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

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杨向荣①

摘要:文化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这种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中,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是要实现文化与社会学的简单嫁接,而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学为核心的极具张力的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在这个张力场中,跨学科性、审美性与批判性是其独特的理论品性。文化社会学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意义给予阐释的向度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由于过于注重实证考察而导致的现实阐释层面上的理论缺失。

关键词:文化社会学;理论浮现;理论渊源;理论品性

在20世纪后半叶,许多颇具影响的社会理论家看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关注文化及其有关问题,才能以明确的姿态推进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对这些理论家来说,我们应当关注在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的社会化效应时所使用的种种批判性、思辨性和审美性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向度。确实,近年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新范式,文化社会学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现象。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在知识界的讨论非常热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也慢慢把研究重心从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转化为对特定的涉及文化和美学现象的文化社会学考察。尽管在当前的学科分类中并没有规定文化社会学的学科,但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把文化社会学当作目前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学科交叉、整合的领域,并寄希望于文化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带来新的理论突破。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表示出担忧,在他们看来,文化社会学理论本身的合法性就有疑问,而且,文化社会学研究正在使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丧失其社会性。当然,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社会学研究确实隐藏有非社会学化的潜在危机。然而,对这种担忧,也许我们可以从反向度的两个层面来加以考察,那就是:认为文化社会学导致了社会学研究的非社会化,这主要是基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以及学科边界的消解而产生的担忧。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即当下学科分化的层面来看,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就是对传统社会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的一种反思和挑战。因为当下的学科分化与整合已是不争的趋势,在这个方面,文化社会学向社会学的融入就不仅仅只是对传统社会学学科独特性和学科边界的取消,而是为当前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学术增长空间。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文化社会学的提出,理论渊源及其理论视阈展开思考和讨论。

一、文化社会学:理论浮现的古典渊源

一般来说,文化社会学往往被理解为对文化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克兰认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社会学之所以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一种世界观的改变,“在这种世界观的改变中,一些国家的发展状况共同促成了一个有利于此类研究的强有力的运动。其他的一些学科和一些来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文化社会学的新观点,前者如人类学(特别是克利福德·吉尔兹的著作)、历史学、政治科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以及种族研究等等,后者如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理论、英国文化研究小组,以及英国的科学研究等”。①而且,在克兰看来,

①①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的关联研究”阶段性成果(10CZW00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考察”阶段性成果(11A126)

作者简介:杨向荣,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1105)。

[美]克兰:《文化社会学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挑战》,载[美]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今天的文化几乎全都体现和构成于作为明确的社会建构或社会产品的文化。换言之,就是体现和构成于记录在印刷物、胶片、人造物或者最近的电子媒介上记录的文化。因此,新出现的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诸如信息、娱乐、科学、技术、法律、艺术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记录文化。对克兰来说,如果我们不分析记录文化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影响记录文化内容的各种因素,我们就不能理解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作用,而文化社会学的特性功能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也就无法展现。此外,文化社会学关注当下愈益普遍的多元文化处境中的现象与问题,而不是仅仅阐述文化在社会当中所担当的角色。

其实,这种为了回应社会生活中文化生成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产生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在古典社会学时期就有其理论渊源,这主要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了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如齐美尔和韦伯。

