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九年级

学科:化学

岞山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学科:

岞山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

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课要求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将以“群策群力一教案”的指导思想为指引,建立“个人粗备、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备”的备课制度。在步调一致、保持共性的基础上,力求各具特色、突现个性。 二、工作重点 认真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中抓住三个结合:与新理念相结合,与集思广益相结合,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开展“一课、一议、一思、一得”的教研活动。学科组里若有亮点的教学设计将及时推广供其他教师参阅。 三、备课组长 语文组:杨跃慧 数学组:杨静 四、备课时间、地点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 集体备课地点:(办公室、会议室) 五、集体备课目标、措施: (一)、目标 1、以学生为本我们将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以集体为重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方法为主备课时主要考虑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措施 1、由面到点:集体备课时,我们将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 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并选中其中一课时集体备好教案。 2、实现教案的重组:各成员自觉把事先设计的简案纳入到群体中去,每次集体 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集思广益后的相关内容整理好后分发给教师,以便参考、设计,重组教案。 3、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抽一定的时间交流上周教后感。 六、具体实施步骤: 1、严格执行“个人粗备——集体齐备——个人细备——反思复备”的步骤。 2、备课组成员必须在集体备课前先行备好简案,以及在心中想好自己的设想。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7)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的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4、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5.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6.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7、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教学重点: 1.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2. 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 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1.甲烷的结构、研究某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2. 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3、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4、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课时安排:4课时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结论 相同条件 公式语言叙述 T、p相同n1 n2= V1 V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其 体积成正比 T、p相同ρ1 ρ2= M1 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 分子质量(或是摩尔质量)成正比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一) 备课时间: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上午) 备课地点:高三理综办公室 备课教师:XXX、XXX、XXX 备课内容:§ 1-1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中心发言人:XXX 发言内容: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015年的高考仍会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设置知识陷阱,同时又隐含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离、水解等知识的考查。 一、重点、难点 难点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应用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时的注意事项: 1.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出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等. 2.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给出在标准状况 3.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粒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18O2等特殊物质. 4.一些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如金刚石、石墨、SiO2、CH4、P4、H2O2、CO2、C n H2n+2等. 5.较复杂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如Na2O2与H2O或CO2的反应、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Al 与NaOH的溶液反应、电解CuSO4溶液等. 难点二、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推论

化学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最终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自然迁移,自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准备出一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好课,而且可以使备课人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我把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每周的主备课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确定任务,搜集材料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课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全面观点。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各参加人集聚一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

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三、主备课人进行记录、总结 当所有备课人讨论完毕后,主备课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并按照备课要求形成文字、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我们组各位教师都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但都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大家都获益非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高一下化学集体备课

师宗县第二中学化学组集体备课教案

质子1.673×10-271.007 +1.602×10-19 中子1.675×10-271.008 0 电子9.109×10-311/1836 -1.602×10-19 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问]原子核的特点? [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 [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定义: 符号:A 计算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 [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90 Al 14 26.982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 [总结和比较] 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 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 同位素: [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教材涉及:①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②高一化学③高二化学。④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 体备课教案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2-3卤代烃的教学及2-2芳香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芳香烃的习题讲评; 第二课时:(1)卤代烃的定义、物理性质 (2)溴乙烷的物性; (3)溴乙烷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课时:(1)如何检验卤素原子?如何鉴别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3)卤代烃的应用 第四课时:习题讲解 2、教学目标: 在必修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物的官能团也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及官能团对其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并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实验视频、实验仪器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方案Ⅰ对比思考,讲解提高 对比思考:复习乙烷、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并对比溴乙烷的结构,讨论它们结构上的异同,并推测溴乙烷可能的化学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分子立体模型展示甲烷、乙醇、溴乙烷的结构,讨论思考、列表小结。 讲解提高: (1)讲解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官能团-Br的原因:由于溴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使得C—Br键的极性较强,因此反应活性增强。 (2)简介溴乙烷结构的研究方法──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同一类型的氢原子为一组峰,如CH3—CH2—Br中有两种类型的氢原子,因此有两组峰。 (3)讲解消去反应的概念。 (4)讲解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列表小结。 巩固提高:指导学生进行溴乙烷取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反应规律。 方案Ⅱ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迁移提高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设计并完成溴乙烷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生的Br-。 提示讨论问题:溴乙烷水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检验水解产生的Br-?从结构上分析为什么溴乙烷能发生水解?水解反应中,化学键是怎样断裂和形成的? 交流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结果分析,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 讲解讨论:(1)讲解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官能团-Br的原因:由于溴原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第二学期)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一、现状分析 1.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3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尤其是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带着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课程主要有三套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课本,其中必修有必修1和必修2,要求本学年所有高一学生都要完成;选修有6册,其中选修1《化学与生活》作为会考学生要求,选修2《化学与技术》和选修6《化学与实验》我校学生不选修,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学化学学生的选学内容,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学化学学生的必选内容。 2.学生现状分析 本级共有16个教学班,1、2班学生虽是火箭班,但尖子生比较少。3、4、5、6班为理科快班,7、8、9、10、11、12班为普通班(上学期末分科整合班),

