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是痛苦。

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

人类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

苦恼和死亡是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制造了一条迷路,虽然人们希望离开它,但却相当困难。

纵使有一千人生活在幸福和欢乐之中,但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免于不安和老死的折磨,我们就不能否认痛苦的存在。

灾祸的发生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短促,但短促岂非正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统统摆在他的眼前,他必然会大吃一惊,不寒而栗。

人是必须靠面包和娱乐的,倦怠,亦与饥饿相同,常有使人趋于放纵不检之虞,所以常被作为预防灾祸的对象。

意志愈是激烈,则意志自相矛盾的现象愈是明显触目,而痛苦也愈大。

无边的世界到处充满痛苦,在过去无穷,在将来无穷,那是他体会不到的,在他看来甚至只是一个童话。

一切痛苦始终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

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

在人的心理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根性上原是与痛苦同在的。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厌倦;若远离了厌倦,我们便又会靠近痛苦。

富有家庭的年少子弟继承了大量的财产后,就尽情挥霍,究其原因,无非是心灵空虚,对自已的生存感到厌倦。他来到这个世界外表是富有的,内在却是贫穷的,他唯一无望的努力便是用自己外在的财富来弥补内在的贫穷,企图从外界来获得一切事物,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努力的要使自己成为大卫王。

贫穷和困乏来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所以,当下层阶级无休止地与困乏也就是痛苦挣扎时,上流社会却和“厌倦”打持久战。

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如果人生当下和直接的目的不是痛苦,我们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败,而事实上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败。

每一个人的不幸,似乎是一种特殊的事件,请问世界上有谁没有特殊的不幸,将许许多多特殊的不幸归纳在一起,难道世界的规律不就是普遍的不幸!

我们所经常遇到的痛苦,常比我们所想象的痛苦,只有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才真能了解它的痛苦会令人深到什么程度。

就人类的命运来说,他们几天不是生活在黑暗日子中呢!

在现实上我们存在的痛苦,却无时无刻不受着时间的压力,它就像一个监工一样,手拿着鞭子不让我们有片刻的喘息。

透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

们可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由于内在的空洞,人们寻求社交、余兴、娱乐和各类享受,因此就产生奢侈浪费与灾祸。

穷人所要忍受的是痛苦,富人所煎熬的是厌倦,谁能说厌倦不是痛苦。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说,如果说别人对他有所妨碍的话,还要杀害别人。

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

普通的报仇是以看到自己加于仇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所受到的痛苦。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都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

舒展慢调在柔调中达成最高痛苦的表示,成为最惊心动魄的如怨如诉。

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

只有长期的痛楚才会成为过分巨大的痛苦。

造成不幸的是盲目、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

不管自然如何安排,不论幸运是否曾降临你身上,不拘你是王候将相或贩夫走卒,不管你曾拥有什么,痛苦仍是无法避免的。

苦恼总在现在中占领一个位置,若移去现在的苦恼,从前被拒绝在外的其他苦恼必定立刻乘虚而入,占据原来的位置。

人们虽为驱散苦恼而不断地努力着,但苦恼不过只换了一付姿态而已。这种努力不外是为了维持原来缺乏、困穷的生命的一种顾虑。

要消除一种痛苦本就十分困难,即使幸获成功,痛苦也会立刻以数千种其他姿态呈现,其内容因年龄、事态之不同而异,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野心、贪婪、病痛等皆是。

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即使想象起来亦足令人不寒而栗的大不幸,一旦降临实际上的生活,从发生以至克服它的期间,我们的全体气氛并未有任何改变;反之,获得长期间所急切等待的幸福后,亦不会感到有何特别的愉快欣慰。

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反之,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它的目标。

正如努力的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人生的路途崎岖坎坷,充满荆棘和颠簸;肉体生命的死亡经常受到阻塞,受到展缓,使我们的精神苦闷不断地往后延伸。

如若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充满悲惨与痛苦的世界中,我们究竟能求得什么呢?每个人到头来除了自己外原来都是一无所得啊!

