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编辑]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概述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编辑]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假设

该理论假设:

?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

?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

?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

?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

?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

?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

?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

?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

?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

?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

定者的能力。

[编辑]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

(1)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

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即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Fulavell,1978)。包括自我言语、自我觉察、控制与监督。

(2)CASVE循环

该理论认为,知识领域相当于计算机的数据文件,需要我们进行存储。决策领域是计算机的程序软件,让我们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执行领域相当于计算机的工作控制功能,操纵电脑按指令执行程序。决策技能可以通过学习五阶段循环模型获得。这五个阶段是:

?沟通(确认需求):个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分析(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

分析;

?综合(形成选项):个人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寻求实际的解决

方法;

?评估(评估选项):评估每种选项的优劣,评出先后顺序;

?执行(策略的实施):依照选择的方案做出行动。

[编辑]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咨询上的应用

金字塔模型可以做为了解生涯发展的一个框架,决策技能的五阶段循环可以有助于学习制定生涯决策的技能。在生涯咨询中,可以针对金字塔模型中的每一个方面,使用相应的咨询策略和方法。

使用该理论进行咨询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 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和收集信息的初始访谈

?b) 确定来访者是否对问题解决和职业决策做好准备的初步评估

?c) 确定问题和分析原因

?d) 与来访者共同形成咨询目标

?e) 帮助来访者形成个人学习计(与来访者一起列出一系列可供

其使用的活动和资源)

?f) 要求来访者执行他们的个人计划。

总结来访者所取得的进步,并将在咨询中所学到的东西概括运用于今后所遇到的职业问题中。[编辑]

对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

该模型强调职业生涯咨询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它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主要方面是着重强调了认知信息加工(CIP)的重要性。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为咨询师提供了帮助来访者的理论框架,决策制定的五阶段循环模型可用于发展来访者问题解决的能力,生涯决策能力的获得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学习策略。该模型不同于其它理论的地方还在于其强调了元认知在生涯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促进元认知的发展也是该理论用于咨询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加涅地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见图7-2)。 图7-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一)信息流 从图7-2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的结构中去的过程。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储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逝了,这涉及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作进一步的考虑,结果可能是进一步寻找信息,也可能是通过反应发生器作出反应。 (二)控制结构 除信息流程之外,在图7-2所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正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

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求职.doc

职业生涯规划格言: 我们最大的错误是,忽略了培育一个人的内在美德,而去试图从每个人身上强索他并不具备的美德。哈德里安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较新的心理学理论,随着它的日益受重视,也就进入职业生涯规划领域。这一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进行生涯决策,解决生涯问题;它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知识领域完善、生涯决策改进、元认知技能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Sampson)和罗伯特里尔登(RobertReardon)三人,合著了一本书《职业生涯开发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developmentandServices:ACognitiveApproach)。在书中,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考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这种新方法就是认知信息加工(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简称CIP)方法,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这一理论认为,职业生涯选择基于我们如何去想,如何去感受;

作出生涯选择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活动;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是基于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如何思考;生涯决策需要一个好的记忆;生涯决策需要动机;生涯开发的延续是我们终生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涯绝大部分有赖于我们想什么,如何想;我们生涯的质量有赖于我们是否很好地学习和掌握了作出生涯决策所需的技能。你可以通过改进你的认知信息加工技能,来提高生涯管理的能力。 按照我们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该理论构建了一个模型(如图)。模型如金字塔,分三层。最高层是称为元认知的执行领域,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知识、体验、调节、控制;它包括自我言语、自我觉察、控制与监督。中间层是决策技能领域,即通用信息加工技能的五个步骤,包含进行良好决策的沟通(Commun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Valuing)和执行(Execution),缩写为CASVE,构成了决策的循环。最底层是知识领域包含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职业知识包括理解特定的职业、学校专业及其组织方式。 执行领域相当于电脑的工作控制功能,操纵电脑按指令执行程序,对其下的两个领域进行监控和调节。决策领域相当于电脑的应用软件,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知识领域相当于电脑的数据文件。从这个模型可以,任何一个层次出问题,都会影响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 但是,同样的皮亚杰理论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缺点:①皮亚杰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存在生物倾向,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②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引用了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③皮亚杰在研究方法上,把许多变量混肴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④皮亚杰最后把形式运算思维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把认知功能看做是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的过程,利用这些知识单元来表征事物或信息。这样的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信息加工理论中,信息加工的阶段从开始接受刺激从而开始了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感觉登录,接着就会让人注意到这刺激,进而开始对感觉刺激的识别和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普森(Sampson)、皮特森(Peterson)和里尔顿(Reardon)提出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 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的提出者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了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较新的心理学理论,随着它的日益受重视,也就进入职业生涯规划领域。这一理论关注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进行生涯决策,解决生涯问题;它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知识领域完善、生涯决策改进、元认知技能改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和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三人,合著了一本书《职业生涯开发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在书中,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思考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这种新方法就是认知信息加工(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CIP)方法,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作出了新的贡献。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对比:相同点:1)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认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有着兼容之处2)它们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它们的主要目标相似,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发展,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4)它们的试验手段相似,都是通过做实验或仔细观察儿童在一段时期内的表现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不同点:1)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2)相对而言,皮亚杰理论的内容显得较活,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显得较为程序化了。3)它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而信息加工理论则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2.我的看法:皮亚杰理论:优点:1)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2)他将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并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3)他促进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且取代了原先传统的观