整体平均成绩较低,行为习惯表现不尽人意。13、14、15、16班为文科班,对化学科的学习思想认识不是很明确,学习习惯表现不太好,这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一定的困难。 二、指导思想 1.学校关于加强集体备课思想 高一年级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技能。 本学期要推进有效教学,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聚精会神抓课堂效率,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本学期将开展备课组考核,向备课组要质量,向优秀教师团队要质量。加强对课堂的设计和管理,以抓教学常规达到课堂质量的保底要求,以抓有效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2.年级组关于集体备课思想 年级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进而指导各备课组精心设计备课组教学计划,并检查落实情况,保证本学科教学的高质量。组织教师不定期听课,开展评课与交流,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及时改进和提升,要求每位科任教师每周要按时参加备课组活动(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重点做好评课。 ①规范备课组集体备课体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扎实开展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统一进度、统一思想,明确每位老师负责收集资料、编写练习的板块,发扬团队精神,团

初三化学学期初集体备课

初三化学学期初集体备课 199 xxxx年第二学期, 初中化学备课 徐书2009年3月2日 1,教材分析: (1),各章节在教材中的位置: 1,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然而,在前三章中,字面表达经常被用来表达物质的化学变化。这种表达方式不方便使用。正如本章教科书序言中所指出的,“它不能表达反应物和 产物的组成,也不能反映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个重要化学术语。只有掌握它们,才能学好化学。它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在前两章中,学生学习使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的原子。我还学会了用化学公式来表达物质的组成,这一切都为本章的 化学方程式教学做好了准备。 本章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化学术语的教学已经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用化学公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并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2)总结氧和氢的化学性质,

将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书面表达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3)对于化学研究,开始从生产什么物质过渡到生产多少物质可以看出,这一章的学习质量将对所有初中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 碳和碳化合物排列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和化学方程式的四章之后,以及铁、 溶液和酸、碱和盐等三章之前。,它们占据着连接前面和下面的位置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以及氧和氢这两种非金属简单物质的知识后,自然会学习碳及其化合物。对于碳这种简单的物质,学生们很熟悉。在日常生活和教材的前几章中,学生们已经获得了很多关于碳的知识,并且知道碳是易燃的。一些化学性质(如还原性)与氢相似,与氧密切相关。在学习氢和氧之后,学习元素碳的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补充和加深对氢和氧的性质的理解。此外,本章将在碳单质的基础上学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以便学生对这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即从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为研究铁与酸、碱、盐等章节的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碳及其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7号机组燃料及其利用 化学研究的内容在前六个机组的研究中已知晓,空气、氧气、二氧

化学组集体备课材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 化学1(苏教版) 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 组长:刘凤文 组员:杨帆王秋霞方惠霞 丽水学院附属中学 2006.9

