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

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外延都不相同。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一)单独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杭州市”、“鲁迅”等都是单独概念,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二)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例如,“法律”、“城市”、“人”、“国家”等,它们所反映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属性相同的事物组成的类。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一)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例如,“森林”是一个集合体。

*(二)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例如,“民族”、“工人”、“书”、“树”

等。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一)同一关系

*(二)真包含关系

*(三)真包含于关系

*(四)交叉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例如,“金属”和“非金属”、“红色”和“黄色”,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外延重合,所以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一)矛盾关系图

*(二)反对关系图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关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二、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它使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种概念。

*例如,对“学生”这个概念,增加“高等学校”这一内涵,其外延就缩小了,变成了“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对“高等学校学生”这个概念再增加“浙江”这一内涵,其外延又缩小了,过渡到了“浙江高等学校学生”这一概念,这就是概念的限制过程。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

有属性的逻辑方法。例如:

*①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名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二、下定义的方法

*给概念下定义,首先必须了解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逻辑学只是在人们了解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提供给人们一种下定义的方法。*(一)属加种差定义

*用属加种差定义的方法给概念下定义时,首先找出被定义项最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被定义项与其他同级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最后把最邻近的属与种差加在一起,组成定义。

*(二)发生定义

*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或形成的情况作为种差而作出的定义。例如,我国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定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二十六条关于“犯罪集团”的定义,“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前一个定义是把“故意犯罪”的产生情况作为种差而下的定义,而后一个定义是把“犯罪集团”如何形成的情况作为种差来下的定义。

*(三)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是说明或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语词定义主要是用来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词进行说明或注释,或者对不十分明确的语词含义加以规定,而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

*语词定义有两种,即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

三、下定义的规则

*(一)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这条规则要求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关系。定义项的外延既不能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也不能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两者应当相等。违反了这条规则,就要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二)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这条规则要求既不能在定义项中直接引用被定义项,又不能用被定义项来解释定义项。我们给概念下定义的目的,就是要用定义项去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如果定义项中包含了被定义项,那就达不到明确被定义项内涵的目的。

*(三)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

*这条规则要求不能使用否定语句或否定概念来下定义。因为,定义应当直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但否定句和否定概念不能反映被定义项具有何种本质属性,只能说明被定义项指称的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这样就不能达到下定义的目的。*(四)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科学术语

*定义要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所以要求定义项必须用明确的科学术语表达,不能用晦涩含混的语言,也不得用比喻。

第六节划分

*一、划分的特征

*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例如:

*①法律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②人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儿。

二、划分的方法

*划分的方法有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两种。

*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把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

*连续划分是把第一次划分以后的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出子项,直到满足实践需要为止。

*此外,在实际划分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二分法。

*二分法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如把“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把“考试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

三、划分的规则

*(一)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划分必须相应相称,是指划分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过宽”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例如:

*①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②刑罚的主刑可分为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二)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事物有许多属性,按不同的属性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这条规则要求我们在同一次划分中,全部子项都必须依据某一标准列出,不允许一部分子项依据这一标准列出,另一部分子项则依据另一标准列出。违反这

条规则,就会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例如:

*①法律可分为国内法、国际法和程序法。

*②人可以分为成年人、未成年人、中国人和男人。

(三)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划分出的子项之间应该是不相容关系,必须互相排斥。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子项之间就会产生属种或交叉关系,造成子项的重叠,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我班的同学有来自北方的、南方的、浙江的,还有杭州的”。

(四)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是指划分所得的子项必须是母项最邻近的种概念,并应当是在同一层次的。如果划分所得的子项不是母项最邻近的种概念或不是同一层次的,就会犯“层次不清”或“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例如:

*①我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②我国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概念?它与语词有何关系?

*2.概念有哪些种类?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怎样区别?

*3.概念的外延之间有哪几种关系?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如何区别?

*4.什么是定义?其规则有哪几条?

*5.什么是划分?它有几条规则?

*6.什么是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它们有何意义?

