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咸阳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咸阳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咸阳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咸阳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咸阳是我国着名古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咸阳地处渭河、泾河流域,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农业始祖后稷,就曾在此教民稼稿,“务耕农种、行地宜”,至今武功县仍有“教稼台”遗址。

自秦孝公(公元前350年)始迁都于此,咸阳因“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中间经五代秦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144年。当时其管辖范围非常广大,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关中乃至陇东等地。封建制度确立后,咸阳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直道和驰道,同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一直为长安门户、京畿要地,为丝绸之路西行第一站。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咸阳历史大事记——

【孝公迁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境内)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今咸阳市渭城区境内),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自此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都共计144年。

【商鞅变法】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后,商鞅为了取信于民,曾在咸阳城阙前树木征信,宣布旨在强国的改革活动,制定了一系列奠定秦国走向富强的商君之法。秦孝公逝世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商鞅被车裂于咸阳。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在咸阳编写《吕氏春秋》一书,汇集先秦各派学说,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该书共26卷,160篇,以儒、道思想为主,兼有法、墨、名、农及阴阳家言,也涉及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知识。书成后,吕不韦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凡能增删或改动一字者,重赏千金。“一字千金”即典出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加冕亲政以后,坚持不懈地进行旨在统一中国的战争,经过近10年征战,相继灭掉“战国七雄”之六,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为了加强政权,嬴政废除分封诸侯的旧制,自称始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文化上统一文字,形成以小篆为范本的标准文字。

【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文武百官及70余位博士。宴席上群臣争议分封,众儒生借古讽今,非议朝廷,秦始皇准允李斯建议,除保留秦国历史及卜筮、医学、法令等书籍外,其余一律焚烧。次年,秦始皇下诏求贤,但因有人非议始皇帝的政策法令,遂设计坑杀了460余名方士和儒生。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首开思想文化专制的先例,为历代帝王所效仿,极大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其恶劣影响至今未能根绝。

【刘邦灭秦】公元前209年,秦王朝暴政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率文武百官投降,秦朝灭亡。

【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冬,西楚霸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掉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掠取财货珠宝,纵兵放火焚烧秦国宫室,大火蔓延达3个月之久,都城咸阳化为焦土。

【浅水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入主长安城的大唐政权同盘踞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的西秦政权之间在浅水原进行军事决战。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出击薛举、薛仁杲父子所率30万兵马,开战初始,唐军惨败。后薛举病死,李世民亲任元帅,诱敌出兵激战。李世民乘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率兵杀入敌阵,内外夹击,薛军士卒大溃,薛仁杲被迫率众投降。浅水原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修建昭仁寺,刻石立碑,以悼亡灵。

【马嵬兵变】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在叛军攻克潼关之际,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及少数近臣西逃。车驾行至马嵬驿(今兴平市马嵬镇)时,护驾将士因平素怨恨杨氏兄妹祸国而发生兵变,杀死杨国忠。玄宗被迫将杨贵妃缢死于路旁祠下。此处尚有杨贵妃墓供后人凭吊。

【宏道兴学】明弘治七年(1494年),王承裕在三原创办宏道书院,其教学宗旨是明纲常之道,知能其之理,主要学习儒家知识,广泛涉猎典章制度。进入清代,由于乡试定期在三原举办,陕西学政亦驻扎于此,宏道书院发展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旗帜,曾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清末,这里成为培养维新志士和革命人才的熔炉,井勿慕、宋向辰、李元鼎、徐朗西等皆出于此。后改名宏道高等学堂,传播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输出留学人才,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范紫东、张季鸾、张奚若、茹欲立等人才。

【味经维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泾阳创建味经书院。课程初以儒学经典为主,1885年开设求友斋,教算学、地理、天文等。后革新课程,尤重算术与时政,以图教育救国。1890年,设复织机馆,兴纺织,开实业风气。甲午战争后,于1895年设时务斋,为陕西最早的维新组织。从此味经书院不但大开西北新风,亦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云阳改编】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团结抗日,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决定将红军总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随后朱德总司令从延安来到红军总部所在地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主持红军改编工作。改编结束后,朱德总指挥率领八路军官兵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创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2年,国民党中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方案,同意筹备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右任、杨虎城等亲自踏勘地形,选择武功县西原周人始祖后稷教稼之区为校址,成立学校;之后又有农林牧院系纷纷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1985年西北农学院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现为国家重点大学。

【修建泾惠渠】1922年,着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开始筹划泾惠渠工程,组织测量队勘测渭北地形,并写出《引泾论》、《再引泾论》、《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等论着。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陕时,支持他的建议,兴建了泾惠渠工程。

【创建西藏公学】1958年正式开学,是西藏设在内地的一所高等学府。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为西藏培养了万多名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