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一)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 )和位于( )的( )。前者又分为 ( )、( )、( )、( )、( )和( )六大部分。

2、脊髓与上肢神经相连的区段形成( ),与下肢神经相连的区段形成 ( ) ,后者向下逐渐变细,称为 ( ) 。成人脊髓下端约平齐 ( ) ,末端再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 ) 。

3、脊髓表面有数条平行的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 ( ) ,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 ) ,前外侧和后外侧还有2对左右对称的 ( ) 和 ( ) 。

4、脊髓的颈段有 ( ) 节,胸段有( ) 节,腰段有 ( ) 节,骶段有( ) 节,尾段有( ) 节。

5、在横切面上脊髓灰质后部突出称 ( ) ,前部突出并扩大称 ( ) 。两者之间的部分为 ( ) ,在胸和上腰段脊髓,此部向外侧突出成为( ) 。

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经 ( )根由 ( ) 沟走出脊髓,支配 ( ) 。

7、脊髓侧角细胞就是 ( ) 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 ( ) 根走出脊髓;在骶髓2—4节相当于侧角的位置有( ) 核。

8、在脊髓白质中,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 ( ) ,前、后外侧沟之间为 ( ) ,后外侧沟与后正中之间为 ( ) ;灰质连合前方横过中线的纤维称为 ( ) ,紧贴灰质周缘,起自脊髓止于脊髓的较短距离的纤维称为 ( ) 。

9、薄束位于脊髓的 ( ) ,由 ( ) 节段 ( ) 细胞的中枢突构成,上行到延髓止于 ( ) ;楔束位于脊髓的 ( ) ,由 ( ) 节段 ( ) 细胞的中枢突构成,上行到延髓止于 ( ) ,传导同侧肢体的( ) 和 ( ) 冲动。

10、脊髓白质的纤维束中,传导温度觉和痛觉冲动的是 ( ) 束,传导粗略触觉冲动的是 ( ) 束,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是 ( ) 束和( ) 束,传导本体冲动到小脑的是 ( ) 束和( ) 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

是 ( ) 束,参与视觉和听觉防御反射的是 ( ) ,参与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是 ( ) 束。

11、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连接两侧脊髓灰质的部分称为 ( ) ;在灰质前连合前方,有纤维越边,称为( ) ;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称为( ) 。

12、脊髓灰质由大量神经元组成,从横切面上看,各种类型的神经元常聚集成簇,有的界限较清楚称为 ( ) ;在纵切面上,这些细胞群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致,纵贯成 ( ) 。

13、依据 ( ) 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将脊髓灰质自背侧向腹侧划分为十个板层。其中胶状质位于( ) 、胸核位于( ) 、前角运动核位于( ) 。

14、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两种,其中大型的为 ( ) ,纤维支配 ( ) ;小型细胞为 ( ) ,支配 ( ) 。

15、脊髓后索中的长距离纤维束有( ) 束和 ( ) 束。脊髓后索损伤后病人出现伤面水平以下( )和 ( ) (功能)丧失。

16、前角运动神经元内侧群支配 ( ) 。这些细胞接受 ( ) 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17、脊髓牵张反射属于两个神经元构成的 ( ) ,感受器是 ( ) ;屈曲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至少要有 ( ) 个神经元参加。

18、在临床上常凭借受伤椎骨位置推算成年人脊髓受损的节段,其中脊髓C1至C4与 ( ) 相对应、下胸髓与 ( ) 相对应、腰髓约与 ( ) 相对应、骶髓和尾髓约平对 ( ) 。

19、成人脊髓圆锥末端平对 ( ) ,临床上常选择 ( ) 或 ( ) (部位)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引流脑脊液或注射麻醉药物。

20、脊髓灰质Ⅶ层面积最大,占据 ( ) ,其中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其 ( ) ;与内脏感觉有关的核团称为 ( ) ,位于其 ( ) 。(二)单项选择题

1、脊髓

A、粗细较均匀

B、中央管向下为盲端

C、无明显的分节

D、直接被脑脊液包围、与椎管等长

2、对脊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脊神经前、后支直接相连

B、前正中裂有脊神经前根附着

C、附着7对颈神经根

D、在第1腰椎以上做腰椎穿刺时可能被损伤

E、脊髓圆锥平第三腰椎体

3、成人脊髓圆锥平

A、第1骶椎体下缘

B、第1腰椎体下缘

C、第2腰椎体下缘

D、第12胸椎体下缘

E、尾椎前

4、对脊髓膨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颈部的肌发达有关

B、发出颈丛

C、位于第4颈节与第1胸节之间

D、该节段含神经纤维较多

E、仅连于臂丛

5、第10胸脊髓节段约平对

A、第7胸椎水平

B、第4胸椎水平

C、第6胸椎水平

D、第10胸椎水平

E、第5胸椎水平

6、对脊髓外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前外侧沟明显,后外侧沟不易分辨

B、腰骶膨大不明显

C、脊神经前、后支分别附于前、后外侧沟

D、前正中裂浅

E、前后正中的纵沟将脊髓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

7、对侧柱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腰1至腰5脊髓侧角

B、是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C、传导内脏感觉

D、仅见于胸脊髓节段

E、是交感神经节神经胞体所在的部位

8、前角运动细胞

A、纵贯脊髓全长

B、支配梭内肌纤维

C、与肌张力的调节无关

D、只含γ运动神经元

E、仅支配四肢肌

9、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B、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C、与固有束传导有关

