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请谈谈婴幼儿依恋的涵义、特点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着(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地、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总之,婴幼儿与母亲的关系是最先建立并占重要地位的,而且也是日后各种依恋形成的基础。

婴幼儿的依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此时,儿童感到最大的愉快。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起他人来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依恋对象在身旁时,儿童很少害怕;当儿童感到不安害

怕时,便需找依恋对象,出现依恋行为。

二、依恋的类型有哪些?主要表现是说明?

把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评定依恋性质的标准,从而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是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

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2.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表现

出特别紧张或忧虑不安;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实际上这类儿童对母亲并没有形成特别的依恋,所以,有人把这类儿童称作“无依恋儿童”。

3.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之前就显得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

开他,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任何一次暂时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推开、表示拒绝。

上述三类依恋中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性依恋又称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三、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一)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要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提高,就应增强幼儿交往行为的积极性、友好型、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赞同的行为。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合作行为等。

(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中,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有各种特征有机组成的统一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为对待周围人们态度的性格特征。

2.表现为对待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3.表现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幼儿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自信等,会使幼儿更易于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相反,如果幼儿情感淡漠、少言寡语、行为拘谨、心胸狭窄、任性固执、吝啬自私,幼儿就很难博得他人的喜欢,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

(三)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能够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也会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影响。如果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做起事来笨手笨脚,一无所长,就很容易被排斥在同伴团体活动之外。相反,如果幼儿具有较高的能力发展水平,就很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

(四)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对同伴交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熟练地掌握、建立、保持友谊的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顺利地加入某个团体的活动,对同伴表示赞扬和支持,恰当地解决冲突等等,那么幼儿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发展。

(五)成人要为幼儿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交往能力是在不断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成人应多为幼儿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 潜伏期 C 最近发展区 D 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 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 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C 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D 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B道德化C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13、()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B班杜拉 C 劳伦茨 D 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 A 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D 安全型依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内容。 1.社会性的产生 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2、阐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良好的师幼互动,在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3、试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试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5、你是如何评价儿童之间的争吵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 幼儿之间有争执,是好是坏在与教师本人如何看待,并以何种心态去解决。教师常常害怕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害怕会引起不良后果。其实,当教师正确掌握其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争执反而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别人的就要借;自己不是故意弄疼别人的,只要好好地跟他说,就会解决的;玩具其实可以大家一起玩。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喜欢说话或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当与同伴争吵时,会变的聪明伶俐,用语丰富。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幼儿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是在生活中与他人 交往时,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因为有争执,才显现出规则和道德的存在与价值,才让幼儿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 2.3.2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身心放松,增加了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关系的融洽,增加幼儿独立的探索与思考空间,避免了多余的紧张摩擦。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材料,较少的限制,较多的鼓励等等。 2.3.3 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争执的基本技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题,每题1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 A综合型人才 B全面发展的人 C高素质的人 D德智体兼备的人 2.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3.幼儿社会性是在__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 A生物特征 B气质特征 C人与人交往 D心理特征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A整体——系统性 B社会制约性 C统一性 D能动性C 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__个子系统。B A7 B6 C5 D4 6.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 A亲子之情 B安全感 C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D积极情感 7.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 A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自我控制的产生C认识和了解世界 D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8.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认识 D自我控制 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_C_ A阿姆斯特丹 B丽西娜 C普莱尔 D米德 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B_个月之后。 A20 B21 C22 D23 1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__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B A3 B4 C5 D9 12.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 A教师评价 B同伴评价 C主观选择 D客观标准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 A自主活动 B榜样示范 C讲明行为规则 D评价外部行为 14.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 A个别方面的评价 B多方面的评价 C内心品质的评价 D外部行为的评价

小学儿童心理学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讲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成熟。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上升时期(一至三年级和五至六年级),也有平衡发展时期(三至五年级)。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自我概念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的认识。其发展的趋势是: (1)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低、中年级)到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高年级); (2)由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到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身体自我的形成; (3)随年龄增长,男性的自我接纳高于女性的自我接纳;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发展趋势是:(1)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独立地评价自己; (2)从笼统的评价到对各个方面的评价; (3)小学儿童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并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心世界地发展着;但进行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

不多;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2)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愉快感与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 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它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社会认知的发展总趋势是: (1)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深刻品质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对问题个别方面的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地看待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 (4)从对个人及眼前利益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和长远利益; (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一)角色采择技能 1.角色采择技能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1题?单选题(2分)?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2分)?()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着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2分)?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B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属于()。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2分)?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2分)?开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伙伴是哪个年龄阶段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 A?? 2—3 岁 B?? 4 岁 C?? 5 岁 D?? 6—7 岁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 A??合作行为 B??分享行为 C??助人行为 D??安慰行为 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2分)?婴幼儿依恋建立期主要在() A??出生至2个月 B?? 2个月至7-12个月 C?? 7-12个月至24个月 D?? 24个月以上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题(2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情感属于()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体验 C??自我控制 D??社会情感 参考答案:B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社科系李金艳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帮助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分为七章,第一至三章是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四至七章是有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下面就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重点概念 1、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重点掌握 1、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第十二章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个体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从生物个体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融入群体与环境中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小学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从整体上来讲,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1.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分析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在正确合理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自信。 ?2.自我体验 ?对自己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尊——自卑 ?3.自我控制 ?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 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为主 ?1岁前,分不清主体与客体,将自己与外部事物混同 ?1岁后,自己的身体名字,区分自我与非我 ?18个月时的镜中自我的确认;

