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

发表时间:2012-01-19T14:58:41.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1月供稿作者:杨博

[导读]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业性著述。在曹丕的心目中,文学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浅论魏晋之际文学审美思想的变迁

杨博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2。

摘要:曹丕的《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一说,是当时文学自觉意识最主要的体现方面之一,反映出建安文学的慷慨气概与感伤情怀的双重审美性格。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论述文学审美特征的文章,空前的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重要观点,追求形式美和柔性美。从曹丕“文以气为主”到陆机“诗缘情”,汉末魏晋的文学审美思想经历了层层深入的变迁,反映着了社会心理、情感的变迁。最终这一时代唯美主义审美思想走向圆满。

关键词:典论论文;文赋;魏晋;文学审美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而魏晋之际就是“这一大转折的关键的关键,是这一大转折的全面启动时期”(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这一时期,文学审美文化逐渐由社会与伦理名教转向自然与性情,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向自身个性与情感的回归,使得文学由以前的政治工具而真正变为了一种艺术与美。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审美也是一个逐渐的变迁过程。曹丕的创作被刘勰称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文心雕龙·才略》),就是说他的文采具有壮美与秀丽的双重性格;西晋陆机的作品却被后人认为“矫健之气不复存矣”(沈德潜《古诗源》)。这一变迁表现在文学思想理论上时,在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中有具体反映。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业性著述。在曹丕的心目中,文学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文学价值观,突出和拔高了文学本身的地位和功用,对文学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这无疑突破了前人轻视文学的观点,使文学不再仅是汉代作家眼中的雕虫小技。然后,曹丕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是他的文学自觉意识最主要的体现方面。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而致”。他认为“气”大致可以分为俊爽超迈之气(“清”)和凝重沉郁之气(“浊”),每位作家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才情与个性,各自有其本质依据,不可能通过刻意的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比如他在文中提到的 “孔融体气高妙”,又在《与吴质书》说“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是文艺创作中的心理(甚至生理)因素,没有伦理色彩。他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这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观点也是相符合的。

“气”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表示某种物质存在,代表一种能量,推动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动力;具体到人,就相当于引发人生命活动的原始基质。曹丕把“气”确立为文学艺术中的主导地位,他不仅认为文艺创作是个体才情气质的一种自然表现,并且将人的生命气质、个性才情视作艺术的中介与核心。这就使文学的重心从外向型的政治、伦理层面,回归到了内在的个体才情和情感气质领域。这“标志着中国美学第一次真正把理论焦点凝聚在人自身,凝聚在人的生命、个性、情感、气质中。……即标志着对‘诗言志’说的一种超越和扬弃”(《中国审美文化史》)。

从“文以气为主”出发,曹丕又提出了“诗赋欲丽”的重要见解,他把“丽”看作是诗赋区别于其它各类文体的专有属性。这一观点与以往(比如汉代)的文学思想大不相同,在文学艺术审美中,确有开创之功。——“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丽”应是指美好、美丽,是感性上的愉悦,其形式应是和谐美好的,内容上也不是以往那种刻板乏味的伦理教化主题,而是以个人生活与情感、情趣为主。但曹丕在这里强调的“丽”,未必就是柔媚婉约之美,而是更偏重于壮丽、劲健之美,人格以及主体情怀的刚健壮慨,正是鲁迅所说的“华丽之外,加上壮大”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实“诗赋欲丽”的观点与“文以气为主”说所体现的人的自觉和文学内含的生命情感世界,它们之间是前后对应,紧密相连的。一说到“气”,就当然不会是软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较强烈的精神及情感力度。正如刘勰评价建安诗文“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并说曹植之作“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既然如此,曹丕所谓诗赋的“丽”,也是“气”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效应。大致而言,是慷慨气概与感伤情怀的结合。

为什么当时的文学理论和文艺创作会呈现这样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特色呢?因为那个时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传统的时代,动荡纷乱的现实生活让人忧惧恐慌,名教伦理的崩坏令人茫然迷惘,但社会政治信仰的缺乏恰恰使作家开始深入内心,关注人性与命运,从而推动纯粹文学的出现。从来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是生命力受到压抑的产物。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奏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建安作家的诗文创作,正是在表达这种种或嗟怨或号泣或激愤或欢呼的发自灵魂的呐喊。外在的动荡而严峻的社会现实与内在的凄然悲怆的心理现实交织在作品中,产生出独特的审美效果。曹操说:“慨以当慷,忧思难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是一缕挥之不去的忧虑郁结于胸臆。曹丕“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杂诗其二》),何晏“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言志诗》),则是是对生存本身的忧思,生命有限,人生无常,个人命运如浮萍般无根且无依。而曹植的作品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他说:“日月不恒处,人生忽如寄”(《浮萍篇》),“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吁嗟篇》),人只是暂时寄居在世间的孤独过客,人们在宇宙的存在如同风中的沙尘般纷纷扰扰,随风飘荡。在叙述精神恋爱的《洛神赋》中,他隐约的抒发着理想成烟、佳景难追的失落感与幻灭感,以及生命活力被压抑的苦闷。……