D、不受皮质脊髓束支配

E、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10薄束和楔束

A、楔束起自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B、薄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C、薄束的纤维来自后角

D、楔束传导同侧胸4以上的本体感觉

E、两束损伤,对侧肢体本体感觉消失

11、对脊髓的描述,正确的是

A、颈段脊髓灰质可含侧柱

B、上自枕骨大孔平面

C、中央管和第三脑室直接相通

D、脊髓灰质中骶段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E、背侧面有深的后正中沟

12、脊髓灰质

A、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胸髓和上腰3节内的侧角

B、前角仅见于胸髓

C、后角只存在于颈髓

D、腰骶膨大段前角发达

E、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骶尾段

13、骶副交感核位于脊髓

A、第2~4骶节

B、胸节和上3腰节

C、第1~4骶节

D、第3~5骶节

E、第1~3骶节

14、皮质脊髓侧束

A、下行于脊髓前索

B、起自脑神经运动核

C、由对侧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

D、主要止于对侧前角

E、为未交叉的纤维束

15、脊髓丘脑束

A、传对侧躯干四肢温、痛、轻触觉

B、为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C、发自胸核

D、终止于大脑皮质第1躯体感觉区

E、形成椎体交叉

16、右侧薄束、楔束受损可导致

A、左侧受损平面以下意识本体觉障碍

B、左侧受损平面以下皮肤的痛、温觉障碍

C、左侧受损平面以下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障碍

D、右侧受损平面下1~2节段皮肤的温、痛觉障碍

E、右侧受损平面以下意识本体觉障碍

17、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的纤维束是

A、红核脊髓束

B、薄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丘脑束

E、以上都不是

18、脊髓半横断损伤将导致

A、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

B、同侧肢体软瘫

C、对侧肢体硬瘫

D、对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消失

E、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消失

19、脊髓第5颈节平对

A、第3颈椎

B、第4颈椎

C、第6颈椎

D、第5颈椎

E、以上都不对

20、皮质脊髓侧束

A 、管理共济运动 B、起自对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C、起自同侧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D、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

E、止于对侧脊髓前角细胞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脊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终丝由神经纤维组成

B、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

C、占据椎管全长

D、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E、直接被蛛网膜包裹

2、脊髓颈膨大

A、是含脊髓灰质侧柱所致

B、与上肢的发达有关

C、上起枕骨大孔,下达第7颈椎

D、位于颈脊髓节段之间

E、相当于颈、臂丛发出的部位

3、第1腰脊髓节段

A、脊髓灰质有侧角

B、发出第1对腰神经

C、参加腰骶膨大的形成

D、平对第10胸椎

E、后索内有薄束、楔束

4、脊髓外侧索内的纤维束有

A、脊髓丘脑束

B、前庭脊髓束

C、薄束

D、红核脊髓束

E、皮质脊髓束

5、脊髓颈段

A、各节段比同序数椎骨位置高

B、共分为8个脊髓节段

C、参与颈膨大的组成

D、有灰质侧柱

E、相当于颈丛、臂丛发出的节段

6、脊髓内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束是

A、脊髓小脑前束

B、脊髓网状束

C、薄、楔束

D、脊髓小脑后束

E、脊髓丘脑束

7、薄束传导

A、温度觉

B、粗略触觉

C、精细触觉

D、痛觉

E、本体觉

8、脊髓某节段前角细胞损伤可导致

A、所支配的骨骼肌腱反射增强

B、伤侧下肢病理反射阳性

C、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逐渐萎缩

D、所支配的骨骼肌本体感觉消失

E、所支配的骨骼肌腱反射消失

9、脊髓

A、颈膨大发出管理上肢的神经

B、腰骶膨大发出管理下肢的神经

C、全长粗细不一

D、有1个腰骶膨大

E、有1个颈膨大

10、马尾

A、位于蛛网膜下隙内

B、主要管理下肢的运动和感觉

C、位于脊髓圆锥之下

D、由包在脊髓表面的被膜形成

E、由腰、骶、尾脊神经构成

11、白质前连合含

A、轻触觉纤维

B、躯体运动纤维

C、痛、温觉纤维

D、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纤维

E、意识性本体感觉纤维

12、脊髓第8胸节平面可见到

A、红核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皮质脊髓侧束

D、楔束

E、薄束

13、脊髓丘脑束

A、由同侧后角细胞轴突构成

B、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由同侧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构成

D、由对侧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构成

E、由对侧后角细胞轴突构成

14、与感觉有关的脊髓核团包括

A、后角固有核

B、胶状质

C、中间外侧核

D、中间内侧核

E、胸核

15、脊髓内脏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

A、全部腰髓

B、骶髓2~4节

C、脊髓全长

D、胸髓和1~3腰节

E、全部骶髓

(四)名词解释

1、终丝

2、颈膨大

3、马尾

4、白质前连合

5、胸核

6、γ运动神经元

7、固有束

8、(脊髓)网状结构

9、背外侧束

10、脊髓反射

(五)问答题

1、马尾是怎样构成的,有什么临床意义?

