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4、5月份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偏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三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它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风盛行到华南,此时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区;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7月中夏季风再次跃迁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始,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此时推进到夏季风在中国活动的最北、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即冬季风开始建立,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间。

【冬季风】

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环流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风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千米以下),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

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冬夏季风对比表】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 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 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 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xx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 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 全年干旱。典型: 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xx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 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知识拓展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素材湘教版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4、5月份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偏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三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它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风盛行到华南,此时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区;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7月中夏季风再次跃迁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始,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此时推进到夏季风在中国活动的最北、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即冬季风开始建立,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间。 【冬季风】 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环流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风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千米以下),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冬夏季风对比表】

季风的影响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2课时 季风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学习重点: 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 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

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

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 1、亚洲的什么是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什么灾害? 亚洲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要受季风影响明显。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越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越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害。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1)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亚洲共有9种气候类型: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部还有高原山地气候;亚洲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和南部岛屿的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是寒带气候。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50%。 2、季风气候造成的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灾害 C.地震灾害 D.海啸灾

季风气候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大陆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气候的这种特征是很独特的。 季风型气候显著 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在80~ 90°E 高空多为高压脊,而沿海高空常为一大槽,脊前、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温暖的海洋上多为低气压所控制。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次冷锋是冬季我国天气的主要控制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降水少和低温、干燥。尤其是寒潮或强冷空气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大风和降温对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夏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E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在欧亚大陆均为蒙古低压所盘踞,它与海洋上的高压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这时除了极地冷空气及其伴随的冷锋仍然可以影响到华北一带外,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东风波等成了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高温、湿润和多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温配合沛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稻的主要产区,我国水稻种植最北可以到黑龙江省的漠河,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华北、华中的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华南的一年三熟,都受惠于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但持续的暴雨或局地强降雨,又常常造成夏季我国大范围或局地严重的洪涝灾害。热带气旋所挟带的狂风暴雨,对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在登陆地点附近(有时可以深入到内陆)常会引起风灾和洪涝灾。 夏季风来临是以雨量突然增加为标志的。一般,夏季风雨带 5 月初出现在南海北部,5月中旬移到华南沿海。然后,缓慢北推, 5 月下旬停滞在华南。 6 月初突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吴煜乐 课程标准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不同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各类气候类型的特征。 理解亚洲东部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及其特征。 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及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气候类型的划分,知道和会描述各类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通过分析季风环流形成的高低压中心的性质,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 学生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性质的分析,总结其控制或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自然要素形成和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前面的复习过程我们掌握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请同学回忆在近地面全球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课堂绘图)。同时我们知道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近地面形成的高低压中心打破了成带状分布的气压带。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候类型的划分 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请同学回忆有哪些类型?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的气候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首先根据热量条件来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地球表面有哪一些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我们如何来形容热带的热量状况?全年高温,一年中长夏无冬。所以我们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即最冷的哪个月的均温大于等于15摄氏度,为热带地区;亚热带即最冷的月在0度到15;温带与亚热带的差别是最冷月小于0摄氏度。而寒带地区,全年皆冬,所以我们认为全年最热月的均温也很低(小于10度),为寒带地区。(见幻灯) 1.温度带的划分 >15oC 0oC—15oC < 0oC 热带亚热带温带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10oC寒带 (除温带海洋性气候)

季风影响的气候特征

季风影响的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有哪些特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 的暖温气流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受来自大 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 2、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具有哪些特征( 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干夏湿。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的影响, 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在盛行风向发生季节性转变的同时,云、雨和天气系统等都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伴随夏季风的来临,云量增多,湿度加大,雨量猛增,这时进入了雨季;冬季风来临,则云量减少,湿度变小,雨量剧减,这时转为旱季。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 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对病虫害的减少起一定作用.但 是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又 常常造成农业减产。 3、季风气候形成的成因季风气候有什么特征 形成的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 升温慢,陆地则快。夏季时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于是就形成了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冬季时海洋 上温度高,陆地则低,来自大陆内部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自然而然就 形成了。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 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 南风。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 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 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通过读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 3、通过评价季风气候的利弊,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观念,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难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及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四、学生学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气候有什么影响。 【新授过程】 (一)、要求学生熟读课本,同桌讨论、分析回答: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特点等。引导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完成表格 源地风向特点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暖、湿 冬季风西伯利亚偏北风干、寒 (二)、读“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地形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冬夏季风”图分析、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所经过的山脉,并标识在图中的适当位置。。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 (4)利用课件演示动画“锋面雨的形成”,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短文“锋面雨”。 (学生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订正) (三)提问:我国季风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四)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 (一)、季风概述 定义:是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称季风。 (1)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1. 本课站位高,抓住了突出学科本质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地理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从地理学科的空间视角、时间视角、相互作用视角出发,突出了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培养的内容。就本节内容来说,我国降水特征的东南向西北的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都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的空间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季风活动影响范围的区域差异相关联。老师抓住中国降水的“空间性”特征,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帮助学生建构空间观念;抓住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帮助学生建构动态发展观念;阐明季风与降水的“联系”,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帮助学生建构综合联系的观念。这些内容超越了地理事实性知识的层面,给学生的是能够迁移、智力水平高的上位性知识。这对高三学生站在学科高度上理解和把握区域地理内容、融会贯通、突破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2.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用地理学科的三个视角,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方法 ( 1 )抓住空间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及人类及事物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培养以空间观念观察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切入的就是空间角度,从大的中国区域到中国东部季风区再到中国季风区的南北空间差异,将空间分布、空间差异、这些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从空间的角度思考区域降水特征。 ( 2 )抓住时间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培养动态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在本课中,老师设计了中国降水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的环节,从一个空间点上去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从一个时间点上去对比降水的空间差异及变化,希望引领学生能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某区域降水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 3 )抓住相互作用角度,认识中国降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在本课中,老师设计了从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降水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比如对农业的影响、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3. 教给学生有结构的知识,引领思维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实现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在《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是: ①依据图表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简要分析影响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的因素。 ②依据资料分析降水时空分布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