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根据全面性、系统性、本土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课题组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逻辑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四位一体”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评价的综合研究,可以总结出品牌竞争力评价均是从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消费者指标三个方面评价,如Interbrand着重财务指标测评品牌价值,Aaker从消费者支持层面构建十个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Landor机构基于市场表现构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各具优劣,均以简单可操作性为原则,目前国内各种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评价机构和排行榜充斥大众眼帘,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广受质疑,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综合以上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对比,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支持的视角展开,或者是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的形式。本研究力图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吸收现有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以上学术界、权威机构公认的三个指标基础上提出品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这样保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企业内部如发展潜力、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指标,企业外部如消费者支持)、动态性(现状情况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和消费者支持指标,未来状况如发展潜力指标)、科学性(定性指标如发展潜力和消费者支持指标,定量指标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

经过两次论证会的专家修正,根据以上理论逻辑模型,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说明:1、从理论完整性、评价全面性的高度,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在后期的调研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会对评价体系做出增加(或减少)指标的操作,把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辅助指标,以应对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资料收集的问题。具体步骤会在《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编写指南》中阐述。2、品牌财务表现指标和品牌市场表现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企业年报、国家统计局、工商局、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等公开数据,财务数据部分采用统计标准化方法,再转化为LIKERT5级量表计量形式,根据行业不同赋予不同修正系数据算最后得分;品牌发展潜力主要针对测评企业展开定性调研获得数据;品牌客户支持主要针对消费者展开定性调研获得数据,届时将开通专门在线调研系统。

二、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释义

(一)品牌财务表现层面指标释义及测度依据

目前国内企业经营者对于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理解与实践,多半仍然停留在以财务数据为主导的思维里。即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一财务维度的数据早已不足以解释与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很多管理者仍然对于非财务性指标采取忽视的态度。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因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与“顾客满意度”被公认为不可或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非财务性的绩效指标才稍稍撼动了财务为主的管理思潮。课题组认为非财务指标虽然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主观性、经验性、片面性等疑难,但其在整个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本研究正是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和其客户展开调研,探索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力争弥补单一财务数据评价的片面性。

品牌财务表现层面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中心企业竞争力检测体系将,将财务指标分为规模因素、增长因素和效率因素3个二级指标。

1.规模因素主要从销售收入、净资产和净利润3个三级指标衡量。

(1)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

(2)净资产=资产-负债;

(3)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2.增长因素主要从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衡量。

(1)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3-1】×100%

(2)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当年净利润总额/三年前净利润总额)×1/3-1】×100%

3.效率因素主要从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率3个三级指标衡量。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2)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

(3)全员劳动率=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

关于品牌竞争力财务表现部分基础数据计算方法首先将被监测企业的每一指标进行

标准化处理,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称为指标标准值。各指标标准值与指标权重相乘后可以直接相加,从而得出因素的标准值。因素的标准值与因素的权重相乘后直接相加得到竞争力标准值。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

(1)对规模类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取自然对数。

(2)计算某一行业(假设为A行业)的监测企业数(设A行业共有N个企业)。

(3)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某一指标(以净利润为例)的平均值,设为。

(4)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净利润的标准差。

(5)计算A行业某一监测企业(假设为企业X)净利润的标准值。

(6)重复第四步,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净利润的标准值。

(7)重复第二到第五步,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其他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标准值。

