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3(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3(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3(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

2.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

3.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6.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少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7.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8.小宋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属于该主题的是()

A. B. C. D.

9.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

A. B. C. D.

10.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行省D.宣政院

1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2.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南宋手工业进步

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

A. B. C. D.

14.在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课题时,某学习小组得出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北宋时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5.查理先生对中国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因此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去访问()

A.洛阳B.景德镇C.西安D.绍兴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17.宋朝的海上贸易超过前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鼓励,当时的商船最远到达(地区)和非洲东海岸。

18.宋朝时,农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原产北方的、、和豆类得到广泛种植,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9.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三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出现在何时何地?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从材料三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21.中国是一个历悠久的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南宋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请回答南宋时期的谚语表明了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原因。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海外贸易兴盛,请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3)因海外贸易兴盛而成为全国第一大港的泉州,当时这里出口的主要货物可能有哪些(举出两个例子)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原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商业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23.图示内容说明了两宋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请根据所学,撰写历史小短文。具体要求:

(1)题目自拟。

(2)内容包括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两宋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各写一点即可).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一点即可)

(3)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表达清晰流畅,字数为200字左右。

24.关于南方经济开发的作用,下面二人展开争论: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请你简单列举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3)结合中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开发,谈谈经济开发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7?莒县模拟)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

【解答】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是在宋代,不是在明朝引入中国的.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的引进时间.

2.(2017?莒县模拟)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解答】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3.(2017?莒县模拟)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宋代新农具的发明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解答】宋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当时发明的新式农具有秧马等.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宋代新农具的发明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4.(2017?莒县模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答】题干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苏湖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5.(2017?莒县模拟)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解答】从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本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6.(2017?莒县模拟)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少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江南经济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④说法错误.排除包含④的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即将包含错误说法的组合排除,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7.(2016?大庆)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解答】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过度发展.商业繁荣,主要表现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两宋时期的农业获得发展,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

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故选C.

【点评】把握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尤其要识记商业和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8.(2016?福建)小宋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属于该主题的是()

A. B. C. D.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

【解答】D项图4广州十三行是清朝时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清初实行禁海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设立“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故选D.

【点评】本题重在让学生区分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情况,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和其它朝代的经济发展的知识区分开来.

9.(2016?孝感)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

A. B. C. D.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经济的发展.

【解答】本题是识图题,图A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B、图D是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宋代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图C是南方的水稻插秧机.

故选C.

【点评】识记和把握各个时期的农具.

10.(2016?泰安)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行省D.宣政院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舶司.

【解答】宋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属于海外贸易,所以,宋朝政府给她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市舶司,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1.(2016?自贡)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解答】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2.(2016?内江)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南宋手工业进步

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狡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就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故选D.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应重点掌握,并从中总结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13.(2016?锦州校级二模)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

A. B. C. D.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解答】A.是筒车,是唐朝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B.是秧马,是宋朝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C.《农桑辑要》是元朝出现的农业著作.

D.《农政全书》是明朝出现的农业著作.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4.(2016?杭锦后旗一模)在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课题时,某学习小组得出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北宋时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解答】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所以B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影响等.

15.(2016春?湘潭期末)查理先生对中国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因此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去访问()

A.洛阳B.景德镇C.西安D.绍兴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对中国瓷器感兴趣的查理先生来到中国的时候,最应去的地方是景德镇.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16春?吴中区期末)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解答】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故答案为:

广州;泉州;市舶司.

【点评】知道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最终完成.

17.(2016春?工业园区期中)宋朝的海上贸易超过前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机构),加以鼓励,当时的商船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地区)和非洲东海岸。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海上贸易.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当时中国海船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故答案为:市舶司;阿拉伯半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8.(2016春?达州校级期中)宋朝时,农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得到广泛种植,棉花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

【解答】宋朝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一带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故答案为:

小麦、粟、棉花.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9.(2016春?泰兴市校级期末)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西汉江南的经济发展.

(2)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原因.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落后的.

(2)据材料“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两宋时期.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可知,到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主

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应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等.

故答案为:

(1)落后.

(2)两宋时期.