这个世界就是烦恼痛苦的生物互相吞食以图苟延残喘的斗争场所,是数千种动物以及猛兽间的活坟墓,它们经由不断地残杀,以维持自己生命。

人类是应该悲惨的,因为人类所遭遇的灾祸的最大根源乃在人类本身,“人便是吃人的

狼”。

痛苦,唯有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回忆那些比我们自己的痛苦更大的痛苦,会有镇静和止病的作用,看到别人的痛苦景象会使自己的痛苦减轻。

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

一个人不仅可从自由意志的探求而认识世界的痛苦,亦可因自己切身、过度的痛苦经验,而获得解脱。

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

在任何一种困难使我们的忧惧超乎寻常的时候,突然回忆到过去和遥远的情景,就好像是一个失去的乐园又在我们面前飘过似的。

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

既然世界到处充满着痛苦,人从生命的欲望产生痛苦,痛苦既与生命不可分离,我们若把痛苦看作一种偶然和无目的性的事件,人的荒谬也就莫过如此了。

一切痛苦都是由于我们所要求、所期待的和我们实际所得到的不成比例而产生的,而这种不成比例的关系又显然只在人的认识中才能有,所以有了更高的解悟就可以把它取消。

无论是从效果巨大的方面看,或是从写作的困难这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 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 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从《红楼梦》看人生的三种悲剧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红楼梦》里性格悲剧最明显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但是如果她收敛一下也算不得晴雯了,如果她屈服一下也算不得是鸳鸯了。性格的悲剧就是在别人看来,你只要稍微变退一步就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了,看似命运就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造成的悲剧也完全是咎由自取,然而他们根本就无法了解,就是这一点变不得,就是这一步退不得。很多先圣前贤志士仁人的悲剧都有这种性质,性格,是他们坚持人之所以为人,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底线。 第三种悲剧其实是人类本身的悲剧,只要是个人都逃不掉的,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感受到。出生了,做人了,这本身就是个劫数。从来都见人哭着出世,却不见人笑着离开。首先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和地方,这种悲剧也只能用“无可奈何”四个字可以解说,比如汉武帝感叹李广的“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比如阮籍登上广武山楚汉争霸旧址,慨然而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如陈子昂幽州台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比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比如宝玉初会秦钟时恨自己为什么要生在公府侯门之家。其次就是人身处宇宙间的那种孤独,极力想靠近,然而最终却无法沟通,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行星,人和人根本上是隔绝的,冰心在《春水》中说“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宝黛的爱情中我们看到,就算两个人是相爱的知己,然而真到心灵相通彼此懂得的地步有多难,即使是两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仍是有不断的误解矛盾和隔膜,仍是有顾影自怜无人解惜的时候。人类依赖于亲情爱情友情,本来就是想打破这种天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孤独,然而最后却徒劳地发现,人与人之间越接近,越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无可消解的孤独。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

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 观主义意味 文化纵横谈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 —— 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张>---7~ "这个时代再没有荣誉的桂冠可以送人了,它的赞美是猥 滥的,它的责备也没有什么意思."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 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 出来."在这梦幻般的现实中,我们,阿童尼一般"没有死,也 没有睡,他不过是从生之迷梦中苏醒",活人迷于恶梦,像尸身 一 样在腐蚀着.我们没有所悲正如我们没有所喜,这一切,归 结至此,而或它还将延伸,也不过是一场虚无. 那么叔本华如何被合理的推崇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 一 呢? 一 ,关于意志的论述 在继"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叔本华指出了"世界的本质 是意志",而意志实际上就是意欲,是一种生存意志,生命意 志,在第四篇中叔本华做出了其间必要的转换:"意志既然是 自在之物,是这世界内在的涵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 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映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