上课方式:讲授,练习

七、教学后记:

逻辑学第二章教案

一、课程名称: 《逻辑学》第二章 二、教学目的:明确概念是判断、推理的组成要素;概念与语词的关 系;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概念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种类 五、教学时数: 1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1 学时。 六、教学内容(上课内容、步骤、方法): *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有着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的。在具体形象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开的。概念不是反映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所以,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属性组成的,任何属性都属于一定的事物。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所谓特有属性,是指

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如“犯有罪行并受到刑罚处罚”就是罪犯的特有属性,而“有眼睛”、“有脚”却不只为罪犯所特有,因此,“有眼睛”、“有脚”就是罪犯的非特有属性。 二、概念与语词 *概念与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还只是头脑中的思想。它必须借助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达给别人。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概念与语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秘书” 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秘书”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处于枢纽地位,主要以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那些人,包括机要秘书、文字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等等。 (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人”这个概念,当我们确定其内涵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时,那么其相应的外延“所有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也就确定了下来。因为“人”这个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反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质变而形成的。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民”这个概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四化”建设这三个时期的内涵和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 概念教学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xx登报征求xx”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

逻辑学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目的与要求] 一、明确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简要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史 三、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念 [教学时数] 2学时 [主要内容] 请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 (1)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可以买一座大房子, 我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至今没有一座大房子。 (2)鸡蛋是可以吃的, 石头不是鸡蛋 所以,石头不可以吃 (3)鸡蛋是可以吃的 米饭不是鸡蛋 所以,米饭不可以吃。 “金钱如粪土”,“友情值千金”。这两个判断能够同时成立吗?(中学时的金岳霖) 一、逻辑学的对象 1、“逻辑”词源及其含义 (A)希腊文“逻格斯”(言为心声、口是心非;身外世界、身内世界;logos;nous) (B)英文“logic” (1)客观规律——“中国人民革命的逻辑” (2)思维规律——“说话写文章要符合逻辑” (3)一门学科——“大学生要学逻辑” (4)一种理论或思路——“这篇文章文笔平实,逻辑清晰” (5)一种观点——“强盗的逻辑” 二、逻辑简史 1、发源史 (1)古中国的名辩逻辑 墨子、荀子、韩非子、公孙龙子 墨家科学地概括总结了先秦辩学,成果在《墨经》(经说上,经说下);荀子则全面总结了先秦的正名理论,创立了自己的正名体系,其成果集中体

现在《荀子·正名》中。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白马非马”;“火不热”。 (2)古印度的因明逻辑 “因”,推理的依据;“明”,学说。 古代印度宗教派别林立。公元前4世纪之后,尤以数论派、瑜伽派、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和正理派等影响为最。各教派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宣传自己的教义,以便影响当权者乃至社会而展开了频繁的论辩。由于这种论辩关乎辩论者的荣辱甚至生死,辩者竞相研究论辩的原则和技巧。印度逻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古代印度对逻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正理派。正理派梵文写作Ny?y?,音译为尼也耶派。该派的根本经典是《正理经》,又称《尼也耶经》。其作者相传是乔达摩(约50-150年),在我国所译的佛经中称之为足目。但从内容上看,《正理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尼也耶”的梵文本义是“引导”。凡引导一论题和一结论为一理论者就称为“尼也耶”。一个理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尼也耶通常指正确的理论,故汉译其为正理。古印度有五明,即内明、声明、医药明、工巧明和因明。“因明”是梵文Hetuvidy?的意译,音译为希都费图。广义的因明可以指古印度的古典逻辑,狭义的因明仅指佛家逻辑学。Hetu即“因”,指原因、根据、理由;Vidy?为“明”,其含义为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学说的理论。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大乘佛教瑜伽行宗大师陈那(约440-520年)对因明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诸如,他明确以宗体为论争双方的焦点;将五支改革为宗、因、喻三支;改造喻支,增设喻体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等等,使得因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陈那在新因明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印度史家誉为“中古逻辑之父”。 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 五支论: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根据、理由——以有烟故 喻:比喻和例证——如灶,于灶见有烟与有火 合:前三者基础的具体应用——此山亦如是,是有烟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陈那改五支为三支: 宗:声势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犹如瓶等;若是其常,见非所作,犹如虚空。三支论在形式上与三段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3)古希腊的形式逻辑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分析学》(《工具论》)的主要内容虽然只是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而且其三段论也不是对思维形式的完整刻画,但由于亚氏运用一般性变元严格区分了逻辑与哲学、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进而建立了毫不含糊的24式,在预设非全类和空类的前提下,穷尽了实然直言三段论推理的所有可

