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或小诗改写为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 例文

古诗或小诗改写为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  例文
古诗或小诗改写为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  例文

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

一、改写是对所改文章或诗歌的再创造,但对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改变,对原作的材料务必要用到叙事散文中,原文的主要人物不能改动。

二、改写包括: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改人称;改情节结构(写作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的改动)、改体裁等。

三、把叙事性较强的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注意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凝炼,在人物刻画上、情节发展上、环境描写上局限性较大。叙事性散文则可以放开来,文字上限制较小,改成散文可以增加必要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作具体刻画,对故事情节也可以做一定的补充,使内容更加丰富些。所有这一切都应不改原文的中心思想为原则。

其他改写训练可以放在以后进行,本次训练则重诗改文。

注意事项:要用自己的语言,不是对原文进行翻译。

改写成散文

将古诗词改写成散文,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改成句式长短不一的散文。通常要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在准确理解唐诗内涵、把握唐诗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描写出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在散文化的形式下,体现诗词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用语上要求精练、生动和形象,但不必像作诗那样刻意求工。内容上要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蕴,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要塑造出生动可感的形象。通过对古诗词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平添些许诗意,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例如对辛弃疾《西江月》的改写:

西江月

是什么使枝头巢中早应安睡的乌鹊局促不安?是什么使不愿入眠的蝉儿叫个不停?天上是一轮皎洁的明月,耳边是阵阵徐徐而来的清风,或许。那些乌鹊和鸣蝉将这夏末的夜晚当成了白天。遭受贬斥,在家隐居多年的辛弃疾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心里的种种不快已被这清幽奇丽的景色化解,就想一些愉快的事儿吧!突然,一阵清风送来了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味,保准又是丰收年,乡亲们可以过上几天舒心日子了,诗人似乎看到了乡亲们的张张笑脸。想到此处,诗人不由地笑出声来,四面蛙声骤起,似乎在为诗人助兴。

夏夜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片乌云飘来,顷刻间雨点就砸到了诗人穿头着单薄的背上。糟糕,今夜倒霉,对了,前面不远处土地庙旁在座乡村客店,就到那儿避雨!于是,诗人迈开大步急急奔走,转过小溪,跨过竹桥,到了,终于到了,但是诗人身上早已淋了个透。客店主人看着诗人头发上不停下滴的水点,不由得哈哈大笑:“稼轩先生,你湿透了,可是今年的丰收保住了。”笑声,在客店的人群中“传染”,在夏夜的寂静中回荡。如何改写

第一步:了解诗人,读懂内容。

第二步:放飞翅膀,想象画面。

第三步:补充情节,加入描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

我孤独地行走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唉,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吹过了大地,洛阳城里也迎来了秋天。独自从家里来到洛阳学习的书生张籍,感到了一阵秋风吹过了身上,心里感到无比凄凉,寂寞。他回想起了离开家时的景像:“眼泪花花的母亲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自己一定要好好用功

地读书、学习,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望亲人,平时多穿点衣服,千万不要着凉……爸爸也显得很激动,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他长大了,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母亲十分舍不得他走……

张籍想着想着,不禁有一股伤心、寂寞的情感突然在自己的心中飘荡、蔓延开了,他想起了亲切的母亲,严厉但体贴的父亲和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们……于是,他便铺开信纸,提起笔,想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封信。可刚拿起笔,心中又蹦出了许许多多说不尽的言语,似乎有千言万语,一张纸根本不够写,一时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考了片刻,他总算写完了信,才交给了送信人。

第二天早上,送信人拿着封好的信准备上马去目的地,张籍又拿过了信,因为他实在太想家了,想告诉妈妈爸爸许许多多并叮嘱他们要多注意身体……

他看了一遍又一遍,修改了一次又一次后,还是不太放心地把信交给了送信人,再三叮嘱:“一定要把信亲手交到我家人手中!”