点。缺点:1)皮亚杰理论虽然描述了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推动了儿童认知结构的完善化,但他还是过多强调遗传的或成熟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而轻视教育和环境的力量,贬低了语言的作用。2)皮亚杰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3)他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且文字晦涩难懂,常常造成误解。 信息加工理论:优点: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2)兼收并蓄,它既吸收了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又加入了自身的观点,与时俱进。 缺点:1)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2)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无法完全解释在人脑中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概述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概述 [摘要]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八类,将学习结果归为五类,并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八阶段理论,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分析,发现这一理论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认为学习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该理论往往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以及工作模式来解释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加工和记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这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让一度被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排除在主流心理学研究之外的记忆、信息加工等课题重新被人们所接受,并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发展。目前,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类: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侧重于计算机模拟的信息加工理论;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而研究者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一、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涅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与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吸取、融合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格式塔学派的相关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理论主要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很好地将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1.学习层次理论 加涅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加涅的这一学习层次理论认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已习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各种知识能力累积的过程。 2.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将学习结果归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由于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加涅对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即教学目标的分类,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是其教学设计观的重要部分,是教学设计

1 认知过程(练习)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和。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智慧树知到《创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创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2019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判断题】 (2分) 本课中讲到,创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对) 第一章 1、【多选题】 (2分) 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这个用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工业的强大引擎,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它是由谁发明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威廉·肖克利) 2、【单选题】 (2分) 与Webvan不同,Amazon Fresh采用(小步试错)的模式获得了成功。这使企业界慢慢意识到创业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策略的科学思维相对更有效果。 4、【单选题】 (2分)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的地方是(中关村) 5、【单选题】 (2分) 中国第一大网络公司是?(阿里巴巴) 6、【单选题】 (2分) 硅谷精神是什么?(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 7、【多选题】 (2分) 创业者的特质有哪些?(强大的进取心管理和沟通能力核心的技术) 8、【多选题】 (2分) 纵观国内外创业大佬,真正驱动他们去创业的往往是很小的一个点,这些驱动力包括?(单纯的热爱;解决现实需求的痛点;强大的价值观驱动) 9、【多选题】 (2分)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立足于自己现有生活基础上;比别人多投入一些进而发现其中的商业机会) 10、【多选题】 (2分) 从更为宏大的人类发展角度,不断驱动人类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对环境的(好奇心)和(持续行动)的能力。反而,你会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不思进取的文明,固步自封的朝代,接下来往往就标志着他们的衰败。 第二章 1、【多选题】 (2分) 创业三要素是(资源;机会;团队) 2、【多选题】 (2分) 资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整合。在叠高塔的游戏当中,把一张张扑克牌组合成为一座高塔的并不仅仅是这几个人的双手,也包括他们的(智慧资源;打破常规思维的资源;信息资源) 3、【单选题】 (2分) 按照创业学之父——杰弗里·蒂蒙斯的观点,机会、资源和团队三要素在创业过程中,会遵循(从不稳定到稳定,从稳定又到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4、【多选题】 (2分) 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领导,通常具备下列哪些特质?(全选) 5、【单选题】 (2分) 在面对创业三要素的比例博弈问题时,创业者需要始终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创造价值。价值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价值) 6、【多选题】 (2分) 创业成功的两个基本原则?(发现规则的可能性或者漏洞;了解游戏规则) 7、【多选题】 (2分) “创业学之父”杰弗里· 蒂蒙斯的观点,创业三要素是什么?(机会;团队;资源) 8、【多选题】 (2分)