逻辑学试题

《逻辑与思维技巧》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逻辑与思维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属于逻辑学范畴,是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作为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方法、规律的学科,逻辑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逻辑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因此,学习逻辑科学对于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保障思维的严 谨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并把所学到的逻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技能及思维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 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思维能力支撑。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逻辑与思维技巧》作为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二是它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推演技巧的应用。 ~ 为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积极性。 作为学生,为了学好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做到:第一,要认真阅读教材,在尽可能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则、逻辑形式,包括公式、符号等,并力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由 此及彼,融会贯通。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 第二章概念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第二章 逻辑学的概念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57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王俊涛 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绪论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 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 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 与4 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 是P,所有S 是M;所以, 所有S 是P。2 与6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3 与5 具有共同 的命题形式:所有S 是P。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 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 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 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 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

逻辑学第二章概念1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是指: 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人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答:“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是“能力”的内涵;“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是“能力”的外延。 4.诗歌是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品种很多,从内容上看,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看,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答:“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

逻辑思维教案

课程名称:逻辑初步学校:巨各庄中学 年级:高一年级授课人:李森 一、课程简介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由亚里士多德创立。 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

逻辑学试题两套 附答案教案资料

逻辑学试题两套附答 案

逻辑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满分10分) 1、对词项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是。 2、词项外延上的不相容关系包括和。 3、若S与P的外延关系是矛盾关系则SIP ,SOP 。 4、已知p?∨q取值为真,则?p∨?q的取值为,p∧q的取值为。 5、“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的负命题是,与之相等值的命题是。 6、黄马是马,白马不是黄马,所以白马不是马,上述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1词项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2矛盾;反对 3假;真 4真;假 5并非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没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但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优秀的成绩。 6大项周延不当 二、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学生可以划分为男生、女生、大学生、中学生及小学生等。这 一划分犯的划分错误是( )。 A.多出子项 B.划分不全

C.概念含混 D.子项相容 2、“网络红人凤姐比芙蓉姐姐出现的晚”和“天仙妹妹是网络红人”这两个命题( ) A.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性质命题 B.两个都是性质命题 C.两个都是关系命题 D.前者是性质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3、已知(p→q)为真,则(p→q)← r的取值情况必为() A.真 B.假 C.无法判断 D.若r为真,则(p→q)← r为假 4、学校在为失学儿童义捐活动中收到两笔没有数名的捐款,经过多方调 查,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两个人捐的。经询问, 周说:“不是我捐的。” 吴说:“是王捐的。” 郑说:“是吴捐的。” 王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是吴和王捐的。 B.是周和王捐的。 C.是郑和王捐的。 D..是郑和吴捐的。 E.是郑和周捐的。 5、在(p∧q)→ r中逻辑变项是() A.∧,→ B.p∧q C.r D.p、q 、r 6、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是人民,所以,我是国家的主人。这个三段论推 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精选)逻辑学欧拉图试题及答案

四、请用欧拉图表示句子中画横线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1. “国家队里,有的跳远运动员又兼短跑运动员。” 2.已知a与b交叉,b与c交叉,a与c全异.请用欧拉图表示a、b.c、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请用欧拉图表示句子中画横线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行星,水星也是行星.” 4.设S与P交叉,M真包含于S,用欧拉图表示S、M和P之间的三种外延关系。

5. A.足球爱好者 B.排球爱好者 C.蓝球爱好者 D.青年足球爱好者?6.动物园、动物、人、机器人 8.人民、人民法院、司法机关

表解题:(10分) 1.请列出相容选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2.运用真值表判定A、B、C三个判断之间是否是等值关系 A:并非只有小李去,小王才去。 B:并非小李去或小王不去。 C.小李不去但小王去