建安文学所表现的外在物质现实与内在精神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以及这一冲突所引起的痛感,在西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就显得不突出了,反而被清丽、温雅、工巧的审美格调所代替。著名诗人潘岳尤擅伤秋色、悲华发,其晚年追念爱妻之作,被后人评为“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11)。而比他稍晚的陆机,则更加追求辞藻雕琢,技巧工丽的形式美。陆机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 “诗言志”与“诗言情”的异同文字〖大中小〗)《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诗言志”的意思,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点主要通过诗来表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又曰:“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文而造文也。”“志思蓄愤”指内心之思想、情感及怨愤之情;“为情而造文”的意思是,因为内心积聚感情,因而写诗来抒发。也就是说,“情”在“诗”之前,诗不过是为用来抒发感情的形式而已,此为“诗缘情”是也。由此可见,“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说法既有同又有异。 相同之处: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中,“志”与“情”皆为相同的含义,都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既有人的各种思想、观点,又有内心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怀。这各“志”与“情”通过吟咏,就“发言为诗”。不论“言志”与“缘情”,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写出诗篇。 不同之处:第一,从“志”到“言”,这中间存在一个“情”的问题,而“情”的产生,又要靠外物的作用。“外物”即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情”要先有客观事物的触发、感应才会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即“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而“诗言志”的“志”主要指主观的思想。前者要依靠客观事物才能生情成诗,后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相对来说,两者虽有联系,但前者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后者强调主观思想的表达。 第二,“诗言志”中的“志”本包括思想、情感两方面,但在其流传后世的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历代文人为了“尊儒”而逐渐抛弃“志”中包含的情感部分,歪曲地将“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把情作为正教对立的“私情”,这就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言情”的对立。照此理解,“诗言志”就只能说成“诗用来表达合乎儒家礼教的思想”了。 而“诗缘情”既可以说成“诗因情感而发”,亦可理解为“诗用来抒发情感”,只不过,这里的“情”不再是“思想感情”,而只被认为是“私情”。《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明明是缘情而发,却偏要“止乎礼义”,不符合“礼义”,即使真情实感也是“私情”;能够“止乎礼义”,“情”也变成了“志”,受到赞赏,这就过分夸大了礼义的作用,使诗这种文学作品沦为儒家“礼治”的统治工具,从而削弱了诗抒情的特点。这样,原本在意思上相同一致的“诗言志”与“诗缘情”,由于后代文人理解的偏颇而被分隔,被人为地对立起来,“诗言志”专指以诗

论五言诗的起源_从_诗言志_诗缘情_的差异说起

论五言诗的起源 ———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 戴伟华 “诗言志”是阅读理论的总结,核心为赋诗以言志,其“诗”指《诗经》;“诗缘情”是创作理论的总结,其“诗”指诗体之诗,“诗言志”和“诗缘情”中的“诗”的内涵并不相同。诗歌的发 展经历了《诗》———歌诗———诗三个阶段,“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和五言诗体写作兴盛同步,并且 是针对五言诗的。五言诗发育不是传统的字句演进的过程,而是文人观念的自我突破。五言诗初 始阶段作者疑伪或佚名,五言诗以杂诗为名,都是五言诗不入正体的表现。 关键词 诗言志 诗缘情 歌诗 杂诗 五言诗 作者戴伟华,1958年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 510631)。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二者的内涵及其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内涵演变关系颇为学术界重视,有关“诗言志”之“志”和“诗缘情”之“情”的讨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但是,至今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被悬置而未为人们充分注意并予以探讨,这就是“诗言志”、“诗缘情”两个概念中的“诗”。其实,“诗言志”之“诗”与“诗缘情”之“诗”因提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是不同的。明确二“诗”所面临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阐释对象,有助于深化传统诗学的研究。先秦诗论中,“诗言志”基本上是指导阅读诗歌的理论,包含阅读功能和阅读形式两大主要方面,并形成了赋“诗”以言“志”的传统;而在魏晋诗论中,“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是指导诗歌创作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讨论言志与言情之间“志”与“情”的分合和转换时,也应该将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内容差异分析转换为对于二者体和用的分合和转换的阐释。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思考诗学理论和诗歌形式时,一些问题是不好轻易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学理论是围绕什么样的诗歌内涵展开的?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和魏晋的“诗缘情”如何由不同的价值指向和内涵规定而巧妙地合二为一,为新诗的发展铺平道路?缘此,我们又会发问:中国成熟的诗歌诞生早在西周初年,为何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要到东汉末年?本文试图论述相关的两大问题:“诗言志”之“诗”非“诗缘情”之“诗”,五言诗形成迟缓的原因以及五言诗的产生过程。 一、“诗言志”与《诗》 《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历来被视为诗歌批评的经典之言,其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 ? 4 1 5