望着送信人那远去的,越来越小的背影,张籍才长吁了一口气……

改写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黄沙滚滚,嘴唇早已干裂,迢迢千里,孤身一人。茫茫大漠,浩瀚无边,却仿佛在远处与地平线交接,托起了橙黄的天空。荒凉的边塞,只有一缕孤独的烟缓缓从烽火台升起,久久的直立着,像是一根通天的柱子,不愿散去,似乎还有什么不舍;在这般荒凉之地,四周一望无际,空旷却让人悲伤,只有横贯沙漠的黄河依旧波涛汹涌、绵延不绝,伸至远方,天边的落日,大大的,圆圆的。忽然间,居然感觉有了些许温暖,却又在瞬间,倍感苍凉。军旅,战争,边塞,荒漠,没有古堡、也没有落日之下那吹箫的人,只有风沙,只有听得骇人的风沙声。唉,是时候开始了,开始摆脱这悲凉,然后,早日还乡……

《改古诗词为散文的方法》

【改写目的】

1、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意境的理解。

2、改写诗词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改写方法】

1、推敲该诗词的写作对象。写人?写景?写事?

2、推敲以下几个问题:a、什么时间或季节?b、谁干什么?c、人物的心情如何?

d、表达了什么主题?

3、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一、什么叫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二、、改写的原则:

改写古诗词是夯实作文基本功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为它在培养写作者想象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写作者文字表述的准确与丰富。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诗词的原意不能变。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词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用形象的文字描述出来。比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句,我们就不能仅仅扩充一下,如:沉在江底的小船旁边,有无数的小船在那里飘过。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诗句的画面写活,比如:清粼粼的湖水深不见底,微风在湖面肆意地奔跑。湖底,一艘很久以前沉没的小船发出痛苦的呻吟:呵呵,我在这里沉没了,小心啊,别到这里来,回去吧。在小船的呻吟中,太阳出来了。一艘艘小船挂满风帆,披着阳光,意气风发地从湖面划过,将水底小船的呻吟压得粉碎。这样,既较好地呈现出了原诗的画面,也传达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思想。

2.要理解古诗的意境,把握古诗的原意。根据诗词的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合理补充相关情节。古诗词的语言高度精炼,一般只有二三十字的极短篇幅,却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因而许多相关内容便被省略了。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情节进行合理补充,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使其内容更丰富多彩。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有同学就通过想象合理补充出要远行者记住乡音,并且还为远行的人弹奏乐曲,既合情合理,又深切动人,极具感染力。

二、分类说明:

1、写景类的古诗词要侧重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时,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抒发真情实感。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习作要避免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2、叙事类的古诗词改写要把事情叙述完整,有故事情节,有时间、地点、人物,也就是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改写。从内容的要求上看,要写具体生动,叙事完整,尊重诗歌原意。情节要生动,适当展开想象,有创新。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佳作点评】

《古亭惜别》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改写]

渭水之畔,水波微漾,幽幽古城,杏花烟雨,一场朝雨拂去一夜的倦怠,路面上的轻尘是谁的留恋泛滥在整座城,湿润在这雨雾中?

撑一把油纸伞,踏雨行走在青石路上,满腹不舍,满心嘱咐,却又相对无言,无从开口,就让那无言的关怀化在这风里,吹入你心间。古亭旁,清风吹起青翠的柳条,柳叶上的雨珠是为谁的离别而洒落?

友人啊,你多喝一杯故乡这醇香的酒吧,记住故人熟悉的乡音。故乡的酒是一支幽远的歌,越久越缠绵醉人;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在他乡,当你觉得孤寂时,就看看这轮飘过了故乡土地的月亮,它永远带着乡土气息,安抚你漂泊的心。

用手心的祝福为你奏一支“渭城曲”,那透明的琴弦在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脸上的霜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如泉?面对古道瘦马袅袅炊烟,是谁的叹息这样惆怅如幕?

为你折一枝柳放在沉重的行囊里,陪你西出阳关,让你跋山涉水的足迹里有故乡的痕迹,待到春风又绿渭城湖畔时,让这一轮明月,一枝柳条指引你归来的路。“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马蹄奔驰,尘土纷飞,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有人却在绿柳桥畔望着你的背影,迟迟不肯转身……

祝福与惜别如蒙蒙细雨浸透悠悠岁月,飘落几段感怀,几丝思念。风吹起异乡的风尘,洗不净那因思念而爬满脸庞的沧桑,道不尽那近乡而怯的情怀!

远处的钟声响起,往事纷然如昨,握着一枝清新绿柳——你在那头,我在这头——呢喃!