2、脊髓灰质有哪些重要核团?它们分别位居Rexed细胞构筑分层的哪一层?

3、分析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前方损伤,可能出现哪些功能障碍?

4、简述脊髓外伤或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横断性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和原因。

5、左侧第四胸髓半边损伤,病人会在哪些部位出现功能障碍?若这个脊髓节全部受到损伤,又会出现哪些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脑、椎管内、脊髓、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2、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圆锥、L1下缘、终丝

3、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4、8、12、

5、5、1

5、后角、前角、中间带、侧角

6、前、前外侧、骨骼肌

7、交感神经、前根、骶副交感

8、前索、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固有束

9、后索、L5以下、脊神经节、薄束核、后索、T4以上、脊神经节、楔束核、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10、脊髓丘脑、脊髓丘脑、薄、楔、脊髓小脑前、脊髓小脑后、锥体、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

11、灰质连合、白质前连合、网状结构

12、神经核、柱

13、Rexed、Ⅱ层、Ⅶ层、Ⅸ层

14、a—运动神经员、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γ—运动神经员、梭内骨骼肌纤维

15、薄、楔、同侧本体感觉、同侧精细触觉

16、躯干的固有肌、双

17、单突触反射弧、骨骼肌内的肌梭和Colgi腱器、三

18、同序数椎骨、同序数上方第三节椎体、第10至第12 胸椎范围、第1腰椎

19、第1腰椎体下缘、第3、4腰椎棘突间

20、灰质中间带、外侧部(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最内侧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B

5、A

6、E

7、E

8、B

9、B 10、A 11、B

12、A 13、A、 14、C15、A 16、E 17、A 18、E 19、B 20、D

(三)、多项选择题

1、BD

2、BE

3、ABD

4、AD

5、ABCE

6、AD

7、CE

8、BCE

9、ABCDE 10、ABCE 11、ACD 12、CE 13、BE 14、ABDE 15、BD

(四)名词解释

1、脊髓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条尾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为终丝,在第2骶锥水平有硬脊膜包裹,最终止于尾骨的背面。

2、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神经原数量相对其它节段多。其中颈膨

大位于C4至T1节段,是发出支配上肢的脊神经的部位。

3、前根和后根在与脊髓节段相应的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并穿出相应的椎间孔而分支分布。因椎管长于脊髓,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距各自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愈远,其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临床上选择第3、4或

4、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免损伤脊髓。

4、在脊髓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5、胸核,也称背核,或称Clarke,位于C8至L3节段、后角基底部的内侧,发出纤维主要在同侧百质外侧索上行止于小脑。

6、γ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两种,大型细胞为α-运动神经元,小型细胞为γ-运动神经元,后者的纤维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7、脊髓白质主要由长上行纤维、长下行纤维核、固有束组成。固有束紧贴脊髓灰质周围,它们起于脊髓不同节段,在脊髓内上行或下行数节段后,再止于脊髓,完成脊髓节段和节段内的联系。

8、在脊髓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即神经纤维交通警织成网,网眼中有散后的元,形成网状结构。

9、背外侧束:位于胶状质的背外方。后根外侧部纤维(主要是细的无髓和薄髓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此束发出的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背外侧束或称Lissauer 束。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10、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脊髓与脑分离(如脊髓横断性截瘫)后,仍可完成若干简单的反射,这些脊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屈曲反射,甚至较为复杂些的排便、排尿反射等。在脊髓内部存在着某些神经元的特定联系,前、后根,灰质和固有束构成完成这些反射的形态基础。

(五)问答题

1、马尾是脊髓的腰、骶、尾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前先在椎管内围绕着终丝下行一段所形成的。因成人第一腰椎以下的椎管内已无脊髓,仅有马尾,临床

常在第三、第四或四、五腰椎棘突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以免刺伤脊髓。

2、脊髓灰质的重要核团有后角边缘核(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和前角运动神经元。

后角边缘核位居RexedⅠ层,胶状质位居RexedⅡ层,后角固有核位居RexedⅢ、Ⅳ层,

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位居RexedⅦ层,前角运动神经元位居RexedⅨ层。

3、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前方主要结构是脊髓的白质前连合,主要由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组成,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前方损伤时即发生两侧对称性的相应节段的痛觉和温度觉障碍,由于未涉及后索的薄束和楔束功能,而保存触觉和深感觉。