“小李去”为p,“小王去’为q。 p← 则: A:q p∨ B :q p∧ C:q 结论.A、B、c三个判断之间是等值关系。 3.用真值表判定A和B两个判断之间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A.并非如果背熟了逻辑规则,就能解决逻辑问题。 B.背熟了逻辑规则,但不能解决逻辑问题。 A的逻辑形式为: B的逻辑形式为: 代入真值表判定二者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以上真值表的情况表明。

A 的逻辑形式 :p →q B 的逻辑形式为:p ∧q 代入真值表判定二者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以上真值表的情况表明 两判断是等值判断 。 4.运用真值表判定A 、B 三个判断之间是否是等值关系 A :并非只有小王读一中,小张才读二中。 B .小王不读一中但小张读二中。 设:“小王读一中”为p ,“小张读二中’为q : 则:A :q p ← B :q p ∧ 个判断之间是 等值 。 5.列出联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逻辑学》 课程教案汇编

逻辑学A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传统逻辑学的基本内容、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技巧。 (2)使学生了解逻辑学的历史与现状。 (3)使学生了解并思考逻辑技术背后的理性精神,了解逻辑学的社会 文化功能。 (4)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素质。 教学重点: (1)传统词项逻辑和传统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思想及推理技巧。 (2)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 (1)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 (2)对当关系,直言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3)复合命题连接词的基本知识点,复合命题的推理模式。 (4)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的关系。 (5)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育。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逻辑问题解决相结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结合历史例证讲解逻辑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最后逻辑知识点的具体要求解决不断提出和遇到的问题。形成前后照应。

第一章导论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和价值,理解和掌握推理和论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 什么是逻辑学:推理和论证 1.2 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和价值 [本章重点]: 1.推理和论证及其关系的理解 2.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重学科性质 [本章难点]: 1.推理的形式结构 2.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 [学时安排]: 本章2学时。 [板书设计]: 主板书书写标题(章节名称),副板书进行解释。 [具体内容]: 1.1 什么是逻辑学:推理和论证 1.1.1 逻辑和逻辑学 “逻辑”是外来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思想”、“理性”“规律”等。严复先生第一个将Logic译为“逻辑”。 “逻辑”的四种含义: (1)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2)在贬义上表示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3)泛指思维的规律;(4)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逻辑学”取其中的第(4)义。 1.1.2 思维、语言和逻辑学 逻辑学是思维科学,任何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逻辑学借助语言研究思维。逻辑学中的语言有两种:自然语言(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和人工语言(创造出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自然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有隐喻性和歧义性。而人工语言具有精密性和准确性的优点。传统逻辑同时使用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而现代逻辑全部使用人工语言。 1.1.3 思维形式的结构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与思维内容无关,后者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说是思维形式的结构,即为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又称为逻辑形式。例如,为“所有人都是有死的”、“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这两个判断共同具有的形式是“所有的S都是P”(用S表示判断对象,用P表示该对象的属性)。 1.1.4逻辑常项和变项 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 逻辑常项“一个逻辑形式中有确定含义并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如上例中的“所有的”。变项:一个逻辑形式中没有确定含义,可以用不同的具体词项或具体判断加以替换的部分,

逻辑学第三章 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 答案

第三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 一、用符号表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真值形式: 1.p∨?p。 2.p∧q。 3.p→q(如以“不……焉……”为联结词,也可表示为“p←q”) 4.p→q。 5.(p←q) ∧(p→q)。 二、?p为假,p∧q 为假,p∨q为真,p→q为假,p?q为假。 三、q的取值应为真。 四、4、5两公式取值为T。 五、各组公式的真值表分别为: 1.2.3.4. p q p→q q→p T T F F T F T F T F T T T T F T p q ?p p→q?p∨q T T F F T F T F F F T T T F T T T F T T p q ?q p→q?( p→q) p∨?q T T F F T F T F F T F T T F T T F T F F T T F T p q ?p?q?p∨?q p∨q ? (p∨q) T T F F T F T F F F T T F T F T F T T T T T T F F F F T