【点评】

文章在呈现原诗句的画面时形象生动。比如“撑一把油纸伞,踏雨行走在青石路上,满腹不舍,满心嘱咐”,一个“撑”,一个“踏”,送行者的无奈与不舍便跃然纸上。又比如“古亭旁,清风吹起青翠的柳条,柳叶上的雨珠是为谁的离别而洒落”,在呈现原诗句“朝雨”“柳色”画面的同时,又写出诗句的情味,真切动

人。当然,作者想象虚构出来年重逢、返乡情怯的相关情节,合情合理而又诗味浓郁。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改写] 落日渐瞑,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大地。太阳脱去了那件耀眼的外衣,披上了鲜红的披肩,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清澈的江水宛如一面镜子在余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微风吹来,江面上泛起水波,太阳的倒影也随之颤动,犹如一位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

江边一棵棵垂柳将她们长长的头发伸入水中,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公主,扭着细细的腰肢,摆着那翠绿的裙摆在岸边与水中的太阳比美。可惜他们没有分出输赢,反而把江水映得半红半绿,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

江边的花儿虽然没有那么婀娜,却一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我站在岩石上,放眼望去,轻轻的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异常神秘;灯花通明的村庄像一只只萤火虫成群结队,雾的朦胧使江、地、天连为一线。啊!多么美的九月初三之夜呀!鸟儿在山前啼鸣,田野里散发果香;露珠儿酷似晶莹的珍珠;隐月好似一把精美的弯弓,就连落叶上都写满赞美,风儿都在唱着赞歌。

我爱你,这让人陶醉的暮江!

[点评]

写景类的古诗要侧重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时,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抒发真情实感。情与景不可分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习作要避免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改写《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夕阳西下,今天又要过去了。而你依旧没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云髻,纵然它是那么的凌乱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头紧锁,脸颊上挂者早已风干的泪痕。

[改写] 窗外的风已停歇,花瓣零乱的撒了一地,只是尘土中花香犹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泪水再一次从你的眼中滚落下来,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为这凋零已尽的百花,遍地的残英落红而善心吗?或许是它们又一次触动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国殇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你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这景物依旧,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独自分担那满腹辛酸,每每想到这些,眼泪就滚落下来,你仍凭泪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听朋友说双溪河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给游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里驾着轻舟泛游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你忽然又哀叹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么的有重量呀,李煜写过愁的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写过愁的叠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却有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压在心头。

刹那间,你再一次泪如雨下!

改写《枫桥夜泊》余扬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改写] 他无言,亦无眠。对于求取功名的种种不顺,他已麻木得无话可说,可真正的悲凉的酸楚,却深埋在心中——他不敢回忆罢了。

在这艘渔家的小船上,他躺着,心空着。江水寂寞,轻轻拍打着小船,低低诉说哀怨。他也寂寞啊!没有预想的花灯游街,只有亲情与思念的煎熬。这种旷世的寂寞,也许只能寄托在渔家那盏黄黄旧旧的渔灯,那摇曳不定的微光,却使他倍感亲切,几年前,母亲就是坐在这样的灯光下,睁着昏黄的老眼,给他缝制一件件远行的衣服而如今……

母亲……唉”他叹着气。想流泪,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泪了。这一生注定失败,连睡觉和流泪都无法成功。他索性翻身,步出船舱。想将那颗满是疮伤的心沉入湖底,江面回荡着一层层雾气,凄凉地掩盖江水的泪。原来天下不只他如此悲情,连没有生命的江水都凄凄的泣。

他抬头,透过江面层层的薄雾,他依稀的看见对岸似乎也有悲伤的身影。那是什么?——原本风姿优雅的江枫,却被人们累累的相思愁断了肠。还有那星星点点的灯火——是渔家的吧——被渔家的艰辛生活憔悴的得苍黄无力,满是风霜。还有那整个黑压压的江岸,如同日夜思念的故乡,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远处寒山寺的钟声透过层层蒙雾,传入他的耳朵,震撼他的心灵——这又是谁在为自己的亲人烧香拜佛?

