合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参数确定,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同时利用ma tl ab 的r egress 函数进行直线拟合。结果表明:孔径在3。 0~ 3. 5 nm 之间的孔容和CO2吸附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字:活性炭 孔容 CO2吸附量 m atla b 一、问题分析 1。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本文主要研究同一孔径的孔容的活性炭和co2吸附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有关实验数据是借鉴张双全,罗雪岭等人的研究成果[1]。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硝酸钾为添加剂,将煤粉、添加剂和煤焦油经过充分混合后挤压成条状,在600℃下炭化15 min,然后用水蒸气分别在920℃和860℃下活化一定时间得到2组活性炭,测定了CO2吸附等温线,探讨了2组不同工艺制备的活性炭的C O2吸附量和孔容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孔分布与CO2吸附值 编号1~12是在不同添加剂量,温度,活化时间处理下的对照组。因为处理方式不同得到不同结果是互不影响的,可以看出C O2的吸附量的值是互相独立 编号 孔容/(11 10L g μ--?) CO 2吸附 量 1/()mL g -? 0。5~0。8nm 0.8~1.2nm 1。2~1。8nm 1.8~2。2nm 2.2~2。2n m 2。5~3。0nm 3.0~3。5 nm 1 7.18 16.2 24.4 75.2 70 96 115 64 2 6.59 14.4 18.4 53.7 50 85。6 91 55.1 3 4.5 4 11 18.9 71 6 5 78.3 91 53.7 4 5.13 13.4 29。9 10。3 90 7 6 122 53。 7 5 4.16 10.5 18。9 83.8 78 80。5 113 61。7 6 4。92 12。1 23.4 81.6 72 56 99 53.6 7 5.0 8 12.6 23.8 93.5 86 77.8 122 65。5 8 5.29 13 25。1 88.4 69 66.4 107 57。7 9 7.47 16.9 26.9 46。4 78 93.2 107 58.2 10 5.44 13 21.4 44.1 91 98.6 137 76。6 11 1。81 64。6 18.3 53.1 114 110 142 75 12 1.24 27.7 39。5 126 114 98。6 183 98.7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统 计 学 实 践 报 告 实践题目:关于传统节日在80后心目中的印象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B070507 指导教师:王育晓

时间:2009-12-24 关于传统节日的统计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节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其中最为隆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非春节莫属了。关于春节,也有许多美好的传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春节带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程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在我们80后青年心目中的印象。就此,我们对我们身边的同学中做了一个统计调查,以此来推断传统节日在该年龄段人们心中的印象。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80后青年人,因此抽样样本为在校大学生。每个人度过春节的快乐与否都是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抽象的感官知觉,因此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而要对80后过春节的感受进行统计调查,我们必须使用一种灵活的方法,将不可量化的感受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我们创新性的采用设置“欢乐指数” 这一衡量手段,将人们对过春节的感受转化为百分制,用打分的方法将人们的心理感受通过数字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人们对春节的感受变的可以统计。根据这种方法,我们设计了问卷,问卷将被调查对象划分为六个年龄段,分别为0-3岁,4-7岁,8-11岁,12-15岁16-19岁和20岁以上。让被调查对象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对以上年龄段中度过春节所获得的“快乐指数”进行打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最后,我们把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 1、各年龄段欢乐指数调查; 2、春节欢乐指数最高的年龄调查。 四、统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表4-1原始统计数据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详案) 1

分 顺据理念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举例:民族、行业类别、移动客服满意度调查、身高、体重分 别属于哪些类型 2、三个数据类型中,哪些成为品质数据 3、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 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 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频数: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2).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 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 (3).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5、统计数据的收集 回忆数据收集的方式 6、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操作 (2)图形描述(条形图或柱形图) 思 100 家方式,自驾 回家有 占 频数,哪个是 频率 PPT 中词语出现的 频率》的分布 数列,吸引学 生注意力。讲 解该统计工作 的大概过程, 增进学生对分 类数据整理的 图和柱形图实 例,使学生有 计算机完成 手工绘制 2

分 统据析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7.课堂练习——练习册P15-16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收集 2.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 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 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向上累计频数分布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 数。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是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 累计频数 3.统计数据的分析 (1)确定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Mode),用M表 示 ①根据分组资料确定 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 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 ②根据柱形图确定众数 例2:根据图表找出众数 让学生区分哪 个是柱形图, 哪个是条形图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带着问 题边思考边听 课,思考:为 什么要进行累 计频数? 原因: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上限 以下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下限 以上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举例: 和 3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 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因子分析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厅厅 专业班级:统计学级2班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时间: 1月 3 日