4、脊髓半横断性损伤后可出现如下症状:

(1)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肌并不萎缩、并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症。原因:皮质脊髓侧束阻断,失去皮质脊髓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功能。

(2)损伤节段以下出现运动、位置和振动觉以及皮肤两点辨别觉障碍。原因:后索的薄束和楔束被阻断,使传导肌、腱、关节、皮肤冲动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被阻断。

(3)损伤平面1~2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原因:脊髓丘脑束被阻断。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脊髓灰质Ⅰ和Ⅳ~Ⅶ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并斜越1~2节至对侧。因此,对侧痛、温觉的传导被阻断。

5、障碍左侧第四胸髓半边受损可出现左下肢痉挛性瘫痪;左侧乳头水平以下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右侧剑突水平以下皮肤痛、温感觉障碍。若损伤波及全部胸髓第四节,出现乳头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障碍及下肢肌肉痉挛性瘫痪,此种现象临床称为截瘫。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沉淀 3)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4)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5)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R1、R3、R7分别为 N N N N O O R1 3 R7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6)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7)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8)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9)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 在代谢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10)不属于苯并二氯★的药物是: A. 地西泮 B. 氯氮★ C. 唑吡坦 D. 三唑仑 E. 美沙唑仑 11)苯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A.呈弱酸性 B.溶于乙醚、乙醇 C.有硫磺的刺激气味 D.钠盐易水解 E.与吡啶,硫酸铜试液成紫堇色 12)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钠 13)苯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绿色络合物 B.紫堇色络合物 C.白色胶状沉淀 D.氨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精细操作受影响 B.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C.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D.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E.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2.应用巴比妥类所出现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长期应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B.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C. 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可加速自身代谢 D. 苯巴比妥的量效曲线比地西泮要陡 E.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对中枢抑制程度远比苯二氮卓类要深 3.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 苯巴比妥 B. 地西泮 C. 氯硝西泮 D. 口服硫酸镁 E. 注射硫酸镁 4.下列不属于吗啡的临床用途的是0 A. 急性锐痛 B. 心源性哮喘 C. 急消耗性腹泻 D. 麻醉前给药 E. 慢消耗性腹泻 5.下列对阿斯匹林水杨酸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造成的 B.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耳鸣,视力减退 C. 对阿司匹林敏感者容易出现 D. 一旦出现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E. 一旦出现可用氯化钾解救 6.下列药效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吗啡、度冷丁 B. 二氢埃托啡、吗啡、芬太尼、度冷丁 C. 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度冷丁、吗啡 D. 芬太尼、吗啡、度冷丁、二氢埃托啡 E. 度冷丁、吗啡、二氢埃托啡、芬太尼 7.吗啡呼吸抑制作用的机制为 A. 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B.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D.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E. 激动κ受体