在欧洲的古典社会学家当中,齐美尔最为关注个人社会化的文化意义。斯温伍德认为,“在所有的古典社会学家中,只有他真正把现代文化作为其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题旨。齐美尔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绝不亚于经济。社会学的使命,在齐美尔看来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下面建构一个新的层面,而其中文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①卢卡奇也曾说:“韦伯、特洛尔奇、桑巴特的文化社会学虽然在方法论上与齐美尔保持距离,却不可能离开齐美尔所奠定的基础。”②在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开拓上,齐美尔通常被视为文化社会学的创始人。齐美尔的作品往往根据社会学阐述现代性文化的能力,来确证社会学的范围和各种阐释的可能向度。齐美尔宣称,自己在方法论上倾向于社会互动当中偶然、具体、短暂易逝的东西,倾向于与客体结构相对的主体经验。因此,在齐美尔的社会学分析中,他致力于研究现代文化中的一系列新现象,如时尚、冒险、游戏、博览会,等等。在其现代性的诊断中,个体和群体的现代性心理感性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制度的形式结构,特别是关于货币与现代人形象的社会学剖析,成为齐美尔文化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支撑。齐美尔关于“游手好闲者”的现代性剖析,对后来的阿多诺和本雅明影响很大,也开创了现代人形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之先河。而且,齐美尔文本的印象风格,以及他对追求完善结构和总体说明的社会学所持的怀疑立场,避免社会科学传统上刻意追求的抽象方法,也让批评家们震动不已,齐美尔也因此被视为某种特定的后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驱。此外,齐美尔把有关文化悲剧的诊断扩展到货币的文化研究,把货币作为一种加剧了生活的物化的文化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齐美尔代表了马克思、韦伯和迪尔凯姆理论的极致化,在他的作品中,商品化、理性化和异化这三项社会学主题的文化剖析,奠定了文化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文化社会学的剖析路径在另一位古典社会学家韦伯那里,则体现为对现代性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应当说,韦伯的许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齐美尔的影响。韦伯与齐美尔的学术兴趣有大量相似之处,他们都关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命运,而且在思想来源上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分析中也有着很多的相似处:都长期生活在柏林,深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市生活经验的影响;对现代文化的诊断都带有尼采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色彩;都注重从心理主义的角度来解释和剖析文化现象;都强调文化与社会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都关注女性文化。对此,斯卡夫在研究中认为,都市风格、都市生活、劳动和职业问题、宗教命运、生活的伦理和审美转向、对“铁笼”生存中的自由个性的期待,以及随着资本主义文化而产生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等等一系列现代性问题,都促使韦伯与齐美尔走到了一起。③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关于现代性的文化“祛魅”和现代理性主义的文化社会学剖析。④与齐美尔一样,韦伯同样对现代生活的理性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韦伯所关心的是宗教“祛魅”之后理性化社会的制度转型和科层表现。对韦伯而言,虽然他也曾对理性主义所带来的科层制管理表示过担忧,但他主要还是肯定现代社会中的这种理性主义。韦伯认为,现代性的理性过程,一方面导致了宗教的“祛魅”,使个体从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神学光环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个体自由;但另一方面,理性化也使现代生活变得更为高效,使管理变得更为井然有序。只不过,韦伯主要强调外在的社会过程对个体的控制,而齐美尔则主要强调内在的文化过程对个体的控制。

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

①②③④A.Swingewood,Cultural Theory and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London:Macmillan Press,1998,p.23.

转引自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03页。

L. A.Scaff,“Weber,Simmel,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Sociological Review,Vol.36,No.1,1988,pp.1 30.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42 143页。

齐美尔与韦伯所开创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对后来的很多学者影响很大,如卢卡奇、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沃林、比格尔、凯尔纳,等等。在齐美尔的影响下,青年卢卡奇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学向文化社会学的转变。不仅是卢卡奇,本雅明对现代生活各种特定形式和现代性碎片的文化社会学剖析也大多源自齐美尔。和齐美尔一样,本雅明也密切留意现代生活中的附生碎片现象,留意大众文化中那些典型但总是短暂即逝的碎片化经验:人群、街道、购物、女性和时尚,等等。本雅明曾把自己描述成为一个“破坏型性格的人”

,在他看来,现代性就隐藏在这些被拼贴成瓦砾般的生活碎片中,而他的任务就在于将这些历史废墟上的碎片缝合并展示出来。正因为如此,本雅明宏大的“拱廊桥计划”俨然就是一部现实生活碎片的展示,从时尚、女性、居室到街头闲逛者,几乎无所不包。

可以认为,齐美尔和韦伯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所具有的魅力,在于它赋予社会以文化和审美关注,而这种关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与社会理论中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二、文化社会学:理论浮现的当下资源