(8)将企业各指标的标准值乘以该指标权重后相加,得到每个企业的竞争力基础数据的标准值。

在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中,财务与非财务管理指标的平衡对本指数体系的科学性举足轻重。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测量技术,不但在资本市场的心目中有了专业公正的地位;对企业来说,更有着超越单纯财务绩效的管理意义。更为准确地说,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测量,其实就是一套以财务语言为表征,融合了资金运用效率、业务模式思考,以及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关键绩效管理仪表盘。当企业在基础效率管理的数据上(如现金流、库存流转天数、订单完成率等),加上品牌价值管理的总体目标时,就能合理地平衡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间的重要性,确保企业在财务增长的同时,也能稳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往永续成长的道路迈进。品牌价值作为企业管理指标的优越平衡性,来源于计算的三大基础:财务收益、品牌作用力以及品牌强度。而在分析财务收益时,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最为核心的基础。测量经济附加值(EVA)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企业运营的真实效率。在单纯的营业利润概念上,经济附加值的计算,更加入了资金机会成本的考量,进而相对完整地测量了企业的生产力与资产运用的效率。其实,资本市场早已经把经济附加值作为衡量一家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准。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评估第一步是测试品牌作为品牌化产品带来的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在收入中扣除运营成本,以求得品牌化利润,这个数字称为经济附加值(EVA)。所有的财务分析都是基于企业的公开财务信息。对于未来的预算数据均建立在广泛的财务分析基础上。

此外,在品牌财务表现指标的系数设置还参考了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公式和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公式。以上财务指标选择和权重赋值均从企业竞争力测评的角度出发,关于基础数据的标准值属于企业财务指标,本系数参照Inter brand品牌价值算法,品牌贡献率则需界定一个修正系数,根据不同行业品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贡献度设定参数K,K

取值范围0到1之间,K的调整取决于品牌的盈利能力状况、品牌扩张能力、品牌的发展趋势、品牌忠诚度、行业性质等。

(来源:《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报告(2011-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2)规范。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不采用以地方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含的内容 正确理解创新概念和准确把握区域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对涉及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和创新城市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欧盟的《欧盟创新计分牌》(包括《全球创新计分牌》),国内较为知名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监测: (1)理想的创新环境。创新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条件,并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各届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 (2)充分的创新资源。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特别体现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持。 (3)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场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进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重视外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有。 (4)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向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专利,在技术市场上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以及商品品牌的塑造推广,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新产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 教师评语: 年月日

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林地的重要功能属性, 然而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相当困难。本文针对林地建设和效益评价中的主要目标, 提出一套实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了森林对改善小气候、增加枯季径流、拦蓄暴雨径流、延缓洪水过程和保持水土等作用。希望可以提高指标的综合能力和可计算性,应用于防护林或优良林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决策。 1、指标体系框架 2、二级指标细化及测定方法 2.1.1可用指标: 主要一级指标分为植被适应性、水土保持、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在这之外还包含有生物量以及固碳释氧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算。 2.1.2植被(树种)适应性 2.1.2.1 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 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 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 2.1.2.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 光饱和点 LS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光补偿点 LC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2.1.2.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表3 钙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3 Calcium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叶片、枝干、根系钙含量三级 全钙测定(调查时取叶片、土样品)吸 光光度法 根系土壤钙含量三级全钙和交换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生物钙吸收系数三级实验与空白钙含量比值 2.1.3涵养水源 2.1. 3.1 植被冠层留量计算方法 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确定的最大截留量 乔木层林冠持水量 对样方内乔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胸径、树高、冠幅。根据标准地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树高的平均值选取标准木,在标准木上选取标准枝。根据标准枝可求得标准地乔木枝叶鲜重。标准地枝叶鲜重=标准木所包含的标准枝个数×标准枝鲜重×总株数

金融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及评估系统建设方案

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估系统 建设方案 一、系统建设目标 为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高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们确定了科学的监测指标和计算公式,将金融风险的监测量化,并根据相关数据实现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化,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系统功能介绍 针对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的特点,我们系统的主要包括十大功能模块。 三、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C/S架构模式,开发语言采用Delphi,数据库用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Oracle数据库,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专用的程序进行连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C/S架构模式保证了用户操作的简单性和快速性。下面就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1、登录验证 系统的任何功能都必须由用户登录后使用,用户通过专用的登录模块后,系统自动确认用户身份,同时确定用户级别,分为管理员、一般操作员、个人用户,根据不同的级别可以使用的功能模块。