8.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障碍的维生素是 A. VA B. VB1 C. VB2 D. VE E. VK 9.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机理是 A. 阻断脑内胆碱受体 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爸爸受体 C. 激动脑内胆碱受体 D. 激动脑内阿片受体 E. 激动网状结构的α受体 10.下列对布洛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解热作用 B. 具有抗炎作用 C. 抗血小板聚集 D. 胃肠道反应严重 E.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1.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 A. 哌替啶 B. 二氢埃托啡 C. 美沙酮 D. 安那度 E. 强痛定 12.左旋多巴对何种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无效 A. 地西泮 B. 扑米酮 C. 氯丙嗪 D. 丙咪嗪 E. 尼可刹米 1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为 A. 抑制外周PG合成 B. 抑制中枢PG合成 C. 抑制中枢IL-1合成 D. 抑制外周IL-1合成 E. 以上都不是 14.左旋多巴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不良症状无效是因为 A. 药物阻断阿片受体 B. 药物阻断M受体 C. 药物激动阿片受体 D. 药物阻断多巴受体 E. 药物激动多巴受体 15.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 A. 激动中枢内的多巴受体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对体内功能起主导调节的系统,是最重要的整合性功能。人类神经系统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的系统,主要整合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的信息,同时产生思维和情感以及发出相应的信息以调节机体的活动;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和神经纤维,传入神经为中枢提供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的信息,传出神经则将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至效应器以调节其功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协调为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本章在介绍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阐述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种感觉和运动的调节以及脑的高级功能。下看具体内容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神经系统的意义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机构。大家知道机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活动与生存的,这就需要组成机体的各系统、器官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如人体在运动时,不仅有关肌群它的舒缩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配合得很恰当,而此时,肌肉的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供给肌肉更多的养料、O2,带走CO2,同时心脏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推动更多的血流和加速气体交换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配合着肌肉的活动,而这种协调的配合,就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整合实现的。故神经系统在体内起管理主导作用。 再一方面神经系统随着动物的进化而发生和发展的。这点同学们前面学习动物学是清楚的。如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海绵)没有神经系统,后随动物的进化,动物体内逐渐发生了神经组织,如腔肠动物(水螅),体内就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交织成神经网。这是神经系统的起源,随动物的进化神经细胞集中在头端形成神经节,如扁形动物涡虫。神经节数目增多,形成神经链,如环节动物蚯蚓。神经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到脊椎动物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且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化,到哺乳类动物出现了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而且哺乳类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大脑皮层遮盖了脑的其他部分,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大脑表面上出现许多沟、裂和回,这就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神经系统演变过程:水螅神经网→神经节→神经链→管状神经系统→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由此表明神经系统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机体调节机能自脑的低级部位向大脑皮层高度集中这一进化过程称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 抗痛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抗帕金森病药抗重症肌无力药 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镇静催眠药及抗惊厥 药 ·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市场分析] 对制药行业来说,年销售规模达到650亿美元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或许是最具挑战性,同时又是回报最丰厚的长市场之一。快速增的CNS药物市场中,仍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积极介入或正在考虑介入该市场的制药公司来说,CNS药物市场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1.抗抑郁药市场已趋成熟。据估计,全球遭受抑郁症的侵袭的人口超过1.21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们失去生活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CNS药物市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抑郁症药物市场。美国每年需要为抑郁症付出大约440亿美元。2004年,抗抑郁药市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5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抗抑郁药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今后6年里,许多知名的品牌药将面临专利失效。 2.抗老年期痴呆(AD)药市场潜力可期。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大量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为抗老年性痴呆(AD)药物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自药物Aricept(盐酸多奈哌齐)于1996年推向市场以来,抗AD药物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中,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年均19%的增长速度。在神经退化性药物市场上,脑代谢药或抗AD药物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占该市场全球销售额的31%。2004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CNS药物总销售额的5%。 3.多发性硬化症(MS)尚缺特效药物。据统计,美国有超过35万人、全球有300万人患多发性硬化症MS。然而,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确定性,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高。目前还没有能治愈MS的药物。尽管改善MS症状的药物为数不少,不过许多病人(30%)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会作出反应,并且继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PMS)一致几乎无法用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药物突飞猛进。据统计,2000年,全球有400万~500万人(主要是儿童)被诊断出患有ADHD,其中75%~85%的人使用精神兴奋药进行治疗。2004年,ADHD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它目前是CNS药物市场上的第9大领域,但却以40%的年增长率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ADHD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33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接受治疗的新病人(尤其是患ADHD的成年人)人数在扩大,新制剂的推出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新类型的药物正处在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

(整理)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第5颈髓平对()( 2.0分) A.第5颈椎 B.第4颈椎 C.第3颈椎 D.第6颈椎 E.无上述情况 2. 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A.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B.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C.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D.主要参加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E.以上都不是 3.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起源于()(2.0分) A.后角边缘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中间外侧核 E.脊神经节 4. 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2.0分)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 内侧丘系()(2.0分)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束 6. 皮质脊髓侧束()(2.0分) A.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无上述情况 7. 顶盖前区参与()(2.0分)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触觉反射 8. 中脑内有()(2.0分) A.红核 B.面神经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展神经核 9. 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2.0分)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一个重要整合结构 10. 延髓橄榄背外侧的沟内的三对脑神经根由上而下依次是()(2.0分) A.第Ⅷ、IX、X对 B.第X、IX、Ⅷ对 C.第IX、X、XI对 D.第XI、X、IX对 E.第X、XI、XII对 11. 下列核团中,属于脑神经核团的是()(2.0分)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疑核 D.红核 E.黑质 12. 动眼神经副核为()(2.0分)

中枢神经系统记忆口诀

中枢神经系统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虽难记,区分开来好记忆,中枢包括脑脊髓,脑居颅腔脊椎管。 安全问题有保障,脑脊神经属周围,脑神经,十二对,出入颅腔日夜忙, 主要分布头颈部,部分支配胸腹脏,脊神经,三十一,主要分布躯四肢, 周围分布躯内脏,感觉运动常相依。 脊髓的位臵与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平大孔延髓连,成人下端平腰一,前后略扁圆柱形。 末管变细称圆锥,全长粗细不均匀,上颈下腰两膨大,膨大内部细胞多。 表面六条纵行沟,前裂后沟要记清,前后外侧沟成对,前根后根侧沟附。 八十二,五五一,脊髓节段三十一,圆锥下端连终丝,终丝下端止尾骨。 腰骶尾部脊神经,丝周缠绕成马尾,临床穿刺腰棘间,脊髓损伤可避免。 脊髓节段与椎管的对应关系 脊髓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三十一,颈八胸十二五五一,椎骨共计二十六。