注意的认知加工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因为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入的信息(非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因此,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中枢过滤器在选择信息中起积极作用,它是根据在回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 (三)晚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实例-最新教育文档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实例 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作为大学生,其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手头仿佛有着各种的选择,却又都觉得不合适。此时,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一直困扰着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师们。在多年的实际案例的指导和操作中,我们发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CIP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把生涯发展和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识。元认识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 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识活动,即任何以认识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Fulavell,1978)。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指导来访者在结合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认知和外部工作世界认知,学会正确决策,合理设定自身大学阶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在规划中逐步学会接受更多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现生

命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方向。 一、案例背景 来访者,男,21岁,南京某高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工科专业。主动到学院学生办公室寻求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咨询服务。五官端正、举止得体、相对内向,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比较活跃。 自述: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地级县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家中有个姐姐,关系亲密。小时候跟随父母在外借读,变得较敏感。后回到县城,因为比别的学生多见了些世面,有些自大。初中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优等生,在全校最差的班却考到全年级的前二十。为人随和,很少与他人起冲突。曾因觉得同学做得不对而一个人反对过全班对老师的罢课行为,即使被班上同学认为是叛徒,也没觉得怎样。平时爱好广泛,喜欢文史方面的知识,特别对明史感兴趣,偶尔会写写古诗词。唱歌、绘画、打羽毛球、足球、游戏、动漫等都玩,曾经梦想做演员。与大学同学关系良好,但与初高中同学联系不多。高中时得过胃炎,一下体重轻了近20斤。 在校表现方面,谈到自己的专业,其表示没有什么兴趣,成绩一直在挂科的边缘。想做一定的社会工作,但在学院学生会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没得到认可还常被同学鄙视。渴望改变,希望做出成绩,但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曾有过考研的打算,现在基本放弃。 谈及来询目的时,来访者急需通过职业规划了解更多的职业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70年代以前,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用信息加工过程,大量刺激信息在通道中竞争性通过的瓶颈现象( Bottleneck)类比注意过程,将这种注意理论称之为瓶颈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滤波实验方案(Filtering paradigm)或双刺激方案(Double stimu-lation paradigm),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通道对被试呈现大量字、词,在记忆负荷下,测定反应的正确率。这类实验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妨碍或降低对未注意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据此,把注意看成大量的刺激信息在单一通道竞争过程中,发挥选择作用的心理过程。这种选择作用发生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早期,故又称之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Early-selective model)。与这种模型相对应的是晚期选择模型(Late-selective model),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决策过程,即在产生知觉以后和给出反应之前,注意发生重要作用。克尔(B. Kerr,1973)把这两种注意模型融合为一体,提出了单一有限容量的中枢处理器模型(A single limited-capacity central processor,LCCP),认为在同一瞬间,只能很好地进行一种心理活动,其他心理活动或次级作业任务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LCCP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传递刺激、反应决策或形成假设,但在某一瞬间只能完成一项,多项任务只能分时地串行进行。所以,这是一类有容量限制的有意注意(Con-scious artention)。波斯纳和斯奈德(1975)提出: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激活过程。 卡纳曼(D.Kahneman)和持雷斯曼(1984)将这类过程按自动性程度分为3类: (1) 强自动性知觉过程,既不为分散注意所妨碍,也不力集中注意所增强; (2) 部分自动性过程,虽然它能在分散注意时完成,但集中注意力可使作业成绩更好; (3) 偶然的自动性过程,一般需要注意参与,但有意不注意时也能正常进行下去。 70年代中期以来,在注意研究中更多采用选择集实验方案(Selective-set paradigm)。 在被试记忆负荷较小的背景下,测定被试对少数刺激物或刺激物某一特征进行选择反应的反应时。这类研究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能显著加速时期望目标的反应。这类研究还发现了3个基本事实:非注意材料的语义加工、分类效应和阐下知觉。这3类事实对注意、知觉和记忆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线索。就注意理论而言,这些事实证明非注意通道中阈下刺激的加工,对注意通道的知觉没有干扰作用.,但在知觉形成中非注意通道的加工,往往补助注意通道的知觉加工,使客体的某些特征不致漏掉。利用Stroop效应的实验有力地证明