5. p q ?p?q p?q p∧q?p∧?q(p∧q) ∨ (?p∧?q) T T F F T F T F F F T T F T F T T F F T T F F F F F F T T F F T 以上各组公式中2、5分别表示相同的真值函项。 六、列出下列公式的真值表,并指出它们分别为重言式、矛盾式或协调式。各公式的真值表是: 1.2. 3.4.5. p p∨p p?(p∨p ) T F T F T T P q p∨q q∨p (p∨q)?(q∨p) T T F F T F T F T T T F T T T F T T T T P q p→q q→p(p→q) →(q→p) T T F F T F T F T F T T T T F T T T F T P q ?p p→q?p∧q(p→q) →(?p∧q) T T F F T F T F F F T T T F T T F F T F F T T F p q ?q q∧?q p∧ (q∧?q) T T F T F T F T F F F F F F F

逻辑学教学大纲(终)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逻辑学是研究和规范思维形式的科学,是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文科的专业必修课,是实践性和技巧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文科各专业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课程。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规律和一般推理方法,通过训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为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和简要发展史,为逻辑学本身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应知”,也就是对于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应该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二是“应会”,也就是掌握普通逻辑的知识,要能够应用来分析和解决思维实际中的逻辑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逻辑学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逻辑与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关系。 2、正确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尤其是各种推理的规则。 3、能够熟练运用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分析思维过程,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知道逻辑形式的构成,明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目的。 2、课程内容 (1)逻辑学的对象;(2)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 (3)逻辑学的性质、作用和学习方法;(4)逻辑简史。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逻辑”的四种含义,逻辑学的定义,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结构。(2)领会: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学习逻辑学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6学时)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概念的种类和关系;了解概念和语词的关系,熟悉定义的规则,

逻辑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在本讲中我们要讨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逻辑与一些相关科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应用价值。通过本章学习使我们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基本概念。 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1 关于“逻辑”这个词 在汉语中“逻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通过音译的方法从西文引入汉语的。在拉丁文、英文和德文中它分别是“logica”、“logic”和“logik”。而西文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古希腊文的“λσγοζ”,它有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多种涵义。亚里士多德曾使用这个词来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等。到了公元1世纪,学者们就用这个词来表示一门与论证辩论等许多问题相关的学问,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被看作这一学问的核心内容。 “逻辑”是一个外来词,这并不意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就没有研究相关理论的学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公孙策的“白马说”,墨子的“墨经”等都反映出在我国古代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精髓。在中国哲学史上,这些理论研究的内容称作“名学”或“辩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名学”“辩学”这些词在表意上是含混的,如果顾名思义,这些词显然不能准确表达出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因此近代学者们沿用西方的做法,引入音译词“逻辑”,对于逻辑学的涵义则用定义进行规定。 尽管是一个外来词,“逻辑”在我们日常运用中仍然表现为一个多义词。有时它被用来表示一种理论或观点,如“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有时它可被用来表示规律性的东西,如“它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人们有时还用它来表示对一些特殊逻辑规则和方法的运用,如“他的文章很有逻辑”,“这篇文章逻辑性强”。 然而,上述说法都没有正确说明究竟什么是作为科学理论的逻辑,也没有准确描述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以及逻辑学的理论特征。而这些都是学习逻辑学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 1.2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问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问。然而,推理论证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认知思维活动之中,逻辑学不可能并且也不需要研究推理论证的所有方面。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是将正确的推理同错误的推理、可靠的论证同不可靠论证区分开来。 正确推理又被称作有效推理。一个推理是有效的,那么在推理中,作为前提的语句真时

逻辑学欧拉图试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逻辑学欧拉图试题及 答案

四、请用欧拉图表示句子中画横线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1. “国家队里,有的跳远运动员又兼短跑运动员。” 跳远短跑 运动员运动员 2.已知a与b交叉,b与c交叉,a与c全异.请用欧拉图表示a、b.c、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请用欧拉图表示句子中画横线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行星,水星也是行星.” 行星地球 4.设S与P交叉,M真包含于S,用欧拉图表示S、M和P之间的三种外延关系。