节椎名同位不一,颈节一四大致同,颈五胸四减去一,中胸减二下减三, 腰节平胸十十二,骶尾两节对腰一,脊髓病变麻醉平,定位诊断有据依。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结构两部分,中央灰质周围白。纵切灰质三根柱,横切灰质似蝶舞。 前角运动后角感,后角核团属联络,中间侧角腰自主,胸一腰二骶二四。 侧角交感副交感,脊髓灰质前角中,运动细胞分两种,体积大小不相等。 功能完全不相同,大者支配骨骼肌,运动躯干与四肢;小者调节肌张力, 颈腰膨大分两群,内群支配躯干颈,外群支配四肢肌,后者仅见膨大处。 根据表面沟裂分,白质分成三个索,上行感觉下运动,薄楔在后深感觉。 躯干四肢同侧伴,肌腱关节本体感,位臵运动震感觉,皮肤精细之触觉。 后索病变不能全,闭目位臵确定难,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红核脊髓交叉下,屈肌兴奋红有关,前庭脊髓未交叉。 到达腰骶丝方尽,兴奋躯干肢伸肌,脊髓完全横断后,断面以下感觉无。 运动反射均消失,脊髓休克临床称,数周乃至数月后,各种反射渐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

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习题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的药物 1.局麻药的作用机理是(B) A.阻止Ca2+内流 B.阻止Na+内流 C.阻止K+外流 D.阻止Cl-内流 E.降低静息膜电位 2.普鲁卡因不宜用于(C) A.蛛网膜下腔麻醉 B.浸润麻醉 C.表面麻醉 D.传导麻醉 E.硬膜外麻醉 3.地西泮的适应症不包括(E ) A.焦虑症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4.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是(C ) A.硫喷妥钠 B.苯妥英钠 C.地西泮 D.戊巴比妥钠 E.水合氯醛 5.氯丙嗪抗精神病的作用机理是( A ) A.阻断中枢α受体 B.阻断中枢β受体 C.阻断中枢D2受体 D.阻断中枢5-HT受体 E.阻断中枢H1受体 6.小剂量氯丙嗪产生镇吐作用的机理是(D ) A.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B.抑制大脑皮层 C.阻断胃粘膜感受器 D.阻断CTZ的D2受体 E.抑制中枢胆碱能神经 7.治疗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宜选用( C )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

上腺素 8.长期使用氯丙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C ) A.体位性低血压 B.过敏反应 C.锥体外系反应 D.内分泌紊乱 E.消化道症状 9.吗啡的镇痛作用机理是( B ) A.阻断阿片受体 B.激动阿片受体 C.抑制中枢PG 合成 D.抑制外周PG合成 E.以上均不是 10.阿片受体的拮抗剂为( D ) A.二氢埃托啡 B.哌替啶 C.吗啡 D.纳洛酮 E.曲马朵 11.哌替啶的特点是( A ) A.成瘾性比吗啡小 B.镇痛作用比吗啡强 C.持续时间比吗啡长 D.等效镇痛剂量时抑制呼吸比吗啡弱 E.大剂量也不引起支气管收缩 12.治疗心源性哮喘宜用( D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吗啡 E.多巴胺 1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理主要是( C ) A.抑制外周PG合成 B.抑制内热原的释放 C.抑制中枢PG合成 D.抑制缓激肽的生成 E.灭活外热原 1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理是( B ) A.直接对抗血小板聚集 B.抑制血小板中TXA2的合成 C.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 我们可能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还不是很了解吧,中枢神经系统对我们的整个身体起着协调的作用,平衡些我们所做出来的肢体动作及语言输出,可以说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整个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我们整个人的身体以及大脑也就不能正常工作,可能大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比较感兴趣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什么吧! 包括: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目前,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总值大约有440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医药市场的15%。美国市场拥有世界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二。从治疗水平上来讲,3个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包括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合计占这个总市场的85%。 全球销售额领先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是用于抑郁症的,每种药品的销售额高于20亿美元。紧接其后的两种销售最佳的药品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癫痫、偏头痛、多发性硬化和焦虑等适应症由销售额领先的10种药品覆盖。多数大公司至少涉及一个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同时也趋向于涉及与年龄有关的治疗种类中。 对于具有较高销售额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占该公司总销售额的六分之一或一半。然而仅有六家公司有4种或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列入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处方药行列。另外,有5种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的专利将于2002年在美国到期。 在主要的市场,老年人口的总百分比将会明显地增长,早老性痴呆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地增长,它也是改进药品和治疗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流行正在稳定地增加,对控制疾病的药物需求也正在增加,特别是一些主要的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病和激动的合并症。 在下一个十年中,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将要继续扩大。该市场的扩大有两个主要原因:患者和医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了解的改进,以及对构成能够改进治疗这些疾病的神经药理机理的较好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的三个主要领域包括:抗抑郁症药物、凭处方出售的止痛药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领域。预计在下一个5年中,将有10种产品迅速进入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市场。大多数的新抗精神分裂治疗剂是口服吸收配方产品。预计抗癫痫药物市场在未来的几年中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到2005年,将会有另外的l 5种产品进入市场。在开发中具有最少量产品的市场是肥胖和睡眠紊乱用药。在过去的几年中,处方止痛药物市场已稳定地增长。目前有35种以上用于控制疼痛的药品处于开发之中。 1.2010年抗抑郁焦虑药物市场预测 抗抑郁和焦虑药物市场占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市场的最大份额,大约为44%,接近200亿美元。去年该市场已增长了大约14%。抑郁症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还不确切,但是美国国家疾病协会报告:17%的美国人在他们一生中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去年一年里,10%的美国人发作该病。抑郁症患者常常继续患上另一种精神病,特别是焦虑症和酗酒。 该市场销售的增长通过较新药品如Paxil(葛兰素史克),ZoloFt(辉瑞)、Celexa(Forest Laboratories)和EFFexor(惠氏)来维持市场销售能力。此外,对这些药品扩增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一般的焦虑症、恐慌、强迫观念、行为紊乱和外伤后紧张等病)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发展的潜力。 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需要诊断和治疗人群的增加,抗抑郁药市场的销售额将从目前