2、监测指标设置 监测指标设置包括:宏观经济监测指标设置、国有银行监测指标设置、股份制银行监测指标设置、邮政储汇监测指标设置、农村信用社监测指标设置。除宏观经济指标设置外,其他的指标设置都包括:指标名称、计算公式、评价区间、分值计算法、分值、权重。 3、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用来将系统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单位的各项评估数据录入系统,录入方式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导入、通讯接受。 4、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将系统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单位的各项评估数据进行管理,如果有错误的数据,可以进行删除或者修改。 5、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包括四方面的查询:指标查询、机构查询、评估数据查询、评估结果查询等。 6、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用来管理系统所要评估的机构的各项信息,包括机构新增、机构编辑、机构删除。 7、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用来生成风险评估结果报表,包括宏观监测指标表、银行业法人机构资本充足性指标表、银行业流动性指标表(6张)、银行业资产质量指标表(2张)、银行业效益性指标表等。 8、风险评估 根据机构的性质,系统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并进行相应计算,并生成相应的评估结果,包括分项评估结果、综合评估结果,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风险程度。 9、监测图形 根据评估结果,对同一指标按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机构生成图形,对同一机构按不同的指标和不同的时间生成图形,对不同机构的同一指标和综合情况进行对比。 10、系统设置

公共政策概论04任务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04 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B. 企业 C. 个人 D. 社会组织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 利益 B. 权力 C. 公共 D. 权威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A. 公共政策主体 B. 公共政策客体 C. 非官方决策主体 D. 执政党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A)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A. 权威 B. 重要 C. 次要 D. 枢纽 13. 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B )。 A. 效果评估 B. 可行性评估 C. 风险评估 D. 价值评估 14.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C)。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臵,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 体系的综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Theforestresourcemonitoringsystemisameasurementofforestresourceswithi nadynamicdocumentandevaluatecertainspatialandtemporalrangeoftechnicalsystems.I nthemonitoringsystem,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theobjectofthemonitoringoffor estresources.People'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tr esources,andspaceandtimearetodefinethescopeandmodeofmonitoringactivities.Fores tResourcesMonitoringSystemoperationandmanagementofforestplaysanimportantrole,t husenhancingthebuildtopromotesustainablemanagementofforestresourcesandthemanag ementofthemonitoringsystem.Thisarticleberelatedto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a nddoasimplecommentary. 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和技术方法指南 国家海洋局 2015年5月

本指南确定了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方法,明确了成果与要求等。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类专项评估、综合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T 17504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 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HY 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 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7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HY/T 117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标准 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HY/T 14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1)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包括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对象(主要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承载率(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的比值)三大基本要素。 根据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及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多类专项承载能力构成,本技术导则中主要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网络货运信息化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网络货运信息化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一、技术合规性指标 1.单据上传率。统计期内,正式上传运单、资金流水单、车辆和驾驶员基本信息、驾驶员位置信息共5个单据的企业数量与辖区内取得网络货运经营资质的企业数量之比,单位:%。 2.驾驶员位置信息上传率。统计期内,正式上传驾驶员位置信息的企业数量与辖区内取得网络货运经营资质的企业数量之比,单位:%。 3.单据接入正常率。 (1)运单接入正常率。统计期内,符合《部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部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代码集》(以下简称《代码集》)要求的运单数量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运单总数之比,单位:%。 (2)资金流水单接入正常率。统计期内,符合《规范》和《代码集》要求的资金流水单数量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资金流水单总数之比,单位:%。 4.运单与位置信息单匹配率。统计期内,运单与位置信息单进行双向匹配,匹配一致的单据数量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的单据数之比,单位:%。 5.数据逻辑正常率。统计期内,运单与资金流水单中起讫点、货物毛重、运费金额等关键数据项逻辑正常的单据数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的单据数之比,单位:%。 二、经营合规性指标 6.车辆资质合规率。统计期内,运单中车辆信息与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运政系统)的车辆信息比对,合规(取得《道路运输证》且在有效期内、基本信息与运政系统一致)的车辆数与部交互系统统计的车辆总数之比,单位:%。 7.驾驶员资质合规率。统计期内,运单中驾驶员信息与运政系统的驾驶员信息比对,合规(取得从业资格证且在有效期内,基本信息与运政系统一致,未被列入诚信考核“黑名单”)的驾驶员数量与部交互系统统计的驾驶员总数之比,单位:%。 8.实际承运人资质合规率。实际承运人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与运政系统相关信息比对,合规(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业户数与部交互系统统计的实际承运人业户总数之比,单位:%。 9.超载监管正常率。统计期内,运单中货物质量与车辆核定载质量比对,未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的运单数量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运单总数之比,单位:%。 10.违规转包率。统计期内,委托运输的实际承运人仅有“网络货运”经营资质的运单数量与上传至部交互系统运单总数之比,单位:%。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评价标准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评价标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增长,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其服务市场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保守地估计,在中国大陆地区这个市场的总量已经逼近10亿元人民币规模。 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公司:第一类是拥有网络信息搜索或(中文)文字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的软件公司;第二类是公关、广告公司,这类公司是在传统媒体监测业务基础上发展出网络新媒体监测业务;第三类是网络营销服务公司,近几年这类公司增长迅猛,网络社会化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其发展的催化剂;第四类是依托传统媒体延伸出的增值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传统媒体也开始“触网”,并逐步发展出针对网络媒体的新业务,而网络舆情监测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除了以上四类公司之外,还有一类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业务的参与者,他们是主管部门或行业机构所属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但严格意义上讲,此类机构和参与完全市场竞争的公司是不同的,因此,单独另归为一类。 社会化网络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速度快、范围大、持续力强、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一条负面信息从出现到形成舆论热点的周期,从原来的24小时(传统新闻媒体比较典型的更新周期)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微博热点话题达到第一个传播峰值比较典型的时间周期)。