(3)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

(4)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应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等.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0.(2016春?东坡区期末)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三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出现在何时何地?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从材料三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分析】(1)本题考查了交子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3)本题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解答】(1)此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程度.古代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就是“交子”的地位.交子的出现便于人们携带,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交流,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2)由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可知,两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粮仓;由材料二“两宋时期…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 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这些文字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据所学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3)根据(1)(2)问,学生知道“上述变化”指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由材料三的文字:“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传达的信息是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故答案为:

(1)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促进了商业交流,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3)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等.【点评】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1.(2016春?宿迁校级期中)中国是一个历悠久的文明古国,辉煌灿烂的农耕

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南宋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请回答南宋时期的谚语表明了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最重要原因。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海外贸易兴盛,请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3)因海外贸易兴盛而成为全国第一大港的泉州,当时这里出口的主要货物可能有哪些(举出两个例子)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

(2)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3)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

【解答】(1)据材料“南宋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南宋时期的谚语表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2)据材料“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高度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阻隔陆上贸易,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因海外贸易兴盛而成为全国第一大港的泉州,当时这里出口的主要货物可能有丝绸、瓷器,原因丝绸和瓷器都是我国的特产,早在汉朝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西亚和欧洲.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丝绸和瓷器.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和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16春?工业园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原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商业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开封城的商业发达.

(2)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繁荣.

(3)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

【解答】(1)据材料“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可知,“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反映了开封城的商业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商业的繁荣.

(3)据材料“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和造船业发达.

(4)“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

南地区.说明了宋朝时政府的经济重心在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故答案为:

(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2)商业(贸易)繁荣.

(3)政府鼓励;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造船业发达.

(4)宋朝时经济重心已在南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3.(2016春?长春期中)图示内容说明了两宋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请根据所学,撰写历史小短文。

具体要求:

(1)题目自拟。

(2)内容包括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两宋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各写一点即可).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一点即可)

(3)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表达清晰流畅,字数为200字左右。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历史小论文.

【分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

【解答】本题考查为小论文题,要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表达清晰流畅,题目可以回顾历史上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其他题目符合题意也可,原因可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自然条件较好方面叙述,表现可为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灌钢法发明,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但南方变化的幅度小于北方,而且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材料反映了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A. 北方人口的南迁 B. 先进技术的推广 C. 良好的生态环境 D. 政府政策的支持 2. 《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这段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两宋时期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 4. 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于建宁府和南剑州,至南宋末年扩大到福州、汀州,甚至泉州、漳州等地也有零星种植。可见,两宋时期福建茶叶() A.销量大幅提高 B.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C. 品质十分优良 D. 研制技术日趋成熟

5. 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及所占比例变化图”。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A.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B. 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高 C.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6.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上写道,南方某些地区盛产吉贝木,所织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者,名曰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者,名曰粗吉贝”。该史料记载的是宋朝的() A. 制瓷业 B. 纺织业 C. 造船业 D. 工商业 7. 下列关于宋代的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宋代的() A. 农业发达 B. 商业繁荣 C. 交通便利 D. 手工业兴盛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上信中学陈道锋 青海一中李清 镇海中学陈志海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

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 生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 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2021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精品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3.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产生历史的前后对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看出什么?还能看出和老师有关系吗?大家猜猜我是什么民族?而现在同学们没有发现我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民族融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多媒体展示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师讲述:蒙古兴起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多媒体出示问题: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目标导学二西夏和金的灭亡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多媒体展示蒙古统一中国形势图)学生读教材理清蒙古统一中国的过程 答案提示:西夏—金—南宋。 2.(多媒体提出要求:分组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本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1)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2)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核心目标 课标要求核心提要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 课堂突破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丝织品和瓷器也是宋朝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朝廷赚回了大量财富。同时,市舶司的设立也有力地保障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从大量进口货 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材料二 北方南方 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方户 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发生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即时训练 1.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 2.下列选项中,属于宋朝时发明的新农具是() 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 4.近年来在非洲不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和瓷器碎片,这说明() ①宋代海外贸易兴盛②宋代制瓷业发达 ③我国瓷器享誉世界④宋代实行开放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

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课后作业 基础过关 1.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精耕细作的精致型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宋代农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泰国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东南地区得到推广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D.植棉地区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3.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原产地”栏目中应该填写() A 4.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A.越窑B.邢窑C.景德镇D.泉州 5.考古工作者对泉州沿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南宋时期的古代港口、码头和古海船遗址。这说明,南宋泉州() 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兴盛③是闻名的大商港④是当时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对下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 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 7.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 8.“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法学法】开展合作学习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2.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

2020年春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精品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3.(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宋代《纺织图》、宋代海船图)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精品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 金的史实;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获取历史 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看待 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腾格尔的这首《天堂》体现了他对自己家乡内蒙古草原的赞美。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骁勇善战,曾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统一蒙古 1.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 材料一: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材料二: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2.请同学们分析材料思考问题: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当时牧民们的最大心愿是什么? 提示:这些描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3.最终谁结束了这种混战的局面? 提示:铁木真(成吉思汗)。 4.教师追问:为什么铁木真能够担此重任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提示:蒙古草原的长期混战,使得人们苦不堪言,他们渴望统一。青少年时代的铁木真经历了许多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品质,再加上一支强大的军队,铁木真成就了丰功伟业,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教师强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的贡献不仅仅是统一了蒙古,还在于他建立了蒙古政权的一些重要政治建设。 5.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提示:(1)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万人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目标导学二:西夏和金的灭亡 1.展示蒙古军队征战方位图 2.学生根据教材整理蒙古灭亡西夏和金的情况。 提示:(1)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①过程: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②影响: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3.问题思考: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征服了西南亚、中亚、欧洲的大片领域,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当时,中原地区以及欧亚大多是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为什么会被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呢? 提示: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激化、蒙古统治集团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统治者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目标导学三:元的建立与统一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契丹的兴起 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契丹国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