课题: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周星期一~星期六总课时 主备教师:刘凤文(06年9月3-9日) 第一课时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2.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演法 教学用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 [讲述]一、化学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燃素化学时期(1650年到1775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二、化学与人类进步 1.化学的历史功绩 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 东汉永元五年的木简毕生的活字印刷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4 时间:4月22日(第八周星期四)下午2:30 —4:30 地点: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教学楼四楼(学生阅览室) 人物:陈恒庆、刘晓芳、傅本贤、赵玉兰、田燕喃 议题: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心发言人:陈恒庆 发言内容: 一、注意对照新考纲和旧考纲的不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一)、新考纲删除内容 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3、结晶、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4、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改为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电子式的书写也不做要求。 6、燃烧热、中和热”。其它的提法略有变化。 7、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8、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等反应原理。 (二)、新考观增加的内容 1、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2、了解焓变的概念。 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能写出电池反应方程式。 6、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7、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 简单的计算。 8、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9、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10、了解离子积常数,能进行pH值计算。 11、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2、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能运用平衡移动原 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课时安排 第三章化学式的计算及复习 1、化学式 (1)写法:-- ---化合价的识记和应用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难点:符号中几种数字的含义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章安排两个课时 课时1了解水资源: (1)水资源 。 (2)水污染 2、水的净化 3、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课时安排2 -----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D.化学反应:2H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期中考试 考查点分类及详解: (1)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①物质的性质、变化的区分和判断; ②物质的分类:会区分和判断: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③化学反应的分类:会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对于氧化反应目前只需知道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肯定是氧化反应,要知道剧烈氧化(如:燃烧、由物质燃烧所引起的爆炸)和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生锈、食物腐败等): ④催化剂:注意几个词:“改变”,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⑤熟悉和理解有关物质组成的几个重点概念——元素、分子、原子、离子 熟悉指的是:要熟悉描述这三个概念的三句话(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的同一类 原子总称为元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微粒) ....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理解指的是要把这些概念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 ⑥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两部分构成。原子呈电中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考查有关重要化学物质(氧气 ..).内容包括: ①氧气: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硫、磷、铁

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二十七团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教研组:

学科 化学 年级九年级 备课组长 王魁 记录、材料整理高建刚 时间

4.20 参与人员 全组成员 备课中心问题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 4.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应用) 5.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能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一般的防治措施(理解)。 6.氧气的制法,及步骤。 7.了解分子的特性(理解)。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实际问题(应用)。

过程描述 初稿讨论(各教师的观点) 王魁:学生识记部分要求学生记牢。 张彦林:目前空气保护是重点。 李荆:空气中的各气体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学生是否清楚。 周静:对氧气的制法及步骤学生要重点掌握。 过程描述 定稿讨论 王魁:氧气的制法和步骤是复习的重点,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张彦林:空气的保护是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点,考试应该是联系实际的,这一方面是重要的。

讨论结果 从几方面进行设计: 1、情景导入。 2、精读课文,回忆。 3、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4、练习。 反 思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2、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3、对于学生课堂的练习完成较好。 4、对于课时的内容过多,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的时间。 (初议稿)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初三化学集体备课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化学备课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成果展示年”为契机,通过扎扎实实课堂 教学,坚定不移地贯彻集体备课的要求。将理化生教研组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底, 形成富有特色的新课型。 二、集体备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设计科学合理。 2、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三、备课时间、地点、组员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三上午3/4节 集体备课地点:初三办公室 集体备课成员:王守臣董涛 四、集体备课目标、措施: (一)目标 1、以学生为本:我组将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 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以集体为重:我组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 实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方法为主:备课时主要考虑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措施

1、由面到点:集体备课时,我们将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 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并选中其中一课时集体备好教案。 2、实现教案的重组:各成员自觉把事先设计的简案纳入到群体中去,每次 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集思广益后的相关内容整理好后,以便参考、设计,重组教案。 3、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根据商定建议,再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 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抽一定的时间交流上周教后感。 五、具体实施步骤: 1、严格执行“个人粗备—集体齐备—个人细备—反思复备”的步骤。 2、备课组成员必须在集体备课前先行备好简案,以及在心中想好自己的设想。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 及积极查找相关资料,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4、参照以下依据备课: (1)三定:定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2)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 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3)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4)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5)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6)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高三化学初集体备课记录

高三化学初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3月11日(第二周星期四)下午2:30 地点: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教学楼四楼(学生阅览室) 人物:陈恒庆、刘晓芳、傅本贤、赵玉兰、田燕喃 议题:高三化学复习——有机化合物授课 中心发言人:陈恒庆 发言内容: 一、复习内容 有机化合物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除选择题外,第二卷中有一道题,占分约15分左右。其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结构、组成、分类,有机反应的类型,官能团性质,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重要有机物的检验,有机实验及计算等,常以综合推断方式呈现。在复习备课时,突出对每一种重要有机物乃至一类有机物的复习,重点从结构特点、组成规律、性质规律、检验制法及用途方面着手,第一轮复习要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并适当进行发散,既要抓牢基础知识,以要培养发散思维。尽量紧扣教材和大纲,不超纲,结合复习资料,对资料中偏、难、怪题应舍弃,不要学生去做,陈旧题型不必讲,必要的话可自编适量专题练习,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 二、复习课时 第一、二周:常见有机化合物 第三、四周:有机化学基础 三、复习重点 1、有机物的分类、命名、组成和结构的确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2、烃、烷烃、不饱和烃的结构、性质; 3、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的反应; 5、有机合成和推断方法。 三、复习难点 1、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数判断; 2、有机反应的规律和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 3、应用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进行有机推断和设计合成路线的技巧; 4、对有机化学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用迁移应用能力。 四、主要措施 1、重基础,抓落实。对每一类有机物的重要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必须过关,对重要官能团如羟基、醛基、羧基、氨基、酯键、肽键等结构和性质都要熟悉; 2、重实验,抓规律。如:对有机反应,复习时要总结出规律,书写起来就不会出错,比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醇的消去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 3、重实践,抓方法。如复习有机物的命名、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书写时,让学生练习书写并找出正确方法; 4、重迁移,促能力。有机化合物共3千多万种,对我们来说,很多都是陌生物质,如何判断它们的性质特点,必须 让学生对熟悉有机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应用,养成分析判断的能力; 5、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巩固练习并督促检查。 五、其他发言人