中枢神经系统3

1.普鲁卡因一般不用作 A.表面xx B.浸润xxC.蛛网膜下隙xx D.传导xx E.硬膜外xx 2.xx卡因一般不用作 A.表面xx B.浸润xx C.腰麻 D.传导xx E.硬膜外xx 3.注射用局麻药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 素的目的是 A.防止手术中出血 B.预防 局麻药xx C.减少吸收,延长局麻时间 D.预 防支气管痉挛 E.防止手术中低血压 4.除局麻作用外,还有抗心律失常作

用的药物是 A.普鲁卡因 B.xx C.xx 因 D.苯妥因钠 E.利多卡因 5.腰麻及硬膜外xx时常合用xx 碱,其目的是防止局麻药 A.抑制呼吸 B.降低血压 C.抑制 中枢 D.引起心律失常 E.引起支 气管痉挛 6.关于多利卡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粘膜穿透力强 B.安全 范围大 C.毒性比普鲁卡因小

D.可用于多种局麻方法 E.有抗 心律失常作用 7.局麻药液中禁止加入少量肾上腺素的情况是 A.面部手术 B.胸部手 术 C.下腹部手术 D.指、趾末端手术 E.颈部手术 8.关于xx卡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酰胺类药物 B.毒性 低 C.穿透力强 D.一般不用于表面xx E.常用 于浸润xx 9.下列xx局麻作用持续时间最长A.普鲁卡因

B.xx卡因 C.利多 卡因 D.布比卡因 E.氯胺酮 1.有关xx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口服吸收迅速而安全 B. 肌注吸收慢而不规则C.具有呼吸抑制作用C.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 E.为迅速显效,静注速度应快 2.xx不能用于 A.麻醉前给药 B.焦虑性失眠 C.高热惊厥 C.癫痫持续状态E.静脉xx 3.关于地西泮的叙述,正确的是A.安全范围大,久用无成瘾性B.禁用于麻醉前给药C.高血压者慎用C.具有抗焦虑作用E.可用于重症肌无力 4.治疗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的目的,下列哪项不对A.减少药物从肾小管重吸收B.促进中枢神经内的药物向血液中转移C.加速药物被药酶转化C.碱化血液E.碱化尿液 5.巴比妥类药物起效快慢主要取决于A.药物脂溶性B.药物剂量C.药物剂型 C.给药途径E.以上都不是 6.消化道溃疡病人不宜口服的药物是A.地西泮B.苯巴比妥C.水合氯醛C.艾司唑仑E.劳拉西泮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

神经营养剂 甲钴胺片 英文名称:Mecobalamin Tablets 商品名称:弥可保 适应症:周围神经病。 药理作用:本品就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本品比氰钴胺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与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与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氰钴胺强。本品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与轴突再生,使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具有抑制作用,如阿霉素、丙烯酰胺、长春新碱引起的神经退变及自发高血压大鼠神经疾病等。在大鼠组织培养中发现本品可以促进卵磷脂合成与神经元髓鞘形成。本品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与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通过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恢复终板电位诱导,能使饲以胆碱缺乏饲料的大鼠脑内乙酰胆碱恢复到正常水平。 用法用量:口服。通常成人一次1片(0、5mg),一日3次,可根据年龄、症状酌情增减。 不良反应:在总病例15180例中,146例(0、96%)出现不良反应。(调查不良反应发生频率结束时)胃肠道:偶有(5%-0、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过敏:少见(<0、1%)皮疹。 禁忌:禁用于对甲钴胺或处方中任何辅料有过敏史的患者。 注意事项:1、如果服用一个月以上无效,则无需继续服用。 2、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服用本品。