原来天下不只仕途不顺值得悲情,还有人为生活的艰辛,亲人的相思而悲情。时间慢慢跳过,他看着夜晚与凌晨的交替,月亮静静落下,乌鸦凄凉地叫破长空。他静静看着新一天与现在轮换,静静迎接生命的新一天。“渔家,掉转船头”他静静的说。

“您不去两江见尹府了?”渔家问。

“回家,我哪也不去。亲人,不见两江尹府”他静静的说,虽然语无伦次。

《不朽的失眠》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

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长相思》——改写《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唐,一个商业极度繁盛的朝代。男子们成家后都纷纷从商,而江南水乡,她的柔与美也造就了更多的精明商人。然而悠悠的江水载走了一个个外出从商的男儿,也留下了一个个终日满面愁容,独守空房的女儿……

她,只是这千万个待夫还家的女儿中的一个。她的故事,在平凡中透出独特,在凄美中显出无奈……

朝阳,刚刚露出他青春活力的脸庞,一缕缕金光洒在江面上,闪烁、流动。江边的民宅中,镂空木雕的窗子敝开着。一位身材削瘦,面容清秀的江南女子正对镜梳洗,这就是她。纵然扑上胭脂、施上粉黛,但那铜镜中的人儿,依然是面容憔悴。她双目无神,手很机械地拿出盒中的金钗,插入发髻。金钗插得太偏下了,但她却并没有意识到,只是空洞地望着镜子。望着,望着,……

当太阳越爬越高了,她才清醒过来。姗姗地踏着台阶,走上楼去,依然是双目无神。她打开木门,随着“吱呀”一声,灿烂的阳光一下子射了进来。她下意识地用手遮挡了一下,才发现时间竟已过去了半个时辰。她走到了栏杆旁,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突然,她的目光迥迥有神了,似忽闪着无数希望之光,面部肌肉甚至有些抽搐。原来,就在楼旁的江中,有几点白帆出现,越驶越近,已经看得清了。她努力地向前凑,想要看看自己的丈夫是否就在那船上,她甚至拼命地挥手,但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那白帆并没有靠岸,而是继续前进,越驶越远,慢慢又变成几点白帆,她一下子靠倒在墙上,眼里的希望之光也随之减少。

就这样,从早至晚,从朝阳到夕阳,从大帆船到小客船,从东至西,她就一直站在那里,痴痴地望,傻傻地等。望到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条船驶过,等到自己也不知道挨过了多少时辰。

夕阳撒下他最后一丝余辉,暖黄色的光仍然早晨一样洒在江面上,闪烁、流动。可是那光却大不如早晨鲜亮,却多了一份无奈和感伤。她依旧站在那里,突然,又是一条船,白帆被夕阳渡上一层暖黄色,她又激动了,踮着脚眺望。她是多么希望那就是丈夫的船啊!她痛楚的心再也承受不起任何失望了!但当船照旧驶远后,渐渐消失,她刹那间跌坐在地上,头上的金钗也跌落了,碎成两段……

她泪眼模糊,模糊中却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个风和日历的早晨,在开满白色蘋花的沙洲上,货船在一旁等待,而丈夫拉着她的手深情地说:“记着,等我回来。”她,点点头。

明天的她,还会继续等待吗?

作业:

选下列任一古诗改写成现代散文。

《归园田居》《送元二使安西》《过故人庄》

《赠汪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1、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

一、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二、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导读:(一)首先要有明确的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我们写作的目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可能使我们受感染,受教育,给我们以启迪。所受的感染,所受的教育,所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我们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才有选择材料的标尺。例如:生活中的手足情的美好,使作者深受感染,作者就把它定为《金黄的大斗笠》的中心;生活中,一家三代人的和谐关系及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使作者深受教育,因此,把它定为《散步》一文的中心,我们在动笔之前,也应先想好,我要写的这篇习作,想表达什么感情?想说明什么道理?想写出我受到什么教育?想告诉读者我受到什么启迪。定出文章的中心,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 (二)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虽然,同学们年龄不大,但经过的事可不算少,我们不能把经过的事都写在一篇习作之中。更不能想起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应紧紧围绕中心去选择所写的材料,看一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哪些材料最能表达所定的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中心的,再好的材料也不能用,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中心突出,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经历过的家庭生活,何止此一件呢?然而作者经过反复比较,觉得唯有一家四口三代人散步的这件事,最能说明一家人和谐的关系和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因此,作者围绕中心,选出了这个材料。