康诺尔指出,在文化社会学的阐释语境中,“文化从作为一种社会学的考察对象,转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的’或美学的社会学关注形

式”

。①可见,文化社会学家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而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

文化研究源于法兰克福学派,而真正的奠基是英国的伯明翰学派。随后,文化研究涌入美国学界,受到一大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如詹姆逊、赛义德、斯皮瓦克、米勒等等。这批学者一方面使文学理论研究从精英的文学阐释域走向了跨学科的文化阐释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学研究的政治问题域,如邦内尔和亨特所言

,“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依赖于一系列阐释范式并且从根本研究支配的问题,

即权力的主张”

。②而格罗斯伯格则认为,文化研究应当采取一种将抽象性与基础性分析相结合

起来的强有力的方式,将理论政治化并将政治理论化。文化研究应当关注组织性结构中的矛盾,关注这种组织性结构与日常生活和文本性合为一体并与政治经济的盘根错节所产生的内在冲突。此外,文化研究还应当拒绝任何反对研究生活与

消费的观点。

③但由于文化研究的这种理论兴趣取向,它的兴起也引发了传统学科研究者的恐慌。在他们看来

,“由于文化研究似乎占据了1960年代英国社会学的空间———由于其激进的反精英批判,对霸权力量造成了某种刺激,这就引起了传统学科和社会学家们的敌意,他们认为,提升大众(或至少其中的一部分)

的品味

是人文学科神圣的职责,其方式是灌输一系列从

日常生活中仔细剥离的那些神圣知识”

。④无疑,文化研究的出现对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它引发了当下社会学研究新的理论域的生成。然而,文化研究的深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桑塔格认为,文化研究兴起使我们不再有大学,而只有政治正确的庙堂。而所谓文化批评的实质内容则是一种由伪马克思主义、伪女性主义以及各种法国/海德格尔式的时髦东西所

组成的奇观。

⑤凯尔纳也指出,随着文化研究的后现代转向,文化研究已经失去了其源初批判锋芒,堕入后现代文化民粹主义的泥淖。笔者认为,桑塔格、费瑟斯通和凯尔纳的忧虑在于:文化研究过于政治化必然会导致削弱自身源初的现代性批判锋芒,使文化研究为统治阶级制造舆论,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附庸。

基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危机,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展现了其可能性。文化社会学更像一种复兴的文化研究,它跨学科的理论兴趣弥补了文化研究过于政治化而导致的理论缺失。文化社会学跨学科的理论计划涉及了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和其他相关的批评方法,并合并了经验研究、理论、批评和审美实践。文化社会学也涉及当下的新兴领域,它探索传媒、政治和相关审美力量的展现以及相应的受众抵抗策略。而且,文化社会学对新的理论冲动开放,并随时准备开拓新主题,特别是在后现代的文化实践中,文化社会学对新的文化空间、图像形式和影像经验表示出极大兴趣。

此外,文化社会学与当下社会理论思潮的兴

思想战线

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

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杨向荣★

①②③④⑤[英]康诺尔:《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科学》,载[英]特纳《社会理论指南》

,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1页

。[美]比尔纳其

:《超越文化转向》之引言,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L.Grossberg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Essays in Cultural Stud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97,pp.4 9.[美]米勒:《何谓文化研究》,载[美]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美]布鲁姆

:《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页。

盛也有相当密切的关联。特纳认为,社会理论并非简单地指称社会学理论,社会理论是一个涵括了有关现代社会中社会范畴的总体性质的概念。基于这一语境,文化的社会理论研究日益成为新

的理论增长点。

①与特纳相呼应,瑞泽尔认为,社会学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学院化的、制度化的研究,它所具有的科学主义、基础主义、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和偏激性,使它失去了对生活的敏锐反应和深度思考。基于此,文化社会学的出现