可分离地伴随着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t~JL有意志,!I~JL就会有生命,有世界.所以就生命意志来说,它确是拿稳了生命的;"作为处于主客体形式之外的意志,它不服从于必然的根据律,而正是这同一个意志,它又在不停地分裂,"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便是欲求,欲求 就是痛苦."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我们在叔本华的着作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感到人生的痛苦,无休止的烦恼,生存空虚, 以及没有任何希望的未来. 这是因为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处于缺乏,所 以也就是处于痛苦. 正如叔本华所讲,"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意志必须以自身饱自己的馋吻而产生的,因为除意志之外,再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了",而它呢,却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 难都是从这里来的这意志便决定了苦痛的人生. 二,人生哲学 现在我们都已认识到自己的现象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意 志,我们的现象既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又是由于这行为的不变底本,意志虽不是行为的原因,然而意志却决定着行为,于是, 我们也不得不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这是因为,生存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求和渴望,"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要追求一种欲望并得到满足,就会遭遇种种烦恼和痛苦.一种愿望与欲求得到实现与满12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2016-01-15同道学园 叔本华,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之一。他主要持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 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 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 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的悲剧创作虽不如古希腊的悲剧那样繁荣,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时的文论家针对时弊,提倡文治统一和崇高的文风。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他的悲剧宣扬人文主义的“自由”、“博爱”的思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莎士比亚的悲剧突破了“三一律”原则,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十七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思潮首先在法国兴起,这一时期的悲剧理论特征是: 一、崇尚理性,主张理性战胜情感。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在他的理论中强调: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公民的义务战胜个人情感;悲剧情节可以虚构,但必须具有可能性;悲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而教化则寓于快感之中;观众欣赏完作品后应是清醒的,而不是迷狂的。 二、艺术上崇尚和谐、典雅。高乃依认为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严肃的事件。他还认为悲剧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帝王将相。 三、悲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悲剧理论家把“三一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严格地遵守。布瓦洛将其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英国古典主义后期代表作家约翰逊没有简单地接受“三一律”,而是仔细分析,对其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

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恰恰导致了叔本华走向了唯意志论主义,体现在人生伦理层面上为人生痛苦论。人生痛苦论不仅是伦理上的,并且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无穷的意志产生无尽的欲求,无尽欲求的无法真正满足产生痛苦,三者成连环的闭合状态,即是叔本华所谓的人生来痛苦理论依据。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②人的本质在于痛苦,其本源在意志的无止境,其特点在于欲求本身非满足性,所以人生来就是来受苦的,这是从意志推论出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痛苦的结论。任何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二、电影《夜宴》的人物形象设置凸显了叔本华唯意志悲剧观的精髓(一)无鸾:塑造忧郁太子形象对人生痛苦论进行正面解读影片《夜宴》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影片中的悲剧主角所赎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所犯下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电影《夜宴》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并将其塑造得合情合理,更加突出了意志同自身矛盾冲突的悲剧本质。叔本华的悲剧观从本质上反映出意志同人自身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意志以同自身的天然分裂来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的理所当然,借以唤醒人们对生存意志的否定,而采取顺从、退让的态度,心甘情愿地赎那与生俱来的原罪。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权利斗争异常惨烈,政治手腕强硬、果断坚决的人物才能在复杂的朝廷争斗中存活下来,而影片把太子无鸾设置成与主流权力斗争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他深受中国古代伦理纲常思想的制约,使得其忧郁和软弱的性格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太子无鸾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也就是女性的象征。“无鸾”这个名字饶有趣味,且隐含隐喻,预示着他本身就是一个忧郁软弱的人物。当父皇迎娶自己心爱的人婉儿时,他没有反抗,也无法面对情人成为自己母后的事实,于是隐遁在吴越竹林里习武弄歌,实则消弭意志。三年后,他的叔叔“杀父娶母”,婉儿再一次被夺走,他也没有实际行动,采取了顺从和退让的态度。软弱又阴沉的太子内心是复杂和挣扎的,比如他曾去市场找毒药复