(三)要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出最好的材料 写作文,最关键的事情是选好作文的材料,没有好的材料,作文很难写好。我们同学动笔写作文之前,往往对所写的材料缺少一个比较和筛选的过程,因此,选出的材料不精。如何比较和筛选呢?首先我们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把能用的材料,尽量多地收集和回忆出来。做到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选出自己最动情的材料。作文要拨动读者的感情,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自己要先动情,因此,要选择那些最使自己高兴,难过,激动,愧疚的事来写,也就是选择曾使自己动情的材料来写,自己所选的材料都不动情,如何能打动读者呢? 2.要选出最新颖的材料。作文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材料也应给读者以新鲜之感,要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新鲜,最有新意的材料,特别是选择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的课文,在这方面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加以学习和借鉴。 3.要选择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来写。不少同学写作文,总认为事越大越好,越惊天动地越好,当然,大事,惊天动地的事能吸引读者,然而生活中遇到这种事的几率简直太少了,大多是平凡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却也能反映社会的风貌,我们应锻炼自己捕捉小事的能力,用小事说出大道理,做到小中见大,例如《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文章,无不是选择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但却说出了很深

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1

记叙文写作文章结构技法 [技法点拨] 结构,是文章的布局,是对文章内容表达形式进行的总体设计。作文如果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必然会锁定眼球,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反之,就会布局失误,影响内容的表达,从而降低考场作文的质量。 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路要清晰 一是把握文章的线索。比如:故事情节生动可以“事”为线索,时间推移明显可以“时”为线索,地点转换频繁可以“地”为线索,情感起伏丰富可以“情”为线索,还可以歌词为线索,以名言为线索,以诗句为线,索,等等,都应按照线索对材料进行有序安排,要力求思路自然鲜明,让人一目了然。 二、明确文章内在的联系 记叙文内在的联系包括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句与句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内容的铺垫与伏笔、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等,也应围绕中心,做到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三、结构要精美 要有灵动之美,即文面设置要灵活多姿,如段落形式要活泼美观,开

头段要小巧,主体段要丰盈且富于变化,结尾段要灵动。要摈弃那种“三段式”“头重脚轻腰臃肿”“头大尾大腹中空”的文章。 四、布局求新 文章的布局有横式结构布局和纵式结构布局两种。 纵式结构,呈现“承接式”写作思路,如下面几种创新结构方法: 抑扬转换。指文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情感,先用“抑”笔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托出本意。如2008年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为了心中的爱》:开篇写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令“我”反感;接着写第一次“我” 离家出远门,是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提醒“我”忘带雨伞和水杯;由此推出“我”生活在母亲的絮叨和大嗓门下其实很幸福。 穿插引入。实在叙事过程中多次中断,有意插入景物、心理、往事或是他人的表现进行烘托和补充,再接着叙述。如中考满分作文《雨中的背影》:文章叙述母亲为了自己的学生而留“我”生病在家,“我”无法忍受孤单离家出走;接着写“我”想到陈老师,在迷茫的雨中昏倒;再写“我”醒来时已躺在陈老师的床上,却得知陈老师为了“我”而无法照顾在医院做手术的女儿;最后“我”明白了母亲,毅然走进雨中回家。文章多次插入对雨的描写,使情节灵动多姿,故事丰盈动人。

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800字)

——精彩导读———————————— 作文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原诗: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稿: 石壕吏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开门!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 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学生互评: 夏康: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还是很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还是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戴莹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虽然是很通顺,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 娄诗雨: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觉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方写得不够。 教师诊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 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 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 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 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写一篇小论文 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郞文》,了解祭文的特点,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感情。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3.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方法: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三懂中心内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特点,使抽象的事物具体(或形象化)等。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加强语言气势。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记叙文作文之作文把古诗改为记叙文200字