大鹅诗词——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文/放歌的鹅 定场诗: 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诗班。轻敲欲引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 啪!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星光诗校相逢! 我是诗校里的一个小学生,我叫大鹅。 如果诗词天地是一条大河,我便是河里的一只白鹅,我游啊游,我多快乐! 在我们五班里,有很多都是我的前辈,有的甚至是亲自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教诲,受之于师,授之于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新同学进步,请老师和大家多指导,多批评!谢谢! 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称为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就不是诗? 为什么呢? 曾有师者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吾曾听而无动,动而不思,人云亦云,何哉?盖因学而不求甚解也。 故今天我们来专门谈一谈“诗言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此语出自《毛诗序》,这一经典文献为“诗言志”一说的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关雎》原文不再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即人的情感的言语表达。即:“诗言志” “诗言志”始出《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指出:历代诗家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 意也,从心之声。志者,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可见“诗言志”广义上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诗歌的本源是在于抒情。而在历史上,所有的韵文都被称为诗。其实不仅仅是诗,从广义上来看,一切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都是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的。 但《尚书·尧典》亦提出“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已显教育之初象。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关检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

诗言志与诗缘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摘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与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并成为“清末三大词话”。《白雨斋词话》作者自称撰述的宗旨是“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以千端,衷诸壹是。非好与古人为难,独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于中,为斯诣绵延一线”(《白雨斋词话》自序),是有意识的针对词坛风尚提出和阐述自成体系的论词主张。《白雨斋词话》不仅因为其面世较早,篇幅丰富,涉及范围最广还因为在词话中形成了系统的词学观——“沉郁顿挫”说,并且以此为评价准则,对历代词人词作加以评析和界定,其观点鲜明,体系完整,这些都是它对后世长存影响的重要原因,可以成为是一部导夫先路之作。 关键词:白雨斋词话;辛词;陈廷焯 i陈廷焯的词学批评论,主要体现在三大块内容中:一是词作政教之论,二是词作雅俗之论,三是词作正变之论。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出陈廷焯词学批评论的内涵与特色,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其对古典词学批评发展的贡献。 清代对辛词的研究与接受大概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个时代,清人的批评之盛,仿佛全部体现在了辛词上,几乎每位批评家都有涉及。ii在清代前期的云间派、西陵词家、阳羡派等对辛词都有许多评论,尤其是阳羡派在创作上还直接取法辛词,为清

词的中兴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清代中期的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还由于词学观之不同,明显表现出对辛词的不同接受趋向和审美评价。而到了晚清,由于陈廷焯的出现,以其独特理论建树,深刻的词学观念,精到的鉴赏品位,把辛疾词的接受和批评一下子带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浙西词派 iii浙西词派是指以朱彝尊为代表,包括汪森、李良年、李符等在内的词人群体,这时期创作的主题由故国之思与兴亡之感转向表现个人愤懑不平的感慨。 浙西词派未形成的前身,以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为代表,主张“词要清空,不要实质”,认为辛弃疾、刘过词过于豪放率易。前期受浙西词派“清空醇雅”论影响的陈廷焯对于辛词的批判有失偏驳,早年他习朱彝尊,推崇姜夔,不满辛弃疾,在提到苏东坡时,iv《白雨斋词话》如是写到:“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昔人谓东坡词非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之,而不究本原之所在。眼光如豆,不足与之辩也。”他认为辛弃疾虽然豪放之气势高于苏东坡,稼轩词却没有苏词的寓意深远,有非常明显的抑扬之意。在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中,辛弃疾始终未能获得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他不满辛词中的豪放、明白、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汇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导入 1.复习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特定诗歌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古典诗歌欣赏的第二层境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置身诗境 (一)何为“置身诗境”? 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1. 概念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例: 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进入例句联想。)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北宋苏轼《江城子》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以“梧桐”为例: (动图示范过程)讲授法讲授法