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碰撞中的融合 奖励垦荒,学会农耕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辽 契丹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上京 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汴京、东京 西夏 党项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 金女真1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汉族1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 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经济繁荣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在图中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和市场的繁荣。 师:你看到了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在做什么?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示:画中有士、农、商、医、卜、僧、道船夫等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赶集、做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铺。 师:如此繁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呢? 提示:馒头、大米、茶叶、布帛、瓷器、各类材质的装饰品等。 师:商贸市场繁荣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提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1)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2)自然因素:南方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4)政策倾向: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3.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 作物 1.引进和推广原产越南的占城稻 2.苏州和湖州成为著名的粮仓 经济 作物 1.棉花由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 2.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4.古诗欣赏,感悟江南美景。 乡村四月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细雨在微风中如烟似雾,杜鹃在声声啼叫。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兴盛 1.图片展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自学指导: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相关史事部分,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知识点:(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结合本目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铁木真? 2、蒙古灭西夏与金 自学指导:1、蒙古进行统一的过程 2、 3、元的建立与统一 1.(多媒体展示忽必烈图像)读 图学史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教师讲述:元朝建立基本情况?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情况及其影响。 教师展示答案: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师生共同探究:如何评价文天祥? 教师展示答案: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四、课堂练习:见PPT习题 五、课堂总结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21·com 六、分层作业学生看相关事实的部分,并将措施找出并标注在书上。 学生回答完问题并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看图并看书,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将相关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进行思考,并派代表进行回答,并指导学生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语言的组织,然后派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进行跟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了解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南 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 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 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 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评价岳飞抗金 〖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契丹的起源》。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 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宋朝又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称这个时期为民族政 权并立的时代?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 2、陈桥兵变及北宋建立 ①、陈桥兵变?? ③【引导阅读】“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师: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 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冲突不断。 二、辽、宋、夏的和战 1、澶渊之盟:宋朝建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宋朝先后两次对辽作战。著名的杨家将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宋攻辽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而辽却大举攻宋。1004年,辽萧太后与皇 帝亲征,南下攻宋,长驱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 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下,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双方形成对峙状态。而 后辽宋议和,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双方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 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2、【历史小辩论】P51“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师:(1)消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积极: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稳定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 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宋夏和议: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后来,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 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师】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渐强大。女真族建立的金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2、金灭辽和北宋:那时候,辽和北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1125年金灭了辽。随后大 举攻宋。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靖康。1127年4月,金 军攻入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4、 (1)为什么金军中会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岳飞抗金最大的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 (3)岳飞被谁以什么样的罪名杀害??? (4)岳飞精忠报国,帮南宋收复失地,为什么宋高宗、秦桧却要杀害他?? 【师】南宋政权建立之初,投降派就左右着政局,宋高宗既怕败,又怕胜。败了,会为 金所灭;胜了,徽宗、钦宗回来,抗金力量和人民武装的发展,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因此,高宗始终主张投降。只有在被金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用抵抗派抵挡一阵。而岳 飞抗金的节节胜利让宋高宗和秦桧非常紧张,他们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 治,因此赶紧求和,并杀害了岳飞。 5、宋金和议(1141年):和议的达成,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后来,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统治,金迁都,改名为(今北京)。 6、如何评价岳飞抗金??? 评价岳飞抗金,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女真贵 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是非正义的。而岳飞抗金,保卫了人 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因此, 千百年来岳飞的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一直为人们交相称颂,人们对他的景仰之情绵绵不绝。 - 1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下列关于宋代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景德镇陶瓷制品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之处享誉世界。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4.某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5.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在()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6.“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A.两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现象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出现了精美的四羊方尊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辨别航向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南宋国家统一 D.宋代闻名世界 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非常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宋代茶叶普遍种植;棉花的推广;两宋时期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交子的出现;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重要港口极其市舶司的设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据说是南宋时候的民谚。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里提过。意思是: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原因: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材料一:五代之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北方战乱不休。南宋时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1)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空前辽阔疆域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图片展示。 元朝疆域图 2.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学生概括元朝民族融合情况。

答案提示: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学生分组讨论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教师提出问题: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案提示:(1)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2)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4.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 目标导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材料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