目录 1.摘要: (1) 2.引言: (1) 2.1背景 (1)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1) 2.3方法介绍 (2) 3.实证分析 (10) 3.1指标 (10) 3.2原始数据 (10) 3.3数据来源 (13) 3.4分析过程: (13) 4.结论及建议 (25) 5.参考文献 (26)

1.摘要: 中国的环境问题,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可是,仍存在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主要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因子分析2.引言: 2.1背景: 中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进。可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2.2问题的研究意义:

为分析比较各地环境污染特点,利用因子分析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得到影响环境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各地区环境治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改进环境问题,这对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3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意义:变量间的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设置许多障碍。为解决此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个数,但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丢失和 信息不完全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有效地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幅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步骤: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

湖南工程学院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 1201学号:6 学生:申 导师:黄毅 完成日期: 2014年06月20日

目录 题目一:抽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 题目二:定类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 题目三:综合数据的描述性分析‥‥‥‥‥‥‥‥‥‥‥‥.........‥(6)题目四:定量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13) 题目五:相关与回归分析‥‥‥‥‥‥‥‥‥‥‥‥‥ (16) 题目六: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18) 题目七:总量指标变动的三因素分析‥‥‥‥‥‥‥‥‥.........‥‥(19) 题目八:时间序列的分解分析‥‥‥‥‥‥‥‥‥‥‥ (20) 题目九:平均上网时间置信区间的确定‥‥‥‥‥‥‥‥‥‥ (25) 题目十:袋装食品平均重量置信区间的确定‥‥‥‥‥‥‥.........‥(26) 题目十一:正太分布概率密度曲线的绘制‥‥‥‥‥‥‥‥.........‥(28) 题目十二: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分析 (30) 参考文献‥‥‥‥‥‥‥‥‥‥‥‥‥‥‥‥‥‥‥ (33) 致‥‥‥‥‥‥‥‥‥‥‥‥‥‥‥‥‥‥...‥ (34)

题目一:抽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资料与要求 某企业已生产出A产品250件,为了了解这批产品的质量,拟从中随机抽取由25件产品构成的样本。 要求: 1.请拟定抽取样本的方式与方法; 2.用EXCEL确定出样本的构成单位。 二、设计过程与结果 (一)步骤 第一步:给产品编号 从1到250依次给每件产品编号。 第二步:选定抽样方式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第三步:使用Excell抽样 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Excell; 2.依次将产品编号输入到单元格区域A7:A256的不同单元格中; 3.单击“工具”菜单; 4.选择“数据分析”选项,然后从“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抽样”; 5.单击“确定”,弹出抽样对话框; 6.在“输入区域”框中输入产品编号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7.在“抽样方法”项下选择“随机”,在“样本数”框中输入50; 8.在“输出选项”下选择“输出区域”,在“输出区域”框中输入C7; 9.单击“确定”,得到抽样结果。 (二)设计结果 1.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1)随机起点等距抽样:I7+(H8-1)*10 2)对称等距抽样: (L8-1)*10+$M$7*(1-POWER(-1,L8))/2+(10-$M$7)*(1-POWER(-1,L8+1))/2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卫生统计学试卷(附答案)