?2岁后,“我、你、他”指称代词的使用。 ?初生婴儿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时期,显著受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发展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作用的认识。 ?自我同一性问题 ?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心理自我时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发展个体独立性、自我理想和价值观等。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但发展速度各年级是不等速的。 ?一年级到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 ?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五、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1.自我描述从具体、外部特征向抽象、内部特征转变 “我是谁”身高体重外貌喜好——品质爱好交往 2.自我概念具有情境性(不稳定) ?8-11岁,自己是善良的,因为我把东西借给同学用。自己是无能的,因为考试不及格。 3.自我概念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加 ?如爱国、守法,守纪律、孝顺、正直、诚实,善于合作等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自我评价制约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自我评价对儿童极其重要。 1.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向独立的自我评价发展 2.从具体、外部行为评价向抽象、内在品质的评价发展(全面、深刻性增强)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4.自我评价的能力低于对他人评价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参考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任务一

第35题(已答). 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错 第36题(已答). 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对 第37题(已答). 儿童自尊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错 第38题(已答). 儿童约从6岁开始,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错 第39题(已答). 实验研究得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对 第40题(已答).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对 第41题(已答). 个体的外貌或外表的吸引力不会影响个人的自尊。错 第42题(已答). 2——3岁的孩子攻击别人的原因主要是争夺玩具,攻击行为通常是工具性的。对 第43题(已答). 学前期儿童变得越来越受同伴的影响,儿童与同伴的主要交往形式是游戏。对 第44题(已答).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 第45题(已答). 儿童社会的发展是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再到相互关系。错

任务二

第16题(已答). 核心家庭比非核心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错 第17题(已答). 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对 第18题(已答). 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支持无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错 第19题(已答). 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对 第20题(已答).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错 第21题(已答). 家庭是幼儿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对 第22题(已答). 父母离婚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对 第23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高于幼儿发展水平的现状,要在幼儿努力及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高度。对 第24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不必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错 第25题(已答). 69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错 第26题(已答). 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是社会领域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错 第27题(已答). 幼儿阶段,儿童心理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识性。对 第28题(已答).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对 第29题(已答). 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错 第30题(已答). 《纲要》和《规程》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幼儿园的所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此为依据。对 第31题(已答). 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对 第32题(已答).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课程活动的指针。错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教学教材

第四章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案例:曾经有人描述了一个没有感受到爱的儿童。这个儿童叫乔伊,他们的说法就是他是个机器般的儿童。他母亲说,“那时我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对他的父亲来说他的出生同样没有产生影响。他的父亲是陆军文职人员,到处驻防,无固定场所。他出生后,他母亲宣称“我不想去看他,也不想去照顾他。”在他出生的3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啼哭,他患有腹绞痛,主要靠的是严格的喂养时间表,除非必要,没有人来碰他,从来就没有人爱抚他,或者与他一起做游戏。他母亲常常把他留在小床或围栏里,父亲则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在他身上。每晚当他哭闹时就会折磨他。可以说他的父母对他没有进行一点点的感情投入,只是训练了他如何上厕所。他不会表达情感。后来经过3年的心理治疗,才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见,在早期,他的情绪情感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爱笑俱乐部第一节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一、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加强(四)情绪的可控性不断增强(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学习活动交往生活劳动、体育活动 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新生儿:兴奋――抑制 3、小学儿童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儿童对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情况: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儿童声音表情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正常辨认阶段。(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深刻性是指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质程度。 1、对儿童恐惧的研究证明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小学生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业不佳、考试成绩不好,怕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 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加,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表现之一:面对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计划的反应。表现之二:引起愤怒的原因。表现之三:表达心情的方式。 3、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了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学前儿童喜欢某人是从具体的关系出发,而小学生在选择伙伴时更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比如:学前儿童喜欢谁不喜欢只要是从自我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2017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docx

--WORD格式 -- 可编辑 -- 2017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 1 题单选题(2 分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 A 第 2 题单选题(2 分 ) 1904 年 1 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 3 题单选题 (2 分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 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参 考答案: A 第 4 题单选题 (2 分 ) 2001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 段的主要标志。选项 A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D 答案: B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 B 第 5 题单选题 (2 分 )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

--WORD格式 -- 可编辑 -- 第 6 题单选题 (2 分 ) 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属于()。 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 A 第 7 题单选题(2 分 )“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 B 第 8 题单选题(2 分 )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 D 第 9 题单选题(2 分 )“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 B

第三章 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第三章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个性的实质 1.意识(含义) 2.前意识指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它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不属于意识,但还是可能返回到意识领域去。3无意识(潜意识) (二)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1923)一书中提出人的个性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小结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约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共同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 这种平衡一旦打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以至于发生精神疾病。 (三)儿童个性的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左右)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2岁)5 (四)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1.早期经验 2.父母的教育 (五)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二、艾里克森的儿童个性发展理论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艾里克森人格八段论 婴儿前期:0-1 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1-2 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幼儿期:3-5 主动—内疚目的品质 童年期:6-11 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20 同一—混乱忠诚品质 成年早期:20-30 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40-50 繁殖—停滞关心品质 成年晚期:60后完善—失望智慧品质 心理问题都是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所致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①发展的内部规律 ②文化背景的影响 ③个体的差异性 艾里克森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根据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2、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3、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作业2 1.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于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和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 2.试述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需要。实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确定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要求不同,同样对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内容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目标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符合幼儿水平、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 3.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 (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1)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 (2)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实现 (3)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32.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性别恒 常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