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顺着特纳和瑞泽尔的阐释,笔者认为,社会理论绝非对社会文本的纯粹社会学关注,而是强调对现代社会性质的总体文化意义的关注,可以把社会理论看做是对现代性社会的一种反思,可以看做是针对确定现代性形貌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的兴起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理论的立足点在于对华而不实的“理论”的拒绝与批判。华而不实的“理论”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的自我指涉与自我关注形成了理论阐释的封闭式循环怪圈,而其仅有的社会关注也往往局限于情绪式的诉说和表态式的判断,而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入挖掘与分析。而社会理论所要避免的是文化理论对社会理论的主宰,其最终目的是要使社会学更具有文化的色彩,从而使文化研究更具有社会学和美学的色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理论思潮的出现为当下文化社会学的浮现提供了理论上的学理支撑,而文化社会学的诸多阐释向度也都可以在社会理论的思潮中找到其理论的共生资源。

三、文化社会学:理论浮现的独特品性

如上所述,文化社会学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与社会学的叠加,而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学为核心的极具张力的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在这个张力场中,跨学科性、审美性与批判性是其独特的理论品性。

首先,文化社会学集结着诸如社会学、美学、人类学、艺术学、政治学等学科,从而打破了这些单一学科的界限,呈现鲜明的跨学科性。费瑟斯通指出,随着当下消费文化的蔓延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学跨界现象的产生,宣告了曾经单一和孤立的文化领域的终结

。“这是一个‘跨越边界’的例子,先前封闭的文化形式轻易地穿过

了曾一度守护严密的界线,产生出不同寻常的关

联与融合”

。③费瑟斯通的话也很好地表征了当下文化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跨学科性特征。文化社会学强调的是多学科的互动共生,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强调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规范之内,甚至也不强调是否能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新领域,而是针对当下社会学理论的日益实证化与琐碎化现状所做出的一种回应。可见,文化社会学打破了业已建构的种种学科界限,它采纳有关文化的泛定义、对文化形式的语境化、处理权力和主体性等广泛主题。而且,文化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的理论互动,也使得传统社会学的诸多核心命题焕发新的理论生机。马丁指出,19世纪社会学就是融合其他学科领域而产生的,而且时至今日,社会理论依然要凭借从外部注入批评性反思才能达到复兴,而文化研究恰好充当了这种外

部的批判性反思资源。

④可见,社会学的发展需要抵制学科封闭的立场以及随之而来的排斥行为,毕竟,一门学科的阐释疆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保持疆界开放。

其次,审美的阐释向度也是文化社会学的当下独特品性。在当下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美学阐释维度、文化阐释维度和社会理论阐释维度的相互交融。此外,文化社会学也是对文化研究美学维度式微的一种积极回应。文化社会学的对象虽然较之于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有所泛化,但审美指向是其目标之一,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强调对文化实践审美意义的考察。费恩特指出,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随着传媒工业和消费文化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一种新的特点:日常生活被审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空间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乃至消失。审美活动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过程,以至于当代西方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审美化正在成为当

代西方社会结构的重要组织原则。

⑤麦吉尔也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主义不是指产生于一个封闭的、有限的美学领域的状况,而是指尽力扩展

思想战线

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

①②③④⑤[英]特纳

:《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序言。[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6 18页。[英]费瑟斯通

:《消解文化》,杨渝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美]马丁

:《社会学研究中文化的复兴》,载[美]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E.Fuente

,“Sociology and Aesthetics ”,Europe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No.3,2000,p.239.

美学疆界以至包括整个现实世界的努力。①费恩特和麦吉尔所道出的当下社会现状其实也是文化社会学研究范式美学维度突显的一种暗示。文化社会学基于审美主义的阐释向度去关注现代艺术和社会生活,并将纯粹的审美经验分析应用于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中。