2004~2005学年第(1)学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期末考试试卷 (卫生统计学课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200 年月日午 —(北京时间)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A1、A2型题 A. 48.0 B. 49.0 C. 52.0 D .53.0 E.55.0 2. 比较7岁男童与17岁青年身高的变异程度,宜用: A. 极 差 B. 四分位数间距 C. 方差 D. 标准差 E. 变异系数 3. 根据观测结果,已建立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 2.0 3.0y x =+,该回归方程表示x 每增加1个单位,y 平均增加几个单位? A. 1 B. 2 C. 3 D. 4 E.5 4. 设从 5.11=μ的总体中作五次随机抽样(n =5),问哪一个样本的数据既精确又准确? A. 8,9,10,11,12 B. 6,8,10,12,14 C. 6,10,12,14,18 D. 8,10,12,14,16 E. 10,11,12,13,14 5. 为表示某地近20年来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宜绘制 A.散点图 B. 直条图 C. 百分条图 D. 普通线图 E. 直方图 6. 临床上用针灸治疗某型头痛,有效的概率为60%现用该法治疗5例,问其中至少2例有效的概率约为 A. 0.913 B. 0.087 C. 0.230 D.0.317 E. 以上都不对 7.二项分布、Poisson 分布、正态分布各有几个参数? A. 1,1,2 B. 2,1,2 C. 1,2,2 D. 2,2,2 E. 1,2,1 8. 假定某细菌的菌落数服从Poisson 分布,经观察得平均菌落数为9,问菌落数的标准差为: A. 18 B. 9 C. 3 D. 81 E. 27 9. 对于同一资料的直线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下列论断有几句是正确的? 相关系数越大,回归系数也越大。 相关系数与与回归系数符号一致。 相关系数的t r 等于回归系数的t b 。 相关系数描述关联关系,回归系数描述因果关系。 A.1句 B.2句 C. 3句 D. 4句 E. 0句 10.下列四句话有几句是正确的? 标准差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的。 标准误是用来描述统计量的变异程度的。 t 检验只用于检验两样本均数的差别。 χ2可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率的差别。 A. 0句 B. 1句 C. 2句 D. 3句 E. 4句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报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设计报告 组长130509106 艾娟红 组员130509107 利娜 130509108 高千 1305 09109 高荣荣 130509110 郭祎 130509111 英 指导教师徐俊杰

2015 年6 月26 日

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类型 2.了解学生对饮料的关注因素(口味,包装等) 3.了解学生的饮料购买习惯(选择在何地购买,购买量,购买方式) 4.了解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情况(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观念和选择) 5.分析学生在饮料消费上的影响因素(生活费,价格等) 6.为各饮料企业在开发市场时提供市场依据; 二.调查对象是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全体大学生,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大学未央大学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容(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1.消费类型调查:通过问卷1,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饮料消费的要求和类型。 2.产品调查:通过2题了解产品质量、口味、包装等购买要素对引发大学生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 3.购买习惯调查:通过3,4,12题了解大学生饮料购买地点,方式和数量 4.消费情况调查:通过7,8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消费情况(推断总体)。 5.购买因素调查:通过5,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项目为工业大学大学生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 四.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的实施方案如下

五.数据处理目标 六.费用预算

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夏季炎热来袭,冷饮成为炎炎夏日的必需品。如今的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作为一种饮用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愈加密切。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饮料除了传统的解渴功能,还衍生成多种营养饮品。消费者对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的需求,促进了新品种的崛起。 大学生作为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一直受到关注。面对酷暑,大学生更青睐于哪些饮品?对于饮料的口感、价位、色泽、包装、促销方式等方面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在消费日益冷静的今天,厂家又将如何面对呢?为了重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饮料消费现状、各种饮料品牌的满意度以及本

统计基础教案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章的内容不属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属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统计不是大学科,是把它作为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的,但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必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以及主要的国民产出总量指标,所以特在此介绍。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沦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指标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以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标准和规范。曾经在国际上存在两个影响较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国民账户体系”;二是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现在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包括五大核算内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二是投入产出的核算;三是资金流量的核算;四是资产负债的核算;五是国际收支的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 1.在核算范围上,MPS采用的是限制性生产观。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 2.在核算内容上,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系统而的反映。而SNA既有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核算,也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存量与流量方面的核算,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初、期末的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的体系。 4.在主要核算指标上,MPS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SNA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口径是时代的产物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卫生统计学 统计工作基本步骤: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a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把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和区间估计【按预先设定的可信度(1-α),来确定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b假设检验:是以小概率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来判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变量资料可分为定性变量、定量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可以进行转化,通常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资料按性质可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是描述计量资料分布类型及分布特征的方法。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用直条图表达。 2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①描述资料的分布类型;②描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③便于发现一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④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⑤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以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定量资料中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平均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参数,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P50就是中位数)、众数。算术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频率图一般呈正偏峰分布)、等比数列;中位数: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也可用于分布末端无确定值得资料。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常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方差和标准差:都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对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常把均数和标准差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变异系数:主要用于量纲不同时,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描述对称分布资料;③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性资料的基础数据是绝对数。描述一组定性资料的数据特征,通常需要计算相对数。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率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 2 指标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近似反映某一时间出现概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的发生 率 两个有关联的指标A和B之比 计算 公式 A/B 有无 量纲 无有可有、可无 取值 范围 【0,1】可大于1无限制 本质大样本时作为概率近似值分子式分母的一部分频率强度,即概率强度的 似 值 表示相对于B的一个单位,A有多少 位 A和B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