【西方文论】悲剧理论各时代归纳

古代文论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⑵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1)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2)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a. 他认为每一悲剧必含有六种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b. 情节最重要,性格次之。在一出悲剧中,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说”. c.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情节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完整性;第二,有一定长度: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律”,并把它当作一条普遍的、永恒的创作准则严格地遵守。第三,一致性(部分与整体);第四,普遍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偏重于写一般(普遍性),而历史则偏重于写个别(特殊事件)。 d. 好的情节还应包括三大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 “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 e.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悲剧人物应如常人一样或高于常人,他因犯错而由顺境转入逆境。 f. 在悲剧的效果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a. 他推崇“合适”原则, 即叙述要切合题材,各种诗体要有其恰当的用途,不能混用;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要适合年龄;形象的整体上要统一、一致。 b. “寓教于乐”。这是柏拉图教化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综合。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1)意大利:卡斯特尔维屈罗。 a. 他最系统、最全面地阐释了“三一律”。即“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这一思想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盛行,在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长的时期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并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只能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子,那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而要避免不很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现在的时间包含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唯独就在这一时间,因为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的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 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将来, 我们的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已经变成了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 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 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 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 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 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 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1]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 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本源, 意志 又是盲目的、不可满足的欲求,欲求和挣扎便是人的全部本质。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叔本华这一悲观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少不了受到前人及宗教的影响。 (一)内因。 叔本华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他哲学形成的内因所在。叔本华从小就比较孤僻、

《悲剧对哲学的影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对哲学的影响 悲剧与哲学有关系吗?许多人会大惑不解地问。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天才,使得悲剧成为古希腊最繁荣并且对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艺术,此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和声誉。 古希腊悲剧对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有什么影响,从保存下来的文献中看不出来。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是,在古希腊悲剧衰落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位哲学家对悲剧作过严厉的批评,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对悲剧作过较为客观、平正的研究。 不过,不管古希腊哲学家是怎么评价悲剧的,悲剧艺术并未随希腊悲剧的衰落而消失,而是继续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古罗马悲剧,以莎士比亚悲剧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悲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以伏尔泰、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悲剧,以雨果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悲剧……最为重要的是,悲剧以最强烈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诸如喜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小说等等都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某种悲剧意识,把自己提高到某种悲剧高度,以至人们开始把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称之为悲剧性艺术,以至悲剧和悲剧性成为一种艺术精神,成为一种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不仅如此,悲剧的影响进而从艺术领域转入生活,也就是说,人们开始用悲剧的眼光来打量和评价生活,以至人们把与悲剧中的事件相仿的社会生活事件叫做悲剧性事件,而把与悲剧中的人物相仿的实际生活人物叫做悲剧性人物。至此,悲剧和悲剧意识不仅仅进入了美学的殿堂,而且直逼哲学的大门并且发出了猛烈的叩门声:哲学不正好是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和世界的学说吗?现在悲剧和悲剧性、悲剧感、悲剧意识、悲剧知识和悲剧精神已经由悲剧艺术和悲剧性艺术进入生活、进入存在领域了,那么,悲剧性不应该成为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吗?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不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意识、哲学精神吗? 事实上,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感受到了悲剧和悲剧性艺术对文化和生活的这种广泛的影响,于是,他们纷纷从自己的哲学出发对悲剧做出某种解释,休谟、柏克、狄德罗、莱辛、谢林、黑格尔、施莱格尔、叔本华等人都建立了自己关于悲剧的理论。然而,他们只是让自己用自己的哲学去解释悲剧,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从悲剧的视角出发、用悲剧的眼光来解释哲学。在黑格尔那里,悲剧仅仅是美学即艺术哲学所扬弃的一个环节,当然更不可能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叔本华似乎在自己的哲学中给了悲剧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仅次于音乐),然而不幸的是这是由一个误会造成的,即他把悲剧误解为悲观主义,或者说把悲观主义误解为悲剧,认为悲剧是一种劝人放弃、让人听天由命的艺术。他与悲剧哲学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但实际上却隔着万丈深渊。 (节选自王江松《悲剧何以成为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