如果不能在这4小时内做出解释、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甚至可能发生极具品牌杀伤力的公共危机。由此,也就有了网络舆情监测响应“黄金4小时”的说法。 做出及时、准确应对的前提是,要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网络舆情的内容、发生源、关键传播途径等相关信息数据。由此,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性能提出相应要求。 如何来评价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性能呢?个人认为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评价标准之一:对网络内容监测的准确性。 对于内容的判断是一个关键技术,目前的监测系统还不能做到对内容信息的完全自动判断和处理,在不能保证内容识别百分之百准确率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对监测分析的中间产物或不能识别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校验和清洗。 中文信息在处理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和技术难点。英文每个单词之间用空格或标点符号进行分隔,与英文不同,中文字之间没有空格,由字组成词存在多种可能情况,中文分词是识别的一个难点。 分词难点:一是分词的歧义识别,歧义是指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主要有“交叉歧义”、“组合歧义”、“真歧义”(相关定义参见附录)三类情形。“真歧义”必须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确定在文中的具体涵义;二是新词识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文新词不断涌现,如果没有被收录而要进行自动识别是非常困难的。与之相似的还有专业术语、名称(包括,人名、商标、简称、

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1.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有限元是将一个连续体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体,这些单元体在节点处相互铰结,把荷载简化到节点上,计算在外荷载作用下各节点的位移,进而计算各单元的应力和应变。用离散体的解答近似代替原连续体解答,当单元划分得足够密时,它与真实解是接近的。 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有限元单元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1.1.1.连续体的离散化 首先从几何上将分析的工程结构对象离散化为一系列有限个单元组成,相邻单元之间利用单元的节点相互连接 而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可采用各种类 型,对于三维有限元分析,可采用四 面 体单元、五西体单元和六面体 单元等。在Plaxis 3D Foundation 程序中,土体和桩体主要采用包 含6个高斯点的15节点二次楔 形体单元,该单元由水平面为6 节点的三角形单元和竖直面为四 边形8节点组成的,其局部坐标 下的节点和应力点分布见图3.1,图3.1 15节点楔形体单元节点和应力点分布界面单元采用包含9个高斯点的 8个成对节点四边形单元。 在可能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力梯度较大的地方,应适当将单元划分得密集些;