统计学课程设计

课程:统计学课程作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 班号: _______ 学号: ____

目录 一.............................................. 调查方案4(一) .................................. 调查目的3 (二) .................................. 调查范围3 (三) .................................. 调查方法3 (四) .................................. 调查项目3 (五) .................................. 调查时间3 (六) .............................. 问卷发放方案4 二.............................................. 调查问卷............................................... .6 大学生关于食品安全调查问卷 (6) 三.SPSS数据分析 (19) (一).................................... 原始数据7(二)................................ 描述统计分析15(三)................................ 推断统计分析19 四.归纳总结 (20)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从”三鹿” 奶粉事件以后,大家都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将”三鹿“奶粉事件作为一个引例,调查大学生是否同意购买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以及它和食品安全的相关程度,得出结论和一些建议。 (二)调查范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届到2010届在校就读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自填式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 (四)调查项目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被调查者对食品的放心程度 3.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检测仪的认知程度 (五)调查时间 2014年五月 (六)问卷发放方案 对于本科生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各50份,大四10份,男生女生各80份,专业属性各80份,理论上年级、性别、专业分别构成大样本,由于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方式,问卷的回收率比较低,因为被调查者往往不够重视,在完成问卷方面没有压力,

统计学实验报告1

统计学实验报告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报告

二、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城市住房状况评价”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通过函数,计算出各频率以及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2)根据两城市频数分布数据,绘制出两城市满意度评价的环形图三、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期末统计成绩”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要求根据数据绘制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相似情况。 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 1)利用函数frequency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步骤1:打开文件“数据 3. XLS”中“某公司4个月电脑销售情况”工作表 步骤 2.在“频率(%)”的右侧加入一列“分组上限”,因统计分组采用“上限不在内”,故每组数据的上限都比真正的上限值小0.1,例如:“140-150”该组的上限实际值应为“150”,但我们为了计算接下来的频数取“149.9”. 步骤3.选定C20:C29,再选择“插入函数”按钮 3 步骤 4.选择类别“统计”—选择函数“FREQUENCY”

步骤5.在“data_array”对话框中输入“A2:I13”,在“bins_array”对话框中输入“E20:E29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用于编制分布数列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每一组的上限. 步骤6.选定C20:C30区域,再按“自动求和” 按钮,即可得到频数的合计

步骤7.在D20中输入“=(C20/$C$30)*1OO” 步骤8:再将该公式复制到D21:D29中,并按“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得出所有频率的合计。

2017统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概述 课题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 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 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 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 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 新授: 一、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 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 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

2、统计学 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 (1)数量性 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 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 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1.大量观察法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 告

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年第二学期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设计报告 组长艾娟红 组员冯利娜 高千 1305 09109 高荣荣 郭祎 韩英 指导教师徐俊杰 年 6 月 26 日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类型 2.了解学生对饮料的关注因素(口味,包装等) 3.了解学生的饮料购买习惯(选择在何地购买,购买量,购买方式) 4.了解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情况(学生在饮料上的消费观念和选择) 5.分析学生在饮料消费上的影响因素(生活费,价格等) 6.为各饮料企业在开发市场时提供市场依据; 二.调查对象是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全体大学生,调查单位是每一个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大学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1.消费类型调查:经过问卷1,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饮料消费的要求和类型。 2.产品调查:经过2题了解产品质量、口味、包装等购买要素对引发大学生群体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 3.购买习惯调查:经过3,4,12题了解大学生饮料购买地点,方式和数量 4.消费情况调查:经过7,8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消费情况(推断总体)。 5.购买因素调查:经过5,2题了解大学生群体购买饮料的最

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项目为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四.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情况调查的实施方案如下 五.数据处理目标 六.费用预算

西安工业大学夏季防暑饮料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夏季炎热来袭,冷饮成为炎炎夏日的必须品。如今的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产量已达1300多万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作为一种饮用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愈加密切。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饮料除了传统的解渴功能,还衍生成多种营养饮品。消费者对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的需求,促进了新品种的崛起。 大学生作为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她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 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三、课程编码:14131082 四、课程性质: 任意选修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36学时。2学分。第六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 1. 贾俊平主编。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文生、吕杰主编。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黎东升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4.段耀主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02年 参考书: 1.高庆丰。欧美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贾俊平、何晓群等主编。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袁卫、庞皓等主编。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贾俊平主编。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th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金融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91年至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环境 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 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13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测算的结果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