再次,文化社会学的当下独特品性还在于其强烈的批判性。批判性曾是早期伯明翰文化研究的重要传统,然而当下的文化研究却日益丧失了这种批判传统。在今天,文化研究已成了无根之研究,当下的文化理论本身已成为目的———对自己的文本传统进行自恋式的研究———从而失去了其作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洛文塔尔指出,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经验研究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言说,越来越成为一种克己苛刻的行为,因为它避开任何外在力量的纠缠,拒绝进入任何超越经验文本本身的其他意义阐释领域,也拒绝对经验本身进行批判的考察。因此,洛文塔尔认为,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带来了批判精神的复归,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实践中,“可辨别的是社会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推动了那时还年轻的学者群体在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中拒绝传统的研究方法,并且寻求一种新的比较大胆的分析材料的方式———简言之,敢于打破学院象牙塔的墙壁,在那里专家在追求他们的专业兴趣时没有任何社会的或道德的意识”。②可见,在文化社会学理论浮现中所体现出的批判性品格,是与文化研究出现之初批判功能在当下的式微分不开的。

四、批判性结语

康诺尔曾就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表现出诸多担忧,③并质疑指出,文化社会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浮现,其理论归宿到底应当定位于何处?有很多学者简单地将文化社会学解释为文化与社会学的叠加,或者理解为文化的社会学分析路径。如在《文化社会学论要》中,曼海姆开篇即强调:此书研究的内容是看待文化现象的一种独特方式。④在曼海姆眼中,文化社会学意即对文化的社会学分析。曼海姆的这种理解在笔者看来只是对文化社会学的简单化处理。在阐释向度上,文化社会学与人文科学的诸多理论保持着共同的理论兴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文化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后现代理论,等等。文化社会学融合社会文化理论并混合了社会学的文本分析,它关注权力的生产,关注批判的意义指向,关注现代社会学审美乌托邦建构与想象,同时也关注各式各样亚文化的符号经济学和批判政治学分析,如马丁所言,文化社会学“指的是源自媒体、艺术与大众、社会运动的整个领域,尤其是必须把握新生形式的那些研究”。⑤因此,文化社会学并不要制造对文化或社会学的拜物教,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化过程化约为单纯的社会功能,而应当保持文化自主性,并以此来阐释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此外,文化社会学能否成为当下理论社会学的延续或兴趣增长点。答案是肯定的。理论只有保持多种声音的共存,保持开放性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文化社会学在阐释的向度上具有传统理论社会学所不具备的理论品性,更主要的是,文化社会学在对于日常生活话语如何建构和组织我们的社会话语体系并转移其意义模式,以及这些意义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与变化中是如何得到生产和再生产的层面上,拥有着极好的阐释能力。文化社会学之所以有如此的阐释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化社会学的对象是文化还是社会,而在于文化社会学理论能够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意义给予阐释的向度与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由于过于注重实证考察而导致的在社会现实阐释层面上的意义缺失。这正如克兰所言,“由于文化社会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中的一块飞地(或更精确地说是一系列飞地),因而它形成促进了关于文化以及文化和社会结构之关系的一些新的、在该学科的其他部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理解。由于文化社会学的边界具有很强的可渗透性,因而它从别的国家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中整合吸收了许多理论观点。我们期待,通过文化社会学,最终能促成社会学这门学科其他部门的新生”。⑥

(责任编辑段丽波)

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37卷?.6,2011Vol.37文化社会学:学科抑或理论浮现★

杨向荣★

①②③

④⑤

⑥A.Megill,Rophets of Extrem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2.L.Lowenthal,An Unmastered Pas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164.

[英]康诺尔:《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科学》,载[英]特纳《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德]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3页。

[美]马丁:《社会学研究中文化的复兴》,载[美]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美]克兰:《文化社会学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挑战》,载[美]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社会学概论课件整理