药物相互作用: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毒理研究: 生殖毒性:在大鼠与小鼠致畸敏感期经口给予本品0、2、2、0、20mg/kg/d,胎仔与新生仔中未见异常与致畸征象。 ?药代动力学: ?1、一次性给药健康人一次口服120μg、1500μg,无论哪个剂量,均在给药后3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其吸收呈剂量依赖性。服药后8小时,尿中总B12的排泄量为用药后24小时排泄量的40%~80%。2、连续给药观察健康人连续12周每天口服1500μg,至停药后4周的血清中总B12的变化值。给药4周后其值为给药前的约2倍,以后逐渐增加,到12周后达约2、8倍,即使中止给药4周后仍显示为给药前的约1、8倍。 ?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虽然甲钴胺在动物试验中未表现致畸作用,但其对怀孕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尚不明确甲钴胺就是否通过妇女乳汁分泌,但动物试验报告甲钴胺有乳汁分泌。本品在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遵医嘱。 ?老年患者用药:由于老年人机能减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减少用量。?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Citicoline Sodium Injection 商品名称:尼可林 适应症:辅酶。用于急性颅脑外伤与脑手术后意识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选修) 1、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分类可分成(单项选择) A.水杨酸类、苯胺类、芳酸类B.芳酸类、水杨酸类、吡唑酮类C.巴比妥类、水杨酸类、芳酸类D.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苯胺类 2、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单项选择)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 吗啡 3、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单项选择)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 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4、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单项选择)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 钠 5、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单项选择)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6、盐酸吗啡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单项选择)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E. 五个 7、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为(单项选择) A.阿米替林B.卡马西平C.氯氮平D.异丙烟肼E.舍曲林 8、为超短效的巴比妥类药物是(单项选择)

A.奋乃静 B.艾司唑仑 C.氟哌啶醇 D.硫喷妥钠 E.氟西汀 9、结构上不含杂环的镇痛药是(单项选择) A.盐酸吗啡 B.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菲 D.盐酸美沙酮 E.苯噻啶 10、为广谱抗癫痫药,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癫痫的是(单项选择) A.丙戊酸钠 B.苯妥英钠 C.唑吡坦 D.舒必利 E.阿米替林 11、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单项选择)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12、巴比妥类药物的药效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单项选择) A.脂溶性 B.电子密度分布 C.水中溶解度 D.分子量 E.立体因素 13、巴比妥类药物有水解性,是因为具有(单项选择) A.酯结构B.酰胺结构C.醚结构D.氨基甲酸酯结构E.酰肼结构 14、指出下列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单项选择) A.吗啡是两性化合物 B.吗啡的氧化产物为双吗啡 C.吗啡结构中有甲 氧基 D.天然吗啡为左旋性 E.吗啡结构中含哌嗪环 15、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A.在发现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其具有抗组胺作用,故成为三环类抗组胺药物的先导化合物B.大剂量可应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C.2位引入供电基,有利于优势构象的形成D.与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

药物化学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习题

药物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 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沉淀 3) 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4) 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5) 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 R1、R3、R7分别为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6) 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7) 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8) 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9) 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 在代谢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1

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1.前根和后根在与脊髓节段相应的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并穿出相应的椎间分支分布。因椎管长于脊髓,则脊神经根距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越远,与脊髓相连的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在成年人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2.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至对侧,形成交叉纤维,称锥体交叉。 3.在脑桥腹面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三角内。4.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脚间夹有薄层的白质板,即为前髓帆,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的前部。 5.第四脑室底的正中沟,纵贯菱形窝的全长,将其分为左、右两半。每侧又被纵行的界沟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称为内侧隆起。在内侧隆起上,髓纹以下可见两个小三角区:靠内上方的为舌下神经三角,内隐舌下神经核;靠外下方的称迷走神经三角,内隐迷走神经背核。在髓纹的上方,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隐展神经核。 6.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在临床,病人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移位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可危及生命。 7.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但仍终止于本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8.由于脊髓的中央管至延髓上部和脑桥背移并开敞为第四脑室,因此,在延髓上部和脑桥,原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室底灰质埋藏一些脑神经核团。 9.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10.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走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共同组成粗大的入小脑纤维,称为小脑下脚。 11.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黑质细胞富含黑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有往返纤维联系。由于某些原因使黑质细胞变性,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引起震颤麻痹(Parkinson病)的主要病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12.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 13.穹窿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穹窿起于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气,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14.下丘脑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是通过一个神经--血管通路。这个通路的神经部分由下丘脑漏斗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组成,其轴突形成结节漏斗束止于漏斗上端周围正中处的毛细血管丛。这个通路的血管部分称为垂体门脉系。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再通过垂体门脉系传至垂体前叶,影响前叶细胞各种激素的分泌。 15.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为皮质,皮质深方是髓质,深部髓质中包埋的灰质团块称为基底核。基底核包括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杏仁核属边缘系统,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功能不清。 16.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各有特化方面,通常与从事语言文字符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的称为优势半球;与从事空间感觉、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的称为非优势半球。优势半球多数为左半球。优势半球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四个语言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