记叙文作文之作文把古诗改为记叙文200字

作文把古诗改为记叙文200字 【篇一:自写古诗(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自写古诗(200字)作文路灯月亮升起来了它照亮了 大地它像一盏巨大的明灯它像宇宙中的一只萤火虫它像,它像它的到来为了谁?为人们照亮大地上的一切四季春天是雨水的季节,夏天是太阳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是冰雪的季节。四季太阳春天的太阳是暖暖的,夏天的太阳是热热的。秋天的太阳是灿灿的,冬天的太阳是柔柔的。六年级:mason1031 篇一:自写古诗 自写古诗 路灯 月亮升起来了它照亮了大地 它像一盏巨大的明灯它像宇宙中的一只萤火虫它像,它像??它的到来为了谁? 为人们照亮大地上的一切四季 春天是雨水的季节,夏天是太阳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是冰雪的季节。四季太阳 春天的太阳是暖暖的,夏天的太阳是热热的。秋天的太阳是灿灿的,冬天的太阳是柔柔的。 六年级:mason1031 篇二:自写古诗自写古诗 路灯 月亮升起来了它照亮了大地 它像一盏巨大的明灯它像宇宙中的一只萤火虫它像,它像

它的到来为了谁?为人们照亮大地上的一切四季 春天是雨水的季节,夏天是太阳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是冰雪的季节。四季太阳 春天的太阳是暖暖的,夏天的太阳是热热的。秋天的太阳是灿灿的,冬天的太阳是柔柔的。六年级:mason1031 篇三:自写诗致童年 朱鑫萍 童年一个渐渐离我远去的名词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随着童年的远去我懂得了关爱他人懂得了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 郁闷 童年该远去吗远去就远去吧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现在的自己谨此纪念 我们那再也回不来的童年 节的风 浪 地 摇摆的杨柳 的荷叶 好 季节的风叶家豪我喜欢碧蓝的天空我喜欢清澈的湖水我喜欢清新的空气可我最喜欢的是季春风吹过杨柳挪动她柔软的身子夏风吹过大海击起一层汹涌的海秋风吹过水果传来诱人的香味冬风吹过白雪一片新的白色的天我爱你季节的风你你,乌黑浓密的秀发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 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 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 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 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2、义不赂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 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 1、六国互丧,率赂耶交错,一律、一概 2、不能独完完好 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4、举以予人拿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6、暴之欲无厌满足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 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10、以地事侍奉、对待 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 12、始速祸焉才招致 13、后击者再,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及、到 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7、胜负之数天数 18、或未易量或许 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 20、为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 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①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 (势力) 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②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④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犹抱薪救火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 ⑧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 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2、为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3、尝五战于状语后置 4、其势弱于状语后置 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 6、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被动句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国。贿赂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国的土地越多,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王,国的良将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国),那么,我恐怕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详解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详解 谋篇时要有独特性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件事情或一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文字却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无味,而有的文字则能引人入胜。除了文字功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在文章中显示出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词造句,结构铺排,场面的描写讲究、简练、细致又富于层次,可令人读来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待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引发的事件选取上。其中,以对待世界的认识为重要。 世界展示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认识这种表象下面所隐含的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这只是生活的“常数”,是共性。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的不同,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独特性,是生活的“变量”,是“个性”。 比如“得失”的关系。一般思维中,都认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时候,“得”的同时却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体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质的局部,而应看到全体,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平时观察、分析生活的时候,应多方面考虑,不应局限在一点。