专题一: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 古汉语中,社指祭祀土地的地方,“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会是聚集在一起。 “社会”就是因祭祀土地而聚集在一起。 重点祭祀的日子,称为"社日",这是古代重大的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现在社会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英语中的“Society”。 严复的翻译是“群”(《群学肄言》)。 翻译成“社会”,是从日本译文中直接借用过来的。(二)“社会”的涵义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概念有不同含义。 人类社会 西方社会、城市社会 农耕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上流社会、黑社会 社会人、社会青年 广义的“社会”是指“人们各种活动和生活的总和”。 如: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等。 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市场、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人们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 经济领域由市场调节 政治领域由国家(政府)主导 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由公众自我管理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社会观念、规范、制度将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 调整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交流功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交往工具(语言、符号) 提供交往场所(家庭、组织、群体) 交往的规范等 导向功能 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观念、规范能够 维护正常的秩序; 调整人际关系; 规定思想行动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个体生命短暂,社会长存,社会传承文明。 人生的“三不朽”。 二、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 个人如何形成社会 社会总体运行规律 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一)社会学的特征 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社会学要求我们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如此这般地生活,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 对个人成功的解释。 社会学还教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确凿无疑和真实的事情,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民族、职业结构等,强调整体把握,多用定量研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微观社会 指社会的个体结构,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细致研究个体生活状况、行为、差异等特征; 多为定性研究。 林耀华:《金翼》; 费孝通:《江村经济》。 刘倩:《南街社会》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层次、水平划分) 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互动。如同事、上下级、朋友、买卖、邻里、家庭等。 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非正式、不稳定、数量多、直接体验等。 群体关系: 在社会群体和组织层面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属中间层次。如社会团体、利益群体、阶级阶层等。 1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9 合法性12 主观主义13 异化16 社会几何学18 姿势对话21 实践的模糊逻辑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10 社会建构论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8 叙事知识(利奥诺)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智慧树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经典三大家分别是()。 A:韦伯 B:涂尔干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答案: 韦伯,涂尔干,马克思 2、社会学理论等同于社会理论。 A:对 B:错 答案: 错 3、古典社会理论侧重于研究经验世界。 A:对 B:错 答案: 错 4、美国社会学理论的根基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 A:对 B:错 答案: 对 5、当代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单位是个体行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一章 1、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答案: 社会行动 2、韦伯的社会学可以称为()社会学。 A:科学的 B:解释的 C:正确的 D:德国的 答案: 解释的 3、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了()种类型。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 四 4、新教属于韦伯所划分的宗教类型中的()。

A:入世禁欲主义 B:出世禁欲主义 C:入世神秘主义 D:出世神秘主义 答案: 入世禁欲主义 5、社会秩序合法性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哪些进行分类()。A:习惯 B:法律 C:道德 D:理念 E:情感 答案: 习惯,法律,理念,情感 6、不属于过渡性质的合法分配的类型是()。 A:理性的法律 B:传统型支配 C:卡里斯玛式 答案: 理性的法律,传统型支配 7、稳定的支配形式就构成了社会秩序。() A:对 B:错 答案: 对 8、官僚制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往理性化方面运转。()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以下是马克思著作的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 D:《个人表现与集体表现》 答案: 《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 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3、异化劳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B: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C: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D: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答案: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关系的异化 4、以下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是()。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5623100.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社会学基本理论--各流派观点

1、社会学:是一种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科学. 2、社会学理论:默顿: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从社会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原理,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特指某一流派的理论观念。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够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够解释社会世界,并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社会冲突论:科赛、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行为主义,布劳--结构主义,爱莫森;符号互动论:米德--心灵、自我、社会,布鲁默---定性研究,戈夫曼---戏剧理论。 1、功能主义或者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史宾赛、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莫顿 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潜功能:未曾预料到得客观后果。 功能主义的相关特点: 第一、社会每一要素都会对社会发展期作用,因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即'"存在的及是合理的“。 第二、关注系统稳定,协调及最大有效性条件。 第三、社会系统基本上处于动态均衡中。

第四、社会变迁是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贸然的革命方式进行。 第五、强调价值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作用。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指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秩序,从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的秩序与原则。特征:社会的协调、和谐、秩序是主题。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功能。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共识性。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向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特征: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观点: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认为智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生物与社会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依据生物有机体推论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性质,整个世界是又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构成,生物有机体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与部分之中。 社会进化论:进化是由同质结构向异质结构进化。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社会是一个整体,不能还原为个体。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传社院,2013)

社会学期末考试的题型与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2, 简答题(5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0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0分)。 社会学期末复习提纲(传社院,2013)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 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容有哪些? ●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 ●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包括哪些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