认识信息技术工具

认识信息技术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知道信息加工和存储工具,熟悉信息处理和传递工具,熟悉信息技术软件工具。 2、过程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切入点,逐步引入信息获取工具、信息加工和存储工具、信息处理和传递工具、信息技术软件工具的介绍与制作,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信息技术工具的分类和使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视野信息技术工具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信息获取工具,了解信息加工和存储工具,熟悉信息技术处理传递工具,学会制作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熟悉信息技术软件工具,能够根据信息技术软件功能归类。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编码器的制作原理,理解信息技术软件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道什么意思吗?我们也可以借助工具,把信息处理得更好。

(二)新课 1、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分成哪几种?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学习,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点评。 2、制作信息处理工具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编码器来编制密码,就像电视“潜伏”里面的一本书一样。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进行制作,找到五一班的密码。 小组交流汇报、展示,教师点评。 3、信息技术的软件工具 除了我们看得见的硬件工具,与之相对应的就称之为软件工具。 学生举例说说有哪些软件工具。 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并完成19页的“马上行动”列表。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10分钟) 三、小结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来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板书。

认知加工心理学

认知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2007-6-21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和其他心理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的探讨,并

针对记忆和思维等问题阐发的不同观点,是认知问题研究的哲学渊源。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却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所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而立足于西方心理学界,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另一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既有心理学的内部原因,也有相邻学科影响和促进的外部原因。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以往各心理学派别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如下: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早期实验心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 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越的实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内省的方法。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依赖于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二节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着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在每一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见图7-2)。 图7-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一)信息流 从图7-2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的结构中去的过程。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储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逝了,这涉及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储存库。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迅速发展。 简介: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A Cognitive Approach)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信息加工理论的假设: 几乎所有信息加工论者都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

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流;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分类: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起自不同的来源。有人认为(Ellis,1978),是受了格式塔记忆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如何组织他们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是如何主动地组织知觉的方式。也有人(Norman,1970)区分了对当今信息加工理论有影响的三种理论:(1)由埃斯蒂斯和斯彭思等人最早提出的学习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2)强调以选择性注意为起点、长时记忆痕迹为终点的信号探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ies); (3)注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机模型理论(Computer-model theories)。 按照斯奈尔贝克(G.E.Snelbecker)的观点,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 美国学者香农(C.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作为贝尔电话公司的技术人员,香农为了解决信息编码的问题,提高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数学处理。他舍弃通信系统中消息的具体内容,把信息源发生的信息仅仅看作一个抽象的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要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加涅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简介 (一)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1916--20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认知心理学革命”。认知学习理论也分为两派同时发展着,一派是以奥苏贝尔和布鲁纳为代表,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被称为建构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另一派即是以加涅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学,侧重研究人脑学习加工知识的过程和规律,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吸收入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加涅的主要著作:《学习的条件》(1962)、《教学设计的原理》(1969)《知识的获得》(1962)《学习对个体发展的贡献》(1970)《教学方法的学习基础》(1976)《记忆结构与学习结果》(1978)《学习结果及其作用》(1984)《教学的学习基础》(1988)等。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学习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S-R),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或顿悟,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三)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加涅认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 二、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息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息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学习、了解之后有了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判断而得出的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

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过程瘦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突出的线索会特别受到重视。 (3)认知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例如: (1)认知的主体,情绪。经验等对认知过程的作用。主体的价值观、原有经验、情感状态等对人的认知过程都 有很大的影响。 (2)认知的客体与对象。面孔、体态、语言等都是影响因素。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不管是那种分类方法,都是将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主体与客体,还有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处时的环境,也就是认知环境. 认知环境分为空间距离、背景参考、交往次数等。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了解之后,在认知情景的影响下就会产生社会判断,进而得出主体对客体的社会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