若连续体只在有限个点上被约束,则应把约束点也取为节点:若有面约束,则应 把面约束简化到节点上去,以便对单元组合体施加位移边界条件,进行约束处理; 若连续介质体受有集中力和分布荷载,除把集中力作用点取为节点外,应把分布 荷载等效地移置到有关节点上去。 最后,还应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单元的总体坐标系。 由此看来,有限单元法中的结构已不是原有的物体或结构物,而是同样材料 的由众多单元以一定方式连接成的离散物体。因此,用有限元法计算获得的结果 只是近似的,单元划分越细且又合理,计算结果精度就越高。与位移不同,应力 和应变是在Gauss 积分点(或应力点)而不是在节点上计算的,而桩的内力则可通 过对桩截面进行积分褥到。 1.1. 2. 单元位移插值函数的选取 在有限元法中,将连续体划分成许多单元,取每个单元的若干节点的位移 作为未知量,即{}[u ,v ,w ,...]e T i i i δ=,单元体内任一点的位移为{}[,,]T f u v w =。 引入位移函数N (x,y,z )表示场变量在单元内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规律,以便用 场变量在节点上的值来描述单元内任一点的场变量。因此在单元内建立的位移模 式为: {}[]{}e f N δ= (3-1) 其中:12315[][,,......]N IN IN IN IN =,I 为单位矩阵。 按等参元的特性,局部坐标(,,)ξηζ到整体坐标,,x y z ()的坐标转换也采用 与位移插值类似的表达式。经过坐标变化后子单元与母单元(局部坐标下的规则 单元)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不管内部单元或边界附近的单元均可选择相同的 位移函数,则为它们建立单元特性矩阵的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对于15节点楔 形体单元体内各点位移在整体坐标系,,x y z ()下一般取: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 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 (一)构建原则 一是体现引领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

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三、评价方法 (一)定量评价 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15春学期《移动计算理论与技术》在线作业

15春学期《移动计算理论与技术》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V A 1. ()的全称是安全开放的移动Agent。。 A. SOMA B. LIME C. CARISMA D. JADE 满分:2 分 D2. ()将总频段划分为若干占用较小带宽的频段,这些频段在频域上互不重叠,每个频段就是一个通信信道,将它分配给一个用户。在接收设备中使用带通滤波器允许指定频段里的能量通过,但滤除其他频率的信号,从而抑制临近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 A. TDMA B. CDMA C. SDMA D. FDMA 满分:2 分 B3. 1995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设计开发出()系统。该系统基于纯Java,也是最早用Java 语言实现的移动Agent系统之一。 A. Aglets B. Mole C. D' Agent D. Telescript 满分:2 分 A4. 在宏观层次上,移动终端的节能技术大致可以分为:()。 A. 节能硬件设计 B. 软件节能设计 C. 无线通信节能设计 D. 可适应性能源管理 满分:2 分 C5. 码分多址是()。 A. FDMA B. TDMA C. CDMA 满分:2 分 A6. ()是射频通信协议,它可以仿真串行电缆接口协议(如RS-232、V24等) ,可以在无线环境下实现对高层协议(如PPP、TCP/IP、WAP等协议)的支持。。 A. RFCOMM B. LMP C. L2CAP D. SDP

满分:2 分 D7. 红外线链路访问协议是()。 A. IrDASIR B. IrLAP C. IrLMP 满分:2 分 B8. ()作为一个开源软件平台,是根据P2P应用需求开发的移动中间件。 A. SOMA B. LIME C. CARISMA D. JADE 满分:2 分 A9. ()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编写Agent和场所的语言,二是语言解释器,三是实现引擎交换的移动Agent通信协议。在Telescript当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基本概念:Agent、场所、旅行、会晤、授权和许可证。 A. Telescript B. Aglets C. Mole D. D' Agent 满分:2 分 C10. 时分多址是()。 A. FDMA B. CDMA C. TDMA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V ABCDE1. 移动Agent关键技术有()。 A. 通信 B. 迁移 C. 定位 D. 安全 E. 容错 满分:2 分 ABC2. 移动计算模型大体上分为()。 A. 移动客户/服务器模型 B. 移动对等(P2P)模型 C. 移动Agent模型 满分:2 分 ABCD3. 按照时间耦合与空间耦合的特性,现有的移动Agent协同模型大致可以分为()。 A. 直接协同模型 B. 面向会晤协同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