有时,这种独特性也表现在对事物的细腻体验之中。前面说过,对于世界的表象、“常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对这些表象,“常数”的一些罅隙的体察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谈到的“注意细节刻画”这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致体察和细节刻画也可以使文章充满个性。 大部分文章显得平庸,多是因为在选材时过滤了那些独特的生活,或者将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饰;将个性隐瞒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视角陈旧,文章便自然无趣了。 更多的文章则表现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胆地把那些为人所知的事情呈现出来,尽管有的生活可能看来卑琐,甚至不光彩,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是作者心底最隐秘的东西,是“心灵的吩咐”。 要突破“常数”,将这些“变量”细腻地记录出来,使读者看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补充了读者的阅历,更找到了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的东西,并通过个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因而文章的丰富性也就产生了。 事件选择要“小中见大”小而精 在杂繁纷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着力写作的素材呢?其实,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小中见大,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着力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③、师不必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 ⑤、思厥先祖父 ..之数,存亡 ..之理 ..⑥、则胜负 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如何将古代诗词改写成优美散文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古代诗词 教学目的:1、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力,加强文学素养,积淀人文精神的底子。 2、训练语句扩写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拓作文训练新途径。 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以优秀的片段为例导入,激发情趣;以具体的诗词改写范例师生共同赏析,找出诗词改写的小窍门;再结合学生的习作当堂比较、修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片段激趣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中的片段音乐,出示相应的歌词,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之美有哪些古诗的踪迹?(《蒹葭》《江南可采莲》)。那些让人齿頬留香的经典歌曲长盛不衰,其根源之一正是巧妙借用古典诗词的意蕴。 出示安徽省高考满分作文《青山寂寂水澌澌》的片段:(请学生朗读) 寂寂青山笑满南山 小船儿轻轻的在水间荡漾,风微微地吹来,拣起飘逸的衣裳。于淡雅清溪旁,繁花松菊间,执一壶桃花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琴声悠悠,荡尽心中的苦闷;皓月知心,写满幸福容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让我读懂你不为人知的决心,也读懂了内心的无暇。 请同学们集体背诵《归去来兮辞》中第二段,上述片段还把《饮酒》和苏轼《赤壁赋》相关语句巧妙借用,文采斐然,情理并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平时诗词教学中如何加强诗词改写的训练呢? 二、个案分析找出窍门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案分析,下面看《夜雨寄北》改写范例:(请一位学生朗读) 点燃半截红烛,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 (二)找出窍门 1、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明确: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景物---家信。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 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 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找”和“补”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三、修改习作体悟技巧 1、修改习作: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19T15:49:31.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江洁 [导读] 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江洁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266100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天着重对叙事性散文的定义、常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其次总结出基本的六种线索设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人物线索立意 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到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少量的戏剧。我们今天就散文当中的一类——叙事性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的感情。 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而叙事性散文当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抒情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 在叙事性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这是叙事性散文的基本常识。那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叙事性散文,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呢? 首先,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这样的词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但是怎么算勤奋、与谁相比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却不好理解;与之相反,人物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却形象可感,所以,叙事性作品当中一般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肖像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和刻画人物。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不会陌生: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请简要分析××的性格特点。 3.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形象概述来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进而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思想变化、命运变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形象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3.通过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做到“言之有据”。 总之,阅读叙事性散文,要善于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细节描写中、环境表现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其次,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如果说人物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缀玉联珠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叙事类散文的线索设置通常是这样的: 1.以实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线索。如《最后一课》中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为线索。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3.以事件为线索。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就是线索,如《社戏》一文就是以“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这一事件发展为线索的。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最后,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如此,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确定了文章的线索,找到了全篇的文眼,一篇文章的全部已了然于胸,再做任何习题又怎会无往而不胜呢?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怎样将古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改写目的】 1、有助于我们对诗词曲的意境的理解。 2、改写诗词能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改写方法】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要想成功地改写,一是要仔细研读原诗,弄懂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要根据原诗意思确立文章记叙、描写的主题;三是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让诗句中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文章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 1、【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改写1】我是一位诗人,现在羁旅天涯。漫漫的旅途,很长,远在青山之外。我所乘坐的小船,在碧绿如玉的江面上,逐浪而行。感受着吹来的江风,我极目远眺。江两岸耸立着大大小小的山峦,山上树木葱葱,宛如一个个身披绿衣的巨人。山上还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令人心旷神怡。江水这时已经开始涨潮,顿时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江面显得更加开阔了,就像一条起了皱纹的丝带。远方水天相接,仿佛这江水是从天山流下来的。这时,忽然从江上吹来一阵凉风,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手在抚摸着江上的一切。我张开双臂,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安慰,我的心灵就像被水冲洗过一样,无比清凉。不知不觉中,船帆已然鼓起,随着我的心灵驶向远方。 在海天相接的地方,突然有一道红光闪现,我抬头看天,自言自语道:“哦,原来夜色将尽,晨曦微露,马上就要天亮了。”看着红日初升,把光芒洒遍大地,我猛然感到一阵暖意,仔细想想,原来是严冬未尽,可江南的春天却早早地来临了。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给万物以生机。“啪”的一声,有样东西掉在了船上,哦,原来是我前不久写的一封家书,可一直也没有寄回家。一群北归的大雁闯入了我的视线,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在洛阳时看大雁的情景。大雁啊大雁,烦你把我的这封家书捎回洛阳吧。

叙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终审稿)

叙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基础信息: 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

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篇一: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 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③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⑥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备考指南]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 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 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抒情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