5. A.足球爱好者 B.排球爱好者 C.蓝球爱好者 D.青年足球爱好者 ?6. 机器人 8.

人民法院 律师事务所 表解题:(10分) 1.请列出相容选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2.运用真值表判定A、B、C三个判断之间是否是等值关系 A:并非只有小李去,小王才去。 B:并非小李去或小王不去。 C.小李不去但小王去 “小李去”为p,“小王去’为q。 则: A:q p← B :q p∨ C:q p∧ 结论.A、B、c三个判断之间是等值关系。 3.用真值表判定A和B两个判断之间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A.并非如果背熟了逻辑规则,就能解决逻辑问题。B.背熟了逻辑规则,但不能解决逻辑问题。 A的逻辑形式为: B的逻辑形式为: 代入真值表判定二者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以上真值表的情况表明。 A的逻辑形式:p→q B的逻辑形式为:p∧q 代入真值表判定二者是否具有等值关系: 以上真值表的情况表明两判断是等值判断。4.运用真值表判定A、B三个判断之间是否是等值关系 A:并非只有小王读一中,小张才读二中。 B.小王不读一中但小张读二中。

法律逻辑学教案

法律逻辑学教案 授课内容:系统介绍逻辑学的方法,以及运用逻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并侧重于逻辑学和法学的结合,讲解法律中的逻辑问题和规律。 专业及班级:法学授课学时:总学时34;周学时2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法律逻辑学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面向21世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课程教材。本书由张大松、蒋新苗担任主编。参考书目如下------ ⑴《逻辑学教程》,何向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⑵《律师论辩的策略与技巧》,秦甫编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 ⑶《法律逻辑学新论》,黄伟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和语言的概念;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法律逻辑学的性质,明确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法律逻辑学有个 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逻辑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导语)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 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Francis Bacon (举例)区分逻辑的几层含义 (图表)呈现逻辑学的历史沿革。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一、“逻辑”含义 “逻辑”一词从词源上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词:λογοδ; 拉丁文为:logos(逻各斯);英语为logic;法语为 logique “logic”在中国的翻译:1.李之藻明代《名理探》;2.严复 1905年《穆勒名学》;中国学者们按先秦传统来理解logic,先后将 之译为名学、辩学、名辩学、理则学、论理学等。严复是把它音译为“逻辑”的第一人。 (一)客观规律 Eg: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例题】事件排序:共15题。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表示事件的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1)收集书籍(2)购买材料(3)打造书架(4)雇用木工(5)排列书籍 A.4—3—1—2—5 —4—2—3—5 C.4—3—2—1—5 D.3—2—1—4—5 (二)思维规律 Eg: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论证不合逻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特殊观点、方法(--“强盗逻辑”) Eg: “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四)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科---逻辑学

逻辑学基础知识教案

商洛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逻辑学基础知识 课程类型: 必修课 上课班级: 中文系汉本1001—1004、文秘1001 计划学时: 18 周学时: 36 授课学时: 2012 --- 2013 第 1 学期 教材版本: 高教出版社 编者: 姜全吉、迟维东(第三版) 授课教师: 赵英卓 商洛学院教务处制 2012年9月

时间 9 月 3日 星期一 课 题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及作用,从宏观上认识学《逻辑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思维的逻辑形式 课型大课型和小课型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法选择四步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教法运用及板书要点 一.课前先给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宣布课堂纪律和教学理念、 模式。 一.通过中外两个逻辑学案例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 解逻辑学这门课的情况,并对学习逻辑学产生兴趣。 案例一: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 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 龙子·白马论》。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 称。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 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后来据说:公 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 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 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 对牛弹琴类似。 分析:就逻辑学的意义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 内涵的关系。就“马”的外延说,“马”这个名词包括白马在内, 但就“马”的内涵说,“马”这个名词指马的本质属性,和“白马”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这两个名词混同 起来。这也是公孙龙的一个贡献。 案例二: 富家少女鲍西霞是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当中重 要情节“三匣选亲”的焦点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诗人塑造完 美女性形象的理想色彩。鲍西霞姿容、品行、意志和才能俱 佳,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可是这位堪称完美的 新女性却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因为亡父之命不可违——她 的父亲在遗嘱里指定要三匣选亲。鲍西霞有三个匣子,其中 一个装有她的肖像;三个匣子上面分别刻有一句话,求婚者 只有通过匣子上的话,猜中肖像放在哪个匣子里才能够和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