高一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一年级集体备课记录表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由阳离子和带中括号的阴离子组成,且简单的阳离子不带最外层电子,而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多少。 7、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在共价化合物中,原子之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 的共价键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本身没有阴阳离子,因此不会出现阴阳离子和中括号。 8、离子键的形成: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使自己的结构变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9、共价键的形成: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 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受两个核的共同吸引,使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 10、非极性键与极性键的比较: 11、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例 如:X2型双原子分子(如H2、Cl2、Br2等)、XYn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互相抵消的分子(如CO2、CCl4等)都属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例如XY型双原子分子(如HF、HCl、CO、NO等)、XYn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SO2、 H2O、NH3等)都属极性分子。 1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看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是否重合或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否中心对称。 常见考点考法 化学键是构成物质的主要作用力,他与物质的化学性质联系紧密。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些知识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考查也是常有,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总结

精品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一) 备课时间:2014 年8 月10 日(星期日、上午)备课地点:高三理综办公室备课教师:XXX、XXX、XXX 备课内容:§ 1-1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中心发言人:XXX 发言内容:本节的主要考点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015 年的高考仍会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设置知识陷阱,同时又隐含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离、水解等知识的考查。 一、重点、难点难点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应用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时的注意事项:1.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出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等.2.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给出在标准状况3.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粒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 等单原子分子;N2、O2、H2 等双原子分子及O3、18O2 等特殊物质.4.一些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如金刚石、石墨、SiO2、CH4、P4、H2O2、CO2、 C n H2n+2 等. 5 ?较复杂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如Na2O2与出0或C02的反应、Cb与NaOH溶液的反应、Al与NaOH 的溶液反应、电解CuSO4溶液等. 难点二、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1. 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精品 公式 碎知识串联起来作专题强化训练, n i _ Vi n 2 V 2 T 、p 相同 、其他拔 对于阿相同加德 1、 XXX : 语言叙述 同如、既压下漏气缺,完的量生的知识结构,又提高了学生能力 体积成正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 8罗常数的正误脚需或是摩尔质量式题中的关键词, 留心有无“陷阱” 。 、复习策略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概念间的联系比较杂,基本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如何使学生牢 固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提高复习效率,我们认为除了对照《考纲》逐一落实知识点外,还应该 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与结论:在双基复习中必须重视学生概念形成、理论掌握的思维过程,切忌单纯、机械 地记忆某些 “结论”和“规律”。 2.推论

初中九年级的化学集体备课记录.doc

课题名称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备课时间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 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 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 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 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 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 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 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观察 l ~ 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 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 NaCl 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 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原 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参与中探索、发现化学式在写法和读法上的简单规律,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归纳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比喻、读图、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拿出一张名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生:名片。 师:展示一些已学过的药品:红磷、高锰酸钾、锰酸钾、氧气、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镁条、铝片、铜片、铁片、五氧化二磷、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等,请同学们描述物质相关的性质,并在纸片上写出它的化学符号。 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发言,描述不同的物质的一些性质 师:表示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满意,举例说明化学式的概念及涵义,引入课题。生: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不一样?化学式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师:投影教材p78图3—24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

师:由上图可知化学式是由物质结构决定的,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在头脑里应建立这样的联系:即见到实物就想到它的微观结构,能说出它的化学式。那么,见到化学式,能否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呢? 师:请说出h2o这个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及组成物质的元素 师:化学式的意义 微观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 数目 生:说出纸片上化学式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