解析: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作者:付珊珊 学校:年级: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定稿日期: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付珊珊 2013年8月 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情感志情合一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的两大诗歌美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我们追溯这两种说法的源头,并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言志说”和“缘情说”的渊源 总所周知,“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现今可看到的典籍中,最早把“言”与“志”联系起来并放在一起的,应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曰:‘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文子: 诗以言志。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载,郑国宴请晋大臣赵孟,席间郑国许多大臣赋诗赞颂晋人,惟伯有赋《庸风·鹑之奔奔》,以“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句,借机表达对郑围国君的怨恨。郑臣赵文子说:“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言志”的关系。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隐居者,诗人自指。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 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 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 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 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

诗言志

“诗言志”与“诗缘情”考辩 宋祖建(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过大量的讨论,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下面我们追溯这两种说法的源头,并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言志说”和“缘情说”的渊源 “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在此以前《文赋》涉及“诗缘情而绮靡”一语者,多论“绮靡”二字。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关系考辩 关于“诗言志”与“诗缘情”两者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有着质的不同。如朱自清先生在其《诗言志辩》中把“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比较,认为“诗缘情”一语指明了诗歌吟咏个人感情之特征,而“诗言志”则将诗与政治教化或人生义理相联系,故两者“到底两样,不能混为一谈”。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张少康、刘大杰等先生。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缘情”与“言志”并无本质的不同。持这一观点的有徐公特、毕万沈等先生。徐先生说: “就陆机言,他并不排斥言‘志’。在陆机笔下‘情’与‘志’多见混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being in the poe tic state,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feeling"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下为小泰收集到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借鉴里面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哦!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

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 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 读精思子自知。”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 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 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 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 歌的意象。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我将诗中的“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一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 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 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制作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自如贯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找准诗歌意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 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8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 单元学习要点: 1、诵读 2、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 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4、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要在鉴赏本诗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等文学常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作好知识的积累。 5、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 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检查预习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本单元知识点梳理 学生归纳整理笔记。 教师提问: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缘情

“诗缘情”综述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理论,“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在他的《文赋》中提出的。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评:“《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六朝之诗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陆机这一诗说的影响力和开创性于此可略见一斑。其理论打破了“诗言志”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此理论内容的阐述与评论,此理论的研究概括以及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来对诗缘情理论进行总结和综述。 一、陆机“诗缘情”理论的内容的阐述与评论。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在此以前《文赋》涉及“诗缘情而绮靡”一语者,多论“绮靡”二字。 魏晋之际,封建思想支柱的儒家思想丧失了其统治地位,人们动摇了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信仰,崇信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玄学思想。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文学也走向了自由,即从儒家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再“发乎情,止乎礼义”,开始大胆地率性而为,任其自然,文学创作主题由宣扬政治教化变

为抒写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文学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即从“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化,要求自由抒发创作主体的感情。 自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缘情说”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又因为“缘情说”与诗论开山之祖“言志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遂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不仅古人对这一问题存有争议,现代学者也论之颇多,观点亦有分歧,简言之,大致有二。 一是:“缘情”与“言志”不同。“缘情说”意味着中国诗歌由“言志”走向“缘情”,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朱自清语:“即如诗是言志的,陆机却说‘诗缘情而绮靡’,‘言志’其实就是载道,与‘缘情’大不相同。陆机实在是用了新的尺度。”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张少康先生、刘大杰先生等。二是:缘情”与“言志”并无本质的区别。持这一观点的有徐公持先生、毕万沈先生等。 其实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与“诗言志”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关系。“诗缘情”虽没有和“止乎礼义”相提并论,但陆机主要是从诗歌的文体特点而言,强调了诗歌的个体抒情性和文体审美性,纠正了汉儒过分强调诗歌教化作用的偏向,它并不具有反对“礼义”的内涵,这与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庸儒术,非礼不动”是一致的。因此,“缘情”说是“言志”说的延伸和发展,它们既相异又相通。 二、近代学者对“诗缘情”理论的研究过程的概括总结 “诗缘情”这一传统诗学理论范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端和奠定基础之时,并没有获得不同凡响的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 编制:殷盛雯审核:___________ 20XX年11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 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 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女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另寸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 的词修饰后,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桥是 __________________ ,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汝溪中学:李勇 1、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杜鹃磁针-------------------------------------------------坚贞 ?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2、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分析: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